楊朔<<茶花賦>>
1、簡介 《茶花賦》是散文作家楊朔創(chuàng)作的作品。
《茶花賦》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
作者寫的雖然是云南花事見聞,贊美的是茶花,抒發(fā)的卻是作者的愛國激情。
全文借絢麗多姿的茶花,喻祖國欣欣向榮的景象。
2、創(chuàng)作背景 《茶花賦》,發(fā)表于一九六一年。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由于蘇聯(lián)修正主義以攫取利益的搗亂對中國施壓和自然災害的襲擾,中國人民經歷了一段短暫的艱難歲月。
環(huán)境固然嚴酷而人心卻是火熱的。
發(fā)憤圖強,反修抗災是那個年代人民群眾精神面貌的主要方面。
立足嚴峻的現(xiàn)實生活,放眼光明的前景,楊朔對于茶花的贊美表達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從而給予斗爭中的人民以鼓舞力量。
3、作者簡介 楊朔原名楊毓瑨,1910年生于山東蓬萊。
幼讀詩書,16歲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
他的作品以小說和散文為主,其中又以散文的成就最大,被認為是中國建國初17年間(1949年到1966年)最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家之一。
代表作品有《荔枝蜜》、《雪浪花》、《《雪浪花》、《茶花賦》等。
1979年前后,中國外交部作出楊朔“被迫害致死”的結論。
1980年9月15 日,在北京“和大”原址的大禮堂舉行楊朔追悼會。
悼詞說,楊朔同志忠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文藝創(chuàng)作和國際活動中,都做出了出色的成績,是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秀黨員。
妙筆丹青是什么意思
妙筆丹青妙筆(妙筆)--- 1.神妙之筆。
宋 仲殊 《減字木蘭花》詞:“誰將妙筆,寫就素縑三百匹
” 元 貢奎 《贈任丹碧煉師》詩:“丹葩碧樹光熌爍,妙筆可作詩無聲。
” 清 李漁 《奈何天·巧怖》:“只消三個字,把我輩滿肚的牢騷,發(fā)舒殆盡,就煩妙筆寫起來。
” 2.指書畫或文字的高手。
宋 梅堯臣 《觀楊之美盤車圖》詩:“ 子虔 與 賢 皆妙筆,觀玩磨滅窮歲年。
” 元 虞集 《題范德機詩后》詩:“玉堂妙筆交游盡,投老 江 南隔死生。
” 3.猶佳作。
宋 郭若虛 《圖畫見聞志·王氏圖畫》:“卿所進墨跡并古畫,復遍看覽,俱是妙筆。
”丹青--1.丹砂和青雘,可作顏料。
《周禮·秋官·職金》:“掌凡金玉錫石丹青之戒令。
”《史記·李斯列傳》:“ 江 南金錫不為用, 西蜀 丹青不為采。
”《漢書·司馬相如傳》:“其土則丹青赭堊。
” 顏師古 注:“ 張揖 曰:‘丹,丹沙也。
青,青雘也。
’……丹沙,今之朱沙也。
青雘,今之空青也。
”2.紅色和青色。
亦泛指絢麗的色彩。
漢 陸賈 《新語·道基》:“民棄本趨末,伎巧橫出……丹青玄黃琦瑋之色,以窮耳目之好,極工匠之巧。
” 唐 陳子昂 《江上暫別蕭四劉三旋欣接遇》詩:“山水丹青雜,煙云紫翠浮。
”3.指畫像;圖畫。
唐 杜甫 《過郭代公故宅》詩:“迥出名臣上,丹青照臺閣。
” 楊倫 箋注:“丹青,謂畫像也。
” 宋 陸游 《游錦屏山謁少陵祠堂》詩:“涉江親到 錦屏 上,卻望城郭如丹青。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四十回:“描摹出江山如故,輸與丹青。
”4.畫工的代稱。
三國 魏 曹丕 《與孟達書》:“故丹青畫其形容,良史載其功勛。
” 唐 李白 《于闐采花》詩:“丹青能令丑者妍, 無鹽 翻在深宮里。
” 明 徐渭 《為杭人題畫》詩之二:“無端士女如云集,也要丹青費筆描。
”《西游記》第九五回:“國王傳旨,召丹青圖下圣僧四眾喜容,供養(yǎng)在 華夷樓 上。
”5.繪畫,作畫。
《晉書·文苑傳·顧愷之》:“尤善丹青,圖寫特妙。
” 唐 杜甫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詩:“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云。
” 清 周亮工 《題許子韶郁李》:“ 子韶 服道有年,嘗棄人間事,閉閣學仙,則丹青伎倆宜非所措意,而工逸至此。
” 楊朔 《茶花賦》:“我把這心思去跟一位擅長丹青的同志商量,求她畫。
”6.丹青色艷而不易泯滅,故以比喻始終不渝。
《后漢書·公孫述傳》:“陳言禍福,以明丹青之信。
” 晉 傅玄 《董逃行歷九秋篇》:“妾心結意丹青,何憂君心中傾。
”7.指史籍。
古代丹冊紀勛,青史紀事。
漢 王充 《論衡·書虛》:“俗語不實,成為丹青;丹青之文,賢圣惑焉。
” 宋 文天祥 《正氣歌》:“時窮節(jié)乃見,一一垂丹青。
” 清 秋瑾 《精衛(wèi)石》第五回:“不思名譽揚中外,不思勛業(yè)染丹青。
”8.謂使增輝,生色。
唐 張九齡 《祭張燕公文》:“故能羽翼圣后,丹青元化;陳 皋陶 之謨謀,盡 仲山 之夙夜。
” 唐 杜牧 《代裴相公讓平章事表》:“伏乞俯回天鑒,更擇時賢,必能丹青帝圖,金玉王度。
” 宋 蘇舜欽 《杜公謝官表》:“蓋以師表外廷,丹青萬務,天下之所想望,王者之所仰成。
”9.丹墀、青瑣的合稱。
見“ 丹青地 ”。
茶花女讀后感
圣潔的靈魂----讀后感墻角里鉆出一朵茶花。
一個陰冷、黑暗、潮濕、沒有陽光的墻角,糜爛是它的養(yǎng)料。
然而,這茶花卻比別的茶花,甚至別的任何一種花都美麗,美得脫俗,美得驚人,美得如癡如醉。
可凡是花都是向往陽光的。
努力、再努力一點,在茶花碰觸到陽光那一剎那,在它因陽光的滋潤而的那一剎那,無情的風折斷了花枝,讓它又倒在了陰冷的角落,無力再爬起,再去觸摸那伸手可及的陽光。
上帝是仁慈的,為了彌補命運對它的不公,沒讓它凋零后再死,而是讓它保持著美貌離開了世間。
的愛情悲劇故事就是這樣的。
一介弱質女流在放蕩且無目的的生命中找尋到了真愛,為此放棄了自己習以為常的大量物質享受,放棄了一切能使自己暫時快樂的糜爛生活習慣,只為求能和最愛的人呆在一起。
要從深陷的泥潭中爬出來,是要花很大的力氣和決心的,況且還要使自己最小程度地被泥水污染。
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出色。
可如此巨大的付出,換回的仍是人們的不理解和排擠,還有自私的人們的惡意中傷。
巨大的阻力最終還是使和愛人分開了,誤會使最愛的人再自己最需要安慰的時候羞辱她,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
也許真的只有死亡可以拯救她。
是的,瑪格麗特死了,孤獨的死去,再也沒了活著時的奢華,以前無數的情人也忘了她。
生前的生活愈是轟動,死的時候就愈是冷清。
亦或許,瑪格麗特并不是個完全的悲劇人物,至少,她得到了真愛,她的靈魂得到了凈化。
貴婦人們只看到了她生活的奢侈和物質的享受,卻不知道她高尚的情操也是自己所望塵莫及的。
奇怪的資本主義上流社會的人們,明明鄙視放蕩的妓女,卻又要逼良為娼。
如果瑪格麗特沒有生在這樣一個骯臟、虛偽、殘忍的資本主義時代,或許她就是。
可惜那樣的社會,那樣的時代,連圣母也會被玷污。
而在瑪格麗特被玷污的軀殼下,頑強而又圣潔的靈魂正是讀者們暗暗哭泣的原因。
感謝塑造了茶花女這樣一個可悲卻又可敬的美麗女子。
然而,希望那已死去的花朵再次從泥土中萌芽、重生的時候,遠離那陰暗的墻角,能每天和陽光為伴,即使不再那么美麗,也不要重復前世的悲劇。
茶花女讀后感在一個悲慘的世界里造就了一個悲慘的人物——茶花女。
雖然她是一個妓-女,但是她的命運卻如此催人淚下。
對這個飽受創(chuàng)傷,最后在一個冷漠中死去的可憐姑娘,作者同樣給予了深切的同情。
茶花女讀后感:她是一個本性善良的姑娘,否則她不會為愛放棄一切,但是她為何入紅塵,做了妓-女。
這個使她永無翻身的地獄,是她自愿的,還是被-逼于無奈?在這個只是表面華麗,而內心里丑陋的現(xiàn)實里,人們彼此互相欺騙,用虛偽遮掩在世界里,她在存在是必然的,她的命運更是無法逆轉的。
或許連她自己都在厭惡這一切。
在她的四周,沒有人對她付出真情,沒有人是因為為了她而愛她。
普呂珰絲,若不是為了得到酬金,她會對瑪格麗特到奴顏婢膝的地步;那些情規(guī),若不是為了得到她,他們會供養(yǎng)她嗎;那些買賣人,若不是為了在她身上大賺一筆,會在她身上搞投機嗎……不會,不會,不會……。
一直到她名將就木之時。
她們才露出原形。
一張張可怕甚至事業(yè)心的臉,而對她,他們不再需要那張?zhí)搨蔚拿婢撸灰驗樗僖矝]有利用的價值。
最可悲的是她死后,那些人便急于拍賣她的物品。
她就像一群沒有用的垃圾,被遺忘,被拋棄,被壓在塵芥堆的底層,無聲無息。
或許她生命里最閃光的一點是阿爾芒,他們彼此都負出了趨勢的感情,都為對方做出了犧牲。
但是他們這段愛情,卻得不到任何人的承認,得不到任何人的答應,得不到這個社會的許可。
瑪格麗特是妓-女,雖然她放棄了一切,但是仍無法改變現(xiàn)實,在那里沒有人能接受,也不用說相信,一個妓-女會從良,她永遠活在妓-女的陰影里。
最終還是為了阿爾芒,又淪落了。
同時也為了他的妹妹。
是的,“她像最高尚的女人一樣冰清玉潔。
有多么貪婪,她就有多么無私”。
阿爾芒雖有軟弱的一面,但是他沖動,易怒,妒忌心又如此之強。
他并不理解瑪格麗特,他如此偏激地認為自己受騙了,不斷地進行報復,他的心中越是布滿恨,越是顯得瑪格麗特的痛,她的悲。
但是瑪格麗特并不后悔所有的選擇,她深信當他知道真-相,她會在他的眼中顯得格外崇高,然而卻發(fā)生在她死后的事情。
瑪格麗特是一個堅強的姑娘,她一個人面臨著死亡,她又如此善良,不愿讓他看到自己死亡前的痛苦。
她一生最快樂的時光是阿爾芒給予的,但她一生最痛苦的時光同樣也是阿爾芳給予的。
(面臨死前要永遠的訣別是最痛苦的)阿爾芒的出現(xiàn),是使她走向命運終點的催化劑。
使她的悲慘命運更加深化。
或許沒有阿爾芒出現(xiàn)即使沒有了閃耀點,也不會有深切的痛苦。
或許正是因為阿爾芒,她的生命才有了光彩。
她才能夠從這個悲慘的世界里完全的解脫。
讀后感:瑪格麗特是一朵在黑暗中盛放的雪蓮,雪白無瑕,透著光亮,但是這光卻那么微弱,漂涉渺。
最終還是被黑暗,這般強大的力量吞食掉,她也是一,外表被剝食得一無所剩,而內心卻是堅固、圣潔的。
但是她為了能將箭射得更遠、更準,她在不斷崩累自己,直到自己被毀滅掉。
圣潔的靈魂----讀后感墻角里鉆出一朵茶花。
一個陰冷、黑暗、潮濕、沒有陽光的墻角,糜爛是它的養(yǎng)料。
然而,這茶花卻比別的茶花,甚至別的任何一種花都美麗,美得脫俗,美得驚人,美得如癡如醉。
可凡是花都是向往陽光的。
努力、再努力一點,在茶花碰觸到陽光那一剎那,在它因陽光的滋潤而的那一剎那,無情的風折斷了花枝,讓它又倒在了陰冷的角落,無力再爬起,再去觸摸那伸手可及的陽光。
上帝是仁慈的,為了彌補命運對它的不公,沒讓它凋零后再死,而是讓它保持著美貌離開了世間。
瑪格麗特的愛情悲劇故事就是這樣的。
一介弱質女流在放蕩且無目的的生命中找尋到了真愛,為此放棄了自己習以為常的大量物質享受,放棄了一切能使自己暫時快樂的糜爛生活習慣,只為求能和最愛的人呆在一起。
要從深陷的泥潭中爬出來,是要花很大的力氣和決心的,況且還要使自己最小程度地被泥水污染。
瑪格麗特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出色。
可如此巨大的付出,換回的仍是人們的不理解和排擠,還有自私的人們的惡意中傷。
巨大的阻力最終還是使瑪格麗特和愛人分開了,誤會使最愛的人再自己最需要安慰的時候羞辱她,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
也許真的只有死亡可以拯救她。
是的,瑪格麗特死了,孤獨的死去,再也沒了活著時的奢華,以前無數的情人也忘了她。
生前的生活愈是轟動,死的時候就愈是冷清。
亦或許,瑪格麗特并不是個完全的悲劇人物,至少,她得到了真愛,她的靈魂得到了凈化。
貴婦人們只看到了她生活的奢侈和物質的享受,卻不知道她高尚的情操也是自己所望塵莫及的。
奇怪的資本主義上流社會的人們,明明鄙視放蕩的妓女,卻又要逼良為娼。
如果瑪格麗特沒有生在這樣一個骯臟、虛偽、殘忍的資本主義時代,或許她就是。
可惜那樣的社會,那樣的時代,連圣母也會被玷污。
而在瑪格麗特被玷污的軀殼下,頑強而又圣潔的靈魂正是讀者們暗暗哭泣的原因。
感謝塑造了茶花女這樣一個可悲卻又可敬的美麗女子。
然而,希望那已死去的花朵再次從泥土中萌芽、重生的時候,遠離那陰暗的墻角,能每天和陽光為伴,即使不再那么美麗,也不要重復前世的悲劇。
景物描寫與抒情的關系
怎樣寫抒情散文散文,是大家所熟悉和喜愛的一種文學形式。
它形式靈活輕便、體裁多樣,比其他文學形式容易掌握。
側重于抒情的散文叫抒情散文。
有些同學問怎樣寫抒情散文,我談一些看法,供同學們參考。
第一,勤于觀察,抓住特征。
同學們寫散文時,往往就事論事,打不開思路;或者平淡呆板,毫無特色。
要去掉這些毛病,就要在觀察上下功夫。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勤于觀察,就是找米下鍋;善于觀察,就是要抓住各種人物、事物、景物的特征,寫什么像什么。
抒情散文,往往是借事、借物、借景來抒情,只有觀察得細,抓住了特征,抒情才能貼切、自然。
好的散文,在物狀上都能抓住特征,筆墨不多,卻很逼真。
茅盾的《白楊禮贊》是詠物抒情的名作,作者通過對白楊樹的干、枝、葉、皮的形象描寫,突出地贊揚了白楊的倔強挺立、不屈不撓、團結一致、力爭上游、努力進取的精神。
這是由于作者觀察得仔細,并準確地把握了白楊的特征。
怎樣培養(yǎng)觀察能力呢魯迅說:“留神各樣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點就寫。
”我們要處處留心,仔細觀察,深入觀察,反復觀察。
訓練的方法很多,如寫生活札記、觀察筆記,練習速寫等。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把觀察到的事物隨時記下來,時間長了,就建起并充實了寫作的材料庫。
第二,巧于串珠,融入感情。
有些同學雖然注意了觀察,也積累了不少材料,但寫出來只是材料的堆砌,單調平板,毫無感情,把散文寫“散”了。
要克服這個缺點,就要注意選材組材,像串珍珠一樣用一條線索把各種典型材料串起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劉白羽的《長江三日》采用日記體的形式,以航程和時間為序來組織材料。
作者既記敘了航行的情況,又描寫了瑰麗的景致;既寫了現(xiàn)實的斗爭生活,又寫了歷史神話;既有對景物的濃烈抒情,又有對生活的精湛議論。
復雜的內容,紛繁的頭緒,組織得井井有條,脈絡分明。
我們要學會抓住線索選材、組材,在記人、敘事、寫景、議論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我們要投身到火熱的現(xiàn)實生活中去,以飽滿的政治熱情,觀察和體驗生活,歌頌我們偉大的黨和社會主義祖國,歌頌各行各業(yè)的英雄模范人物。
第三,工于描繪,創(chuàng)造意境。
同學們寫散文往往不會具體、細致地描繪,缺乏詩的意境。
要避免這個缺點,就要學會具體細致描繪和創(chuàng)造意境的方法。
意境,就是把深刻的思想、健康的情懷,通過具體生動的畫面表現(xiàn)出來,做到內情與外物相融合,深意和境界相交織,從而深深地打動讀者、感染讀者、喚起讀者豐富的聯(lián)想。
楊朔散文的獨特風格,顯著的一點是在樸實無華的敘寫中著力于創(chuàng)造詩的意境。
《茶花賦》構成了一個美好的意境。
構圖的核心是茶花,全文處處以濃墨重筆寫茶花,然而這并非客觀地描寫,而是有選擇地寫茶花的有關側面。
不論是寫茶花形成海洋般的春意,還是寫茶花的多彩多姿,以及寫茶花旺盛的活力,都滲透著作者的感情。
創(chuàng)造意境,一定要有畫面,一定要飽含感情。
我們要學會具體細致的描寫,不管是用白描的手法,還是用比喻或形容的方法,都要寫得具體,使人讀來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第四,善于學習,敢于創(chuàng)新。
有些同學在課內外讀了不少散文,自己寫起散文來卻沖不破某些框框,有的甚至是機械地模仿。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在學習別人的寫作方法時,注意結合自己的情況和自己的特點。
“文章最忌隨人后”,學習不是為了模仿,而是為了創(chuàng)造。
學習前人,要努力超過前人。
選材要新,立意要深。
大千世界,千姿百態(tài),千變萬化,可寫的東西很多。
只要肯動腦筋,恰當地運用寓意和聯(lián)想,從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入手,完全可以從新的角度去選材,發(fā)掘具有積極意義的主題,就能使人讀了有清新之感,從中受到啟發(fā)和教育。
文無定法,但又有規(guī)可循。
以上談的只是提醒大家注意的幾個問題,并不是什么“文章作法之類”。
陸游詩云:“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
”由此引申:學習作文,工夫在課外。
只要大家多看、多記、多想、多讀、多寫,加上老師的正確指導,一定會在實踐中學會寫抒情散文。
求文學評論的范文
《聽聽那冷雨》中國當代散賞之一【原文欣賞】聽聽那冷雨余光中驚過,春寒加劇。
先是料料,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即使在夢里,也似乎把傘撐著。
而就憑著一把傘,躲過一陣瀟瀟的冷雨,也躲不過整個雨季。
連思想也是潮潤潤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過金門街到廈門街迷宮式的長巷短巷,雨里風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這樣子的以臺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是這樣下著的。
這種感覺不知道是不是從安東尼奧尼那里來的。
不過那一塊地是久違了,25年,四分之一的世紀,即使有雨,也隔著千山萬水,千傘萬傘。
25年,一切都斷了,只有氣候,只有氣象報告還牽連在一起。
大寒流從那塊土地上彌天卷來,這種酷冷吾與古大陸分擔。
不能撲進她懷里,被她的裾邊掃一掃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這樣想時,嚴寒里竟有一點溫暖的感覺了。
這樣想時,他希望這些狹長的巷子永遠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門街到廈門街,而是金門到廈門。
他是廈門人,至少是廣義的廈門人,二十年來,不住在廈門,住在廈門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過說到廣義,他同樣也是廣義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兒,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時代了。
再過半個月就是清明。
安東尼奧尼的鏡頭搖過去,搖過去又搖過來。
殘山剩水猶如是。
皇天后土猶如是。
紜紜黔首紛紛黎民從北到南猶如是。
那里面是中國嗎
那里面當然還是中國,永遠是中國。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特意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城輕塵也都已不再。
然則他日思夜夢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在報紙的頭條標題里嗎
還是香港的謠言里
還是傅聰的黑鍵白鍵馬思聰的跳弓撥弦
還是安東尼奧尼的鏡底勒馬洲的望中
還是呢,故宮博物院的壁頭和玻璃櫥內,京戲的鑼鼓聲中太白和東坡的韻里
杏花。
春雨。
江南。
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變來變去,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
因為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
太初有字,于是漢族的心靈,祖先的回憶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瀝淅瀝淅瀝,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禮堂上的這種美感,豈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滿足
翻開一部《辭源》或《辭?!?,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顏千變萬化,便悉在望中,美麗的霜雪云霞,駭人的雷電霹雹,展露的無非是神的好脾氣與壞脾氣,氣象臺百讀不厭、門外漢百思不解的百科全書。
聽聽,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在防波堤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
雨是女性,應該最富于感性。
氣空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濃的時候,竟發(fā)出草和樹林雨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氣,也許那竟是蚯蚓的蝸牛的腥氣吧,畢竟是驚蟄了啊。
也許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許古中國層層疊疊的記憶皆蠢蠢而蠕,也許是植物的潛意識和夢囈,那腥氣。
第三次去美國,在高高的丹佛山居了兩年。
美國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
天,藍似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眼睛;地,紅如印地安人的肌膚;云,卻是罕見的白鳥。
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飄云牽霧。
一來高,二來干,三來森林線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國詩詞里“蕩胸生層云”,或是“商略黃昏雨”的意境,是落基山上難睹的景象。
落基山嶺之勝,在石,在雪。
那些奇巖怪石,相疊互倚,砌一場驚心動魄的雕塑展覽,給太陽和千里的風看。
那雪,白得虛虛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皚皚不絕一仰難盡的氣勢,壓得人呼吸困難,心寒眸酸。
不過要領略“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的境界,仍須回中國。
臺灣濕度很高,最饒云氣氤氳雨意迷離的情調。
兩度夜突溪頭,樹香沁鼻,宵寒襲肘,枕著潤碧濕翠蒼蒼交疊的山影和萬籟都歇的岑寂,仙人一樣睡去。
山中一夜飽雨,次晨醒來,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靜中,沖著隔夜的寒氣,踏著滿地的斷柯折枝和仍在流瀉的細股雨水,一徑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彎彎,步上山去。
溪頭的山,樹密霧濃,蓊郁的水氣從谷底冉冉升起,時稠時稀,蒸騰多姿,幻化無定,只能從霧破云開的空處,窺見乍現(xiàn)即隱的一峰半壑,要縱覽全貌,幾乎是不可能 的。
至少放山兩次,只能在白茫茫里和溪頭諸峰玩捉迷藏的游戲,回到臺北世人問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閑,故作神秘之外,實際的印象,也無非在虛無之間罷了。
云繚煙繞,山隱水迢的中國風景,由來予人宋畫的韻味。
那天下也許是趙家的天下,那山水卻是米家的山水。
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筆像中國的山水,還是中國的山水上紙像宋畫。
怨怕是誰也說不清楚了吧
雨不但可嗅,可觀,更可以聽。
聽聽那冷雨。
聽雨,只要不是石破天驚的臺風暴雨,在聽覺上總是一種美感。
大陸上的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凄涼,凄清,凄楚。
于今在島上回味,則在凄楚之外,更籠上一層凄迷了。
饒你多少豪情俠氣,怕也經不起三番五次的風吹雨打。
一打少年聽雨,紅燭昏沉。
二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
三打白頭聽雨在僧廬下。
這便是亡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十年前,他曾在一場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
雨,該是一滴濕漓漓的靈魂,在窗外喊誰。
雨打在樹上和瓦上,韻律都清脆可聽。
尤其是鏗鏗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樂,屬于中國。
王禹偁在黃岡,破如椽的大竹為屋瓦。
所說住在竹樓上面,急雨聲如瀑布,密雪聲比碎玉。
而無論鼓琴,詠詩,下棋,投壺,共鳴的效果都特別好。
這樣豈不像住在竹筒里面,任何細脆的聲響,怕都會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過敏吧。
雨天的屋瓦,浮漾濕濕的流光,灰而溫柔,迎光則微明,背光則幽黯,對于視覺,是一種低沉的安慰。
至于雨敲在鱗鱗千瓣的瓦上,由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夾著一股股的細流沿瓦槽與屋檐潺潺瀉下,各種敲擊音與滑音密織成網,誰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輪。
“下雨了,”溫柔的灰美人來了,她冰冰的纖手在屋頂拂弄著無數的黑鍵啊灰鍵,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黃昏。
在古老的大陸上,千屋萬戶是如此。
20多年前,初來這島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
先是天黯了下來,城市像罩在一塊巨幅的毛玻璃里,陰影在戶內延長復加深。
然后涼涼的水意彌漫在空間,風自每一個角落里旋起,感覺得到,每一個屋項上呼吸沉重都覆蓋著灰云。
雨來了,最輕的敲打樂敲打這城市,蒼茫的屋項,遠遠近近,一張張敲過去,古老的琴,那細細密密的節(jié)奏,單調里自有一種柔婉與親切,滴滴點點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時在搖籃里,一曲耳熟的童謠搖搖欲睡,母親吟哦鼻音與喉音。
或是在江南的澤國水鄉(xiāng),一大筐綠油油的桑葉被嚙于千百頭蠶,細細瑣瑣屑屑,口器與口器咀咀嚼嚼。
雨來了,雨來的時候瓦這么說,一片瓦說,千億片瓦說,輕輕地奏吧沉沉地彈,徐徐地叩吧撻撻地打,間間歇歇敲一個雨季,即興演奏從驚蟄到清明,在零落的墳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億片瓦吟。
在日式的古屋里聽雨,聽四月,霏霏不絕的黃梅雨,朝夕不斷,旬月綿延,濕黏黏的苔蘚從石階下一直侵到舌底,心底。
到七月,聽臺風臺雨在古屋頂上一夜盲奏,千層海底的熱浪沸沸被狂風挾挾,掀翻整個太平洋只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壓下,整個海在他的蝎殼上嘩嘩瀉過。
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煙一般的紗帳里聽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撲來,強勁的電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彈動屋瓦的驚悸騰騰欲掀起。
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墻上打在闊大的芭蕉葉上,一陣寒潮瀉過,秋意便彌濕舊式的庭院了。
在日式的古屋里聽雨,春雨綿綿聽到秋雨瀟瀟,從少年聽到中年,聽聽那冷雨。
雨是一種單調而耐聽的音樂是室內樂是室外樂,戶內聽聽,戶外聽聽,冷冷,那音樂。
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聽聽那冷雨,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布谷咕咕的啼聲,雨是潮潮潤潤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
因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樂從記憶的彼端敲起。
瓦是最最低沉的樂器灰蒙蒙的溫柔覆蓋著聽雨的人,瓦是音樂的雨傘撐起。
但不久公寓的時代來臨,臺北你怎么一下子長高了,瓦的音樂竟成了絕響。
千片萬片的瓦翩翩,美麗的灰蝴蝶紛紛飛走,飛入歷史的記憶。
現(xiàn)在雨下下來下在水泥的屋頂和墻上,沒有音韻的雨季。
樹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楓樹,柳樹和擎天的巨椰,雨來的時候不再有叢葉嘈嘈切切,閃動濕濕的綠光迎接。
鳥聲減了啾啾,蛙聲沉了咯咯,秋天的蟲吟也減了唧唧。
七十年代的臺北不需要這些,一個樂隊接一個樂隊便遣散盡了。
要聽雞叫,只有去《詩經》的韻里找。
現(xiàn)在只剩下一張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正如馬車的時代去后,三輪車的時代也去了。
曾經在雨夜,三輪車的油布篷掛起,送她回家的途中,篷里的世界小得多可愛,而且躲在警察的轄區(qū)以外,雨衣的口袋越大越好,盛得下他的一只手里握一只纖纖的手。
臺灣的雨季這么長,該有人發(fā)明一種寬寬的雙人雨衣,一人分穿一只袖子此外的部分就不必分得太苛。
而無論工業(yè)如何發(fā)達,一時似乎還廢不了雨傘。
只要雨不傾盆,風不橫吹,撐一把傘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韻味。
任雨點敲在黑布傘或是透明的塑膠傘上,將骨柄一旋,雨珠向四方噴濺,傘緣便旋成了一圈飛檐。
跟女友共一把雨傘,該是一種美麗的合作吧。
最好是初戀,有點興奮,更有點不好意思,若即若離之間,雨不妨下大一點。
真正初戀,恐怕是興奮得不需要傘的,手牽手在雨中狂奔而去,把年輕的長發(fā)的肌膚交給漫天的淋淋漓漓,然后向對方的唇上頰上嘗涼涼甜甜的雨水。
不過那要非常年輕且激情,同時,也只能發(fā)生在法國的新潮片里吧。
大多數的雨傘想不會為約會張開。
上班下班,上學放學,菜市來回的途中。
現(xiàn)實的傘,灰色的星期三。
握著雨傘。
他聽那冷雨打在傘上。
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
索性把濕濕的灰雨凍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結晶體在無風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來。
等須眉和肩頭白盡時,伸手一拂就落了。
二十五年,沒有受故鄉(xiāng)白雨的祝福,或許發(fā)上下一點白霜是一種變相的自我補償吧。
一位英雄,經得起多少次雨季
他的額頭是水成巖削成還是火成巖
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蘚
廈門街的雨巷走了20年與記憶等長,一座無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盞燈在樓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記憶。
前塵隔海,古屋不在。
聽聽那冷雨。
【作者小傳】余光中(1928~ ),臺灣著名詩人,以“鄉(xiāng)愁詩人”著稱,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蘇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后轉入廈門大學),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就讀于臺灣大學外文系。
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chuàng)“藍星”詩社。
后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
返臺后任詩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xiàn)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余光中將自己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傾注在他的詩作之中,《鄉(xiāng)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圣節(jié)》、《白玉苦瓜》等十余種。
【作品賞析】《聽聽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賦》之于楊朔一樣,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創(chuàng)作主張及藝術風格。
文章雖說通篇寫雨,寫愁,寫離怨,但決不借那朦朦的愁云蒙蒙的雨幕來晦澀自己的觀點,他勇敢地涉足讓庸人卻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讓作品的社會意義、美感價值經歷洗禮和考驗。
此文開篇,作者便將在凄風冷雨中產生的單調感順勢遷延為對歷史與現(xiàn)實的喟嘆:“雨里風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這樣子的臺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
”這妙喻準確、簡賅、新鮮,下筆時全然不想著會開罪于何人,只是讓藝術把真情實感饋返給現(xiàn)實——它的母體。
大凡真愛,便不必諱言,無須粉飾,且讀這一句吧:“大寒流從那塊土地上彌天卷來,這種酷冷吾與大陸分擔,不能撲進她懷里,被她的裾邊掃一掃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這聲音來自臺北,1974年。
不是“箴言”,卻是“真言”
想當時,正統(tǒng)作家群中詩以“鶯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愧殺,愧殺
用藝術偽裝現(xiàn)實,藝術只能淪落。
余光中正視現(xiàn)實的勇氣還表現(xiàn)在他不沉湎于歷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輕信來自官邸或酒肆的傳言。
他思索、辨析:“日思夜夢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在報紙的頭條標題里嗎
還是香港的謠言里
還是傅聰的黑鍵白鍵馬思聰的跳弓撥弦……”。
難怪他要寫冷雨,聽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絲能清醒頭腦,“淅淅瀝瀝”的雨聲能增聰聽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則沁心潤脾。
冷雨,冷語,冷靜的肺腑之語。
行文中,作者決不忽略文字的美感價值。
冷雨中誘出了祖宗的詩韻,君不見“渭城朝雨浥輕塵”、“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都以“變奏曲”形式流韻在字里行間。
作者的“情絲”與雨絲始終交織著,在冷雨中憶起了初臨孤島時的“凄迷”,也憶起了初戀時的溫馨。
他相信“商略黃昏雨”的意趣,只有在中國方要盡享,也許在基隆的港堤上,也許在四川的池塘里。
他想起辭書中“雨”部字塊的繁紜,米家山水畫的云情雨意,王禹偁為聽雨而造的竹樓以及現(xiàn)今雨城中千傘萬傘的奇觀。
雨連著臺島與大陸,連著悠悠的歷史與難盡人意的現(xiàn)實。
盡管為文的契機是感慨于海峽兩岸“參商太久”,但此文的審美對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是用雨來濯滌自己的愁緒,用雨來勃發(fā)讀者的情趣。
至于載什么“道”,完全沒必要讓藝術去屈就。
真正的藝術本身自有揚善祛惡,昭示美與光明的功能。
關鍵是那藝術要真,不要偽,每個藝術品種都要遵從自身規(guī)律去反映現(xiàn)實。
唯其如此,也就必定能與當代生活節(jié)奏同步了。
余光中的散文創(chuàng)作實踐對我們上述的分析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文壇宿耆柯靈說:“《聽聽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
這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對中國文字和現(xiàn)代文學的表現(xiàn)力增加一點信心,也應該承認這在‘五四’以來的散文領域中,算是別辟一境。
”這評論有深刻的見解,也很公道,會引起作家與散文愛好者的思考。
讀《聽聽那冷雨》還可以感受到余光中對散文藝術的多方面探索。
他努力開拓散文“可讀性”的范圍。
所謂“讀”,不僅染人以目,感人于心,還講求易誦于口,悅之于耳。
為此,他十分注意詞語的音韻美,化古求新,別具一格。
疊字疊句的用法在他筆下出神入化了,讓人一看便不禁吟哦。
余氏對李清照的詞風是偏愛的,“雨敲在鱗鱗千瓣的瓦上,由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這句法顯然師承《聲聲慢》,但他更注重的是在繼承基礎上的發(fā)展。
看這句,“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瀝淅瀝淅瀝,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疊字連綿,表態(tài)、動態(tài)、聲響三番俱出,把“雨”字的質感寫活了。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善用疊字,“詩化”散句,似乎也可稱作“余光中現(xiàn)象”,讀起來有醉人的韻味,那巧構的諧音辭格又轂出一連串的遐想。
再如“即使有雨,也隔著千山萬山,千傘萬傘”一句,“山”、“傘”相諧 ,借喻妥帖,寄寓著無盡的憂思與遺憾。
桐城文人“因聲求氣”的觀點,在余光中的散文里得到了印證和發(fā)展。
有時,作者也排出個把長句,但不累贅,仿佛如歌的行板。
他拿手的還是讓短語、短句參差跳躍產生出珠落玉盤的效果,讀這句便知此說不謬:“聽聽,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不僅可誦簡直可唱了。
我們得到了啟示:詩句要有節(jié)奏,散句也要有節(jié)奏;而這節(jié)奏千變萬幻,調度得當便是藝術。
同類語或近義詞的連用在文中也不乏見。
“不過說到廣義,他同樣也是廣義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兒,五陵少年。
”一下子掃過萬水千山,大陸風情,如數家珍。
再看這句:“大陸上的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凄涼,凄清、凄楚。
于今在島上回味,則在凄楚之外,更籠上一層凄迷了。
”一字之別,入木三分。
讀余光中的散文,對于愛好古典文學的人來說,則常有會心,時而頷首;對于發(fā)蒙于新文學的青年來說,則知、美兼得,受益匪淺。
當然,細心者也會發(fā)現(xiàn)余文中亦有西化句型雜陳其間,另有意趣。
這表明在對待“民族化”的問題上余光中既堅守主腦又不偏頗自囿,至于文中大跳躍式的聯(lián)想和具有現(xiàn)代風格的“情景置換”更能證明這一點。
【相關鏈接】20世紀60年代起余光中創(chuàng)作了不少懷鄉(xiāng)詩,其中便有人們爭誦一時的“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白發(fā)蓋著黑土,在最美最母親的國土。
”回憶起70年代初創(chuàng)作《鄉(xiāng)愁》時的情景,余光中時而低首沉思,時而抬頭遠眺,似乎又在感念著當時的憂傷氛圍。
他說:“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xiāng)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鄉(xiāng)愁》。
”《鄉(xiāng)愁》是臺灣同胞、更是全體中國人共有的思鄉(xiāng)曲,隨后,臺灣歌手楊弦將余光中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愁四韻》、《民歌》等8首詩譜曲傳唱,并為大陸同胞所喜愛。
余光中說:“給《鄉(xiāng)愁四韻》和《鄉(xiāng)愁》譜曲的音樂家不下半打,80多歲的王洛賓譜曲后曾自己邊舞邊唱,十分感人。
詩比人先回鄉(xiāng),該是詩人最大的安慰。
”「賞析」 以描寫望著雨中的家的心情終,作者在中間各段采取時空交錯的寫法:忽而 過去,忽而現(xiàn)在;忽而故國,忽而異域,又隨時回到臺灣,回到廈門街,文理知 錯綜,是作者企圖以此表達訴說不盡的復雜情緒;而其無礙的文才,足令讀者的 心情隨作者的心靈轉換而起落,卻不會感到凌亂無章。
細讀之后發(fā)現(xiàn)主旨、內涵很簡單,都在表達作者的中國意識、對中華文化的 贊美與眷戀。
該文特殊之處其實在於形式,解構文字,打破書寫的秩序,以敲打 樂的形式,依靠句子的長短組合變化,達成絕對的音樂感。
大量運用中文的長短 句,造成結構上的美感,又用同音異義的字造成錯綜變化。
一氣呵成,不能中斷,是他形式上的特色,尤其在最后一句「清明這季雨」 忽然收短,與之前的長句一同形成強烈的節(jié)奏感,以及無限的感嘆. 完全用作詩 的方法,句子的長正好表現(xiàn)出雨下個不停,形象上的淅淅瀝瀝呼之欲出。
這篇文章是那個充滿著昔日家國憂愁之思年代的文字。
時日久遠,但今日讀 之,仍然覺得是所讀過的音樂性韻律最強的一篇文字。
詩人為文,文字特別凝斂 生動而富有韻律感。
許多人評論感覺上喜愛余光中的散文更甚於他的詩。
《聽聽那冷雨》的修辭技巧從聽聽那冷雨中可以學到最多的應該就是 豐富 的修辭 技巧吧(一)生動的比喻比喻是一種「借彼喻此」的修辭法,有二件或 二件以上事物中有相類似之處,以「那」件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方說明「這」件 事物的,就叫「比喻」。
通常用 像 、 如 等喻詞來聯(lián)接兩件事物。
例如:△美國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乾旱,天,藍似安格羅
薩克遜人 的眼睛,地,紅如印地安人的肌膚,云,卻是罕見的白鳥. △據說住在竹樓上面, 急雨聲如瀑布,密雪聲比碎玉……。
(二)勻稱的對偶語文中在形式上,上下兩句的字數相等,句法相似,結構 相同,平仄相對的,就叫「對偶」。
就內容上而言,意義相近者為「正對」,意 義相反者為「反對」。
例如:△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 潮潮地濕濕,即連在夢里,也似乎把傘撐著。
△那雪,白得虛虛幻幻,冷得清清醒醒,………。
(三)鮮明的轉化描述一件事物時,轉變其原來的性質,化為另一種本質截 然不同的事物,來加以形容敘述,叫作「轉化」,又稱為「比擬」。
可以分為擬 物為人、擬人為物和擬虛為實三種. 例如:△索性把濕濕的灰雨凍成乾乾爽爽的 白雨,六角形的結晶體在無風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來,等須眉和肩頭白盡時, 伸手一拂就落了。
△雨來了,雨來的時候瓦這麼說,一片瓦說千億片瓦說,說輕輕地奏吧沉沉 地彈…………。
(四)整齊的排比用結構相似的句法,接二連三地表出同范圍、同性質的意 象,叫做「排比」。
例如:△殘山剩水猶如是。
皇天后土猶如是。
紜紜黔首紛紛黎民從北到南猶 如是。
△那里面是中國嗎
那里面當然還是中國永遠是中國。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在, 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城輕塵也都已不再。
(五)秩序的層遞凡要說的有兩個以上的事物,這些事物又有大小輕重的比 例,而且比例又有一定的秩序,所以在說話行文時,依序層層遞進的,叫做「層 遞」。
例如:△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 港在防波堤在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
△饒你多少豪情俠氣,怕也經不起三番五次的風吹雨打。
一打少年聽雨,紅 燭昏沉。
兩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
三打白頭聽雨在僧廬下,這便是亡 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裏,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六)和諧的類疊同一個字詞或語句,接二連三反復地使用,稱為「類疊」。
例如:△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瀝淅瀝淅瀝, 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聽聽,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氣空蒙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
(七)鮮活的倒裝語文中故意顛倒文法上的順序的句子,稱為「倒裝」。
例如:△因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樂從記憶的彼端敲起。
瓦是最最低沉的樂 器灰蒙蒙的溫柔覆蓋著聽雨的人,瓦是音樂的雨傘撐起。
△每天回家,曲折穿過金門街到廈門街迷宮式的長巷短巷,雨裏風裏,走入 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雨,該是一滴濕漓漓的靈魂,窗外在喊誰. 「感想」 散文要引起讀者的共鳴,不像小說可以借助故事情節(jié)的變化多端取勝。
不過, 作者在行文運筆之際,可以引起讀者各種感官的刺激,使讀者如聞如見,如履其 境,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
記敘性散文怎么寫
竭誠為您提供優(yōu)質文檔\\\/雙擊可除敘事性散文怎么寫篇一:敘事性散文知識點講解及訓練[1000字]敘事性散文知識點講解及訓練(一)一、散文的特點。
(1)形散而神不散。
(2)意境深邃〃注重表現(xiàn)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
(3)語言優(yōu)美凝練〃富有文采。
二、散文的分類。
根據散文的內容和性質可分為以下幾類:(一)敘事散文:以寫人記事為主的敘事性散文。
此類散文又可分為兩類:①敘事散文。
偏重對事件的敘述。
②寫人散文。
偏重于記人。
(二)以寫景狀物或抒情為主的抒情性散文。
(三)哲理散文〃也叫議論性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參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結晶。
(此類散文可歸入議論文中)三、對敘事性散文考查有:1、理清記敘要素〃人稱、順序、線索。
2、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或相關段落的內容。
3、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形象)。
4、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歸納作品的主題思想5、聯(lián)系作品的思想內容〃談談自己的體會、感悟。
6、分析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
7、理解重點詞句的作用〃品味作品的語言特色及表達技巧。
四、敘事性散文知識點的講解。
(一)記敘的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1、一篇文章中六要素可能不會同時出現(xiàn)。
2、文章在交代時間、地點時有兩種方式:(1)直接交代。
(2)間接交代。
所謂“間接交代”〃就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穿著打扮或自然景物的變化、特征等〃將時間、地點表示出來。
(二)記敘中的人稱和作用。
(出于文章需要〃一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