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集讀后感
讀《林清玄散文集》有感 開始關(guān)注林清玄的作品,是從《有風(fēng)格的小偷》一文開始,一篇文稿間出乎意料的善意的贊賞,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軌道,從此,世上又多了一個善良的靈魂。
確實,拿著放大鏡去看別人的缺點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拿著顯微鏡去找一個劣跡斑斑的人身上的優(yōu)點卻不是誰都可以做到,但是,林清玄做到了。
恬淡自然,字間總不自覺透出禪味,小小的故事折射大大的哲理,這就是林清玄的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在不經(jīng)意間讓人深思人生道理。
讀林清玄的文章,我那原本浮躁不安的心會旋即安定下來,解開心鎖,放下心中的負(fù)擔(dān)。
簡單平實的生活故事,蘊含著細(xì)膩的情感,幾句平淡的話語,足以讓人一遍遍地反復(fù)回味,這就是林清玄散文的魅力。
我喜歡在床頭放著一本林清玄的書,睡覺前細(xì)細(xì)地閱讀幾篇,來一次心靈的洗滌方可安靜地睡去,一切禪理在夢中參透。
他說:“山谷的最低點正是山的起點,許多走進(jìn)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來,正是他們停住雙腳,蹲在山谷煩惱哭泣的緣故。
”無數(shù)的低谷,使我們在挫敗中流淚,不是說不允許哭泣,你可以蹲下來好好抱抱自己,但是,請不要放棄,山的明媚就在山的頂點,你需要做的是整理一下心情重新攀登,堅持不懈、努力追求,人生又是一片春光燦爛。
他說:“生命是在水上寫字,第二筆還未落下,第一筆已流到遠(yuǎn)方。
”時光如潺潺流水,抓不住的它一點點地在流逝,生命一點點地在逝去,再長也不過數(shù)十年,人生有多少個十年能讓我們揮霍呢
珍惜吧。
大學(xué),就這么過了三個學(xué)期,我又做了什么呢
當(dāng)初的理想呢,我與它的距離又變小么
我在思量著,也困惑著。
他說:“安靜無言并不是陷入空白,而是有一個更深廣、更澄明的所在;最好的表達(dá)是沉默,而不是語言。
”面對誤解,請選擇沉默;面對挫折,請選擇沉默;面對辱罵,請選擇沉默。
有時候,解釋是多余的,那時候沉默,能是最有力量的語言。
他說:“‘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若琉璃’,這個世界的水月不再光明剔透了,做為一個渺小的人,只有維持自心的清明,才能在這五濁的世間唱一首琉璃之歌吧
” 還是那個淡水河口,但是周圍的風(fēng)景已經(jīng)變了,不是以前那個美得單純的河口,“少年時代的情懷與往事,都已經(jīng)去遠(yuǎn)了,是鏡花,也是水月,由于一條河的敗壞,更感覺到那水月鏡花是虛幻不實的”。
然而,心若仍然是純粹的,純凈如琉璃,這個世界的渾濁便不會將我們侵蝕,給自己的心留一片凈土吧,哪怕你已經(jīng)看過太多的黑暗
那一切的水月河歌,雖曾真實存在過,卻已默默流失,這就是無常。
是的,也許只有他——林清玄,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 如果我們的內(nèi)心就是一個花園,人生的哪一天不是最美的花季呢
如果我們的內(nèi)心春風(fēng)洋溢,人生的哪一個時候不是最好的春天呢
如果我們有著憐愛、珍惜、欣賞的心,即使在人生的無寸草處行走,也會看見那美麗神奇的一瞥。
默聲的溫柔——讀《林清玄散文集》有感 有些東西使你不得不靜下心來。
——題記 翻看林清玄的散文之前,對它的最初印象是想到了周國平,暑假里看過《周國平作品精選》,那本書讓我覺得,它靜靜地擺放在那里的時候,它是平面的,使人想起時,腦中只有直直的平行線,那是一個沒有生機的,枯燥的,干癟的存在。
但當(dāng)你翻開的時候,才會知曉這里面到底是怎樣一個復(fù)雜的多維世界。
林清玄的散文雖不至于留給人硬板呆滯的印象,在翻開之前在腦海浮現(xiàn)的卻也只是幾筆粗線條而已。
可是這樣的書就是要讓你去翻開,在閑暇的時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張搖椅,一點陽光和幾朵白云,捧著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恒。
它們不似柜臺上的暢銷書,聲名浮躁間,街頭巷尾皆是議論。
它們默默,默默地如白云,似流水,不會有成為焦點的時刻,卻是常在不衰。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素描,簡單的幾筆,卻勾勒出一個人心底繁雜的世界。
親情與鄉(xiāng)情是必不可少的主題。
他寫到浴著光輝的母親,雖不是他的母親,但天下的母親一般的愛子心。
就是一句寶貝不怕,便透露出一個母親對孩子無限的關(guān)懷。
某些感動就是從這些細(xì)枝末節(jié)衍生出來的,不必轟轟烈烈,就是那么一句話,而生活中所見到的也許比一句話更簡短粗略,但卻實實在在。
作者的眼睛就是如此善于抓住生活中的點滴,被人遺忘的點點滴滴,在他的筆下重現(xiàn),帶給人真實的觸動。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永遠(yuǎn)說不盡道不完的,作者的有一句話,我覺得說的很好——對于父母親的愛,我們也是“提得起來,就是我們的”,趁還提得動,行李箱還有空間,就多塞一點愛進(jìn)去吧
在這些尚在的時間里,也許我們應(yīng)該對父母說出自己的心意,不帶半點羞澀地毫無保留地道明,正像他們給予我們毫無保留的愛。
對于故鄉(xiāng),我其實是沒有太多的感慨與在意的,畢竟沒有出過遠(yuǎn)門,沒有機會體會到思鄉(xiāng)的離愁別緒。
但作者在文中將家鄉(xiāng)與親人聯(lián)系起來,我忽然就覺得,也許它比我想的遠(yuǎn)有意義的多。
作者說,他出門旅行時總帶著一杯故鄉(xiāng)的水土,那會給他力量,因為那里面承載的不只是故鄉(xiāng)之愛,還有母親的祝福。
這是很實在的話,中國有句古話:兒行千里母擔(dān)憂,說的不就是如此么
鄉(xiāng)情中,更多夾雜的是親情吧,對親人對故友的思念。
書中不經(jīng)意間泄露出來的陽光,也總讓人心安,舒適。
那些是字里行間的溫柔,那些陽光是作者想要給予讀者的最神圣的禮物。
散文中多有關(guān)于陽光的字句,總帶給人一種如沐春風(fēng)的享受,即便是周圍沒有陽光,但是心中卻升起了一輪驕陽。
那句“不論世事如何變幻,人世多少凄涼,即使你到了邊疆,陽光也會灑在邊疆”總是讓人莫名地感動。
陽光何處不在,如心里的念想一般,去往何處都不會消逝。
在另一篇文章里,作者借陽光給了我們一個忠告,陽光常在,歲月無改,但是屬于我們的年代卻不會停留,作者勸我們珍惜“陽光照在我們身上的歲月”,陽光不會為我們停留,再偉大的藝術(shù)家也留不住它。
時光是我們一生中最珍貴的事物,但愿我們不會讓身邊的一切成為記憶中匆匆而模糊的流年。
對于人生的見解也是不可或缺的。
作者的人生觀念是不去追求虛茫的物質(zhì)條件,只要每天都有一點甜美,有一點幸福的感情,就很好了。
我喜歡這種知足常樂的心態(tài),只有心靜的時候,想想每天發(fā)生的幸福的事情,哪怕你只有在某一時刻感受到了,那就是幸福。
這也讓我想起了《瓦爾登湖》里的意境,每天與自然為伴,每天都過得開心快樂。
最原始的快樂,往往是最真實的。
生活不過是那句“瓠仔也好,菜瓜也好”。
而在社會上生命所要承擔(dān)的責(zé)任卻是不重亦不輕的。
在對別人負(fù)責(zé)之前,我們要對自己負(fù)責(zé),做我們自己。
夢想,于人生是極為重要的一程,我們有努力就有收獲,哪怕那是戲劇性的終局。
世事離戲只有一步之遠(yuǎn)。
人生離夢也只有一步之遙。
作者說,生命最有趣的部分,勝過演戲與做夢的部分,正是它沒有劇本、沒有彩排、不能重來。
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們要做自己,承擔(dān)所有的責(zé)任。
這話分量極重。
不在于人理解或不理解,只在于人是否想過要去理解。
我一直認(rèn)為,一個人的想望比他實際是否做過更重要,因為想望是未來的,而判斷一個人是否做過一件事,是看其過去。
只要你想過要過好每一天,只要你的愿望足夠強烈,它便會驅(qū)使你去行動,直至成功。
林清玄的散文里總有一股清新的氣息,許是有流水的聲音,許是灑進(jìn)了陽光的溫暖,又許是有風(fēng)吹過的清涼。
總之,這一切都使你不得不安靜,在冬日人煙稀少的書店,當(dāng)你坐下翻開這本書的時候,就已有彈奏琴弦飄出的琴音安撫了你浮躁的心。
它讓你不知不覺地靜下心,不知不覺地專注于這字里行間的溫柔。
這便是一本書的魅力所在。
像是一個禪師在向你說教,聲音低低的,柔柔地,卻絲毫不差地進(jìn)入你的耳中,落入你的心里。
所以,花季的時候,不要忘了在自己的心里種花。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 最早讀過林先生的《桃花心木》,那時就被林先生的清新淡雅的文風(fēng),深厚的底蘊,以及對人生、對世界的參悟深深地吸引了。
最近,我又特地購買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本書是從林清玄這位多產(chǎn)的臺灣作家數(shù)百萬字的作品中,遴選出的二十余萬字的散文精華,令人百看不厭。
過后,許多片段泊在記憶中,不時地熠熠閃光。
對這本書,我更是愛不釋手,常放于枕邊,睡前不時拿來欣賞。
林先生的散文,最適合在平靜的夜晚,沖上一杯淡淡的金銀花,獨坐在發(fā)出溫和的光的臺燈下,靜靜地欣賞,享受散文帶給人的平和與智慧。
曾經(jīng)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煩亂的時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邊,安撫我的心靈,讓我一次次平靜下來。
這些文章,猶如一道道山泉,帶著它的淙淙流水聲緩緩地走到我們心中,讓我們?nèi)ヂ肺渡畹母市痢?/p>
林清玄的散文總有一種哲學(xué)的意味和一點“禪”的味道。
讀他的散文猶如一次心靈的洗禮,總能給人深深的啟迪。
林先生的文章總是遠(yuǎn)離庸俗于污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yuǎn),沁人心脾。
這些文字里,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fēng)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
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為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凈。
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來,慢慢地述說,絕少雕飾,猶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發(fā)生在我們身邊,他寫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
這些是文章,初讀自是清新異常,再品更是心開意解。
他的文字每每讀后都會讓我們的內(nèi)心充滿寧靜與關(guān)愛。
文如其人,沒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純凈的心,怎能寫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
林清玄讀后感 在未讀林清玄的文章以前,曾由于初中老師的緣故買了一本林清玄寫的書,好似乎《茶,非常道》。
封面竹綠色與白字結(jié)合,頗有清雅之風(fēng)。
但是我忽略了一點,是我后來在買來后才發(fā)現(xiàn)的——有關(guān)茶,及道(涉及佛家道家),或者曰由茶而悟道。
對此我不是很喜歡,甚至有些憎惡。
而此次高中老師又叫我讀,我只好去網(wǎng)上找一些其所著的文章且我喜歡的。
由此我讀了幾篇,如《浴著光輝的母親》等等。
起初我是帶著一點無奈和走馬觀花般的“過眼兒”,不過讀完《浴著光輝的母親》后,略略有些改觀。
首先,因為他有敏銳的“眼睛”,見極細(xì)微之處;其二是,他的文筆灑脫,非常樸素,像一個慈祥的老人說著故事,故事中透著真理絲絲縷縷光輝。
《浴著光輝的母親》講述的是一個母親帶著弱智的孩子坐公交車。
在車上,母親不斷的安慰兒子不要怕,因為他第一次坐公交車。
僅僅是如此,或者說不僅僅是如此,一車的人都用崇敬的眼神看著母親,仿佛看見了母愛的光輝。
而林清玄自然不止在這里贊美了母愛,而是思想抑或感嘆現(xiàn)在的人什么時候能用這種眼光看自己的母親。
是啊,其實我們在生活中感受到最多的母愛不是來至自己的母親嗎,站在這長長的母愛河中,日夜沐浴在這光輝的母愛河中,何時我們彎下腰,看看底下那一泓給予自己的清水。
接下來是關(guān)乎我們的,就是對待我們,這些正常的孩子,父母親們的眼光卻是那么苛刻,充滿條件,無法全心的愛憐。
我也深有感觸,現(xiàn)在的孩子似乎都覺得爺爺奶奶比爸爸媽媽好,包括從前我,因為爺爺奶奶的愛和眼光總是如此慈祥,充滿著全心的愛憐。
現(xiàn)在,我也只能說爸爸媽媽不必爺爺奶奶差,僅因為知道他們是愛我們的,知道他們這么做那么做是為了我們。
他們的眼神行為蒙蔽了我們的感受,甚至讓我們疑惑。
作者在最后“嘆”道:“但愿,我們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親一樣,完全無私、溶入,有一種莊嚴(yán)之美,充滿愛的光輝。
” 帶著另一種復(fù)雜的心情,讀了另幾篇。
這幾篇也是講父母與子的,《與父親的夜談》《分到最寶貴的媽媽》《海上的消息》等等。
也不細(xì)說,就粗淺的談?wù)劯惺?,就《與父親的夜談》。
作者與父親談了短短幾小時,就了解了父親的過去,也正是這段難得的時光,讓作者現(xiàn)在也是如此珍重。
在我的記憶里,我也未曾與父親談話超過半小時,比之作者從前的一小時還要短。
平日,我的父親也不怎么管我,而我也不怎么了解我的父親,因為他常常對我冷眼諷刺,而對別人卻熱心過頭。
對于他好的一面,我確實太不了解,可能時代、生活相差太大,平日里有很少說話,也不好說話吧。
雖然如此,我從小對我爸爸還是比較敬佩的。
如今面對作者的經(jīng)歷和勸勉,感觸良多,慚愧罷,慚愧罷,實在是“站在河中,死于干渴”啊
讀完這幾篇文章以后,我覺得生活本是一本書,而林清玄的書畫上了他的記憶,感受,還有記號。
在他用手寫下之后,又成了我們的,換句話說,他的文章是啟迪的星,我們的書的新一頁仍是我們自己開啟。
等待花開———讀林清玄散文集 很久以前就喜歡林清玄的文章,它總能以詩樣的哲理給人帶來智慧和覺悟。
他是一位胸懷寬廣的智者,恬淡安適,于細(xì)小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真理。
作家都有一雙細(xì)膩聰慧的眸子,他洞察體恤世間一切,娓娓道來,讓人豁然開朗,心里充滿寧靜祥和,同時也深含著愛和陽光。
每每體味作者誠摯的情感和親切質(zhì)樸的語言時,總讓人感動,覺得自己隨著娓娓的敘述深入他的內(nèi)心,順著他看似散淡的思路,感受著他淡泊平和的生活,聆聽著他對人生的頓悟,那么寧靜平和,那么超脫,許多生活、工作中的煩惱也會隨之淡然。
于是,我孜孜不倦,愛不釋手。
最近,看了他的一篇意味深長的哲理故事。
“看到水田一片純白的花,形似百合,卻開得比百合花還要繁盛,姿態(tài)非常優(yōu)美,我當(dāng)場被那雄渾的美震懾了。
‘這是什么花
’我拉著田邊的農(nóng)夫問道。
‘這是空心菜花呀
’老農(nóng)夫說。
原來空心菜可以開出這么美麗明艷的花,真是做夢也想不到。
我問農(nóng)夫:‘可是我也種過空心菜,怎么沒有開花呢
’他說:‘一般人種空心菜,都是還沒有開花就摘來吃。
怎么會看到花呢
我這些是為了做種,才留到開花呀
’我仔細(xì)看水田中的空心菜花,花形很像百合,美麗也不輸給百合,而且有一種非常好聞的香氣,如果拿來插到花瓶里,也不會輸給其他的名花呀
可惜,空心菜是菜,總是等不到開花就被摘折,一般人難以知道它開花是那么美。
只是有一些做種的空心菜能熬到開花,人們難以改變觀點來看待它。
” 作者不由得感慨:只有完全破除對空心菜的概念,才能真正看見空心菜花的美,這正是以空心菜來看世界。
但是,人要“空心”來面對世界,真的比空心菜開花還要難呀
空心菜的故事給我們很多感悟。
等待會有馨香的驚喜,等待會有美麗的回報,等待會有生命之花的燦爛開放。
孩子的成長,不也是空心菜開花的歷程嗎
這是一個漫長的積蓄和提升過程。
我們能做的就是要蹲下身子,仔細(xì)地觀察,輕輕地呵護(hù),慢慢地欣賞,耐心地等待,尊重他們的差異,寬容他們的腳步。
我們不能違背四季的規(guī)則,提前收割。
否則,我們收獲的就只能是“空心菜”,是菜
絕沒有希望看到美麗的空心菜花。
不是孩子成長慢,而是我們的心太急;不是教學(xué)方法有問題,而是教學(xué)思想有偏差。
其實,他們正在不知不覺地生長,心靈的蓓蕾也在悄悄地萌芽。
只是我們浮躁的心在應(yīng)試的海洋中浸泡得太久,失去了知覺;我們功利的目光,在充滿誘惑的社會中搜尋得太累,迷失了方向。
所以很難察覺到心靈的感動,傾聽到花兒開放的聲音。
林清玄散文精選讀后感700字
林清玄的散文文筆流暢清新,表現(xiàn)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著感人的力量。
本書主要收錄了他的《分別心與平等智》、《靜心與抽煙》、《生命 的接榫》、《發(fā)芽的心情》、《無關(guān)風(fēng)月》、《生命的酸甜苦辣》、《黑 鉆石與紅珍珠》、《一生一會》、《路上撿到一粒貝殼》、《幸福的開關(guān) 》等經(jīng)典作品.
什么什么真開心作文400字
次,我真開心在我的腦海里,許憶都灰飛煙滅,唯一件事讓我仍記憶猶新。
三年時候,學(xué)校組織了一場排球比賽,三年級的比賽內(nèi)容是墊球。
我特別喜歡排球,所以很積極地第一個報了名。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每個人都有不盡完美的地方。
我雖然很喜歡排球,可是墊球水平卻不怎么樣。
因此,許多同學(xué)都對我冷嘲熱諷、指指點點:“你行不行呀
別給我們班拖后腿啊。
”“打球不好還想去比賽……”我常常聽見這些話,我想,我不能因為比爾的嘲諷而退縮,反之,我應(yīng)該付出更多的努力,比賽拿個好成績,讓同學(xué)們心服口服。
從此以后,一有時間我就練習(xí)墊球,遇到難題就問老師,而不是放棄。
光陰似箭,很快就到了比賽的日子。
我既緊張又興奮,希望比賽能拿個好成績。
終于,廣播里喊到了我的名字。
我抱著自己的排球,小心翼翼地走到了賽場。
我的腿一直在打哆嗦。
我心想,不能害怕,不能讓同學(xué)們瞧不起
這時,我的心平靜了下來,等待著比賽的開始。
裁判一聲令下,我穩(wěn)當(dāng)?shù)匕亚驋伷?,再不慌不忙地墊著。
過了許久,隨著裁判的哨聲,緊張的比賽終于結(jié)束了。
經(jīng)過老師們的統(tǒng)計后,比賽結(jié)果出來了。
我拿到了第一名
聽到這個消息后,我興奮不已,拿著獎狀又蹦又跳。
那一次,我真開心。
開心的不只是因為收獲了獎狀,也因為我的付出得到了相應(yīng)的回報。
《冰糖芋泥》的讀后感
冰糖芋泥,看似是一種普通的甜品,但這里面卻包含著濃濃的母愛。
讀了這篇文章,冰糖芋泥的香甜仿佛就留在我的唇齒之間,一股母愛的暖流瞬間涌遍了我的全身。
文章主要講了作者的童年時代,常常以番薯和芋頭兩種食物度日。
母親為了不讓作者厭倦,便費盡心思在食物上設(shè)計一些新花樣。
但令作者至今難以忘懷的還是那一碗熱氣騰騰的冰糖芋泥。
母親忙完家務(wù),就急忙為放學(xué)歸來的作者熬制。
冬夜,捧著那精制的冰糖芋泥,細(xì)細(xì)享受“母愛的味道”。
這,也是作者童年時代最美好的回憶。
一碗冰糖芋泥,就是母愛的象征。
可見,母愛無處不在。
一句叮囑,一個眼神,一臉微笑,甚至一盤飯菜,都是母愛最樸實、最便捷的表達(dá)方式。
可是,我們是否留意,是否用心感受它的存在
看到作者的母親每日熬制冰糖芋泥,我也想起了我的媽媽。
巧合的是,母愛的表達(dá)方式竟如此相似。
一年365天,每天入睡前,我總會喝上一碗媽媽親手燉煮的蜜棗枸杞湯。
勞累了一天的媽媽,用大棗、枸杞、冰糖、桂圓、葡萄干一起燉煮,我常對媽媽說:“媽媽,這么多東西洗干凈后還要煮開,多麻煩呀!不喝也沒事。
”而媽媽每次都語重心長地對我說“還是喝吧,這湯對你身體有好處。
”晚上,我依舊捧著那熱氣騰騰的蜜棗枸杞湯,慢慢地喝一口,甜甜的,有濃濃的母愛的味道。
此時此刻,我已不再將它當(dāng)做一碗普通的湯,因為它,暖手,暖身,更暖心。
母愛是一束陽光,照亮我人生的道路;母愛是一泓清泉,滋潤我的心田;母愛是一把大傘,遮擋我心中的雨點。
愿母愛陪伴我一生,愿我時刻用心感受無處不在的母愛。
我會全力以赴地努力學(xué)習(xí),來報答那無私的母愛!
《發(fā)芽的心情》讀后感500字
《的心情》講述的是林清玄先生在武陵農(nóng)場打工的經(jīng)歷。
農(nóng)場果主人告訴他,每年雖然細(xì)心的照顧這些果樹,但是總有一些果樹捱不過時間的考驗,在寒風(fēng)中凋零死去。
同樣的土地,同時的播種,相同的照顧,為什么有的果樹可以頑強的生長,等待來年的溫暖,而有的果樹去卻毫無征兆的死去呢
這一現(xiàn)象引起了善感的林清玄先生的深思。
他猜想著樹枝發(fā)芽的心情。
“那些強悍的樹枝被剪枝,它們用發(fā)芽來補償,而比較弱的樹枝被剪枝,則傷心的失去了春天的期待與心情。
”發(fā)芽的心情,是一種春天的心情,是一種充滿朝氣與憧憬的心情,同時,它也只有在最深厚的土地中才能深知。
我們成長的沃土,就是我們的工作崗位,我們的工商銀行。
在每次的學(xué)習(xí)中,在每天的工作中,我們需要思考:是選擇常懷感恩之心,用發(fā)芽的心情來撐起成長的信念,讓生命有力的綻放,還是消極無為,成為那可憐又可惜的朽木。
作為80后的一代,作為一粒種子,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我們是工行人,這里為我們提供了成長的平臺,給予了我們成材的機會,在領(lǐng)導(dǎo)和同事的幫助下我們可以長得更快,更加茁壯。
不要懼怕剪枝,剪枝是為了來年更好的成長。
挫折便如剪枝,你會失去一些東西,但終究不會失去全部,只要你有著不拋棄不放棄的心情,你擁有的永遠(yuǎn)會比失去的多。
若是丟下了這種心情,便是人常說的哀莫大于心死,就是真的一無所有了。
永遠(yuǎn)不要失去發(fā)芽的心情。
發(fā)芽的心情,會讓你懂得努力與奮斗;讓你學(xué)會珍惜與感恩;讓你變得堅強與自立。
讓我們一起用青春與工行共同成長,用發(fā)芽的心情來面對工作學(xué)習(xí)和生活。
讓感恩,努力,自強篆刻在我們成長的歷程上。
林清玄散文精選青少年卷讀后感800字
真正的愛也許不僅僅是浪漫的相遇,熱烈的吸引,醉人的蜜語和澎湃的激情——也許更應(yīng)該是深廣的寬容,細(xì)微的疼惜,淡遠(yuǎn)的關(guān)愛和無聲的表達(dá)……就像穿梭在盛開的荷花下的青魚,當(dāng)荷花絢麗時,青魚卻在水中無聲無息地游動
林清玄散文的 青山白發(fā)讀后感300字
在北鶯公路上,剛進(jìn)入候,發(fā)現(xiàn)道路左邊竄出來一叢叢葦右邊出了一叢叢葦芒,然后車子轉(zhuǎn)進(jìn)了迂回的山路,芒花竟像一種秋天的情緒,感染了整片山丘,有幾座喬木稀少的小丘,蒙上了一片白。
冬天的寒風(fēng)從谷口吹來,葦上白色的芒花隨著風(fēng)飄搖了起來。
我忍不住下車,站在那整山的白芒花前。
青色山脈是山的背景,那時的葦芒像是水墨畫的留白,這留白的空間雖未多作著墨,卻充滿了聯(lián)想,仿佛它給山的天地間多留了空間,我們可以順著芒花的步跡往更遠(yuǎn)的天地走去。
我站在葦芒花的中間,雖不能見到山的背面,也看不到那彎折的路之盡頭,但我知道,順著這飄動的白色尋去,山的背面是葦芒,路的盡頭也是葦芒。
北鶯公路是我常旅行的一條路,就在兩星期前我曾路過這里,那時葦芒還只是山中的野草,蕪雜地蔓生兩旁,我們完全不能感知它的美。
僅僅兩星期的時間,蔓生的野草吐出了心頭的白,染滿了山坡,順勢下望,可以看到大漢溪的兩旁,那些沒有耕種的田地,已經(jīng)完全被白色占據(jù)了。
好像這些白色的芒花不是慢慢開起,而是在一夜之間怒放。
在鄉(xiāng)間,葦芒是最低賤的植物,因此它的生命力特別強悍,一到秋天,它就成為山野中最美的景色了。
有一年我在花盆里隨意栽植一株葦芒,本來靜靜躺在花園一角,到秋末時它突然抽拔開花,使那些黃的紅的花全成了烘托它的背景。
那令我們感覺,葦芒代表了自然的時序,它一生的精華就在秋天。
有一次,我路過村落去探望郊區(qū)的朋友,在路旁拔了幾株葦芒的長花送給朋友,他收到葦芒花時不禁感嘆:“竟然已是秋天了
”——葦芒給人季節(jié)的感受,勝過了春天的玫瑰。
站在滿山的芒花里,我想起一位特立獨行的和尚云門文偃。
云門是禪宗里追求心靈自由的代表,有一次,一位和尚問他:“什么是佛法的大意
”“春來草自青
”他說。
又有和尚問他:“什么是成佛的方法
”“東山水上行
”他說。
在云門的眼中,佛法的大意與成佛的方法,其實就是一種自然,一種萬物變化與成長的基本道理;透過這種自然的過程,我們既可以說,佛法大意是“春來草自青”,當(dāng)然也可以說是“秋來葦自白”,它是自然心,也是平常心。
云門和尚的祖師爺?shù)律叫b,自以為天下學(xué)問唯我知焉,他從四川一直向湖南走去,要向南方的禪師們挑戰(zhàn),好不容易到了澧陽崇信大師弘法的道場龍?zhí)?,不免心浮氣傲地大叫:“久聞龍?zhí)洞竺瑳]想到潭也沒有、龍也沒有
”但一看到龍?zhí)讹L(fēng)景優(yōu)美,就住了下來。
有一天月黑風(fēng)高,德山坐在寺前沉思佛法精義,忽然從黑暗中走出一個人影,正是崇信大師,對他說:“夜深了,何不回到溫暖的房里休息
”德山說:“回去的路太黑了
”崇信愛憐地說:“我去給你點一盞燈,一盞光明之燈。
”不一會兒,崇信從寺中點來一盞燈,雖是一盞小燈,也足以照亮了通往龍?zhí)端碌男÷?,他交給德山說:“拿去吧
這是光明的燈。
”德山正伸手要接,崇信突然一口氣吹熄了燈,一言不發(fā),德山羞愧交加,猛然悟道,長跪不起。
德山所悟的道正是心靈之燈,是自然的生發(fā),而不是外力的點燃,這種力量原本不限于燈,也就像秋天里滿山的芒花,它不必言語,就讓人體會了天地,全是在時間的推演下自然生變——青山猶有白發(fā)的時候,何況是人呢
《金剛經(jīng)》里說:“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為什么不可得呢
因為面對自然的浩浩渺渺,人的心念實在是無比細(xì)小,而且時刻變化,讓我們無法知解人生與自然的本意。
這本意正是“春來草自青,秋來葦自白”,是一種宇宙時空的推演。
我讀過一本《醉古堂劍掃》中有這樣幾句:“今世昏昏逐逐,無一日不醉,無一人不醉。
趨名者醉于朝,趨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聲色車馬,而天下竟為昏迷不醒之天下矣。
安得一服清涼,人人解醒。
”乃是因為人不能取寓自然,所以不能得人間的清涼。
雖說不少智慧之士想要突破這種自然演變的藩籬,像明朝才子于孔兼在《菜根譚題詞》里說:“天勞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厄我以遇,吾高吾道以通之。
”想要找到一條補天通天的道路,可是,我們的心再飄逸,我們的道再高遠(yuǎn),恐怕都無法讓葦芒在春日里開花吧
人們對自然、宇宙、時空的無奈,實在是無可奈何的事,豪放如李白,在《把酒問月》一詩中曾有一段淋漓的描寫:“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dāng)歌對酒時,月光常照金樽里。
”真真寫出了淡淡的感慨。
人能與月同行,而月卻曾古今輝映,人在月中僅是流水一般情境。
同樣的,人能在葦草白頭之時感慨不已,可是年年葦草白頭,而人事已非
少年時代讀《孔雀東南飛》,有幾句至今仍不能忘:“君當(dāng)作磐石,妾當(dāng)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zhuǎn)移”,這是劉蘭芝對丈夫表示永志不渝的誓詞,竟把蘆葦蒲草比作永遠(yuǎn)的磐石,令人記憶鮮明,最后仍不免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殉情以歿;劉蘭芝魂靈已遠(yuǎn),不能知道她心中的葦草,仍在南方的山頭開放。
想到葦草種種,突然浮起蘇東坡的名句“青山一發(fā)是中原”,那青山遠(yuǎn)望只是一發(fā),而在秋天的青山里,那情牽動心的一發(fā)卻已在無意之中白了發(fā)梢,即使是中原,此刻也是白發(fā)滿山了吧
我離開那座開滿芒花的丘陵,驅(qū)車往鄉(xiāng)間走去,腦中全是在風(fēng)中飄搖的芒花,竟使我微微顫抖起來,有一種越過山頭的沖動,雖然心里明明知道山頭可攀,而青山白發(fā)影像烙在心頭,卻是遙遙難越了。
摘自林清玄《白雪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