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座右銘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離婁上)[譯文] (孟子說:)“你愛護(hù)別人但人家不親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愛夠不夠;你管理人民卻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夠不夠;待人以禮對方不報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夠不夠。
任何行為如果沒有取得效果,都要反過來檢查一下自己,只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民就會歸順你了。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離婁上)[譯文] (孟子說:)“人們有句口頭常言,都這樣說‘天下國家’。
天下的根本在于國家,國家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個人。
”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離婁上)[譯文] (孟子說:)“一個人有了自取侮辱的行為,別人才會侮辱他;一個家有了自己毀壞的因素,別人才能毀壞它;一個國家自己有了被討伐的原因,別人才討伐它。
”孟子曰:“有不虞之譽(yù),有求全之毀。
”(離婁上)[譯文] (孟子說:)“有預(yù)料不到的贊揚,也有過份苛刻的詆毀。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無責(zé)耳矣。
”(離婁上)[譯文] (孟子說:)“一個人把什么話都輕易地說出口,那便(要出現(xiàn)很多錯處,對他就)不足責(zé)備了。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離婁上)[譯文] (孟子說:)“一個人(妨礙自己進(jìn)步)的壞毛病,就在于他自滿到老是喜歡當(dāng)別人的老師。
”孟子曰:“不為已甚者。
”(離婁下)[譯文] (孟子說:)“是一個不會做過火的事的人。
”孟子曰:“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齋戎沐浴,則可以祀上帝。
”(離婁下)[譯文] (孟子說:)“如果西子施身上沾了骯臟,別人走過她身邊時也會掩著鼻子;雖然是個面貌丑陋的人,如果他齋戎沐浴,也一樣可以祭祀上帝。
”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離婁下)[譯文] (孟子說:)“世上人常說不孝的事有五件:四肢懶惰,(不事生產(chǎn))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飲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孝;貪戀錢財,偏袒妻子兒女,不管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縱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受到恥辱,四不孝;逞勇力好打架,危害了父母,五不孝。
”孟子曰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非由外鑠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告子上)[譯文] (孟子說:)“同情別人的心,人人都有;知道羞恥的心,人人都有;對別人恭敬的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屬于仁,羞惡心屬于義,恭敬心屬于禮,是非心屬于智。
這,不是外人強(qiáng)加給我的,是我本來就有的,不過是沒有去思考追求罷了。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學(xué)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上)[譯文] (孟子說:)“仁是人的心,義是人的路。
放棄正路不去走,喪失了良心不去求,太可悲了
人丟了雞犬,都知道去找,良心丟了卻不知去找,治學(xué)問的道理沒有別的,就是把喪失了的良心找回來就行了。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茍欲生之,皆知所以養(yǎng)之者。
至于身,而不知所以養(yǎng)之者,豈愛身不若桐梓哉
弗思甚也。
”(告子上)[譯文] (孟子說:)“僅僅一兩把粗的桐樹梓樹,人們要想叫它生長起來,都知道怎樣去培養(yǎng)它。
至于對自己,卻不知道怎樣去培養(yǎng),難道愛自己還不如愛桐樹梓樹嗎
真是太不動腦子了。
”孟子曰:“體有貴賤,有大小。
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
養(yǎng)其大者為小人,養(yǎng)其大者為大人。
”(告子上)[譯文] (孟子說:)“身體有重要部分和不重要的部分,有大處也有小處。
不要因保養(yǎng)小的部位而影響大的部位,不要因為保護(hù)次要的部分而影響了重要的部分。
只保養(yǎng)小部位的人是道德低下的小人,而養(yǎng)其身體中大部位的人則是高尚的君子”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盡心上)[譯文] (孟子說:)“人不可以沒有羞恥,不知道羞恥的那種羞恥,是真正的羞恥了。
”曹交問曰:“,有諸
”孟子曰:“然。
”(告子下)[譯文] 曹交問道:“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這樣的好人,有這話嗎
”孟子說:“有的。
”孟子曰:“恥之于人大矣,為機(jī)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
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盡心上)[譯文] (孟子說:)“羞恥之心對于人關(guān)系重大,干詭詐投機(jī)事情的人是沒有地方用得著羞恥之心的。
如果不以趕不上別人為羞恥,那又怎樣能趕上別人呢
”孟子曰:“饑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飲渴害之也。
豈惟口腹有饑渴之害
人心亦皆有害。
人能無以饑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
”(盡心上)[譯文] (孟子說:)“饑餓的人吃什么都美,干渴的人喝什么都甜,這是由于沒有嘗到飲水和食物的正常味道,因為饑餓與干渴損害了他的味覺。
難道只有嘴舌和肚子有饑餓干渴的損害嗎
人心也都有類似的損害。
如果人能夠不使饑餓干渴造成的那種損害,成為人心的損害,那就不會把比不上別人作為憂慮了。
”孟子曰:“言近而指遠(yuǎn)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
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人病舍其田而蕓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
”(盡心下)[譯文] (孟子說:)“語言淺近而意義深遠(yuǎn)的話,這屬于善言;運用簡單但影響廣泛的方法,這屬于善道。
君子的語言,看去平平凡凡但都含著很深的道義;君子的操守,以修養(yǎng)本身入手進(jìn)而達(dá)到使天下太平。
一般人的毛病就在于放下自己的田不去種而來耕別人的田——對別人要求十分嚴(yán)格,可自己承擔(dān)的卻很少。
”孟子曰:“。
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盡心下)[譯文] (孟子說:)“修養(yǎng)心性的辦法最好是減少物質(zhì)欲望。
一個人如果欲望不多,他的善性雖然有點喪失,但不會多;一個人如果欲望很多,他的善性雖然有所保存,但是極少了。
”
孟子堅持正義的座右銘句子有哪些
是故,誠天之道也誠者,人之道也。
出自:《孟子·離》第十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
獲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獲于上矣。
信于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于友矣。
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于親矣。
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
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關(guān)于孔子和孟子的名言(至少三句)
孔子:人格言) 不學(xué)禮,立。
己所不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
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則遠(yuǎn)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擇其不善者而改之?/p>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下信乎
傳不習(xí)乎
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
曰:“恭、寬、信、敏、惠。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
欲速,則不達(dá);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己,不亦遠(yuǎn)乎
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于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xué),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xué),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xué),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xué),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xué),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xué),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學(xué)習(xí)格言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圣則吾不能,我學(xué)不厭而教不倦也。
學(xué)如不及,猶恐失之。
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
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xué)也。
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xué)也矣。
不學(xué)詩,無以言。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邇之事父,遠(yuǎn)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
有教無類。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孟子1、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譯: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的歷史任務(wù)交給這個人,一定要首先磨難他的心志,勞累他的筋絡(luò)骨骼,饑餓他的肉體皮膚,空匱疲乏他的身體,所作所為總是被干擾攪亂,借以撼動他的心志使他性情更加堅韌,以增加他原來不具備的能力。
2、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譯:孔子登上東山便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泰山就覺得天下也變小了。
3、 獨樂(yüè)樂(lè),與人樂樂,孰樂
譯:一個人獨自欣賞樂音快樂,和別人一道欣賞音樂也快樂,到底哪一個更快樂呢
4、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譯:您老人家這么一說,使我的思想豁然開朗也。
(戚戚:感動的樣子) 5、 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濟(jì)天下。
譯:貧窮時就搞好品德的修養(yǎng),得志時就幫助天下人民都走善道。
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譯:尊敬自己的父母,并且將這種感情推及到別人的父母身上,愛護(hù)自己的兒女,并且將這種感情推及到別人的兒女身上。
7、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譯:得到天時還不如得到地形便利好,得了地形便利還不如得到和順的人心好。
(要得天下,必先得人心) 8、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譯:獲得道義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多,失去道義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
9、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譯:人民是最重要的,江山國土次于人民,而君主應(yīng)該在最次 10、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譯:在憂患中生存,在安樂中死亡。
孟子、孔子的事例 50字以內(nèi)
發(fā)奮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當(dāng)時孔子已帶領(lǐng)弟子周游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并不知難而退,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fā)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
但他的安貧樂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hù)道,這并不符合歷史事實。
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
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 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xué)著稱,對于各種知識都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dāng)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dāng)成無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rèn)為,孔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
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
” 孔子學(xué)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yù)
如有所譽(yù)者,其有所試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于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
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fā)人之惡者也。
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懷著 與人為善的理念孔子創(chuàng)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xué)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待人真誠、寬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準(zhǔn)則。
孔子學(xué)琴 孔子在學(xué)習(xí)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
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子學(xué)鼓琴。
曲名是《文王操》。
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jīng)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shù)”。
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于其數(shù)”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過了相當(dāng)?shù)臅r間,師襄子認(rèn)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rèn)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于是,反復(fù)的鉆研,體會琴曲的內(nèi)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xiàn)出來了,才罷休。
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動了師襄子,直到現(xiàn)在,孔子的名言“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仍是我們的座右銘。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整理的對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
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孟子的名言警句及理由
長序—孟子 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運于掌。
——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孟子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孟子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孟子 事,孰為大
事親為大;守,孰為大
守身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
孰不為事
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
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
——孟子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孟子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孟子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孟子
孟子名言警句
于憂患而死于安樂是出自孟子的一句名言。
原文是這樣的: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孟子·告子下》) 這是說一個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經(jīng)歷許多艱難困苦的磨煉,只有經(jīng)歷艱難困苦,經(jīng)風(fēng)雨,見世面,才能鍛煉意志,增長才干,擔(dān)當(dāng)大任。
安逸享樂,在溫室里成長,則不能養(yǎng)成克服困難,擺脫逆境的能力,會在困難面前束手無策,遇挫折、逆境則消沉絕望,往往導(dǎo)致滅亡。
所以他得出結(jié)論:“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宋儒張載在其名篇《西銘》中也說: “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
” 富貴福澤可以使我們生活得更好,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也是人們追求的愿望。
貧賤憂戚,則是人們所不愿接受的。
但張載卻說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是幫助你取得成功的機(jī)會。
人們都希望一帆風(fēng)順,萬事如意,孟子卻說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人們不愿貧賤憂戚,張載卻說這是“玉汝于成”,幫助你成功。
二者思想是一致的,包含著深刻哲理,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人生智慧。
它告訴我們一個真理:人生不是康莊大道,總是會遇到種種艱難曲折,要在不斷經(jīng)歷失敗和挫折,不斷克服困難的奮斗中前進(jìn)。
正是這樣的人生智慧,指引人們把困難和逆境看作激勵自己奮進(jìn)的動力,自覺地在困難和逆境中磨煉自己,愈挫愈奮,不屈不撓地去爭取勝利,養(yǎng)成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自強(qiáng)不息的精神。
一部中國歷史,處處滲透著這種精神。
司馬遷在蒙受宮刑的奇恥大辱的情況下,發(fā)奮著述,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記》。
他在致友人任安的信《報任安書》中,曾列舉了許多先賢在逆境中奮起的事例,如周文王被拘禁,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厄,作了《春秋》;屈原遭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雙目失明,著了《國語》;孫子受了臏腳之刑,修了《兵法》,等等。
他說,所有這一切,都是先賢在困厄中發(fā)奮作出的業(yè)績。
司馬遷正是以此激勵自己,繼承這種精神,完成了撰寫《史記》的偉業(yè)。
今天我們國家處在安定發(fā)展的時期,這一代青少年多是獨生子女,受到家庭和社會的關(guān)懷愛護(hù)。
安樂的成長環(huán)境,使他們中的多數(shù)人比較普遍地存在著對挫折困難的適應(yīng)能力較差的弱點,有的甚至只因一些細(xì)小的挫折而犯罪以至自殺。
針對這種情況,牢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真理,提倡自覺磨煉的精神,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只有自覺經(jīng)受艱難困苦的磨煉,才能擔(dān)當(dāng)起迎接偉大民族復(fù)興的重任。
我的座右銘是什么,理由是什么,用詩句或名言
我的座右銘是范仲淹的一句名句,叫做“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出自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原句為:“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其意思就是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分愁擔(dān)憂,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現(xiàn)出作者遠(yuǎn)大的政治抱負(fù)和偉大的胸襟膽魄。
原文如下: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銜遠(yuǎn)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前人之述備矣。
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fēng)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fēng),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
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
然則何時而樂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噫
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作者在這句話中也同時寄托著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fù)。
春秋史學(xué)家左丘明曾說過:“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南宋大詩人陸游也說“位卑未敢忘憂國。
”現(xiàn)在,我國已經(jīng)基本實現(xiàn)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然而“國富”不等于“國強(qiáng)”,如果國防不鞏固,國民沉醉于和平安寧生活之中,即使生產(chǎn)發(fā)展了,也有可能毀于一旦。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法國就是一例,由于粉飾太平的風(fēng)氣彌漫,僅經(jīng)過六個星期的戰(zhàn)斗,號稱強(qiáng)國之一的法蘭西就在首都巴黎城頭掛起了白旗。
因此,我們沒有理由放松警惕,而應(yīng)居安思危,永遠(yuǎn)保持清醒的頭腦。
當(dāng)然,這句名言還有它的寓意,那就是吃苦在前,享樂在后。
現(xiàn)在的中學(xué)生生在福中不知福,實在令人痛惜。
俗話說:“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后甜。
”青年時代的在湖南長沙第一師范求學(xué)期間,從沒有放松過對身體和意志的鍛煉,常通過游泳、登山、露宿、長途步行來砥礪自己艱苦奮斗的品格。
我們常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偉大的領(lǐng)袖尚能“主動找苦吃”,我們又為什么不能“踏盡崎嶇路”呢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另一個引申義是積極向上、奮發(fā)有為。
奮斗是實現(xiàn)理想的階梯,化學(xué)家諾貝爾為研制炸藥,廢寢忘食,四年里做了幾百次實驗,最后一次實驗他甚至負(fù)了重傷,但他卻成功了。
由此可見,縱然理想與現(xiàn)實常有矛盾,青年們?nèi)詰?yīng)以奮發(fā)有為的精神作為通往理想境界的階梯。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含義遠(yuǎn)非如此,但只要經(jīng)常保持這種觀點,就能使我們認(rèn)清事物的本質(zhì),不斷鞭策自己、警戒自己、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