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祝?!分邢榱稚┑纳駪B(tài)描寫是那些
外表描寫又是哪些
詳細(xì)點,謝謝
第一次描寫祥林嫂肖像在文章的第3段,是在小說的結(jié)局中描寫肖像;第二次在文章的第34段,是在小說的開端中描寫肖像;第三次在文章的第66段,是在小說的高潮到來之前描寫肖像。
這三次描寫著重于祥林嫂眼睛的變化,鮮明的表現(xiàn)了人物的遭遇和內(nèi)心世界的變化。
第一次描寫祥林嫂的眼睛是“順著眼”,第二次寫她“順著眼”,但“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
聯(lián)系故事情節(jié)來看這前后兩次“眼睛”的變化,不難看出,第一次描寫表現(xiàn)了祥林嫂安分耐勞的特點;第二次描寫則是她在人生路上遭受慘重打擊,內(nèi)心痛苦而又難以表達(dá)的外在表現(xiàn)。
最后在結(jié)局中描寫她的肖像,表明她在長期的嚴(yán)重的打擊與折磨下,已陷入極度悲哀,內(nèi)心的痛苦已無法表露,精神已經(jīng)完全麻木了。
而當(dāng)她向“我”發(fā)問時,“那沒有神采的眼睛忽然發(fā)光了”,這“發(fā)光”是在長期痛苦的思索中所產(chǎn)生的對靈魂的懷疑給她帶來的希望。
當(dāng)她連這一點點希望都無法實現(xiàn)的時候,就只有在人們的一片祝福聲中告別人間了。
這樣描寫,深刻地揭示了小說的主題。
祥林嫂與“我”對話是她在長期的嚴(yán)重的打擊和折磨下,已陷入極度悲哀的情況下,向“我”提出靈魂的有無問題,反映了祥林嫂在封建迷信的桎梏下矛盾的心理狀態(tài)。
對靈魂,她希望其有,以便死后一家人能在陰間團聚;同時她又希望其無,以免到陰間被鋸開后分給兩個男人。
祥林嫂對四嬸講“阿毛的故事”,表現(xiàn)了她失去愛子后的痛苦心情,以及對自己一時疏忽的自責(zé)的心理狀態(tài);而祥林嫂在魯鎮(zhèn)“和大家講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則表現(xiàn)了她在生活的折磨下,麻木空虛的心理狀態(tài)。
祥林嫂與柳媽的對話,表現(xiàn)了她已承受了難以支持的精神重壓,陷入恐怖深淵之中的痛苦的心理狀態(tài)。
肖像: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lán)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但兩頰還是紅的。
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
(年輕,勤勞,樸實,新寡) 眼睛:順著眼。
(善良溫順) 表現(xiàn):整天地做,似乎閑著就無聊,又有力,簡直抵得過一個男子。
做工不懈,食物不論,力氣不惜。
(勤快耐勞) 變化:她反滿足,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
(要求極低,反襯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擇其要點板書)
魯迅的作品《祝福》中的祥林嫂的神態(tài)描寫和外表描寫是什么
《祝?!啡乃奶幟鑼懷?。
1.《祝?!返牡诙?,“天色愈陰暗了,下午竟下起雪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滿天飛舞,夾著煙靄和忙碌的氣色,將魯鎮(zhèn)亂成一團糟。
”雪很大,雪飄得很亂,正襯出年底大典鎮(zhèn)上的忙碌。
2.第32段,“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籠罩了全市鎮(zhèn)。
”“雪花落在積得厚厚的雪褥上面,聽去似乎瑟瑟有聲。
”頭一句“夜色籠罩”可以表現(xiàn)人物心情壓抑;后一句以有聲襯托無聲,表現(xiàn)冷寂凄涼的氣氛,襯托“我”心境的孤寂沉重。
3.第88段,“微雪點點的下來了。
”這句是在祥林嫂和柳媽談話前對雪的第3次描寫。
“微雪點點”,柳媽的話也一點點地給她投下了陰影,這句話對后面情節(jié)起到了推動作用。
4.在全文最后一段,是對魯鎮(zhèn)的大段描寫。
在結(jié)構(gòu)方面,飛雪又起到了首尾呼應(yīng)的作用;在情節(jié)方面,作者拿有錢人的祝?;顒雍拖榱稚┑膽K死作了一個鮮明的對比。
“團團飛舞的雪花”襯出魯鎮(zhèn)很熱鬧,而被壓迫者在寒冬臘月、大雪紛飛的祝福聲中慘死在雪地里,在熱鬧中寂靜地死去,就更富悲劇色彩了。
祝福 魯迅 有關(guān)四次雪的環(huán)境描寫的分析.
《祝?!啡乃奶幟鑼懷?。
1.《祝?!返牡诙危疤焐幇盗?,下午竟下起雪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滿天飛舞,夾著煙靄和忙碌的氣色,將魯鎮(zhèn)亂成一團糟。
”雪很大,雪飄得很亂,正襯出年底大典鎮(zhèn)上的忙碌。
2.第32段,“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籠罩了全市鎮(zhèn)。
”“雪花落在積得厚厚的雪褥上面,聽去似乎瑟瑟有聲。
”頭一句“夜色籠罩”可以表現(xiàn)人物心情壓抑;后一句以有聲襯托無聲,表現(xiàn)冷寂凄涼的氣氛,襯托“我”心境的孤寂沉重。
3.第88段,“微雪點點的下來了。
”這句是在祥林嫂和柳媽談話前對雪的第3次描寫。
“微雪點點”,柳媽的話也一點點地給她投下了陰影,這句話對后面情節(jié)起到了推動作用。
4.在全文最后一段,是對魯鎮(zhèn)的大段描寫。
在結(jié)構(gòu)方面,飛雪又起到了首尾呼應(yīng)的作用;在情節(jié)方面,作者拿有錢人的祝?;顒雍拖榱稚┑膽K死作了一個鮮明的對比。
“團團飛舞的雪花”襯出魯鎮(zhèn)很熱鬧,而被壓迫者在寒冬臘月、大雪紛飛的祝福聲中慘死在雪地里,在熱鬧中寂靜地死去,就更富悲劇色彩了。
魯迅的小說《祝?!分忻鑼懥藥状巫8?/h2>
祝?!返募?xì)節(jié)描寫教學(xué)小說《祝?!窌r,我特別注意其細(xì)節(jié)描寫的精妙,一下幾點值得一說。
1、魯四老爺書房里的對聯(lián)有沒有上聯(lián)
《祝?!返诙沃羞@樣描寫:“我回到四叔的書房里時,瓦楞上已經(jīng)雪白,房里也映得較光明,極分明的顯出壁上掛著的朱拓的大“壽”字,陳摶老祖寫的,一邊的對聯(lián)已經(jīng)脫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長桌上,一邊的還在,道是‘事理通達(dá)心氣和平’。
我又無聊賴的到窗下的案頭去一翻,只見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錄集注》和一部《四書襯》。
”這里留下了許多疑問:魯迅先生為什么沒有寫出全副對聯(lián)
有沒有上聯(lián)
如果有,上聯(lián)是什么
我查閱了《四書集注》,認(rèn)為其上聯(lián)是:“品節(jié)詳明德性堅定。
”之所以不寫上聯(lián),一是暗示魯四老爺思想的陳腐,二是暗示魯四老爺品節(jié)和德性并不怎么樣。
留下的下聯(lián),諷刺了魯四老爺處事并非“事理通達(dá)心氣和平”,而是一個脾氣粗暴的人。
他和“我”一見面就大罵其新黨,在祥林嫂死的時候罵道:“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
”在衛(wèi)老婆子合伙搶劫祥林嫂時,大怒說:“可惡
”如此等等,足見其心浮氣躁也。
2、祥林嫂死的時候到底多少歲
小說里,祥林嫂死之前的最后一次肖像描寫寫她四十上下,但究竟是四十以上,還是以下呢
通過細(xì)讀小說,可以擬出祥林嫂的“大事年表”:二十六~二十七歲 第一次到魯鎮(zhèn)二十七~二十八歲 再嫁(做了三個多月的工,被搶回家)三十~三十一歲 第二次道魯鎮(zhèn)(生了阿毛,兩歲被狼叼去)三十一~三十二歲 捐門檻三十二~三十三歲 頭發(fā)花白起來(捐門檻后不到半年)三十七~三十八歲 死在祝福聲中(五年前的花白頭發(fā),即今已經(jīng)全白)所以,祥林嫂死的時候只有三十七八歲。
3、魯四老爺?shù)膬纱伟櫭己蛢蓚€“可惡,然而……”魯四老爺在文中著墨不多,但性格鮮明,且是一個重要的角色。
他的肖像描寫很傳神,其中寫他的兩次皺眉頗有意思。
第一次皺眉是在祥林嫂第一次到魯鎮(zhèn)時,文章寫道:“四叔皺了皺眉,四嬸已經(jīng)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討厭她是一個寡婦。
”第二次是祥林嫂第二次到魯鎮(zhèn),文章又寫道:“當(dāng)她初到的時候,四叔雖然照例皺過眉,但鑒于向來雇用女工之難,也就并不大反對,只是暗暗地告誡四嬸說,這種人雖然似乎很可憐,但是敗壞風(fēng)俗的,用她幫忙還可以,祭祀時候可用不著她沾手,一切飯萊,只好自已做,否則,不干不凈,祖宗是不吃的。
”可見魯四老爺?shù)陌櫭级际且驗橄訔壪榱稚┦枪褘D,認(rèn)為她有克夫命,傷風(fēng)敗俗,聯(lián)系到祥林嫂死時四叔的話:“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
”一個封建衛(wèi)道者的形象躍然紙上。
同時,其語言“可惡,然而……”話中有話,耐人尋味。
第一次說“可惡,然而……”是在知道衛(wèi)婆婆帶人來搶走祥林嫂時說的。
其中的“可惡”是罵衛(wèi)婆婆,意思是你竟敢到我這里來搶人
魯四老爺認(rèn)為這是有辱他的尊嚴(yán)的,所以說她可惡,但他馬上話語一轉(zhuǎn):“然而……”,其意思是說:“你祥林嫂不該逃出來,既然婆婆來了,你是應(yīng)該回去的。
”顯然,他是維護封建道德觀念的。
第二次說“可惡”是罵衛(wèi)老婆子。
正如四嬸責(zé)怪她:“你是什么意思
虧你還會再來見我們。
你自己薦她來,又合伙劫她去,鬧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個什么樣子
你拿我們家里開玩笑么
”待到老婆子道了歉,陪了罪,作出了解釋后,四叔又說:“然而……”意思是“不知者不為罪,你既然不知道她是瞞著婆婆,那就算了。
問題嚴(yán)重的是祥林嫂怎么能瞞著婆婆擅作主張跑出來呢
”可見,他是一個十足的封建衛(wèi)道者。
4、為什么要寫祥林嫂兩次將阿毛的故事
阿毛的故事非常凄慘,對祥林嫂來說,可謂刻骨銘心。
小說寫她兩次全過程敘述阿毛的悲慘故事,意在強化這一點。
魯迅先生的高明之處在于,兩次敘述內(nèi)容完全相同,但敘述的詞語有小小的變化。
第一次敘述如下:“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沒有神采的眼睛來,接著說。
“我單知道下雪的時候野獸在山坳里沒有食吃,會到村里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
我一清早起來就開了門,拿小籃盛了一籃豆,叫我們的阿毛坐在門檻上剝豆去。
他是很聽話的,我的話句句聽;他出去了。
我就在屋后劈柴,掏米,米下了鍋,要蒸豆。
我叫阿毛,沒有應(yīng),出去口看,只見豆撒得一地,沒有我們的阿毛了。
他是不到別家去玩的;各處去一問,果然沒有。
我急了,央人出去尋。
直到下半天,尋來尋去尋到山坳里,看見刺柴上桂著一只他的小鞋。
大家都說,糟了,怕是遭了狼了。
再進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臟已經(jīng)都給吃空了,手上還緊緊的捏著那只小籃呢。
……” 她接著但是嗚咽,說不出成句的話來。
第二次敘述如下:“我真傻,真的,”她說,“我單知道雪天是野獸在深山里沒有食吃,會到村里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
我一大早起來就開了門,拿小籃盛了一籃豆,叫我們的阿毛坐在門檻上剝豆去。
他是很聽話的孩子,我的話句句聽;他就出去了。
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鍋,打算蒸豆。
我叫,‘阿毛
’沒有應(yīng)。
出去一看,只見豆撒得滿地,沒有我們的阿毛了。
(他是不到別家去玩的)各處去一向,都沒有。
我急了,央人去尋去。
直到下半天,幾個人尋到山坳里,看見刺柴上掛著一只他的小鞋。
大家都說,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進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臟已經(jīng)都給吃空了,可憐他手里還緊緊的捏著那只小籃呢。
……”她于是淌下眼淚來,聲音也嗚咽了。
兩次敘述處理是極有難度的。
既不能簡單重復(fù),也不能在情節(jié)上有絲毫出入。
簡單重復(fù),即一字不差的粘貼,給人的感覺是失真:“這么長的故事,祥林嫂怎么會背誦似的一字不漏
”情節(jié)上有出入,又不能生動地反映這件事在祥林嫂內(nèi)心烙下的深深的印跡。
要兼顧這兩點,魯迅先生給我們極好的典范。
由此可見魯迅先生的藝術(shù)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