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美唐詩的語句
O(∩_∩)O~很贊同第三樓的那位仁兄霧里看花的感覺的確的很好,鏡中花,水中月,朦朧美的確很美①我喜歡一個人在霧中散步。
為此,過去的許多好時光在瀏覽唐詩中流去了。
因為唐詩很美,而且美意朦朧,就像久欠籠罩在朦朧中的一抹天光。
②唐詩的朦朧美,先是朦朧在它的形式美。
唐代的律詩、絕句,每句字?jǐn)?shù)相等,且求對仗、平仄音律,講究字面的整齊性和音調(diào)的明亮感。
唐代英才輩出的詩人們,幾乎每一個都能在清純的詩情和幾近桎牿的格律的碰撞中,吟成幾首流傳后世的好詩。
然而,既然格律已近乎桎鋯,縱是最偉大的天才,也無法把所有的詩篇都寫得那么完美。
杜甫是使唐詩的形式美最終迷失在層巒疊嶂中的偉大的詩人。
杜甫讓世間如夢如幻地領(lǐng)略到唐詩的形式無與倫比的朦隴美意。
杜甫寫“絕”了唐詩,也寫“完”了唐詩。
他是非凡的。
他之后的詩韻格律,最終都以他的詩篇為金科玉律。
然而,歷史自有靜觀的明眸。
杜甫賴以名垂千古的最終是他的新樂府“三吏”“三別”,他的《兵車行》《麗人行》《北征》。
他的律詩千秋無匹。
然而,帶著鐐拷,怎么能跳好所有的舞蹈?一首被譽為“千古七律壓軸之作”的《登高》,終因他追求四聯(lián)對仗,而不免“氣竭意盡”。
這是唐詩失之于完美的悲衰,但這并非是偉大詩人的悲衰。
晚年入蜀后的杜甫寫出的打破了韻律的如《春水生》《江畔獨步尋花》那些詩篇,至少與他許多真氣彌漫的杰出律詩相映成輝。
③形式精美的唐詩,迷失在朦朧中。
數(shù)以萬計的唐人詩篇,真正流傳于口碑的,不過三百。
后世家喻戶曉,更多的是唐人瑰麗多姿的零落詩句。
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因為謀篇之難能,往往是先成句,爾后湊合成篇,也因此唐詩佳句多于佳篇。
一如霧中之星光,朦朧間,只見斑斑點點,隱隱綽綽。
④唐詩的形式美在朦朧中迷失,而唐詩秀色可餐、光可鑒人的字面美,則在朦朧中生成。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神秘的源頭,恐怕是它獨特的漢字。
獨特的漢字天生是靈犀一點,只可意會。
由它直接產(chǎn)生的舉世無雙的書法藝術(shù),真可說是上溯遠(yuǎn)古,下接千載。
以至當(dāng)代抽象為其精靈的現(xiàn)代藝術(shù),似乎也是濫觴于它,而似乎最美的書法藝術(shù)又多是書錄唐詩的柞品。
這不難,讓人想到,漢字甚至不須閱讀,便有一種讓人在視覺上獲得愉悅的字面美。
漢字經(jīng)過富有靈性的選擇、組合,能讓人望而生情,可歌可泣。
而唐詩的字面美,達(dá)到的是幾乎空前絕后、出神入化的境界。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朱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信手拈來這兩首唐詩,不須細(xì)讀,不求甚解,單從字面所洋溢出米的朦朧美意,便是千盅酒,萬朵花。
⑤紅塵無涯,萬象朦朧,蒙蒙迷霧中偶現(xiàn)得一線天光,自然更見嬌妍。
而嬌妍無比的唐詩,至今低回不去的正是紅塵的朦朧美意。
它是青青竹林間的一個浣紗女,它是胡天飛雪中的兩行馬蹄痕,它是碧水中嫣然而出的一支芙蓉,它是月夜里凄然而泊的一葉獨舟。
萬里悲秋,百年多病,是為詠史;半壁日出,千里江陵,是為紀(jì)游。
而尤為管領(lǐng)千秋的,是唐詩中參盡的人間真禪。
三春暈,明月光,自發(fā)悲,斑馬鳴,生死,離合,榮辱,悲歡,凄美之至,傷感之至,瀟灑之至,淋漓之至。
道千秋人之未道,歌千秋人之未歌。
這一嬌妍的天光,讓紅塵更見其朦朧,至美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