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中描寫洞庭湖水波瀾壯闊的句子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 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 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guān)山北, 憑軒涕泗流。
杜甫詩鑒賞 大歷三年(768)春天,杜甫從成都流浪到夔州(今四川省奉節(jié)縣),又出蜀東下,經(jīng)湖北江陵、公安等地,于冬天輾轉(zhuǎn)入湘,到了岳州(今岳陽市)。
《登岳陽樓》就是此期的登樓抒懷之作。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
首聯(lián)是一組工對嚴(yán)整的句子。
岳陽樓久負(fù)盛名,杜甫早“聞”其名而未曾一見,今日不但見了,而且“上”了。
那種欣喜之情就不由傾瀉于詩句之中。
“昔聞”說明他渴望、向往之久,“今上”點出他如愿以償之喜。
一般來說,五律的首聯(lián)不必對仗。
詩人之所以要運用對偶句,就是因為通過這種嚴(yán)整的對仗,強烈地把自己今昔的心情作對照,強調(diào)登樓時的喜悅。
從結(jié)構(gòu)上說,這一聯(lián)切入詩題,引起全篇的寫景和抒情。
登上岳陽樓,是為了觀賞洞庭壯景。
頷聯(lián)緊承首聯(lián)的“上”,寫登樓后所見。
洞庭湖的氣象萬千,風(fēng)光無限,而詩人抓住洞庭湖最顯著、最典型的特征—— 雄偉壯闊來加以描繪。
“坼”字,詩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萬頃波濤、千層巨浪,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qū)域沖開、分裂,顯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氣勢。
而“浮”字,具有十分鮮明的動態(tài)感,在詩人的筆下,洞庭幾乎包容了整個天地萬物,并且主宰著它們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隨著湖水的波動而漂蕩起落,一派壯闊的圖景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
這兩句描繪洞庭氣象的詩,成了千古絕唱,為歷代詩人和詩論家嘆服。
宋代劉須溪說:“氣壓百代,為五言雄渾之絕”(楊倫《杜詩鏡銓》)。
明代王嗣奭則認(rèn)為這兩句“已盡大觀,后來詩人,何處措手”(《杜臆》卷十)。
對此二句的推崇,可謂至極。
孟浩然也曾以“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的詩句來描寫洞庭湖的壯闊。
清代詩論家沈德潛比較這兩聯(lián)詩句說:“孟襄陽(指孟浩然)三四語實寫洞庭,此只用虛寫” ?。ā短圃妱e裁集》卷十),從“實”和“虛”的手法上指出了這兩聯(lián)詩寫景的差異。
孟浩然的詩句是他不過是借寫洞庭湖景來表達(dá)個人“欲濟(jì)無舟楫”,想做官而無人引薦的心情,總還不免拘限于個人的仕宦得失。
而杜甫不僅從洞庭寫到江南大地,而且又從江南大地寫到天地日月,從這個無比廣大的角度來描寫洞庭湖,就從更大的空間范圍表現(xiàn)出了洞庭的壯闊氣象。
這當(dāng)然與杜甫的懷抱有關(guān)。
他一生“蒿目者民生,系懷者君國”(楊倫《杜詩鏡銓·序》),時刻將人民的安危和國家的命運放在心上,所以,他眼中不只是一個洞庭,而是整個吳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僅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
這就使他的這兩句詩比起孟浩然的兩句詩更顯得氣勢不凡,驚天動地。
因此《西清詩話》說此二句“大與諸子迥別”,而別又別在“不知少陵胸中吞幾云夢也。
” 接下來詩人筆鋒一轉(zhuǎn),從前四句的寫景轉(zhuǎn)入后四句的抒情。
親朋音訊阻絕,老病孤舟為伴,一“無”一“有”,曰“一”曰“孤”,感情色彩特別濃厚,煉字遣詞十分精確。
此時已五十七歲的杜甫,年老多病,飄零無依,晚景凄涼。
在廣闊無垠的天地中,詩人倍覺自己的孤單,聯(lián)想起走過的漫長的人生道路和經(jīng)歷的種種艱辛,更感到悲哀,肝腸欲裂。
這其間包含了詩人對往事痛苦的追憶過程。
黃生說:“寫景如此闊大,自敘如此落寞,詩境闊狹頓異”(浦起龍《讀杜心解》卷三),指出了詩人情緒的起伏和詩人表現(xiàn)手法的巧妙。
詩人運用這種闊狹的鮮明對比,把自己的坎坷遭遇描述得更為突出,正如浦起龍所說:“不闊則狹處不苦,能狹則闊境愈空”,起到了互為映襯的作用。
這一聯(lián)從寫景轉(zhuǎn)入抒情,從所見轉(zhuǎn)到所感,從闊大轉(zhuǎn)到狹小,從登臨的喜悅轉(zhuǎn)到身世的凄涼,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層層變換,步步深入,顯示出杜甫嫻熟的詩歌表現(xiàn)技巧。
在詩的尾聯(lián),詩人又從狹處跳到闊處,從個人推及到國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亂,給國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損失。
此后,外族侵?jǐn)_,藩鎮(zhèn)割據(jù),民不聊生,怎不令詩人牽腸掛肚
就在這一年八月,吐蕃進(jìn)犯,京師戒嚴(yán),邊陲屯兵,戰(zhàn)事頻繁。
同年六月,幽州兵馬使朱希彩等作亂,殺節(jié)度使李懷仙,自稱留后,逼迫朝廷認(rèn)可。
這就是所謂“戎馬關(guān)山北”的史實。
詩人想到這里,不禁涕淚縱橫。
這涕淚之中,有對親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獨的悲傷,有對國家前途的憂慮,也有無以報國的自悼。
最后這一聯(lián),詩人由個人擴(kuò)展到國家。
“戎馬關(guān)山北”五字,體現(xiàn)出詩人胸中裝有黎民社稷,襟懷無比寬廣,與洞庭湖的闊大壯偉的氣象達(dá)到和諧統(tǒng)一,使情感與景物相得益彰。
柳梢青·岳陽樓 戴復(fù)古 袖劍飛吟。
洞庭青草,秋水深深。
萬頃波光,岳陽樓上,一快披襟。
不須攜酒登臨。
問有酒、何人共斟
變盡人間,君山一點,自古如今。
戴復(fù)古詞作鑒賞 戴復(fù)古一生潦倒,浪跡江湖,足跡所至,常有吟詠。
他遠(yuǎn)離官場,有相對自由的心靈和超脫的情懷,用不著蠅營狗茍,所以內(nèi)心有更大空間容納祖國的奇山異水,又時刻不忘抗金復(fù)國大業(yè)。
登臨之際,他的愛國豪情油然而生。
這首登臨岳陽樓之作即是如此。
“袖劍飛吟”,據(jù)《唐才子傳》記載,呂洞賓嘗飲岳陽樓,醉后留詩曰:“朝游南浦暮蒼梧,袖里青蛇(指劍)膽氣粗。
三入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
”戴復(fù)古浪跡南北,兼有豪邁胸懷,與呂洞賓詩中所表現(xiàn)的氣質(zhì)有相似之處。
這里借用來抒發(fā)自己壯游洞庭的情懷,一開始就樹立了一個飄泊江湖的詞人形象,與那些淺斟低唱的形象大不相同。
“洞庭青草,秋水深深”,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
八百里洞庭以浩瀚汪洋著稱,這里作者只用“深深”二字,極凝練地概括出了它的特征。
詞篇至此,氣象也更為開闊。
此外,句中的“秋”字不單點明登樓時令,還以秋日多風(fēng)和入秋百花凋零為下文“一快披襟”、“變盡人間”作鋪墊,同時又與作者的蒼涼胸懷相映襯。
“萬頃波光”仍寫洞庭:“秋水深深”言其深邃,此句表其廣袤,兩相配合,極見情致。
“岳陽樓上,一快披襟”,塑造出一個獨立樓頭、任風(fēng)吹開衣襟的超曠、酒脫,豪情滿懷的詞人兼愛國者形象。
“自然”,“一快披襟”的原因不僅是因為有風(fēng),更重要的還由于深深秋水和萬頃波光的感染。
總起來看,上片詞風(fēng)豪中帶逸,作者登樓的快意在這里得到了有力發(fā)揮。
下片開始,詞人筆鋒陡轉(zhuǎn),“快”意頓生波瀾:“不須攜酒登臨。
問有酒、何人共斟”,不攜酒的原因是無人共斟,冷靜道來,中有無限孤寂感傷之情。
此過片處實乃轉(zhuǎn)折之處,縱覽全詞,上片寫美景游情,下片抒興廢之嘆,兩片情感有異。
但這兩句轉(zhuǎn)折得很自然,達(dá)到了“發(fā)起別意”的目的,算得上“才高者”的杰作。
“變盡人間,君山一點,自古如今”,揭破主題。
戴復(fù)古生活在南宋后期,其時收復(fù)北方領(lǐng)土已經(jīng)無望,南方的偏安局面也在風(fēng)雨飄搖之中。
所以詞人面對“自古如今”巋然不動的“一點”君山,難免要想起備受踐踏的“偌大”中國。
可是當(dāng)時的統(tǒng)治者流連光景、或茍且度日,有誰能共飲作者之酒呢
由此可見上文的“不須攜酒”幾字包含著無限感慨,而這里的“變盡人間”實為振起全篇的關(guān)鍵:因為只有“人間”才是作者真正關(guān)切的地方,而正因為這個“變”字,作者也才由眼前美景聯(lián)想到國家命運,進(jìn)而感物傷懷的。
南宋詞人中有很多受到了辛棄疾的影響,戴復(fù)古在《望江南》詞中說:“歌辭體兒有稼軒風(fēng)”,可見他也有意學(xué)稼軒。
但他的學(xué)習(xí)不是模仿,他沒有稼軒參加抗金斗爭的真切體驗,但他長期身處下層,歷盡滄桑,抗金復(fù)國的要求因而特別強烈,這使得他在審美體驗上向稼軒靠攏,常常抒發(fā)今古茫茫的感慨,如本詞的“變盡人間,君山一點,自古如今”,但都是審美境界的自然展現(xiàn),而不是生硬的模仿照搬。
王昌齡故人稱什么?
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譚面無風(fēng)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譯文:風(fēng)靜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銅鏡,平滑光亮。
遙望洞庭,山青水綠。
林木蔥蘢的洞庭山聳立在泛著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銀盤里的一只青螺。
《望洞庭》中描寫洞庭湖山水的句子。
1.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云。
2. 湖面沒有一縷風(fēng),湖光就像沒磨過的玉盤一樣干凈,天上有一輪明亮的月亮,散發(fā)出淡淡的光芒,周圍的一切都是安安靜靜的。
3. 湖中的幾只淘氣可愛的淡水魚被這清亮的月光給吸引住了。
它們時不時就蹦出水面。
這一蹦把水中的月亮影兒弄碎了。
“啪啪”隨著魚兒落水所發(fā)出的清脆響聲,水面上泛著一圈圈漣漪,慢慢地蕩漾開來,不一會兒水面又恢復(fù)了平靜。
4. 清晨,洞庭湖如同籠罩了一層輕盈的白紗,湖泊被煙霧淹沒,遠(yuǎn)處,天地間連成一片,似玉娟般那么薄,那么淡,那么輕……仿佛一伸手觸摸便會損壞它那原本的淡定。
微風(fēng)拂過湖面,那水平如鏡的湖面揚起一陣陣小水浪。
5. 秋季的一天,我來到洞庭湖邊,望著這美麗的景色,我?guī)缀蹩闯隽松瘛?/p>
啊
真美呀。
湖水清澈見底,湖底的游魚和水藻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微風(fēng)拂過,水面上不時泛起幾絲漣漪,與皎潔明媚的月光交相輝映,構(gòu)成了一幅相得益彰的圖畫。
6. 秋天,洞庭湖最熱鬧的季節(jié)。
漁民們正忙著打魚,有的漁民用魚叉叉魚;有的漁民用魚網(wǎng)網(wǎng)魚;還有的漁民用魚竿釣魚,真是五花八門,有意思極了。
微波粼粼的湖面,藍(lán)綢子般的湖水一只伸到遠(yuǎn)處的深山。
遠(yuǎn)遠(yuǎn)的望去,湖面上白帆點點,一只只小船好似一片片樹葉在水面上飄動。
突然刮起一陣風(fēng),就可以看見一個個小浪爭先恐后的向岸邊涌來,可又怕有人抓它似的,又馬上退了回去,真是一幅迷人的畫卷。
7. 秋天,是洞庭湖最熱鬧的季節(jié),漁民們忙著打漁,有的用魚叉叉魚,,有的用漁網(wǎng)網(wǎng)魚,還有的用魚竿釣魚。
洞庭湖里有白花花的銀針魚,有嘴帶尖的針嘴魚,更多的是大紅鯉魚。
捕撈船隊早上出發(fā),晚上總是滿載而歸,看一眼這活蹦亂跳的鮮魚,真讓人高興。
8. 太陽漸漸從西方落下,天邊出現(xiàn)了彩霞,色彩斑斕的霞光映在了湖面上。
從遠(yuǎn)處和天邊接在了一起,水天一色,這時的洞庭湖更美了。
就像只用色彩渲染,而不用墨線勾勒的風(fēng)景畫那樣。
9. 太陽升起來了。
火紅的太陽光映射在水面,波光粼粼,閃爍著金色的光亮。
此時的洞庭湖好似穿上了一件鑲嵌了點點金帆的布匹,這件“金縷玉衣”匹配著洞庭湖的嬌嫩,多美啊
10. 下了雨,洞庭湖又添加了幾分艷麗,如絲般的細(xì)雨飄灑而下,落綴在洞庭湖上,蕩漾起一圈又一圈的波瀾。
微風(fēng)也禁不住誘惑開始做美,湖旁的柳樹將它那纖細(xì)又修長腰肢傾斜著,依靠著洞庭湖。
此時的洞庭湖仿佛一切都是它的襯托,形成一幅美麗的風(fēng)景畫。
11. 夏天,湖里有數(shù)也數(shù)不清的荷葉、荷花和蓮蓬。
荷葉又大又圓,就像一把把綠色的小傘。
你看,荷花就像花中的仙子一樣,坐在那碧綠的荷葉上。
小小的蓮蓬長在荷花的中間,好像害羞的小寶寶一樣。
有了這些景物的幫忙,洞庭湖就變得更美了。
12. 遠(yuǎn)遠(yuǎn)望去,洞庭湖的山水是多么美麗,如同白玉盤里放著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令人遐想。
13. 這粼粼的波光與澄澈的月光交相輝映,交相融合,顯得那么和諧美麗,令人驚嘆
君山,這湖中高高屹立的山兒,像一位害羞的少女。
而那絲絲縷縷的薄霧正是少女臉上神秘的面紗,使君山看起來蒙蒙朧朧,若隱若現(xiàn)。
遠(yuǎn)遠(yuǎn)望去,君山上生長著一片片茂盛的叢林,好似君山的綠色盛裝。
君山啊,我迷人的君山,我怡人的君山,我神秘的君山吶
你是多么吸引人的眼球,多么令人神往
14. 這是一個初秋的夜晚,天氣晴朗,一絲風(fēng)都沒有,抬頭仰望,湛藍(lán)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
月亮把它那淡淡的月光毫不吝嗇地撒向洞庭湖。
圓月四周,稀稀疏疏地點綴著幾顆星星,那幾顆星星也把微弱的光源聚集起來,撒向月光下的湖面。
這下,洞庭湖真是美極了。
15. 秋夜,洞庭湖的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
16. 湖上無風(fēng),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經(jīng)磨拭的銅鏡一樣。
17. 放眼望去:一望無際的湖水與蔚藍(lán)的天空融成一片,分不清哪是水哪是天了。
金色的陽光把湖水劃出了粼粼波光,就像是天上的仙女撒下的一把把碎金。
遠(yuǎn)處橫跨著一座美麗的大橋,象一條巨龍橫臥在湖面上空,那就是洞庭湖大橋。
18. 多么靜的洞庭湖啊,靜得像一面鏡子;多么綠的洞庭湖啊,綠得像一片草坪。
19. 洞庭湖中間還臥著一座小巧靈秀的山,這就是君山。
遠(yuǎn)遠(yuǎn)望去,如同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鑲嵌在一面巨大的白銀盤里。
君山上的青草和大樹,映襯得君山更加秀麗。
那色彩,或濃或淡,或明或暗,就像有人給君山披上了一件變幻莫測的衣裳。
湖岸周圍綠樹蔥蘢,許多楊柳猶如侍女,娉娉婷婷地站立著。
她們用長長的柳枝輕輕地?fù)崦妗?/p>
20. 洞庭九州間,厥大誰與讓
南匯群崖水,北注何奔放。
——韓愈《登岳陽樓》21.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fēng)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劉禹錫《望洞庭》22. 日落長沙秋色遠(yuǎn),不知何處吊湘君。
--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23.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jì)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24. 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
——雍陶《題君山》25. 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范仲淹《岳陽樓記》。
26.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孟浩然《臨洞庭湖贈章丞相》27.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陽樓》28. 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銜遠(yuǎn)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
29. 啊
洞庭湖的君山是多么雄偉壯觀啊
就像一個忠誠的衛(wèi)士守衛(wèi)著洞庭湖,好讓洞庭湖不受風(fēng)雨的侵?jǐn)_。
30. 春天,隨著春雨的到來,湖水漲了,湖面也慢慢的變寬,湖岸邊的小樹苗挺直了腰桿小草也悄悄的探出小腦袋。
它們就像洞庭湖邊綠色的小長城,給湖岸增加了色彩。
31. 冬天,到處冰天雪地,唯獨浩瀚的洞庭湖從不上凍。
寬闊的湖水依舊波光閃爍,顯出無比的活力和生機。
32. 洞庭湖的秀麗風(fēng)光,讓人們贊嘆不已。
洞庭湖如此美麗,讓我陶醉在如詩如畫的美景中。
我相信,來過的人都會流連忘返。
33. 洞庭湖非常美麗,湖水清澈見底,而且非常靜,靜得像一面鏡子,和蔚藍(lán)的天空渾然一體,倒映在兩邊的山色,好像水里長出一座座奇形怪壯的高山,仿佛魚兒在天上游,鳥兒在水里飛翔。
34. 洞庭湖是湖南的魚米之鄉(xiāng),養(yǎng)育了無數(shù)的人。
素有“八百里洞庭”的美稱,天然景色更是美不勝收。
清晨,早早起來趕著打魚的漁民,正開著小船緩緩的駛著。
在水平如鏡的湖面上畫出了一道道美麗的漣漪。
漣漪一圈一圈的,漸漸擴(kuò)大起來,然后又靜靜地消失了。
35. 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yuǎn)望如同白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