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有什么習(xí)俗
中元農(nóng)歷七月十五,也有部區(qū)是七月十四。
七月原是,有若干農(nóng)作物成熟,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每到中元節(jié),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
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據(jù)《佛說盂蘭盆經(jīng)》的記載,“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yǎng)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
道教稱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地官生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
相傳七月地獄大門開放一個月,所有的無主孤魂全從陰間出來,到陽間接受人民的供養(yǎng),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度”布施的祭祀儀式。
不管哪種說法,每年陰歷七月十五那天便是陰陽兩界相通,百鬼夜游之時。
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朝鮮都有過鬼節(jié)的傳統(tǒng),有的地方還相當(dāng)隆重。
從古至今過鬼節(jié)已經(jīng)演化出各種的風(fēng)俗祭拜,但是不同的地方卻有著相同的鬼節(jié)禁忌。
湘西土家族.苗族民間素材
從四十六歲到五十五歲,李白在各地漫游,“一朝去京國,十載客梁園。
”他家在山東,常居河南開封,又以河南為中心,游河北、山西、陜西。
“酒隱安陸”十年,客居梁園十年,中間則是五年的江南漫游和三年的翰林學(xué)士,李白一生的主要軌跡,就在這二十八九年。
杜甫說: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這詩句對李白的形容非常貼切。
飄零是李白的常態(tài),他沒有多少家園的概念,雖然他也寫詩懷念兒女,但比之杜甫的親情差遠(yuǎn)了。
四川老家,兄弟姐妹一大堆,他幾乎只字不提。
這是耐人尋味的,學(xué)者們往往語焉不詳。
兄弟姐妹多,沖淡親情,包括對父母的感情
而家園感與親情緊密相連。
我所看到的寫李白的文字,無一例外地美化他的親情友情,費力卻未必討好。
把握李白之為李白,切忌把他弄得面面俱到。
這也是供課堂用的文學(xué)史描寫古代杰出文人的通病。
古今賢者之賢,不會賢到一條路上去。
歷史的張力源自個體生命的差異。
李白有過兩個一同生活的女人,許氏死了,劉氏走了。
史料又提到“再合魯一婦人”,合是男女相合,類似同居。
唐代雖然開放,同居卻也不多見。
這位不要名份的山東婦人,可能一直照顧他的孩子,直到他繼娶宗氏后,她便消失了,和劉氏一樣。
宗氏如同許氏,祖父在武則天時代做過丞相,是名門閨秀,嫁給李翰林,可能雙方都有需求。
宗氏對李白不錯。
但她出嫁的具體時間卻不大清楚,可能在李白五十歲以后。
李白在客棧度過的時光,遠(yuǎn)遠(yuǎn)超過他回家的日子。
他對錢財不在乎,皇帝賜的金銀,他拿去蓋酒樓,不是想營業(yè),而是方便喝酒。
他是堂堂李翰林,酒樓有一定規(guī)模的,他走了,酒樓大約交給朋友。
也沒有朋友替他經(jīng)營的任何記載。
離開長安后,他最大的沖動是成仙,對世間俗物不屑一顧。
有學(xué)者認(rèn)為,名篇《夢游天姥吟留別》寫于這一時期。
他煉丹,追尋高天師,白日醉酒夜來做夢,醉里夢里,神仙是???。
神仙給他傲視朝廷的精神資本: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
聽說山里有個活了兩三百歲的女道士,看上去只有四十多歲。
他尋找女道士,可謂辛勞到家了,以年近半百之軀,九天踏遍三十六峰,未見她的身影,于是感慨說:“神仙殊恍惚,莫如醉中真。
”他對神仙也是有懷疑的,畢竟尋仙幾十年,一個神仙也沒見到。
問題是:他求仙的沖動為何如此之大
和他的名字、他與生俱來的神秘氛圍有關(guān)嗎?李白感受夜空的能力無與倫比,他的眼睛比星星還亮。
他不厭其煩地形容月亮,造詞之多,中外第一。
月球上最為醒目的一座環(huán)形山,聯(lián)合國以李白的名字命名。
月亮既是神靈,又是他的老朋友: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李白能歌能舞,他又酒不離手,劍不離身。
他描寫關(guān)山月,別是一番意境: 明月出天山,蒼茫月海間。
長風(fēng)幾萬里,吹度玉門關(guān)。
王昌齡遭朝廷貶黜,李白的月亮和別意聯(lián)系上了:“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則把女人們思念征夫的情緒融入一片冰冷的月色。
李白有個兒子取名明月奴,卻不知是誰生的。
王安石不滿意李白寫詩,十之八九不離酒和女人。
我們看到的現(xiàn)當(dāng)代選本,則幾乎篇篇有月亮。
古代詩人詠月,除了中秋的月亮讓蘇東坡占了去,其余各類“經(jīng)典情景”之月亮,大都?xì)w于李白。
李白迷神仙,他眼中的天空與山脈充滿神性。
我們今天讀他,應(yīng)該有一種虔誠,對自然,對宇宙,對深不可測的人類的靈魂。
李白是那種有極大抱負(fù)的人,他的抱負(fù),差不多涉及當(dāng)時所有的重大領(lǐng)域。
文化上他也自視為千秋人物:“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
”孔子刪詩,述而不作,李白要向孔子看齊。
有時甚至說:“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即使他并非胡人,也是漢人中的異類,個性特別突出,自幼飽讀漢語經(jīng)典,卻沒有讀成書呆子。
強(qiáng)悍的生命沖動,將經(jīng)典內(nèi)化于肉身。
他的理想主義和他的七情六欲,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中國古代人物,李白式的自由奔放,實屬罕見。
單從文學(xué)的角度看他,顯然是不夠的。
用浪漫主義概括他,總覺得有缺失:他不能濟(jì)蒼生安社稷,于是他就浪漫。
這里有個隱形的套子。
說來說去,他還是被權(quán)力所規(guī)定。
這種理解模式,源于形而上學(xué)的主客體分離,把生命拆解開來。
倒不如動用直覺,盡可能瞄準(zhǔn)這個鮮活的、呈噴射狀的生命形態(tài)。
斗膽說一句:關(guān)于李白的評論文章,還是少讀為妙。
一再重版的名家選本都是好的:它們經(jīng)受了時間的考驗。
大量基礎(chǔ)性的工作,讓我們這些受惠者對前輩學(xué)人心懷感激。
李白的“梁園十年”,物質(zhì)生活不如“安陸十年”。
他也不攢錢。
唐玄宗給他多少錢,史料不載,大概不會少。
他蓋酒樓、找神仙花去大半。
漫游也是要花錢的,雖然常有官員饋贈。
他現(xiàn)在的身份是李翰林,做過皇帝和貴妃的紅人。
如此身份,官員們摸不清他的底細(xì),寧可高看他。
他的一些贈詩,不妨理解為以詩換錢物。
后來漸漸不行了,隨著李翰林的光環(huán)日益減淡,給他資助的人少了,他埋怨說:“故人不相恤,新交寧見矜。
”他游到新平(陜西彬縣),幾乎身無分文。
勉強(qiáng)能填飽肚子,御寒的衣服卻成了問題:“長風(fēng)入短袂,兩手如懷冰。
”他游回東魯,像一頭疲于遠(yuǎn)征的獅子回到它所熟悉的林地。
魯郡有個劉長史,送他一點絲綢,他感恩戴德:“魯縞白如煙,五縑不成束。
臨行贈貧交,一尺重山岳
”揮金如土的李翰林,已經(jīng)自稱貧交了。
區(qū)區(qū)一尺魯縞,竟然重于山岳。
而在韓信的故鄉(xiāng)淮陰,他深夜投宿,飽餐了一頓,就把對方比作救濟(jì)過韓信的漂母:“暝投淮陰宿,欣得漂母迎。
斗酒烹黃雞,一餐感素誠。
”他干大事的理想未能實現(xiàn),卻安慰后輩儒生說:“問我心中事,為君前致詞:君看我才能,何似魯仲尼
大圣猶不遇,小儒安足悲。
”李白窮困潦倒了,還以大圣自居,令人聯(lián)想敢與天帝斗的可愛的孫大圣。
孫悟空,李太白,同是千難萬阻不言敗。
李白式的“君子固窮”,和孔夫子、陶淵明、蘇東坡又有不同。
古代杰出文人,其精神偉力的噴發(fā),真是五彩繽紛。
有一位崇拜者,幾年來一直在尋訪他,追趕他。
這人叫魏萬,是個年輕人,“身著日本裘,昂藏出風(fēng)塵”。
魏萬到開封,李白去了山東。
魏萬趕到山東,李白又去了江南。
魏萬花了兩年時間,不停地奔波,終于在廣陵(揚州)見到五十多歲的李白了,第一印象是:“眸子炯然,哆如餓虎。
時或束帶,風(fēng)流醞籍。
”這十六個字的形容,時間上當(dāng)有前后之別。
哆如餓虎的李白,一變而為風(fēng)流醞籍,中間可能有幾天的間隔。
魏萬初見李白,多半嚇了一跳:李白雙目射人,渾身哆嗦如餓虎。
大詩人正落難哩。
而揚州這地方,他曾散金三十萬。
從魏萬的衣著看,他無疑是有錢人家的貴公子。
李白酒足飯飽,衣冠整齊,舉止風(fēng)流,才符合魏萬對偶像的想象。
李白這回感動了,寫詩表揚魏萬:“東浮汴河水,訪我三千里。
”二人泛舟游秦淮,至金陵分手。
李白把詩稿都交給魏萬了,讓他編成集子。
魏萬是否呈上一些錢財,沒記載。
幾年后魏萬中進(jìn)士,編成《李翰林集》,還寫了序言。
除序言外,這本最早的集子未能流傳于世。
李白詩今存九百多首,據(jù)說只是他全部詩作的冰山一角。
南宋的陸游,常為此扼腕而嘆。
李白有一首《贈汪倫》,是表達(dá)友情的佳作: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汪倫是宣州(今屬安徽)涇縣陳村人,桃花潭是宣州的名勝。
李白游到宣城,汪倫趕到城里去迎接他,陪他暢游桃花潭。
汪倫雖是鄉(xiāng)下人,為人卻豪爽,不惜錢財如李白。
李白要走了,忽見岸上一群人踏歌而來。
踏歌:手拉手邊走邊唱,踏著節(jié)拍,涇縣一帶頗流行。
汪倫的歌聲尤為響亮。
而李白的眼睛更亮:這么多人送他,還帶著許多禮物:八匹良馬、十捆好布……李白自知這一去,再見汪倫的機(jī)會很少了,不禁大為感動,佳句仿佛從天而降。
古代中國的民間,不乏汪倫式的人物。
做事憑性情,不會像我們,一件小事也要再三掂量。
李白這些年游得很厲害,名聲陡起,不單官場文壇,民間已出現(xiàn)以他的名字為招牌的酒肆。
在當(dāng)涂(今安徽鳳陽),一位叫紀(jì)叟的老人因得了他一首詩,小酒家開成了大酒樓,而沿江兩岸,從此掛出了數(shù)不清的“太白酒家”、“太白遺風(fēng)”的招牌。
我沒去過鳳陽,想來今天也這樣吧
李白這首讓人發(fā)了財?shù)脑娛敲鑼戦L江的: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他在安徽漫游,以宣城為落腳點。
宣州長史李昭是他的族親。
州府后面有座北樓,是南朝詩人謝做宣州太守時修建的,幾百年保存尚好。
謝朓,謝靈運,是李白心儀的兩個詩人。
二謝除了詩寫得好,仕途也曾得意,并且善于隱居。
與李白同時代的詩人王維、高適、孟浩然等人崇拜陶淵明,而以李白的標(biāo)準(zhǔn),淵明不及二謝:這個陶彭澤隱得太徹底了。
李白登上北樓,立刻給這座古樓重新命名:謝樓。
不難想象他對州官們講話的語氣,他早年就這樣了,如今名播天下,莫非還謙遜不成
官員圍著他走左向右的,好像他是領(lǐng)導(dǎo)。
州官們習(xí)以為常的北樓,一旦遭遇李白神奇的眼睛,馬上變成千古名樓: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fēng)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李白在此期間心情好,靈感如巖漿噴涌,壓抑他多年的不稱意,病毒般地發(fā)作了。
天寶三年離長安,算來剛好十年。
太守、長史皆喝彩,幕僚們更是振臂高呼:謫仙
謫仙
謫仙
據(jù)說這首詩,一個月之內(nèi)就傳到金陵、洛陽和長安。
天下詩人、官員、識字的商賈與庶民,不知此詩者,自覺氣索。
當(dāng)時,文化藝術(shù)的傳播方式是恰到好處,歪詩傳不開的。
而眼下的詩人、作家、藝人們,有挖空心思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歪瓜裂棗也能盛傳。
李白這一年五十五歲。
宣城改變了他的生存境遇,他不再“生事轉(zhuǎn)飛蓬”。
城北有座敬亭山,他去看山,發(fā)現(xiàn)這座并不知名的山很有意思:看不夠。
他一生閱人無數(shù),看山無數(shù),“五岳尋仙不辭遠(yuǎn),一生好作名山游”。
賴有他一雙亮得出奇的慧眼,山水之美得以呈現(xiàn)。
這美又是千差萬別,對應(yīng)人的形形色色的生存境域。
看山,也是借山岳反觀內(nèi)心。
他寫出了豪放詩作,又給敬亭山留下安靜的五言絕句: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
若將此詩放進(jìn)陶淵明的集子,足以混淆名篇。
李白已然抵達(dá)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巔峰狀態(tài),磨難夠多了,壓抑夠長久了,此后若干年,他只消釋放內(nèi)心的巨大能量,好詩定會源源不斷地奔來筆底。
生活也不錯。
盛名之下,朋友競相邀請,各地官員想必也不會怠慢他。
他游歷的范圍還將擴(kuò)大。
他有足夠的能力驚奇“世界之為世界”,世界就對他永遠(yuǎn)新鮮。
然而盛世到了頭,亂世猝然降臨:權(quán)力格局大崩盤,一個將軍造反,天下蒼生遭難。
這將軍名叫安祿山。
詩人不得不調(diào)整內(nèi)心的節(jié)奏。
天下大勢改變他的命運走向,他將步入生命的最后苦難。
7月15鬼節(jié)要怎么去祭奠死去的親人
農(nóng)歷七月十是道中元節(jié)、佛教的盂蘭盆節(jié)是民間俗稱的鬼節(jié)。
這一天是祭奠死去的親人,可以去去墓園燒紙祭祀,也可以上供鮮花或者是祭品祭祀,比如說水果,糖果、飯菜,或是一些比較有紀(jì)念意義的東西,來祭奠死去的親人。
在七月十五這天追先悼遠(yuǎn)的俗信,到了晚上,家家戶戶放水燈,也叫河燈或荷花燈。
一般做成荷花瓣形,燈籠內(nèi)點上蠟燭,飄浮在河水之上,以普度孤魂。
從佛教講,也是佛祖的慈悲,讓很多心愿未了的鬼能夠得以圓滿的解脫陽間的牽掛和遺憾,能夠悔悟,能夠放下,能夠最終脫離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