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用來自警的器物
“欹”是一種奇特而受倍受重視的器皿,被歷代帝王懸于廳堂之上,成為治國的警戒之器。
“欹”的原始雛形是約6000年前仰韶文化所生產(chǎn)的一種從井中打水用的陶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東方博物館就收藏了一件“欹”的原始雛形。
這是一件體形龐大、長身圓腹、兩頭尖、瓶身沒有任何彩繪花紋的陶壺。
這件陶器由于它尖尖的瓶底不能支撐壺身正立,因此,瓶身只能 “躺”在地上。
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壺身上還有兩個小巧的耳朵,是用來系提繩的。
人們將空壺放在水中,由于它體形龐大,壺身中空,因此一開始,水壺會傾斜地立在水中。
隨著水從壺口的灌入,壺身會慢慢地變成直立狀態(tài),此時人們只要用提繩將壺從水中拉起,打水就輕松完成了。
古代文獻中很早就有關于欹器的記載,在陶罐基礎上改良的欹器,不再被看成是一種單純的汲水工具。
《孔子家語·三恕》及《荀子》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孔子帶著學生到魯桓公的祠廟里參觀的時候,看到了一個可用來裝水的器皿,形體傾斜地放在祠廟里。
孔子便問守廟人那是什幺,守廟人告訴他那就是欹器。
孔子隨后說道:“我聽說這種用來裝水的器皿,在沒有裝水或裝水少時就會傾斜;水裝得適中,不多不少的時候就會是端正的。
里面的水裝得過多或裝滿了,它會翻倒”(注:古文請自行查找)。
說著,孔子讓他的學生向欹器里慢慢灌水。
果然,當水裝得適中的時候,這個器皿就端端正正地立在那里。
不一會兒,水灌滿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來。
再過了一會兒,器皿里的水流盡了,就傾斜了,就像原來一樣歪斜在那里。
這時候,孔子便長長地嘆一口氣說道:“唉
人世間哪會有太滿而不傾覆翻倒的事物呢
”孔子通過欹器,領悟到做人就像欹器一般,不能自滿,一自滿就會有跌跤、翻倒的危險,即所謂“滿而覆”。
因此,他告誡學生要牢記“謙受益,滿招損”這一人生誡訓,要時刻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欹器”這一蘊含了“謙受益,滿招損”寓意的具體器物日后便經(jīng)常被人們恭敬地放置在座位的右邊,時刻提醒自己為人的準則。
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座右銘”就是由此得來。
欹器具有“虛而欹,中而正,滿而覆”的特點,華夏文明的祖先三皇五帝都曾把它作為警誡之器, 魯國國君把它作為圣物放在廟中祭祀, 孔子用它來教育學生。
經(jīng)過數(shù)千年歲月的變遷,“欹器”在陶壺原有的構(gòu)造基礎之上不斷地發(fā)展,已經(jīng)由一件單純的生活用具逐漸演變成了具有象征意義的警誡之物,“欹器”的外形也與陶壺有著很大不同。
在山東曲阜的圣跡殿,還保存有孔子“觀欹論道”的石刻,還有一位明代畫家所作的彩繪“觀欹器圖”。
如同史書中記載的一樣,孔子正帶領學生恭敬地向一位守廟人詢問殿堂中央的盛水器。
畫面中央,正是處于“虛而欹, 中而正,滿而覆”這三個狀態(tài)的欹器。
畫面上的欹器懸掛于一個框架之上,圓口圓底,與原始的長身、圓腹、尖口的陶壺相比,兩者存在很大的區(qū)別。
然而兩者的原理是相同的,而且也都同樣喻示著“謙受益,滿招損,戒盈持滿”的人生哲理。
至圣先師孔子和歷代的君王將相非??粗仂テ?,將它視為齊家、正心、修身、治國、平天下的警誡之物。
北京故宮博物館院保存有一件清末“欹器”的實物,它的樣子像個插屏,底座上有一個框架,在框架的橫框正面鏨刻著“光緒御制”四個字,框架的中央吊掛著一個容器。
如果往容器中倒水,水浸到一半時,容器正好是垂直地吊掛;將水倒?jié)M后,容器會自動翻轉(zhuǎn),而把水全部倒出來了,之后,容器就又自動偏向一方而靜止下來。
光緒的父親奕譞曾指著擺在案幾上的欹器說道:人生如此器,未發(fā)達時苦苦支撐,艱難度日;有了成就,日子好過,就要知足;事情不要做得太滿,滿了就要顛覆。
因此,“虛而欹,中而正,滿而覆”是欹器的三種狀態(tài)。
而在這三種狀態(tài)中,“中而正”是一種最優(yōu)的狀態(tài),或者說是一種為人做事的基準(benchmark)狀態(tài)。
從這個意思推測,中庸之道也應該與此相關。
蔣介石(原名瑞元)先生之所以后來改名“中正”,推測他老人家應該蘊含了一種齊家、正心、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中正”就是欹器 “中而正”的狀態(tài),是一種最優(yōu)狀態(tài),少則虛,多則履。
至于王陽明的“大中至正”,“大”與“至”的意思應該相同,可以理解為“最”(maximized)的意思,實質(zhì)與“中而正”一樣,是一種理想的最優(yōu)狀態(tài),警醒世人“謙受益,滿招損,戒盈持滿”。
有學問的同志們,幫我想個座右銘吧
詩: 《古今賢文·篇》韓愈 枯木逢春猶再發(fā),兩度再少年。
不患老而無成,只兒不學。
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勝古人。
若使年華虛度過,到老空留后悔心。
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堅持不懈,久煉成鋼。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
身怕不動,腦怕不用。
手越用越巧,腦越用越靈。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三心二意,一事無成。
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刀不磨要生銹,人不學要落后。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自身。
熟能生巧,業(yè)精于勤。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此句意思是指:如果你想要成功到達高聳入云的知識山峰的山頂,勤奮就是那登頂?shù)奈ㄒ宦窂?;如果你想在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里暢游,耐心、盡力、刻苦的學習態(tài)度將是一艘前行的船,能夠載你駛向成功的彼岸。
在讀書、學習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可走,也沒有順風船可駛,如果你想要在廣博的書山、學海中汲取更多更廣的知識,“勤奮”和“刻苦”是兩個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佳的條件,表明了勤奮是學習的主要點。
關于誠信的古代名句
行不果 ————墨子 民無信不立 ————孔子 沒有誠實哪來尊嚴 ————西塞羅 真話說一半常是彌天大謊 ————富蘭克林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孟子 失信就是失敗 ————左拉 真誠是一種心靈的開放 ————拉羅什富科 欺人只能一時,而誠信才是長久之策 ————約翰·雷 誠信是一枚凝重的砝碼,放上它生命不再搖擺不定,天平立即穩(wěn)穩(wěn)地傾向一端。
誠信是一輪朗耀的明月,惟有與高處的皎潔對視,才能沉淀出對待生命的真正態(tài)度。
誠信是一道山巔的流水,能夠洗盡浮華,洗盡躁動,洗盡虛假,留下啟悟心靈的妙諦。
當信用消失的時候,肉體就沒有生命 ————大仲馬 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要自己誠信 ————莎士比亞 隱瞞真實,就是騙自己。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坦誠是最明智的策略。
一言九鼎。
一諾千金。
言而有信。
金口玉言。
君子說話,一言為定。
我要求別人誠實,我自己就得誠實。
兩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
————《淮南子·繆稱訓》 真誠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 ————喬叟 實話可能令人傷心,但勝過謊言 ————瓦·阿扎耶夫 在一切道德品質(zhì)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 ————羅素 金錢比起一分純潔的良心來,有算得了什么呢
————哈代 老老實實最能打動人心 ————莎士比亞 真誠與樸實是天才的寶貴品質(zhì)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法治長城始于一磚一石,誠信文明凝聚一點一滴。
今天付出誠意,明天收獲信譽。
出局才懂誠信重,進‘宮'方恨知法晚。
播種誠信,你收獲的就不僅僅是朋友的信任,還有可以信任的朋友。
誠信是在衡量自我得失時失去的。
誠信缺失乃人性之莫大悲哀,共鑄誠信不妨從小事做起;法治健全是國家的堅實基礎,推進法治務必要領導帶頭。
誠信是社會的支撐點,法治是社會的生命燈。
誠信是你的存款,信用是你的抵押,名譽是你的帳號,承諾是你的支票,假如失去了誠信 ,你將是一無所有。
立身須以誠為本, 治國必以法為基。
誠信以心為上, 法治以公為魂。
誠取天地正氣問人間暖涼,法引規(guī)矩方圓律世間萬象。
誠信在心,法治在行。
不講誠信者必被社會所棄, 以身試法者必受國法嚴懲。
誠信凝聚力量,法治誕生希望。
誠信法治兩手抓,共鑄輝煌齊萬家。
誠信是立身之本,法治乃安國之源。
誠信,人生最珍貴的無形資產(chǎn); 法治,人類社會進步的階梯。
揚誠信風帆同度文明人生,樹法制大旗共展和諧社會。
賞罰分明, 市場經(jīng)濟講誠信假一罰十; 寬嚴適度,法制社會護穩(wěn)定懲教結(jié)合 。
誠信是社會的通行證,法治是國家的座右銘。
誠信是現(xiàn)代文明的晴雨表。
誠信與高尚同行;法治與正義相伴。
誠信有法治保障才有號召力,法治有誠信支持才有生命力。
樹誠信風尚,鑄法治長城。
謊言澆不開誠信之花,虛偽結(jié)不出幸福之果。
行必誠,言必信;法必依,治必嚴。
無信則人危,無法則國亂。
你誠信我誠信人人有威信 ,講法治護法治個個能自治。
誠信要靠法律維系,法律要靠誠信遵守。
社會是由誠信與法律組成的雙輪車。
送東送西送出良心與理智,誠實誠信成就道德與文明。
信是為人之道, 法是強國之本。
心連心共筑誠信長城 ,手牽手齊建法制社會。
守法律己時時盡心報國,誠信待人處處竭力為民。
以誠待人,人人敬;以信辦事,事事成。
誠信處世世界大,奸詐為人人格低。
沒有誠信的堅強基石,法制便猶如是建在沙土上的高層建筑。
誠實是智慧之書的第一章。
個個互信,人人守法。
誠信走遍天下,法治和諧人間。
經(jīng)常用誠信的尺子丈量自己,堅持以誠信的言行對待別人。
誠存人自樂,法正民自安。
法治與安定同在,誠信與文明共存。
手牽手,與法治同行;心連心,將誠信同鑄。
倡導法治, 法治執(zhí)根于社會;謀求誠信,誠信融匯于民心。
信用制度是市場經(jīng)濟的助推器和安全閥。
立警為公執(zhí)法為民長霞精神耀神州,與時俱進誠信俱佳玉儒形象映中華。
做人要誠信,做事要守法。
用誠信美化心靈,用法治規(guī)范社會。
法紀為天平,豈容人情充籌碼;誠信作準繩,不許利欲亂曲直。
經(jīng)營有法有道,交往以信以誠 。
生命因誠信而美麗,生活因守法而精彩。
誠信不能只掛在嘴上,法律不能只寫在紙上。
鑄誠信,萬事興;嚴法治,國必強。
人人參與,共鑄誠信;個個努力,推進法治。
以誠取信心靈美,依法循規(guī)事業(yè)興。
做誠信之人, 鑄法治之國。
虛假呈一時之得,誠信享一世之裕。
做人以誠信為本, 治市以法律為基。
誠信提升城市品位,法治推動文明進步。
欺詐只能得逞一時,誠信才能受益一生。
信達于誠,方能勤政。
法精于治,方能諧民。
誠信締造和諧社會,法治鑄就平安生活。
人生百年以誠為貴,國家興旺依法則靈。
誠信三冬暖,失信三伏寒 。
誠信展現(xiàn)人格魅力,法治推進社會文明。
誠信與責任同在,法治與發(fā)展共存 。
手拉手共鑄誠信,心連心推進法制。
吹響誠信號角,高舉法治大旗。
誠信是面鏡子,時刻照射著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
做人講誠則靈,治國依法則興。
誠信交得天下友,法治換得萬家安。
法治造就和諧社會,誠信成就積極人生。
人無信不立, 國無法不安。
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
崇尚誠信,華夏春風暖;推行法治,神州正氣揚。
誠信不可無,貪念不可有;做人莫忘法,做事莫違法。
守信萬里還嫌近,無信一寸步難行。
誠信塑人,法治興邦。
切勿丟掉誠信,當你回過頭再去撿它的時候,它已失去了原有的色彩
誰如果失去了金錢,他只是失去了他能再次得到的東西,要是誰失去了誠信,他就會失去了他再也不會得到的東西。
1、 誠信是人最美麗的外套,是心靈最圣潔的鮮花。
2、 誠信是你價格不菲的鞋子,踏遍千山萬水,質(zhì)量也應永恒不變。
3、 誠信像一面鏡子,一旦打破,你的人格就會出現(xiàn)裂痕。
4、 誠信是道路,隨著開拓者的腳步延伸;誠信是智慧,隨著博學者的求索積累;誠信是成功,隨著奮進者的拼搏臨近;誠信是財富的種子,只要你誠心種下,就能找到打開金庫的鑰匙。
5、 誠信是做人之根本,立業(yè)之基。
6、 創(chuàng)起誠信校園,樹起誠信學風,成為誠信學子。
7、 誠信為本,學做真人。
8、 誠信為榮,失信可恥。
誠信格言摘錄 1、內(nèi)不欺己,外不欺人。
———孔子 2、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 3、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
關于李白的勵志詩和懷才不遇的詩
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說,“教育的本質(zhì)”是一個問題,“教育的特點”是一個問題,一般沒有教育的本質(zhì)特點這個說法.而且你說的“教育的社會功能是教育的本質(zhì)特點之一”這話又有問題了,那是教育的功能問題.一般認為教育有兩大功能:一是促進個人身心發(fā)展的功能,這是教育的本體功能;二是促進社會發(fā)展的功能,這是教育的延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