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表示皇帝生病的詞
1.不豫 bù yù例句: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一:「仁宗不豫,久之,康復,又改元嘉佑。
」 清戴名世《左忠毅公傳》:「神宗不豫,太監(jiān)劉朝魏忠賢矯太子令索嘉靖中戚畹莊。
」2.圣情不懌例句:《太平廣記》:「昔武宗皇帝御天下之五載,萬國事殷,圣情不懌。
」3.龍體欠安例句:《隋唐演義》:「正值唐帝龍體欠安,不曾視朝,與竇后在寢宮弈棋。
」
古代哪個妃子不想讓皇帝看到她生病的樣子
漢武帝的妃子李夫人。
據(jù)《漢書·孝武李夫人傳》:“延年待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李延年是宮廷樂師,為討得漢武帝劉徹的歡心,舉薦的這位傾國傾城的“北方佳人”,便是他的妹妹。
劉徹很快予以召見,此女果如李延年所言,體態(tài)優(yōu)美,婀娜生姿,能歌善舞,舉止宜人。
劉徹喜上眉梢,立即封為夫人,升李延年為協(xié)律都尉。
李夫人入宮后,劉徹大加寵幸,生一男,是為昌邑王。
可是,李夫人偏偏命薄,難以消受浩蕩皇恩,入宮不久便沉疴在床,形體枯槁,容顏憔悴。
劉徹多次親臨探視,李夫人都以被蒙頭,拒而不見。
她對自己的妹妹說:“我是因貌美而得寵,如今色衰也就寵衰。
皇帝所以要看我,是要看美麗的女人。
一當看到現(xiàn)今的樣子,他一定會厭惡而唾棄。
”李夫人死后,劉徹的腦海中還是那個楚楚動人的俏佳人。
……
中國的最后一個皇帝是什么時候死的
清遜帝,名愛新覺羅· 溥儀(公元1906-1967年),曾孫,醇親王載豐長子。
光緒死后繼位,是清朝和中國歷史上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jīng)過改造成為新人,患腎癌而死,終年62歲。
火葬,骨灰安放于北京側室,總理指示移放于正室,后又移葬華龍陵園。
宣統(tǒng)帝溥儀,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十四日生于北京什剎海邊的醇王府。
是的曾孫,光緒皇帝弟載灃的長子。
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和光緒同時生了重病。
在光緒皇帝臨死前一天,也行將不起,由于光緒皇帝無后,在中南海召見軍機大臣,商量立儲人選,軍機大臣認為內(nèi)憂外患之際,當立年長之人。
慈禧太后聽后勃然大怒,最后議定,立三歲的溥儀為帝,并讓溥儀的親生父親載灃監(jiān)國。
大臣將此事告知光緒皇帝后,因為溥儀是自己的親侄子,又讓自己的親弟弟監(jiān)國,光緒皇帝十分滿意。
接著,光緒、慈禧在兩天中相繼死去。
半個月后,溥儀在太和殿即位,由光緒皇后隆裕和載灃攝政。
第二年改年號為“宣統(tǒng)”就這樣溥儀登上了大清王朝的寶座。
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暴發(fā),次年2月12日,被迫代溥儀頒布了,溥儀退居紫禁城中的養(yǎng)心殿,宣告了清王朝的滅亡和延續(xù)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結束。
1917年6月,張勛帶領辨子軍入京,和康有為等?;庶h一起,在7月1日宣布溥儀復辟。
12月,在全國一片聲討中,溥儀再次宣告退位。
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派鹿鐘麟帶兵入紫禁城,逼溥儀離宮,歷史上稱這為“逼宮事件”。
溥儀搬進北府(載灃王爺?shù)木犹帲?,繼而又逃進日本公使館。
不久,被日本人護送到天津。
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持溥儀為日本傀儡政權“滿洲國”的執(zhí)政,建年號為“大同”。
1934年改國號為“滿洲帝國”,改稱皇帝,改年號為“康德”。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zhàn)敗投降。
8月17日,溥儀在沈陽準備逃亡時被俘虜,被帶到蘇聯(lián)。
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國,在學習、改造。
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特赦令說:“該犯關押已經(jīng)滿十年。
在關押期間,經(jīng)過勞動改造和思想教育,已經(jīng)有確實改惡從善的表現(xiàn),符合特赦令第一條的規(guī)定,予以釋放。
”從此,溥儀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1960年3月,溥儀被分配到北京植物院工作。
1964年被調(diào)到全國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任資料專員,并擔任人民政協(xié)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著有自轉(zhuǎn)《我的前半生》。
1967年,溥儀因患尿毒癥病倒。
周恩來總理聞訊,親自打電話指示政協(xié)工作人員,一定要把溥儀的病治好。
后指示將他安排到首都醫(yī)院進行中西醫(yī)會診。
在病情最危急時,周總理又指派著名老中醫(yī)蒲輔周去給他看病,并轉(zhuǎn)達周總理對他的問侯。
后因醫(yī)治無效,于1967年10月16日逝世,骨灰安放于八寶山革命公墓。
在1995年的12月26日,溥儀的骨灰遷葬到華龍陵園。
華龍陵園位于河北省易縣清西陵崇陵旁邊,距離崇陵后圍墻僅200米,華龍陵園不是專門為溥儀建造的陵寢,而是一個由個人經(jīng)營的商業(yè)性的公墓。
溥儀只是占據(jù)了比較大的一份。
溥儀葬入此陵園,不是政府行為,是由他的第五個妻子——李淑賢(91年去世)主持辦理的。
遭到愛新覺羅一室的普遍反對。
溥儀史稱遜帝,也稱宣統(tǒng)皇帝。
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
歷史上哪些皇帝是斷袖
1、漢哀帝--“斷袖”源西漢建平二年,有一天,漢哀帝下朝回宮,看到殿前站著一個人,正在傳漏報時,哀帝隨口問:“那不是舍人董賢嗎
”那人忙叩頭道:“正是小臣董賢。
”董賢是御史董恭的兒子,在漢哀帝劉欣還是太子時曾當過太子舍人。
就是這一瞥,哀帝忽然發(fā)現(xiàn),幾年不見,董賢越長越俊俏了,比六宮粉黛還要漂亮,他不禁大為喜愛,命他隨身侍從。
從此對他日益寵愛,同車而乘,同榻而眠。
董賢不僅長得像美女,言談舉止也十足地像女人,“性柔和”、“善為媚”。
哀帝對董賢的愛之深,可用一個例子來說:據(jù)說,一天哀帝早晨醒來,見董賢還睡著,哀帝欲將衣袖掣回,卻又不忍驚動董賢。
可是衣袖被董賢的身體壓住,不能取出,待要仍然睡下,自己又有事不能待他醒來,一時性急,哀帝竟從床頭拔出佩刀,將衣袖割斷,然后悄悄出去。
所以后人把嬖寵男色,稱作“斷袖癖”。
當時宮女都加以效仿而割斷一只衣袖。
待董賢醒來,見身下壓著哀帝的斷袖,也感到哀帝的深情,從此越發(fā)柔媚,須臾不離帝側。
后人將同性戀稱為“斷袖之癖”,便是源出于此。
2、魏安釐王--“龍陽之癖”這是魏王與龍陽君的感情 龍陽君生活在大約前243年前后的年間,龍陽君是中國正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同性戀,是魏安釐王的男寵,像美女一樣婉轉(zhuǎn)媚人,得寵于魏王,后宮美女在他面前都黯然失色。
龍陽之癖也成了同性戀的代名詞。
《戰(zhàn)國策·魏策·魏王與龍陽君同船而釣章》載:“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
龍陽君得十余魚而泣下,王曰,有所不安乎
如是何不相告也
對曰,臣無敢不安也。
王曰,然則何為涕出
曰,臣為王之所得魚也。
王曰,何謂也
對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臣直欲棄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之兇惡,而為王拂枕席;今臣爵志人君,走人于庭,辟人于途;四海之內(nèi),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王也,必褰裳而趨王,臣亦猶曩臣之前所得魚也,臣亦將棄矣;臣安能無涕出乎?魏王曰,誒:有是心也,何不相告也?于是布令四境之內(nèi),曰,有敢言美人者族.由是觀之,近習之人,其摯諂也固矣,其自纂繁也完矣。
今由千里之外,欲進美人,所效者庸必得幸乎
假之得幸,庸必為我所用乎
而近習之人,相與怨我,見有禍,未見有福:見有怨,未見有德,非用知之術也。
史書上關于龍陽君的出生、生平事跡都很少,描寫最多的還是《戰(zhàn)國策》里關于他和魏王的故事,他長相俊美,據(jù)說連后宮女子見了,也要自愧不如,還說他有很高的政治才華,擅長拉攏人心,學識不遜,很會說話。
歷史上的他還是一名劍術大家,也有記載說他曾經(jīng)周游列國,很多國家都知道其人,都渴望一睹龍陽君的風采。
3、衛(wèi)靈公 --“分桃之癖”春秋時期,衛(wèi)國的國王衛(wèi)靈公寵愛一個名叫彌子瑕的美男子。
彌子瑕聰明漂亮,還是孔子高徒子路的親戚。
有一天,彌子瑕得到消息,說他母親得了重病。
彌子瑕一著急,不打招呼就私自駕著衛(wèi)靈公的馬車出宮去探望母親了。
按照衛(wèi)國的法律,若偷駕國王的車子,應處以斷足的刑罰。
得知消息的衛(wèi)靈公卻非但不怒,反而大聲贊嘆道:“多么孝順的人啊,為了母親甘愿冒這等危險
”又有一次,彌子瑕陪靈公在花園散步,看到樹上熟透的桃子,就順手摘了一個,咬一口后覺得很好吃,便把剩余的部分遞給靈公,說:“家臣獻碧桃一枚,臣想,眼下天氣乍暖又寒,草木未生,這定是仙桃無疑,特獻與大王分享。
”“難得愛卿一片忠心
”衛(wèi)靈公邊咀嚼著香甜的桃子邊說,美得狀不可言。
事后很長時間,他逢人便夸:“彌子瑕愛孤甚矣,一桃味美,不忍自食,與孤分而食之。
”后人因此將同性戀稱為“分桃之愛”。
后來彌子瑕年紀大了,臉上現(xiàn)出了衰老的容顏。
衛(wèi)靈公因此喪失了對他的熱情。
這時假如彌子瑕有得罪衛(wèi)王的地方,衛(wèi)靈公不僅再不像過去那樣去遷就他,而且還要歷數(shù)彌子瑕的不是:“這家伙過去曾假傳君令,擅自動用我的車子;目無君威地把沒吃完的桃子給我吃。
至今他仍不改舊習,還在做冒犯我的事
” 彌子瑕從年輕到年老,始終把衛(wèi)靈公當成自己的一個朋友看待,在衛(wèi)王面前無拘無束。
可是衛(wèi)王則不一樣。
他以年齡和相貌作為寵人、厭人的根據(jù),從而對彌子瑕所做的同樣的事情表現(xiàn)了前后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
4、乾隆--點紅之緣清代帝王中最有同性戀嫌疑的當屬乾隆。
清世宗(雍正帝)有一個妃子,美貌嬌艷。
乾隆15歲那年,進宮辦事,從那妃子身邊過,看見妃子對著鏡子梳頭,乾隆心性天真,便上去從后面捂住那妃子的雙眼,想與妃子開個玩笑。
妃子不知道是太子,被乾隆這么一捂,嚇了一跳,順手把梳子朝后砸了過去,正好砸在乾隆的臉上。
乾隆一疼,立刻放手。
第二天,世宗發(fā)現(xiàn)了乾隆臉上的小傷疤,問他怎么弄的,乾隆不肯說。
后來在嚴厲斥責之下,乾隆才如實道出。
太后聞聽,懷疑妃子調(diào)戲太子,立刻把那個美貌妃子賜死了。
乾隆大哭,把一根手指染成紅色,在妃子的脖子上點了一下,說,“是我害了你,如果魂靈保佑,那就讓你在二十年后和我相聚吧
”乾隆年間中葉,和珅以滿洲官學生的身份進宮做了鑾儀衛(wèi),具體工作是抬轎子。
有一天,乾隆爺想外出,倉促之間找不到黃蓋,乾隆爺質(zhì)問:“這是誰的過失
”和珅連忙說:“典守者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乾隆循聲一看,覺得和珅這人非常眼熟,卻又想不起在哪里見過。
回宮之后,回憶少年時期的事情,猛然間覺得和珅與那位因為自己而受牽連死去的妃子面貌相似。
于是密召和珅入宮,仔細觀看他的脖子,發(fā)現(xiàn)指痕猶在。
乾隆爺認定眼前的和珅就是那美貌妃子轉(zhuǎn)世,從此對和珅寵愛有加。
得寵后的和珅仕途一路扶搖直上,終至相位。
乾隆帝退位時,對和珅說:“我和你關系非同尋常,后人將不容你。
”果然,嘉慶帝即位不久就把和珅賜死。
(這個故事成分挺大)5、登天之夢——漢文帝漢文帝是歷史上記載的一個英明皇帝,他開創(chuàng)的“文景之治”是整個漢朝的盛世。
文帝厲行勤儉,連一件穿破了的衣服也舍不得丟掉,但對男寵鄧通的寵愛卻無以復加,在鄧通身上所花的錢難以計數(shù)。
他們不但出入相隨,夜間更是同榻共眠。
鄧通由于有文帝的支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富甲天下,但是最后卻凍餓而死。
6、漢惠帝與閎孺劉盈即位時年方十六,即位不久,他的母親呂雉就將劉邦寵妃戚夫人之子趙王劉如意毒殺。
劉如意是劉盈疼愛的幼弟,被殺時僅僅十四歲,被害的現(xiàn)場就在劉盈的寢宮里。
劉盈尚未回過神來,就被母親呂雉騙去看了“人豬”。
從前美麗動人的戚夫人失去了丈夫和兒子做依靠,居然變成那般恐怖的模樣,更讓劉盈無法承受。
他驚嚇成疾,臥病一年有余。
劉盈既吃不消呂太后,自己寬仁溫和的性格又干不過她,只好轉(zhuǎn)而沉泯酒色。
除了后宮美眉群之外,劉盈還有了一位男寵閎孺。
他對閎孺千依百順,寵愛備至,此事遂朝野皆知。
惠帝對閎孺雖然用情很深,但也并非十分專一。
他身邊的內(nèi)侍宦官都長得頗有姿色,而且個個裝扮得風致楚楚。
惠帝對他們也都廣施恩澤。
7、齊景公與羽人齊景公面姣,有一個負責征集羽翮的小臣竟敢向著他注視,面帶傾慕。
公怒,將欲殺之。
相國晏嬰勸道:“拒欲不道,惡愛不祥。
雖使色君,于法不宜殺也。
”景公覺著有理,便表示:“惡然乎,若使沐浴,寡人將使抱背。
”8、漢武帝與韓嫣漢武帝幸臣眾多。
韓嫣是他的少年同學,當時就已相愛。
后來韓嫣因?qū)櫠?,在長安市中把金丸當彈球,一天遺失十余個,以致當時諺云:“苦饑寒,逐金丸。
”衛(wèi)青、霍去病分別是武帝衛(wèi)皇后的弟、侄,靠著這層關系先后在武帝身邊做侍中,帝對衛(wèi)青隨便到了“踞廁而視之”的地步。
9、楚宣王與安陵君 安陵君的固寵手段可以為后宮美人樹立樣板:一次宣王出游,興致甚高而發(fā)出感問:“寡人萬歲千秋之后,誰與樂此矣
”安陵君泣下而言曰:“大王萬歲千秋之后,愿得以身試黃泉,蓐螻蟻。
”也就是愿意從死,不再樂生。
于是,贏得了宣王更加的愛寵。
10、鄂君與越人 鄂君子皙是楚國令尹,一日他泛舟水上,閑雅雍容。
有一劃船的越人暗生傾羨,便用越語歌吟,意思是:“……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鄂君即刻回應以行動:“乃行而擁之,舉繡被而覆之。
”其實就是與之同床共寢了。
后世用“鄂君繡被”表示對同性戀伙伴的憐愛。
11、漢高祖與籍孺 漢朝的這位開國帝王甚好男色,以后西漢幾乎每一位皇帝都有此好。
閎孺和籍孺都沒有什么才能,只是以婉佞貴幸,公卿皆因關說。
二人的際遇很受人羨慕,以至惠帝之時,為能獲得皇帝的垂青,侍中等官在穿帶打扮上都向著他倆看齊,帽子上插著羽毛,臉上涂著脂粉。
12、漢成帝與張放 這兩人雖為君臣卻又像是兄弟。
張放“與上臥起,寵愛殊絕”。
經(jīng)常陪從成帝微服出游,斗雞走馬長安市,風流浪跡五陵中。
但后來在太后和朝臣的壓力下,成帝不得不將張放外遣出都,不久復又征入。
又受壓力,只好再遣。
屢征屢遣,直到成帝崩逝,張放則思慕哭泣而死。
13、明正德帝 (明武宗)正德是歷史上有名的荒淫皇帝,不過其淫并非只是針對女色。
他寵幸八虎、錢寧、江彬,所收義子在百人以上。
在淫窟豹房當中,他醉后常會以錢寧的身體做枕頭。
百官不曉皇帝起居,一見錢寧則就知道圣駕將出了14、苻堅氐族苻堅在東晉列國時期是一位名主,幾乎統(tǒng)一了北方。
在攻滅鮮卑前燕后,燕國清河公主和他的弟弟慕容沖同時被納,寵冠后庭。
后來苻堅在淝水之戰(zhàn)中敗于東晉,慕容沖、姚萇等便起兵攻之。
最終苻氏受縊而死,慕容沖則成為西燕主,但不久后亦為部將所殺。
這兩人之間的“同性戀”是亂世男風的典型,個人感情夾雜于民族仇恨、宗族恩怨和政治紛爭當中,變化極富戲劇性。
15、陳文帝與韓子高陳文帝有一名貌美如婦的寵臣韓子高,陳蒨在還是臨川王時邂逅了這位美少年,從此讓韓子高隨侍左右,寵愛備至。
基于這種曖昧事實,所以后世有些小說、戲曲借題發(fā)揮,露骨地將二人描繪成同性間的愛情與性愛關系,例如唐朝李翊的《陳子高傳》(明朝馮夢龍的《情史》有節(jié)錄)、明朝王驥德的《男王后》等皆是著名創(chuàng)作。
明朝有十六個皇帝,為什么只有明十三陵?
為什么明朝總共十六個皇帝,北京昌平只有十三陵呢
明朝自1368年建立,共歷十六個皇帝,不算南明小朝廷。
如今埋在北京昌平的只有十三個皇帝,那另外三個都去哪了呢
聽我細細和你說來: 頭一個沒有葬在十三陵的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朱元璋的陵墓不在北京最順理成章。
朱元璋是最能夠應“英雄不問出處”這句話的人。
他出生在如今的安徽鳳陽,家境平貧苦。
又遇災年,不得已出家當了和尚。
百姓都沒有吃的,哪還有糧食供奉寺廟,供養(yǎng)出家人呢。
于是朱元璋連出家都不能,被迫離開寺院,四處化緣乞討為生。
瞧這出身,夠苦的吧。
后來朱元璋投奔了郭子興的紅巾軍,東征西討,天時地利人和,終于開創(chuàng)了大明王朝的基業(yè),定都南京。
1398年,朱元璋結束了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被葬在了他自己生前修造的位于南京鐘山南麓的陵墓,史稱為孝陵。
明孝陵方圓四十五華里,規(guī)模宏偉,足以配得上他生前的豐功偉業(yè)了。
后來清康熙帝南巡時還曾經(jīng)到明孝陵祭奠。
兩個朝代、兩個文治武功的皇帝穿越時空的對話,不知是一番怎樣的心情和景象。
就是說朱元璋的陵墓在當時的首都南京,那時候的明北平(現(xiàn)今的北京)還只是朱元璋的四兒子燕王朱棣的封地。
第二個沒有葬在十三陵的是建文皇帝朱允炆,建文皇帝的結局最傳奇。
朱元璋死后,沒有傳位給自己兒子們,反倒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孫子朱允炆。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
其一,朱允炆的父親是太子朱標,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很疼愛這個兒子,把對兒子的情感轉(zhuǎn)移到了孫子的身上。
其二,據(jù)說朱允炆非常孝順,朱標生病及病重期間,朱允炆衣不解帶,端湯送藥,侍奉塌前。
朱元璋對這個孫子很是喜歡的。
其三、朱標死后,朱元璋被迫考慮繼承人的問題。
當時其他三子均已有封地,都是邊陲重鎮(zhèn),擁兵自重,恐怕在他們?nèi)酥羞x擇任何人當皇帝都會引起奪位之變。
而皇四子朱棣和朱元璋的個性最像,也是最有可能的繼承人。
但是朱元璋最后還是選擇了朱允炆。
朱允炆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性格寬厚優(yōu)柔。
他執(zhí)政后,推行了一系列不同于洪武年間的仁政,后人有“四年寬政解嚴霜”之譽。
但是當他深感諸藩王各據(jù)一地、手握重兵、危及統(tǒng)治時,作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削藩。
削藩就是削掉藩王手中封地和兵權,那還得了嗎,這無異于要這些藩王們的命嘛。
這些手握重兵的皇家子弟怎肯俯首帖耳、聽之任之呢。
皇帝太年輕了,他所依賴的文臣們太書生氣了,最終釀成了蕭墻之亂。
公元1399年7月,建文皇帝的四叔朱棣以“誅齊黃、清君側”為名,打著“恢復祖宗舊制”的旗號,揮師南下,爭奪帝位。
史稱“靖難之役”。
歷史總是這樣的有意思,朱洪武一朝能征慣戰(zhàn)的將領幾乎被他殺光了,連自己的發(fā)小徐達都不放過,留給自己孫子的基本上沒啥像樣的人了。
倉促間建文皇帝任用了李景隆——一個一表人才、錦言繡口但腹中空空的馬謖似的人物,加速了自己的失敗。
經(jīng)過四年的鏖戰(zhàn),朱棣直搗南京,奪了侄子的皇位,自己做了皇帝。
建文皇帝把爺爺傳給自己的皇位在不到四年的時間里就丟掉了,皇爺爺?shù)叵掠兄脑挘家o他們氣得從地底下跳出來。
順便說一句,朱棣當了皇帝后,改北平為北京,并于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
自此之后明朝的皇帝生前和身后就都留在了北京。
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削藩之舉除了明建文年間外,還有就是清康熙年間針對吳三桂、尚可喜等三大異性藩王的削藩。
兩次削藩,一個成功,一個失敗,值得深思。
究其原因是很復雜的,但是一個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做這件事的人不同。
建文皇帝崇尚儒學,性情和善甚至有些優(yōu)柔寡斷,他如果作為一個文人或者一個大臣一定能夠做好,可是他錯誤的坐在了需要殺伐決斷的帝王的位子上,因此他不可能成為一個好皇帝。
更可嘆是這個“秀才”遇到了兵,就只能“有理說不清了”。
而康熙皇帝則不然,他是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的皇帝。
武能擒鰲拜,平三藩,收復臺灣,征葛爾丹;文是博覽群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人文歷史涉獵甚廣,且著述甚多。
他的一生文治武功,政績斐然,開創(chuàng)了康熙盛世。
這樣的皇帝豈有不成功的道理。
那么建文皇帝的結局和歸宿是怎樣呢
各種正史、野史很多版本,有說燒死的,有說出家的,還有說去了南洋的等等,但歸根結底一句話——就是不知所終。
活人都不知所終了,那逝去的陵寢更加無從追尋了。
明朝第三個沒有葬在十三陵的是景泰帝,這件事說起來比較復雜。
這得先從明英宗朱祁鎮(zhèn)說起。
1436,年僅七歲的朱祁鎮(zhèn)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年號正統(tǒng)。
朱祁鎮(zhèn)是明宣宗的兒子,就是那個在他在位期間(宣德年間)出了好多價值連城的文物的皇帝。
由于明英宗的縱容,后宮宦官勢力急劇膨脹,最有名的大太監(jiān)王振就是正統(tǒng)年間宦官專政的代表人物。
英宗很信任、依賴王振,對他言聽計從。
當時蒙古在漠北的勢力已經(jīng)分為瓦剌和韃靼兩個部落,瓦剌逐漸強大了起來,并不斷騷擾明朝的北邊,經(jīng)常派人以向朝廷進貢為名騙取賞賜。
英宗年少氣盛,要御駕親征和瓦剌打仗;王振想趁機耀武揚威,名留青史,極力攛掇英宗親征。
于是一個小皇帝和一個大太監(jiān)一拍即合,臨時拼湊了幾十萬大軍,浩浩蕩蕩開向漠北。
總之最后皇帝在土木堡這個地方被俘了,王振也被明將宰了。
明朝是損兵折將,元氣大傷。
瓦剌部落做夢也沒想到過會抓到明朝的皇帝,他們也很犯難,是殺是留,游弋不定。
最后決定把明英宗作為手中的奇貨和籌碼,就像綁票的土匪碰上了賊有錢的肉票一樣,帶著可憐的英宗到處招搖撞騙,想撈到更多的好處。
這大明朝廷里可亂了,怎么辦
皇帝讓這些野蠻人抓了,還到處招搖,國家和皇家的臉面和尊嚴掃地。
這是其一。
諾大的天朝沒了皇帝,國不可一日無主呀。
這是其二。
只要一天不立新君,就斷不了這幫瓦剌蠻族的想頭。
至少應該讓他們知道我們不在乎他們手里的皇帝,大明王朝啥都缺就是不缺皇帝的接班人。
此其三。
在朝廷重臣于謙的力主下,明朝放棄了英宗皇帝,改立英宗的弟弟成王朱祁鈺為帝,年號景泰。
于謙就是寫我們小時候讀過的《石灰吟》的那個人,他用自己的詩句“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表達了自己的人格和氣節(jié)。
當時于謙另立新君的主張是審時度勢、有遠見卓識的明智之舉,于謙為朝廷盡了忠,卻在將來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
開始瓦剌并沒死心,還癡人說夢的進攻北京。
于謙力排眾議,固守北京而沒有南遷。
瓦剌人在北京碰得頭破血流后,被迫和明朝議和。
幾過周旋,一年后英宗結束了在北方狩獵的日子,回到了北京。
不過迎接他的不是鮮花和掌聲,他被他的弟弟軟禁在了南宮,并宗在驚恐和饑餓中度過長達七年的時間。
景泰8年,景帝得了重病,野心家石亨等人看到天賜良機,于是皇宮里又上演了一出奪權政變——史稱奪門之變。
大家伙兒忙活了一晚上,臨到天亮的時候終于把英宗擁上了奉先殿的金鑾寶座。
大臣們早朝時赫然發(fā)現(xiàn)皇帝換人了,眾朝臣一看也不是外人兒——前任皇帝又回來了,只好跪倒山呼萬歲。
英宗的皇位就這樣失而復得了。
一個月后景泰帝病死,以親王禮被葬在了西山。
據(jù)說英宗特意挑了個風水不好的憋屈地方埋葬景泰帝,免得他死后東山再起。
英宗復辟了,于謙的死期就來了,不殺于謙復位之說“師出無名”,盡管英宗也知道于謙是有功勞的。
于是于謙被砍了頭,棄尸街頭,抄家流放,這就是忠臣的下場。
皇帝成長計劃2成年皇子重病怎么照顧
除非給他延長壽命的藥丸,不然一般就會死,也有幾率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