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古代戰(zhàn)爭后凄慘場景的句子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杜甫 《兵車行》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曹操 《蒿里行》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 ——曹植《送應氏》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王粲《七哀詩三首》 烏鳶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
野戰(zhàn)格斗死,敗馬號鳴向天悲 。
——李白《戰(zhàn)城南》 很遺憾就知道這么多了,中國古代保存下來的戰(zhàn)爭題材詩歌往往重在宣揚戰(zhàn)功和表現(xiàn)百姓征戰(zhàn)之苦,但是對戰(zhàn)后的慘烈境況往往回避,所以我們現(xiàn)在見到的相關作品并不多的。
關于古代戰(zhàn)爭的詩句 越多越好
最初的一剎那可怕的。
沒有什么群驚惶失措的群眾更可憐的了著去拿武器。
他們叫喊著,奔跑著,有許多倒了下來。
這些被襲擊的堅強漢子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他們自己互相槍擊。
有些嚇昏了的人從屋子里跑出來,又跑進屋子,又跑出來,不知所措地在戰(zhàn)斗中亂竄。
一家人在互相呼喊。
這是一場悲滲的戰(zhàn)斗,連婦女和小孩也卷在里面。
呼嘯著的炮彈拖著長長的光芒劃破黑暗。
槍彈從每個黑暗的角落里放射出來。
到處都是濃煙和紛亂。
輜重車和炮車糾纏在一起,更加重了紛亂的程度。
馬兒也驚跳起來。
人們踐踏在受傷的人身上。
地下到處是呻吟聲。
這些人驚惶,那些人嚇昏了。
兵土和軍官互相找尋。
在這一切中,有些人還抱著陰沉的冷漠態(tài)度。
一個女的靠著一垛墻坐著,給她的嬰孩哺乳,她的丈夫一條腿斷了,也背靠著墻,一面流血,一面鎮(zhèn)靜地給馬槍裝上子彈,向前面黑暗中放槍。
有些人臥倒在地上,把槍放在馬車的車輪中間開放。
不時爆發(fā)出一陣喧鬧的喊聲。
大炮的巨響淹沒了一切。
這是非??膳碌摹?/p>
([法]雨果:《九三年》第 247—248頁) 炮火耀眼,后來阻斷了我們的視線。
天空全是鐵片的亂哄哄的聲音。
在我們頭頂上的空間里,許許多多巨大的鐵塊崩裂開來,紛紛跌下。
在天空下,象暴雨即來時那樣漆黑一片,炮彈向四面八方投射出青。
灰色的光芒。
在那可以看得見的世界里,從這一頭到那一頭,田野在搖晃,下沉,融解,無限廣大的空間跟大海一樣在抖動。
東方,是極其劇烈的爆炸,南方,是子彈橫飛,在天頂,則是一排排開花彈,好象沒有底腳的火山一樣。
……在那廣大無邊的地面上,盡是雨和夜色,別的什么也沒有,天 ,上的云和地底出來的云,在地面上散落布開,混在一塊兒。
([法]巴 比塞;《光明》第175頁) 我們用步槍和炮彈來回答向我們瘋狂打過來的炮火。
所有防哨和路角房屋的窗口,我們的人都塞上了草褥子,可是里面卻因為有子彈打進來都冒著煙。
街壘上不時有一個木偶似的腦袋露出來。
彈無虛發(fā)! 我們有一尊大炮,開炮的是幾個不大說話的英勇的小伙子。
有一個還不滿二十歲,麥黃色的頭發(fā),矢車菊藍的眼珠,遇到有人夸獎他發(fā)炮準確,他便象一個小姑娘似的馬上紅臉。
忽然,窗口上的障礙物一下子落下來了,防御工事在崩潰。
那個開炮的黃頭發(fā)小伙子號叫了一聲。
一顆子彈正打在他的眉頭上,在兩只藍色的眼睛當中,仿佛又開了一只黑眼睛。
([法]儒勒, 瓦萊斯:《起義者》第309—311頁) 維克多·亨利從涼臺上注視著夜襲開始。
破壞、騷動、壯麗的火燒場面、搖曳不定的藍白色探照燈光、轟炸機馬達密集的轟鳴、剛剛開始的砰砰的高射炮聲…… 河岸上躥起新的火苗,四下蔓延,越燒越旺。
遠處一片漆黑的泰晤士河上吐出更多的火舌。
但這座大城市的大部分地區(qū)卻是一片黑沉沉的寂靜。
一架小轟炸機從濃煙彌漫的空中墜落,象一支蠟燭似的燃燒著,兩條交叉的探照燈光把它緊緊盯住。
即刻就有兩架轟炸機墜落下來,有一架帶著一團烈火象一顆殞星似的筆直墜落下來,另一架兜了幾個圈子,冒起黑煙盤旋起來,終于在半空中象遠處的一串炮竹似的爆炸開來。
([美]沃克;《戰(zhàn)爭風云》弟 607—608頁) 德國人的機槍瘋狂地掃射著。
許多爆炸開的黑色煙柱子,在直徑有一哩來寬的、已經(jīng)被打得坑洼不平的沙土地上,象旋風一樣向空中卷去,進攻的人浪散開了,翻滾著,象水花一樣從彈坑旁邊分散刀:去,還是爬啊,爬啊…… 炮彈爆炸的黑色煙火越來越緊地掃蕩著大地,榴霰彈的斜著飛出來的、刺耳的尖叫聲越來越密地潑在進攻的人的身上,貼在地面上的機槍火力越來越殘忍地掃射著。
他們打擊進攻的人,不許進攻的人靠近鐵絲網(wǎng)。
果然就沒有能靠近。
十六道波浪只有最后的三道算是滾到了跟前,但是這三道波浪一滾到破爛不堪的鐵絲網(wǎng)(許多用鐵絲纏著的燒焦的柱子都朝天空豎立著)前面,就象是被碰得粉碎了似的;變成一條一條的小河、一滴一滴的雨點倒流回來…… ([蘇]肖洛霍夫:《靜靜的 頓河》第524—525頁) 1937年8月14日下午,日機轟炸上海。
炸彈落于南京路外灘,華懋飯店及匯中飯店被炸毀。
南京路一帶尸骸狼藉,在炸毀的建筑物殘跡中,受傷者被壓在下面,呻吟慘號。
炸死者血肉模糊,肢體殘缺。
幾分鐘后,虞洽聊路與愛多亞路交叉點,也遭到轟炸。
這一地區(qū)也是上海的鬧市之一,有不少難民聚集在道路兩旁。
炸彈落在這里,附近的房屋大都被炸毀或震坍,停在路邊的20多輛汽車全部起火燃燒,電纜被炸斷垂落地面,又引起大火,使災情倍加慘烈。
被炸死者的斷肢殘軀,四處拋散,鮮血染紅了街面。
這次轟炸,共炸死無辜平民1742人,炸傷1873人,炸毀及燒毀的房屋財產(chǎn)難以計算。
1937年8月23日中午,日機轟炸南京路鬧市區(qū)和浙江路,先施公司被炸,電線折斷,多處起火,有215人被炸死,一位年輕的母親橫臥血泊,懷中的孩子只剩下兩只血淋淋的腳。
此外,還炸死570余人。
同年8月28日下午2時,日機瘋狂轟炸上海南火車站。
上海原有南北兩個車站,八·一三以后,北站處于戰(zhàn)區(qū),交通完全斷絕,南站就成了陸路交通的唯一出口。
當時上海及其附近的難民蜂擁而至,爭相出逃、南站擁擠不堪。
第一批四架日機首先向南站投彈炸死難民500多人。
不一會,又有八架日機飛抵南站上空投彈,炸死200多人。
車站天橋、月臺、鐵軌被炸得稀爛,地上滿是焦黑殘缺的尸體。
月臺上橫七豎八躺滿尸體,上面還壓著鉛皮和木板。
廣場上很多被炸死的婦女緊抱著無頭缺肢的孩子。
日機投擲的燃燒彈使車站及站外的外揭旗和鄭家橋燃起大火,一時間煙霧彌蔓,哭聲四起,滿目瘡痍,慘不忍睹。
上海南站遠離交火地區(qū),根本沒有軍事設施,中軍對南站的轟炸,完全是有計劃的野蠻屠殺。
9月18日,日機對上海東區(qū)楊樹浦等地轟炸,投下多枚燃燒彈,致使那一帶的工廠和居民區(qū)大火遮天,損失慘重。
這天上午8時,怡和紗廠廠房中彈,打麻機當即起火。
接著東百老匯路、公平路的公所住宅中彈,大火很快蔓延。
此外,兆豐路倉庫、百老匯路東一片住宅、培林洋行蛋廠等工業(yè)和居民區(qū)大火熊熊,被燒成焦土。
在日機的夜以繼日的狂轟濫炸下,上海遭到嚴重破壞。
僅遭日機襲擊的文教機關和學校(其中部分又遭轟炸又遭炮擊)就達92個,其中被全毀的占75%。
許多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亦遭到轟炸。
例如,8月18日、19日,日軍先后轟炸高懸巨幅紅十字旗的直如東南醫(yī)學院和南翔紅十字會第三救護隊。
關于轟炸破壞上海的情況,這里摘引一段1938年3月19日上海《密勒氏評論周報》的報道,即可一目了然:被毀的商店至少有10萬家,其中包括店主的住宅和財產(chǎn)。
這些商店或被焚毀,或被炸毀,或被轟毀,或被搶掠一空。
我們倘驅車經(jīng)過虹口、楊樹浦、閘北和南市等處,但見兩旁街道,盡成廢墟,往往延長幾里。
在1932年'淞滬戰(zhàn)爭'后,約一里寬二里長的面積內損害頗重。
這一次,三公里以上的面積內,往往片瓦無存,不足為奇。
在許多地方,破壞的情況,簡直難以形容。
兩路管理局附近的無數(shù)小店鋪以及住宅,均遭不斷轟炸,摧毀無遺。
最初的一剎那間是可怕的。
沒有什么比一群驚惶失措的群眾更可憐的了。
他們搶著去拿武器。
他們叫喊著,奔跑著,有許多倒了下來。
這些被襲擊的堅強漢子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他們自己互相槍擊。
有些嚇昏了的人從屋子里跑出來,又跑進屋子,又跑出來,不知所措地在戰(zhàn)斗中亂竄。
一家人在互相呼喊。
這是一場悲滲的戰(zhàn)斗,連婦女和小孩也卷在里面。
呼嘯著的炮彈拖著長長的光芒劃破黑暗。
槍彈從每個黑暗的角落里放射出來。
到處都是濃煙和紛亂。
輜重車和炮車糾纏在一起,更加重了紛亂的程度。
馬兒也驚跳起來。
人們踐踏在受傷的人身上。
地下到處是呻吟聲。
這些人驚惶,那些人嚇昏了。
兵土和軍官互相找尋。
在這一切中,有些人還抱著陰沉的冷漠態(tài)度。
一個女的靠著一垛墻坐著,給她的嬰孩哺乳,她的丈夫一條腿斷了,也背靠著墻,一面流血,一面鎮(zhèn)靜地給馬槍裝上子彈,向前面黑暗中放槍。
有些人臥倒在地上,把槍放在馬車的車輪中間開放。
不時爆發(fā)出一陣喧鬧的喊聲。
大炮的巨響淹沒了一切。
這是非??膳碌?。
([法]雨果:《九三年》第 247—248頁) 炮火耀眼,后來阻斷了我們的視線。
天空全是鐵片的亂哄哄的聲音。
在我們頭頂上的空間里,許許多多巨大的鐵塊崩裂開來,紛紛跌下。
在天空下,象暴雨即來時那樣漆黑一片,炮彈向四面八方投射出青。
灰色的光芒。
在那可以看得見的世界里,從這一頭到那一頭,田野在搖晃,下沉,融解,無限廣大的空間跟大海一樣在抖動。
東方,是極其劇烈的爆炸,南方,是子彈橫飛,在天頂,則是一排排開花彈,好象沒有底腳的火山一樣。
……在那廣大無邊的地面上,盡是雨和夜色,別的什么也沒有,天 ,上的云和地底出來的云,在地面上散落布開,混在一塊兒。
([法]巴 比塞;《光明》第175頁) 我們用步槍和炮彈來回答向我們瘋狂打過來的炮火。
所有防哨和路角房屋的窗口,我們的人都塞上了草褥子,可是里面卻因為有子彈打進來都冒著煙。
街壘上不時有一個木偶似的腦袋露出來。
彈無虛發(fā)! 我們有一尊大炮,開炮的是幾個不大說話的英勇的小伙子。
有一個還不滿二十歲,麥黃色的頭發(fā),矢車菊藍的眼珠,遇到有人夸獎他發(fā)炮準確,他便象一個小姑娘似的馬上紅臉。
忽然,窗口上的障礙物一下子落下來了,防御工事在崩潰。
那個開炮的黃頭發(fā)小伙子號叫了一聲。
一顆子彈正打在他的眉頭上,在兩只藍色的眼睛當中,仿佛又開了一只黑眼睛。
([法]儒勒, 瓦萊斯:《起義者》第309—311頁) 維克多·亨利從涼臺上注視著夜襲開始。
破壞、騷動、壯麗的火燒場面、搖曳不定的藍白色探照燈光、轟炸機馬達密集的轟鳴、剛剛開始的砰砰的高射炮聲…… 河岸上躥起新的火苗,四下蔓延,越燒越旺。
遠處一片漆黑的泰晤士河上吐出更多的火舌。
但這座大城市的大部分地區(qū)卻是一片黑沉沉的寂靜。
一架小轟炸機從濃煙彌漫的空中墜落,象一支蠟燭似的燃燒著,兩條交叉的探照燈光把它緊緊盯住。
即刻就有兩架轟炸機墜落下來,有一架帶著一團烈火象一顆殞星似的筆直墜落下來,另一架兜了幾個圈子,冒起黑煙盤旋起來,終于在半空中象遠處的一串炮竹似的爆炸開來。
([美]沃克;《戰(zhàn)爭風云》弟 607—608頁) 德國人的機槍瘋狂地掃射著。
許多爆炸開的黑色煙柱子,在直徑有一哩來寬的、已經(jīng)被打得坑洼不平的沙土地上,象旋風一樣向空中卷去,進攻的人浪散開了,翻滾著,象水花一樣從彈坑旁邊分散刀:去,還是爬啊,爬啊…… 炮彈爆炸的黑色煙火越來越緊地掃蕩著大地,榴霰彈的斜著飛出來的、刺耳的尖叫聲越來越密地潑在進攻的人的身上,貼在地面上的機槍火力越來越殘忍地掃射著。
他們打擊進攻的人,不許進攻的人靠近鐵絲網(wǎng)。
果然就沒有能靠近。
十六道波浪只有最后的三道算是滾到了跟前,但是這三道波浪一滾到破爛不堪的鐵絲網(wǎng)(許多用鐵絲纏著的燒焦的柱子都朝天空豎立著)前面,就象是被碰得粉碎了似的;變成一條一條的小河、一滴一滴的雨點倒流回來…… ([蘇]肖洛霍夫:《靜靜的 頓河》第524—525頁) 詞:白骨露野 露:暴露;野:野外。
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
形容戰(zhàn)爭或災難所造成的悲慘景象兵戈擾攘 兵戈:武器,指戰(zhàn)爭;擾攘:紛亂。
形容戰(zhàn)爭時期社會動蕩混亂兵無常勢 兵:戰(zhàn)爭;常:常規(guī)、不變;勢:形勢。
指用兵作戰(zhàn)沒有一成不變的方式。
指根據(jù)敵情采取靈活對策刀槍入庫 沒有戰(zhàn)爭,不用武備;和平麻痹,解除武裝,不作戒備兵戎相見 兵戎:武器。
以武力相見。
指用戰(zhàn)爭解決問題。
兵荒馬亂 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
形容戰(zhàn)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兵連禍結 兵:戰(zhàn)爭;連:接連;結:相聯(lián)。
戰(zhàn)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赤地千里 赤:空。
形容天災或戰(zhàn)爭造成大量土地荒涼的景象。
楚界漢河 楚、漢相爭中雙方控制地區(qū)之間的地界與河流。
后常比喻戰(zhàn)爭的前線。
春秋無義戰(zhàn) 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zhàn)爭。
也泛指非正義戰(zhàn)爭。
大動干戈 大規(guī)模地進行戰(zhàn)爭。
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
倒載干戈 倒:把鋒刃向里倒插著;載:陳設,放置;干戈:古代的兩種兵器,泛指武器。
把武器倒著放起來,比喻沒有戰(zhàn)爭,天下太平。
放牛歸馬 把作戰(zhàn)用的牛馬牧放。
比喻戰(zhàn)爭結束,不再用兵。
風塵之變 風塵:比喻戰(zhàn)亂。
指戰(zhàn)爭的災亂。
烽火四起 戰(zhàn)爭的火焰從四面八方燃燒起來。
形容邊防不安寧,四處有敵人進犯。
烽火連年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
比喻戰(zhàn)火或戰(zhàn)爭。
指戰(zhàn)火連年不斷。
歸馬放牛 把作戰(zhàn)用的牛馬牧放。
比喻戰(zhàn)爭結束,不再用兵。
化干戈為玉帛 比喻使戰(zhàn)爭轉變?yōu)楹推健?/p>
禍結兵連 結:相聯(lián);兵:戰(zhàn)爭;連:接連。
戰(zhàn)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金戈鐵馬 戈閃耀著金光,馬配備了鐵甲。
比喻戰(zhàn)爭。
也形容戰(zhàn)士持槍馳馬的雄姿。
龍血玄黃 比喻戰(zhàn)爭激烈,血流成河。
連天烽火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zhàn)火或戰(zhàn)爭。
形容戰(zhàn)火燒遍各地。
窮兵黷武 窮:竭盡;黷:隨便,任意。
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
形容極其好戰(zhàn)。
散兵游勇 勇:清代指戰(zhàn)爭期間臨時招募的士兵。
原指沒有統(tǒng)帥的逃散士兵。
現(xiàn)有指沒有組織的集體隊伍里獨自行動的人。
休養(yǎng)生息 休養(yǎng):何處保養(yǎng);生息:人口繁殖。
指在戰(zhàn)爭或社會大動蕩之后,減輕人民負擔,安定生活,恢復元氣。
以戰(zhàn)去戰(zhàn) 用戰(zhàn)爭消滅戰(zhàn)爭。
以逸待勞 逸:安閑;勞:疲勞。
指在戰(zhàn)爭中做好充分準備,養(yǎng)精蓄銳,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以迎頭痛擊。
枕戈寢甲 枕著戈、穿著鎧甲睡。
形容經(jīng)常生活在戰(zhàn)爭之中。
兵慌馬亂 形容戰(zhàn)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伐罪吊民 伐:討伐。
吊:慰問。
討伐有罪,拯救百姓。
常用以作為發(fā)動戰(zhàn)爭的口號干戈載戢 干戈:古代的兵器。
指武器。
載:虛詞。
戢:聚藏。
把武器收藏起來。
比喻不再進行戰(zhàn)爭動用武力了。
古代打仗都是十分混亂,戰(zhàn)后如何知道誰殺了幾人,怎么分軍功
東漢雒陽城 全城平面略呈長方形,南北約漢代九里,東西約漢代六里,故稱“九六城”。
城墻用土夯筑,厚約14~25米。
東、西、北三面城墻,遺跡尚存;南面城墻因洛河改道被沖毀,但仍可復原其位置。
經(jīng)實測并復原,東城墻長約4200米,南城墻長約2460米,西城墻長約3700米,北城墻長約2700米,總長合漢代約三十一里。
全城共設12個城門。
東面 3個自北而南為上東門、中東門、秏門,西面3個自北而南為上西門、雍門、廣陽門,南面4個自東而西為開陽門、平城門、小苑門、津門,北面2個自東至西為谷門、夏門。
夏門遺跡保存較好,經(jīng)鉆探,有3個門道,推測其它城門亦如此。
城內主要大街,都通自城門。
大街互相交叉,分隔成24段,這可能便是文獻記載中所說的“洛陽二十四街”。
據(jù)鉆探,大街的寬度約20~40米不等。
據(jù)記載,每條大街都分成3股,唯公卿、尚書等大臣行中道,一般行人皆行左右。
城中主要宮殿為南宮和北宮。
據(jù)記載,南宮在西漢時已有一定的規(guī)模。
建武元年光武帝定都洛陽,先居住在南宮卻非殿。
以后不斷擴建,于建武十四年在南宮建成規(guī)模最大的前殿。
南宮的遺跡雖未發(fā)掘,但從街道的分布情形可以判斷其位置在中東門大街之南,秏門-廣陽門大街之北,開陽門大街之西,小苑門大街之東;平面呈長方形,南北約1300米,東西約1000米。
北宮始建于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至永平八年建成。
據(jù)記載,北宮中的德陽殿,“周旋容萬人,陛高二丈”,規(guī)模宏偉。
北宮的位置,亦可從街道的分布情形判斷在中東門大街之北,津門大街之東,谷門大街之西,北面接近城墻,平面呈長方形,其范圍較南宮為大。
據(jù)記載,南北兩宮相距七里,有復道相連。
據(jù)實際的勘察看來,“七里”應為“一里”之誤。
勘察工作證實,太倉和武庫都在城的東北隅。
據(jù)記載,工商業(yè)區(qū)有南市、馬市和金市。
南市在南郊,馬市在東郊,金市在城內南宮的西北。
西晉潘岳的《閑居賦》說“面郊后市”,就是指金市的位置在南宮之北而言的。
魏晉洛陽城 曹魏在東漢雒陽城的廢墟上重建都城,其規(guī)模不超過東漢。
西晉時城的形制和布局亦無多大的改變。
但是,魏明帝曹睿仿效其祖父曹操在鄴城西北部筑銅雀臺等“三臺”(見鄴城遺址)的經(jīng)驗,在洛陽城的西北角也建筑了金鏞城。
據(jù)勘探,金鏞城南北約1080米,東西約250米,分隔為三部分,各有門道相通。
它實際上是軍事性的城堡,由于北依邙山,地勢高亢,可俯瞰洛陽全城,具有至高點的作用,在西晉末年“永嘉之亂”的洛陽爭奪戰(zhàn)中,是雙方必爭之地,當時稱為“洛陽壘”。
勘探和研究證明,由于魏晉時戰(zhàn)亂頻仍,出于軍事上的需要,在洛陽城的西北城墻外壁和金鏞城的外壁設置了許多墩臺,其形制和效用如同后世的“馬面”,這是中國古代城制上的一個創(chuàng)舉。
北魏洛陽城 北魏在洛陽建都,仍利用東漢、魏晉的城墻。
東漢以來的12個城門,除開陽門以外,都在魏晉或北魏時改了名。
上東門改稱建春門,中東門改稱東陽門,秏門改稱青陽上西門改稱閶闔門,雍門改稱西陽門,廣陽門改稱西明門;平城門改稱平昌門,小苑門改稱宣陽門,津門改稱津陽門;谷門改稱廣莫門,夏門改稱大夏門。
11個城門都在漢代的舊址上重建,僅西陽門從漢代的雍門舊址北移約500米。
此外,孝文帝初到洛陽時,在西城墻北端靠近金鏞城處新開了承明門,從而使城門增為13個。
北魏洛陽城最重要的改變是廢除了東漢以來南北兩宮的制度,建立了單一的宮城。
據(jù)勘探,宮城的位置在全城的北部略為偏西,是在漢魏北宮的基礎上興建的。
平面呈長方形,四面筑墻,東墻和西墻各長1400米,南墻和北墻各長660米。
在南墻近西端處,有一巨大的門址,便是宮城的正門——閶闔門的遺址。
正殿太極殿在宮城的前部,與閶闔門對直,其基壇南北長約60米,東西寬約100米,規(guī)模甚大。
由于宮城的范圍和個別城門位置的改變,城內的街道也有許多變更。
南宮已廢棄,在廣莫門和平昌門之間有了一條縱貫全城的南北向大街。
雍門已廢絕,雍門大街亦不存在。
新開了承明門,增添了由此門通入城內的大街。
建春門和閶闔門之間有了一條橫貫全城的東西向大街,將宮城分為南北兩半,南半部是朝會之處,北半部為寢宮所在。
由于新建的西陽門正好與東陽門對直,所以東漢以來的中東門大街被延長而貫通于西陽門和東陽門之間,它在宮城南墻外通過,成為全城的一條分界線,北面主要是皇家的宮殿和園囿,南面則分布著官署、寺院和貴族的邸宅。
由于宮城的南門——閶闔門與南城的宣陽門對直,所以自閶闔門至宣陽門的南北向大街——銅駝街就成了全城的中軸線。
宗廟、社稷和太尉府、司徒府等高級官署分布在銅駝街的兩側,有名的永寧寺遺址即在街的西側。
據(jù)記載,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在洛陽興建外郭城,“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范圍極廣。
在整個外郭城以內,劃分為三百二十個方形的坊,每坊均四周筑墻,每邊長三百步,即當時的一里。
東漢以來的舊城成為北魏洛陽的內城。
“大市”、“小市”、和“四通市”等工商業(yè)區(qū)都設在內城以外,位置在宮城以南,完全改變了《周禮?考工記》所記“面朝后市”的傳統(tǒng)。
綜上所述,北魏洛陽城的形制和布局,和兩漢以來的都城相比,出現(xiàn)了劃時代的變革,為隋代的大興城、唐代的長安城和洛陽城(見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見隋唐洛陽城遺址)開創(chuàng)了先例。
南郊的禮制建筑和太學 東漢的辟雍、明堂和靈臺,都建于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
辟雍在開陽門外大路的東側,平面呈方形,每邊長170米,四面筑圍墻。
據(jù)記載,辟雍四面門外有水溝,其上架橋。
曹魏和西晉在東漢的舊址上重建辟雍,曾出土晉武帝三臨辟雍碑及其碑座。
北魏修辟雍,但未完成。
明堂在開陽門外大路的西側,平城門外大路的東側,東距辟雍約150米。
遺址平面呈方形,每邊長約240米,其中有一直徑為62米的圓形臺基,為主體建筑之所在。
明堂的這種形制,正與《水經(jīng)注》“尋其基構,上圓下方”的記載相符。
西晉和北魏都曾重建明堂,應在東漢明堂的舊址之上。
靈臺在平城門外大路的西側,東距明堂約80米。
遺址平面基本上呈方形,東西220米,南北200米,四面筑圍墻,中央有一座高臺,基部約50米見方,殘高約8米。
房屋建在高臺的四周,分上下兩層。
下層是回廊,廊外有用河卵石鋪砌的“散水”。
上層比下層高出1.86米,有坡道可以升登,房屋每面各5間,用長方磚鋪地。
東面房屋壁面涂青色,西面涂白色,南面涂紅色,北面涂黑色,是按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分主四方的學說設計的。
曹魏和西晉,都沿用東漢的靈臺。
西晉末年的戰(zhàn)亂,使靈臺受到嚴重破壞,北魏時遂廢棄不用。
太學遺址范圍很大。
經(jīng)勘探和試掘,主要遺跡有兩部分:一部分在辟雍之北,平面略呈長方形,東西約200米,南北約100米,附近曾發(fā)現(xiàn)石經(jīng)碎片,可以認為是東漢太學主要部分之所在;另一部分在它的東北約100米處,遺跡保存較好,平面亦成長方形,南北約200米,東西約150米,四周筑墻。
據(jù)記載,東漢的太學始建于光武帝建武五年,以后屢經(jīng)擴建,至順帝陽嘉元年(132)才全部竣工,太學生多達3萬余人。
靈帝熹平四年(175),立石經(jīng)于太學,稱“熹平石經(jīng)”。
漢末董卓燒洛陽宮廟,殃及太學。
魏文帝黃初五年,在東漢的舊址上重建太學,正始中又新立石經(jīng),稱“正始石經(jīng)”。
西晉初年,依漢魏之制興太學,而咸寧二年(276)又另立國子學,與太學并存。
長安城 中國七大古都之一。
西漢、新莽、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皆建都于此。
現(xiàn)存城址有西漢長安城和唐長安城。
西漢長安城 長安本秦之鄉(xiāng)名,秦時有興樂宮。
漢高祖五年(前202),在興樂宮基礎上修治長樂宮,七年建未央宮,自櫟陽遷都長安。
惠帝元年(前194)至五年筑城墻。
武帝時在城內修北宮,建桂宮、明光宮,在西城外營建章宮,并擴充上林苑,開鑿昆明池。
新莽改長安為常安,于南郊建九廟。
東漢建都雒陽(見洛陽城),仍以長安為西京。
獻帝一度遷都于此,其后西晉惠帝、愍帝以及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相繼以長安故城為都。
至隋代建大興城,漢城遂廢。
城址在陜西省西安市西北約3千米處,1956年開始勘查發(fā)掘。
西漢長安城平面不規(guī)則,東垣平直,其余三面墻隨地形河渠曲折。
經(jīng)實測,周長25千米余,約合漢代六十二里強。
城外挖有護壕。
每面城墻有3門,由北至南,東墻為宣平門、清明門、霸城門,西墻為雍門、直城門、章城門,由東至西,北垣為洛城門、廚城門、橫門,南垣為覆盎門、安門、西安門。
發(fā)掘證實每門設3個門道,每道寬6米,可容4個車軌。
霸城、覆盎、西安、章城四門內對長樂、未央二宮,其余8門各與城內一條筆直的大街相通。
每條街均分成3條并行的道路,中為皇帝專用的馳道,兩側道路供吏民行走。
班固《西都賦》“披三條之廣路,開十二之通門”,即指長安的道路和城門。
分為長樂宮和未央宮 [編輯本段] 漢長安城內的宮殿分布占全城面積的2/3。
城東南部為長樂宮,漢高祖時曾為視朝聽政之所,惠帝以后為太后之宮,占全城面積1/6。
城西南部的未央宮為朝會之所,占全城面積1/7,其前殿規(guī)模宏偉,殿基南北長350米,東西寬200米,現(xiàn)高約15米。
未央宮北闕附近有貴族邸宅,即所謂北闕甲第。
桂宮位于未央宮北,西隔城墻與建章宮相望。
平面長方形,周長5300米。
桂宮之東有北宮,長樂宮北又有明光宮。
長樂、未央二宮之間建有武庫,平面長方形,內設7座庫房,庫房以夯墻隔成若干間,放置木質武器架。
已發(fā)掘出武器架石礎及銅鐵兵器、鐵鎧甲等。
城內商業(yè) [編輯本段] 城內工商業(yè)區(qū)集中在西北隅的橫門大街兩側,據(jù)文獻記載共有九市。
這一帶發(fā)現(xiàn)有許多錢范、陶俑,說明當年曾有作坊。
居民區(qū)在城東北隅宣平門附近。
文獻記載,長安有閭里一百六十,“室居櫛比,門巷修直”,漢平帝時,人口達24.6萬余。
實際考古勘查確認的居民區(qū),面積過于狹小,估計有些居民住在城外。
城西的建章宮規(guī)模宏偉,已勘查出位置和范圍。
城西南至東南一帶為上林苑,內有離宮別館數(shù)十處。
西南有昆明池等皇家宮苑,昆明池是為訓練水軍而開鑿,又可解決長安城水源不足問題。
南郊則有明堂、辟雍、靈臺和王莽九廟等禮制建筑。
漢長安城主要由皇家宮室及其附屬設施構成,突出表現(xiàn)了為帝王、貴族、官僚服務的性質,反映了中國早期都城的特點。
新莽以后,宮室、城門、武庫先后被毀。
其后歷代雖有營造修飾,但未能恢復西漢盛況。
唐長安城 隋開皇二年(582)在漢長安城東南建新都大興城,入唐后改稱長安,仍為都城,僅作了局部修建和擴充。
至盛唐,長安為當時規(guī)模最大、最為繁華的國際都市。
天佑元年(904)朱溫挾昭宗遷洛陽,毀長安宮室民居,唐長安城遂為廢墟。
該城遺址在今西安市區(qū)及近郊。
20世紀20年代初,日本學者足立喜六曾作考察,1957年起進行正式勘查與發(fā)掘。
唐長安城由廓城、宮城、皇城3部分構成。
廓城平面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7米,周長36.7千米。
每面有3座城門,除南面正門明德門為5個門道外,其余皆為3個門道。
宮城位于廓城北部中央,平面長方形、南北1492米,東西2820米。
中部為太極宮(隋大興宮),正殿為太極殿(隋大興殿)。
東為皇太子東宮,西為宮人所居的掖庭宮。
皇城接宮城之南,有東西街7條,南北街5條,左宗廟,右社稷,并設有中央衙署及附屬機構。
廓城內有南北向大街14條,東西向大街11條。
明德門至皇城正門朱雀門的朱雀大街位于全城中軸線上,寬達150余米,是今北京東西長安街寬的兩倍。
其他通城門的大街也多寬在百米以上。
垂直交錯的大街將廓城劃分為108個封閉式的里坊,坊內有民居、官衙、寺觀等。
朱雀大街兩側的四列坊面積最小,只設東西兩個坊門,坊內有橫街。
皇城兩側諸坊面積最大,四面開門,內置十字街。
當時繼承了北魏洛陽城的軍事管制制度,坊門有兵把守,早開晚閉。
廓城內有東、西二市,東市稱都會,西市稱利人,各占兩坊之地。
市內設“井”字形街道,沿街列置店鋪。
文獻記載西市附近集居了許多中亞和西亞的“商胡”、“胡客”,其西南相鄰的崇紅坊,還設有波斯祆教(拜火教)寺。
當時這一帶為中西貿易與文化交流的一個中心。
唐貞觀后對長安宮室進行增建,貞觀八年(634)于太極宮東北的龍首原高地上建永安宮,次年更名大明宮。
龍朔三年(663)后這里成為主要朝會之所。
玄宗時又于藩邸興慶坊建興慶宮。
此外,唐長安城的東南隅,還有風景游覽區(qū)曲江池,將風景區(qū)與都城相結合,是中國古代城市規(guī)劃的一個創(chuàng)舉。
唐長安城是中國古代里坊制都城最完善的形態(tài)。
它采用中軸對稱布局,規(guī)劃嚴謹,街坊整齊。
設置了封閉式皇城以處府衙,封閉式里坊控制居民。
其居民區(qū)占城內面積7/8,為人口的集中與城市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唐長安城的規(guī)劃布局,對東亞一些國家的都城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
唐末長安城被毀后,佑國軍節(jié)度使韓建放棄長安廓城與宮城,重修皇城安置府廨民居。
北宋沿襲,為京兆府城。
元代為奉元路城。
明洪武年間改稱西安,置秦王府,并向東、向北擴展面積約1/3。
穆宗隆慶年間,又在夯土城垣外側包砌了青磚。
明西安城平面長方形,周長11.9千米,至今保存完好。
更多漢唐長安城資料看這里
有那些古詩是描寫古代打仗的凄涼,我急用,請幫我找?guī)资坠旁?,我還要意思的。
最好是三國的
戰(zhàn)城南 楊炯 唐 塞北途遼遠,城南戰(zhàn)苦辛。
幡旗如鳥翼,甲胄似魚鱗。
凍水寒傷馬,悲風愁殺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黃塵。
古從軍行 唐 李頎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zhàn)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戰(zhàn)城南 唐 李白去年戰(zhàn),桑乾源;今年戰(zhàn),蔥河道。
洗兵條支海上波,放馬天山雪中草。
萬里長征戰(zhàn),三軍盡衰老。
匈奴以殺戮為耕作,古來唯見白骨黃沙田。
秦家筑城備胡處,漢家還有烽火然。
烽火然不息,征戰(zhàn)無已時。
野戰(zhàn)格斗死,敗馬號鳴向天悲。
烏鳶啄人腸,含飛上掛枯樹枝。
士卒涂草莽,將軍空爾為
乃知兵者是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從軍北征 李益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
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己亥歲二首(其一) 曹松 唐澤國江山入戰(zhàn)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傳聞一戰(zhàn)百神愁,兩岸強兵過未休。
誰道滄江總無事,近來長共血爭流。
不好意思,三國的沒找到,這些行嗎
還要嗎
?
關于秦朝前描寫戰(zhàn)爭的詩句
6月22日 22:59 . 夜闌臥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2. 竹馬踉蹌沖淖去, 紙鳶跋扈挾風鳴。
(陸游《觀村童戲溪上》) 3. 亂花漸欲迷人眼, 淺草才能沒馬蹄。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4. 草枯鷹眼疾, 雪盡馬蹄輕。
維《觀獵》) 5.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6. 馬寅識路真疲路, 蟬到吞聲尚有聲。
(黃景仁《雜感》) 7. 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
(李白:《送友人》) 8. 好山好水看不足, 馬蹄催趁月明歸。
(岳飛《池州翠微亭》) 9. 云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南關馬不前。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10. 山回路轉不見君, 雪上空留馬行處。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11.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 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
(辛棄疾《青玉案》) 12.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王翰《涼州詞》) 13. 射人先射馬, 擒賊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 14.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孟郊《登科后》) 15. 還似舊時游上苑, 車如流水馬如龍, 花月正春風。
(李煜《望江南》) 16. 郎騎竹馬來, 繞床弄青梅。
(李白《長干行》) 17.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出塞》) 18. 胡馬依北風, 越鳥巢南枝。
(《古詩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19. 牧人驅犢返, 獵馬帶禽歸。
(王績《野望》) 20. 馬作的盧飛快, 弓如霹靂弦驚。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