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dāng)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描寫句子 > 描寫小吃攤點的句子

          描寫小吃攤點的句子

          時間:2014-06-17 02:02

          描寫夏天街頭小吃攤點夜景句子

          整個城市只剩下那一條路仍然閃爍著異彩,幾首流行樂曲混雜著,分辨不清,捉摸不透。

          無端歡樂的人群擁擠著,一切被覆于虛無的表面下。

          路邊排列有序的小攤,各式各樣的物品,那并不寬闊的路在這時反而顯得特別的井然有序。

          問詢聲伴隨音樂聲淹沒了人群的歡笑,嘈雜吞噬了夜的寧靜。

          閃爍的霓虹,讓夜更顯張揚,新一輪的人潮涌動著,涌向道路的每個分叉,每個角落。

          他們紛紛被各個攤位上的物件吸引著,有時也被小販的叫喊聲吸引,而各個攤位前的五彩招標(biāo),有時也成為了他們吸引客源的利器,大家相互選購著。

          旋轉(zhuǎn)木馬閃爍著燈光,孩子用童真的眼光捕捉著每一個精彩的瞬間,手中彩色的棒棒糖也隨著旋轉(zhuǎn)木馬一同轉(zhuǎn)動,繪出好看的螺旋。

          充氣玩具晃動著,顯得搖搖欲墜。

          少有的幾輛車在人群中顯得毫無地位,被人群簇擁著,卻又很艱難的向前移動,幾乎靜止的運動軌跡,不免多幾絲抱怨,人群的歡笑并沒有被這個插曲影響,汽車的鳴笛聲被所有的嘈雜覆蓋,依然緩慢移動著。

          貌似車也融于這種氣氛,不再抱怨。

          描寫小吃的作文

          油炸臭豆腐 這是江南冬天特有的地方小吃。

          小的時候,一放學(xué)就往街上跑,當(dāng)然,這是在口袋里有幾個錢的時候。

          穿過小巷,翻過小橋,就可聞到油炸臭豆腐的香味。

          經(jīng)營油炸臭豆腐的是個瘦瘦的老人,眉毛胡子全白了,他總是挑一副擔(dān)子,擔(dān)子其實是木頭做的箱子,前面一個箱子放著臭豆腐、醬油、辣椒醬和一疊小盤子,還有一個罐頭瓶,里面插著幾雙筷子。

          后面一個箱子安放著一只小煤爐和一口鍋。

          老人總是站在街的拐角,專心致致地油炸臭豆腐。

          從沒有聽過他的吆喝聲,但總有許多食客尋著香味而來,在他的小擔(dān)子前站成一圈。

          他的臭豆腐很有特色,乍看上去黑不溜湫,和別的臭豆腐沒有什么兩樣,但一入鍋再一出鍋,就變得金燦燦、香噴噴,涂上一層醬油或辣椒醬(他的辣椒醬是自制的,紅艷艷的,辣得香,辣得舒服),黃黃紅紅,煞是好看。

          小心翼翼咬上一口(因為非常燙),外黃內(nèi)白,外酥內(nèi)嫩,香辣刺激,此時已不是在吃而是舌頭打著卷往下吞。

          老人一次總是只炸幾塊,炸好幾塊賣幾塊,所以等的人都是一個吃,其他的人共同行注目禮。

          吃油炸臭豆腐的人大多是女人和孩子,真的很奇怪,江南女子都是不吃辣的,但一到這擔(dān)子前就都變成“辣妹子”了,辣椒醬涂了厚厚的一層還要涂,女人此時也不管斯文了,直吃得嘴唇通紅,涕淚交加,熱汗直冒。

          老人只是不住地說:辣得結(jié)棍,勿要吃得格許多。

          說歸說,他也不去阻擋。

          所以,老人的辣椒醬每天都要消耗一瓶。

          那時,我父親每月給我五毛錢,至少有一半的錢是貢獻給臭豆腐了。

          一塊臭豆腐一分錢,吃完一塊,這一天才能安靜下來。

          有時候沒有計劃好超支了,那么,我就克制住自己不往那里跑,怕自己的眼睛里會長出鉤子來。

          不過,那樣的時候,只要我不小心溜到老人的擔(dān)子前,老人總會洞察一切,好象發(fā)現(xiàn)了我的口袋里沒有半分錢,就會笑瞇瞇地炸一塊最脆最嫩的送給我吃。

          不好意思白吃,等下個月父親寄錢來的時候,我馬上就去還給他,老人也收下,但必定多炸一塊臭豆腐給我。

          離開那個江南小城二十多年了,我再也沒有吃過那樣美味的油炸臭豆腐(雖然我在其他江南城市也吃過油炸臭豆腐,但是味道好象總是差了一點)。

          它總是出現(xiàn)在我的夢里,和它一起出現(xiàn)的還有那個連名字都不知道的白胡子白眉毛的瘦老人。

          肉骨頭粥 我只吃過一次肉骨頭粥。

          那是江南冬日的一個星期日的早晨,一向節(jié)儉的舅母突然提出帶我去吃肉骨頭粥。

          我受寵若驚,一路屁顛屁顛地緊跟在她身后,生怕她又突然改變主意。

          沿著青石板路,穿過熙熙攘攘的菜市,拐進一條小巷。

          遠遠看見一個小鋪子飄出陣陣白霧,還聽到鐵勺敲鍋沿的聲音。

          舅母領(lǐng)著我走進這間鋪子,鋪子里已經(jīng)座無虛席。

          大家都在唏哩嘩啦地喝這叫肉骨頭粥的東西,好象這東西真的很好吃。

          老板娘把我們領(lǐng)進里間的灶旁,滿臉歉意地說:“就在這里吃吧。

          ”老板娘是一個40來歲的女人,頭發(fā)齊耳,一絲不茍地用黑色的發(fā)卡別在耳后。

          我生怕舅母臨陣脫逃,趕緊自做主張說:“可以可以。

          ”結(jié)果招來舅母兩個白眼。

          “好吧,來一碗肉骨頭粥。

          ”老板娘一手抄起大鐵勺,一手揭開大鍋蓋,頓時一股熱浪席卷著肉粥的香味撲鼻而來。

          她用大鐵勺在鍋里攪了攪,盛了一大碗粥遞給我。

          這碗粥是灰白色的,米已經(jīng)煮得不見原形,粥面上還點綴著幾小塊肉骨頭。

          我小心翼翼地嘗了嘗,嗯,香香糯糯,黏黏呼呼。

          真的不需要“吃”,只要喝就行了。

          我就這樣站在大灶旁,端著大碗,呼啦呼啦地喝著有生以來第一次肉骨頭粥。

          最后還像小狗一樣把那幾塊肉骨頭啃得干干凈凈。

          那碗粥花了舅母5分錢。

          后來,舅母告訴我,煮肉骨頭很麻煩。

          先要把肉骨頭(連著些肉的骨頭)煮上幾小時,然后再把新米淘好放進去,再煮。

          不能煮焦,關(guān)鍵是要掌握火候,細火慢熬才行。

          最后放上鹽和味精。

          所以,一般家庭是不做肉骨頭粥的,費時費力還不經(jīng)喝。

          她還警告我,街上的肉骨頭粥不能多吃,因為有的老板為省錢把客人吃過的骨頭,又重新放進鍋里煮。

          也不知她說的是真是假。

          反正從那以后,我再也沒有吃過肉骨頭粥,不是因為害怕不衛(wèi)生,而是口袋里的錢還不夠分配的呢。

          不過,我還是經(jīng)常到那家肉骨頭粥鋪去,主要是想看看她們怎么處理吃完的骨頭的。

          可老板娘好象明白我的意圖,總是笑瞇瞇的招呼我:“小姑娘,來吃一碗啊。

          ”然后,我撒腿就逃。

          陽春面 陽春面名字挺好聽,很高貴的樣子,其實是江南老百姓最愛吃最便宜因而也最能爽氣掏錢的大眾面食。

          《上海的早晨》中資本家徐義德為了逃避公私合營裝窮,叫小伙計送的午飯就是這個陽春面,可見,陽春面是屬于勞苦大眾的專利。

          至于為什么取這樣一個陽春白雪的名字,可能是取其反義吧,但我敢肯定,取這個名字的人絕不是下里巴人。

          二十多年前,舅舅一家好象特別喜歡吃陽春面,每到星期天,舅舅就必定帶領(lǐng)全家到鎮(zhèn)上的面館去吃陽春面。

          兩個表弟興高采烈,但我卻很不喜歡。

          陽春面上除了撒一些蔥花就沒有別的了,光溜溜的,一點味道都沒有,吃了第一口就不想吃第二口。

          每次我都沒有方法把一碗陽春面吃完,我總是旁敲側(cè)擊地提醒舅舅還是吃餛飩好,至少還有點肉味。

          但舅舅堅決不肯,說餛飩太貴,又不經(jīng)吃,同樣一角錢,陽春面吃得飽飽的,而餛飩卻只能塞牙縫。

          舅舅的牙縫好大。

          不喜歡吃,但每個星期天都得陪舅舅全家去吃,因為這是他們的節(jié)日,整整六天他們都在等著這一天。

          鎮(zhèn)上那家面館都認識舅舅,每次一來不用吩咐,就很快端上陽春面來,然后,舅舅一家就開始埋頭苦干,并制造出幸福的聲響來。

          每當(dāng)此時,我就望著面前的陽春面愁眉苦臉。

          陸文夫在《美食家》里專門提到過陽春面,說第一鍋的陽春面最清爽最可口,因此,很多人都趕早去吃頭湯。

          我想,舅舅們吃得絕對不是這種陽春面。

          但不管怎么說,我對陽春面是沒有興趣的了,胃口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倒了。

          光餅 光餅是福州的小吃。

          據(jù)說是記念戚繼光而來的,總之和這位民族英雄有一定的關(guān)系。

          小的時候總喜歡站在高高的桶爐前面,看師傅做光餅。

          做光餅的師傅到處都有,一個案板,一個爐子就是全部的道具。

          光餅師傅把袖子卷得高高的,把放了堿水和鹽水的面團摔得啪啪作響,然后分成一個一個劑子,用手左右一拍,一個小圓餅就出來了,再用一根竹簽往中間戳一個小洞,就勢往桶爐內(nèi)壁一貼,等著吧,不一會,爐內(nèi)就飄出香味來。

          估計差不多了,光餅師傅就用小鐵鏟利索地一鏟,焦黃的光餅就跳出來了。

          這光餅硬梆梆、黃通通的,咬得很費勁,沒有一口好牙和頑強的拼搏精神是對付不了它的,但一旦入口就越嚼越香,越香越嚼,最后總是吃了一塊還想帶走第二塊。

          光餅?zāi)徒肋€耐儲藏,放它十天半月沒有問題,堅韌不拔,很有民族氣概,可能這就是它和戚繼光的關(guān)系吧。

          光餅很便宜,一分錢一塊,那時經(jīng)常光顧光餅爐,買上一兩塊,一路嚼著上學(xué)校。

          冬天光餅師傅比較幸福,守著爐子暖烘烘的,夏天就苦了,赤膊上陣還是大汗淋漓,汗水滴在爐子上嗤嗤作響。

          我就不敢買了,因為那光餅里必定也有光餅師傅勤勞的汗水。

          前段時間,在福建“老鄉(xiāng)”處提到光餅,他們都說那玩意好吃而且對牙齒有利,經(jīng)常嚼嚼絕對比“白箭”“綠箭”效果好。

          但不知現(xiàn)在還有沒有了,都好多年沒有吃過了。

          但愿,這光餅爐子還能在福州的某個街角看到。

          芋頭果 芋頭果是福州的早點之一,也稱三角糕。

          據(jù)說是把檳榔芋煮熟后剝皮碾成糊狀,再摻入米粉揉合而成。

          然后,切成一塊一塊三角形狀,放到油鍋里去炸,直炸得兩面焦黃,出鍋。

          吃的時候,用一張紙包著芋頭果的下端(因為很油),以一個角為突破口,咬一口,外焦內(nèi)嫩(內(nèi)色灰白),還有一股芋頭的清香,嗯,味道好極了。

          炸芋頭果的攤子也是到處都有,每天一大早,就可看到街頭巷尾支起的一個個攤子,煙霧繚繞,香氣四溢,買芋頭果的人端著碗或提著小竹籃,等著芋頭果出鍋。

          往往炸出一鍋就買出一鍋。

          但也有買不完剩下的,擱一兩個時辰也不要緊,吃起來還是很香的,它不象油條,登陸不久就成了嚼不爛的老油條。

          所以,賣芋頭果的攤主都很自得,有時候上午九十點鐘了,還不見他們收攤子,慢悠悠地守著還沒有賣掉的幾塊芋頭果。

          他們知道總有肚子容易餓的人自會尋香而去。

          福州的市民通常是一碗鍋邊糊外加一只芋頭果就解決了早飯問題,既好吃也實在,吃完后,打一個飽咯去上班,這革命干勁足得沒法說。

          鍋邊糊 一次在辦公室里和同事們侃吃,我說要論吃,還是福州的鍋邊糊好吃。

          他們齊聲問:什么叫鍋邊糊

          這幫平日里吃遍天下無敵手的家伙竟然也有不知道的東西。

          我得意洋洋地開始向他們介紹福州小吃——鍋邊糊。

          鍋邊糊在福州乃至福建許多地方都有,但在外地我卻從來沒有看到過,不出產(chǎn)的原因可能是外地沒有一種叫“蝦油”的調(diào)味品,而鍋邊糊沒有加蝦油就不成為鍋邊糊了。

          鍋邊糊的制做很復(fù)雜,要先把大米淘凈浸泡幾小時,然后磨成糊狀待用。

          支一口大鍋,煮上一鍋湯,湯里放上蝦米、蟶干、香菇、蔥、蒜、芹菜,最后放進必不可少的蝦油若干勺,這濃湯就做成了。

          這還沒有完,萬里長征第一步。

          將湯倒出另裝,下清水若干燒到七成熱時,鍋邊抹勻花生油,然后舀一碗米糊繞鍋澆一圈,蓋上鍋蓋。

          三分鐘后見鍋邊米漿起卷時,用鍋鏟鏟入清水中,再加入清水,重復(fù)上述行為。

          當(dāng)最后也就是第四次澆完時,放入一份濃湯料,并視情再加入蝦油等輔助調(diào)料。

          煮熟后盛放在另一口鍋中,用微火保持溫度,待售。

          總之這是一個循環(huán)反復(fù)的過程,沒有耐心是做不成的。

          所以,一般家庭是不做鍋邊糊的,要吃就到街上去買。

          福州的大街小巷飯店小攤都有買,而且很便宜。

          鍋邊糊味道特別,海鮮味濃,每片米糊都打著卷,白白的,象一管管青蔥,非常爽口,再配上黃黃的蝦米、蟶干,黑黑的香菇,綠綠的蔥蒜,色澤鮮明,令人食欲大開。

          聽到這里,同事們的喉嚨都動了一下。

          然后商量,什么時候能去福建出差,一定要去嘗嘗這鍋邊糊。

          我補充說,在福建,鍋邊糊都是作為早點和茶余飯后的點心的,并不把它當(dāng)正餐,大概它是管吃不管飽的緣故吧。

          想想本地品種單一而又甜得發(fā)膩的小吃,大家都說:福建人民真是幸福。

          是啊,福建人民真幸福。

          餛飩 我想,大概沒有什么小吃有餛飩那么普及和名稱多樣了。

          餛飩在福建叫扁肉;在四川叫抄手;在云南廣西一帶叫云吞;只有在江南才叫餛飩。

          內(nèi)容差不多,形式卻有些差別。

          福建的餛飩注重鮮,加蝦油是它的一大特色。

          小時候總是被喜歡吃餛飩的母親支出去買餛飩,買來買去,也就買出經(jīng)驗來了。

          知道街頭的那家餛飩味太濃,吃完后就要趕緊灌開水;而街尾的那家餛飩味道尚好,就是只見皮不見肉;最好的是穿過幾條街的那家“野”店,說它野,是因為時開時不開的,好像全憑主人興趣。

          這家的餛飩量足味最地道,每只餛飩雪白剔透,中間一點紅紅的肉餡若隱若現(xiàn),再配上幾粒蔥花,就好象一池秋水中的白蓮。

          福建的餛飩一般都很節(jié)儉,一根小木棍往肉泥上一點再往餛飩皮上一翻,一只餛飩就完成了,往往一盤肉泥可以對付一天所要出售的餛飩。

          吃餛飩的一般都是女孩子,她們可以不計較得失,慢悠悠地翹起蘭花指,用小調(diào)羹小心翼翼地舀起餛飩往櫻桃小口里送。

          所以,較之其他小吃,福建餛飩更顯得女人味一些。

          而四川餛飩則個性鮮明,陽剛味十足。

          首先一大特色是沒有湯,第二大特色是辣得過口不忘。

          那一年去成都調(diào)研,特地拜訪“抄手”,誰知端上來的是幾只干巴巴的結(jié)結(jié)實實的餃子狀餛飩,上面還澆了一層紅彤彤的辣椒油。

          仗著本人吃辣還有一些功底,掙扎著把這碗“抄手”給吞了。

          結(jié)果,除了辣,我已經(jīng)不記得它還有沒有其它味道。

          江南一帶,餛飩是最常見的小吃,這里的餛飩分為大餛飩和小餛飩兩種。

          大餛飩里餡比較多,有鮮肉的也有青菜的,但它又不同北方的餃子那樣皮厚餡足,江南人總是不肯象北方人那樣干脆利落地做出餃子風(fēng)格,他們總要保持餛飩的傳統(tǒng),哪怕再大一些,小家碧玉的本色不變。

          江南大餛飩是放大了的小餛飩,樣子象修女的帽子,湯多量也足,一般人吃一碗也就有了七分飽的感覺。

          正宗的江南小餛飩是最具江南文化味的,皮搟得講究,貼著碗能看到碗里的花紋,真正是薄如蟬翳。

          肉要精瘦的,處理得細膩無渣,燒好后的餛飩,皮子晶瑩舒展,“白里透紅,與眾不同”,象一只只美麗的白蝴蝶 。

          這時候的注意力就不會在吃上了。

          不過,這樣的小餛飩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多了,做的人和吃的人好象都已經(jīng)缺少了這份精致的心情。

          取而代之的是滿街都是的大眾小餛飩,簡單一裹,完事,連皮也不搟了,買現(xiàn)成的。

          在北方讀書的時候,思念餛飩(福建的江南的),思念得咬牙切齒。

          北方同學(xué)很不以為然,說,那有什么好吃的

          清湯寡水的,不如咱北方餃子實在。

          是的,要想實在,吃北方餃子;要想苗條,吃江南餛飩。

          羊肉串 很奇怪,我向來不吃羊肉,但對羊肉串卻來者不拒。

          第一次吃羊肉串是在北京。

          那一天,從北京圖書館查資料出來,拐到白石橋附近,那里有一片飯店餐館和小吃攤點。

          先買了仿膳食品窩窩頭,吃得直冒酸水,發(fā)了一通諸如慈禧太后的胃口怎么這么好對付之類的牢騷后,就站到了烤羊肉串的攤子前。

          并沒有想要吃,的的確確是被那種香里帶膻的味道吸引過來的。

          同學(xué)也是南方人,不吃羊肉,但他敢想敢干的精神令我佩服。

          他先買了三串,然后視死如歸地說:“我先吃吃看。

          ”他小心翼翼地先咬了一口,翻翻眼珠,接著就加快了頻率。

          我盯著他上下翻飛的大嘴,直問:“哎,別顧吃啊,到底好吃不好吃

          ”他“嗯嗯”地一氣吃完了三串,才摸摸肚子很滿意地說:“不吃真傻。

          ”趕緊掏錢,一手抓一把,這串咬一口,那串咬一口,真的很好吃,肥而不膩,焦香十足,還有一種特有的,說不出來的怪怪的味道(后來才聽新疆的同學(xué)說,那是孜然的味道)。

          我們就這樣邊走邊吃,吃完了,就地再買,反正羊肉串?dāng)傋拥教幎加小?/p>

          直吃得飽咯里都帶羊膻味,不能再吃了,再吃下去,我們非得變成草原牧民了。

          本來以為羊肉串就是這樣好吃了,誰知新疆的同學(xué)說:那算什么羊肉串

          真正好吃的是咱們新疆的羊肉串,那可是羊肉串的老家。

          第一次那么羨慕新疆人,真正覺得新疆是個好地方。

          咱也沒有機會去新疆啊,就把北京的羊肉串當(dāng)新疆的吧。

          回到南方后,也見過羊肉串,但不僅外貌小里小氣,味道也完全變了樣,如果說北京的羊肉串是仿名牌,那么南方的羊肉串就是假冒偽劣了。

          也有例外,一次到南京出差,在新街口發(fā)現(xiàn)了久違的羊肉串,那味道,那相貌和北京的一樣。

          我又一次站在南京的大街上不顧斯文地大嚼起來。

          以后只要去南京,都要想方設(shè)法地溜到新街口去過過癮。

          但總是心有不甘,有事沒事總鼓動頭兒:“咱們也到烏魯木齊去開個讀者作者聯(lián)誼會

          ” 羊肉泡饃 有了羊肉串墊底,去西安吃羊肉泡饃的時候就好象有了膽量。

          看過雄赳赳氣昂昂的兵馬俑,摸過楊貴妃的洗澡池,躲過小商小販的圍追堵截,吃過田里剛采下來的草莓,當(dāng)然也爬過大雁塔和古鐘樓,接下來就是品嘗西安小吃的時間。

          西安小吃最具代表性的小吃是肉夾饃和羊肉泡饃。

          不過,肉夾饃我連看都不看,一塊大肥肉塞在一塊大餅里,肥油直冒,盡管肉饃的主人說怎么怎么好吃,我就是吃不下去。

          不是怕胖,而是從小就不吃肥肉。

          肉夾饃是放棄了,但羊肉泡饃是一定要吃的。

          于是就去找。

          在古樓附近轉(zhuǎn)來轉(zhuǎn)去,轉(zhuǎn)累了就在一個小攤子上坐下來。

          坐定后才發(fā)現(xiàn)對面一個老頭在專心致致干活:把一塊硬硬的饅頭掰成顆粒狀。

          他神態(tài)專注地不緊不慢地掰呀掰,掉下來的粉末都用小指捺到嘴里。

          他在干嘛

          是不是牙口不好

          正想著,又見老頭把掰好的產(chǎn)品倒進一個盛滿濃湯的大海碗里,那碗濃湯頓時就變成了一碗漿糊。

          老頭有滋有味稀里嘩啦地喝完了這碗漿糊,站起身子,抹了抹沾在胡子上的殘留物,打了個響亮的飽咯,滿臉都是幸福感。

          突然好象明白了什么,趕緊找來伙計問:“那是什么

          ”“羊肉泡饃啊。

          ”老天,這糊里糊涂的東西就是大名鼎鼎的羊肉泡饃

          小的時候就最恨把饅頭放進湯里 ,軟不啦及的,要口感沒口感要味道沒味道,再好吃的饅頭再好喝的湯都給攪渾了。

          所以,很遺憾,在西安最大的收獲是買了一堆民間工藝品,而在吃上,卻是一片空白。

          看了賈平凹寫的陜西小吃,其中花了大量的筆墨形容羊肉泡饃的精彩,但我還是沒有被他煽乎得流出口水來。

          這在我看關(guān)于吃的書籍的歷史中是少見的。

          朝鮮涼面 初到東北,第一次看到正宗的朝鮮人和朝鮮文字還是大驚小怪的,后來看多了,就見怪不怪了。

          然后就開始琢磨如何深入了解朝鮮民族文化,比如,他們的飲食文化,更具體地說,如何吃遍學(xué)校周圍的朝鮮小吃店。

          于是,先去朝鮮泡菜攤子前偵察一番,和買泡菜的朝鮮族老大媽套近乎,問:“道拉及是什么意思

          ”朝鮮族老大媽真的很象《奇襲》里的老大媽那樣慈祥,她不僅耐心地回答我的幼兒園水平的問題,還推薦我買了朝鮮泡菜的代表作——桔梗。

          嘗了桔梗后,對朝鮮小吃就有了信心。

          那一天,零下18°,屋外早已是灰白兩色世界。

          從澡堂出來,頭發(fā)一會兒就凍成柴火棒。

          并不覺得冷,只是渴得慌。

          就到處找有水源的地方,后來發(fā)現(xiàn)一面“朝鮮涼面”的幌子正迎風(fēng)招展,涼面

          正好解渴。

          一頭扎進去,里面已是高朋滿座,人人都端著一個大海碗往肚子里灌涼面,很舒服的樣子。

          于是也要了一碗。

          等端上來后,才覺得好象有點不對勁。

          鮮紅的面湯上波瀾不興,面條當(dāng)然是潛伏在湯底的,只是這湯,怎么看都好象是剛從自來水龍頭里出來,冷不說,還有股漂白粉的味道。

          懷疑歸懷疑,我真的太渴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喝了再說。

          結(jié)果,渴是解了,但我體內(nèi)的那點余溫可全給帶走了。

          一路跑著回到宿舍,又是捂熱水袋又是灌開水,折騰了半天,才把胃里的那塊冰坨融化掉。

          我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東北人和南方人本來就不一樣,他們冰天雪地里可以吃凍梨吃冰棒,那是因為他們有從小就鍛煉出來的堅強的胃。

          所以他們可以裹著大棉襖吃涼面,而我,只能在穿短袖的時候。

          但,我還是沒有勇氣再去品嘗朝鮮涼面了。

          甚至一想到這四個字,我的胃就開始冒涼氣。

          不怪朝鮮涼面,只能怪我自己。

          道口燒雞 說來慚愧,自己在外求學(xué)幾年,大部分的注意力花在吃上。

          究其原因,一是學(xué)校食堂乏味的飯菜,使自己時常處于饑餓狀態(tài);二是天性所致,“民以食為天”嘛,自己當(dāng)然也不例外。

          于是,剛到長春不久,就打聽到“道口燒雞”挺有特色,忙親臨考察。

          果真,擺在櫥窗里的燒雞肥嫩嫩、黃燦燦、熱騰騰,撒發(fā)著迷人的香氣,又看到買燒雞的人排成了長隊,更證實了此燒雞的名不虛傳。

          此后三年間,只要錢包里有點余錢,便忙不迭地往燒雞店送,買不起整只就買半只;買不起半只就買雞雜碎(雞肝、雞卵等構(gòu)成,便宜而味極佳,是窮學(xué)生最親睞之物)。

          那種拎著一小袋燒雞走路的愉快,無法言喻,只覺得生活在那一刻是多么美好。

          此時若去攻讀書關(guān),再厚的“磚頭”也能毫不費勁地“啃”下來,這就是“道口燒雞”的威力。

          有時,人的胃口會比腦袋重要得多,換句話說,就是物質(zhì)有時也能毫不客氣地戰(zhàn)勝精神。

          逢到宿舍里的女同胞過生日,無例外地都要買只“道口燒雞”以饗大家。

          雞上臺面后,往往還沒等打開塑料袋,大家就已經(jīng)操起家伙躍躍欲試了。

          那香噴噴、熱騰騰的燒雞,嫩而無渣,連骨頭都是酥的,一塊雞肉在舌頭上還來不及停留就溜進肚子里去了。

          而此時往往有師兄師弟尋著香味不請自到,說句“生日快樂”就一屁股坐下來大嚼起來。

          那時候,要求師兄師弟辦事或反過來他們求我們辦事,都言不二價:一只道口燒雞。

          在長春的三年,可以說是伴著“道口燒雞”的香味渡過的。

          (雖不能常吃,但離學(xué)校不遠的一家燒雞店每天毫不吝惜地飄來的香味,使我們的讀書生活變得有滋有味起來。

          ) 臨畢業(yè)的時候,有人告訴我,有一家大餅店專營夾肉大餅,味道好得沒法提。

          可惜沒有機會了。

          要不然,現(xiàn)在又會有一樣好吃的供我回味了。

          形容“貴陽”的句子有哪些

          夜市,我國大約殷、周之際。

          最早記載夜市的文獻是桓譚的《新論》《離事一》中說:“扶風(fēng)漆縣之邠亭,部言本太王所處,其民有會曰,以相與夜市,如不為期,則有重災(zāi)咎”。

          這里的“夜市”,就是指夜間的集市貿(mào)易。

          許慎的《說文解字》中也有關(guān)于邠亭夜市的記載。

          《說文·邑部》中“邠”字解曰:“幽美相亭,即幽也。

          民俗以夜市。

          ”(幽,古地名,今陜西甸邑縣)。

            漢代市場名目繁多,有直市、獄市、肉市、軍市、官市、關(guān)市等;按經(jīng)營時間來劃分,則有早市、大市、夕市、夜市4種。

          許慎在談到邠地夜市時,特地加上了一個“俗”字,強調(diào)此地的夜市是一種傳統(tǒng)的風(fēng)俗習(xí)慣,由來已久。

            隋唐時期,隨著城市規(guī)模的擴大和城市經(jīng)濟的發(fā)展,才出現(xiàn)了較大規(guī)模的夜市。

          唐朝人方德元在他的《金陵記》中就記載了金陵的夜市:“富人賈三折夜方囊盛金錢于腰間,微行夜中買酒,呼秦女,置宴。

          ”到了唐代,夜市的發(fā)展由北方向南方推進,全國的大中城鎮(zhèn)都有一定規(guī)模的夜市活動。

          詩人杜牧在《泊秦淮》詩中云:“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詩中就描寫了金陵秦淮河邊紙醉金迷的夜市景象。

            到了南宋,夜市更是盛況空前,臨安城(今浙江杭州)尤甚。

          據(jù)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梁錄》記載,當(dāng)時臨安夜市十分熱鬧,什么衣帽扇帳,盆景花卉,魚鮮豬羊,糕點蜜餞,時令果品,應(yīng)有盡有。

          僅從風(fēng)味小吃來看,李仁坊賣澄沙團子,秦安坊賣十色湯團,市西坊賣泡螺滴酥,太平坊賣麝香糖等。

          “杭城大街,買賣晝夜不絕,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鐘鳴,賣早市者又開店。

          ”有些城市冬季亦有夜市,尤其是娛樂場所,飯店酒肆營業(yè)至深夜;一般賣到三更以后,除固定攤點以外,還有頭頂肩挑沿街串巷叫賣的零擔(dān)。

          宋朝人耐得翁在《都城紀(jì)勝》中稱其“與日間無異,坊巷市井,買賣并樸,酒樓歌唱,直到四鼓后方靜,而五鼓朝馬桴動,甚至趁賣早市者,復(fù)起開張。

          天倫四時皆然。

          ”臨安的夜市在江南頗有盛名,夜市直早市,通宵達旦。

            明朝時,田汝成在他所著的《西湖游覽志余》贊臨安夜市秩序良好:“篝燈交易,識別錢真?zhèn)危w毫莫欺。

          ”明人翟宋吉還有一首詩描寫杭州夜市的盛況:“銷金小傘揭高標(biāo),江藉青梅滿擔(dān)挑,依舊承平風(fēng)景在,街頭吹徹賣場簫。

          ”詩中情景交融,描繪出繁華的夜景。

          西湖有哪些好玩的景點

          和你介紹一下美麗的杭讓你有個【大概】。

            西湖:湖   1.三潭印月:   此地是杭州必去的地方,島中有湖,湖中有島。

          不過在我眼里就像一個小型的公園啦,也沒什么特別的之處。

          但是它畢竟在西湖上,特別的難得。

          沒有去過的,一定要去一下的。

          去過的就沒有必要去了啦。

            價格:20元\\\/人 時間:16:00結(jié)束   2.游船西湖:   湖面上,你會看到各種各樣的船,此時你一定會很迷茫。

          到底去坐哪一種好呢

          我強烈推薦你乘坐【人工劃船的那種】,乘坐這種船能到三潭印月。

          小船搖啊搖,真的很難形容這是什么感覺。

          怡然自得,輕松的很啊~

          劃船的師傅還會和你介紹美麗的杭州。

          而且這價格要比坐大船的劃算。

          大船是N個人(約60人),在西湖上逛個15分鐘吧(電瓶的)45元\\\/人。

          小船是最多只能坐下6人。

          按小時算的。

          80元\\\/小時。

          這個超級搶手的啊。

          我也覺得這個是最棒的。

            3.湖心亭:   在西湖上,你會看到有三個島。

          一個就是三潭印月,另一個是不對外開放的,里面?zhèn)髡f有鬼哦(騙你的啦,那里是養(yǎng)鳥的啦)。

          還有一個就是湖心亭,這島很小,去得人不多,我沒有去,就拍了幾張照片,我想就類似于三潭印月,也就類似公園吧。

          呵呵O(∩_∩)O~   價格:10元\\\/人 時間:不詳,大概也就16:00關(guān)門的樣子   二、西湖:十景   1.蘇堤春曉 2.曲苑風(fēng)荷 3.平湖秋月 4.斷橋殘雪 5.柳浪聞鶯 6.花港觀魚 7.雷峰夕照 8.雙峰插云 9.南屏晚鐘 10.三潭印月   光看這些名字,已經(jīng)把我搞的暈頭轉(zhuǎn)向的。

          我想你也暈了吧。

          不過不用擔(dān)心,這些景點都是【圍繞西湖的】。

          如果你要步行的話,千萬千萬不要,要累死的,真的。

          光走不看風(fēng)景也要走個3個小時。

          強烈建議你【騎車】。

          杭州有很多【私人】的租車點。

          押金200元,5元\\\/小時。

          很劃算的。

          是私人的哦~

          公家的,我們外地人不好用的。

          只有杭州市民才能用。

          我上次去借的地方是在白提那里的。

          因為是私人的攤點,游動量很大,我不能確定你們這次去還能找得伐。

          但是這種私人租車點很多。

          你們應(yīng)該能找得到。

          景點,并沒有我期待的那樣美。

          有點失望。

          就那么一點點地方,我連荷花都沒有看到。

          嗚嗚~~~~(>_<)~~~~   價格:除了岳廟(25元\\\/人),雷峰塔(40元\\\/人)其他的景點都不要錢。

            三、音樂噴池   音樂噴池:位于湖濱步行街(三公園),那里很浪漫,更適合戀愛中的男女。

          拍著拖,看看風(fēng)景。

          感覺可以去拍偶像劇了。

          O(∩_∩)O哈哈~但是看得人很多,一定要早去啊,搶在前幾排的位子。

          不然什么也看不到。

            時間:10:00、13:00、14:00、15:00、16:00、18:00、18:30、19:00、19:30(節(jié)假日會加2場的)=》20:00、20:30 價格:免費   四、河坊街+小吃   河坊街:小路超級無敵的長,非常十分的有趣,類似于上海的城隍廟,七寶老街。

          這地方我強烈推薦

          河坊街的“頭頭”都是小吃街。

          我覺得有點小貴,那么難吃的什么什么要5元。

          像糖水一樣的,甜死我了。

          但是畢竟是旅游城市嘛,想想也還好。

          50元可以讓你吃的很飽了。

          我是一個超愛吃的人,那里的味道沒有上海的好吃。

          但還是不錯的,給它一個良上,一定要現(xiàn)吃哦,我吃的東西都帶回酒店了。

          都冷掉了,感覺都不好吃了。

          但是人很多很多,很擠很擠,簡直寸步難行。

          請一定要注意安全。

          如果想要搶到一個座位

          我等,我等等等。

          。

          。

            五、靈隱-飛來峰   靈隱寺,飛來峰:我不是一個很迷信的人,既然我不是誠心信佛的人,所以我也沒有去,如果你們很信佛的話,你可以去拜拜的。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嘛,我朋友幫你說,如果你真的拜了佛,以后要連去三年。

          這樣你的愿望才會成真。

          否則就......不過去湊湊熱鬧也好的啦。

          我記得是18:00就關(guān)門了。

          類似像岳廟,雷峰塔(新建的)大概也這個時候關(guān)門的吧,關(guān)于寺廟的景點,我都沒有去過啊。

          人家說小姑娘也不好去那里的。

          我想那里也就燒燒香,求求簽,拜拜佛這樣。

            價格:35元\\\/人 (是套票,如果直接去靈隱寺的話是30元一張)   六、六和塔   六和塔:是一座古塔,歷經(jīng)800年滄桑。

          所以我選擇了六和塔,沒有去雷峰塔。

          雷峰塔是新建的,我個人覺得沒有什么看頭。

          六和塔就不同啦,真的是歷史的滄桑。

          觀錢塘江,人家說很宏偉,大概那天去的時候霧太大,也沒有看到什么很宏偉的啊,我還以為是波濤洶涌的類。

          不過山水呼應(yīng)的感覺真的很好。

          有一點回歸自然,全身放松的感覺。

          壓力都拋到腦后了。

          這個地方離市中心有點小遠了。

            價格:30元\\\/人 時間:18:30清塔   七、宋城   宋城:離西湖很遠的地方,我去杭州2天一夜,哎哎~~真的沒有時間去看啊。

          我下次去杭州一定要去宋城玩玩,聽說那里有個鬼屋,我要去那里做老大。

          。

          那里的人都是古代的裝扮的。

          價格有點小貴,80元\\\/人,看表演還要收錢,但是我覺得蠻值得的,一分價錢一分貨嘛。

          晚上去玩更好玩。

          建議看看【宋城千古情】。

          但是如果你們酒店住在市中心,那么那么打車費就好貴的啊~

            八、新十景   1.云棲竹徑 2.滿隴桂雨 3.虎跑夢泉 4.龍井問茶 5.九溪煙樹 6.吳山天風(fēng) 7.阮墩環(huán)碧 8.黃龍吐翠 9.玉皇飛云 10.寶石流霞   這些小地方,我被騙得好慘啊。

          爬山爬得我腿都斷了。

          如果你是一個爬山愛好者,你一定要去的。

          如果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的話。

          千萬不要花錢找虐啊。

          你一定會后悔的。

          我去了黃龍吐翠:這個名字好聽類,那里的地方比我想象得小得多多了,進去沒多久,什么

          已經(jīng)逛完了。

          噢,我的媽媽啊。

          一個假的龍頭在吐水就是黃龍吐翠了。

          寶石流霞就是不停的爬山。

          風(fēng)景也很普通,就在感覺在公園里啊。

          我想滾下山。

          黃龍洞里面有個月老廟,不過要收費的。

          在黃龍洞門外還有很大一個【緣】字,拍照的人很多,應(yīng)該很有名。

          其他的景點聽聽名字,我也知道不好玩了,什么“龍井問茶”,不去不去,老年人去的嘛。

          這些景點的價格都不是很貴,平均15元一人。

            九:西溪濕地   西溪濕地:這個我倒沒有去,我同事去了那里覺得不好玩,問了一些網(wǎng)友也說不好玩。

          但是那個劃船的師傅告訴我們,在杭州這個城市有一塊那么大的濕地是很難得的。

          我覺得沒有去過,一定要去一下的。

          雖然《非誠勿擾》拍的很美,我想這個廣告大概花了很多錢了吧。

            價格:70元\\\/人   十:杭州樂園   杭州樂園:好遠好遠的啊,我都怕迷路了。

          樂園嘛。

          就是海盜船啊,騎木馬啊,上海的歡樂谷我想一定比這個好玩。

            注意啊注意啊   PS:   1.公交車幾乎都是無人售票,需要備好零錢。

            2.傍晚16:00~18:00。

          是打車高峰,請避開高峰(聽說也是杭州司機交班的時間)   3.景點的水,很貴,建議事先買好一大瓶水。

            4.公交車Y5,其實是【游5】,從正面瞧瞧什么“游5”啊,車子開走后才知道這是Y5,結(jié)果又要等半小時。

          此公交去:宋城,黃龍洞,跑虎,動物園,六和塔之類的景點。

            5.杭州公交車:K字開頭是2元的空調(diào)車,Y是開頭是3元的旅游車,數(shù)字開頭是1元的平車。

            6.杭州周未的人很多,建議避開高峰旅游

          作文小吃胡辣湯受歡迎熱鬧場面的描寫

          說到河南的特色小吃,那就不提美味的我的最愛——胡辣湯了。

          這胡辣湯身份可是不簡單,要知道,是被稱之為河南一絕,不僅美味,而且營養(yǎng)價值又高,你想想,一大鍋的大雜燴,營養(yǎng)能不高么么多的優(yōu)點集于一身,怪不得我一聽見“胡辣湯”這三個字,口水都要下來了呢。

          胡辣湯,又名糊辣湯,是中國北方早餐中常見的湯類食品。

          常見于街上的早點攤點,其特點是微辣,營養(yǎng)豐富,味道上口,十分適合配合其它早點進餐。

          當(dāng)時,閣老嚴嵩為了討皇帝歡心,從一個道士手中得到一付助壽延年的調(diào)味藥獻給皇帝,煮成湯以后給皇帝喝。

          這湯美味無窮,皇帝非常的高興,立刻命名為“御湯”。

          明朝亡后,御廚趙紀(jì)攜帶這“御湯”逃至逍遙(今西華縣逍遙鎮(zhèn)),受逍遙胡氏之恩,把這個方子傳授給了胡氏。

          因為湯香辣味美,而且也是胡氏經(jīng)營的,所以后慢慢被當(dāng)?shù)乩习傩諅鞣Q為“胡辣湯”。

          胡辣湯不僅好吃,而且也好做,但我可不會把老媽的獨家秘方告訴你是這樣做的。

          首先,將煮熟的牛肉丁、大約一寸長的粉條段、花生豆和海苔放進鍋里煮。

          一會后,再把豆筋放入鍋里。

          然后等水冒泡后把勾好的粉芡(qian)倒入鍋中,注意,一定要邊到邊攪,防止粘鍋。

          最后,往鍋里面倒入合適的醋、胡椒粉、香油、麻椒粉和雞精。

          一鍋色香味俱全的胡辣湯就做出來了。

          雖說這鍋胡辣湯做出來了,但是我覺得還是不夠,因為缺少了一個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東西——燒餅。

          胡辣湯又辣又酸,經(jīng)常會把嗓子辣的燒燒的,而如果配上燒餅,就可以緩解一下嗓子燒的冒煙的情況了。

          怎么樣,是不是流口水了呢。

          趕緊照上面的獨家秘方做一碗嘗嘗吧

          描寫貴陽美食的作文400

          貴陽的餐飲以“酸、辣”為特色。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酸湯魚”。

          貴陽的風(fēng)味小吃種類繁多,僅地方傳統(tǒng)的風(fēng)味小吃就達100多種。

          如花溪王記牛肉粉、腸旺面、涼粉、碗耳糕、雷家豆腐圓子、絲娃娃、破酥包、荷葉糍粑、黃粑、怪嚕飯、烤臭豆腐等。

          無論白天黑夜,街頭巷尾的小吃攤點星羅棋布。

          除了突出酸味以外,黔味菜肴還講究蘸水,蘸水調(diào)料主要是辣椒、蒜泥、姜末等,辣椒的制作方法不同,蘸水調(diào)料的口感也不盡相同,這里面很有講究。

          黔味火鍋制作方法多樣,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火鍋燒開后,香味撲鼻,令人垂涎。

          典型的有花江狗火鍋、凱里酸湯魚火鍋、貴陽青椒童子雞火鍋、鼎罐雞火鍋等。

          品嘗當(dāng)?shù)匦〕允琴F州之行中不可缺少的節(jié)目。

          在貴陽,有兩條小吃街——合群路和陜西路。

          因為本人喜歡喝湯,所以貴陽小吃里邊,我覺得最好吃的當(dāng)屬花溪王記牛肉粉,其米粉爽滑微韌、湯味醇厚,辣燙鮮香。

          原料是精制米粉100克,熟牛肉50克,酸蓮白20克。

          加上混合油、煳辣椒面、花椒粉、味精、鹽、醬油、糖色、香料、蕪荽、原汁湯作為調(diào)料。

          貴陽另一種名小吃是戀愛豆腐果,其名奇特,意味深長,一則說法是:過去吃豆腐果的大多是情人、戀人,他們一邊吃,一邊說著悄悄話,這比壓馬路的談情說愛別有一番情趣;另一則說法是:吃過這種豆腐果的人,就難以忘記它,總是想來吃,戀著它。

          戀愛豆腐果是將豆腐切成小塊,放在擦有食油的鐵網(wǎng)上,用鋸木屑小火烘烤,待烤到外殼焦黃油,象吹進氣一樣的膨脹起來,剖開一個口,放入用辣椒、醬汕食鹽、食醋、麻油、味精、蔥花、蒜泥、姜末、折耳根等拌成的“蘸水”,辣香嫩燙,咸鮮爽口。

          朋友,有空就到貴陽旅游吧,記得品嘗這里的小吃哦。

          我愿意當(dāng)你的向?qū)А?/p>

          你一定不會后悔。

          長沙橘子洲頭的景物描寫

          長沙橘子洲頭歡迎大家來到長沙,我是長沙市有名的小導(dǎo)游——李璨。

          今天,我會帶你們?nèi)ッ利惖拈僮又揞^。

          首先,我們來到了橘子洲頭的中心。

          這里綠樹成蔭,鮮花盛開,像仙境一般。

          這里人山人海,有的在觀賞風(fēng)景,有的在買特色小吃,還有的在為這美麗的橘子洲頭“照相”------橘子洲頭是前幾個月新開發(fā)出來的新風(fēng)景線,所以人們對這一個新風(fēng)景線感到新奇,都想去看一看------橘子洲頭有很多特色小吃的攤點。

          這里的特色小吃:有臭豆腐、糖油粑粑------每個攤點前都排著長龍般的隊伍,真不愧是長沙有名的特色小吃。

          橘子洲頭周圍的江水平靜得像一面鏡子,江水像翡翠一樣的綠。

          一只只小船在江面上平靜地駛過,翻起了一片片白色的浪花。

          橘子洲頭的綠樹很多,綠葉很茂盛。

          綠樹像人們的遮陽傘,幫人們遮擋火辣辣的太陽。

          這兒的花真鮮艷得可愛,五顏六色被太陽照射得金光閃閃,像一個個穿著漂亮衣服的女孩。

          為橘子洲頭“照相”的藝術(shù)家們可真厲害,可以把橘子洲頭的景色畫下來

          我走著走著,忽然看見一位藝術(shù)家正在為橘子洲頭作畫。

          他畫了一位看起來好像詩人的男子,在橘子洲頭作詩。

          旁邊還寫著一首他自己即興創(chuàng)作的詩。

          我看著這一幅畫,不禁感嘆:“啊

          畫畫得多美,詩作得多好

          ”這美麗的橘子洲頭讓我印象深刻,留戀往返,感嘆不已------

          寫一篇特色小吃的作文,越快越好,450字哦

          這是江南冬天特有的地方小吃。

          小的時候,一放學(xué)就往街上跑,當(dāng)然,這是在口袋里有幾個錢的時候。

          穿過小巷,翻過小橋,就可聞到的香味。

          經(jīng)營的是個瘦瘦的老人,眉毛胡子全白了,他總是挑一副擔(dān)子,擔(dān)子其實是木頭做的箱子,前面一個箱子放著臭豆腐、醬油、辣椒醬和一疊小盤子,還有一個罐頭瓶,里面插著幾雙筷子。

          后面一個箱子安放著一只小煤爐和一口鍋。

          老人總是站在街的拐角,專心致致地油炸臭豆腐。

          從沒有聽過他的吆喝聲,但總有許多食客尋著香味而來,在他的小擔(dān)子前站成一圈。

          他的臭豆腐很有特色,乍看上去黑不溜湫,和別的臭豆腐沒有什么兩樣,但一入鍋再一出鍋,就變得金燦燦、香噴噴,涂上一層醬油或辣椒醬(他的辣椒醬是自制的,紅艷艷的,辣得香,辣得舒服),黃黃紅紅,煞是好看。

          小心翼翼咬上一口(因為非常燙),外黃內(nèi)白,外酥內(nèi)嫩,香辣刺激,此時已不是在吃而是舌頭打著卷往下吞。

          老人一次總是只炸幾塊,炸好幾塊賣幾塊,所以等的人都是一個吃,其他的人共同行注目禮。

          吃油炸臭豆腐的人大多是女人和孩子,真的很奇怪,江南女子都是不吃辣的,但一到這擔(dān)子前就都變成“辣妹子”了,辣椒醬涂了厚厚的一層還要涂,女人此時也不管斯文了,直吃得嘴唇通紅,涕淚交加,熱汗直冒。

          老人只是不住地說:辣得結(jié)棍,勿要吃得格許多。

          說歸說,他也不去阻擋。

          所以,老人的辣椒醬每天都要消耗一瓶。

          那時,我父親每月給我五毛錢,至少有一半的錢是貢獻給臭豆腐了。

          一塊臭豆腐一分錢,吃完一塊,這一天才能安靜下來。

          有時候沒有計劃好超支了,那么,我就克制住自己不往那里跑,怕自己的眼睛里會長出鉤子來。

          不過,那樣的時候,只要我不小心溜到老人的擔(dān)子前,老人總會洞察一切,好象發(fā)現(xiàn)了我的口袋里沒有半分錢,就會笑瞇瞇地炸一塊最脆最嫩的送給我吃。

          不好意思白吃,等下個月父親寄錢來的時候,我馬上就去還給他,老人也收下,但必定多炸一塊臭豆腐給我。

          離開那個江南小城二十多年了,我再也沒有吃過那樣美味的油炸臭豆腐(雖然我在其他江南城市也吃過油炸臭豆腐,但是味道好象總是差了一點)。

          它總是出現(xiàn)在我的夢里,和它一起出現(xiàn)的還有那個連名字都不知道的白胡子白眉毛的瘦老人。

          肉骨頭粥 我只吃過一次肉骨頭粥。

          那是江南冬日的一個星期日的早晨,一向節(jié)儉的舅母突然提出帶我去吃肉骨頭粥。

          我受寵若驚,一路屁顛屁顛地緊跟在她身后,生怕她又突然改變主意。

          沿著青石板路,穿過熙熙攘攘的菜市,拐進一條小巷。

          遠遠看見一個小鋪子飄出陣陣白霧,還聽到鐵勺敲鍋沿的聲音。

          舅母領(lǐng)著我走進這間鋪子,鋪子里已經(jīng)座無虛席。

          大家都在唏哩嘩啦地喝這叫肉骨頭粥的東西,好象這東西真的很好吃。

          老板娘把我們領(lǐng)進里間的灶旁,滿臉歉意地說:“就在這里吃吧。

          ”老板娘是一個40來歲的女人,頭發(fā)齊耳,一絲不茍地用黑色的發(fā)卡別在耳后。

          我生怕舅母臨陣脫逃,趕緊自做主張說:“可以可以。

          ”結(jié)果招來舅母兩個白眼。

          “好吧,來一碗肉骨頭粥。

          ”老板娘一手抄起大鐵勺,一手揭開大鍋蓋,頓時一股熱浪席卷著肉粥的香味撲鼻而來。

          她用大鐵勺在鍋里攪了攪,盛了一大碗粥遞給我。

          這碗粥是灰白色的,米已經(jīng)煮得不見原形,粥面上還點綴著幾小塊肉骨頭。

          我小心翼翼地嘗了嘗,嗯,香香糯糯,黏黏呼呼。

          真的不需要“吃”,只要喝就行了。

          我就這樣站在大灶旁,端著大碗,呼啦呼啦地喝著有生以來第一次肉骨頭粥。

          最后還像小狗一樣把那幾塊肉骨頭啃得干干凈凈。

          那碗粥花了舅母5分錢。

          后來,舅母告訴我,煮肉骨頭很麻煩。

          先要把肉骨頭(連著些肉的骨頭)煮上幾小時,然后再把新米淘好放進去,再煮。

          不能煮焦,關(guān)鍵是要掌握火候,細火慢熬才行。

          最后放上鹽和味精。

          所以,一般家庭是不做肉骨頭粥的,費時費力還不經(jīng)喝。

          她還警告我,街上的肉骨頭粥不能多吃,因為有的老板為省錢把客人吃過的骨頭,又重新放進鍋里煮。

          也不知她說的是真是假。

          反正從那以后,我再也沒有吃過肉骨頭粥,不是因為害怕不衛(wèi)生,而是口袋里的錢還不夠分配的呢。

          不過,我還是經(jīng)常到那家肉骨頭粥鋪去,主要是想看看她們怎么處理吃完的骨頭的。

          可老板娘好象明白我的意圖,總是笑瞇瞇的招呼我:“小姑娘,來吃一碗啊。

          ”然后,我撒腿就逃。

          陽春面 陽春面名字挺好聽,很高貴的樣子,其實是江南老百姓最愛吃最便宜因而也最能爽氣掏錢的大眾面食。

          中資本家徐義德為了逃避公私合營裝窮,叫小伙計送的午飯就是這個陽春面,可見,陽春面是屬于勞苦大眾的專利。

          至于為什么取這樣一個陽春白雪的名字,可能是取其反義吧,但我敢肯定,取這個名字的人絕不是下里巴人。

          二十多年前,舅舅一家好象特別喜歡吃陽春面,每到星期天,舅舅就必定帶領(lǐng)全家到鎮(zhèn)上的面館去吃陽春面。

          兩個表弟興高采烈,但我卻很不喜歡。

          陽春面上除了撒一些蔥花就沒有別的了,光溜溜的,一點味道都沒有,吃了第一口就不想吃第二口。

          每次我都沒有方法把吃完,我總是旁敲側(cè)擊地提醒舅舅還是吃餛飩好,至少還有點肉味。

          但舅舅堅決不肯,說餛飩太貴,又不經(jīng)吃,同樣一角錢,陽春面吃得飽飽的,而餛飩卻只能塞牙縫。

          舅舅的牙縫好大。

          不喜歡吃,但每個星期天都得陪舅舅全家去吃,因為這是他們的節(jié)日,整整六天他們都在等著這一天。

          鎮(zhèn)上那家面館都認識舅舅,每次一來不用吩咐,就很快端上陽春面來,然后,舅舅一家就開始埋頭苦干,并制造出幸福的聲響來。

          每當(dāng)此時,我就望著面前的陽春面愁眉苦臉。

          陸文夫在里專門提到過陽春面,說第一鍋的陽春面最清爽最可口,因此,很多人都趕早去吃頭湯。

          我想,舅舅們吃得絕對不是這種陽春面。

          但不管怎么說,我對陽春面是沒有興趣的了,胃口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倒了。

          光餅 光餅是福州的小吃。

          據(jù)說是記念而來的,總之和這位民族英雄有一定的關(guān)系。

          小的時候總喜歡站在高高的桶爐前面,看師傅做光餅。

          做光餅的師傅到處都有,一個案板,一個爐子就是全部的道具。

          光餅師傅把袖子卷得高高的,把放了堿水和鹽水的面團摔得啪啪作響,然后分成一個一個劑子,用手左右一拍,一個小圓餅就出來了,再用一根竹簽往中間戳一個小洞,就勢往桶爐內(nèi)壁一貼,等著吧,不一會,爐內(nèi)就飄出香味來。

          估計差不多了,光餅師傅就用小鐵鏟利索地一鏟,焦黃的光餅就跳出來了。

          這光餅硬梆梆、黃通通的,咬得很費勁,沒有一口好牙和頑強的拼搏精神是對付不了它的,但一旦入口就越嚼越香,越香越嚼,最后總是吃了一塊還想帶走第二塊。

          光餅?zāi)徒肋€耐儲藏,放它十天半月沒有問題,堅韌不拔,很有民族氣概,可能這就是它和的關(guān)系吧。

          光餅很便宜,一分錢一塊,那時經(jīng)常光顧光餅爐,買上一兩塊,一路嚼著上學(xué)校。

          冬天光餅師傅比較幸福,守著爐子暖烘烘的,夏天就苦了,赤膊上陣還是大汗淋漓,汗水滴在爐子上嗤嗤作響。

          我就不敢買了,因為那光餅里必定也有光餅師傅勤勞的汗水。

          前段時間,在福建“老鄉(xiāng)”處提到光餅,他們都說那玩意好吃而且對牙齒有利,經(jīng)常嚼嚼絕對比“白箭”“綠箭”效果好。

          但不知現(xiàn)在還有沒有了,都好多年沒有吃過了。

          但愿,這光餅爐子還能在福州的某個街角看到。

          芋頭果 芋頭果是福州的早點之一,也稱三角糕。

          據(jù)說是把檳榔芋煮熟后剝皮碾成糊狀,再摻入米粉揉合而成。

          然后,切成一塊一塊三角形狀,放到油鍋里去炸,直炸得兩面焦黃,出鍋。

          吃的時候,用一張紙包著芋頭果的下端(因為很油),以一個角為突破口,咬一口,外焦內(nèi)嫩(內(nèi)色灰白),還有一股芋頭的清香,嗯,味道好極了。

          炸芋頭果的攤子也是到處都有,每天一大早,就可看到街頭巷尾支起的一個個攤子,煙霧繚繞,香氣四溢,買芋頭果的人端著碗或提著小竹籃,等著芋頭果出鍋。

          往往炸出一鍋就買出一鍋。

          但也有買不完剩下的,擱一兩個時辰也不要緊,吃起來還是很香的,它不象油條,登陸不久就成了嚼不爛的老油條。

          所以,賣芋頭果的攤主都很自得,有時候上午九十點鐘了,還不見他們收攤子,慢悠悠地守著還沒有賣掉的幾塊芋頭果。

          他們知道總有肚子容易餓的人自會尋香而去。

          福州的市民通常是一碗鍋邊糊外加一只芋頭果就解決了早飯問題,既好吃也實在,吃完后,打一個飽咯去上班,這革命干勁足得沒法說。

          鍋邊糊 一次在辦公室里和同事們侃吃,我說要論吃,還是福州的鍋邊糊好吃。

          他們齊聲問:什么叫鍋邊糊

          這幫平日里吃遍天下無敵手的家伙竟然也有不知道的東西。

          我得意洋洋地開始向他們介紹——鍋邊糊。

          鍋邊糊在福州乃至福建許多地方都有,但在外地我卻從來沒有看到過,不出產(chǎn)的原因可能是外地沒有一種叫“蝦油”的調(diào)味品,而鍋邊糊沒有加蝦油就不成為鍋邊糊了。

          鍋邊糊的制做很復(fù)雜,要先把大米淘凈浸泡幾小時,然后磨成糊狀待用。

          支一口大鍋,煮上一鍋湯,湯里放上蝦米、蟶干、香菇、蔥、蒜、芹菜,最后放進必不可少的蝦油若干勺,這濃湯就做成了。

          這還沒有完,萬里長征第一步。

          將湯倒出另裝,下清水若干燒到七成熱時,鍋邊抹勻花生油,然后舀一碗米糊繞鍋澆一圈,蓋上鍋蓋。

          三分鐘后見鍋邊米漿起卷時,用鍋鏟鏟入清水中,再加入清水,重復(fù)上述行為。

          當(dāng)最后也就是第四次澆完時,放入一份濃湯料,并視情再加入蝦油等輔助調(diào)料。

          煮熟后盛放在另一口鍋中,用微火保持溫度,待售。

          總之這是一個循環(huán)反復(fù)的過程,沒有耐心是做不成的。

          所以,一般家庭是不做鍋邊糊的,要吃就到街上去買。

          福州的大街小巷飯店小攤都有買,而且很便宜。

          鍋邊糊味道特別,海鮮味濃,每片米糊都打著卷,白白的,象一管管青蔥,非常爽口,再配上黃黃的蝦米、蟶干,黑黑的香菇,綠綠的蔥蒜,色澤鮮明,令人食欲大開。

          聽到這里,同事們的喉嚨都動了一下。

          然后商量,什么時候能去福建出差,一定要去嘗嘗這鍋邊糊。

          我補充說,在福建,鍋邊糊都是作為早點和茶余飯后的點心的,并不把它當(dāng)正餐,大概它是管吃不管飽的緣故吧。

          想想本地品種單一而又甜得發(fā)膩的小吃,大家都說:福建人民真是幸福。

          是啊,福建人民真幸福。

          餛飩 我想,大概沒有什么小吃有餛飩那么普及和名稱多樣了。

          餛飩在福建叫扁肉;在四川叫抄手;在云南廣西一帶叫云吞;只有在江南才叫餛飩。

          內(nèi)容差不多,形式卻有些差別。

          福建的餛飩注重鮮,加蝦油是它的一大特色。

          小時候總是被喜歡吃餛飩的母親支出去買餛飩,買來買去,也就買出經(jīng)驗來了。

          知道街頭的那家餛飩味太濃,吃完后就要趕緊灌開水;而街尾的那家餛飩味道尚好,就是只見皮不見肉;最好的是穿過幾條街的那家“野”店,說它野,是因為時開時不開的,好像全憑主人興趣。

          這家的餛飩量足味最地道,每只餛飩雪白剔透,中間一點紅紅的肉餡若隱若現(xiàn),再配上幾粒蔥花,就好象一池秋水中的白蓮。

          福建的餛飩一般都很節(jié)儉,一根小木棍往肉泥上一點再往餛飩皮上一翻,一只餛飩就完成了,往往一盤肉泥可以對付一天所要出售的餛飩。

          吃餛飩的一般都是女孩子,她們可以不計較得失,慢悠悠地翹起蘭花指,用小調(diào)羹小心翼翼地舀起餛飩往櫻桃小口里送。

          所以,較之其他小吃,福建餛飩更顯得女人味一些。

          而四川餛飩則個性鮮明,陽剛味十足。

          首先一大特色是沒有湯,第二大特色是辣得過口不忘。

          那一年去成都調(diào)研,特地拜訪“抄手”,誰知端上來的是幾只干巴巴的結(jié)結(jié)實實的餃子狀餛飩,上面還澆了一層紅彤彤的辣椒油。

          仗著本人吃辣還有一些功底,掙扎著把這碗“抄手”給吞了。

          結(jié)果,除了辣,我已經(jīng)不記得它還有沒有其它味道。

          江南一帶,餛飩是最常見的小吃,這里的餛飩分為大餛飩和小餛飩兩種。

          大餛飩里餡比較多,有鮮肉的也有青菜的,但它又不同北方的餃子那樣皮厚餡足,江南人總是不肯象北方人那樣干脆利落地做出餃子風(fēng)格,他們總要保持餛飩的傳統(tǒng),哪怕再大一些,小家碧玉的本色不變。

          江南大餛飩是放大了的小餛飩,樣子象修女的帽子,湯多量也足,一般人吃一碗也就有了七分飽的感覺。

          正宗的江南小餛飩是最具江南文化味的,皮搟得講究,貼著碗能看到碗里的花紋,真正是薄如蟬翳。

          肉要精瘦的,處理得細膩無渣,燒好后的餛飩,皮子晶瑩舒展,“白里透紅,與眾不同”,象一只只美麗的白蝴蝶 。

          這時候的注意力就不會在吃上了。

          不過,這樣的小餛飩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多了,做的人和吃的人好象都已經(jīng)缺少了這份精致的心情。

          取而代之的是滿街都是的大眾小餛飩,簡單一裹,完事,連皮也不搟了,買現(xiàn)成的。

          在北方讀書的時候,思念餛飩(福建的江南的),思念得咬牙切齒。

          北方同學(xué)很不以為然,說,那有什么好吃的

          清湯寡水的,不如咱北方餃子實在。

          是的,要想實在,吃北方餃子;要想苗條,吃江南餛飩。

          羊肉串 很奇怪,我向來不吃羊肉,但對羊肉串卻來者不拒。

          第一次吃羊肉串是在北京。

          那一天,從查資料出來,拐到白石橋附近,那里有一片飯店餐館和小吃攤點。

          先買了仿膳食品窩窩頭,吃得直冒酸水,發(fā)了一通諸如的胃口怎么這么好對付之類的牢騷后,就站到了的攤子前。

          并沒有想要吃,的的確確是被那種香里帶膻的味道吸引過來的。

          同學(xué)也是南方人,不吃羊肉,但他敢想敢干的精神令我佩服。

          他先買了三串,然后視死如歸地說:“我先吃吃看。

          ”他小心翼翼地先咬了一口,翻翻眼珠,接著就加快了頻率。

          我盯著他上下翻飛的大嘴,直問:“哎,別顧吃啊,到底好吃不好吃

          ”他“嗯嗯”地一氣吃完了三串,才摸摸肚子很滿意地說:“不吃真傻。

          ”趕緊掏錢,一手抓一把,這串咬一口,那串咬一口,真的很好吃,肥而不膩,焦香十足,還有一種特有的,說不出來的怪怪的味道(后來才聽新疆的同學(xué)說,那是孜然的味道)。

          我們就這樣邊走邊吃,吃完了,就地再買,反正羊肉串?dāng)傋拥教幎加小?/p>

          直吃得飽咯里都帶羊膻味,不能再吃了,再吃下去,我們非得變成草原牧民了。

          本來以為羊肉串就是這樣好吃了,誰知新疆的同學(xué)說:那算什么羊肉串

          真正好吃的是咱們新疆的羊肉串,那可是羊肉串的老家。

          第一次那么羨慕新疆人,真正覺得新疆是個好地方。

          咱也沒有機會去新疆啊,就把北京的羊肉串當(dāng)新疆的吧。

          回到南方后,也見過羊肉串,但不僅外貌小里小氣,味道也完全變了樣,如果說北京的羊肉串是仿名牌,那么南方的羊肉串就是假冒偽劣了。

          也有例外,一次到南京出差,在新街口發(fā)現(xiàn)了久違的羊肉串,那味道,那相貌和北京的一樣。

          我又一次站在南京的大街上不顧斯文地大嚼起來。

          以后只要去南京,都要想方設(shè)法地溜到新街口去過過癮。

          但總是心有不甘,有事沒事總鼓動頭兒:“咱們也到去開個讀者作者聯(lián)誼會

          ” 羊肉泡饃 有了羊肉串墊底,去西安吃羊肉泡饃的時候就好象有了膽量。

          看過雄赳赳氣昂昂的兵馬俑,摸過楊貴妃的洗澡池,躲過小商小販的圍追堵截,吃過田里剛采下來的草莓,當(dāng)然也爬過大雁塔和古鐘樓,接下來就是品嘗西安小吃的時間。

          西安小吃最具代表性的小吃是肉夾饃和羊肉泡饃。

          不過,肉夾饃我連看都不看,一塊大肥肉塞在一塊大餅里,肥油直冒,盡管肉饃的主人說怎么怎么好吃,我就是吃不下去。

          不是怕胖,而是從小就不吃肥肉。

          肉夾饃是放棄了,但羊肉泡饃是一定要吃的。

          于是就去找。

          在古樓附近轉(zhuǎn)來轉(zhuǎn)去,轉(zhuǎn)累了就在一個小攤子上坐下來。

          坐定后才發(fā)現(xiàn)對面一個老頭在專心致致干活:把一塊硬硬的饅頭掰成顆粒狀。

          他神態(tài)專注地不緊不慢地掰呀掰,掉下來的粉末都用小指捺到嘴里。

          他在干嘛

          是不是牙口不好

          正想著,又見老頭把掰好的產(chǎn)品倒進一個盛滿濃湯的大海碗里,那碗濃湯頓時就變成了一碗漿糊。

          老頭有滋有味稀里嘩啦地喝完了這碗漿糊,站起身子,抹了抹沾在胡子上的殘留物,打了個響亮的飽咯,滿臉都是幸福感。

          突然好象明白了什么,趕緊找來伙計問:“那是什么

          ”“羊肉泡饃啊。

          ”老天,這糊里糊涂的東西就是大名鼎鼎的羊肉泡饃

          小的時候就最恨把饅頭放進湯里 ,軟不啦及的,要口感沒口感要味道沒味道,再好吃的饅頭再好喝的湯都給攪渾了。

          所以,很遺憾,在西安最大的收獲是買了一堆民間工藝品,而在吃上,卻是一片空白。

          看了賈平凹寫的陜西小吃,其中花了大量的筆墨形容羊肉泡饃的精彩,但我還是沒有被他煽乎得流出口水來。

          這在我看關(guān)于吃的書籍的歷史中是少見的。

          朝鮮涼面 初到東北,第一次看到正宗的朝鮮人和朝鮮文字還是大驚小怪的,后來看多了,就見怪不怪了。

          然后就開始琢磨如何深入了解朝鮮民族文化,比如,他們的飲食文化,更具體地說,如何吃遍學(xué)校周圍的朝鮮小吃店。

          于是,先去朝鮮泡菜攤子前偵察一番,和買泡菜的朝鮮族老大媽套近乎,問:“道拉及是什么意思

          ”朝鮮族老大媽真的很象《奇襲》里的老大媽那樣慈祥,她不僅耐心地回答我的幼兒園水平的問題,還推薦我買了朝鮮泡菜的代表作——桔梗。

          嘗了桔梗后,對朝鮮小吃就有了信心。

          那一天,零下18°,屋外早已是灰白兩色世界。

          從澡堂出來,頭發(fā)一會兒就凍成柴火棒。

          并不覺得冷,只是渴得慌。

          就到處找有水源的地方,后來發(fā)現(xiàn)一面“朝鮮涼面”的幌子正迎風(fēng)招展,涼面

          正好解渴。

          一頭扎進去,里面已是高朋滿座,人人都端著一個大海碗往肚子里灌涼面,很舒服的樣子。

          于是也要了一碗。

          等端上來后,才覺得好象有點不對勁。

          鮮紅的面湯上波瀾不興,面條當(dāng)然是潛伏在湯底的,只是這湯,怎么看都好象是剛從自來水龍頭里出來,冷不說,還有股漂白粉的味道。

          懷疑歸懷疑,我真的太渴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喝了再說。

          結(jié)果,渴是解了,但我體內(nèi)的那點余溫可全給帶走了。

          一路跑著回到宿舍,又是捂熱水袋又是灌開水,折騰了半天,才把胃里的那塊冰坨融化掉。

          我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東北人和南方人本來就不一樣,他們冰天雪地里可以吃凍梨吃冰棒,那是因為他們有從小就鍛煉出來的堅強的胃。

          所以他們可以裹著大棉襖吃涼面,而我,只能在穿短袖的時候。

          但,我還是沒有勇氣再去品嘗朝鮮涼面了。

          甚至一想到這四個字,我的胃就開始冒涼氣。

          不怪朝鮮涼面,只能怪我自己。

          道口燒雞 說來慚愧,自己在外求學(xué)幾年,大部分的注意力花在吃上。

          究其原因,一是學(xué)校食堂乏味的飯菜,使自己時常處于饑餓狀態(tài);二是天性所致,“民以食為天”嘛,自己當(dāng)然也不例外。

          于是,剛到長春不久,就打聽到“道口燒雞”挺有特色,忙親臨考察。

          果真,擺在櫥窗里的燒雞肥嫩嫩、黃燦燦、熱騰騰,撒發(fā)著迷人的香氣,又看到買燒雞的人排成了長隊,更證實了此燒雞的名不虛傳。

          此后三年間,只要錢包里有點余錢,便忙不迭地往燒雞店送,買不起整只就買半只;買不起半只就買雞雜碎(雞肝、雞卵等構(gòu)成,便宜而味極佳,是窮學(xué)生最親睞之物)。

          那種拎著一小袋燒雞走路的愉快,無法言喻,只覺得生活在那一刻是多么美好。

          此時若去攻讀書關(guān),再厚的“磚頭”也能毫不費勁地“啃”下來,這就是“道口燒雞”的威力。

          有時,人的胃口會比腦袋重要得多,換句話說,就是物質(zhì)有時也能毫不客氣地戰(zhàn)勝精神。

          逢到宿舍里的女同胞過生日,無例外地都要買只“道口燒雞”以饗大家。

          雞上臺面后,往往還沒等打開塑料袋,大家就已經(jīng)操起家伙躍躍欲試了。

          那香噴噴、熱騰騰的燒雞,嫩而無渣,連骨頭都是酥的,一塊雞肉在舌頭上還來不及停留就溜進肚子里去了。

          而此時往往有師兄師弟尋著香味不請自到,說句“生日快樂”就一屁股坐下來大嚼起來。

          那時候,要求師兄師弟辦事或反過來他們求我們辦事,都言不二價:一只道口燒雞。

          在長春的三年,可以說是伴著“道口燒雞”的香味渡過的。

          (雖不能常吃,但離學(xué)校不遠的一家燒雞店每天毫不吝惜地飄來的香味,使我們的讀書生活變得有滋有味起來。

          ) 臨畢業(yè)的時候,有人告訴我,有一家大餅店專營夾肉大餅,味道好得沒法提。

          可惜沒有機會了。

          要不然,現(xiàn)在又會有一樣好吃的供我回味了。

          描寫一種食物,描寫出它的色,香,味,形寫成作文500字

          隨便是什么食物嗎恩~你喜歡好了給你幾篇范文你借鑒一下格式咯有哦望采納美味的小籠包  常們說小籠包美味可口,我卻從沒嘗過,也不知是啥味道。

          這天下午,爸爸媽媽帶我來到小籠包子店讓我開開眼界,飽飽口福。

          那天終于如愿以償了.小籠包一個個白生生,皮薄薄的,里面好象有一包汁水在,小籠包小巧玲瓏,形似寶塔,呈半透明壯,晶瑩透黃,寶塔頂上一陣陣香氣隨風(fēng)四溢,形狀也和包子差不多,難怪叫小籠包。

          小籠包以上一般都是一籠里面有十個,每個都是圓鼓鼓的像一個個小雪球似的,只不過上面有一個凹凸不平的地方,還沒上來我就被這香氣熏得如癡如醉了。

          真恨不得把整個蒸好的小籠包一口吞掉。

          一籠小籠包上來了,我坐在椅子上,剛蒸完的小籠包發(fā)出了一絲淡淡的香氣息。

          一聞到這種香氣息,我就忍不住要去大口大口的吃它了。

          剛夾起一個 “小胖墩”塞進嘴里,它就開始反 抗。

          我這時肚子正餓得咕咕叫,恨不得將嘴巴變大,把四籠小籠包一口吞下去。

          于是我就用筷子小心翼翼地夾起小籠包,因為輕咬了一小口,汁水就像千軍萬馬往我嘴里奔跑。

          我把它沾一點醋,輕進我的嘴里,肉餡又松又軟,只要一嚼,它的肉就一下子松了下來,鮮美無比 媽媽說:“吃小籠包應(yīng)該先醮點醋,輕輕咬一個洞,把里面鮮美的湯汁吸干,再吃皮和肉。

          小籠包的美味精華就在湯汁里。

          我按照媽媽的方法吃,湯汁鮮、皮薄肉嫩,真是好吃極了。

          果然,小籠包一會兒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了。

          我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

          它的肉非常十足,咬一口鮮鮮的,濃濃的,咸咸的,讓你吃了還想吃。

          于是我又纏著媽媽去買一客,當(dāng)阿姨笑盈盈端來后,我又怎能放過呢

          吃了一個又一個,在吃得滿口流香,砸咂嘴,不住稱贊道:“美

          真是美味之極。

          ”一眨眼,又被我消滅了,摸了摸鼓鼓的小肚子,添添嘴,余興未了。

          怎么樣,心動了

          西東不如行動,去吃吃你們家鄉(xiāng)的小籠包吧

            油炸臭豆腐  這是江南冬天特有的地方小吃。

            小的時候,一放學(xué)就往街上跑,當(dāng)然,這是在口袋里有幾個錢的時候。

          穿過小巷,翻過小橋,就可聞到油炸臭豆腐的香味。

          經(jīng)營油炸臭豆腐的是個瘦瘦的老人,眉毛胡子全白了,他總是挑一副擔(dān)子,擔(dān)子其實是木頭做的箱子,前面一個箱子放著臭豆腐、醬油、辣椒醬和一疊小盤子,還有一個罐頭瓶,里面插著幾雙筷子。

          后面一個箱子安放著一只小煤爐和一口鍋。

            老人總是站在街的拐角,專心致致地油炸臭豆腐。

          從沒有聽過他的吆喝聲,但總有許多食客尋著香味而來,在他的小擔(dān)子前站成一圈。

          他的臭豆腐很有特色,乍看上去黑不溜湫,和別的臭豆腐沒有什么兩樣,但一入鍋再一出鍋,就變得金燦燦、香噴噴,涂上一層醬油或辣椒醬(他的辣椒醬是自制的,紅艷艷的,辣得香,辣得舒服),黃黃紅紅,煞是好看。

          小心翼翼咬上一口(因為非常燙),外黃內(nèi)白,外酥內(nèi)嫩,香辣刺激,此時已不是在吃而是舌頭打著卷往下吞。

            老人一次總是只炸幾塊,炸好幾塊賣幾塊,所以等的人都是一個吃,其他的人共同行注目禮。

          吃油炸臭豆腐的人大多是女人和孩子,真的很奇怪,江南女子都是不吃辣的,但一到這擔(dān)子前就都變成“辣妹子”了,辣椒醬涂了厚厚的一層還要涂,女人此時也不管斯文了,直吃得嘴唇通紅,涕淚交加,熱汗直冒。

          老人只是不住地說:辣得結(jié)棍,勿要吃得格許多。

          說歸說,他也不去阻擋。

          所以,老人的辣椒醬每天都要消耗一瓶。

            那時,我父親每月給我五毛錢,至少有一半的錢是貢獻給臭豆腐了。

          一塊臭豆腐一分錢,吃完一塊,這一天才能安靜下來。

          有時候沒有計劃好超支了,那么,我就克制住自己不往那里跑,怕自己的眼睛里會長出鉤子來。

          不過,那樣的時候,只要我不小心溜到老人的擔(dān)子前,老人總會洞察一切,好象發(fā)現(xiàn)了我的口袋里沒有半分錢,就會笑瞇瞇地炸一塊最脆最嫩的送給我吃。

          不好意思白吃,等下個月父親寄錢來的時候,我馬上就去還給他,老人也收下,但必定多炸一塊臭豆腐給我。

            離開那個江南小城二十多年了,我再也沒有吃過那樣美味的油炸臭豆腐(雖然我在其他江南城市也吃過油炸臭豆腐,但是味道好象總是差了一點)。

          它總是出現(xiàn)在我的夢里,和它一起出現(xiàn)的還有那個連名字都不知道的白胡子白眉毛的瘦老人。

            肉骨頭粥  我只吃過一次肉骨頭粥。

            那是江南冬日的一個星期日的早晨,一向節(jié)儉的舅母突然提出帶我去吃肉骨頭粥。

          我受寵若驚,一路屁顛屁顛地緊跟在她身后,生怕她又突然改變主意。

            沿著青石板路,穿過熙熙攘攘的菜市,拐進一條小巷。

          遠遠看見一個小鋪子飄出陣陣白霧,還聽到鐵勺敲鍋沿的聲音。

          舅母領(lǐng)著我走進這間鋪子,鋪子里已經(jīng)座無虛席。

          大家都在唏哩嘩啦地喝這叫肉骨頭粥的東西,好象這東西真的很好吃。

            老板娘把我們領(lǐng)進里間的灶旁,滿臉歉意地說:“就在這里吃吧。

          ”老板娘是一個40來歲的女人,頭發(fā)齊耳,一絲不茍地用黑色的發(fā)卡別在耳后。

          我生怕舅母臨陣脫逃,趕緊自做主張說:“可以可以。

          ”結(jié)果招來舅母兩個白眼。

          “好吧,來一碗肉骨頭粥。

          ”老板娘一手抄起大鐵勺,一手揭開大鍋蓋,頓時一股熱浪席卷著肉粥的香味撲鼻而來。

          她用大鐵勺在鍋里攪了攪,盛了一大碗粥遞給我。

          這碗粥是灰白色的,米已經(jīng)煮得不見原形,粥面上還點綴著幾小塊肉骨頭。

          我小心翼翼地嘗了嘗,嗯,香香糯糯,黏黏呼呼。

          真的不需要“吃”,只要喝就行了。

          我就這樣站在大灶旁,端著大碗,呼啦呼啦地喝著有生以來第一次肉骨頭粥。

          最后還像小狗一樣把那幾塊肉骨頭啃得干干凈凈。

          那碗粥花了舅母5分錢。

            后來,舅母告訴我,煮肉骨頭很麻煩。

          先要把肉骨頭(連著些肉的骨頭)煮上幾小時,然后再把新米淘好放進去,再煮。

          不能煮焦,關(guān)鍵是要掌握火候,細火慢熬才行。

          最后放上鹽和味精。

          所以,一般家庭是不做肉骨頭粥的,費時費力還不經(jīng)喝。

          她還警告我,街上的肉骨頭粥不能多吃,因為有的老板為省錢把客人吃過的骨頭,又重新放進鍋里煮。

          也不知她說的是真是假。

          反正從那以后,我再也沒有吃過肉骨頭粥,不是因為害怕不衛(wèi)生,而是口袋里的錢還不夠分配的呢。

            不過,我還是經(jīng)常到那家肉骨頭粥鋪去,主要是想看看她們怎么處理吃完的骨頭的。

          可老板娘好象明白我的意圖,總是笑瞇瞇的招呼我:“小姑娘,來吃一碗啊。

          ”然后,我撒腿就逃。

            陽春面  陽春面名字挺好聽,很高貴的樣子,其實是江南老百姓最愛吃最便宜因而也最能爽氣掏錢的大眾面食。

          《上海的早晨》中資本家徐義德為了逃避公私合營裝窮,叫小伙計送的午飯就是這個陽春面,可見,陽春面是屬于勞苦大眾的專利。

          至于為什么取這樣一個陽春白雪的名字,可能是取其反義吧,但我敢肯定,取這個名字的人絕不是下里巴人。

            二十多年前,舅舅一家好象特別喜歡吃陽春面,每到星期天,舅舅就必定帶領(lǐng)全家到鎮(zhèn)上的面館去吃陽春面。

          兩個表弟興高采烈,但我卻很不喜歡。

          陽春面上除了撒一些蔥花就沒有別的了,光溜溜的,一點味道都沒有,吃了第一口就不想吃第二口。

          每次我都沒有方法把一碗陽春面吃完,我總是旁敲側(cè)擊地提醒舅舅還是吃餛飩好,至少還有點肉味。

          但舅舅堅決不肯,說餛飩太貴,又不經(jīng)吃,同樣一角錢,陽春面吃得飽飽的,而餛飩卻只能塞牙縫。

          舅舅的牙縫好大。

          不喜歡吃,但每個星期天都得陪舅舅全家去吃,因為這是他們的節(jié)日,整整六天他們都在等著這一天。

          鎮(zhèn)上那家面館都認識舅舅,每次一來不用吩咐,就很快端上陽春面來,然后,舅舅一家就開始埋頭苦干,并制造出幸福的聲響來。

          每當(dāng)此時,我就望著面前的陽春面愁眉苦臉。

            陸文夫在《美食家》里專門提到過陽春面,說第一鍋的陽春面最清爽最可口,因此,很多人都趕早去吃頭湯。

          我想,舅舅們吃得絕對不是這種陽春面。

          但不管怎么說,我對陽春面是沒有興趣的了,胃口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倒了。

            光餅  光餅是福州的小吃。

          據(jù)說是記念戚繼光而來的,總之和這位民族英雄有一定的關(guān)系。

            小的時候總喜歡站在高高的桶爐前面,看師傅做光餅。

          做光餅的師傅到處都有,一個案板,一個爐子就是全部的道具。

          光餅師傅把袖子卷得高高的,把放了堿水和鹽水的面團摔得啪啪作響,然后分成一個一個劑子,用手左右一拍,一個小圓餅就出來了,再用一根竹簽往中間戳一個小洞,就勢往桶爐內(nèi)壁一貼,等著吧,不一會,爐內(nèi)就飄出香味來。

          估計差不多了,光餅師傅就用小鐵鏟利索地一鏟,焦黃的光餅就跳出來了。

            這光餅硬梆梆、黃通通的,咬得很費勁,沒有一口好牙和頑強的拼搏精神是對付不了它的,但一旦入口就越嚼越香,越香越嚼,最后總是吃了一塊還想帶走第二塊。

          光餅?zāi)徒肋€耐儲藏,放它十天半月沒有問題,堅韌不拔,很有民族氣概,可能這就是它和戚繼光的關(guān)系吧。

          光餅很便宜,一分錢一塊,那時經(jīng)常光顧光餅爐,買上一兩塊,一路嚼著上學(xué)校。

            冬天光餅師傅比較幸福,守著爐子暖烘烘的,夏天就苦了,赤膊上陣還是大汗淋漓,汗水滴在爐子上嗤嗤作響。

          我就不敢買了,因為那光餅里必定也有光餅師傅勤勞的汗水。

            前段時間,在福建“老鄉(xiāng)”處提到光餅,他們都說那玩意好吃而且對牙齒有利,經(jīng)常嚼嚼絕對比“白箭”“綠箭”效果好。

          但不知現(xiàn)在還有沒有了,都好多年沒有吃過了。

          但愿,這光餅爐子還能在福州的某個街角看到。

            芋頭果  芋頭果是福州的早點之一,也稱三角糕。

          據(jù)說是把檳榔芋煮熟后剝皮碾成糊狀,再摻入米粉揉合而成。

          然后,切成一塊一塊三角形狀,放到油鍋里去炸,直炸得兩面焦黃,出鍋。

          吃的時候,用一張紙包著芋頭果的下端(因為很油),以一個角為突破口,咬一口,外焦內(nèi)嫩(內(nèi)色灰白),還有一股芋頭的清香,嗯,味道好極了。

            炸芋頭果的攤子也是到處都有,每天一大早,就可看到街頭巷尾支起的一個個攤子,煙霧繚繞,香氣四溢,買芋頭果的人端著碗或提著小竹籃,等著芋頭果出鍋。

          往往炸出一鍋就買出一鍋。

          但也有買不完剩下的,擱一兩個時辰也不要緊,吃起來還是很香的,它不象油條,登陸不久就成了嚼不爛的老油條。

          所以,賣芋頭果的攤主都很自得,有時候上午九十點鐘了,還不見他們收攤子,慢悠悠地守著還沒有賣掉的幾塊芋頭果。

          他們知道總有肚子容易餓的人自會尋香而去。

            福州的市民通常是一碗鍋邊糊外加一只芋頭果就解決了早飯問題,既好吃也實在,吃完后,打一個飽咯去上班,這革命干勁足得沒法說。

            鍋邊糊  一次在辦公室里和同事們侃吃,我說要論吃,還是福州的鍋邊糊好吃。

          他們齊聲問:什么叫鍋邊糊

          這幫平日里吃遍天下無敵手的家伙竟然也有不知道的東西。

          我得意洋洋地開始向他們介紹福州小吃——鍋邊糊。

            鍋邊糊在福州乃至福建許多地方都有,但在外地我卻從來沒有看到過,不出產(chǎn)的原因可能是外地沒有一種叫“蝦油”的調(diào)味品,而鍋邊糊沒有加蝦油就不成為鍋邊糊了。

            鍋邊糊的制做很復(fù)雜,要先把大米淘凈浸泡幾小時,然后磨成糊狀待用。

          支一口大鍋,煮上一鍋湯,湯里放上蝦米、蟶干、香菇、蔥、蒜、芹菜,最后放進必不可少的蝦油若干勺,這濃湯就做成了。

          這還沒有完,萬里長征第一步。

          將湯倒出另裝,下清水若干燒到七成熱時,鍋邊抹勻花生油,然后舀一碗米糊繞鍋澆一圈,蓋上鍋蓋。

          三分鐘后見鍋邊米漿起卷時,用鍋鏟鏟入清水中,再加入清水,重復(fù)上述行為。

          當(dāng)最后也就是第四次澆完時,放入一份濃湯料,并視情再加入蝦油等輔助調(diào)料。

          煮熟后盛放在另一口鍋中,用微火保持溫度,待售。

            總之這是一個循環(huán)反復(fù)的過程,沒有耐心是做不成的。

          所以,一般家庭是不做鍋邊糊的,要吃就到街上去買。

          福州的大街小巷飯店小攤都有買,而且很便宜。

          鍋邊糊味道特別,海鮮味濃,每片米糊都打著卷,白白的,象一管管青蔥,非常爽口,再配上黃黃的蝦米、蟶干,黑黑的香菇,綠綠的蔥蒜,色澤鮮明,令人食欲大開。

            聽到這里,同事們的喉嚨都動了一下。

          然后商量,什么時候能去福建出差,一定要去嘗嘗這鍋邊糊。

          我補充說,在福建,鍋邊糊都是作為早點和茶余飯后的點心的,并不把它當(dāng)正餐,大概它是管吃不管飽的緣故吧。

          想想本地品種單一而又甜得發(fā)膩的小吃,大家都說:福建人民真是幸福。

            是啊,福建人民真幸福。

            餛飩  我想,大概沒有什么小吃有餛飩那么普及和名稱多樣了。

          餛飩在福建叫扁肉;在四川叫抄手;在云南廣西一帶叫云吞;只有在江南才叫餛飩。

            內(nèi)容差不多,形式卻有些差別。

          福建的餛飩注重鮮,加蝦油是它的一大特色。

          小時候總是被喜歡吃餛飩的母親支出去買餛飩,買來買去,也就買出經(jīng)驗來了。

          知道街頭的那家餛飩味太濃,吃完后就要趕緊灌開水;而街尾的那家餛飩味道尚好,就是只見皮不見肉;最好的是穿過幾條街的那家“野”店,說它野,是因為時開時不開的,好像全憑主人興趣。

          這家的餛飩量足味最地道,每只餛飩雪白剔透,中間一點紅紅的肉餡若隱若現(xiàn),再配上幾粒蔥花,就好象一池秋水中的白蓮。

          福建的餛飩一般都很節(jié)儉,一根小木棍往肉泥上一點再往餛飩皮上一翻,一只餛飩就完成了,往往一盤肉泥可以對付一天所要出售的餛飩。

          吃餛飩的一般都是女孩子,她們可以不計較得失,慢悠悠地翹起蘭花指,用小調(diào)羹小心翼翼地舀起餛飩往櫻桃小口里送。

          所以,較之其他小吃,福建餛飩更顯得女人味一些。

            而四川餛飩則個性鮮明,陽剛味十足。

          首先一大特色是沒有湯,第二大特色是辣得過口不忘。

          那一年去成都調(diào)研,特地拜訪“抄手”,誰知端上來的是幾只干巴巴的結(jié)結(jié)實實的餃子狀餛飩,上面還澆了一層紅彤彤的辣椒油。

          仗著本人吃辣還有一些功底,掙扎著把這碗“抄手”給吞了。

          結(jié)果,除了辣,我已經(jīng)不記得它還有沒有其它味道。

            江南一帶,餛飩是最常見的小吃,這里的餛飩分為大餛飩和小餛飩兩種。

          大餛飩里餡比較多,有鮮肉的也有青菜的,但它又不同北方的餃子那樣皮厚餡足,江南人總是不肯象北方人那樣干脆利落地做出餃子風(fēng)格,他們總要保持餛飩的傳統(tǒng),哪怕再大一些,小家碧玉的本色不變。

          江南大餛飩是放大了的小餛飩,樣子象修女的帽子,湯多量也足,一般人吃一碗也就有了七分飽的感覺。

            正宗的江南小餛飩是最具江南文化味的,皮搟得講究,貼著碗能看到碗里的花紋,真正是薄如蟬翳。

          肉要精瘦的,處理得細膩無渣,燒好后的餛飩,皮子晶瑩舒展,“白里透紅,與眾不同”,象一只只美麗的白蝴蝶 。

          這時候的注意力就不會在吃上了。

          不過,這樣的小餛飩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多了,做的人和吃的人好象都已經(jīng)缺少了這份精致的心情。

          取而代之的是滿街都是的大眾小餛飩,簡單一裹,完事,連皮也不搟了,買現(xiàn)成的。

            在北方讀書的時候,思念餛飩(福建的江南的),思念得咬牙切齒。

          北方同學(xué)很不以為然,說,那有什么好吃的

          清湯寡水的,不如咱北方餃子實在。

            是的,要想實在,吃北方餃子;要想苗條,吃江南餛飩。

            羊肉串  很奇怪,我向來不吃羊肉,但對羊肉串卻來者不拒。

            第一次吃羊肉串是在北京。

          那一天,從北京圖書館查資料出來,拐到白石橋附近,那里有一片飯店餐館和小吃攤點。

          先買了仿膳食品窩窩頭,吃得直冒酸水,發(fā)了一通諸如慈禧太后的胃口怎么這么好對付之類的牢騷后,就站到了烤羊肉串的攤子前。

          并沒有想要吃,的的確確是被那種香里帶膻的味道吸引過來的。

            同學(xué)也是南方人,不吃羊肉,但他敢想敢干的精神令我佩服。

          他先買了三串,然后視死如歸地說:“我先吃吃看。

          ”他小心翼翼地先咬了一口,翻翻眼珠,接著就加快了頻率。

          我盯著他上下翻飛的大嘴,直問:“哎,別顧吃啊,到底好吃不好吃

          ”他“嗯嗯”地一氣吃完了三串,才摸摸肚子很滿意地說:“不吃真傻。

          ”趕緊掏錢,一手抓一把,這串咬一口,那串咬一口,真的很好吃,肥而不膩,焦香十足,還有一種特有的,說不出來的怪怪的味道(后來才聽新疆的同學(xué)說,那是孜然的味道)。

          我們就這樣邊走邊吃,吃完了,就地再買,反正羊肉串?dāng)傋拥教幎加小?/p>

          直吃得飽咯里都帶羊膻味,不能再吃了,再吃下去,我們非得變成草原牧民了。

            本來以為羊肉串就是這樣好吃了,誰知新疆的同學(xué)說:那算什么羊肉串

          真正好吃的是咱們新疆的羊肉串,那可是羊肉串的老家。

          第一次那么羨慕新疆人,真正覺得新疆是個好地方。

            咱也沒有機會去新疆啊,就把北京的羊肉串當(dāng)新疆的吧。

            回到南方后,也見過羊肉串,但不僅外貌小里小氣,味道也完全變了樣,如果說北京的羊肉串是仿名牌,那么南方的羊肉串就是假冒偽劣了。

          也有例外,一次到南京出差,在新街口發(fā)現(xiàn)了久違的羊肉串,那味道,那相貌和北京的一樣。

          我又一次站在南京的大街上不顧斯文地大嚼起來。

          以后只要去南京,都要想方設(shè)法地溜到新街口去過過癮。

            但總是心有不甘,有事沒事總鼓動頭兒:“咱們也到烏魯木齊去開個讀者作者聯(lián)誼會

          ”  羊肉泡饃  有了羊肉串墊底,去西安吃羊肉泡饃的時候就好象有了膽量。

            看過雄赳赳氣昂昂的兵馬俑,摸過楊貴妃的洗澡池,躲過小商小販的圍追堵截,吃過田里剛采下來的草莓,當(dāng)然也爬過大雁塔和古鐘樓,接下來就是品嘗西安小吃的時間。

            西安小吃最具代表性的小吃是肉夾饃和羊肉泡饃。

          不過,肉夾饃我連看都不看,一塊大肥肉塞在一塊大餅里,肥油直冒,盡管肉饃的主人說怎么怎么好吃,我就是吃不下去。

          不是怕胖,而是從小就不吃肥肉。

          肉夾饃是放棄了,但羊肉泡饃是一定要吃的。

            于是就去找。

          在古樓附近轉(zhuǎn)來轉(zhuǎn)去,轉(zhuǎn)累了就在一個小攤子上坐下來。

          坐定后才發(fā)現(xiàn)對面一個老頭在專心致致干活:把一塊硬硬的饅頭掰成顆粒狀。

          他神態(tài)專注地不緊不慢地掰呀掰,掉下來的粉末都用小指捺到嘴里。

          他在干嘛

          是不是牙口不好

          正想著,又見老頭把掰好的產(chǎn)品倒進一個盛滿濃湯的大海碗里,那碗濃湯頓時就變成了一碗漿糊。

          老頭有滋有味稀里嘩啦地喝完了這碗漿糊,站起身子,抹了抹沾在胡子上的殘留物,打了個響亮的飽咯,滿臉都是幸福感。

          突然好象明白了什么,趕緊找來伙計問:“那是什么

          ”“羊肉泡饃啊。

          ”老天,這糊里糊涂的東西就是大名鼎鼎的羊肉泡饃

          小的時候就最恨把饅頭放進湯里 ,軟不啦及的,要口感沒口感要味道沒味道,再好吃的饅頭再好喝的湯都給攪渾了。

            所以,很遺憾,在西安最大的收獲是買了一堆民間工藝品,而在吃上,卻是一片空白。

            看了賈平凹寫的陜西小吃,其中花了大量的筆墨形容羊肉泡饃的精彩,但我還是沒有被他煽乎得流出口水來。

          這在我看關(guān)于吃的書籍的歷史中是少見的。

            朝鮮涼面  初到東北,第一次看到正宗的朝鮮人和朝鮮文字還是大驚小怪的,后來看多了,就見怪不怪了。

          然后就開始琢磨如何深入了解朝鮮民族文化,比如,他們的飲食文化,更具體地說,如何吃遍學(xué)校周圍的朝鮮小吃店。

            于是,先去朝鮮泡菜攤子前偵察一番,和買泡菜的朝鮮族老大媽套近乎,問:“道拉及是什么意思

          ”朝鮮族老大媽真的很象《奇襲》里的老大媽那樣慈祥,她不僅耐心地回答我的幼兒園水平的問題,還推薦我買了朝鮮泡菜的代表作——桔梗。

          嘗了桔梗后,對朝鮮小吃就有了信心。

            那一天,零下18°,屋外早已是灰白兩色世界。

          從澡堂出來,頭發(fā)一會兒就凍成柴火棒。

          并不覺得冷,只是渴得慌。

          就到處找有水源的地方,后來發(fā)現(xiàn)一面“朝鮮涼面”的幌子正迎風(fēng)招展,涼面

          正好解渴。

          一頭扎進去,里面已是高朋滿座,人人都端著一個大海碗往肚子里灌涼面,很舒服的樣子。

          于是也要了一碗。

          等端上來后,才覺得好象有點不對勁。

          鮮紅的面湯上波瀾不興,面條當(dāng)然是潛伏在湯底的,只是這湯,怎么看都好象是剛從自來水龍頭里出來,冷不說,還有股漂白粉的味道。

          懷疑歸懷疑,我真的太渴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喝了再說。

          結(jié)果,渴是解了,但我體內(nèi)的那點余溫可全給帶走了。

          一路跑著回到宿舍,又是捂熱水袋又是灌開水,折騰了半天,才把胃里的那塊冰坨融化掉。

            我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東北人和南方人本來就不一樣,他們冰天雪地里可以吃凍梨吃冰棒,那是因為他們有從小就鍛煉出來的堅強的胃。

          所以他們可以裹著大棉襖吃涼面,而我,只能在穿短袖的時候。

            但,我還是沒有勇氣再去品嘗朝鮮涼面了。

          甚至一想到這四個字,我的胃就開始冒涼氣。

            不怪朝鮮涼面,只能怪我自己。

            道口燒雞  說來慚愧,自己在外求學(xué)幾年,大部分的注意力花在吃上。

          究其原因,一是學(xué)校食堂乏味的飯菜,使自己時常處于饑餓狀態(tài);二是天性所致,“民以食為天”嘛,自己當(dāng)然也不例外。

            于是,剛到長春不久,就打聽到“道口燒雞”挺有特色,忙親臨考察。

          果真,擺在櫥窗里的燒雞肥嫩嫩、黃燦燦、熱騰騰,撒發(fā)著迷人的香氣,又看到買燒雞的人排成了長隊,更證實了此燒雞的名不虛傳。

          此后三年間,只要錢包里有點余錢,便忙不迭地往燒雞店送,買不起整只就買半只;買不起半只就買雞雜碎(雞肝、雞卵等構(gòu)成,便宜而味極佳,是窮學(xué)生最親睞之物)。

          那種拎著一小袋燒雞走路的愉快,無法言喻,只覺得生活在那一刻是多么美好。

          此時若去攻讀書關(guān),再厚的“磚頭”也能毫不費勁地“啃”下來,這就是“道口燒雞”的威力。

          有時,人的胃口會比腦袋重要得多,換句話說,就是物質(zhì)有時也能毫不客氣地戰(zhàn)勝精神。

            逢到宿舍里的女同胞過生日,無例外地都要買只“道口燒雞”以饗大家。

          雞上臺面后,往往還沒等打開塑料袋,大家就已經(jīng)操起家伙躍躍欲試了。

          那香噴噴、熱騰騰的燒雞,嫩而無渣,連骨頭都是酥的,一塊雞肉在舌頭上還來不及停留就溜進肚子里去了。

          而此時往往有師兄師弟尋著香味不請自到,說句“生日快樂”就一屁股坐下來大嚼起來。

          那時候,要求師兄師弟辦事或反過來他們求我們辦事,都言不二價:一只道口燒雞。

            在長春的三年,可以說是伴著“道口燒雞”的香味渡過的。

          (雖不能常吃,但離學(xué)校不遠的一家燒雞店每天毫不吝惜地飄來的香味,使我們的讀書生活變得有滋有味起來。

          )  臨畢業(yè)的時候,有人告訴我,有一家大餅店專營夾肉大餅,味道好得沒法提。

          可惜沒有機會了。

          要不然,現(xiàn)在又會有一樣好吃的供我回味了望采納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quán)所有

          友情鏈接

          心理測試 圖片大全 壁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