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讀后感200字以前的號丟了,只能懸賞那么多。
。
。
。
拜托大家啦
期許少年們有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莊嚴的心,期許他們能在這個渾濁的世界,保持清明;能在這個悲傷的世界,擁有快樂。
我們所期許的,是人本善的根本。
但人不是克隆的,總允許它的獨特存在,所以以純良,美好的心去看待不同的人和事,渾濁的世界仍是美麗的。
我們期許少年們有一顆天真的心,自知、自覺、自愛、自愉,相信成長需要時間,一切是最好的安排。
讀枯萎的桃花心木,或許有一點啟發(fā)。
桃花心木是一種樹形優(yōu)美,高大筆直的樹,種樹人栽下后并沒有天天澆水和養(yǎng)護,而是不定期的來一次,澆多或者澆少一點,偶爾栽下的樹枯萎了,便來補種。
也許我們會奇怪,不應(yīng)該天天澆水使植物生長的更好嗎
種樹的人卻說:種樹不是種菜,種樹是百年基業(yè),樹木要自己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不定期的澆水,可以像老天下雨一樣,是樹木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
而天天澆水,則會使樹苗養(yǎng)成依賴的心,根浮于地表,就抵抗不了狂風暴雨的侵襲了。
是啊
種樹如同育人一樣,樹苗如同學生,我們不能死死的教給學生一些固有的生活法則,讓他們機械的學習,不要過分的追求學生的完美。
我們要讓學生養(yǎng)成獨立自主的心,面對不確定的風雨,學習如何才能找到充足的水源,如何在陽光下呼吸,在不確定中健康成長。
文中提到的四位名人,即屠格涅夫.托爾斯泰 林清玄和培根.請你選擇其中一位,結(jié)合短文提供的信息簡要介紹一下
林清玄簡介:林清玄,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
臺灣高雄人,一九五三年生。
畢業(yè)于臺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任臺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jīng)濟記者、《時報雜志》主編等職。
一九七三年開始散文創(chuàng)作。
一九七九年起連續(xù)七次獲臺灣《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優(yōu)秀獎和報導文學優(yōu)等獎、臺灣報紙副刊專欄金鼎獎等。
他的散文文筆流暢清新,表現(xiàn)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著感人的力量。
作品有散文集《蓮花開落》、《冷月鐘笛》、《溫一壺月光下的酒》、《鴛鴦香爐》、《金色印象》、《白雪少年》 等。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1818~ 1883) 俄國19世紀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出生于世襲貴族之家,1833年進莫斯科大學文學系,一年后轉(zhuǎn)入彼得堡大學哲學系語文專業(yè),畢業(yè)后到德國柏林大學攻讀哲學、歷史和希臘與拉丁文。
1843年春,屠格涅夫發(fā)表敘事長詩《巴拉莎》受別林斯基好評,二人建立深厚友誼。
1847~1851年,他在進步刊物《現(xiàn)代人》上發(fā)表其成名作《獵人筆記》。
以一個獵人在狩獵時所寫的隨筆形式出現(xiàn)的,包括25個短篇故事,全書在描寫鄉(xiāng)村山川風貌、生活習俗、刻畫農(nóng)民形象的同時,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實際上丑惡殘暴的本性,充滿了對備受欺凌的勞動人民的同情,寫出了他們的聰明智慧和良好品德。
該作品反農(nóng)奴制的傾向觸怒了當局,當局以屠格涅夫發(fā)表追悼果戈里文章違反審查條例為由,將其拘捕、放逐。
在拘留中他寫了著名的反農(nóng)奴制的短篇小說《木木》。
19世紀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創(chuàng)作的旺盛時期,他陸續(xù)發(fā)表了長篇小說:《羅亭》(1856)、《貴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與子》(1862)、《煙》(1867)、《處女地》(1859)。
其中《羅亭》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塑造了繼奧涅金、皮卻林之后又一個“多余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羅亭死于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戰(zhàn)中。
《父與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
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會階級力量的“父與子”的關(guān)系,描寫親英派自由主義貴族代表基爾沙諾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識分子巴札羅夫。
但巴札羅夫身上也充滿矛盾,他是舊制度的叛逆者,一個“虛無主義者”,否認一切舊傳統(tǒng)、舊觀念,他宣稱要戰(zhàn)斗,但卻沒有行動。
小說問世后在文學界引起劇烈爭論。
從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時間在西歐度過,結(jié)交了許多著名作家、藝術(shù)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龔古爾等。
參加了在巴黎舉行的“國際文學大會”,被選為副主席(主席為維克多·雨果)。
屠格涅夫?qū)Χ砹_斯文學和歐洲文學的溝通交流起到了橋梁作用。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獨特藝術(shù)風格的作家,他既擅長細膩的心理描寫,又長于抒情。
小說結(jié)構(gòu)嚴整,情節(jié)緊湊,人物形象生動,尤其善于細致雕琢女性藝術(shù)形象,而他對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寫也充滿詩情畫意。
列夫·托爾斯泰 (1828~1910) 作者簡介: 19世俄國最偉大的作家。
出生于貴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學,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影響。
1847年退學回故鄉(xiāng)在自己領(lǐng)地上作改革農(nóng)奴制的嘗試。
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并開始寫作。
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zhàn)爭。
幾年軍旅生活不僅使他看到上流社會的腐化,而且為以后在其巨著《戰(zhàn)爭與和平》中能夠逼真地描繪戰(zhàn)爭場面打下基礎(chǔ)。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其成名作:自傳體小說童年》(1855)、《少年》(1857),這些作品反映了他對貴族生活的批判態(tài)度,“道德自我修養(yǎng)”主張和擅長心理分析的特色。
從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義貴族立場主張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莊園試驗失敗的過程。
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只好呼吁人們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這些觀點反映在其短篇小說《琉森》(1857)之中,后又創(chuàng)作了探討生與死、痛苦與幸福等問題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為考察歐洲教育,托爾斯泰再度出國,結(jié)識赫爾岑,聽狄更斯演講,會見普魯東。
他認為俄國應(yīng)在小農(nóng)經(jīng)濟基礎(chǔ)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會;農(nóng)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貴族應(yīng)走向“平民化”。
這些思想鮮明地體現(xiàn)在其中篇小說《哥薩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chuàng)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zhàn)爭與和平》,這是其創(chuàng)作歷程中的第一個里程碑。
小說以四大家族相互關(guān)系為情節(jié)線索,展現(xiàn)了當時俄國從城市到鄉(xiāng)村的廣闊社會生活畫面,氣勢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間發(fā)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1812年庫圖佐夫領(lǐng)導的反對拿破侖的衛(wèi)國戰(zhàn)爭,歌頌了俄國人民的愛國熱忱和英勇斗爭精神,主要探討俄國前途和命運,特別是貴族的地位和出路問題。
小說結(jié)構(gòu)宏大,人物眾多,典型形象鮮活飽滿,是一部具有史詩和編年史特色的鴻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經(jīng)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藝術(shù)已達爐火純青。
70年代未,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fā)生巨變,寫成《懺悔錄》(1879一1882)。
80年代創(chuàng)作: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教育的果實》(1891),中篇小說《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萊采奏鳴曲》(1891)、《哈澤·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說《舞會之后》(1903),特別是1889~1899年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shù)探索的總結(jié),也是對俄國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為世界文學不朽名著之一。
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樸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從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個小站,享年82歲,一代文學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弗蘭西斯 ·培根(1561~162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學家。
他不但在文學、哲學上多有建樹,在自然科學領(lǐng)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培根是一位經(jīng)歷了諸多磨難的貴族子弟,復雜多變的生活經(jīng)歷豐富了他的閱歷,隨之而來的,使他的思想成熟,言論深邃,富含哲理。
《新工具》是培根的主要哲學著作之一,首次發(fā)表于1620年。
培根本計劃寫一部大書,名為《偉大的復興》,分為六個部分,《新工具》是其中的第二部,但未能完成。
從 《培根隨筆集》的 “論真理”、“論死亡”、“論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愛哲學的培根。
從“論高官”、“論王權(quán)”、“論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衷于政治,深諳官場運作的培根。
從“論愛情”、“論友情”、“論婚姻與獨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
從“論逆境”、“論幸運”、“論殘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
從“論作偽與掩飾”、“論言談”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工于心計、老于世故的培根。
大為科波菲爾的讀后感
《大衛(wèi)·科波菲爾》是英國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的第八部長篇小說,被稱為他“心中最寵愛的孩子”,于一八四九至一八五O年間,分二十個部分逐月發(fā)表。
全書采用第一人稱敘事,其中融進了作者本人的許多生活經(jīng)歷。
狄更斯出身社會底層,祖父、祖母都長期在克魯勛爵府當傭人。
父親約翰是海軍軍需處職員,在狄更斯十二歲那年,因負債無力償還,帶累妻子兒女和他一起住進了馬夏爾西債務(wù)人監(jiān)獄。
當時狄更斯在泰晤士河畔的華倫黑鞋油作坊當童工,比他大兩歲的姐姐范妮在皇家音樂學院學習,全家人中只有他倆沒有在獄中居住。
父親出獄后,狄更斯曾一度進惠靈頓學校學習,不久又因家貧而永久輟學,十五歲時進律師事務(wù)所當學徒。
后來,他學會速記,被倫敦民事律師議會聘為審案記錄員。
一八三一至一八三二年間,狄更斯先后擔任《議會鏡報》和《真陽報》派駐議會的記者。
這些經(jīng)歷有助于他日后走上寫作的道路。
他一生所受學校教育不足四年,他的成功全靠自己的天才、勤奮以及艱苦生活的磨練。
一八三六年,狄更斯終于以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而名滿天下,當時他年僅二十四歲。
一八四八年,范妮因患肺結(jié)核早逝,她的死使狄更斯非常悲傷,因為在眾多兄弟姐妹中,只有他倆在才能、志趣上十分接近。
他倆都有杰出的表演才能,童年時曾隨父親到羅徹斯特的米特爾飯店,站在大餐桌上表演歌舞,贏得眾人的贊嘆。
范妮死后,狄更斯寫下一篇七千字的回憶文章,記錄他倆一起度過的充滿艱辛的童年。
狄更斯身后,他的好友福斯特在《狄更斯傳》中首次向公眾披露了狄更斯的早年,小說,根據(jù)的正是這篇回憶。
狄更斯寫這篇回憶是為創(chuàng)作一部自傳體長篇小說做準備。
他小說主人公取過許多名字,最后才想到“大衛(wèi)·科波菲爾”。
福斯特聽了,立刻叫好,因為這個名字的縮寫D.C.正是作者名字縮寫的顛倒。
于是小說主人公的名字便定了下來。
狄更斯早期作品大多是結(jié)構(gòu)松散的“流浪漢傳奇”,足憑借靈感信筆揮灑的即興創(chuàng)作,而本書則是他的中期作品,更加注重結(jié)構(gòu)技巧和藝術(shù)的分寸感。
狄更斯在本書第十一章中,把他的創(chuàng)作方法概括為“經(jīng)驗想象,糅合為一”。
他寫小說,并不拘泥于臨摹實際發(fā)生的事,而是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利用生活素材進行嶄新的創(chuàng)造。
盡管書中大衛(wèi)幼年時跟母親學字母的情景是他本人的親身經(jīng)歷,大衛(wèi)在母親改嫁后,在極端孤寂的環(huán)境中閱讀的正是他本人在那個年齡所讀的書,母親被折磨死后,大衛(wèi)被送去當童工的年齡也正是狄更斯當童工時的年齡,然而,小說和實事完全不同:狄更斯不是孤兒,而他筆下的大衛(wèi)卻是“遺腹子”。
同時,狄更斯又把自己父母的某些性格糅進了大衛(wèi)的房東、推銷商米考伯夫婦身上。
大衛(wèi)早年生活的篇章以孩子的心理視角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早已被成年人淡忘的童年世界,寫得十分真切感人。
例如:大衛(wèi)以兒童特殊的敏感對追求母親的那個冷酷、殘暴、貪婪的商人默德斯東一開始就懷有敵意,當默德斯東虛情假意地伸手拍拍大衛(wèi)時,他發(fā)現(xiàn)那只手放肆地碰到母親的手,便生氣地把它推開。
大衛(wèi)向母親復述默德斯東帶他出去玩時的情景,當他說到默德斯東的一個朋友在談話中老提起一位“漂亮的小寡婦”時,母親一邊笑著,一邊要他把當時的情景講了一遍又一遍。
敘事完全從天真無邪的孩子的視角出發(fā),幼兒并不知道人家講的就是自己的母親,而年輕寡婦要求再醮、對幸福生活的熱烈憧憬已躍然紙上。
又如:大衛(wèi)跟保姆佩葛蒂到她哥哥家去玩,她的哥哥辟果提先生是一位漁民。
大衛(wèi)看見他從海上作業(yè)后回來洗臉,覺得他與蝦蟹具有某種相似之處,因為那張黑臉被熱水一燙,立刻就發(fā)紅了。
這個奇特的聯(lián)想,充滿童趣和狄更斯特有的幽默。
狄更斯還是一位語言大師,他的語言在斑斕多彩中顯得平和親切,在冷靜的敘述中透著機智幽默。
他文章的風格極其矯健,好似一條長龍,旋回起伏,氣勢浩大,細膩的地方娓娓動人,樸素的地方簡明扼要,豐富的地方令人目不暇接。
體現(xiàn)出他驚人的文學才華。
狄更斯是不朽的,在他的作品中鮮活地再現(xiàn)了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的社會狀況,在那些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中活動著的都是源自于現(xiàn)實生活,具有鮮明的個性的人物形象。
我們可以在故事和人物命運的發(fā)展過程中,看到狄更斯對當時社會存在的種種弊端和不幸進行犀利的剖析,感受到他愛憎分明的寫作特點,體會到他對社會底層的平民生活狀態(tài)的真誠關(guān)注。
如果說托爾斯泰是俄國歷史的鏡子,那么狄更斯就是英國社會的畫卷。
凈化靈魂的道德力量 — 讀《大衛(wèi)·科波菲爾》有感查爾斯·狄更斯曾經(jīng)說過:“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我最喜歡這一部。
正如許多父母一樣,我內(nèi)心有一個寵兒,他的名字就叫大衛(wèi)·科波菲爾。
”狄更斯自己的童年艱苦困難,少年大衛(wèi)的生活也同樣不容易。
大衛(wèi)在未出生前父親去世,不久母親改嫁,繼父嚴酷殘暴,他姐姐也同樣鐵石心腸,不近人情,在大衛(wèi)成長過程中遇到許多不友善的人——殘忍的校長、狡詐的朋友,還有心懷歹意的希普。
然而也不乏善良之人:有可愛善良的保姆辟果提,不善言辭內(nèi)心卻誠摯淳樸的巴克斯,貌似嚴肅卻菩薩心腸的姨婆,有生活不如意的米考伯夫婦,有恬靜溫柔的阿格尼斯,一位聰慧的知心朋友,還有朵拉,一位最可愛的女孩,天真無邪,是大衛(wèi)的“小童妻”我用孩子的視覺窺探到善良純真的大衛(wèi),同時亦喚回自己對童年的記憶。
無法忘記大衛(wèi)天真地重復道琢磨到“巴克斯很愿意”我不由自主的撥開歷史般厚重的云層,穿越那仿佛離我很近又很遠的世界。
“當然可以替你捎個信,寫上巴克斯很愿意,可你可以自己告訴她呀
”但寫信時還是一筆一劃的附上:他說此事很重要——巴克斯很愿意夕陽在小山丘旁允暈開,自然清新,好似濾走一切黑暗腥腐。
在彌漫著銅臭氣息的社會里依然可見潔凈的靈魂。
這也是小說的經(jīng)典所在,它具有凈化靈魂的道德力量。
亞摩斯還賓的那場船難令我難忘。
一艘船在暴風雨的肆虐下即將沉沒,水手哈姆不聽大衛(wèi)的勸,奮不顧身地下海救人,在他就要觸到輪船時,認出在船上掙扎求生的正是誘騙他未婚妻的斯提福茲,但善良的哈姆仍竭力想把他救上岸。
這時,一個巨大得像山一樣的綠色浪潮迎面襲來,把所有的希望都澆滅了,他們兩個人永遠的離開了。
哈姆的胸懷可以納百川,比海洋更博大,它是生命舉手頭足間的一種本能,是水到渠成的一種習慣。
他的“真”正如呼吸,在呼與吸之間是自然的吐納,無需考慮無需思考。
在他面前,紈绔子弟顯得如此丑惡、自私和渺小。
這份“真”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存在著,可往往被我們忽略。
無論熟悉還是陌生,總會有“真”溫暖我們的心。
親人間相濡以沫的支持與關(guān)愛;朋友間心有靈犀的默契和配合;路人間細致入微的關(guān)懷和攙扶這份“真”是人類前進的燈塔,為更多需要的幫助的人帶去溫暖并讓溫暖這顆火種撒滿人間,點燃這個社會的每個角落。
林清玄曾說過:“雪,冷而清明,純美優(yōu)美,在某個層次上,像極了我們的心。
”而“真”是我們的心靈最單純最明亮的底色。
我們不曾忘記水手哈姆的“真”,他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將被永恒地延續(xù)。
讓我們盡情吐納這種生命的養(yǎng)分,即使風沙侵襲,我們的人間依然溫暖如春.
適合高中生看的書,不要太大眾化,但要立意深刻,要讀后感好些的,網(wǎng)上能找的到讀后感的書
最近在看的英文版,是很不錯的書,可以為你建立正確的愛情觀本人的建議是傳記,一些傳記是很有幫助的,我對筱 敏的《草葉的背面》情有獨鐘。
是寫的看名作家寫的傳記,最好是背下來,對以后寫作是很有幫值得,我最喜歡的是散文,因為散文詩最能體現(xiàn)文學水平的東西,就像是《我與地壇》,我看了幾十遍,能背下來一些,、郭翠華、、、、。
都是很不錯的作家看的作品吧
求 [大衛(wèi)科波菲爾] 讀后感5篇 每篇300字就夠
《大禿大悲大酒色》
林清玄散文自選集導讀
在美麗的湖邊醒來 沉沉的夢中,聽見遠方寺院的鐘聲。
我從床上跳起來,推開窗子,想確定自己身在何處
呀
是肇慶,美麗的七星湖邊。
站立在湖中的水杉,倒映在水中的山影,以及優(yōu)雅劃過的小船,都在呼喚著我。
我完全清醒了。
許多年來,我一直在巡回演講,四處旅行,每隔幾天就會換一個城市,睡在不同的飯店,醒來的時刻使我的感受經(jīng)常迷離:今夕何夕
此處何處
我在哪里
清晨推開窗子的那一刻,才能真正確知自己的所在。
是多么奇妙的感受呀
孤身一人,行走在從未到過的地方,仿佛飄浮在太空的某一情境,直到早上的鬧鐘響起,才從太空飄落,那窗外的景色永遠既熟悉又陌生,像是深植于記憶,又像是第一次到達。
在異地的清晨,第一件事是醒來;第二件事是煮一杯咖啡,讓心靜下來。
心一靜下來,就想起自己是知命到耳順之年了
想起遠方的人,深愛的妻子與兒女
想起今日的行程,今天有三場演講,還要上兩個電視節(jié)目,接受一家報社的專訪
你是你,已不是最初的你
你是你,也不是昨天的你
每天的你都是不同的,昨天你還在南方的廣州,今天已在北方的丹東了
每天你的思想都是干回百轉(zhuǎn)的,昨天你在寺廟里講的是永恒的向往,今天你在大學里要講的卻是眼前的困境。
永恒的境不離眼前之心,一朝風月即是萬古長空,卻又向何人說去
只有在旅店的燈下,才能把眼前和永恒透過筆和稿紙做一個神秘的聯(lián)結(jié)。
清晨,在美麗的不知名的湖邊醒來,是美好而迷離的;但只有夜里在自己的心中醒來,書寫文字,才會有平常的心。
奔波來去的歲月,一站又一站的旅途,在動蕩與流離中,只要返觀自心,自凈其意,就定了、靜了、安了,使我不論在多么偏遠的地方行腳,都能無慮而有得。
每天的睡去,是旅程的一個終站。
每天的醒來,是旅程的一個起點。
如斯流逝的人生呀
我對生命的書寫,使我能心無窒礙地睡去,也能心無所求地醒來。
在生命的轉(zhuǎn)彎處 年輕的時候,從家鄉(xiāng)的小路走出來,踩過泥濘與細石的小徑,看著一路纏綿的牽?;?,還有一直香到谷口的野百合,我的心像埋在土里春草的種子,蠢蠢欲動,我要成為一個作家、一個文學家、一個思想家,我要走出這個村子,筆直地走去,走到遠天的盡頭。
充滿了愛、浪漫、理想的心,總是帶著夢幻的、以為人生的路是筆直、寬闊、平坦的,經(jīng)過多年的行走,才知道路有時崎嶇、偶爾凹陷,還有難以通行的窄巷
文學是記錄自己的人生,散文家尤其是,年近六十才能大方地宣稱:各種路我都走過了,我的人生已經(jīng)過了多次的轉(zhuǎn)彎,成與敗是沒有定數(shù)的,好與壞也隨時空而變異,在生命最苦的時刻,可能是創(chuàng)作最暢順的時刻
我的寫作經(jīng)過許多次的轉(zhuǎn)彎,青少年時期,才華洋溢,恣意揮灑;中壯年時期,由巧轉(zhuǎn)拙,含蓄內(nèi)斂,深受佛教思想與佛經(jīng)文字的影響;后來,繁華落盡見真淳,寫作成為隨心所欲的事……為此,無關(guān)青澀或成熟,也無關(guān)優(yōu)劣,只是注記了我生命中的某一個旅程。
有的驛站空無一人,有的旅店狂沙漫天,有的客棧繁花似錦,有的酒肆江天月小……你都曾入住其中,也曾有感于斯隋斯境,敏于斯文。
有些印象特別深刻的,披沙揀金,把它一一編排,就成了這本自選集。
坊間林清玄的選集有二十幾種,但自選集不同,自選集猶如落款蓋章,是經(jīng)過了特別的認可,就像作家在生命的轉(zhuǎn)彎處留下的某些印記,隨著印記前行,就能找到作家的腳印。
但是,自選集也不是完全自由的,在其他選集的文章,盡量避免選人,近兩年的新作,也避免選人;幸好我過去的作品夠多,光是淘汰就已經(jīng)夠頭痛了。
有很多讀者問我:要讀遍林老師的書是不可能的,什么時候出一本自選集呢
現(xiàn)在總算把自選集編出來,“好漢剖腹來相見”,那路邊小草的翠綠,我沒有隱藏你;那山間明月的溫柔,我也沒有隱藏你;那池邊蓮花的芳香,我更沒有隱藏你,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我既不顯露,也不隱藏
這本給成人的自選集可以說是某種自傳,就像某一個夜里,我們促膝而談,我向你說了自己人生的故事,說給知心的朋友聽,也不隱藏
站在大平原上微笑 理想的人生,是從少年時代就懷抱著理念、希望與愛,永遠不失去天真、溫柔與浪漫。
航過大海、跨越沙漠、登臨大山,最后站在大平原上微笑,對著天地和彩云說:“該走的路,我走過了;該行的道,我行過了;該愛的人,我愛過了;該打的仗,我打過了。
” 洪荒留此山川,缺憾還諸天地,人間或有難遣的情,生命縱有未盡的義,我都能微笑以對了。
出版這一套自選集,我有一點站在大平原上微笑的心情,這等于是對我前半生的寫作,做了一個回顧,這大河般的人生,舟行水上,岸移景換,竟是如此的快速。
伸足入水,已非前水,我的寫作竟然超過四十年了。
每天在曦光的照耀下,在微風的吹拂下,我怡然面對窗外的山、門外的小溪,寫下我的心情
那種心情與少年時代醉心于創(chuàng)作的我,并無不同。
我想著,在這悠長的時間中,在這廣大的世界上,一定有很多與我心靈相同的朋友,得到一些溫柔的安慰,得到幾許智慧的啟發(fā),以及得到藏匿于俗世中的浪漫情懷。
剛剛吹撫過我的一道涼風,繞了一圈,又吹出來飄向不可知的所在,親愛的朋友
那風已吹向你們
不要制止風,愿將此身化為風,吹撫有緣人的心。
林清玄 2009年秋 臺北雙溪客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