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詩詞鑒賞技巧
即事 杜甫暮春三月巫峽長;皎皎行云浮日光。
雷聲忽送千峰雨,花氣渾如百和香。
黃鶯過水翻回去,燕子銜泥濕不妨。
飛閣卷簾圖畫里,虛無只少對瀟湘。
賞析: 這詩是杜甫居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時所作,非屬名篇,詩體屬七言拗律,第二聯(lián)本應(yīng)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格式,卻作了平起格式,這樣就構(gòu)成首聯(lián)、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都作平起式。
首句末三字作“平仄平”,由于本詩首句取平起式,也就呈現(xiàn)所謂“孤平”現(xiàn)象,也屬拗句。
大凡細檢唐代著名詩人近體詩,這類拗體大致自成一格,尤其首句末三字作“孤平”,不時可見,或許自有其規(guī)律在,當也不害吟唱。
但后世學(xué)詩者如作模仿,卻或許會遭到譏彈乃至斥責。
這就是所謂名家可作你不可作,似乎約定俗成,無理可講。
舊時注釋家都稱贊此詩“寫景之妙”,清代的黃生說這首詩“可作暮春山居圖看”。
現(xiàn)略談我的粗淺看法。
第一句,“暮春三月巫峽長”。
自重慶奉節(jié)到湖北宜昌之間的長江兩岸,層巒疊嶂,無處不峽,其中最險者稱“三峽”。
晉代左思的《蜀都賦》中就寫道:“經(jīng)三峽之崢嶸”。
但歷代關(guān)于三峽的名稱的說法不一,如明月峽、黃牛峽也曾被列入三峽中,在杜詩中也有“三峽傳何處”的發(fā)問句。
通常習(xí)慣上把瞿唐峽、巫峽和西陵峽稱為三峽。
在三峽中,巫峽數(shù)長,所謂“巴東三峽巫峽長”。
暮春,春將過去。
在唐代以前,南北朝人寫詩,不時表達惜春的感情,如“無令春色晚”,“處處春心動,常惜光陰移”,“不愁花不飛,倒畏花飛盡”,等等。
杜甫寫“暮春三月巫峽長”,把暮春和“巫峽長”聯(lián)系起來,似乎峽中的暮春三月也較其他地方的暮春三月為長,這就一反惜春的老調(diào),有了新意。
第二句,“皎皎行云浮日光”。
清代著名杜詩注家仇兆鰲解釋道:“云浮日光而過,其色皎皎然,雷雨將作矣。
”仇氏的意思是說詩人寫這第二句是為了引出寫雷雨的第三句。
清代另一位注家楊倫也作同樣的理解。
按照一般的詩法觀念,說七言律的第二句引出第三句,或者說第三句承應(yīng)第二句,大致無錯。
但對于大詩人的作品,卻也不能一概地用詩法模式去套,從而作出刻板的解釋。
前面說過,杜甫的這首《即事》詩是拗體七律,對拗體詩,前人常從它的平仄、黏連等形式不合常規(guī)律詩的格律這點上作解釋。
現(xiàn)在我不妨提出一個看法,杜甫的拗體詩不僅在平仄形式上表現(xiàn)為“拗”,就是在詩意的起承轉(zhuǎn)合上也會表現(xiàn)出“拗”。
由此我認為這首《即事》詩的第二句未必就是起到引出第三句的作用,而且,“皎皎”是形容皎明之貌,陶淵明詩句“皎皎川上平”,即為例證。
杜甫寫?zhàn)ò椎男性戚p疾而過,并不是寫陰云密布,所以仇氏“雷雨將作矣”的見解未必正確。
我認為第二聯(lián)的上句“雷雨忽送千峰雨”是兀起之筆,也反映了彼時彼地忽晴忽雨的實際風(fēng)光。
而且,正是這一句,寫出了壯麗場面。
凡寫暮春風(fēng)光,即使能夠避免哀愁,卻也不易寫得壯麗。
雷雨千峰,卻正是一種壯麗的場面。
第二聯(lián)的下句“花氣渾如百和香”是由雨寫花。
如按老套,就會有雨打花落,或者濕花垂枝之類。
杜甫摒卻這些,卻采用前人寫雨后花更艷的意境,李世民《詠雨》詩就寫“花沾色更鮮”,虞世南也有“山花濕更燃”的詩句。
這里杜甫稍作變化,寫雨后花氣更濃。
關(guān)于“百和香”,宋代著名杜詩研究者趙次公引古詩云:“博山爐中百和香,郁金蘇合及都梁”,說明“百和香”是各種香物的混稱。
沈約《和劉雍州繪博山香爐》也云:“百和清夜吐,蘭煙四面充”。
或謂在實際吟唱時,杜甫此詩中“百和香”的“和”字當讀仄聲。
可備一說,可惜未見訓(xùn)詁文獻根據(jù)。
第三聯(lián)寫鶯燕:“黃鶯過水翻回去,燕子銜泥濕不妨。
”前人詠春詩中常要出現(xiàn)鶯燕,卻又最易流入老套。
杜甫由雷雨而捕捉住黃鶯的一種特殊情狀,“黃鶯過水”即“過水黃鶯”,被雨水打濕了翅膀。
仇兆鰲解釋道:“鶯畏雨,故翻回”。
浦起龍《讀杜心解》說:“翻回去,雨中棲止不定也”。
我想還是浦氏更有見地。
不少杜詩中寫黃鶯都很可愛,這首詩中卻寫它的狼狽形狀。
貼切嗎
很貼切,嬌弱的黃鶯遇到雷雨,驚恐翻回,棲止不定,才真符合它的“性格”哩
燕子就不同,詩人寫它冒雨勞作,“燕子銜泥”即“銜泥燕子”,浦起龍說“濕,不指泥”,也很有見地,這里寫燕子身濕。
如果僅僅理解為燕子銜濕泥筑巢,那就流于一般了。
或問:細雨蒙蒙,燕子銜泥是常見的,隆隆雷雨中還有燕子飛翔嗎
是的,詩人這里未必是實寫,而是賦予想象。
既然他寫過水黃鶯的狼狽,必然要寫銜泥燕子的豪壯。
詩人必然會憑借石燕的傳說,《湘州記》:“零陵山有石燕,遇風(fēng)雨即飛。
”零陵燕作為一個壯勇的形象,南北朝時人就有描寫:“詎得零陵燕,隨風(fēng)時共舞。
”(張正見《賦新題梅林輕雨應(yīng)教詩》)杜甫巧妙地把勤勞的銜泥燕和豪壯的迎風(fēng)燕結(jié)合起來描寫,卻也正切合這春雷千峰雨的環(huán)境,也就使這首《即事》詩的壯麗意境再次升華起來。
尾聯(lián)上一句“飛閣卷簾圖畫里”是總結(jié)即景風(fēng)光,此時詩人客居夔州西閣,“飛閣卷簾”當是實寫。
但結(jié)句蕩開得很遠,一下子說到湖南,“虛無只少對瀟湘”。
這看來似為突兀,其實也不奇怪,它使我們想起了陰鏗的《度青草湖》詩,其中寫道:“洞庭春溜滿,平湖錦帆張。
源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
穴去茅山近,江連巫峽長……”青草湖即洞庭湖,這是描寫“瀟湘”之詩,卻聯(lián)系到上游,出現(xiàn)“江連巫峽長”的句子。
而杜甫此詩分明寫峽中光景,卻縱筆飛思,一直寫到下游。
杜甫曾說他自己“頗學(xué)陰何苦用心”,陰是陰鏗,何是何遜。
看來在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或許也是受到了陰鏗《度青草湖》詩的啟發(fā)。
“虛無”,如仇兆鰲所說,“空曠貌”。
峽中的風(fēng)景圖畫是壯麗的,山高水險,雷雨千峰,但還缺少一點什么,缺少浩茫廣闊。
瀟湘洞庭,正是浩闊所在。
杜甫《長江》詩中就寫道:“色借瀟湘闊”。
有的注家釋為:“瀟湘之闊,其色皆借資于此,以瀟湘乃江水下流也。
”為有長江之水,更呈洞庭之闊;長江雖然壯麗,洞庭卻為浩曠。
詩人本極狀峽中暮春景色,忽然蕩開作結(jié),寫它的不足——“虛無只少對瀟湘”,這才真叫大家筆法。
杜詩讀者知道,杜甫的《去蜀》詩中說:“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關(guān)塞阻,轉(zhuǎn)作瀟湘游
”東下瀟湘,是他早有的打算。
他寫《即事》詩時正滯留峽中,這“虛無只少對瀟湘”句正是他東下意念的自然流露。
正如他在《暮春》詩中寫“臥病擁塞在峽中,瀟湘洞庭虛映空”一樣,所以這種蕩開作結(jié)更顯得情景交融。
表達傷感的古詩句
1、用我三生煙火,換你一世迷離。
2、我自是年少,韶華傾負。
3、長街長,煙花繁,你挑燈回看,短亭短,紅塵輾,我把蕭再嘆。
4、終是誰使弦斷,花落肩頭,恍惚迷離 5、多少紅顏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亂冢。
6、蒼茫大地一劍盡挽破,何處繁華笙歌落。
斜倚云端千壺掩寂寞,縱使他人空笑我。
7、任他凡事清濁,為你一笑間輪回甘墮。
8、寄君一曲,不問曲終人聚散。
9、誰將煙焚散,散了縱橫的牽絆。
10、聽弦斷,斷那三千癡纏。
墜花湮,湮沒一朝風(fēng)漣。
花若憐,落在誰的指尖。
11、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12、相忘誰先忘,傾國是故國。
泠泠不肯彈,蹁躚影驚鴻。
13、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樓,上有傾城傾國之舞袖。
14、待浮花浪蕊俱盡,伴君幽獨。
15、一朝春去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16、靜水流深,滄笙踏歌;三生陰晴圓缺,一朝悲歡離合。
17、燈火星星,人聲杳杳,歌不盡亂世烽火。
18、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過去,回不了當初。
19、烏云蔽月,人跡蹤絕,說不出如斯寂寞。
20、這次我離開你,是風(fēng),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擺一擺手,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
21、天不老,情難絕。
心似雙絲網(wǎng),中有千千結(jié)。
描寫鄉(xiāng)下風(fēng)景的句子
早春贈軍事薛判官 【唐】杜牧 雪后新正半,春來四刻長。
晴梅朱粉艷,嫩水碧羅光。
弦管開雙調(diào),花鈿坐兩行。
唯君莫惜醉,認取少年場。
長安早春旅懷 【唐】白居易 軒車歌吹喧都邑,中有一人向隅立。
夜深明月卷簾愁,日暮青山望鄉(xiāng)泣。
風(fēng)吹新綠草牙坼,雨灑輕黃柳條濕。
此生知負少年春,不展愁眉欲三十。
池上早春即事招夢得 【唐】白居易 老更驚年改,閑先覺日長。
晴薰榆莢黑,春染柳梢黃。
雪破山呈色,冰融水放光。
低平穩(wěn)船舫,輕暖好衣裳。
…… 早春 【唐】白居易 雪散因和氣,冰開得暖光。
春銷不得處,唯有鬢邊霜。
早春 【唐】白居易 雪消冰又釋,景和風(fēng)復(fù)暄。
滿庭田地濕,薺葉生墻根。
官舍悄無事,日西斜掩門。
不開莊老卷,欲與何人言。
早春即事 【唐】白居易 眼重朝眠足,頭輕宿酒醒。
陽光滿前戶,雪水半中庭。
物變隨天氣,春生逐地形。
北檐梅晚白,東岸柳先青。
蔥壟抽羊角,松巢墮鶴翎。
老來詩更拙,吟罷少人聽。
曲江早春 【唐】白居易 曲江柳條漸無力,杏園伯勞初有聲。
可憐春淺游人少,好傍池邊下馬行。
溪中早春 【唐】白居易 南山雪未盡,陰嶺留殘白。
西澗冰已銷,春溜含新碧。
東風(fēng)來幾日,蟄動萌草坼。
潛知陽和功,一日不虛擲。
愛此天氣暖,來拂溪邊石。
一坐欲忘歸,暮禽聲嘖嘖。
蓬蒿隔桑棗,隱映煙火夕。
歸來問夜餐,家人烹薺麥。
早春 【唐】暢諸 獻歲春猶淺,園林未盡開。
雪和新雨落,風(fēng)帶舊寒來。
聽鳥聞歸雁,看花識早梅。
生涯知幾日,更被一年催。
早春 【唐】儲嗣宗 野樹花初發(fā),空山獨見時。
踟躕歷陽道,鄉(xiāng)思滿南枝。
早春曲 【唐】戴叔倫 青樓昨夜東風(fēng)轉(zhuǎn),錦帳凝寒覺春淺。
垂楊搖絲鶯亂啼,裊裊煙光不堪翦。
博山吹云龍腦香,銅壺滴愁更漏長。
玉頰啼紅夢初醒,羞見青鸞鏡中影。
儂家少年愛游逸,萬里輪蹄去無跡。
朱顏未衰消息稀,腸斷天涯草空碧。
早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唐】杜甫 力疾坐清曉,來時悲早春。
轉(zhuǎn)添愁伴客,更覺老隨人。
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
望鄉(xiāng)應(yīng)未已,四海尚風(fēng)塵。
田園之旅 一陣崎嶇,顛簸的小路過后,稀稀落落的房屋出現(xiàn)在道路兩旁,熟睡的同學(xué)漸漸蘇醒,車內(nèi)恢復(fù)了興奮. 隨著兩扇鐵門的打開,我們的車子駛進了赤城三中.雖已到了初夏,這里的桃花依舊盛開,桃粉色簇擁著壓滿了整個枝條,不淡不艷恰似好處. 交縱的小路,將一排排瓦房隔開.由于行李過重,行道中途,三中的老師就搶過手去徑直幫我們放到了宿舍. 這是一間陰暗的小屋.陳舊的木窗失去了表面的顏色,光線也似乎難以直射進來;灰塵填滿了坑洼的地面;十組上下鋪緊密的貼著,上面鋪著干草;屋頂很空曠,只有一盞用電線掉著垂下來的燈.我們每個人都小心翼翼的打點著行李,尤其睡在上鋪的,動作稍大塵土就會飄飄落下. 無論如何饑餓難耐,一陣忙碌過后,大家陸陸續(xù)續(xù)集合在食堂門口.端著滿載的飯菜大家緊鎖的眉頭才得以緩解,誰知沙塵隨風(fēng)陣陣襲來,一路上我們不時轉(zhuǎn)動身體阻擋風(fēng)沙.當我們真正座下品嘗自己精心護送回來的飯菜時,味道過重的飯菜卻使我們不敢在口中反復(fù)咀嚼,拌著大口大口的米飯便咽下了. 下午的時光過的很快,天邊略泛起了紅色.午飯已讓我們對可口二字不抱希望,本已經(jīng)放棄晚餐,但心里總有些不安,還是決定去一趟食堂,只不過我們四個人的飯菜濃縮到了兩個盤子里. 來打飯菜了 食堂的管理人員眼睛忽然一亮,熱情的招呼著.飯菜上的蓋子還沒有掀開,顯然還不曾有人來過. 我打量了許久:嗯,您給我盛點這個吧……不用太多. 好嘞,米飯呢 來,把碗給我. 我急忙閃過他已伸出來的手,不了,不了,我不是很餓,吃些菜就好……同伴也是一樣的答復(fù). 那個阿姨對我們的飯量有些懷疑:不吃飯怎么行,來一點吧!接下來還說了些口音很重,大概意思就是不吃對身體不好之類的.可我們實在不想再相互對視露出那一臉怪異的表情,所以還是拒絕了.阿姨似乎看透了我們的心思也沒在強求.但不知怎的,我的腳步始終難以邁出門外,我轉(zhuǎn)過身試探的說:要不…您再給盛點吧…我們四個人,我怕不夠,謝謝了. 別說謝謝,要多少給多少!阿姨笑著盛起了一勺,夠不 再來一點吧.我不好躲開一勺又扣了上來,我們剛要離開,阿姨又問了一句:其他的人呢 他們什么時候來 這是我心中一亂:他們…快了… 回到宿舍,我們把剛剛的情形感慨了一番,忽覺得這飯菜也不是那么難以接受. 一系列的活動過后,不知不覺夜幕降臨.我們小組來到了操場,這里遠離燈光,人群,可以輕易地感受到月光傾瀉下來.當我抬頭仰望天空的瞬間,眼前的一切使我震撼. 幽藍,深邃的夜空,星羅密布,北斗七星清洗的閃爍在正中央;月亮不再是黑色的聚焦點,太多太多的亮點與它相互媲美,無限的伸向天際.我的身體隨著目光的深遠,似乎在一點點地縮小,縮小… 這里的夜空不會讓人感到孤獨,寂寞:不會讓人覺得踏實多么的遙不可及.無數(shù)的星星點綴著他的身體,把光亮,希望獻給這里的人們,如同赤誠三中把真誠,熱情獻給我們…
描寫秋天蕭瑟的句子
1、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戰(zhàn)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2、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戰(zhàn)國楚·宋玉《九辯》3、秋風(fēng)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漢·劉徹《秋風(fēng)辭》4、秋風(fēng)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三國魏·曹丕《燕歌行》5、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櫚庭:櫚巷庭院。
晉·陶淵明《酬劉柴?!?、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迢迢:形容夜長。
亭亭:遠貌。
晉·陶淵明《戊申歲六月中遇火》7、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芙蓉:荷花。
南朝齊·蕭愨《秋思》8、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nèi)登望》9、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南朝梁·柳渾《搗衣詩》10、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fēng)南朝梁·范云《別詩》11、樹樹秋聲,山山寒色北周·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志銘》12、時維九月,序?qū)偃锞S:語助詞,無義。
序:時節(jié)。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13、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14、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唐·王績《野望》15、掛林風(fēng)景異,秋似洛陽春唐·宋之問《始安秋日》16、寒山轉(zhuǎn)蒼翠,秋水日潺湲潺湲:流水聲。
唐·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17、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這兩句寫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紅葉飄零,所余不多。
唐·王維《闕題二首·山中》18、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唐·李頎《望秦川》19、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唐·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20、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唐·劉長卿《游休禪師雙峰寺》21、木落雁南渡,北風(fēng)江上寒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22、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唐·李白《贈廬司戶》23、雨色秋來寒,風(fēng)嚴清江爽唐·李白《酬裴侍御對雨感時見贈》24、長風(fēng)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酣:盡情飲酒。
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25、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人煙:人家炊煙。
寒橘柚:秋日寒煙使橘袖也帶有寒意。
兩句寫人家縷縷炊煙,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顯微黃,呈現(xiàn)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26、高鳥黃云暮,寒蟬碧樹秋唐·杜甫《晚秋長沙蔡五侍御飲筵送殷六參軍歸灃州覲省》27、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信宿:連宿兩夜。
故:仍然。
唐·杜甫《秋興八首》28、翟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fēng)煙接素秋唐·杜甫《秋興八首》29、遠岸秋沙白,連山晚照紅唐·杜甫《秋野五首》30、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唐·杜甫《月》31、八月秋高風(fēng)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32、長風(fēng)吹白茅,野火燒枯桑白茅;茅草。
描寫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風(fēng)吹卷著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燒著枯萎的桑樹。
唐·岑參《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33、秋風(fēng)萬里動,日暮黃云高唐·岑參《鞏北秋興寄崔明允》34返照亂流明,寒空千嶂凈返照:晚照,夕照。
亂流:縱橫錯雜的河水。
嶂:陡立的山峰。
唐·錢起《杪秋南山西峰題準上人蘭若》35、萬葉秋聲里,千家落照時落照:夕陽西下。
唐·錢起《題蘇公林亭》36、宿雨朝來歇,空山秋氣清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韋金部》37、雨徑綠蕪合,霜園紅葉多綠蕪:綠草。
合:長滿。
意謂雨后庭中小徑長滿綠草,霜后花園中落滿紅葉,庭院一片荒涼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馬宅》38、山明水凈夜來霜,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唐·劉禹錫《秋詞二首》39、試上高樓清入骨,豈知春色嗾人狂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
嗾:慫恿。
劉禹錫《秋詞二首》40、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fēng)描寫荷葉在秋風(fēng)中向東傾斜,暗寓傷秋的情緒。
府·杜牧《 齊安郡中偶題二首》41、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輕羅小扇:輕薄的絲制團扇。
這兩句描寫紅燭在秋夜中發(fā)出寒光,照著畫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團扇追撲螢火山。
唐·杜牧《秋夕》42、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翘祀A:宮中的臺階。
唐·杜牧《秋夕》43、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秋陰不散:雖已是秋天,但連日陰云漠漠,故不見嚴霜降落。
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
聽雨吉:雨打枯荷,單調(diào)、凄涼。
唐·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44、秋山野客醉醒時,百尺老松銜半月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聲遙人語絕,誰家素機織新雪。
秋山野客醉醒時,百尺老松銜半月。
”45、老樹呈秋色,空池浸月華唐·劉得仁《池上宿》46、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霜天靜寂寥唐·戎昱《戲題秋月》(又作: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天涯靜寂寥)47、一夜綠荷霜剪破,賺他秋雨不成珠飛霜使荷葉破碎,秋雨落在破葉上再也無法形成水珠了。
唐·來鵠《偶題二首》48、夜半酒醒人不覺,滿池荷葉動秋風(fēng)不覺;不睡。
唐·竇鞏《秋夕》49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fēng)愁起綠波間菡萏:荷花的別稱。
南唐·李璟《浣溪沙》50、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宋·范仲淹《蘇幕遮》51、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橙黃橘綠時:指秋冬之交的時節(jié)。
宋·蘇軾《贈劉景文》52、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明日黃花:指重陽過后菊花逐漸枯萎。
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無處尋花,故曰“愁”。
宋·蘇軾《九日次韻王鞏》53、蕭蕭遠樹流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宋·寇準《書河上亭壁》54、秋景有時飛獨鳥,夕陽無事起寒煙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寫望》55、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瀟瀟:小雨降落的樣子。
宋·柳永《八聲甘州》56、漸霜風(fēng)凄緊,關(guān)河冷落,殘照當摟霜風(fēng):秋風(fēng)。
關(guān)河:關(guān)塞河流。
殘照:夕陽的余暉。
宋·柳永《八聲甘州》57、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是處:到處。
紅衰翠減:花謝葉落。
苒苒:漸漸。
物華:美好的景物。
宋·柳永《八聲甘州》58、斷虹霽雨,凈秋空,山染修眉新綠斷虹:殘余的彩虹。
霽雨:雨停了。
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長眉。
宋·黃庭堅《念奴嬌》59、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無賴:百無聊賴。
窮秋:深秋。
宋·秦觀《浣溪沙》60、風(fēng)定小軒無落葉,青蟲相對吐秋絲小軒;有窗檻的小室。
宋·秦觀《秋日》61、秋容老盡芙蓉院,草上霜花勻似翦秋容:秋色。
老:深。
宋·秦觀《木蘭花》62、綠荷多少夕陽中。
知為阿誰凝恨、背西風(fēng)阿誰;何人。
背西風(fēng):背向秋風(fēng)。
指荷葉被秋風(fēng)吹得葉梗都彎了。
宋·秦觀《虞美人》63、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畫聲斷譙門衰草:枯草。
畫角:軍中用的號角。
斷:盡。
譙門:城上鼓樓,用以了望敵情。
三句寫孤城秋景。
宋·秦觀《滿庭芳》64、落時西風(fēng)時候,人共青山都瘦宋·辛棄疾《昭君怨》65、覺人間,萬事到秋來,都搖落宋·辛棄疾《滿江紅·游南巖和范廓之韻》66、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
綠池落盡紅蕖卻,落葉猶開最小錢可人:合人意。
紅蕖(音同“渠”):荷花。
卻:開盡。
最小錢:新出荷葉才象小銅錢那幺大。
宋·楊萬里《秋涼晚步》67、園翁莫把秋荷折,因與游魚蓋夕陽宋·周密《西塍廢園》(又《西塍廢圃》。
塍:田間的土梗子。
)68、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染就:染成。
宋·周密《聞鵲喜·吳山觀濤》69、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宋·張炎《清平樂》70、萬壑泉聲松外去,數(shù)行秋色雁邊來壑(音同“賀”):山谷。
元·薩都刺《夢登高山得詩二首》71、秋風(fēng)吹白波,秋雨嗚敗荷。
平湖三十里,過客感秋多敗荷:殘荷。
元·薩都刺《過高郵射陽湖雜詠九首》72、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殘霞:晚霞。
寒鴉:天寒歸林的烏鴉。
飛鴻:大雁。
元·白樸《天凈沙·秋》73、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清·王士禎《江上》
描寫龍的形態(tài)的句子請問中國古代傳說龍的形態(tài)
《說文解字》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爾雅翼》:“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薄?/p>
《本草綱目·翼》云:“龍者鱗蟲之長。
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牛,角似鹿,眼似蝦,耳似象,項似蛇,腹似蛇,鱗似魚,爪似鳳,掌似虎,是也。
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shù)。
其聲如戛銅盤。
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
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
呵氣成云,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
描寫香爐的句子
《香爐》 年代: 宋 作者: 梅堯 鐵鑄小香爐,壁環(huán)平口鋪 麝焚大,獸嚙竹根趺。
凈幾群書外,閑堂一物無。
中間任灰燼,終與蕙蘭俱。
《和劉雍州繪博山香爐詩》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沈約 范金誠可則,摛思必良工。
凝芳自朱燎,先鑄首山銅..
作文,描寫博山十中校園的作文
你可以按照以下方式來寫好一篇作文 一、作文要學(xué)會積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古人這些總結(jié),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積累”在寫作中的重要性。
“平時靠積累,考場憑發(fā)揮”,這是考場學(xué)子的共同體會。
(一)語言方面要建立“語匯庫”。
語匯是文章的細胞。
廣義的語匯,不僅指詞、短語的總匯,還包括句子、句群。
建立“語匯庫”途徑有二:第一是閱讀。
平時要廣泛閱讀書籍、報刊,并做好讀書筆記,把一些優(yōu)美的詞語、句子、語段摘錄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讀書卡片上。
第二是生活。
平時要捕捉大眾口語中鮮活的語言,并把這些語言記在隨身帶的小本子或卡片上,這樣日積月累、集腋成裘,說話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會妙筆生花。
(二)要加強材料方面的積累。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許多學(xué)生由于平時不注意積累素材,每到作文時就去搜腸掛肚,或者胡編或者抄襲。
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積累素材。
平時有條件的可帶著攝像機、錄音機、深入觀察生活、積極參與生活,并與寫生、、寫日記、寫觀察筆記等形式,及時記錄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中的見聞。
記錄時要抓住細節(jié),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
這 樣,寫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強思想方面的積累。
觀點是文章的靈魂。
文章中心不明確,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說明作者思想膚淺。
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庫”。
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
“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獲。
”平時要深入思考,遇事多問問“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
這樣就能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
還要隨時把思維的“火花”、思索的結(jié)論記錄下來。
第二要輯錄,也就是要摘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總之,作文要加強積累,建立好“語匯庫”、“素材庫”、“思想庫”這三大寫作倉庫,并要定期盤點、整理、分門別類,且要不斷充實、擴容。
二、寫好作文先學(xué)會觀察 魯迅先生在回答文學(xué)青年“如何才能寫出好文章”的問題時強調(diào)了兩點:一是多看,二是多練。
這里的“多看”即指多觀察。
這就說明:要寫好文章,要掌握嫻熟的文章寫作手法,就要多觀察,學(xué)會觀察,觀察是寫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礎(chǔ)。
俄國小說家契訶夫就這樣諄諄告誡初學(xué)者:“作家務(wù)必要把自己鍛煉成一個目光敏銳永不罷休的觀察家
——要把自己鍛煉到觀察簡直成習(xí)慣,仿佛變成第二個天性。
”把觀察鍛煉成習(xí)慣,鍛煉成第二天性,這是一種很需要時間去磨練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