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集讀后感
讀《林清玄散文集》有感 開始關注林清玄的作品,是從《有風格的小偷》一文開始,一篇文稿間出乎意料的善意的贊賞,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軌道,從此,世上又多了一個善良的靈魂。
確實,拿著放大鏡去看別人的缺點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拿著顯微鏡去找一個劣跡斑斑的人身上的優(yōu)點卻不是誰都可以做到,但是,林清玄做到了。
恬淡自然,字間總不自覺透出禪味,小小的故事折射大大的哲理,這就是林清玄的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在不經(jīng)意間讓人深思人生道理。
讀林清玄的文章,我那原本浮躁不安的心會旋即安定下來,解開心鎖,放下心中的負擔。
簡單平實的生活故事,蘊含著細膩的情感,幾句平淡的話語,足以讓人一遍遍地反復回味,這就是林清玄散文的魅力。
我喜歡在床頭放著一本林清玄的書,睡覺前細細地閱讀幾篇,來一次心靈的洗滌方可安靜地睡去,一切禪理在夢中參透。
他說:“山谷的最低點正是山的起點,許多走進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來,正是他們停住雙腳,蹲在山谷煩惱哭泣的緣故。
”無數(shù)的低谷,使我們在挫敗中流淚,不是說不允許哭泣,你可以蹲下來好好抱抱自己,但是,請不要放棄,山的明媚就在山的頂點,你需要做的是整理一下心情重新攀登,堅持不懈、努力追求,人生又是一片春光燦爛。
他說:“生命是在水上寫字,第二筆還未落下,第一筆已流到遠方。
”時光如潺潺流水,抓不住的它一點點地在流逝,生命一點點地在逝去,再長也不過數(shù)十年,人生有多少個十年能讓我們揮霍呢
珍惜吧。
大學,就這么過了三個學期,我又做了什么呢
當初的理想呢,我與它的距離又變小么
我在思量著,也困惑著。
他說:“安靜無言并不是陷入空白,而是有一個更深廣、更澄明的所在;最好的表達是沉默,而不是語言。
”面對誤解,請選擇沉默;面對挫折,請選擇沉默;面對辱罵,請選擇沉默。
有時候,解釋是多余的,那時候沉默,能是最有力量的語言。
他說:“‘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若琉璃’,這個世界的水月不再光明剔透了,做為一個渺小的人,只有維持自心的清明,才能在這五濁的世間唱一首琉璃之歌吧
” 還是那個淡水河口,但是周圍的風景已經(jīng)變了,不是以前那個美得單純的河口,“少年時代的情懷與往事,都已經(jīng)去遠了,是鏡花,也是水月,由于一條河的敗壞,更感覺到那水月鏡花是虛幻不實的”。
然而,心若仍然是純粹的,純凈如琉璃,這個世界的渾濁便不會將我們侵蝕,給自己的心留一片凈土吧,哪怕你已經(jīng)看過太多的黑暗
那一切的水月河歌,雖曾真實存在過,卻已默默流失,這就是無常。
是的,也許只有他——林清玄,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 如果我們的內心就是一個花園,人生的哪一天不是最美的花季呢
如果我們的內心春風洋溢,人生的哪一個時候不是最好的春天呢
如果我們有著憐愛、珍惜、欣賞的心,即使在人生的無寸草處行走,也會看見那美麗神奇的一瞥。
默聲的溫柔——讀《林清玄散文集》有感 有些東西使你不得不靜下心來。
——題記 翻看林清玄的散文之前,對它的最初印象是想到了周國平,暑假里看過《周國平作品精選》,那本書讓我覺得,它靜靜地擺放在那里的時候,它是平面的,使人想起時,腦中只有直直的平行線,那是一個沒有生機的,枯燥的,干癟的存在。
但當你翻開的時候,才會知曉這里面到底是怎樣一個復雜的多維世界。
林清玄的散文雖不至于留給人硬板呆滯的印象,在翻開之前在腦海浮現(xiàn)的卻也只是幾筆粗線條而已。
可是這樣的書就是要讓你去翻開,在閑暇的時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張搖椅,一點陽光和幾朵白云,捧著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恒。
它們不似柜臺上的暢銷書,聲名浮躁間,街頭巷尾皆是議論。
它們默默,默默地如白云,似流水,不會有成為焦點的時刻,卻是常在不衰。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素描,簡單的幾筆,卻勾勒出一個人心底繁雜的世界。
親情與鄉(xiāng)情是必不可少的主題。
他寫到浴著光輝的母親,雖不是他的母親,但天下的母親一般的愛子心。
就是一句寶貝不怕,便透露出一個母親對孩子無限的關懷。
某些感動就是從這些細枝末節(jié)衍生出來的,不必轟轟烈烈,就是那么一句話,而生活中所見到的也許比一句話更簡短粗略,但卻實實在在。
作者的眼睛就是如此善于抓住生活中的點滴,被人遺忘的點點滴滴,在他的筆下重現(xiàn),帶給人真實的觸動。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永遠說不盡道不完的,作者的有一句話,我覺得說的很好——對于父母親的愛,我們也是“提得起來,就是我們的”,趁還提得動,行李箱還有空間,就多塞一點愛進去吧
在這些尚在的時間里,也許我們應該對父母說出自己的心意,不帶半點羞澀地毫無保留地道明,正像他們給予我們毫無保留的愛。
對于故鄉(xiāng),我其實是沒有太多的感慨與在意的,畢竟沒有出過遠門,沒有機會體會到思鄉(xiāng)的離愁別緒。
但作者在文中將家鄉(xiāng)與親人聯(lián)系起來,我忽然就覺得,也許它比我想的遠有意義的多。
作者說,他出門旅行時總帶著一杯故鄉(xiāng)的水土,那會給他力量,因為那里面承載的不只是故鄉(xiāng)之愛,還有母親的祝福。
這是很實在的話,中國有句古話:兒行千里母擔憂,說的不就是如此么
鄉(xiāng)情中,更多夾雜的是親情吧,對親人對故友的思念。
書中不經(jīng)意間泄露出來的陽光,也總讓人心安,舒適。
那些是字里行間的溫柔,那些陽光是作者想要給予讀者的最神圣的禮物。
散文中多有關于陽光的字句,總帶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享受,即便是周圍沒有陽光,但是心中卻升起了一輪驕陽。
那句“不論世事如何變幻,人世多少凄涼,即使你到了邊疆,陽光也會灑在邊疆”總是讓人莫名地感動。
陽光何處不在,如心里的念想一般,去往何處都不會消逝。
在另一篇文章里,作者借陽光給了我們一個忠告,陽光常在,歲月無改,但是屬于我們的年代卻不會停留,作者勸我們珍惜“陽光照在我們身上的歲月”,陽光不會為我們停留,再偉大的藝術家也留不住它。
時光是我們一生中最珍貴的事物,但愿我們不會讓身邊的一切成為記憶中匆匆而模糊的流年。
對于人生的見解也是不可或缺的。
作者的人生觀念是不去追求虛茫的物質條件,只要每天都有一點甜美,有一點幸福的感情,就很好了。
我喜歡這種知足常樂的心態(tài),只有心靜的時候,想想每天發(fā)生的幸福的事情,哪怕你只有在某一時刻感受到了,那就是幸福。
這也讓我想起了《瓦爾登湖》里的意境,每天與自然為伴,每天都過得開心快樂。
最原始的快樂,往往是最真實的。
生活不過是那句“瓠仔也好,菜瓜也好”。
而在社會上生命所要承擔的責任卻是不重亦不輕的。
在對別人負責之前,我們要對自己負責,做我們自己。
夢想,于人生是極為重要的一程,我們有努力就有收獲,哪怕那是戲劇性的終局。
世事離戲只有一步之遠。
人生離夢也只有一步之遙。
作者說,生命最有趣的部分,勝過演戲與做夢的部分,正是它沒有劇本、沒有彩排、不能重來。
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們要做自己,承擔所有的責任。
這話分量極重。
不在于人理解或不理解,只在于人是否想過要去理解。
我一直認為,一個人的想望比他實際是否做過更重要,因為想望是未來的,而判斷一個人是否做過一件事,是看其過去。
只要你想過要過好每一天,只要你的愿望足夠強烈,它便會驅使你去行動,直至成功。
林清玄的散文里總有一股清新的氣息,許是有流水的聲音,許是灑進了陽光的溫暖,又許是有風吹過的清涼。
總之,這一切都使你不得不安靜,在冬日人煙稀少的書店,當你坐下翻開這本書的時候,就已有彈奏琴弦飄出的琴音安撫了你浮躁的心。
它讓你不知不覺地靜下心,不知不覺地專注于這字里行間的溫柔。
這便是一本書的魅力所在。
像是一個禪師在向你說教,聲音低低的,柔柔地,卻絲毫不差地進入你的耳中,落入你的心里。
所以,花季的時候,不要忘了在自己的心里種花。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 最早讀過林先生的《桃花心木》,那時就被林先生的清新淡雅的文風,深厚的底蘊,以及對人生、對世界的參悟深深地吸引了。
最近,我又特地購買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本書是從林清玄這位多產(chǎn)的臺灣作家數(shù)百萬字的作品中,遴選出的二十余萬字的散文精華,令人百看不厭。
過后,許多片段泊在記憶中,不時地熠熠閃光。
對這本書,我更是愛不釋手,常放于枕邊,睡前不時拿來欣賞。
林先生的散文,最適合在平靜的夜晚,沖上一杯淡淡的金銀花,獨坐在發(fā)出溫和的光的臺燈下,靜靜地欣賞,享受散文帶給人的平和與智慧。
曾經(jīng)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煩亂的時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邊,安撫我的心靈,讓我一次次平靜下來。
這些文章,猶如一道道山泉,帶著它的淙淙流水聲緩緩地走到我們心中,讓我們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
林清玄的散文總有一種哲學的意味和一點“禪”的味道。
讀他的散文猶如一次心靈的洗禮,總能給人深深的啟迪。
林先生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于污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
這些文字里,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
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為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凈。
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來,慢慢地述說,絕少雕飾,猶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發(fā)生在我們身邊,他寫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
這些是文章,初讀自是清新異常,再品更是心開意解。
他的文字每每讀后都會讓我們的內心充滿寧靜與關愛。
文如其人,沒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純凈的心,怎能寫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
林清玄讀后感 在未讀林清玄的文章以前,曾由于初中老師的緣故買了一本林清玄寫的書,好似乎《茶,非常道》。
封面竹綠色與白字結合,頗有清雅之風。
但是我忽略了一點,是我后來在買來后才發(fā)現(xiàn)的——有關茶,及道(涉及佛家道家),或者曰由茶而悟道。
對此我不是很喜歡,甚至有些憎惡。
而此次高中老師又叫我讀,我只好去網(wǎng)上找一些其所著的文章且我喜歡的。
由此我讀了幾篇,如《浴著光輝的母親》等等。
起初我是帶著一點無奈和走馬觀花般的“過眼兒”,不過讀完《浴著光輝的母親》后,略略有些改觀。
首先,因為他有敏銳的“眼睛”,見極細微之處;其二是,他的文筆灑脫,非常樸素,像一個慈祥的老人說著故事,故事中透著真理絲絲縷縷光輝。
《浴著光輝的母親》講述的是一個母親帶著弱智的孩子坐公交車。
在車上,母親不斷的安慰兒子不要怕,因為他第一次坐公交車。
僅僅是如此,或者說不僅僅是如此,一車的人都用崇敬的眼神看著母親,仿佛看見了母愛的光輝。
而林清玄自然不止在這里贊美了母愛,而是思想抑或感嘆現(xiàn)在的人什么時候能用這種眼光看自己的母親。
是啊,其實我們在生活中感受到最多的母愛不是來至自己的母親嗎,站在這長長的母愛河中,日夜沐浴在這光輝的母愛河中,何時我們彎下腰,看看底下那一泓給予自己的清水。
接下來是關乎我們的,就是對待我們,這些正常的孩子,父母親們的眼光卻是那么苛刻,充滿條件,無法全心的愛憐。
我也深有感觸,現(xiàn)在的孩子似乎都覺得爺爺奶奶比爸爸媽媽好,包括從前我,因為爺爺奶奶的愛和眼光總是如此慈祥,充滿著全心的愛憐。
現(xiàn)在,我也只能說爸爸媽媽不必爺爺奶奶差,僅因為知道他們是愛我們的,知道他們這么做那么做是為了我們。
他們的眼神行為蒙蔽了我們的感受,甚至讓我們疑惑。
作者在最后“嘆”道:“但愿,我們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親一樣,完全無私、溶入,有一種莊嚴之美,充滿愛的光輝。
” 帶著另一種復雜的心情,讀了另幾篇。
這幾篇也是講父母與子的,《與父親的夜談》《分到最寶貴的媽媽》《海上的消息》等等。
也不細說,就粗淺的談談感受,就《與父親的夜談》。
作者與父親談了短短幾小時,就了解了父親的過去,也正是這段難得的時光,讓作者現(xiàn)在也是如此珍重。
在我的記憶里,我也未曾與父親談話超過半小時,比之作者從前的一小時還要短。
平日,我的父親也不怎么管我,而我也不怎么了解我的父親,因為他常常對我冷眼諷刺,而對別人卻熱心過頭。
對于他好的一面,我確實太不了解,可能時代、生活相差太大,平日里有很少說話,也不好說話吧。
雖然如此,我從小對我爸爸還是比較敬佩的。
如今面對作者的經(jīng)歷和勸勉,感觸良多,慚愧罷,慚愧罷,實在是“站在河中,死于干渴”啊
讀完這幾篇文章以后,我覺得生活本是一本書,而林清玄的書畫上了他的記憶,感受,還有記號。
在他用手寫下之后,又成了我們的,換句話說,他的文章是啟迪的星,我們的書的新一頁仍是我們自己開啟。
等待花開———讀林清玄散文集 很久以前就喜歡林清玄的文章,它總能以詩樣的哲理給人帶來智慧和覺悟。
他是一位胸懷寬廣的智者,恬淡安適,于細小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真理。
作家都有一雙細膩聰慧的眸子,他洞察體恤世間一切,娓娓道來,讓人豁然開朗,心里充滿寧靜祥和,同時也深含著愛和陽光。
每每體味作者誠摯的情感和親切質樸的語言時,總讓人感動,覺得自己隨著娓娓的敘述深入他的內心,順著他看似散淡的思路,感受著他淡泊平和的生活,聆聽著他對人生的頓悟,那么寧靜平和,那么超脫,許多生活、工作中的煩惱也會隨之淡然。
于是,我孜孜不倦,愛不釋手。
最近,看了他的一篇意味深長的哲理故事。
“看到水田一片純白的花,形似百合,卻開得比百合花還要繁盛,姿態(tài)非常優(yōu)美,我當場被那雄渾的美震懾了。
‘這是什么花
’我拉著田邊的農夫問道。
‘這是空心菜花呀
’老農夫說。
原來空心菜可以開出這么美麗明艷的花,真是做夢也想不到。
我問農夫:‘可是我也種過空心菜,怎么沒有開花呢
’他說:‘一般人種空心菜,都是還沒有開花就摘來吃。
怎么會看到花呢
我這些是為了做種,才留到開花呀
’我仔細看水田中的空心菜花,花形很像百合,美麗也不輸給百合,而且有一種非常好聞的香氣,如果拿來插到花瓶里,也不會輸給其他的名花呀
可惜,空心菜是菜,總是等不到開花就被摘折,一般人難以知道它開花是那么美。
只是有一些做種的空心菜能熬到開花,人們難以改變觀點來看待它。
” 作者不由得感慨:只有完全破除對空心菜的概念,才能真正看見空心菜花的美,這正是以空心菜來看世界。
但是,人要“空心”來面對世界,真的比空心菜開花還要難呀
空心菜的故事給我們很多感悟。
等待會有馨香的驚喜,等待會有美麗的回報,等待會有生命之花的燦爛開放。
孩子的成長,不也是空心菜開花的歷程嗎
這是一個漫長的積蓄和提升過程。
我們能做的就是要蹲下身子,仔細地觀察,輕輕地呵護,慢慢地欣賞,耐心地等待,尊重他們的差異,寬容他們的腳步。
我們不能違背四季的規(guī)則,提前收割。
否則,我們收獲的就只能是“空心菜”,是菜
絕沒有希望看到美麗的空心菜花。
不是孩子成長慢,而是我們的心太急;不是教學方法有問題,而是教學思想有偏差。
其實,他們正在不知不覺地生長,心靈的蓓蕾也在悄悄地萌芽。
只是我們浮躁的心在應試的海洋中浸泡得太久,失去了知覺;我們功利的目光,在充滿誘惑的社會中搜尋得太累,迷失了方向。
所以很難察覺到心靈的感動,傾聽到花兒開放的聲音。
林清玄散文精選讀后感700字
《林清玄散文集》恬淡自然,蘊涵佛理,是林清玄散文的最大特色。
他的文章有如遠方走來的一位女子,初時,不能讓人有驚艷之感,再看,就如一道山泉,緩緩地向我們的心中滲透。
他的文字猶如一股真淳的涼風,讀完之后,能讓人心平如水。
如此智慧清新的散文,在如今的文壇并不多見。
他主張人心應如水、如鏡,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對滌人心上的塵土,開啟人性的靈智很有益處。
望采納^_^
蓮花開落讀后感150字
文如蓮花開落 鄭華蓉 喝酒時用詩詞下酒并能悟出哲學的,非林清玄莫屬。
他說喝淡酒時,宜讀李清照;喝甜酒時,宜讀柳永;喝烈酒時則大歌東坡詞;讀辛棄疾應飲高粱小口;讀放翁,應大口喝大曲;讀李后主,要用瑪祖老酒煮姜汁到出現(xiàn)苦味時最好。
喝酒最能悟出哲學的時候,是一個人獨斟自酌,舉杯邀明月,對酒成三人,那時便有許多文思才情滾滾而來。
不知他有多少文章是喝酒之后一揮而就的?不知誰又能喝出林清玄的這番境界? 不僅喝酒有哲學,喝茶亦是如此。
他最喜歡的喝茶,是在寒分冷肅的冬季,夜深到眾音沉默,獨自在清凈中品茗。
對于佛教哲學,他更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他向往禪師的境界:兩袖一甩,清風明月;仰天一笑,快意平生;步履一雙,山河自在;明珠一顆,照破山河萬朵......能將高深奧妙的佛教哲學化成優(yōu)美的辭章寫成散文的,唯先生也。
從貧窮農村長大的林清玄,對人生的感覺是“籠中剪羽,仰看百鳥之翔;側畔沉舟,坐閱千帆之過。
”他說人的貧窮不是來自困頓,而是來自在貧窮生活中失去人的尊嚴;認得富有也不是;人的富有也不是來自財富的積累,而是在富裕的生活里不失去人的“有情”。
他在買玉蘭花時,不是買那些清新宜人的花香,而是買那些生活里辛酸苦痛的氣息。
就是尋常如秋天的田野,他也能嗅到泥土散發(fā)著成熟的禾稻香氣。
最平常的風景對他而言,也是山風盈袖、秋陽展顏,美在不言中。
這樣盡心融入生活并深刻的思考生活,寫出的文章讀后令人感覺到一脈溫情和馨香。
有時,竟覺得自己讀的不是東方美學和佛教哲學融合的《林清玄散文》,乃是在讀林先生既柔弱剛強又寧靜致遠的靈魂。
其文如蓮花開落,蕩漾一瓣幽香,滋潤讀者胸懷。
《林清玄散文精選》
讀完《與時間賽跑》文章,我不得嘆:時間真是太重,一年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有一定的道理。
當夕陽西下時,背著書包哼著小調慢步回家,這是多么愜意。
可誰會想到呢
有一人正在和太陽賽跑,他要在太陽落山之前跑回家
可想而知,這名少年是多么惜時。
在他眼里,一秒鐘也是寶貴的
楊樹枯了,有再青的時候;百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燕子去了,有再飛來的時候;然而,一個人的生命窒息了,卻沒有再復活的機會。
正如這樣一句話:“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時間也是如此,它一步一步、一程一程,決不輟步、永不返回。
我國的偉大作家魯迅曾說過:“哪里有天才
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魯迅為了愛惜時間,總想在一定時間內多做一些事情:“節(jié)省時間,就等于延長了一個人的生命。
”魯迅不僅愛惜自己的時間,也愛惜別人的時間。
他從來不遲到,絕不叫別人等他。
就是下著大雨,他也總是冒著大雨準時趕到。
他曾經(jīng)說過:“時間就是生命,無緣無故的耗費別人的時間和謀財害命沒有兩樣。
”現(xiàn)在想想,曾經(jīng)浪費的時間太多了——我曾為一只玩具在攤前排隊等上數(shù)十分鐘,也曾為做坐車而在車站等上半小時
我們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也浪費了我們的青春。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我立志要像文中少年一樣,和時間賽跑,和太陽賽跑,做個追趕太陽的少年
之前,我讀過一篇《與時間賽跑》的文章,這篇文章讓我感觸良多。
其實我的心里早就想體驗一下與時間賽跑的感覺,更想養(yǎng)成與時間賽跑的良好習慣。
還記得有一天上課時,李老師問:“戴云康,你能用一個成語來描述剛剛介紹完的文章‘少年閏土’當中主人公的狀況嗎
”本來,剛聽完,我的腦子里還是有點迷迷糊糊的,突然被老師那么一問,一時緊張,腦海里面就更亂了。
奇怪的是這時腦海里面突然回憶起昨天看的《成語詞典》里面的“孤陋寡聞”這個成語,“孤陋寡聞”的意思是:比喻學識淺薄、見聞貧乏。
而課文‘少年閏土’內容所表達的意思:主人公整天呆在高墻大院里,很少出門,見識自然就少了。
“孤陋寡聞”可以用在里面。
于是,我隨口答道:“孤陋寡聞”。
“很對”李老師肯定地說。
我這是第一次在腦子里聯(lián)想推理成功,想想多看些課外書還是有用的。
正如高爾基所說的:“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 當上午最后一節(jié)課的鐘聲響起,我懷著一種激奮的心情離開學校。
回到家看到昨天還沒有來得及洗的衣服,就認認真真地洗了起來。
忙了幾十分鐘,一件又一件骯臟的衣服被我那法力無邊的魔手變成一件件閃亮如新的法衣。
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心里甜滋滋的,也明白了勞動可以創(chuàng)造更多甜蜜的財富。
叮鈴鈴
叮鈴鈴……起床的鬧鐘響了。
這天我并沒有像以前那樣提前擠公交車去學校的,特意推遲了幾分鐘,并決定自己跑步上學。
剛開始時,我精神抖擻,可以說健步如飛,快速向學校跑去。
可是跑到1\\\/4的路程時,看了看表,13:53了,從13:47到13:53,6分鐘只跑了兩百多米,這對我來說打擊很大,狀態(tài)很低迷,就這樣低著頭,慢慢地走著。
這時,耳邊突然響起:“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會放棄他。
”此時,我又重新振作起來,把身上的全部力量都用在腳上,盡自己的所能來趕上上課的時間,因為我明白了做人的原則:無論結果怎樣,都要勇敢去面對,而在意結果的人,那他將到處碰壁,與時間賽跑,就等于與自己對抗,戰(zhàn)勝了自己,那就會所向披靡。
自此,我每天都在與時間賽跑,每一次上學,每一次上課,每一次做作業(yè),每一次做家務,我都學會與時間賽跑。
漸漸地,與時間賽跑早已成為我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為了一種良好的習慣。
《與時間賽跑》這篇文章講的是臺灣作家林清玄在他上小學時,他的外祖母去世了,他特別悲傷。
他爸爸對他說‘逝去的時間再也不能挽留’,使他深受啟發(fā),就與太陽賽跑,知道了時間的可貴。
我以前不知道時間的可貴,經(jīng)常浪費時間。
記得有一次,國慶節(jié)放假,媽媽對我說趕快寫完作業(yè)好痛快地玩上一場,而我卻把媽媽說的話當作耳旁風,只顧著貪玩,忘了寫作業(yè),直到最后一天假期才想起作業(yè)的事,受到了爸媽的嚴厲批評,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真是非常后悔。
讀后這篇文章,我懂得了時光過去了就再也不能挽回的道理。
我以后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我要和太陽比賽跑步,和太陽比賽早起,和太陽比賽速度。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今天,我們學習了《與時間賽跑》的散文,這篇散文讓我感處很深。
人可以等時間,但是時間是永遠不會等人的。
我們要珍惜時間,不要讓時間在我們的眼皮底下逃走。
也許,就在我們吃飯慢慢吞吞時,時間就這樣溜走了;也許,就在寫作業(yè)磨磨蹭蹭時,時間就這樣溜走了。
抓住今天,盡可能少的信賴明天。
因為今天的事情沒干完,明天可能會有新的、更多的任務,這樣你的明天就要加倍付出努力,那樣豈不是活著的一天比一天糟。
印第安人有一句名言是這樣說的:“把每一天都當成自己的最后一天去活。
”這樣人生會變得充實,有意義。
時間乃是萬物中最寶貴的東西,但如果浪費了,那就是最大的浪費。
我今后要合理安排每一分鐘的時間,不要讓時間白白流逝。
也做一個與時間賽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