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有不少歷代傳誦的名言警句請從課文或課外以外的篇目中選擇一句作為你的
《孟子》中有不少歷代傳誦的名言警句,從課文或課外以外的篇目中選擇一句作為座右銘,就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生于憂患,就是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
死于安樂,就是因沉迷安樂而衰亡。
孟子的座右銘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離婁上)[譯文] (孟子說:)“你愛護別人但人家不親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愛夠不夠;你管理人民卻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夠不夠;待人以禮對方不報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夠不夠。
任何行為如果沒有取得效果,都要反過來檢查一下自己,只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民就會歸順你了。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離婁上)[譯文] (孟子說:)“人們有句口頭常言,都這樣說‘天下國家’。
天下的根本在于國家,國家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個人。
”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離婁上)[譯文] (孟子說:)“一個人有了自取侮辱的行為,別人才會侮辱他;一個家有了自己毀壞的因素,別人才能毀壞它;一個國家自己有了被討伐的原因,別人才討伐它。
”孟子曰:“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離婁上)[譯文] (孟子說:)“有預(yù)料不到的贊揚,也有過份苛刻的詆毀。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無責(zé)耳矣。
”(離婁上)[譯文] (孟子說:)“一個人把什么話都輕易地說出口,那便(要出現(xiàn)很多錯處,對他就)不足責(zé)備了。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離婁上)[譯文] (孟子說:)“一個人(妨礙自己進步)的壞毛病,就在于他自滿到老是喜歡當(dāng)別人的老師。
”孟子曰:“不為已甚者。
”(離婁下)[譯文] (孟子說:)“是一個不會做過火的事的人。
”孟子曰:“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齋戎沐浴,則可以祀上帝。
”(離婁下)[譯文] (孟子說:)“如果西子施身上沾了骯臟,別人走過她身邊時也會掩著鼻子;雖然是個面貌丑陋的人,如果他齋戎沐浴,也一樣可以祭祀上帝。
”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離婁下)[譯文] (孟子說:)“世上人常說不孝的事有五件:四肢懶惰,(不事生產(chǎn))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飲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孝;貪戀錢財,偏袒妻子兒女,不管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縱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受到恥辱,四不孝;逞勇力好打架,危害了父母,五不孝。
”孟子曰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非由外鑠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告子上)[譯文] (孟子說:)“同情別人的心,人人都有;知道羞恥的心,人人都有;對別人恭敬的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屬于仁,羞惡心屬于義,恭敬心屬于禮,是非心屬于智。
這,不是外人強加給我的,是我本來就有的,不過是沒有去思考追求罷了。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學(xué)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上)[譯文] (孟子說:)“仁是人的心,義是人的路。
放棄正路不去走,喪失了良心不去求,太可悲了
人丟了雞犬,都知道去找,良心丟了卻不知去找,治學(xué)問的道理沒有別的,就是把喪失了的良心找回來就行了。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茍欲生之,皆知所以養(yǎng)之者。
至于身,而不知所以養(yǎng)之者,豈愛身不若桐梓哉
弗思甚也。
”(告子上)[譯文] (孟子說:)“僅僅一兩把粗的桐樹梓樹,人們要想叫它生長起來,都知道怎樣去培養(yǎng)它。
至于對自己,卻不知道怎樣去培養(yǎng),難道愛自己還不如愛桐樹梓樹嗎
真是太不動腦子了。
”孟子曰:“體有貴賤,有大小。
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
養(yǎng)其大者為小人,養(yǎng)其大者為大人。
”(告子上)[譯文] (孟子說:)“身體有重要部分和不重要的部分,有大處也有小處。
不要因保養(yǎng)小的部位而影響大的部位,不要因為保護次要的部分而影響了重要的部分。
只保養(yǎng)小部位的人是道德低下的小人,而養(yǎng)其身體中大部位的人則是高尚的君子”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盡心上)[譯文] (孟子說:)“人不可以沒有羞恥,不知道羞恥的那種羞恥,是真正的羞恥了。
”曹交問曰:“,有諸
”孟子曰:“然。
”(告子下)[譯文] 曹交問道:“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這樣的好人,有這話嗎
”孟子說:“有的。
”孟子曰:“恥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
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盡心上)[譯文] (孟子說:)“羞恥之心對于人關(guān)系重大,干詭詐投機事情的人是沒有地方用得著羞恥之心的。
如果不以趕不上別人為羞恥,那又怎樣能趕上別人呢
”孟子曰:“饑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飲渴害之也。
豈惟口腹有饑渴之害
人心亦皆有害。
人能無以饑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
”(盡心上)[譯文] (孟子說:)“饑餓的人吃什么都美,干渴的人喝什么都甜,這是由于沒有嘗到飲水和食物的正常味道,因為饑餓與干渴損害了他的味覺。
難道只有嘴舌和肚子有饑餓干渴的損害嗎
人心也都有類似的損害。
如果人能夠不使饑餓干渴造成的那種損害,成為人心的損害,那就不會把比不上別人作為憂慮了。
”孟子曰:“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
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人病舍其田而蕓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
”(盡心下)[譯文] (孟子說:)“語言淺近而意義深遠的話,這屬于善言;運用簡單但影響廣泛的方法,這屬于善道。
君子的語言,看去平平凡凡但都含著很深的道義;君子的操守,以修養(yǎng)本身入手進而達到使天下太平。
一般人的毛病就在于放下自己的田不去種而來耕別人的田——對別人要求十分嚴格,可自己承擔(dān)的卻很少。
”孟子曰:“。
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盡心下)[譯文] (孟子說:)“修養(yǎng)心性的辦法最好是減少物質(zhì)欲望。
一個人如果欲望不多,他的善性雖然有點喪失,但不會多;一個人如果欲望很多,他的善性雖然有所保存,但是極少了。
”
有誰告訴我以下十句孟子的名言選自何處
1《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 2不知道3孟子語錄選《生于憂患,死于安樂》4。
”(《墨子·尚賢》)孟子說:“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 5《孟子 公孫丑上》6不知道7<<論語>8《孟子·盡心下》9。
”(《孟子 離婁上》)10《孟子集注》)
孟子的名言警句及理由
長序—孟子 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運于掌。
——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孟子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孟子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孟子 事,孰為大
事親為大;守,孰為大
守身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
孰不為事
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
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
——孟子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孟子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孟子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孟子
表示生活態(tài)度的名言警句 最好是孟子老子的句子
孟子的名言名句1、彼一時,此一時也2、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3、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5、盡信書,不如無書6、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7、人不可以無恥8、仁人無敵于天下9、仁者榮,不仁者辱10、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1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2、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13、一葉蔽目,不見泰山14、以五十步笑百步15、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16、不以規(guī)矩,無以成方圓1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8、父子有親,君臣有交,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19、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20、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2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2、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23、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2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25、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26、天下之本,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27、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28、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29、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30、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