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出自“朱子家訓”本篇作者是誰
顏氏歷史來源 「顏」源出: 一:出自姬姓。
以邑名為氏,據(jù)《姓譜》及《通志.氏族略》所載,西周時周公旦長子伯禽受封於魯國,其庶子食采於顏邑,其后有顏氏。
二:出自曹姓。
以王父字為氏,周代邾國邾武公名夷父,字顏,稱為顏公,其后亦有顏氏。
家族名人 顏回(前521~前490)字子淵,春秋魯人,孔子弟子。
天資明睿,貧而好學,於弟子中最賢,孔子稱其不遷怒,不貳過。
后世稱為復圣,列於孔門德行科。
亦作顏子淵、顏淵。
顏真卿(709-785年)字清臣,唐代臨沂人,累官監(jiān)察御史,太元太守。
安史之亂,真卿與從兄杲卿共起兵。
封魯郡公,后李希烈陷汝州,受命前往勸諭,持節(jié)不屈,被害。
地望分布 山東曲阜, 山東諸城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出自“朱子家訓”本篇作者是誰
鄭愔(
- 710)唐詩人。
字文靖,河北滄縣人。
十七歲舉進士。
武地,張易之兄弟薦為殿中侍御史。
唐中宗時,任中書舍人,太常少卿,與崔日用、冉祖壅等侫附武三思,人稱“崔、冉、鄭,辭書時政。
”唐初流行《桑條歌》,其詞有“桑條韋也”之句;明韋后妄圖篡位,以《桑條歌》為其“受命”這證。
愔迎合韋后之意,作《桑條樂詞》十首進獻,擢升史部侍郎。
景龍三年(709)二月,升任宰相;六月,因貪臟貶為江州司馬。
翌年色結譙王李重福陰謀叛亂,預推重福為天子,愔自任右丞相不久敗邙,被誅。
《宋秘書省續(xù)四庫書目》鞒錄有詩一鄭,《全唐詩》錄存其詩二十九首,編一卷,其中以《塞外》三首較好。
事跡散見于《舊唐書》卷七《中宗紀》、《卷五十一《韋庶人傳》、卷八十六《庶人重福傳》及《唐詩紀事》卷十一。
馮道(882-954)五代大臣。
字可道,自號長樂老。
河北滄縣景城人。
后唐時,歷任集賢殿弘文館大學士、司空等職。
后晉滅唐,歸晉,任司徒、中書令。
契丹滅后晉,又附契丹,任太傅;后漢時,任太師;后周時,又任太師、中書令。
他一四朝十君,一生三入中書,居相位二十余年,亡國喪君,未嘗在意。
長興三年(932),在他倡議下,由田敏等人在國子監(jiān)內校定《九經(jīng)》文字,鏤版印行,是為官府記得印書籍之始。
后世稱為“五代藍本”。
紀昀(1724-1805)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云,觀弈道人。
又因其北京虎坊橋寓所有一巨大太湖石,故又稱孤石老人。
清直隸獻縣(今河北省滄州市滄縣崔爾莊)人。
其高祖紀坤,字厚齋,系明末人。
能文,著有《花王閣剩稿》。
其父紀容舒,字遲叟,清康熙五十二年思科進士,曾供職刑部和戶部,做過云南姚安知府,和故稱姚安公。
鞒有《唐韻考》、《杜律疏》、《玉臺新詠考異》等。
容舒凡三娶,原配安太夫人生卓(字晴湖)繼朽張?zhí)蛉藷o出,又繼配張?zhí)蛉酥蒙安灰姽湃耸庞谇迦首诩螒c十年二月十四日,終年八十二歲。
死后葬于崔爾莊南,北村。
其妻馬夫人,共有四子三女:長子汝佶。
乾隆乙酉舉人,早逝,有《半舫詩鈔》留世;次子汝傳,曾任九江府通判和江寧府同知;三子汝似,曾任廣東縣丞;四子汝億。
長女嫁兩淮鹽運使盧見曾(雅雨)之孫盧蔭文(舉人);次女嫁內閣中書,軍機章京袁煦;三女許婚戈源之子,年十歲未嫁而死。
另有一孫十一人,其孫紀樹馨,蔭生,官弄部云南司郎中,宜昌府知府。
曉嵐二十四歲時,考中順天鄉(xiāng)試第一名舉人,三十一歲中進士。
他才華橫溢,文思敏捷,勤奮好學。
博古通今。
正如自謂的“抽黃對白、恒徹夜構思,以文章與天下相馳騁。
”他襟懷夷曠,機智詼諧,常常出語驚人,妙趣橫生,盛名當世。
很得清高宗乾隆皇帝的賞識。
他終身功名事業(yè),充滿艱難曲折,在居官五十多載中,曾任山西鄉(xiāng)試正考官、公試同考官視學福建,主持閩省院試。
又遷任侍讀學士、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禮部尚書、兵部尚書直至協(xié)辦大學士,加入太子少保,管國子監(jiān)事。
乾隆三十七年開四庫全書館,紀曉嵐受命為總纂官。
此項工作先后歷時十九年,終于總纂完成了巨著《四庫全書》。
該書分經(jīng)、史、子、集四部七萬九千九百三十七卷,抄寫七部,藏于文淵、文溯、文源、文津、文匯、文宗、文瀾七閣。
此書被稱為中華民族的瑰寶。
在總纂該書過程中,他還用了八年時間,為該書所括的一萬余部書籍,精心撰寫了二百卷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被我國著名文藝評論家孫犁贊為“這是一部非常偉大的學術著。
” 除此這外還撰寫了《閱微草堂筆記》、《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三十二卷《紀文達公遺集》(上十六卷文章,十十六卷詩賦)、十卷《評文心雕龍》、六十三卷《歷代職官表》、四卷《史通削繁》三十六卷《河源紀略》、《鏡煙堂十種》《畿輔通志》、《沈氏四聲考》二鄭、《唐人詩律說》一冊、《才調集》、《瀛奎律髓》評、《李義山詩》、《陳后山集鈔》二十一卷、《張為主客圖》《史氏風雅遺音》、《庚辰集》五卷,《景成紀氏家譜》等。
他還參與編選、評點其它一些書籍,也參與了另外一些官書的纂修。
總之,紀曉嵐一生才華和學術成就十分突出,多姿多彩。
他曾給自己寫過一道詞,其中兩句:“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就是他一生真實的寫照。
紀曉嵐不僅在清代被公認為文壇泰斗,學界領袖,一代文學宗師,就是在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位少見的文化巨人。
吳珍,(生于光緒年間,卒年不詳)書法家。
字希彬、號恰庵。
滄州市缸市街人。
他妯生在書香門弟,少年上私塾,酪愛書法,并得其父指導,大見長進。
青年時先后在“德利恒貨?!保拔牡埋守洍!比螏し肯壬?。
吳珍先后臨過顏體,隸書,魏碑字等字體,幾十年練習書法,功力頗深。
他常給別人寫牌匾、對聯(lián)、中堂等,成為滄州一代書法名流。
賈墨橋(生于咸豐年間,卒年不祥)書法家。
滄州市人。
他出身于書香門弟,上過私塾,當過教書先生,從小練習書法,先后臨過王羲之、趙夢 等人的字貼。
后又寫篆書、隸書。
經(jīng)過多年苦練,賈墨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字是篆隸結合,風流而蒼勁,成為滄州有名的書法家。
李奉璋(1850-1934)字子峨。
書法家。
滄州市馬廠街人。
一生酷愛書法,書工六朝楷書。
不惑這年任河北柏鄉(xiāng)縣教諭官,后還鄉(xiāng)為民。
在家養(yǎng)魚養(yǎng)花書寫對聯(lián)、條山、常年不斷。
晚年書寫字體兼有魏碑風,求字者絡驛不絕。
滄州城鄉(xiāng)及外勻有其墨跡。
馬玉林(1856-1943),藝名“活要命”,滄縣張官屯鄉(xiāng)舍女寺人。
工哈哈腔彩旦,并兼演所有行當。
馬玉林原籍官廳鄉(xiāng)北棗林村,20歲左右學會唱哈哈腔,開始了他的梨生涯。
后來全家移居山呼莊,此時他試演的彩旦已很嫻熟,因彩旦讓觀眾捧腹不迭,故有“活活笑死人”簡言為“活要命”之稱。
馬玉林晚年(70歲左右)多工丑旦。
1943年冬馬玉林廖別梨園。
他為哈哈腔劇種的流傳和發(fā)展謳心瀝血,至今為人傳誦緬懷。
劉連升(1860-1926)藝名“飛來鳳”,清咸豐九年出生在青縣小牛莊的一個農(nóng)民家庭里。
家境貧寒自幼討飯,由于他天資聰穎,學會許多民歌。
每到一處先唱后耍。
主歲那年要飯到了涿縣白塔村,該村“雙順和科班”老師豐盛眼識才,發(fā)現(xiàn)連升是唱戲的材料又儀表出眾,免費收徒。
飛藝四年,二十歲那年進京演出。
被選進宮內為慈禧太后唱戲。
劉連升為人正派,不肯越規(guī)行為。
險遭毒害,得同鄉(xiāng)大太監(jiān)安德海(小安子)恩典,放出宮門。
這里邊中升來到天津,身無分文,進了戲園子。
恰值該戲班《蝴蝶杯》戲報貼出,然小生因醉酒不能登臺演出。
劉連升自薦替演。
因以轟動津城。
班主高薪挽留,問其姓名,劉連升自薦替演。
因此轟動津城。
班主高薪挽留,問其姓名,劉連升因懼禍匿實未露。
班主覺得飛來一只鳳凰,翌日戲報便登出主演--飛來鳳。
由此而得藝名。
因京津頗近,唱了三天戲,離津赴東北鄉(xiāng)村插班唱戲。
流浪了二十一年,四十一歲(1901)年回到老家河北省青縣小牛莊舉辦飛來鳳科班,培養(yǎng)了大批河北梆子演員,為振興河北梆子劇種立下了功勞。
他的徒弟王春林、史金亭、王俊秋、韓俊卿、金寶環(huán)、高玉柱、靈芝仙、王玉慶的師付。
1926年病故于老家小牛莊村,終年66歲。
姜蘋(1865-1952)字韻笙。
書法家。
滄州市人,曾任牛市街學校校長。
自幼喜歡讀書寫字,書工楷隸。
為節(jié)省紙墨,他用膠泥水在玻璃上,厚紙上寫字,泥干后抖掉洗凈再寫。
就這樣年復一年,練就一筆好字。
成為滄州的書法家之一。
他寫的“治家格言”早已石印成冊,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書法資料。
于世海(1868-1939),乳名于桂,藝名“青菊花”。
滄縣于莊子人,著名河北梆子老藝人。
他從藝三十多年,演出的戲目不下百出,代表劇目有《余唐關》《樊梨花》《穆桂英》《烈女傳》《雙官誥》《汾河灣》《對銀杯》《走雪山》《南天門》等。
1919年秋,應邀云彭店工。
他要求嚴格,一絲不茍。
兩年多先后教了《黑風洞》《打魚街》《牧羊圈》《女起解》《赤桑鎮(zhèn)》等十余出戲。
他的一生是為戲曲藝術奮斗的一生,為河北梆子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朱佩蘭,書法家,生于光緒年間,府年不詳。
滄縣黑徐家村人,他出身貧苦,小時在滄縣小垛莊私塾里旁聽。
青年時,因家境 貧困,到東北謀生。
他酷愛書法 ,在營口任要職時,不理政事,一心練習書法。
后來回家鄉(xiāng)務農(nóng)。
仍堅持寫字。
他先后臨過多種字體,以顏體見長。
經(jīng)多年練習,形成了骨肉豐滿,蒼勁有力的筆法。
徐海云(1898-1971)河北梆子演員。
河北南皮人。
1937年加入滄州市場劇團,1947年轉入建新劇團,1949年調滄州啟明劇社。
他應工凈兼老生,唱、念、做、打頗見功力。
他的嗓音堅實渾厚,行腔挺拔,人物特點,性格突出,為后來的花臉開辟了新路。
他善于表演,著意人物刻畫。
代表劇目有《過霸州》、《鳳鳴關》、《守玉關》、《夜審姚達》等。
1954年河北省戲曲匯演,他飾《秦香蓮》中的包拯,獲演員三等獎。
1958年調天津河北梆子劇院。
1961年調滄州戲校任教。
馬少山(1893-1978)京劇小生演員,戲曲教師。
早年跟班學藝,曾與姜妙香、杜福隆切磋技藝。
其夫人金少梅是民國初年上海紅極一時的旦角演員,不幸過早離世,馬少山由此輟演而致力于授藝活動。
曾給京劇演員童芷齡傳授《饅頭庵》。
1942年前在天津市天會景“稽古社”任教。
后應“移風國劇社”聘請來滄州。
為該社培養(yǎng)了不少演員并排演了大量傳統(tǒng)戲和一些自編劇目。
1951年擔任滄州市人民劇院第一任院長,1958年任滄縣專區(qū)藝術學校教導主任,兼京劇科教師。
馬少山后半生在滄州,為滄州地區(qū)培養(yǎng)了大量的藝術人才。
為京劇藝術在滄州傳播作出了貢獻。
馮金秀(1896-1982)曲藝演員。
河北省辛集吳莊人。
她九歲拜師學藝說西河大鼓,跟師傅走南闖北十年。
藝術上得到了師傅的真?zhèn)鳌?/p>
出師后藝游天津、北京等諸大城市,婚后駐足楊柳青,后來移居天津。
因故,只身來滄,于城隍廟土地祠辟設說書場,經(jīng)多年苦心經(jīng)營,成為滄州頗有影響的第一個女說書人。
馮金秀出師后藝游北京、天津等諸大城市,主說《隋唐》《呼家將》、《楊家將》、《南北宋》、《春秋列國》、《前后齊國》、《三下南唐》等全本大書、節(jié)選、片段及一些應時小段。
孫楷弟(1898-
)古典文學研究家、戲曲理論家、教授。
河北滄州王寺村人。
1928年國立師范大學國文系畢業(yè),1929-1941年先后任北平師范大學助教,中國大辭典編纂處編輯,國立北平圖書館編輯,寫經(jīng)組組長。
1945年至1952年任北京大學、燕京大學教授。
1953年起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任研究員。
他的主要菱有:《韓非子校正》(附莊子舉證南子校正1927年,北京圖書館月刊)。
《劉子新論校釋(1930年,西苑叢書本),《述也是園舊藏古今雜劇》(1940年12月,北京圖書館季刊;1953年11月,上海雜志公司出版社印本改名《也是園古今雜劇考》。
首篇收入年表),《中國通谷小說書目》(1933年,北平圖書館與中國在辭典編纂處合??;1956年,作家出版社),《日本東京所見小說書目提要六卷》(附大科書館所見小說書目提要一卷。
1932年,北京圖書館與《中國大辭典》編纂處合印;195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滄州集》六卷(1965年,中華書局)、《小說旁證》七卷(1935年,北平圖書館月刊)、《元典家考略》(1953年,上海雜志出版公司;1958年《文學研究》第二期)、《鏡春園筆記》(一部分曾在1963年《光明日報 文學遺產(chǎn)》發(fā)表)、《水滸傳人物考》(載1964年《文學研究集刊》第一冊)。
梁世誠(1899-1966),號去峰,藝名梁達子。
1899年生于交河縣農(nóng)民家庭。
因家境貧困,幼年逃荒到天津十歲拜當時著名藝人元元紅(藝名)為師學習河北梆子,工老生。
學成后曾與著名演員金鋼鉆(藝名)搭班組成劇團在京津一帶演出。
抗日戰(zhàn)爭時他曾深入農(nóng)村演出,并到過解放區(qū)。
在解放戰(zhàn)爭時劇團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仍堅持演出。
滄州解放初期,梁達子來滄加入了滄州實驗劇團。
滄州藝校成立時他到藝校任教,為培養(yǎng)藝術人才而忘我地工作。
他一生的藝術實踐,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他關于表演,注重刻劃人物。
他的代表劇目有:《云羅山》、《打金枝》等。
1966年3月,梁達子病逝于滄州市。
韓茂春(1899-1976)滄縣郭村人。
著名河北梆子琴師,其父韓福貴涉步梨園,工青衣行當,因行二,人稱“韓二大青衣”在津滄一帶很有名氣。
茂春八風頭父親組織的戲班里跟班學藝,十六歲出科去天津搭班操琴,至1916年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鐘成為一名技藝高超的琴師,他擅操板胡,對京胡、嗩吶等管弦樂呂也較精通,他善用長弓(比一般的長1\\\/3左右),指法巧妙,弓法嫻熟,板穩(wěn)眼準,音亮且柔,滑而剛。
伴奏時和演員配合默契,托唱、嗓恰到好處。
他先后給金鋼鉆、小香水、韓俊卿、銀達子、李春庭等著名河北梆子演員伴奏。
從1916到1936年二十年間他到過奉天(現(xiàn)沈陽市),長春、北京、天津、南京、太原,等大城市和江西、山東、河北的縣城演出。
他們的戲班所到之處對琴師韓茂春更是有口皆碑。
韓茂春性情剛烈,為人正直,孜孜追求藝術,不計較個人得失頗為后人稱道。
筱翠云,女(1903-1962)。
原名耿慧玲,藝名金飄香。
河北省交河縣人。
七歲時逃難到天津,拜李嶺荀為師學習青衣。
九歲登臺,曾和李華周(藝名十三紅)同臺演出《南天門》,十七歲和魏連生(元元紅)同臺演出《血手印》、《三疑計》、《南天門》。
她早期藝術活動深受“元派”藝術影響。
元故后,她改工須生,集元派唱腔之大成,融匯貫通,形成自己的特色。
她的嗓音似啞非啞,啞中透亮,行腔委婉跌宕,氣口舒適,噴 字有力,音韻灑脫,字正腔園。
她做功細膩,以演袍帶戲見長。
早期活動于天津、北京、濟南、營口、威海、大連等地。
筱翠云1953年加入滄州實驗劇團。
1954年參加省戲曲匯演,飾《打金枝》劇中的唐王,獲榮譽獎。
1958年調天津梆子劇院。
1961年調回滄州戲校任教。
張治友(1903-1980)藝名“瞎友”,滄縣黃遞鋪鄉(xiāng)北張村人,吹歌老藝人。
他十五歲喪父,與其母苦度日月,發(fā)奮學習吹歌,1918年先拜李化春為師,十七歲時又拜路天霞為師。
出師后,先云南皮縣店子竹振海窩棚領班,共十二年之久,經(jīng)過多年鍛煉,張治友已成為滄州一帶的吹歌高手,被同行們公認與路天霞名,人稱張治友、譚寶山、路天霞為“瞎友、譚肥、路葫蘆”是吹歌三大家。
張治友的演奏特點簡方言之為:“剛柔并進”中波濤洶涌,柔似和風戲柳,可謂滄州一代吹歌巨匠。
劉仁和(1906-1989)陳缺屯鄉(xiāng)劉世印屯村人。
其父人稱劉四爺,家有良田一頃多。
好戲。
于是集得女孩數(shù)人自訓練戲班,仁和隨學。
后常到菜蕪、博山、濟南、綏遠、江西等地演出。
仁和藝名艷奎關,工武凈角色。
劉缺屯村褚氏女嫁給劉仁和,岳父勁其止藝為農(nóng),劉仁和從命,榮譽稱號戶劉缺屯。
民國二十三年后,他為村里好唱者教了《烏龍院》、《別窖》、《武家坡》、《斬子》、《艷陽樓》等幾出戲。
解放后,1950年村里建劇團,縣委宣傳部長張杰同志為之命名“更生劇團”,七十余人,劉仁和任導演。
他執(zhí)導了《通天蕩》、《忘本》、《金雁橋》、《喪巴丘》、《收關勝》、《鐵公雞》、《珠廉寨》、《甘露寺》、《回荊州》、《捉放曹》、《艷陽樓》等四十多出戲。
1953年應本溪市京劇團聘請任教師至1989年10月病逝,終年83歲。
倫金蘭(19-7-1987)。
生于吳橋縣南丁莊一個農(nóng)民家庭,十一歲跟人學雜技。
1918年至1938年,他主要是學雜技或跟人搭班。
到南方各省、到香港、新加坡以及南洋演出。
.938年到1956年他有時與人搭班,有時自立班子,這一時期還是云南方及南洋演出。
解放后,他在吳橋自建馬戲團第四分團,1956年建立了滄縣馬戲團,倫金蘭任團長。
倫金蘭的絕技是?!帮w鈸”。
1960年五一節(jié),毛主席到天津視察,觀看了倫金蘭的“飛鈸”演出。
1961年滄縣馬戲團與滄州地區(qū)雜技團登工,為滄州星火雜技團,倫金蘭任團長。
倫金蘭為河北雜技團,滄州雜技團培養(yǎng)了人才,為雜技團的發(fā)展作出很大貢獻,因而,他被先為省人民代表,省政協(xié)委員。
冀桂云(1909-
)。
河北省南皮縣人,出身于梨園世家 ,幼年隨父張占福(張黑)進京學藝,工須生。
1940年加入山東恩城第一班。
1942年與冀寬(承受夫改姓冀)結婚。
1949年調滄州啟明劇社。
她京、梆并重,尤以唱功見長,嗓音宏亮,吐字清晰。
除工須生外兼演彩旦、小花臉等角色。
代表劇目有《南北合》、《反徐州》、《空城計》等。
其《斬子》選段曾由河北電臺錄音播放。
1958年調河北省戲校任教。
李桂云河北梆子女演員。
河北寧晉人。
1910年生。
幼年從杜元慶、張吉祥習藝。
演青衣、花旦。
十一歲登臺。
1927年加入奎德社,經(jīng)常演出《拾萬金》、《王春娥》、《柜中緣》等傳統(tǒng)劇目及《少奶奶的扇子》、《戰(zhàn)地之花》、《一圓錢》、《啼笑姻緣》等文明戲。
1936年在天津北洋戲院與劉又萱、金玉奎、碧玉花合作演出。
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中止舞臺生活十余年解放后重返舞臺,與李峰元等演出《萬里長城》等劇。
1949年至1951年在滄縣專區(qū)實驗劇團河北梆子分團主演。
1952年任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團長。
表演細膩,唱腔委婉,有“搭調”、“反梆子”等新的創(chuàng)造。
代表作《蝴蝶杯》已攝成影片。
近年來致力于培養(yǎng)青年演員的工作,張淑敏、李秀芬、劉玉玲、王鳳芝等均受其教益。
趙春亭(1912-1984),著名嗩吶演奏家。
滄縣崔爾莊人。
從小跟伯父和兩個哥哥學習吹歌,后成為當?shù)赜忻臉肥帧?/p>
1953年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獲得好評。
被留在北京任中央歌舞團獨奏演員。
在嗩吶藝術方面不因循守舊,勇于創(chuàng)新,曾運用獨特的技巧,在《海青歌》中奏出簫音,在《山東大鼓》中奏出三弦音,堪稱一絕,1964年到中國音樂學院任教,培養(yǎng)了很多嗩吶演奏人才。
1984年被評為副教授。
七十三歲時,由中國音協(xié),中國藝委會和中國音樂學院聯(lián)合舉辦了《趙春亭嗩吶曲音樂會》在音樂界反響頗大。
1984年因病在京逝世。
侯若一,男,漢族(1914-1989),河北饒陽縣人,從小喜歡書法、國畫。
1940年參加工作,先后作美術編輯、教學書畫。
在書法教學當中重視書法理論研究,為師專中文系書法教學編寫了一套書法教材,包括《書史》、《書法》、《書論》。
他在練寫書法時,先學王、顏字體,后學魏碑《鄭文公》。
四十歲后又學鄭板橋。
他的書法以王、魏、鄭融為一體以行書見長。
1981年加入了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河北分會,1984年任滄州市書法協(xié)會名譽理事長;1987年加入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河北分會;滄州市老干部書畫協(xié)會副理事長。
他的書法作品曾在省兩次獲獎,1986年由省書協(xié)選送他的作品去日本展出。
1988年滄州市為他的書畫作品在地區(qū)展覽館作了侯若一書畫展。
董興龍,雜技演員。
1917年生于吳橋縣董莊農(nóng)民家庭。
十歲時學唱“河北梆子”,后隨伯父學雜技。
學戲后自己成立馬戲班,以自己家人為主。
這時的馬戲班帶有季節(jié)特點,農(nóng)忙時回鄉(xiāng)種地,農(nóng)閑時外出演戲。
他們外出大多數(shù)霎時間在南方。
抗日時在武漢一帶活動較多,解放戰(zhàn)爭時困在青島。
青島解放后董興龍帶班回到家鄉(xiāng)吳橋縣。
這時吳橋縣已解放,雜技藝術有很大發(fā)展,成立了許多馬戲團體。
董興龍組建了吳橋雜技第十分團。
1956年董興龍的雜技團調滄州,以該團為核心建立了“滄州地區(qū)雜技團”,董興龍任團長。
董興龍善長“古老中幡”這一節(jié)目,蘇聯(lián)最高主席團主席伏羅希洛夫來我國訪問,董興龍到北京為其演出“古老中幡”。
當時陪觀的有叫理、陳毅副總理等一些黨和國家領導人。
文化大革命時,董興龍到回收公司干活。
1987年病逝。
李蘭舫(1918-1984),女。
生于天津市武清縣黃花店村一個分期的農(nóng)民家庭。
由于生活所迫,于1921年(三歲)隨父逃荒天津,依靠父親賣青菜和砸核桃為生。
幼小的李蘭舫也托盤子到河東戲園子賣西瓜,以幫助父親維持全家的生活。
因而她也受到了戲曲藝術的熏陶。
李蘭舫善工旦角。
代表戲有:《潘金蓮》、《珍珠衫》、《桃花庵》、《玉堂春》、《孔雀東南飛》、《秦香蓮》等。
1931年至1957年間,李蘭舫曾多次去沈陽、錦州、營口、大連、哈爾濱等地演出,頗受歡迎。
十年動亂中,她戴上“反動藝術權威”、“戲霸”的帽子,下放幼兒園當保管員。
1973年重返舞臺。
粉碎“四人幫”后,李蘭舫更加努力工作,常帶病演出。
終因生活坎坷,重病染身,醫(yī)治無效,1984年9月2日病逝滄州。
終年66歲。
張恩城(1923-1983)曲藝演員。
藝名張起信,綽號“小鋼炮”、“活馬武”。
滄州市人,出身于一個貧苦的家庭,其父張福榮在戲園子內當三行,后在城隍廟土地廟內建起了收館不久患病逝。
士 歲的張起信跟隨繼母,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在戲園子,說書館內賣羅卜賣糖。
由于他長期接觸說書藝人,受曲藝藝術的熏陶,愛上了說書這一行。
于是偷偷地向他們學習,久而久之,得到老藝人的真?zhèn)鳌栋浮?、《東漢》。
到1943年拜滄州木板大鼓藝人王福貞為師。
起藝名為張起信,時年二十一歲。
1947年滄州解放,任市場街街長,面食業(yè)主任。
1953年在上級領導下,組建滄縣鼓詞公會,并任委員,后改為曲藝隊。
1957年滄州專區(qū)首屆曲藝會演時,演出了長篇鼓詞包公案“陳州回朝”一段,榮獲全區(qū)第一名。
“文革”時受到?jīng)_擊,停止了曲藝演出。
為生活所計,拉小車、做泥水活。
“四人幫”倒臺后,在文化館幫助下,重建了光明曲藝社。
他說唱了《閃閃的紅星》《烈火金鋼》《鐵道游擊隊》《紅旗譜》等三十余部現(xiàn)代書。
組建曲藝社后,還邀請外地名流演員來滄獻藝。
為曲藝藝術交流和培養(yǎng)中青年藝術人才耗費了心血。
趙心水(1929-1989)著名導演。
生于河北滄縣。
1944年入伍參軍,開始接觸文藝工作。
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生活,為他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
1950年他被選送到中南軍區(qū)部隊藝術學院專修導演,1952年畢業(yè)調到長影,他先后師從于著名導演王濱、沙蒙、吳天、蘇里等。
從1960年始獨立執(zhí)導影片。
1962年由他的影片《冰山上的來客》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開創(chuàng)了故事片上座的最高紀錄,他本人因這部影片的成功榮獲1964年長影“小百花獎”最佳導演獎。
他的主要作品還有《鴻雁》、《潘楊訟》、《特別快車》、《長城新曲》、《熊跡》、《海神》、《戈壁殘月》、《天下第一劍》等。
趙心水是一個獨具個性的導演,勇于探索,追求濃烈的感情色彩,他的這一特色立足于以生活為依據(jù),真實地反映生活,感情發(fā)展有層次,有波瀾,他把強烈的抒情色彩和驚險樣式巧妙地揉合在一起,直到今天仍有人撰文稱贊《冰山上的來客》對驚險式影片的藝術探索,至今仍沒有一部影片可以超過它。
趙心水是中國電影協(xié)會理事,中國影協(xié)吉林分會常務理事,長春電影制片廠藝術片一室主任,一級導演。
1989年患癌癥病逝于北京。
毛亨毛萇與《詩經(jīng)》的關系,在學術界早已是無需爭論的話題,然而毛萇是否有后,卻是千年未解的一道題。
沒想到這個難題近日已迎刃而解,河間市文化局局長田國福最新發(fā)現(xiàn),毛萇有后,其后人在泊頭。
毛萇后人的發(fā)現(xiàn),純屬一種偶然,卻與田國福的研究息息相關。
《詩經(jīng)》是中國文化長河中燦燦生輝的文學寶典,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以研究發(fā)展培育地方文化為己任的田國福,在調到文化局后,就開始致力于詩經(jīng)的研究與源流考證工作。
他的研究成果,不但得到了專家學者的公認,而且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得到了很高的贊譽。
令他沒想到的是,今年8月份,關于他研究成果的一篇文章的發(fā)表,揭開了毛萇是否有后的謎團。
《沒有河間,我們還能讀到詩經(jīng)嗎
》這篇著重介紹田國福研究成果的文章,于8月3日發(fā)表在《滄州晚報》上后,田國福即趕赴張家界參加第五屆詩經(jīng)國際學術研討會去了。
會議期間,人們得知他來自毛萇傳經(jīng)的故地,不斷有學者問到,毛萇是否有后裔的問題,田國福只能以搖頭作答。
此前他一直關注這個問題,但一直無果,因為在河間周圍,他們曾多方尋覓,均未發(fā)現(xiàn)毛萇后裔,即使有毛姓家族,也是外來遷入者。
所以學術界一直有毛萇無后的說法。
一周后他回來,卻意外地收到了來自泊頭東毛莊村民毛春行的一封信。
“大毛公亨,小毛公萇,是我毛氏族人的始祖。
”這位叫毛春行的村民稱,報上見到介紹毛詩文化的文章后,非常激動,其中田國福的考證與研究與他們的族譜記載與傳說有很多吻合。
信中他提到,大毛公小毛公乃叔侄,為他們毛氏族人始祖,今河間市詩經(jīng)村,三十里匍一帶為毛氏故里,毛氏后裔之說有碑、譜為證。
看信后田國福驚喜異常,第二天他就去了東毛莊。
東毛莊、西毛莊是毛三莊的兩個自然村,約600戶,近3000人,大部分人家是毛姓族人。
田國福的到來,受到了毛家人的熱情歡迎。
人們紛紛來到毛春行家,與這位研究其始祖的人一敘情懷。
一番敘話后,田國福被領到了村中的“毛氏先瑩(塋)”碑前。
碑雖已是殘碑,但上面字跡仍有可辨之處。
據(jù)介紹,村中曾有毛氏家廟,該碑即是毛氏家廟碑,供奉于家廟內,原來有亭。
現(xiàn)已無存。
碑已斷“始祖長(萇)”、“一世祖知之”和其他若干世氏先人的名字仍能看清。
上面還有大明正德十年立,立原先人為七世毛連,萬歷二十一年重修等字樣。
隨后,村民給他找來了珍藏的族譜。
這本裝幀各異的毛氏族譜,上面均詳細記載本支門族人延續(xù)情況。
記者在復印件上,清晰地看到了這樣的字句:始祖,萇,字未考配未詳,居瀛州城北今名河間府城北三十里鋪。
幾本族譜上均有“故居”記載,其中一本敘說毛公之事更為詳細:“先祖亨、萇叔侄二公,隱居河間三十里鋪......萇公是經(jīng),亨公口授,經(jīng)數(shù)年苦功能熟背詩經(jīng)并能逐字講解,獻王聞訊,禮聘再三,萇公始應
2011年今年的南京市現(xiàn)場導游考試的景點有變化嗎
顏 宗廣東省南海人,畫家。
舉人出身,曾任知縣,后部員外郎。
善畫山水,融北方山水畫風方山水畫中,多寫平遠景色,蒼渾健勁,獨具風格。
有《湖山平遠圖》遺世。
顏之推字介(公元531-約591年),瑯邪臨沂(今屬山東?。┤?。
南北朝時文學家,初仕梁元帝為散騎侍郎,西魏破江陵,之推以國仇不仕魏,投奔北齊,任黃門侍郎、平原太守,后北齊亡,又投奔北周為御史上士。
隋開皇中,被太子召為學士,極為禮遇,不久病逝。
他一生奔波,飽經(jīng)離亂,常因身仕異國為恥。
故其詩篇多有傷感懷舊之情。
其所著《顏氏家訓》一書,共二十篇(見下第2-5樓“附錄:《顏氏家訓》”),闡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問世以后,起到深遠的影響,被推為我國家訓專著的鼻祖。
顏師古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人,唐代學者、訓詁學家,官至中書舍人,著有《五經(jīng)定本》等。
顏昭甫唐代官吏、學者,歷官侍郎,華州刺史。
工篆、籀、草隸書,與內弟殷仲容齊名,而勁利過之,為伯父師古所賞重。
顏真卿唐代大臣、書法家。
開元年間進士,累官至監(jiān)察御史。
因忤逆楊國忠被貶魏平原太守,他預料安祿山必反,早為之備。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反,他與從兄果卿共起兵,附近17郡響應。
亂平后,他入京為官,連遭讒言,屢被貶黜。
后為刑部尚書,封魯郡公,世稱顏魯公。
肅宗、代宗時,他數(shù)次為正義而言,為大臣所不喜。
德宗時,李希烈自稱天下都元帥,攻陷汝州,顏真卿受命前往勸諭,后持節(jié)不屈,終被李希烈殺害,終年76歲。
顏真卿善正、草書,筆力沉著雄渾,為世所寶,稱為顏體。
故宮博物院藏有其66歲作《竹山連句》墨跡。
著有《顏魯公文集》。
顏真卿唐代大臣、書法家。
開元年間進士,累官至監(jiān)察御史。
因忤逆楊國忠被貶魏平原太守,他預料安祿山必反,早為之備。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反,他與從兄果卿共起兵,附近17郡響應。
亂平后,他入京為官,連遭讒言,屢被貶黜。
后為刑部尚書,封魯郡公,世稱顏魯公。
肅宗、代宗時,他數(shù)次為正義而言,為大臣所不喜。
德宗時,李希烈自稱天下都元帥,攻陷汝州,顏真卿受命前往勸諭,后持節(jié)不屈,終被李希烈殺害,終年76歲。
顏真卿善正、草書,筆力沉著雄渾,為世所寶,稱為顏體。
故宮博物院藏有其66歲作《竹山連句》墨跡。
著有《顏魯公文集》。
顏真卿唐代大臣、書法家。
開元年間進士,累官至監(jiān)察御史。
因忤逆楊國忠被貶魏平原太守,他預料安祿山必反,早為之備。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反,他與從兄果卿共起兵,附近17郡響應。
亂平后,他入京為官,連遭讒言,屢被貶黜。
后為刑部尚書,封魯郡公,世稱顏魯公。
肅宗、代宗時,他數(shù)次為正義而言,為大臣所不喜。
德宗時,李希烈自稱天下都元帥,攻陷汝州,顏真卿受命前往勸諭,后持節(jié)不屈,終被李希烈殺害,終年76歲。
顏真卿善正、草書,筆力沉著雄渾,為世所寶,稱為顏體。
故宮博物院藏有其66歲作《竹山連句》墨跡。
著有《顏魯公文集》
顏真卿有沒有兄弟
顏真卿(709-785年),字清臣,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一說京兆長安人。
唐代名臣,杰出的書法家。
祖籍瑯邪臨沂孝悌里(今山東省費縣方城鎮(zhèn)諸滿村)。
十三世祖顏含隨瑯邪王司馬睿南遷建鄴(今江蘇省南京市),歷七世,至五世祖顏之推,隨周武帝入雍州萬年,傳四世而至顏真卿。
顏真卿幼年失怙,隨母殷氏寄居舅家。
顏氏世代儒雅傳家,家學淵遠,名重當世。
殷氏亦系陳郡名門望族。
顏、殷兩大家族五世聯(lián)姻,世代交好,家學家風互染。
少年顏真卿在雙方長輩的悉心呵護與嚴格教育下,學業(yè)精勤,尤工書法。
26歲進士及第,28歲通過吏部銓選,擢拔萃科,授朝散郎、秘書省著作局校書郎,由此踏上仕途。
在此后近五十年的仕宦生涯里,顏真卿恪守儒家忠孝之道,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為官勤謹,忠貞剛烈,并為維護李唐王朝的統(tǒng)一獻出了生命,成為忠臣義士的一代典范。
顏真卿生活的時代,正值李唐王朝經(jīng)“貞觀之治”而至“開元盛世”,李唐王朝的統(tǒng)治達到頂峰。
唐玄宗統(tǒng)治后期安于已有的文治武功,縱欲享樂,沉湎酒色,重用奸臣、外戚,朝廷內部政治,朋黨相爭。
加之玄宗好邊功,廣置輯度使,邊疆各輯度使擁兵自重,形成割據(jù)勢力,為安祿山、史思明覬覦中原大開方便之門。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fā)。
唐王朝承平日久,民不知兵,疏于防范,安史叛軍勢如破竹,十二月即攻陷東都洛陽,第二年便掠取京城長安。
其時,顏真卿正在平原太守任上。
他以敏銳的政治嗅覺,早已覺察到安祿山的陰謀,上任伊始,便積極布防、加固城池。
在“安史之亂”乍起、河北諸郡紛紛陷落的情況下,他獨舉義旗抵抗叛軍,并被附近各郡推為盟主。
顏真卿率部在堂邑大敗叛軍,取得“安史之亂”以來唐軍的第一次勝利。
此戰(zhàn)極大地鼓舞了軍民抗擊叛軍的信心。
顏真卿部的積極抵抗,牽制了叛軍西進的速度,但由于朝廷的,統(tǒng)治者內部的矛盾,致使唐軍坐失戰(zhàn)機,唐玄宗不得已出逃成都。
顏真卿孤守平原,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被迫棄城 至德二載(757年),顏真卿因其在平原的忠貞表現(xiàn),被肅宗封為憲部尚書。
他恪盡職守,舉察不分親疏,不畏權臣,滿朝文武為之震攝。
顏真卿的剛正、耿介為奸佞之輩所不容,一生多次被貶外任。
永泰二年(766年)竟由刑部尚書任上被貶為吉州別駕,自正三品降到從五品下階。
雖屢遭貶謫,顏真卿忠君愛民之心不改。
無論是身居廟堂還是遠處江湖,均不忘為君守政,為民解憂。
所到之處,政績斐然,佳譽載道。
饒州地方,宋以后往往將他與范仲淹并提,稱“顏范遺風”。
建中三年(782年),淮寧輯度使李希烈與淄青輯度使李納勾結,占據(jù)許州, 自稱天下都元帥、太尉、建興王。
第二年正月攻陷汝州,包圍鄭州,威脅洛陽。
唐德宗受盧杞挑唆,竟派年已74歲的四朝元老、德高望重的顏真卿赴李希烈部勸諭。
顏真卿明知此行兇多吉少,仍以“君命也,焉避之”的崇高使命感自勵,大義凜然,僅攜侄子、家僮數(shù)人前往許州。
在李希烈以宰相一職勸誘不成,又以活埋、火焚相威脅的情況下,顏真卿痛斥李希烈背叛朝廷的不忠不義、大逆不道,最終被縊殺身亡,享年77歲。
詔贈司徒,謚“文忠”。
顏真卿一生,忠君愛國,鞠躬盡瘁。
其忠烈之輯,凜然正氣,為后世所稱道。
史贊顏真卿“英烈言言,如嚴霜烈日”,“秋霜噴空,長虹貫日”。
《新唐書》本傳稱顏真卿“博學,工詞類”。
顏真卿秉承家學,自幼研習音韻、文字訓詁。
自28歲始纂《韻海鏡源》,至平原太守任上初成二百卷,在撫州任上增補至五百卷,后又刪繁就簡,成書三百六十卷,堪稱巨制。
可惜此書至宋時即佚三百四十四卷,現(xiàn)已無法窺其全貌。
顏真卿以詞學登科,早年即有詩名,尤其五言古詩,歷來為論詩者所重。
他主張在文以載道的基礎上,重視文采,文質相適。
此論較之唐代古文運動先驅蕭穎士、李華等人強調的“簡易”、“簡質”更為合理,與古文運動的發(fā)展趨勢相符。
他的詩文創(chuàng)作先后輯成《廬陵集》、《臨川集》、《吳興集》各十卷,但均亡佚。
后人集遺而成《顏魯公文集》,收有大量的奏、表、狀疏、記、詩、賦等。
其詩蘊藉深刻、古雅端整,其文因事而發(fā)、氣勢豪放,《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有“典雅莊重,稱其為人”的評價。
只因書名太盛而文名不顯。
唐朝自太宗至玄宗前期,國力強盛,疆域拓展,四方來朝,政治、經(jīng)濟、文化空前繁榮。
文學藝術進入雄強博大、汪洋恣肆的新境界,定法度、立標格,渲瀉,爛漫多姿,名家、大家迭出。
其中,書法藝術正式確立了唐法,與王羲之、王獻之的“二王”法度共同構建了中國書法藝術兩種不同的風格基調。
而唐法的最后定型,即是顏真卿所創(chuàng)立的“顏體”。
顏真卿以前,書法藝術承襲東晉以來的傳統(tǒng),書宗王羲之、王獻之,書風秀媚。
唐初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人,雖有創(chuàng)新,但始終未脫“二王”風格。
隨著李唐王朝的繁榮、鼎盛,這種書風已不符合盛唐的審美需求。
顏真卿自幼習書,終生不廢。
其書法藝術早年得自家傳,自稱“上祖多以草隸篆籀為當代所稱”。
及長,師從張旭,并廣泛借鑒秦篆、漢隸、北朝碑版與“二王”、褚遂良等人的書風,奠定了深厚的藝術功底。
顏真卿憑借其對文字法度的深究明鑒,對書法藝術的深刻領悟,上追秦漢,承緒魏晉,取法民間書韻而終成一格,創(chuàng)立“顏體”。
其書一改[BR]“二王”書風的飄逸秀美,以雍容偉壯、雄渾樸厚、氣勢磅礴的盛唐氣象而開一代新風,最終確立了唐楷的法度。
影響所及,由整個晚唐而至宋、元、明、清,直至現(xiàn)代。
顏真卿作為中國書法藝術史上開宗立派的一代宗師,達到了后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史評顏真卿的行草書“尤為奇特”,用筆“有篆籀氣”,布局楷、行、草相雜,與“二王”秀逸的行書迥別,在書法藝術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代表作《祭侄文稿》、《爭座位帖》、《劉中使帖》等,均是性情之作,氣勢充沛,隨情而發(fā),一瀉千里,無意于書而尤佳。
其精湛的書法技巧與完美的藝術表達相融合,達到極高的藝術境界,歷來為世人所珍視。
顏真卿身為一代忠臣而在書法藝術領域革故鼎新,創(chuàng)立“顏體”,完成了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楷書法度的變革與最后定型。
歷代重其人品,寶其墨跡,僅宋徽宗朝宣和內府即藏有顏真卿書跡200余件,至今尚存70余件,均為藝術珍品, 具有極高的藝術、文物價值 顏真卿一生仕宦大江南北,閑暇之時,常寄情山水,與友唱和,在青山綠水間留下了大量的書跡。
這些書跡,或為摩崖巨制,或為碑碣匾額;或長卷大作磅礴偉岸,或斗字二三驚世拔俗。
悠悠千載,萬世流芳。
后人感其忠輯、敬其偉烈,紛紛題詠作賦,稱頌顏真卿的功業(yè)、為人,贊嘆顏真卿的藝術成就,并在顏真卿所到之地,建祠筑堂、修坊立碑,以示紀念與敬仰。
人們徜徉于墓園,流連于碑版,深深地為顏真卿雄渾博大的書法藝術和嚴如烈日的忠貞品輯所震撼。
一代宗師,英名永存。
顏氏家族源遠流長,自顏回第二十四世孫顏盛又魯遷至瑯琊臨沂定居。
嗣后瑯琊臨沂顏氏家族人才輩出,彪炳于史冊者代不乏人,在家訓、哲學、文學、史學、文字學、書法、繪畫等領域成就卓著,豐富和發(fā)展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
1、顏世家訓 中國人有著述家訓的傳統(tǒng),在顏之推撰寫《顏氏家訓》以前,三國魏嵇康、西晉杜預各有《家誡》,東晉陶淵明有《責子》,南朝梁徐勉有《戒子書》,屬家訓一類,卷帙都很小。
《顏氏家訓》共7卷20篇,是顏之推一生關于立身、治家、處事、為學的經(jīng)驗總結。
主要內容有:(1)以儒家思想為家庭教育的基礎。
顏之推說:“圣賢之書,教人誠孝”(《顏氏家訓·序致》),“禮為教本,敬者身基”,“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道也。
”(《顏氏家訓·勉學》)。
他要求子孫們從小就要研習儒家經(jīng)典,“士大夫子弟,數(shù)歲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禮》、《傳》,少至不失《詩》、《論》”(《顏氏家訓·勉學》)。
他把父子、夫婦、兄弟關系視為人倫之重,認為“不可不篤”(《顏氏家訓·兄弟》);又把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視為風化之要,加以大力倡導。
按照儒家的道德規(guī)范來教育后代,是顏之推寫此家訓的基本旨意。
(2)培養(yǎng)“德藝周厚”的人才。
《顏氏家訓》開篇即把教育子孫“立身揚名”視為家教的主題。
在《名實》篇中,他又指出:“德藝周厚,則名必善焉。
”他主張士大夫應該按照儒家的道德規(guī)范“修身慎行”,從而達到“體道合德”的“上士”境界。
顏之推在強調“德”的同時,十分重視“藝”對人的重要性。
顏之推所謂“藝”,主要指真才實學。
真才實學首先來自勤學苦讀,“伎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明《六經(jīng)》之指,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內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顏氏家訓·勉學》)。
另外,顏之推還教育他的子女,不僅要學習經(jīng)史百家等書本知識,還要學習士大夫生活所需要的雜藝,如書、數(shù)、醫(yī)、畫、琴、棋、射等,即使是農(nóng)工商賈也應該有所了解。
在重道輕藝的封建社會,顏之推重視技藝的學習,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3)提出了全面切實的治家之法。
《顏氏家訓》中的大多數(shù)篇章對于治家之法都有所涉及。
顏之推認為,在家中長輩必須以身作則,為子孫樹立良好的榜樣。
“夫風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顏氏家訓·治家》)。
同時要做到愛子與教子相結合,父母對子女要愛得其所,愛得其法,嚴格要求,勤于督導,決不能一味溺愛和放任,寓教于愛、寓教于生活之中。
他還主張治家應寬嚴相濟,持家應“施而不奢,儉而不吝”(《顏氏家訓·勉學》)。
他曉諭子弟要慎于交友,“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顏氏家訓·慕賢》)。
這些觀點,在今天看來仍不失其積極意義。
(4)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
顏之推主張家庭教育應及早進行,甚至要從胎教開始。
他推崇“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孕婦的言談舉止、飲食起居,都要以儒家的禮節(jié)加以約束。
對兒童應從小就進行仁、義、禮、孝等儒家道德教育,“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顏氏家訓·勉學》)。
如果從小不進行嚴格的教育,一味地溺愛孩子,那么等孩子長大以后,形成的惡習就難以更治,終將要敗德破家。
第五,對儒學、佛學、道學、玄學、史學、文學以至文字學、音韻學、卜筮、醫(yī)學、算術、歷法、琴棋書畫等也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瑯琊顏氏家訓嗣后顏氏子孫也有新作,但卷帙極小,且皆為《顏氏家訓》的闡釋和補充。
如顏真卿作《守政帖》(又稱《告戒子孫書》)。
2、顏世儒學漢代,顏安樂與嚴彭祖師從眭孟學習《春秋公羊傳》,而后創(chuàng)立了春秋學“顏氏學”,成為一代儒學大師。
漢末顏盛至臨沂后,仍以儒學傳家,以弘揚儒學為己任。
其長子顏欽,精《韓詩》、《禮》、《易》、《尚書》,學者宗之。
顏欽之子顏含,“少有操行,以孝聞”(《晉書》卷八十八《孝友·顏含傳》),他篤行儒家孝悌,善事寡嫂,并以孝道育子,對儒家重視實際和重民思想亦有所弘揚。
顏含率族南遷后,金陵顏氏家族在儒學領域多有建樹,世傳《周禮》、《春秋》、《左傳》等。
南北朝時期,顏延之“好讀書,無所不覽,文章之美,冠絕當時”。
顏協(xié)博涉群書,以儒家思想教育子弟,其子顏之儀、顏之推皆善儒學,其中尤以顏之推影響較大。
顏之推幼承庭訓,對《周官》、《左傳》、《禮》,皆有較深造詣。
他所作的《顏氏家訓》,雖在一定程度上受佛家思想的影響,但其主旨還是儒家。
他以儒家的傳統(tǒng)觀點對立身處世、求學、修養(yǎng)、治家等問題提出了較有價值的認識。
隋唐時期,顏游秦曾撰《漢書決疑》為學者所稱,其侄顏師古注《漢書》時多資取其義。
顏師古是唐代著名儒學大師,因精于訓詁,曾奉唐太宗之命撰修《五經(jīng)定本》,在文字上統(tǒng)一儒學,為儒學的復興做出了巨大貢獻。
其弟顏勤禮、顏相時皆傳儒學、精訓詁,兄弟三人同為弘文崇賢學士,一時傳為佳話。
顏昭甫更被稱為“碩儒”,尤明訓詁,以儒學教育子女。
其子顏元孫、顏惟貞俱為一時名儒,其孫顏杲卿、顏真卿自幼傳習儒學,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儒家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思想對他們影響至深。
在平定安史之亂時,顏杲卿、顏真卿兄弟堅持民族大義,反對分裂,反對篡奪中央權力的陰謀,為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和社會的安定建立了不朽的功勛,成為實踐儒家重視群體利益、重視社會責任思想的光輝典范。
五代時,顏詡為后唐光宗時江西永新令,與顏翊、顏翔兄弟幾人事繼母以孝聞,篤志儒學,尤精詞翰,嚴于禮法,而顏衎,以孝悌為時人所推。
宋代,福建龍溪顏慥、顏師魯、顏耆仲、顏頤仲等,均為儒學傳家的著名人物。
3、顏世哲學顏氏后裔有突出貢獻的有“泰州學派”的代表人物顏鈞和“顏李學派”的開創(chuàng)者顏元。
他們創(chuàng)立的“大中哲學”和“實學”體現(xiàn)了平民化的哲學思想。
明代思想家顏鈞是“泰州學派”的重要傳人,他自稱對王陽明的“良知學”和王艮的“大成學”“會而通之”,而衍化成他自己的“大中學”。
所謂“大中學”,即顏鈞自己所說的“大學中庸”之學。
在顏鈞看來,“大學中庸”體現(xiàn)了儒學的精神命脈,所以他稱之為“仁神正學”(《顏山農(nóng)先生遺集》卷三《大學中庸大易》序言),說“大學中庸”四字是他的“一生行功”(《顏山農(nóng)先生遺集》卷六《耕樵答問·晰大學中庸》)。
顏鈞從《大學》、《中庸》闡述儒學的基本精神,并未超越前人,而將“大學中庸”四字各自作為獨立哲學范疇,并使之錯綜變化,則是他超越前人的理論創(chuàng)新之處。
他認為,天地間最可寶貴的是人,人最可貴的是心,故人是“天地之心”,心是“人身之主”,且此“心”無所不包,無所不至,神工莫測(見《顏山農(nóng)先生遺集》卷一《急救心火榜文》)。
從貴心論出發(fā),他強調人的主體精神與其能動作用,故以“自我”詮解“大學中庸”:“自我廣遠無外者,名為大”;“自我凝聚園神者,名為學”;“自我主宰無倚者,名為中”;“自我妙應無窮者,名為庸”。
此所謂“自我”即“心”,即認識主體。
顏鈞以此來界定“大”、“學”、“中”、“庸”諸范疇,使之均從屬于“自我”,從而顯示“心”的至大至廣、至園至神、至上至中、千變萬化、妙應無窮。
然而,此“心”并非無所依歸,而是“人人身有之”者。
他又說:“吾心精神只是一片”,“亦惟在此片中融性命道德爾”,“是故指一片之變化莫測曰神,聰明睿智曰精,生生無已曰性,分定不易曰命,一心直形曰德,曲暢旁通曰道。
”他把精神、性命、道德融入大學中庸之中,也就賦予其“大中學”以哲學與倫理的雙重意義,而且要使“大學”、“中庸”發(fā)揮其“自能”,具備各種功用。
在他看來,“大學中庸”四字之中,“大以為學,庸乎其中”,“大”與“中”是占主導地位的,“學”與“庸”則為輔翼(以上均見《顏山農(nóng)先生遺集》卷六《耕樵答問·晰大學中庸》)。
可見,顏鈞的“大中學”有體有用,自成體系。
同時,他認為“心”作為哲學范疇,可以一分為二:一曰性情,二曰神莫。
所謂“神莫”,即“精神與莫能”的復合詞。
他說:“心之精神是謂圣,莫能載大,莫能載小為中庸。
無非立己達人,人人好仁無尚,心心知秉莫能,以遂精神,為時時、生生、化化、循環(huán)無始終也。
”(《顏山農(nóng)先生遺集·辨精神莫能之義》)這樣,顏鈞又把精神莫能與大學中庸結合起來,賦予其“大中學”以精神力量和神秘主義色彩。
以此為基礎,他不重教人如何“做官”“治世”,而重教人如何“做人”“救世”,宣傳“急救人心”的道德救世思想,乃至宗教救世精神。
他希望人們放落名利心,尤其勸告青年士子不要“謎痼”科場,追逐功名利祿,要有勇氣從傳統(tǒng)思想的禁錮中解脫出來。
他深切地同情受苦受難的人民,在其《耕樵問答·急求溺世方》中,他大膽地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對于人民的剝削和壓迫,認為民生凋敝、滿目瘡痍之“責在君臣”。
還為此提出了一個充滿激情和幻想的“急急拯救”的方案,要求朝廷救民于水火,免除人民所受的壓迫和痛苦。
顏元是中國十七世紀杰出的哲學家和反理學思想家。
他主張經(jīng)世致用、躬行踐履,強調“習行”與直接經(jīng)驗,反對理學之“理在事先”、“心外無理”說,認為“氣外無理”。
他經(jīng)歷了從尊信理學到批判理學的過程,他從“事物之教”的立場出發(fā),認為漢儒訓詁、晉人清談、佛道虛無、宋明理學等一切無關實際的學問都是虛學,應置于摒絕之列;他從“習行經(jīng)濟”的“實學”立場出發(fā),對宋儒“全不以習行經(jīng)濟為事”、理學尚虛主靜進行激烈批判。
他把矛頭主要指向程朱理學的同時,對陸王心學也進行了批判。
他對陸王事功表示了相當?shù)木匆猓J為程朱、陸王兩派學術本質不二,都是“鏡花水月幻學”,同屬“殺人”理論。
在批判虛學的同時,他主張振興“實學”,強調應用“學問”,通過實踐驗證學問。
他繼承陳亮“義利雙行,王霸并用”的觀點,提出“正其誼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四書正誤》卷一)的著名論點。
他還作《宋相辨》、《宋史評》,明確表示推崇王安石之學行,認為“德”、“行”要通過“藝”體現(xiàn)。
以“實文、實行、實體、實用,卒為天地造實績,而民以安,物以阜”(《上太倉陸桴先生書》,《習齋記余》卷三)為職志,力斥空談,創(chuàng)造、振興了實學。
他非常重視經(jīng)世致用人才的培養(yǎng),他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經(jīng)世致用人才、擔荷圣道、轉移風氣。
他主持漳南書院時,對書院教育進行改革,注意以實學育人,設文事、武備、經(jīng)史、藝能等科。
他和學生一起“討論兵農(nóng),辨商古今”,“習禮、歌詩、學書計、舉石、超距、擊拳”(《漳南書院記》,《習齋記余》卷二),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的全面教育。
他的尚實思想對后世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在中國實學思潮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4、顏世文學顏延之是著名南朝詩人,與謝靈運齊名,世稱“顏謝”;又與謝靈運、鮑照一起被譽為南朝宋“元嘉三大家”。
鐘榮《詩品》稱:“謝詩如芙蓉出水,顏詩如錯采縷金。
”謂謝詩自然天成,顏詩卻雕章琢句,是一種人工美。
顏延之詩今存29首,為后人稱道的主要有《北使洛》、《還至梁城作》、《五君詠》及《秋胡行》等。
他的散文和駢文也有相當?shù)某删?,是劉宋前期的大手筆。
其作品選入《文選》的有《三月三日曲水詩序》、《陽給事誄》、《陶征士誄》、《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和《祭屈原文》。
但影響較大且在寫法上又有特色的是《庭誥》和《赭白馬賦》。
顏之推的傳世之作除《顏氏家訓》外,還有《觀我生賦》。
《觀我生賦》是自傳性的大賦,是以顏之推的一生經(jīng)歷為主要描寫對象,兼述社會動蕩及與國家喪亡有關的重大歷史事件,把人生浮沉與社會變遷自覺地結合起來,以賦的形式加以表現(xiàn)。
這種寫法屬首創(chuàng),顯示了作者駕馭豐富素材、擅長敘事和思考的能力。
作者始終以比較理性的學者目光回顧歷史、反觀人生,這也是《觀我生賦》的獨特之處。
《觀我生賦》講究對仗、句式駢偶、運用典故等帶有明顯的南朝賦的特征,但作品的創(chuàng)作精神和語言風格明顯受到北朝文學的影響。
可以說,《觀我生賦》是南北文風交融的產(chǎn)物,是將南朝文學優(yōu)秀的藝術手法與北朝文學的寫實精神相結合的嘗試。
顏真卿以詞學登科,早年即有詩名,他的五言古詩,歷來為論詩者所重。
他在文以載道的基礎上,重視文采,主張文質相適。
他喜與文士接游,公務之暇,每以主持詩文酒會為樂,網(wǎng)羅了濟濟名士,被時人視為一代文宗。
與他有文字往還的有李白、岑參、元結、盧綸、戎昱、詩僧皎然、道士吳筠、處士陸羽、隱士張志和等。
顏真卿能詩善文,筆耕不輟,志存不朽。
文集有《又廬集》(又作《廬陵集》)、《臨川集》、《湖州集》、《禮樂集》各十卷,此外尚有《顏氏家譜》一卷、《歷古創(chuàng)制儀》五卷等,合《元陵儀注》及《鏡海韻源》三百六十卷,可謂洋洋大觀。
惜至宋代已散佚大半。
他的詩蘊藉深刻,古雅端整,文因事而發(fā),氣勢豪放,獨具特色,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有“典雅莊重,稱其為人”的評價。
只因書名太盛而文名不顯。
其詩作存留甚少,較有名的有《詠陶淵明》、《贈裴將軍》、《刻清遠道士虎丘詩因而繼作》、《題杼山癸亭得暮字》、《謝陸處士杼山折青桂花見寄之作》等。
顏真卿行文,體制大略有:賦、表、奏、議、疏、記、序、書、帖、判、碑銘、墓志、儀注等,多屬于實用性的,又多系時人、時事、時文,加之顏真卿嚴肅認真的寫作態(tài)度和風格,就使得其中很多作品的價值,于文之外更偏重于史。
不僅是研究他本人的珍貴資料,也是研究唐代歷史、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
顏仁郁幼承庭訓,飽學多才,胸有大志,是唐代有名的大詩人。
他的詩篇,分為農(nóng)桑、朱門、客路、邊庭、城市、貧女、負薪、空門、山居、漁父等十門,每門各十首。
百首詩篇,具有強烈的人民性,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反映人民的疾苦和歡樂,所以很快在民間廣為流傳,并流入京師,被尊稱為“顏長官詩”。
顏光敏聰明好學,工詩善書,一生手不釋卷,博覽群書,旁通律歷勾股之學,對《大學》章句尤得奧旨。
他曾與王士禎、施潤章等交游,互相唱和贈答,共同討論漢、魏、六朝、唐、宋、元、明詩家的得失;又與宋犖、田雯、曹禾、林堯英、王又旦、曹貞吉、謝重輝、汪懋麟、葉封十人,結為“十子詩社”,眾推顏光敏為盟主,刻有《十子詩略》。
而與顏光敏最為知己者,莫過于顧炎武和孔尚任了。
顏光敏所著《樂圃集》是顧氏校訂完稿的;而顧炎武所著《音學五書》,顏光敏為其題寫書簽。
顏光敏與孔尚任是故土至交,情同手足。
顏光敏著有《樂圃集》四卷,《朱信堂時藝》一卷,《訓蒙日纂》二卷,已付梓。
《未信集》一卷,《顏氏家誡》四卷,《舊雨草堂》二卷,《南行日記》一卷,未刊。
其詩成就較顯著,他的《太華》、《伊闕》被世人稱為佳品;《思悲翁》、《戰(zhàn)南城》亦有白居易諷喻詩之遺風。
6、顏世史學顏師古曾參與《隋書》的編修。
據(jù)劉知幾考證:“隋史當開皇仁壽時,王邵為書八十卷,以類相從,定其篇目,至于編年紀傳,并闕其體。
煬帝時,唯有王胄得所修《大也起居注》,及江都之禍,仍所散逸。
皇家貞觀初,敕中書侍郎顏師古,給事中孔穎達,共撰《隋書》,五十五卷,與新撰《周書》并行于世。
”《隋書》敘事簡練,文筆嚴謹,品評人物基本上能據(jù)實直書,為后人研究隋代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外交及有關制度、人物,提供了真實史料。
此外,顏師古還奉詔與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撰定《五禮》,書成,晉為子爵。
《五禮》的修訂,為研究古代特別是先秦時代的禮儀制度保存了大量材料。
7、“顏體” 書法瑯琊臨沂顏氏后裔中研習、擅長書法的人很多,如顏延之善書翰,顏峻得其筆法,工行書;顏騰之善草隸,書有風格,其子顏炳之,亦“以能書稱”;顏協(xié)工草、隸、飛白,“荊楚碑碣,皆協(xié)所書”(《南史》卷七十二《顏協(xié)傳》);顏之推尤工書,精字學,曾著《急就章注》、《筆墨法》各一卷。
清阮元《南北書派論》稱:“北朝筆法勁正遒秀,往往畫石出鋒,猶為漢隸,惟破體太多,宜為顏之推、江式等所糾正。
”顏師古,與兄弟顏勤禮、顏相時都以文學入選為崇賢、宏文兩館學士。
顏師古工書,顏勤禮“工于篆籀,尤精訓詁”;(《顏氏家廟碑》)顏昭甫擅長篆、隸、草書,對金文、古鼎籀文有較深造詣;顏元孫、顏惟貞善書翰,特以草、隸擅名。
貞觀中,刊正經(jīng)籍,顏元孫錄字體數(shù)紙,以示讎??瑫?,時號顏氏字樣;顏旭卿善草隸;顏茂曾頗工篆籀;顏曜卿善草隸;顏頵善正、草書,工文翰,書畫端莊;顏頗工隸書、小楷;顏顒工正書;顏防“有文辭,博古,工書”;(《顏氏家廟碑》)顏稷之書《段柯古靖居寺碑》“殊有楷法”;(宋黃伯思《東觀余論》)顏詡雅辭翰;顏褒邃于經(jīng)學,詞藻豐贍,書法尤精;顏直之工小篆,得秦《詛楚文》筆意,嘗為參政樓鑰書《攻愧齋》榜,樓鑰賦詩美之,著《集古篆韻》二十卷;顏汝勛工篆;顏耕道“博古工詩,尤善草書”;顏愨“真、草、篆、隸俱工”;顏可久“作鐘、王書,盡得其髓”;(明皇甫汸《司勛集》)顏廷榘工書法;顏標工楷書;顏銳善楷書;顏光敏工書翰,人得其片札,猶珍如珠玉。
他的文稿脫手,常常被人拿去,或摹勒,或珍藏;顏懋齡工詩善隸書;顏懋企性嗜書,喜好金石,工書法;顏鳴皋書法冠絕一時;顏崇椝喜考訂金石,兼有墨癖,工書法;顏崇溈書法東坡,尤工分隸;顏明遠以詩畫草篆名噪一時,壯年游歷臺灣,趨求其墨跡者不遠千里而來;顏樾精書法,當時他與同邑練廷黃書法同負盛名,曾風行于京華一帶,達官顯貴中多有人求索,收藏其書寫的對聯(lián)條幅。
等等,不勝枚舉。
而顏氏書家中名位最高、貢獻最大的當首推書法大師顏真卿。
他秉承家學,小學功夫深厚,所寫字體,全合字樣,其書法又能吸取北朝雄渾氣質,融合唐初的秀逸風雅、中唐的肥勁宏博,轉益多師,博取眾長,幾乎概括魏晉以下諸家,終成“顏體”。
有唐三百年,能做到文字、書法并臻雅正的書法家實僅其一人。
顏真卿是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代宗師。
“顏體”以其雄渾樸厚、氣勢磅礴的盛唐氣象而開一代新風,最終確立了唐楷的法度,在中國書法藝術歷史上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而他的行草書從魏晉時代清玄超邁的“韻”,轉變到“止乎禮”的“情”,充分體現(xiàn)了“詩言其志,歌詠其聲,舞動其容,書跡其情”的文學藝術表現(xiàn)規(guī)律。
顏真卿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忠臣義士,一生愛國愛民,鞠躬盡瘁,其忠烈之節(jié)、凜然正氣,真正實現(xiàn)了人品與藝品的高度統(tǒng)一,令后世高山仰止,與“二王”同為千古書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