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孫悟空人物性格特點的作文
孫悟空對于游記》的重要在于他身上英雄性格有的無比力量。
正是基于這點,他成為全書的焦點人物,成為倍受世人關(guān)注與討論的對象。
孫悟空是一個“大英雄”,“真英雄”,這無庸置疑。
至于他是一個怎樣的英雄,給他一個完整而全面的定義,未免太難。
由于作品內(nèi)容,人物,思想的龐雜,加上“西游”、“神魔”、“詼諧”這道道神秘的面紗,給作品增添的朦朧,迷離和神韻,立場不同,角度各異,得出的結(jié)論自然是“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文藝鑒賞的二度創(chuàng)造性是允許這么做的。
是什么類型的英雄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在于英雄性本身所具有的感召力,啟發(fā)力,影響力。
要知道一個真正英雄的成長并不是一帆風順的。
“不經(jīng)一番寒砌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有一個過程。
本文主要從剖析孫悟空英雄性格的成長,成熟,完善,來認識孫悟空崇高的人性美,感受與體味英雄本色背后的英雄意義。
一、“仙石迸猴”成佳話,洞天福地猴中王—“美猴王”英雄 《西游記》開篇明義,第一回標題“靈根充孕源流出,心性修成大道生”這兩句話實際講的是小說中心人物孫悟空奇異的誕生歷程: “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nèi)育仙胞,一日迸裂,產(chǎn)一石卵,似圓球樣大。
因風化一石猴,五官俱全,四肢皆備……” “仙石迸猴”的傳奇誕生,既告訴我們這是一個純天然的生命體,又預示了日后必有一番奇特的人生經(jīng)歷與轟轟烈烈的作為。
從一個普普通通的石猴,一躍而為“花果山水簾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既不是天意造化,更不是靠虛偽,欺詐手段謀取,而是憑真本事,真功夫。
發(fā)現(xiàn)“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他的勇敢,機智可見一斑: 眾猴白手連呼三聲:“哪個有本事的,鉆進去尋個源頭來,不傷身體者,我等拜他為王。
”石猴隨即兩聲高叫“我進去
我進去
”…… 正所謂“自古英雄出少年”。
這使他由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石猴順理成章地當上了“猴王”的位置。
但這畢竟是他的少年時光,生命的“懵懂”之齡,心智膚淺。
勇敢之舉難免夾帶“自發(fā)”意識。
自己這一跳,能不能達到他們預定的要求,順利完成任務,心里肯怕還沒底,只因難抑一時沖動,只為要出人頭地,別無他慮。
再加上他是趁“王”這重賞而去,勇敢本色中又摻雜著幾許爭強好勝。
發(fā)現(xiàn)“洞天福地”后,眾猴們都已陶醉于快樂之中,他卻一人端坐在上,‘列位啊,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何不拜我為王。
從他乘“王”而去,得“王”而歸,這種實至名歸的背后掩蓋不住的是他的逞強好勝,好出風頭的頑劣性,這也是一個典型的少年式英雄“美猴王”的應有表現(xiàn)。
“仙石迸猴”與生俱來的優(yōu)越感讓他自命不凡,伴隨他一生歷經(jīng)無數(shù)的坎坷磨難,英雄豪氣始終未被困厄所消磨。
二、強者為尊該讓我,英雄只此敢爭先—“齊天大圣”英雄 生命總要不斷向前發(fā)展,人生也要從懵懂之態(tài)走向新生。
對于孫悟空還是美猴王的他,其思想早已超越了年齡的限制。
思想的先行,使他的生命日漸成熟起來,從而為他由美猴王順利過渡到齊天大圣敞開了大門。
這是一種生命的自覺,為他那種挑戰(zhàn)傳統(tǒng),蔑視權(quán)貴,戰(zhàn)天斗地的反抗精神鋪平了道路,這時候的孫悟空已成長為一個頂天立地的“齊天大圣”。
生命的自覺首要體現(xiàn)于他對生命的深慮: “眾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歡會仙山福地,古洞神州,不伏麒麟轄,不伏鳳凰管,又不伏人王拘束,自由自在,乃無量之福,為何遠慮而憂也
” 猴王一語道破心機: “今雖不歸人王法律,不懼禽獸威服,將來年老血衰,暗中有閻老王管著,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內(nèi)
”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美猴王憂的是“不能躲過輪回,不能做到不生不滅,與天地山川齊壽”,于是海外“尋師訪道”,求學問能也就勢所必然。
正因為他畏懼的是生命無常,那么他想要的必然是“永生永壽”的法術(shù)技能,對于師父須菩提祖師提供的“流字門中之道,靜字門中之道,動字門中之道”,根本不會放在眼里,而對“一個筋斗能翻十萬八千里,七十二般神異變化”情有獨鐘,也正如此,為他后來西天取經(jīng)“降妖服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齊天大圣”之旗的打出,旗幟鮮明地表明了他不僅要做一個與天地山川“齊壽”的“大王”,更要做一個與天地神佛“齊平”的“大圣”,從大王到大圣,這可謂生命自覺的第二個標志。
“齊天大圣是什么
”“強者為尊該讓我,英雄只此敢爭先”(第7回),這就是他的鏗鏘之言,也是他以“英雄”為自己正名的豪邁之氣。
為什么要做“齊天大圣”
僅僅因為玉帝的“輕賢”(“弼馬溫”未入流)
不
這頂多只是誘因。
根本原因在于他骨子里所滲透的反抗權(quán)威,蔑視尊嚴的勇氣與膽量。
加上他有一個筋斗能翻十萬八千里,上天,入地,下海,七十二般變化超強的本領(lǐng),一根橫掃天下妖魔的如意金箍棒,又何愁“齊天大圣”旗幟不出,名號不響。
學成歸來的他沒有忘記他的理想樂土“花果山水簾洞”,更沒有忘記他的“猴子猴孫”們。
當聽說他的家園被占,猴兒遭受欺侮時,他咬牙切齒,“力逐”混世魔王,拉開了他反抗的序幕,同時為了重振家園,永葆基地,他“九幽十類盡除名,四海千山皆拱伏”(第3回),這一切為他接下來的“大鬧三界”準備了現(xiàn)實基礎。
“大鬧三界”是他震天動地反抗性的集中體現(xiàn),又是此時英雄本色的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
“地府除名,龍宮索寶,大鬧天宮”這是孫悟空欲將自己的威名“遠播”而做的三件大事,使“無人不知其名,無人不曉其能”。
特別是“大鬧天宮”更把他敢爭,敢拼,敢斗的反抗性英雄性格展露無遺。
大鬧天宮實際上有“兩鬧”。
緣于天廷的兩次招安都不遂他之意愿,因而有“大鬧”之舉。
一鬧天宮是一次招安騙他當了“弼馬溫”,而“弼馬溫”(未入流)即不入天神之流,孫悟空一氣之下打出南天門。
“二鬧”天宮是二次招安“齊天大圣”之職有名無實,連參加蟠桃大會的資格都沒有,于是他“攪亂蟠桃大會”,“偷御酒”,“竊仙丹”把他的滿腔憤恨盡情發(fā)泄。
與天廷的“神兵神將”進行了正面交鋒,其場面之激烈可以想象。
然而,縱有十萬“神兵天將”也難敵“齊天大圣”只手。
“打得那九曜星閉門閉戶,四天王無影無形”(第7回)。
縱觀“二鬧天宮”,“一鬧”遠不如“二鬧”,一鬧其實是為“二鬧”作鋪墊,是“二鬧”的預演,從而把孫悟空的反抗性層層深入地推進。
“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第7回)更是把他那反抗精神推向了一個光輝的頂點。
青年時代的他,年輕氣盛,血氣方剛,但難免行事魯莽,不考慮行為后果和應擔負的責任,有力量,有本事,而無深刻的理想,有對生命的自覺,而無追求理想行為的自覺,以“英雄”為自己冠名未免“狂妄自大”,“皇帝輪流坐”更暴露其“目空一切”。
言行舉止凡此種種,無不是在炫耀自我。
“自以為是”的囂張氣焰必然遭到震懾,“大鬧天宮慘敗遭壓五行山下”就是明證。
是他那心高氣傲,目中無人的情理必然。
所謂“物極必反,樂極生悲”這既是一個深刻的教訓,更是一種寶貴的經(jīng)驗。
三、西天取經(jīng)顯英豪,功成正果美名揚—“斗戰(zhàn)勝佛”英雄 “吃一塹,長一智”。
孫悟空被壓五行山下五百年,這是怎樣的五百年
與孤獨寂寞為伍,靠“渴飲銅汁”,“饑餐鐵彈”度時光的艱苦生活。
這種落難落魄的煎熬,與其說是一種懲戒,即對他那種年輕氣盛,唯我獨尊的傲岸品性的威懾,不如說是對他人格,人性的一次磨練。
是一次自我重新認識,重新定位的良機。
這既是他生命旅程中必經(jīng)的一個過程,又暗示了他日后必將干出一番“驚天緯地”的業(yè)績。
誠如孟子所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卷十二《告子下》)。
這段艱難的歲月,孫悟空進行了沉痛的反省與深刻的反思“靠意氣用事,大闖大鬧是成不了什么氣候的,唯有干一番大業(yè)績,才能取信于人,‘英雄’二字才會名副其實。
”“西天取經(jīng)”是孫悟空畢生為之追求的崇高理想和獻身的正義事業(yè)。
從“大鬧天宮”到“西天取經(jīng)”,從“齊天大圣”自詡英雄美名到“斗戰(zhàn)勝佛”(這是取經(jīng)后如來封賜的),昔日不可一世的孫大圣,如今已成長為一個成熟的英雄。
這是英雄性格的完善,人性之美的升華。
“追求理想的百折不撓,堅忍不拔,忠于事業(yè)的矢志不移,一往無前”是這一階段英雄性的核心,也是由生命的自覺到生命的自為的光輝再現(xiàn)。
(一)堅定,徹底的斗爭精神 西天路上孫悟空以力保唐僧取經(jīng)為神圣使命,“降妖服魔”責無旁貸。
一根如意金箍棒“掃盡天下不平之事,除盡天下不仁之人”,“敢問路在何方
”的英雄豪氣躍然紙上。
什么妖魔鬼怪,什么美女畫皮,什么刀山火海,什陷阱詭計,孫悟空萬難不屈,百折不回,頑強與之奮戰(zhàn),直至最后的勝利。
八十一難之中,無論是“黃風怪”,還是“大蟒精”,抑或是“白骨精”等等,孫悟空那種除惡務盡,決不與任何邪惡勢力妥協(xié)的斗爭精神貫穿取經(jīng)始末。
(二)敢為崇高理想而獻身 西天取經(jīng)是孫悟空追求的崇高理想,而這一理想的實現(xiàn)過程與他同邪惡勢力作斗爭的過程交織,滲透在一起,互相輝映。
1,戰(zhàn)勝自我:勇于戰(zhàn)勝他人的人不容易,而勇于戰(zhàn)勝自己——自我內(nèi)在缺陷人性弱點的人更不容易。
孫悟空確是這么一個“斗戰(zhàn)勝佛”。
“真假美猴王斗爭”一回,非常精彩。
“六耳獼猴”假冒充猴王,招搖撞騙,孫悟空怒不可遏,從花果山到“落伽山”,南天門,“陰司地府”,直到“雷音寺”,攪得天翻地覆。
如來指出妖猴的真相,孫悟空難解心頭之恨,“一棒”將他打死。
這是兩種思想的正面交鋒,也是兩種人生追求的“現(xiàn)實碰撞”。
五百年的磨難與反省,孫悟空脫胎換骨,就必須與內(nèi)心另一個自我“徹底絕裂”。
2,忍辱負重:西行途中孫悟空被師父“一度氣跑,兩次遭貶逐”。
首次氣跑是“心猿歸正,六賊無蹤”(第14回),孫悟空對攔路搶劫的歹徒首開殺戒,反遭師父責備“無故傷人性命,全無一點好善之心”,孫悟空一氣之下跑至東洋大海,“一度遭貶逐”是“尸魔三戲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第27回),孫悟空對狡猾多變,想吃唐僧肉的白骨精義無反顧地給予“三打”,唐僧反而將功變罪,“一紙貶書”,無情地“逐走”孫悟空。
“二度遭貶逐”是“神狂誅草寇,道昧放心猿”(第56回),對于一伙剪徑的強盜,孫悟空毫不留情,一一除盡,師父決然將他再次“逐走”。
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貶逐”,莫大的冤屈,孫悟空卻不計較個人恩怨得失,一心以事業(yè)為重。
“身回水簾洞,心逐取經(jīng)僧”(第30回),從而表現(xiàn)出寬廣的胸襟與氣度,這些放在“齊天大圣”那時的他是萬萬行不通,辦不到的。
3,勇于犧牲:作為“圣僧”的高徒,每遇妖魔鬼怪,或遭陰謀詭計,他都主動請纓,沖鋒在前,與邪惡勢力,搏斗在最前線,哪里最危險,哪里就有孫悟空的身影。
“圣僧夜阻通天水,金木垂慈救小童”(第47回),通天河的金魚精“為禍一方”,每年要吃一對童男女,孫悟空為民除害,與豬八戒變成陳家的小兒小女,充當妖怪的“口中之食”,其敢于犧牲的精神,蒼天可鑒。
在對敵斗爭中,即使身遭傷害,一樣毫無畏懼,舍生忘死。
迎戰(zhàn)紅孩兒時,被“妖孩”的“三昧真火”,弄得“火氣攻心”,“三魂出舍”,差點喪命,醒來后說的第一句話竟然是“師父啊
”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師父的安危,以及取經(jīng)大業(yè)的成敗。
其勇于犧牲之志,感天動地。
4,接受磨難:“艱難困苦,玉浴于成”。
艱難困苦是磨厲人格之最高學府。
“斗戰(zhàn)勝佛”這道神秘光環(huán)的背后是淚水,汗水,甚至血水的凝練。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西行路上的磨難一為身外的“邪惡勢力”,對此孫悟空憑借大無畏的精神與超強本領(lǐng)(筋斗云,七十二變化,如意金箍棒)能夠較順利駕馭。
一為取經(jīng)路上與孫悟空形影不離的緊箍兒與緊箍咒,這可謂最大的磨難。
它的作用與威力,不止是肉體上的折磨之苦,而是一種精神上的“蛻化之痛”,這就需要孫悟空有超越常人的意志與毅力,接受它的考驗。
實踐證明,在每一次那陣陣撕心裂肺,生不如死的慘痛之聲中達到自我人格的不斷完善,人性的不斷提升。
(三)不為狹隘的物質(zhì)利益所囿,堅定的信念 “英雄難過美人關(guān)”。
西行中有多少美色的誘惑,孫悟空都不為所動,其心誠志堅,非同一般。
而同為取經(jīng)營壘中的豬八戒,卻抵擋不住貪色之欲。
每遇美女子,就心旌搖蕩。
他本為天廷的“天蓬元帥”,只因“酒醉戲嫦娥”,而“被貶”凡間為豬形。
“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的他在“三藏不忘本,四圣試禪心”(第23回)得到深刻教訓后仍不思悔改。
無論是高家莊的“渾家”,還是西梁國女王,都使他“垂涎浴滴”,“心癢難撓”。
甚至對“盤絲嶺盤絲洞中的七個女妖(蜘蛛精)也要盡情調(diào)戲一番,貪色本性暴露無遺。
權(quán)勢與金錢同樣是考驗英雄的試金石。
孫悟空為了取經(jīng)大業(yè)的成功可以連自己的性命都不顧,還會在乎那權(quán)勢與金錢嗎
把他們視同無物。
我們看到了一個忠于理想事業(yè),保持崇高精神生活的“英雄大丈夫”的光輝形象。
什么才是真正的“有所為,有所不為”。
而豬八戒貪財愛錢,瞞著師父,師兄,師弟私藏銀兩,為一己之私,“意亂情迷”,時有表現(xiàn)。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被師父“貶走”后,他卻想著與師弟私分行李,“各奔前程”,“一拍散伙”。
雖然他最終沒有離開取經(jīng)隊伍,但他這種被猥鎖的物欲所“迷塞心胸”,目光短淺的毛病確實給取經(jīng)事業(yè)帶來了不少的麻煩,有時甚至是很壞的影響。
(四)警惕之心,清醒之志,深隧之神 “識時務者為俊杰”。
何謂“時務”
即指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其中隱含著許多對我們不利的因子。
既要“識”,首先必有警惕之心。
“人無害虎心,虎有傷人意”,“防人之心不可無”。
只有明辨善惡曲直,洞悉正邪黑白,才能“有理有利有節(jié)。
”《西游記》雖以唐僧西天取經(jīng)故事為線索,但唐僧似乎并不是全書的正面人物形象,很多時候作者把他放在與孫悟空對立的層面加以善意的諷喻。
唐僧身上集中了封建儒生的迂腐和佛教信徒的虔誠,他成天念叨著對一切“妖魔蟲豸”講仁慈,“行恕道,”是非不分,善惡不明,正邪不清,人妖顛倒,自己對惡勢力一味的屈服,軟弱,卻對忠心耿耿保護他安全,肅清西行路上障礙而“除妖滅怪”的孫悟空不能容忍。
輕則斥責惹禍生事,殘酷不仁,重則罵他“無心向善之輩,有意作惡之人”甚至“念咒貶逐”。
唐僧這種迂腐不堪給西行之途“蒙上”多少陰影,給孫悟空頻添多少艱難困苦。
由“美猴王”到“齊天大圣”再到“斗戰(zhàn)勝佛”,孫悟空一生走過了一個不平凡的戰(zhàn)斗歷程。
生命從“自發(fā)”到“自覺”再到“自為”,我們看到了一代英雄人物的成長過程。
《西游記》中說了一句能充分表現(xiàn)孫悟空性格特點的話是哪一句
孫悟空性格特點中最閃光之處就是叛逆,在“大鬧天宮”中竟敢稱玉皇大帝為“皇帝老兒”;其次就是他的不懼任何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的英雄氣概,典型化語言就是“俺老孫來也”。
小說《西游記》中描寫孫悟空性格特點的句子
悟空出世:內(nèi)育仙胞,迸裂,產(chǎn)一石卵,似圓球樣大見風,化作一個石猴官俱備,四肢皆全。
便爬學走,拜了四方。
目運兩道金光,射沖斗府。
拜師:美猴王一見,倒身下拜,磕頭不計其數(shù),口中只道:“師父
師父
我弟子志心朝禮
志心朝禮
”祖師道:“你是那方人氏
且說個鄉(xiāng)貫姓名明白,再拜。
”猴王道:“弟子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水簾洞人氏。
”祖師喝令:“趕出去
他本是個撒詐搗虛之徒,那里修甚么道果
”猴王慌忙磕頭不住道:“弟子是老實之言,決無虛詐。
”祖師道:“你既老實,怎么說東勝神洲
那去處到我這里,隔兩重大海,一座南贍部洲,如何就得到此
”猴王叩頭道:“弟子飄洋過海,登界游方,有十數(shù)個年頭,方才訪到此處。
”取金箍棒悟空撩衣上前,摸了一把,乃是一根鐵柱子,約有斗來粗,二丈有馀長。
他盡力兩手撾過道:“忒粗忒長些
再短細些方可用。
”說畢,那寶貝就短了幾尺,細了一圍。
悟空又顛一顛道:“再細些更好
”那寶貝真?zhèn)€又細了幾分。
悟空十分歡喜,拿出海藏看時,原來兩頭是兩個金箍,中間乃一段烏鐵;緊挨箍有鐫成的一行字,喚做“如意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
心中暗喜道:“想必這寶貝如人意
”一邊走,一邊心思口念,手顛著道:“再短細些更妙
”拿出外面,只有二丈長短,碗口粗細。
銷死籍悟空執(zhí)著如意棒,徑登森羅殿上,正中間南面坐上。
十王即命掌案的判官取出文簿來查。
那判官不敢怠慢,便到司房里,捧出五六簿文書并十類簿子,逐一查看。
裸蟲、毛蟲、羽蟲、昆蟲、鱗介之屬,俱無他名。
又看到猴屬之類,原來這猴似人相,不入人名;似裸蟲,不居國界;似走獸,不伏麒麟管;似飛禽,不受鳳凰轄。
另有個簿子,悟空親自檢閱,直到那魂字一千三百五十號上,方注著孫悟空名字,乃天產(chǎn)石猴,該壽三百四十二歲,善終。
悟空道:“我也不記壽數(shù)幾何,且只消了名字便罷
取筆過來
”那判官慌忙捧筆,飽掭濃墨。
悟空拿過簿子,把猴屬之類,但有名者,一概勾之。
捽下簿子道:“了帳
了帳
今番不伏你管了
”一路棒,打出幽冥界。
齊天大圣話表齊天大圣到底是個妖猴,更不知官銜品從,也不較俸祿高低,但只注名便了。
那齊天府下二司仙吏,早晚扶侍,只知日食三餐,夜眠一榻,無事牽縈,自由自在。
閑時節(jié)會友游宮,交朋結(jié)義。
見三清,稱個“老”字;逢四帝,道個“陛下”。
與那九曜星、五方將、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五老、普天星相、河漢群神,俱只以弟兄相待,彼此稱呼。
今日東游,明日西蕩,云去云來,行蹤不定。
壓在五行山下好大圣,急縱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撲,把這猴王推出西天門外,將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聯(lián)山,喚名“五行山”,輕輕的把他壓住。
眾雷神與阿儺、迦葉,一個個合掌稱揚道:“善哉
善哉
出山三藏只得依從,牽馬下山。
行不數(shù)里,只見那石匣之間,果有一猴,露著頭,伸著手,亂招手道:“師父,你怎么此時才來
來得好
來得好
救我出來,我保你上西天去也
”這長老近前細看,你道他是怎生模樣: 尖嘴縮腮,金睛火眼。
頭上堆苔蘚,耳中生藤蘿。
鬢邊少發(fā)多青草,額下無須有綠莎。
眉間土,鼻凹泥,十分狼狽;指頭粗,手掌厚,塵垢馀多。
還喜得眼睛轉(zhuǎn)動,喉舌聲和。
語言雖利便,身體莫能挪。
正是五百年前孫大圣,今朝難滿脫天羅。
緊箍咒行者去解開包袱,見有幾個粗面燒餅,拿出來遞與師父。
又見那光艷艷的一領(lǐng)錦布直裰,一頂嵌金花帽,行者道:“這衣帽是東土帶來的
”三藏就順口地答應道:“是我小時穿戴的。
這帽子苦戴了,不用教經(jīng),就會念經(jīng);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禮,就會行禮。
”行者道:“好師父,把與我穿戴了罷。
”三藏道:“你若穿得,就穿了罷。
”行者遂將錦市直裰穿上,把帽兒戴上。
三藏見他戴上帽子,就不吃干糧,卻默默的念那緊箍咒一遍。
行者叫道:“頭痛
頭痛
”收八戒行者見他賭咒發(fā)愿,道:“既然如此,你點把火來燒了你這住處,我方帶你去。
”那怪真?zhèn)€搬些蘆葦荊棘,點著一把火,將那云棧洞燒得像個破瓦窯。
對行者道:“我今已無掛礙了,你卻引我去罷。
”行者道:“你把釘鈀與我拿著。
”那怪就把鈀遞與行者。
行者又拔了一根毫毛,吹口仙氣,叫“變
”即變做一條三股麻繩,走過來,把手背綁剪了。
那怪真?zhèn)€倒背著手,憑他怎么綁縛。
卻又揪著耳朵,拉著他,叫“快走!快走
”那怪道:“輕著些兒!你的手重,揪得我耳根子疼。
”行者道:“輕不成,顧你不得,常言道:‘善豬惡拿。
’只等見了我?guī)煾?,果有真心,方才放你?/p>
”他兩個半云半霧的,徑轉(zhuǎn)高家莊來。
有詩為證:金性剛強能克木,心猿降得木龍歸。
金從木順皆為一,木戀金仁總發(fā)揮。
一主一賓無間隔,三交三合有玄微。
性情并喜貞元聚,同證西方話不違。
被逐唐僧見他言言語語,越添惱怒,滾鞍下馬來,叫沙僧包袱內(nèi)取出紙筆,即于澗下取水,石上磨墨,寫了一紙貶書,遞于行者道:“猴頭,執(zhí)此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與你相見,我就墮了阿鼻地獄
”行者連忙接了貶書道:“師父,不消發(fā)誓,老孫去罷。
”他將書折了,留在袖中,卻又軟款唐僧道:“師父,我也是跟你一場,又蒙菩薩指教;今日半涂而廢,不曾成得功果,你請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
”唐僧轉(zhuǎn)回身不睬,口里唧唧噥噥的道:“我是個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禮
”大圣見他不睬,又使個身外法,把腦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氣,叫“變”!即變了三個行者,連本身四個,四面圍住師父下拜。
那長老左右躲不脫,好道也受了一拜。
再出山那猴才跳下崖,撞入洞里,脫了妖衣,整一整錦直裰,束一束虎皮裙,執(zhí)了鐵棒,徑出門來。
慌得那群猴攔住道:“大圣爺爺,你往那里去?帶挈我們耍子幾年也好。
”行者道:“小的們,你說那里話!我保唐僧的這樁事,天上地下,都曉得孫悟空是唐僧的徒弟。
他倒不是趕我回來,倒是教我來家看看,送我來家自在耍子。
如今只因這件事,你們卻都要仔細看守家業(yè),依時插柳栽松,毋得廢墜。
待我還去保唐僧,取經(jīng)回東土。
功成之后,仍回來與你們共樂天真。
”眾猴各各領(lǐng)命。
調(diào)扇這大圣果然歡喜。
古人云“得勝的貓兒歡似虎”也,只倚著強能,更不察來人的意思。
見是個八戒的模樣,便就叫道:“兄弟,你往那里去
”牛魔王綽著經(jīng)兒道:“師父見你許久不回,恐牛魔王手段大,你斗他不過,難得他的寶貝,教我來迎你的。
”行者笑道:“不必費心,我已得了手了。
”牛王又問道:“你怎么得的
”行者道:“那老牛與我戰(zhàn)經(jīng)百十合,不分勝負。
他就撇了我,去那亂石山碧波潭底,與一伙蛟精、龍精飲酒。
是我暗跟他去,變作個螃蟹,偷了他所騎的辟水金睛獸,變了老牛的模樣,徑至芭蕉洞哄那羅剎女。
那女子與老孫結(jié)了一場干夫妻,是老孫設法騙將來的。
”牛王道:“卻是生受了。
哥哥勞碌太甚,可把扇子我拿。
”孫大圣那知真假,也慮不及此,遂將扇子遞與他。
懸絲診脈話表孫大圣同近侍宦官,到于皇宮內(nèi)院,直至寢宮門外立定。
將三條金線與宦官拿入里面,吩咐:“教內(nèi)宮妃后,或近侍太監(jiān),先系在圣躬左手腕下,按寸、關(guān)、尺三部上,卻將線頭從窗兒穿出與我。
”真?zhèn)€那宦官依此言,請國王坐在龍床,按寸、關(guān)、尺,以金線一頭系了,一頭理出窗外。
行者接了線頭,以自己右手大指先托著食指,看了寸脈;次將中指按大指,看了關(guān)脈;又將大指托定無名指,看了尺脈;調(diào)停自家呼吸,分定四氣、五郁、七表、八里、九候、浮中沉,沉中浮,辨明了虛實之端;又教解下左手,依前系在右手腕下部位。
行者即以左手指,一一從頭診視畢,卻將身抖了一抖,把金線收上身來。
厲聲高呼道:“陛下左手寸脈強而緊,關(guān)脈澀而緩,尺脈芤且沉;右手寸脈浮而滑,關(guān)脈遲而結(jié),尺脈數(shù)而牢。
夫左寸強而緊者,中虛心痛也;關(guān)澀而緩者,汗出肌麻也;尺芤而沉者,小便赤而大便帶血也。
右手寸脈浮而滑者,內(nèi)結(jié)經(jīng)閉也;關(guān)遲而結(jié)者,宿食留飲也;尺數(shù)而牢者,煩滿虛寒相持也。
診此貴恙:是一個驚恐憂思,號為‘雙鳥失群’之證。
”那國王在內(nèi)聞言,滿心歡喜。
打起精神,高聲應道:“指下明白!指下明白!果是此疾
請出外面用藥來也。
”收徒行者才教三個王子就于暴紗亭后,靜室之間,畫了罡斗;教三人都俯伏在內(nèi),一個個瞑目寧神。
這里卻暗暗念動真言,誦動咒語,將仙氣吹入他三人心腹之中,把元神收歸本舍,傳與口訣,各授得萬千之膂力,運添了火候,卻像個脫抬換骨之法。
運遍了子午周天,那三個小王子,方才蘇醒,一齊爬將起來,抹抹臉,精神抖擻,一個個骨壯筋強:大王子就拿得金箍棒,二王子就輪得九齒鈀,三王子就舉得降妖杖。
真解卻說唐僧四眾,餐風宿水,一路平寧,行有半個多月。
忽一日,見座高山,唐僧又悚懼道:“徒弟,那前面山嶺峻峭,是必小心
”行者笑道:“這邊路上將近佛地,斷乎無甚妖邪。
師父放懷勿慮。
”唐僧道:“徒弟,雖然佛地不遠。
但前日那寺僧說,到天竺國都下有二千里,還不知是有多少路哩。
”行者道:“師父,你好是又把烏巢禪師《心經(jīng)》忘記了也
”三藏道:“《般若心經(jīng)》是我隨身衣缽。
自那烏巢禪師教后,那一日不念,那一時得忘?顛倒也念得來,怎會忘得
”行者道:“師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師父解得。
”三藏說:“猴頭,怎又說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
”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
”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聲。
旁邊笑倒一個八戒,喜壞一個沙僧,說道:“嘴巴!替我一般的做妖精出身,又不是那里禪和子,聽過講經(jīng),那里應佛僧,也曾見過說法?弄虛頭,找架子,說甚么‘曉得,解得’!怎么就不作聲?聽講,請解
”沙僧說:“二哥,你也信他。
大哥扯長話,哄師父走路。
他曉得弄棒罷了,他那里曉得講經(jīng)
”三藏道:“悟能、悟凈,休要亂說。
悟空解得是無言語文字,乃是真解。
”成佛孫悟空,汝因大鬧天宮,吾以甚深法力,壓在五行山下,幸天災滿足,歸于釋教;且喜汝隱惡揚善,在途中煉魔降怪有功,全終全始,加升大職正果,汝為斗戰(zhàn)勝佛。
孫悟空形象點評:孫悟空在《西游記》中,是個極富時代特征的形象,他集中而又復雜地體現(xiàn)著《西游記》情理之爭的主題。
人的情欲表現(xiàn)是多樣性的,此所謂七情六欲是也,這是人的本能和天性,是人類對社會生活的合理要求和正常欲望。
程朱理學則把人的情欲歸其為邪惡,尤其是對人的好色好貨之大欲,更是深惡痛絕,以為放任之,必然要違犯封建倫理道德,所以才提出“存天理,滅人欲”,被朱明統(tǒng)治者奉為至寶圭臬,用以維護思想專制,維護封建秩序。
明人為此深受其毒害。
吳承恩無疑有著反傳統(tǒng)的叛逆精神,他和明代中后葉許多進步的思想家,文學家一樣,帶著打爛理學桎梏的同樣憤怒,塑造了孫悟空這個光輝的形象。
孫悟空是個由一塊石頭造化出來的自然之子,作為猴子,他極端好動,永不安生;作為人,他“一生受不得氣”;作為神,他不愿受任何束縛,一句話,孫悟空追求的是個性解放,任情隨欲。
在程朱理學統(tǒng)治的天羅地網(wǎng)中,孫悟空莊嚴地宣布,他的本性不可扼殺,人的情欲不要戰(zhàn)勝。
不受閻王束縛,不受天宮束縛,不受唐僧束縛,不受菩薩束縛,不受妖怪束縛,不受佛主束縛,可謂其主導性格。
而且,只要誰束縛他,他就反抗誰,反抗成為孫悟空性格的本質(zhì)。
把這種主導性格和性格本質(zhì)放在明中葉以后的反理學社會新思潮中來看,他反映的是吳承恩不受理學束縛,而且立志要打爛理學桎梏的反理學思想。
這種思想,作者把它傾注在孫悟空的身上,并使他這種思想貫穿了全書始終。
凡人一生下來,情欲就會自然而生,所以孫悟空一出世就要稱王,要過“不伏麒麟轄,不伏鳳凰管,又不伏人間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甚至不知足而異想天開地追求一種“超升三界之外,跳出五行之中”,不要閻王老子暗中管著的更加自由自在的生活。
這深有寓意情節(jié),即人的情欲是自然滋生的,是一種本能天性,一旦受到束縛,必然要走向反抗。
假如沒有“暗中有閻王老子管著”的話,即假如沒有程朱理學束縛的話,孫悟空也許不用出海學道而安分守己,他反抗的本性完全是被逼上梁山的。
這是理學的反動,它想束縛人性,卻使人們?yōu)榍蟮脗€性解放而走向反抗,天理實際是無理的。
孫悟空得道后的第一件大事,是在龍宮得到一根可隨人意而粗細短長的“如意金箍棒”。
作者特意命其名為“如意”,決非閑來之筆,其寓意不言而喻。
它是人之情欲的象征,孫悟空就是靠這根金棒,才大鬧龍宮地府,大敗天兵大將,后來又橫掃西天妖魔的。
程朱理學為了維護天理尊嚴和思想專制,當然不會放任人欲橫流。
為了束縛孫悟空的情欲,“收他的邪心,使不生狂妄”,“著他安心定志,再勿胡為”,玉帝在齊天大圣府中分設“安靜司”和“寧神司”安靜寧神,不就是“滅人欲”的翻版嗎?程朱理學對孫悟空不受束縛的本性估計過低,猴子怎能安靜寧神呢?難怪做了佛徒之后,孫悟空還說他只會翻江倒海擔山趕月而坐不了禪,區(qū)區(qū)安靜、寧神二司,豈能束縛住孫悟空極瑞好動,永不安生的性格本能呢?即使被押入八卦爐——八卦爐是程朱理學對一個任情縱欲的反抗者進行天理強化教育的象征,這和杜太守延師陳最良對杜麗娘進行閨范教育而適得其反有著同樣的意義。
八卦爐不僅沒能使孫悟空收斂自己的情欲,反而煉就了他的火眼金睛,使他更看清天理的腐朽,虛偽和殘酷,促使他走向更強烈的反抗。
一跳出八卦爐,即掙脫理學的牢籠,孫悟空便揮舞著金箍棒,大鬧霄壤天宮,甚至要玉帝讓出天宮,來一個徹底的天理人欲的翻覆。
吳承恩在大鬧天宮盡情地表達他對束縛人性之天理的不滿,熱情地贊頌孫悟空的如意金箍棒:“一點靈光徹太虛,那條柱杖亦如之。
或長或短隨人用,橫豎橫排任卷舒。
”八卦爐在孫悟空的金箍棒下,被打得粉碎而終于破產(chǎn)。
這是一曲人欲的贊歌,是明中葉以后大批進步思想家要求個性解放,打破理學束縛的理想寄托,也是程朱理學受到明中葉以后社會新思潮沖擊,不能維護封建思想專制之現(xiàn)實的形象寫照;而促使理學趨向解體的最好武器,正是象征著人之情欲的如意金箍棒。
程朱理學對孫悟空的任情縱欲使盡了解數(shù)而不能扼殺其情欲,最后不得不把他打入一個天理的牢籠,把他壓在五行山下去受五百年煉獄的悔過。
八卦爐之強化沒有束縛住孫悟空的本性,只好壓在五行山下而武力鎮(zhèn)壓,恰恰說明封建統(tǒng)治者利用程朱理學束縛人們思想,扼殺人們情欲的破產(chǎn),又正是明中葉以后社會思潮中情理斗爭的一個現(xiàn)實反映。
五百年煉獄的收效如何?孫悟空為了掙脫苦海,說他已知悔而做了佛教徒。
這就是有些評論者所說的孫悟空投降了神佛,從造反英雄而做了護法弟子。
宣言不等于行動。
孫悟空一出五行山,馬上抽出如意金箍棒,興奮地說:“這寶貝,五百年不曾用著他,今日拿他出來掙件衣服穿穿。
”遂一連打死一只老虎和六個強盜。
唐僧指責孫悟空違背佛戒之不殺生,他又如在天宮做馬夫似的,轉(zhuǎn)身就要重返花果山。
唐僧說孫悟空不受“人氣”,孫悟空則說唐僧不識“人性”。
人氣與人性之爭,實際上就是明中葉以后社會思潮中情與理的論爭。
可見,雖然做了佛教徒,孫悟空仍未改悔而不受人氣,仍要任情縱欲追求個性解放。
神無法,佛無法,師也無法束縛住孫悟空的情欲,只好騙他戴上金箍兒,迫使他去做護法弟子。
金箍兒和緊箍咒,這是封建統(tǒng)治者束縛孫悟空的又一個法寶,可以理解為程朱理學之“存天理,滅人欲”的倫理道德。
按理說,孫悟空皈依佛門,首要是戒殺,聽從師父管束;如來佛也以為,孫悟空既然戴上金箍,是不敢有違佛門戒法的。
程朱理學又一次低估了人之情欲的不可扼殺。
西天一路,孫悟空沖破各種束縛和磨難,遇妖就斗,逢怪就戰(zhàn),大開殺戒,和在大鬧天空中一樣,仍然發(fā)揚了不受任何束縛的本性,和金箍兒做不了妥協(xié)的斗爭。
孫悟空在被戴上金箍后第一次見到菩薩時大叫:“你怎么生法兒害我?”并以辭職相威脅,直到菩薩許他叫天天應,叫地地靈,又送他三根救命毫毛,孫悟空才答應繼續(xù)西行。
在古代社會里,明人是最會做買賣的。
天地都要聽從的任意指揮,這對任情縱欲的孫悟空來說,實在是一場太合算的交易了。
摘抄描寫孫悟空性格特點的句子 文言文的 好的加分 萬分感謝
兄弟呀,吃東西事小,泄露天機事大。
這圣像都推在地下,倘有起早的道士來撞鐘掃地,或拌一個根頭,卻不走漏消息
你把他藏過一邊來----第四十四回不如偷了他的金睛獸,變做牛魔王,去哄那羅剎女,騙他扇子,送我?guī)煾高^山為妙----第六十回
摘抄描寫孫悟空性格特點的句子 文言文的
向由:第七回 八卦爐中逃大圣 五行山心猿。
如來即喚齋阿儺、迦尊者相隨,離了雷音,徑至靈霄門外。
忽聽得喊聲振耳,乃三十六員雷將圍困著大圣哩。
佛祖?zhèn)鞣ㄖ迹骸敖汤讓⑼O⒏筛?,放開營所,叫那大圣出來,等我問他有何法力。
”眾將果退,大圣也收了法象,現(xiàn)出原身近前,怒氣昂昂,厲聲高叫道:“你是那方善士,敢來止住刀兵問我
”如來笑道:“我是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尊者,南無阿彌陀佛。
今聞你猖狂村野,屢反天宮,不知是何方生長,何年得道,為何這等暴橫
”大圣道:我本——知明辨是非:第七十九回 尋洞擒妖逢老壽 當朝正主救嬰兒悟空將自己胸腹剖開,唯缺道十所要的黑心,現(xiàn)出原身,打敗道士。
妖道 化寒光投東而走, 被壽星在空中罩住。
妖道現(xiàn)出壽星座騎白鹿的原身。
悟空打死化為美女的狐貍,回城令諸神送歸小兒。
嫉惡如仇:七十三回 情因舊恨生災毒 心主遭魔幸破光七女妖去師兄道觀避難,見唐僧等來,暗請道士為己報仇。
道士以毒茶毒死唐僧、戒和沙僧。
悟空撞破蛛網(wǎng),打死七女妖的原身大蜘蛛。
那道士兩脅下干眼齊放金光,罩住悟空。
悟空與之相斗,根據(jù)黎山老姆所說,請來毗藍婆菩薩,用金針破金光,入觀救活唐僧三人,又將道士現(xiàn)出的原身大蜈蚣畏帶走。
機智勇敢:第九十二回 三僧大戰(zhàn)青龍山 四星挾捉犀牛怪八戒、 沙僧相繼被擒。
悟空上天請來角木蛟、斗木犭+解、奎木狼與井木犴四星降妖,三妖落荒而逃。
直至西洋大海。
龍?zhí)幽昧艘幌?,井星現(xiàn)出塬身,咬死一犀,眾神又捉一犀。
天資聰穎:祖師聞言,咄的一聲,跳下高臺,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這猢猻,這般不學,那般不學,卻待怎么
”走上前,將悟空頭上打了三下,倒背著手,走入里面,將中門關(guān)了,撇下大眾而去。
唬得那一班聽講的,人人驚懼,皆怨悟空道:“你這潑猴,十分無狀
師父傳你道法,如何不學,卻與師父頂嘴
這番沖撞了他,不知幾時才出來呵
”此時俱甚報怨他,又鄙賤嫌惡他。
悟空一些兒也不惱,只是滿臉陪笑。
原來那猴王已打破盤中之謎,暗暗在心。
所以不與眾人爭競,只是忍耐無言。
祖師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時分存心;倒背著手走入里面,將中門關(guān)上者,教他從后門進步,秘處傳他道也。
描寫孫悟空形象特征100字
孫悟空∶ 又名美猴王、齊天大圣、孫行者。
是東勝神州傲來國花果山靈石孕育迸裂見風而成之石在花果山占山為王三五百載。
后歷經(jīng)八九載,跋山涉水,在西牛賀洲靈臺方寸山拜須菩提為師,習得七十二變化之本領(lǐng)。
此后,孫悟空大鬧天宮,自封為齊天大圣,被如來佛祖壓制于山下,無法行動。
五百年后唐僧西天取經(jīng),五行山,揭去符咒,才救下孫悟空。
孫悟空感激涕零,經(jīng)觀世音菩薩點撥,拜唐僧為師,同往西天取經(jīng)。
取經(jīng)路上,孫悟空降妖除怪,屢建奇功,然而兩次三番被師傅唐僧誤解、驅(qū)逐。
終于師徒四人到天雷音寺,取得真經(jīng)。
孫悟空修得正果,加封斗戰(zhàn)勝佛。
孫悟空生性聰明、活潑,勇敢、忠誠,疾惡如仇,在中國文化中已經(jīng)成為機智與勇敢的化身,所以孫悟空很容易就會成為中國小男孩崇拜的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