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猴子動作表情的句子
1. 猴子是一種頑皮可愛的小動物。
它那玲瓏的小面孔上嵌著一對閃閃發(fā)光的圓眼睛,一身灰褐色的毛,好像穿著一件皮毛大衣。
嘴向外凸起,就像和尚敲的木魚兒。
它的尾巴總是卷著,顯得格外頑皮。
2. 猴子是一種有靈性的動物,它們大腦發(fā)達。
喜歡模擬。
現(xiàn)在我們只有在動物園能夠看到它們的身影。
3. 猴子跑到跳高架的橫桿前,又腳踏地,雙臂猛擺,身材就像小燕子一樣飛過了橫桿。
4. 一只猴子搶起玉米棒啃上兩口,然后把玉米棒夾在懷里趕緊向遠處跑,找到了個偏僻的角落吃起來。
另一只猴子趁其不備,一把將它的玉米棒打掉在地上,還朝它踢了一腳,撿起玉米棒溜之大吉
5. 只見一只小猴子從山洞里竄出來,向山下跑去。
緊接著,一只猴媽媽模樣的老猴子從山洞里追出來,一把抓住小猴子的尾巴,硬是把小猴子給拖了回來。
可小猴子真是太貪玩了,總是想逃,但猴媽媽卻緊緊抓住它的尾巴,絲毫不肯放松。
可憐的小猴子急得嘰嘰直叫,尾巴上的毛都被拽掉了。
6. 猴子非??蓯郏浑p明亮的眼睛,頭小小的,穿著一件棕黃色的衣服,長長的尾巴,翹起尾巴,紅屁股就露出來了。
7. 猴子穿著小孩的衣服,爬到高竿的頂上,倒豎蜻蜓,它那頑皮的樣子逗得大家直笑猴子跳澗,互相追逐著,活像小孩捉迷藏。
8. 金絲猴倏忽間蹦出竹林,一下子就把天籟造成的靜物面變活了,它們在枝杈間蕩來跳去,常??谖蚕嚆曇痪€飲水于絕壁下,這又給了我們多少滑稽的興味。
9. 一只猴子盤坐在地上用爪子搔耳朵,齜牙咧嘴,樂不可支。
10. 據(jù)說,猴子現(xiàn)在也擺闊了,游客們的東西給少了,便不高興,輕則呲牙咧嘴,嚇唬膽小的人們,有時,竟要過客把口袋翻出來給它們看過,才悻悻地放行;更有甚者,把游客的照相機、小型收錄機扣留下來,掛在樹梢上,借以敲詐勒索。
11. 人們鐘愛峨嵋山的猴子,上了洗象池,便有成群的猴子向游客們乞討,或許,是峨嵋山的猴子過于精靈,在耳濡目染中,竟也沾上了人類的俗氣。
12. 其中一個小猴子在原地走了一圈,然后用手搭一個涼棚向上仰望,再在地上翻了一個筋斗,向游人敬禮。
13. 猴子運動的時候,那動作非常迅速。
經(jīng)常連蹦帶跳的跟錯誤們追趕打鬧。
或者,在鋼絲上倒豎蜻蜓,那樣子引得咱們哈哈大笑。
玩的愉快時,還會大聲尖叫,叫得十分逆耳。
14. 猴子真是一種幽默的動物。
15. 小猴子圓圓的眼睛,瘦瘦的臉頰,扁扁的嘴巴,紅紅的屁股,尾巴又細又長,像一條鞭子。
小猴子愛在樹上跳來跳去,沒事就坐下來撓癢癢。
16. 在哦眉山上,有好多野獼猴,它們往往成群結(jié)伙,多則上百只,少則幾十只。
在它們中,有兇猛的公猴、老猴,有溫柔順從的母猴,有既可愛又可憐、膽小怕事的小猴。
它們都長著一身灰毛,有著一個紅屁股,樣子不算美,也不令人討厭。
【部編版】三年級下語文2《燕子》教學反思
2《燕子》教學反思《燕子》是鄭振鐸的一篇散文,文章語言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
燕子活潑可愛的外形特點,追趕春天的候鳥習性,輕快靈活的飛行姿態(tài),文靜優(yōu)雅的休息場面,都一一躍然紙上,動靜結(jié)合、有聲有色,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春天和燕子的喜愛之情。
我采取談話的方式導入新課,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看燕子的情景,說說記憶中的燕子是什么樣子的,且在板書課題時相機教學“燕”字。
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咬文嚼字,品味其表情達意的作用。
我主要抓住關(guān)鍵的詞語,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在讀中理解,體會用詞的準確傳神,在讀中想象、品味、欣賞,直至背誦,促進學生語言的積累和內(nèi)化。
第一課時便是基礎(chǔ)的讀準生字、讀通句子、讀懂課文,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內(nèi)容,根據(jù)課文描寫燕子的情景將其分成四個部分:外形、習性、飛行和休息。
在教學第二課時時,我先將第二自然段提取出來先講,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詞語、句子,如“微風吹拂”、“柔柳舒展”、“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等詞句一一品悟,從而來感知春天的爛漫無比,而這些美麗燦爛的春景因燕子而更富有生趣。
通過《燕子》兩課時的教學,讓我感悟到在教學散文時,還是要回歸課本語言,讓學生一遍遍地去讀、去品讀、從讀中他們自然會有所悟。
在朗讀中,讀出春天的美麗爛漫,讀出燕子的活潑機靈。
而在課文的第三、四自然段的教學上,我過于放手了,假若能夠第三自然段我來引導,然后讓學生學習到品讀的方法,從而自己去品
人教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教學反思_2 燕子
2燕子《燕子》是鄭振鐸的一篇散文,文章語言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
燕子活潑可愛的外形特點,追趕春天的候鳥習性,輕快靈活的飛行姿態(tài),文靜優(yōu)雅的休息場面,都一一躍然紙上,動靜結(jié)合、有聲有色,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春天和燕子的喜愛之情。
我采取談話的方式導入新課,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看燕子的情景,說說記憶中的燕子是什么樣子的,且在板書課題時相機教學“燕”字。
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咬文嚼字,品味其表情達意的作用。
我主要抓住關(guān)鍵的詞語,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在讀中理解,體會用詞的準確傳神,在讀中想象、品味、欣賞,直至背誦,促進學生語言的積累和內(nèi)化。
第一課時便是基礎(chǔ)的讀準生字、讀通句子、讀懂課文,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內(nèi)容,根據(jù)課文描寫燕子的情景將其分成四個部分:外形、習性、飛行和休息。
在教學第二課時時,我先將第二自然段提取出來先講,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詞語、句子,如“微風吹拂”、“柔柳舒展”、“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等詞句一一品悟,從而來感知春天的爛漫無比,而這些美麗燦爛的春景因燕子而更富有生趣。
通過《燕子》兩課時的教學,讓我感悟到在教學散文時,還是要回歸課本語言,讓學生一遍遍地去讀、去品讀、從讀中他們自然會有所悟。
在朗讀中,讀出春天的美麗爛漫,讀出燕子的活潑機靈。
而在課文的第三、四自然段的教學上,我過于放手了,假若能夠第三自然段我來引導,然后讓學生學習到品讀的方法,從而自己去品悟第四自然段,
古文古詩名句賞析!!!
1《歸園田居》:“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悠然”寫出了作者那種恬淡、閑適、對生活無所求的心情。
“見”表現(xiàn)出詩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為之,而是在采菊之間無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簾。
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為一體了。
能達到這種境界,正是心靈自由而平靜的美好結(jié)局。
2“但使愿無違”的“愿”如何理解
從字面上看是“我的意愿”有個好收成,其實更蘊含了不要在那污濁的現(xiàn)實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3、 《過故人莊》:“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 是描寫山村風光的名句。
綠樹環(huán)繞,青山橫斜,猶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畫。
同時也采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綠樹”對“青山”,“村邊”對“郭外”,詞性相同,互相對應(yīng),十分工整。
4、《錢塘湖春行》:“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沒馬蹄。
” 這四句是白居易此詩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為搶眼的句子,同時也是白詩描寫春光特別是描寫西湖春光的點睛之筆。
幾處,是好幾處,甚至也可以是多處的意思。
用“早”來形容黃鶯,體現(xiàn)了白居易對這些充滿生機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愛:樹上的黃鶯一大早就忙著搶占最先見到陽光的“暖樹”,生怕一會兒就會趕不上了。
一個“爭”字,讓人感到春光的難得與寶貴。
而不知是誰家屋檐下的燕子,此時也正忙個不停地銜泥做窩,用一個“啄”字,來描寫燕子那忙碌而興奮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寫活了。
這兩句著意描繪出鶯鶯燕燕的動態(tài),從而使得全詩洋溢著春的活力與生機。
黃鶯是公認的春天歌唱家,聽著她們那婉轉(zhuǎn)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嫵媚;燕子是候鳥,她們隨著春天一起回到了家鄉(xiāng),忙著重建家園,迎接嶄新的生活,看著她們飛進飛出地搭窩,使人們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
”用亂花淺草來寫西湖早春的美景。
“漸欲”,漸漸就要;“才能”,剛剛能夠,都表現(xiàn)出事物在發(fā)展變化之中。
5、《游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山西村山環(huán)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用來說明困境中仍然蘊含著希望,也暗含著克服重重困難最后終于實現(xiàn)理想愿望的深刻哲理。
6、《觀滄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 這是全詩的高潮,作者運用豐富奇特的想象,大膽的夸張,將眼前海上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了一種宏大的意境。
7、《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 為歷來傳誦的名句,描繪了晝夜和冬春交替過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悅。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在描述自然的時序交替中蘊含哲理。
“生”說明舊事物中已孕育了新的生命,景中出理。
“入”,是說新春提前闖入舊的一年,景中出情,思鄉(xiāng)而不低沉。
8、《望岳》:“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
” 泰山的雄姿,引發(fā)詩人登臨高峰的愿望,他要臨絕頂,將天下群山盡快收入眼底。
聯(lián)系到詩人當時實情,這句詩更可理解為:他不計落第得失,堅信自己出眾的才情,堅信自己一定能脫穎而出。
至此,泰山的雋秀磅礴之氣與詩人凌云壯志之豪情自然地溶為一體,情景交融,渾然天成。
9、《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 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及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jīng)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jié)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
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枝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
同時,知了的鳴叫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
夜間的鳴叫聲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鳴,正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感到特別清幽。
總之,“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1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只要四海之內(nèi)有你的知心朋友,即使遠在天涯海角,也仍像是近鄰。
(作者勉勵自己的友人,勇敢地踏上征途,表現(xiàn)出了朋友之間的真摯感情。
) 11、《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 陽光照耀著漢水平原,漢陽鎮(zhèn)四周的樹木顯得格外分明,那芳草茂盛的地方,便是鸚鵡州。
(觸景生情,勾起淡淡的鄉(xiāng)愁。
) 12、《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沉舟側(cè)畔干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 沉船旁邊無數(shù)新船飛速馳過得意洋洋,病樹面前萬千綠樹如同逢春蓬勃生長。
①比喻在自己被貶謫邊地好像沉舟病樹般奄奄一息之時,有多少人卻飛黃騰達“爬”上去,這表達了作者對自己的不平遭遇的憤慨,又是對那些混水摸魚撈好處的人的諷刺。
②這兩句詩在客觀上卻寫出了新事物終究要取代舊事物這一客觀規(guī)律。
) 13、《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 賣唱女不知道國家滅亡的悲痛,隔著江水還唱著亡國的曲子《后庭花》。
(描述了現(xiàn)實中帝王飲酒作樂,不理政事,荒淫無度的生活,表達出詩人憂國憂民之情。
) 14、《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哪一天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深夜秉燭長談,訴說我在巴山這天晚上看雨時想念你的心情。
(這兩句是作者身在巴山設(shè)想回長安、晚上與妻剪燭夜談的情景,表達了相思之情。
) 15、《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年老力衰的千里馬雖伏在馬槽上,但它的志向仍是日行千里;懷有雄心壯志的人雖到晚年,但雄心壯志不改,慷慨依舊。
(這四句話表現(xiàn)了作者自強不息,老當益壯的進取精神和豪邁氣慨。
) 16、《相見歡》:“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 即使有千絲萬縷的離愁,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是離別愁情,這離愁別恨的另一種滋味,不是常人所體驗到的。
(這幾句話直抒離愁之苦,抒發(fā)了作者一腔懷舊之情。
) 17、《使至塞上》: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這段話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
一個“大”字,形象描繪出邊疆沙漠的荒涼與浩瀚,那里寬闊無邊沒有什么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下面一個“直”字則表現(xiàn)出了他的勁拔和堅毅之美。
那荒漠上沒有任何山巒林木,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得用“長”來形容才算準確。
另外,落日本來給人是一種凄楚蒼涼的印象,而在此處詩人卻把它寫“圓”了,便給人以親切溫暖之感。
詩人不僅實寫了沙漠的景象,而且還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入到廣闊的自然環(huán)境中去,正如王國維所評價的那樣,這是“千古壯觀”的名句。
18、《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這兩句突發(fā)奇想,借月傳情。
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詩人想到:我還是把自己的一片愁心托付給這皎潔生輝、純潔多情的明月,讓它隨風飄到遠在夜郎(今湖新晃侗族自治縣)以西的友人身邊去吧
這“愁心”,概言之,是為友人處境而愁;細析之,則又包含著關(guān)切、牽掛、不平、同情、憂慮等多種復雜的感情,真是纏綿悱惻,一往情深
這“直到”,表面上描繪明月清風飛越萬水千山,直抵夜郎龍標,實際上烘托詩人心飛神馳,追念友人的殷殷深情。
19、《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 這兩句通常解釋為: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落淚驚心。
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
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于物,都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感情。
本聯(lián)以“感時”一語承上,以“恨別”一語啟下,章法分明。
20、《論詩》:“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lǐng)風騷數(shù)百年。
” 國家代代都有有才情的人出現(xiàn),他們各自的影響也不過幾百年而已。
作者認為詩歌應(yīng)隨著時代不斷發(fā)展,詩人在創(chuàng)作上應(yīng)求變創(chuàng)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趨。
21、“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 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云”,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xiàn)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漂浮的開闊景象。
那凌云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xiàn)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
一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
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
這里,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shù)的魅力,發(fā)人深思,耐人吟詠。
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22、《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古往今來,人難免一死,為拯救祖國而死,舍生取義,一片丹心將垂于史冊,映照千古。
這激情慷慨的兩句詩,表明了詩人舍生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民族氣節(jié)。
全詩也因有此兩句收尾而成為一代名作,千古壯歌。
23、 誰道人生無再少
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下闋迸發(fā)出使人感奮的議論。
這種議論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表達有關(guān)人生的哲理。
“誰道”兩句,以反詰喚起,以借喻回答。
結(jié)尾兩句以溪水西流的個別現(xiàn)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懷,自我勉勵,表達出詞人雖處困境而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
仿寫一組排比句
首詞寫離恨相思,情景交融,細微,感人至深。
上片重在寫景,寓情于景,一切景情語。
在詩人的眼中,菊花似為愁煙所籠罩,蘭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時流下的淚珠,這一亦真亦幻幽極凄絕的特寫鏡頭,正是抒情主人公悲涼、迷離而又孤寂的心態(tài)的寫照。
“羅暮輕寒”二句將筆觸由苑中折回室內(nèi),似乎是寫燕子由于羅幕輕寒而離去,實則寫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
“燕子雙飛去”,不僅是帶有鮮明的季節(jié)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雙飛”更襯出人之“孤棲”。
不難想象,當作者目送時而繞梁呢喃、時而穿簾追逐的雙燕相隨而去之際,該懷著怎樣一份孑然獨立的悵惘
“明月不諳”二句引來明月作進一步的烘托與映襯。
作者嗔怪“明月不諳離恨苦”,是從另一角度加以生發(fā)——月已圓而人未圓,作者對那皓潔的月光羨極生妒、略致微詞,乃是情理中。
語文詩歌鑒賞要怎么寫
格式是什么
語文:詩歌鑒賞試題答案規(guī)范格式 “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觀點態(tài)度”,這一考綱規(guī)定的考點決定了詩歌鑒賞試題的命題范圍和答題指向。
盡管每道試題的答案千差萬別,但并不意味著答題時毫無規(guī)律可循。
答案的準確性主要決定于考生對詩歌文本的理解,決定于考生閱讀和鑒賞的經(jīng)驗。
而作為考試的詩歌鑒賞最終要形諸文字,這就存在一個清晰準確嚴謹表達的問題。
本文以2007年高考詩歌鑒賞試題答案(受篇幅限制,試題簡化,題料不錄)為例,簡說答案規(guī)范格式。
考試時參照規(guī)范格式答題,可以避免下筆千言而答案卻不能到位的情況。
一、詩歌形象鑒賞類試題 這類試題的考查方式主要有兩種。
詩歌畫面內(nèi)容和詩歌意境營造。
意象、意境是題目擬制的基礎(chǔ),情景關(guān)系是題目擬制的核心。
分析意境必須扣住兩個基本方面:客觀環(huán)境和主觀情感。
【典范答案】1.尾聯(lián)寫出了農(nóng)忙時節(jié),農(nóng)人全家在農(nóng)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全國卷Ⅱ) 試題要求回答王維《新晴野望》尾聯(lián)“農(nóng)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描寫了一幅什么樣的圖景”。
答案緊扣“無閑人”“傾家”,結(jié)合詩作準確回答了描寫的“圖景”。
2.細致地描繪了水花四濺(在荷葉上),水珠圓潤晶瑩,真切地展現(xiàn)了主人公輕快、喜悅的心情。
(上海卷)試題要求“就作品中畫線句,聯(lián)系下片內(nèi)容,從情景關(guān)系的角度,寫一段鑒賞文字”。
畫線句指蘇軾《阮郎歸·初夏》下片“瓊珠碎卻圓”句。
試題要求“鑒賞”蘇詞下片營造的意境。
答案展開想象,再現(xiàn)該句描繪的畫面,析出了畫面中滲透的人物的內(nèi)在情愫。
【規(guī)范格式】 ①運用……等意象,②描繪了……的畫面,③營造了……的氛圍,④表達了……的感情。
⑤其他。
這一格式中,不一定所有內(nèi)容都寫到,應(yīng)針對問點組織答案。
但關(guān)鍵是“情景”二字,即②④兩項。
在形象類試題答案中,“情景關(guān)系”往往是無從回避的。
是定點觀察還是移步換景?是靜止景象還是運動景象?是虛幻景物還是實在景物?是遠看之景還是近視之景?是直接抒情還是間接抒情?是借景抒情還是借典抒情?是托物抒情還是托物言志?是樂景襯哀還是哀景襯樂?這些問題往往常見,應(yīng)據(jù)題目要求回答。
答題忌語:“意象豐富”“畫面優(yōu)美”“意境深遠”等。
【相關(guān)術(shù)語】 環(huán)境特點:明媚、蕭瑟、寂靜、清冷、清幽、燦爛、悲涼、凄清、廖廓、遼闊等。
情感特點:喜悅、激動、哀傷、憂愁、悲苦、孤寂、消極、曠達、灑脫、悲憤等。
【答寨示例】 桃花溪 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礬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結(jié)合詩中意象,分析這首詩的意境。
參考答案:前兩句描繪了詩人向漁人問訊的情景。
“漁船”“桃花”“流水”“清溪”等意象,令人聯(lián)想到“桃花源”,表達了詩人向往世外桃源的心情。
二、詩歌語言鑒賞類試題 這類試題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種:探究詩眼詞眼的作用,理解重點語句的內(nèi)蘊,分析語言風格的特點。
試題一般關(guān)涉到下列幾個因素:事物情狀的反映、作者情感的表達、修辭手法的運用、結(jié)構(gòu)作用的分析。
【典范答案】 1.分別是“明”和“出”。
詩人在這里用了。
“明”和“出”,充分顯示出雨后“新晴”,詩人極目“野望”所見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漲。
在陽光照耀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時更加明亮奪目;雨水沖洗后的群山,在太陽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層次。
(全國卷Ⅱ) 題目要求析出王維《新晴野望》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兩句中“最精 煉傳神”的兩個字。
答案析出了“詩眼”形容詞“明”和“出”,并結(jié)合詩句描述了詩 人營造的情境。
2.這句詩借景抒情,通過描寫山雨過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達詩人孤傲寥 落的情懷。
(福建卷) . 試題要求簡要分析“天地寂寥山雨歇”(謝枋得《武夷山中》)一句“對表情達 意有什么作用”。
答案說明了該句描寫的具體景象,并展開聯(lián)想,闡明了詩作表 達的情懷。
3.劉詩……含蓄深沉,體現(xiàn)了詠史詩的特色。
吳詞……溫婉悲涼,凸顯婉約 詞的正宗風韻。
趙曲……明快直露,有濃郁的散曲風味。
(浙江卷) 題目要求“賞析這三篇作品的……語言特色。
”“這三篇作品”指劉禹錫,《烏 衣巷》、吳激《人月圓》、趙善慶《山坡羊·燕子》。
答案用相關(guān)術(shù)語“含蓄深沉” “溫婉悲涼”“明快直露”,準確地回答了問題。
【規(guī)范格式】 ①采用……修辭手法,②描繪了……情狀,③表達了作者……思想情感,④ 在結(jié)構(gòu)上起……作用。
⑤語言具有……特點。
⑥其他。
語言類試題涉及修辭手法,本文將其歸入表現(xiàn)手法一類(見下)。
這類試題 要針對問點作答,同樣不必面面俱到。
例l是對詞的鑒賞,例2是對句的鑒賞, 例3是對全篇語言風格的鑒賞。
答案須要言不煩,切忌空洞。
答題忌語;“語言優(yōu) 美~形象生動”“感染力強”“承上啟下”等。
. 【相關(guān)術(shù)語】 作品語言風格:清新、華麗、通俗、幽默、活潑、莊重、簡約、凝練、含蓄、明快等。
作者主體風格:樸素自然(陶淵明)、清飄俊逸(李白)、沉郁頓挫(杜甫)、朦 朧隱晦(李商隱)、清健俊爽(杜牧)、通俗易懂(柳永)樂觀放曠(蘇軾)、纏綿悱惻 (李清照)、慷慨激昂(辛棄疾)、深沉悲涼(陸游)等。
. 【答案示例】 雨過山村 王建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
婦姑相喚浴蠶去。
閑看中庭梔子花。
你認為這首詩的“詩眼”是哪一個詞?試結(jié)合全詩內(nèi)容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詩眼是“閑”。
全詩描繪了山村靜幽而又繁忙的農(nóng)家景象。
即令在雨天,婦姑也相約“浴蠶”,可以推想丁壯更是早到田間去勞作了。
此時唯有“中庭梔子花”悠閑地開著。
這種“閑”正反襯農(nóng)家之忙。
一個“閑”字。
成為表現(xiàn)雨后農(nóng)家山村忙碌景象最有力的一個詞。
三、詩歌表達技巧鑒賞類試題 這類試題的考查方式主要有兩種。
一為修辭手法,一為表現(xiàn)手法。
表現(xiàn)手法有幾個相同或相近的概念:藝術(shù)手法、藝術(shù)技巧、表達方式、表達技巧、藝術(shù)特色等。
這些概念往往是從整首詩的角度考慮提出鑒賞要求的。
【典范答案】 1.兩首詩都運用了對比手法。
第一首詩宮內(nèi)宮外(或空間)對比:宮外飛雪陰云,分外寒冷;宮內(nèi)綠樹掩映,溫暖如春。
第二首詩今昔(或時間)對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雜樹叢生,宮殿荒涼。
(湖北卷) 兩首詩指吳融《華清宮》和李約《過華清宮》。
題目要求指出兩首詩“主要運用了哪種相同的表現(xiàn)手法,并作簡要說明”。
答案辨析兩詩表現(xiàn)方法的相同處在運用對比,并分析這種手法在詩歌中的具體應(yīng)用(此題需要分析橫、縱兩種對比方式),描述運用這種方法表現(xiàn)的不同情境。
2.主要運用襯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曠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場景來襯托鷹的形象。
(安徽卷) “這首詞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現(xiàn)手法來寫鷹的?請作簡要分析。
”這首詞指陳維崧《醉落魄·詠鷹》。
答案的核心詞是“襯托”,然后具體回答以何物襯托何物。
【規(guī)范格式】 ①運用了……手法,②具體分析這種手法的運用,③表達了……情感,④產(chǎn)生了……效果,⑤其他。
回答這一類試題,首先要明確用一個術(shù)語來說明是何種表現(xiàn)手法,然后要結(jié)合詩句內(nèi)容對這種表現(xiàn)手法進行具體分析,有時還需要說明這種手法的使用效果,或者說明在表達詩人情感方面的作用,當然也必須針對問點回答。
【相關(guān)術(shù)語】 修辭手法:比喻、夸張、擬人、對偶、對比、設(shè)問、借代、用典、通感、疊詞等。
要注意把握運用這些修辭手法的一般作用。
例如,比喻的作用在使事物形象化。
表達技巧:烘托、渲染、鋪墊、鋪陳、對比、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虛實相生、動靜結(jié)合等。
要注意把抽象的概念化為具體的分析。
例如烘托,要具體回答以何物襯托何物。
【答案示例】蘭溪棹歌 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這首詩在表現(xiàn)手法上的顯著特點是什么?試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蘭溪棹歌》的主要特點是動靜交錯。
涼月、柳灣、山色、溪水,構(gòu)成一幅富有生趣的靜態(tài)畫。
末句“半夜鯉魚來上灘”與前三句渲染的靜態(tài)相映照。
前三句寫靜景,末句寫動景,一個“上”字,靜中見動,愈見蘭溪之靜。
四、詩歌觀點評價類試題 這類試題的考察方式主要有兩種。
分析詩歌表達的思想情感,列舉詩歌作者的觀點并作出評價。
【典范答案】 1.“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表達了猛氣猶存、老當益壯的情懷。
“人間多少閑狐兔。
月黑沙黃,此際偏思汝。
”表達了期待施展抱負、建功立業(yè)的志向。
(安徽卷) 試題要求結(jié)合陳維崧《醉落魄·詠鷹》下片的句子,“分析詞人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用“猛氣猶存”“老當益壯”“施展抱負”“建功立業(yè)”等詞語,結(jié)合詩句作了準確回答。
2.這兩首詩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相同的思想感情。
高蟾詩通過晚望金陵,從“落日”“秋聲”等意象中,生出一片傷心之情。
詩人認為這種深重的傷心,世上的畫家是畫不出來的。
韋莊詩則通過觀看金陵圖,認為畫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
足以表現(xiàn)出對國事衰敗的傷痛之情,所以說,傷心是畫得成的。
(江西卷) 高蟾《金陵晚望》:“一片傷心畫不成”。
韋莊《金陵圖》:“誰謂傷心畫不成”。
試題要求“結(jié)合詩歌對此作簡要分析”。
答案具體分析詩人在詩歌文本中闡明的觀點,依據(jù)詩歌意象說明兩種觀點形成的緣由,說明觀點表面上的不一致和實后上的一致。
【規(guī)范格式】 ①說明情感或觀點的總體特征,②具體分析這種情感或觀點在詩歌中的體現(xiàn),③其他。
【相關(guān)術(shù)語】 思想情感:建功立業(yè)、息影林泉、壯志難酬、志得意滿、悲苦孤寂、曠達灑脫、羈旅之愁、思鄉(xiāng)之苦、愛國之思、亡國之悲等 【答案示例】洗兒蘇軾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反東坡洗兒詩 錢謙益坡公養(yǎng)子怕聰明,我為癡呆誤一生。
還愿生兒狷且巧,鉆天驀地到公卿。
閱讀北宋蘇軾《洗兒》和清初錢謙益《反東坡洗兒詩》,試析二詩觀點有何不同。
參考答案:兩詩立意不同:蘇軾《洗兒》側(cè)面表現(xiàn)自己遭遇的政治上的多災多難。
錢氏翻案之作旨在揭露明末官場阿諛奉承曲線求官的風習。
兩詩皆用調(diào)侃幽默之語,使讀者在審美中獲得新奇的心理滿足。
賞析詩歌,一般從意象入手,深入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詩情,這是一個合理的流程。
從2007年高考詩歌鑒賞試題看,鑒賞“表現(xiàn)手法”和“思想情感”是命題的兩個基本點,扣住這兩點答題也就成為成功搶分的關(guān)鍵。
組織詩歌答案,應(yīng)當記住四句話:扣住一個點,抓住兩個字,記住三句話,堅持四步走。
一個“點”指“問點”,弄清題目的要求是什么;“兩個字”指“情、景”,情景關(guān)系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要因素;“三句話”指“寫了什么,如何寫的,有何作用”;“四步走”指默讀全詩感受形象,理解意境感悟詩情,針對問點組織語言,揣摩文字謄清答案。
在文字表述方面,一般按照由總到分的形式來組織文字。
那種不作深思隨手答題的行為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