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春天公園景色的句子
描寫春天公園景色的句子:1、在公園里,許多人站在籠子外面拿取樂。
2、每到春天,公園里鳥語花香,景色宜人。
3、在公園里,處處可看到春意盎然的景色。
4、公園里的荷花,有的綻開了笑臉,有的含苞欲放,美麗極了。
5、過年了,公園里張燈結彩,一片喜氣。
6、在公園里我看到過不紫嫣紅的花朵,令人稱贊。
7、他們悠然自得地在公園里散步。
8、皇城公園里,牡丹盛開,萬紫千紅,讓游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9、我走在公園里見一簇簇五顏六色的花朵,正擁抱著一棵亭亭玉立的柳樹,真是美麗極了
10、陽春三月,公園里五顏六色的花開得絢麗多彩,真叫人歡欣喜愛。
描寫公園美景詩句
第一篇溪公園青色石經年,橫臥汶溪歲月延暮春黃昏朱亭邊拱古松曲徑連。
云蒙倒影映斜月,兩畔綠蔭沉云翻。
長辭舊時糟酒氣,換取一舟劃得歡。
第二篇:公園清晨晨光初照林蔭深,幾束光柱伸無根。
條條曲徑通幽靜,處處漫步氣清新。
金海胡的景色作文,不要太多比喻句 ,要實際景色,
清早,陽光明媚。
小草從枯葉底下探出了頭,在微風吹拂下發(fā)出“沙沙”的響聲;小鳥從天空輕快地飛過,留下銀鈴般的歌聲,好像在一起演奏春的序曲,迎接春姑娘的到來。
沐浴在暖洋洋的春風里,我和媽媽迫不及待地趕往玉淵潭,想一探春天的蹤跡。
一進公園大門,我們就感受到濃濃的春天的氣息。
過去一片灰黃的土地已經無影無蹤了,旁邊的小山悄悄脫下冬裝,換上淺綠色的衣裳。
樹上長滿了芽苞,有的剛剛打開,露出嫩黃色的葉片;有的像害羞的小姑娘,在枝上探頭探腦。
迎春花在陽光照耀下隨風擺動,就像是一群黃色的小精靈在跳舞。
我走著走著,突然聽見一陣流水聲,轉眼一看,原來旁邊有一條小溪正在歡快地流動,在亂石上濺起一串水花。
湖面上的結冰早已全部融化了,水面在微風中留下一道道細細的水紋。
柳樹把碧綠的枝條垂到水面,仿佛是要清洗她那長長的辮子。
幾只野鴨在水面上游來游去,嬉戲玩耍,真是“春江水暖鴨先知”呀
往遠處看,一棵百合樹立在山項,好像一名堅守崗位的士兵。
原來枯黃色的草坪正在慢慢變綠,中間還點綴著星星點點的紅色、藍色、紫色……我飛速地跑過去,想追尋那多姿多彩的春意。
在雨水滋潤下,草坪像一塊碧玉,小花迎風搖曳,如同用一顆顆五顏六色的珍珠寶石裝點著它。
我爬上山頂,輕輕地撫摸百合花,又靠近聞了聞,一股清香撲面而來。
百合像是染上了一層晶瑩的雪,又像是春姑娘的白裙。
我突然明白了,春天不僅有色彩、形狀,還有聲音、氣味,所到之處,充滿生機,真的像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呀
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玉淵潭,但它那滿園春色卻留在了我的心中。
有關四季的詩句?
玉淵潭公園是市屬十一大公園之一,位于交通便利的海淀區(qū)。
東門與釣魚臺國賓館相鄰;西至西三環(huán)中路與中央電視塔隔路相望;早在金代,這里是金中都城西北郊的風景游覽圣地;遼金時代,這里河水彎彎,一片水鄉(xiāng)景色。
其間有封建士大夫們追求隱逸雅趣的養(yǎng)尊林泉、釣魚河曲等風景名勝。
清乾隆38年,著名的香山引河治水工程,開掘了玉淵潭湖系,沙禽水鳥聚集此地,使水豐草茂的蕭爽景色充滿生機。
健步走健康出行作文
今天,加了學校組織的走活動,并順利完成任務。
,聽到去參加健步走活動的消息,我一晚上沒睡著,因為健步走即可以鍛煉身體,又能走進自然感受春天的氣息。
走進玉淵潭公園,微風輕輕吹過,帶著寒意,路邊的小草已經開始返青了,小尖上綠綠的,它們像吃了興奮劑一樣,正拼命地偷偷的向上冒,帶著向往地面生活的欣喜展露身姿。
我們的心情也是快樂的,還帶著點小小的興奮,因為首次的戶外健步激發(fā)了我們的好奇心,它應該是怎樣的呢
走了大概五十分鐘后,我們的體力開始下降,腿發(fā)軟,速度明顯變慢,心情開始煩躁,時不時地看表,隨意看看路邊的景色和行人;突然,吹來一陣鼓勵的春風—是老師,給我們講述堅持,我領悟到了是的要堅持。
這次活動真好,既感受到了春天,又鍛煉了身體,還學會了堅持。
有關描寫天鎮(zhèn)風土人情的作文
重陽俗賞菊菊花,又叫,屬菊科,品種繁多。
我國是菊花的故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
菊是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賞菊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大型的菊展。
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系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jié),而菊花又稱九花。
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jié)俗的組成部分。
宋代《東京楚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
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
無處無之。
明代,在《陶庵夢憶》中記載有:“兗州紹紳家風氣襲王府。
賞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燈、其爐、其盤、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盤大觥、其壺、其幃、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樣,無不菊者夜燒燭照之,蒸蒸烘染,較日色更浮出數層。
席散,撤葦簾以受繁露。
”清代賞菊,如《燕京歲時記》:“九花者,菊花也。
每屆重陽,富貴之家,以九花數百盆,架度廣廈中前軒后輕(軒輊,車前高后低叫軒,前低后高叫軒,比喻高低優(yōu)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
四面堆積者,曰‘九花塔’。
”在《清嘉錄》中記蘇州賞菊活動說:“畦菊乍放,虎阜花農,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擔入城市。
居人買為瓶洗供賞者,或五器七器為一臺,梗中置熟鐵絲,偃仰能如人意。
或于廣庭大廈堆壘千百盆為玩者,縐紙為山,號菊花山。
而茶肆尤盛。
”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記》等書中也有賞菊之記載。
至今,重陽節(jié)期間,各大公園也仍組織大型菊展,并將菊縛扎成各類動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觀。
登高重陽最重要的節(jié)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
故重陽節(jié)又叫“登高節(jié)”。
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guī)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登高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游玩觀景之記載。
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據《晉書》中《孟嘉傳》載,九月重陽這天,晉朝大司馬桓溫及參軍大將孟嘉等人登上龍山(今湖北江陵縣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觀賞山景,連帽被風吹走也不知道。
桓溫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辯,一時傳為佳話。
南朝時,梁人吳均在《續(xù)齊諧記》中記載一個神異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游學,費長房要他在重陽這天讓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飲菊花酒,才可免禍。
桓景照了,才逃脫災禍。
這個故事,生動地反映出重陽時人們的避邪除災心理。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并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
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
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
”記隋代風俗,已與后世近似。
在南宋的《夢粱錄》卷五載:“日月梭飛,轉盼重陽。
……是日‘孟嘉登龍山落帽,淵明向東籬賞菊’,正是故事。
”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負菊花開。
試尋高處,攜手攝展上崔嵬。
放目蒼崖萬仞,云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
古寺倚修竹,飛檻絕尖埃。
”描寫了重陽賞菊及登高觀景的韻致。
明清時,北京地區(qū)登高頗盛,《燕京歲時記》云:“京師謂重陽為九月九。
每屆九月九日則都人提壺攜楹,出都登高。
南則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北則薊門煙樹、清凈化域等處,遠則西山八處。
賦詩飲酒,烤肉分糕,詢一時之快樂也。
”不論文人百姓,都喜歡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
有些貴戚富家則帶上幕帳、烤具、車馬、樂器,登高臺、土坡,架起幕帳、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戲奏樂,聽歌看舞。
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陽于北海東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藍布圍障,防止閑人偷看。
在玉淵潭釣魚臺等處,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
故宮御花園里也有登高之山。
又如廣州地區(qū),游客多于重陽登上白云山,飲酒賦詩,熱鬧非凡,影響至今。
在上海,附近無山丘,便把滬南丹風樓及豫園的大假山作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熱鬧。
至民國年間干脆又登二十四層高的國際飯店。
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東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閣等等,也都是登高勝地。
尤其是滕王閣,因了唐代王勃于重陽節(jié)時在閣上寫出千古名文《滕王閣序》,更聞名天下。
至于湖北江陵龍山上的紀念晉代孟嘉落帽的落帽臺古跡,也吸引著許多游客。
由于重陽為秋節(jié),節(jié)后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jié)野游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游“踏青”之說法相對應。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重陽)有治看攜酌于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
”這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名稱。
關于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一說可能源于古代對山神的崇拜,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
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災禍。
或許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來才逐漸轉化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了。
(古代認為“九為老陽,陽極必變”,九月·九日,月、日均為老陽之數,不吉利。
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長壽的活動,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稱九為“宜于長久”之數。
這是明代謝肇制《五雜咀》中的看法。
一說重陽時節(jié),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
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藥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jié),農民紛紛上山采集野果、藥材和供副業(yè)用的植物原料。
這種上山采集農民們把它叫做“小秋收”。
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
至于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后來的事。
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征,起點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jié)的道理一樣。
此外重陽節(jié)期間天氣晴朗,氣溫涼爽,適宜于登高望遠。
佩茱萸·簪菊花重陽節(jié)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jié)”。
茱萸是重陽節(jié)的重要標志。
重陽節(jié)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
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佩茱萸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為出產于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后成熟。
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后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
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
《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
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很盛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
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
重陽節(jié)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
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陽節(jié)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
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
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茱萸其實也和端午節(jié)的雄黃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蟲防蛀。
因為過了重陽節(jié),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濕,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霉變。
這段時間又是桂花盛開之時,所以民間稱之為“桂花蒸”,這時必須防蟲。
茱萸有小毒,有除蟲作用,制茱萸囊的風俗正是這樣來的。
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
其變化的因由大概要從重陽節(jié)俗的重心的潛移中去理。
重陽在早期民眾的時間生活中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著人們生活狀態(tài)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目前的現(xiàn)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
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甕”(茱萸)。
放紙鷂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jié)的主要習俗。
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jié)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征的。
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放紙鷂紙鷂亦現(xiàn)在的風箏。
風箏是五代以后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風箏始見于春秋時期,初型均是鳥類。
相傳公輸般(魯班)“削竹為鶴,成而飛之”,“作木鳶以窺宋城”。
這里的“竹鵲”“木鳶”,就是代風箏的雛型。
不過,當時沒有紙,只能用竹木制成。
清人筆記中說“韓信率軍十萬圍攻項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風箏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鄉(xiāng)之曲,其聲悲怨,楚軍弟子八千人盡皆散去”。
這里所說的漢代風箏,也只不過是牛皮制的風箏。
東漢蔡倫造紙術面世后,始有紙制風箏,出現(xiàn)了“紙鳶”和“鷂子”的稱謂。
“風箏”之名的出現(xiàn),據記是出現(xiàn)在五代,《詢芻錄》記曰:“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
初,五代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采風為戲,后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俗呼風箏。
”唐以后,風箏盛行,并定清明節(jié)為風箏節(jié),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間普及了。
從這以后,風箏的形狀已不局限于鵲、鳶、鷂等鳥類,蟲、魚、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風箏制作已成為一種十分精湛的手工藝術。
惠州民間的紙鷂,已非本來面目,多為四方平面,帶一尾巴,其形狀與民間所貼門神、神位相似,故疑為神狀風箏的一種簡化。
在惠州民間,風疹制作極為簡單,采竹一枝彎曲,一支直豎,撐住一張四方紙,貼上尾巴調好線,即可放飛。
有一種不帶尾巴,四方狀紙稍大,稱“阿婆鷂”,以放飛時平穩(wěn)、安定而得名。
除此外,其他形狀的紙鷂也偶而有之。
重陽這天,人們多伴以凳高,于街道和曠野處放飛風箏,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壯觀。
按我國的傳統(tǒng)習慣,放飛風箏多在清明。
重陽放紙鷂可說是惠州民間特有習俗。
其來由無從考究。
但從惠州的領南氣候觀之,時間上似乎頗為恰當。
清明前后為雨季,春雨不斷,這時顯然是不適合于放紙鷂的,而重陽前后秋高氣爽,勁風不斷,人們按傳統(tǒng)習俗要登山登高,進行戶外活動,此時放紙鷂,天時地利人和,是頗多為適合的。
吃重陽糕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
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重陽糕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
餌,即古代之糕。
《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
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
蓬餌,想必也類似于黍糕之類。
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
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干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干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fā)面餅夾上棗,栗諸果的,或以江米、黃米面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有詩描述重陽糕的制作:蔡云:篝火鳴機夜作忙,織工一飲登高酒,依然風雨古重陽,蒸出棗糕滿店香。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
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jié)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糕不僅自家食用,還饋送親友,稱“送糕”;又請出嫁女兒回家食糕,稱“迎寧”。
飲菊酒菊花,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
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征。
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
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
魏時曹五曾在重陽贈菊給鐘蹈,祝他長壽。
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
梁簡文帝《采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采菊釀酒之舉。
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佳節(jié),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tǒng)習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我國釀制菊花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
據《西京雜記》載稱“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晉代陶淵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之說。
后來飲菊花酒逐漸成了民間的一種風俗習慣,尤其是在重陽時節(jié),更要飲菊花酒。
《荊楚歲時記》載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耳,飲菊花酒,令長壽。
”到了明清時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種草藥,其效更佳。
制作方法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枸杞諸藥。
由于菊花酒能疏風除熱、養(yǎng)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
明代醫(yī)學家李時珍指出,菊花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瘺癉、治百病”的功效。
古時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jié)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jié)釀的。
九月九日這天,采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準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后一齊用來釀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
傳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
從醫(yī)學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有減肥、輕身、補肝氣、安腸胃、利血之妙。
時逢佳節(jié),清秋氣爽,菊花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
除登高插茱萸外,親友們三五相邀,同飲菊酒,共賞黃花,確實別有一番情趣。
尤其是詩人們,賞菊飲酒,吟詩唱酬,給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由于菊花酒的緣故,重陽又成了祭祀酒業(yè)神的酒神節(jié)。
如《山東民俗·重陽節(jié)》介紹,山東酒坊于重陽節(jié)祭缸神,神為杜康。
在貴州仁懷縣茅臺鎮(zhèn),每年重陽,開始投料下藥釀酒,傳說是因九九重陽,陽氣旺盛才釀得出好酒。
每當烤出初酒時,老板在貼“杜康先師之神位”的地方點香燭,擺供品祈禱釀酒順利(見《中國民俗采英錄》)。
在湖南寧遠,每于九月九日“競造酒,日重陽酒”。
這些風俗說明,重陽與酒的關系極深。
收藏春天
1;本文第7,8兩段主要寫櫻花。
仔細閱讀,說說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向讀者介紹櫻花的,說說這種寫法的好處。
作家采用大量的比喻、引用, 寫出對櫻花春天盛開的贊美,在第八段又寫到對櫻花凋落的感傷,這屬于先喜后悲,欲悲先喜,欲抑先揚的寫法,這種寫法感情和文章銜接自然,有利于引出話題,襯托出傷春惜春的情感,有效承上啟下。
2;引用由明引和暗引。
第七段個有一例,請你指出來,并說說這兩處引用的作用。
以魯迅引出櫻花盛開的美麗是明引,將花比喻成緋紅輕云,形象生動,令讀者眼前呈現(xiàn)一幅春景。
以古人走馬觀花暗引出春景的美麗,以人的陶醉襯托春天的美景,令人身臨其境,形象生動自然。
3;試說說,作者在第四段引用宋代詩人宋祁的詩和第九段中引用辛棄疾的的詞有何作用
以古人之詩寫出詠春、傷春、惜春之情,起到承上啟下,過度自然的作用,充分說明對春的贊美、感慨、珍惜由來已久,說明珍惜人生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