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山水有關的詩句(完整)
王維在隱居輞川時,曾創(chuàng)作了一批精美的山水詩。
他自編為,收入他和友人裴迪互相唱和的五言絕句各二十首,內(nèi)容主要是描寫輞川別業(yè)附近的風景,抒發(fā)隱居生活的情趣。
先看其中的: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寂靜的山澗里,辛夷花自開自落,自生自滅,不假外物,不關世事,也無人知曉。
這是一個遠離塵囂的世界,也是詩人王維主客觀契合一體的獨特意境,簡直就是佛家空無寂滅觀念的象征境界。
所以明代文論家胡應麟說,此詩是“入禪”之作,“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
”(內(nèi)編卷六)王維在這里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生于象外,是一種詩境與禪境的合一體,它具有極大的暗示性和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能取得這種藝術成就,不能不說是得利于他對佛學的鉆研及佛教思想方式的熏陶。
王維被后人稱作“詩佛”。
他早年即相信佛教。
母親崔氏持戒安禪三十余年。
王維和弟弟王縉“俱奉佛,居常蔬食,不如葷血”()。
王維于31歲時,妻亡不再娶,孤居一室,屏絕塵累,“迥無子孫”()。
他還撰有多篇有關佛教的詩文,對佛學有較高的造詣。
在唐代的佛教流派中,王維信仰的是禪宗,而且主要是信仰南宗禪。
南宗禪是佛教思想與中國本土的儒道思想相結合的產(chǎn)物,它的那套隨緣任運的人生哲學,為中國士大夫知識分子提供了最新的最完備的處世良方。
而南宗禪的某些修持方法,又和中國特色的詩歌創(chuàng)作有相通相似之處。
宋代文論家嚴羽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
妙悟即是對禪的識見力,也可表現(xiàn)為對藝術的感受力。
詩和禪都需要敏銳的內(nèi)心體驗,都重啟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
南宗禪講“頓悟”,常使用形象的表達方式傳法,特別強調(diào)直覺、暗示、感應、聯(lián)想在體悟中的作用。
王維參禪有得,自然對這種把握世界的方法深有體會。
他把自己對佛法的理解融匯到人生觀中,把宗教情感化為詩思,創(chuàng)造出一種“空”、“寂”、“閑”的詩的意境。
禪宗崇尚山林勝景的風格,也對王維自覺地親近山水,發(fā)掘山水的美學價值,具有引導和啟示作用。
王維在一詩中這樣描寫他的內(nèi)心體驗: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詩人獨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彈琴長嘯,無人知曉他的存在,只有明月來相伴。
大自然最了解他內(nèi)心的孤獨,明月的清輝帶給他一種寂靜的快樂。
物我合一而物我兩忘,禪意與詩情水乳交融。
也是這樣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空山里寂靜無人,只聽見深林里飄蕩著斷續(xù)的人聲,一縷夕陽透射在密林深處的青苔上,是那樣的恍惚而凄清。
這正是王維所追求的那種遠離塵囂的空寂的境界,雖然孤獨,卻也蘊藉。
清代王漁洋說,王維的這類小詩“字字入禪”,“妙諦微言,與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等無差別”()。
也就是說,王維的這類山水詩具有禪趣、禪悅、禪味,言有盡而意無窮,傳達出了禪的意蘊。
自然,也就充分表現(xiàn)了詩人對山水美景的獨特品味。
王維并不一定只到渺無人跡的所在去尋求禪意,他也把眼光射向茫茫大千世界,射向熱鬧的農(nóng)家生活: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農(nóng)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一場春雨,洗滌塵垢,景象一新。
農(nóng)事正忙,人和景物都沐浴在清新的空氣中。
“白水”二句把近景和遠景組成有層次的畫面,水色明亮,峰巒碧翠,光和色的對比十分和諧。
表面上,我們看不出這首詩的禪意。
實際上,那場春雨多象是佛家凈瓶傾下的圣水,把萬物洗滌得明凈空靈。
只不過萬物把禪境和詩境融會得太妙了,他并沒有讓禪理壓倒詩趣。
當然,我們關注的是那種對農(nóng)家生活的贊美之意,欣賞的是山水美的靈光,而不必孜孜求其禪理。
王維是一位詩歌、音樂、繪畫、書法兼長的多才多藝的文化巨人。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說:“味摩詰(王維)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書摩詰藍田煙雨圖》)其言精辟,切中肯綮。
王維是唐代一位有成就的山水畫家。
他用蕭疏清淡的水墨筆法作畫,創(chuàng)水墨山水,自成一家,被后人稱作山水畫南宗的開山祖。
他的繪畫強調(diào)寫意,追求神似,表達主觀情致,故“畫物多不問四時,如畫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蓮花同畫一景”,“難可以形器求也。
”(沈括《夢溪筆淡》引張彥遠語)所以,王維又被稱為中國文人寫意畫之祖。
繪畫能得神似,也就有了詩的情韻和意趣,即畫中有詩。
用這種繪畫思想去凝視自然山水,發(fā)為詠嘆,造境入詩,必然詩中有畫的神韻。
王維在繪畫、音樂、書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藝術素養(yǎng),使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時,比一般詩人更能精確地、細致地感受到和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響以及大自然的千變?nèi)f化,并將之訴諸筆端。
也更會用辭設色,注意詩歌音調(diào)的和諧。
詩中有畫的意境,詩中有音樂的流暢,詩中有書法的變化。
這樣就無形中形成了他獨有的“詩中有畫”和“百囀流鶯,宮商迭奏”的詩歌藝術風格。
我們在欣賞他的山水詩時,應緊緊把握這個特色。
王維善于概括地抒寫雄奇壯闊的風景。
這類詩氣魄雄偉,意境開闊,白描筆法,粗線勾勒,而且角度富于變化。
請看《終南山》: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藹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太乙峰是終南山(可泛稱秦嶺)主峰。
詩從主峰著筆,總攬全山,寫出了終南山雄偉磅礴的氣勢。
前幾句寫終南山的高大雄渾,末二句撇開山寫人,更反襯出山之崇峻,正象山水畫里常用人身與山勢構成對比一樣。
“白云”二句尤其出神入化。
每一個有登山經(jīng)驗的人讀了這首詩,都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此詩寫登山,下面的《漢江臨眺》則是寫臨水: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這首一首描寫襄陽風景的詩。
先寫楚地的形勢,中寫江流浩蕩的景觀,末寫流連忘返的情意。
粗線勾勒,境界壯闊,全是白描的寫法,甚至不寫山色是青是紫,是濃是淡,只說其若有若無,象一幅水墨山水畫。
詩人把握的是總體印象,而且是用詩思而非肉眼統(tǒng)攝的圖象(這點與西方詩歌邏輯有別),表現(xiàn)出中國畫散點透視的藝術效應(這點又與西洋繪畫邏輯有別)。
王維類似的詩句很多,如:“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等。
王維也善于捕捉音響、色彩、畫面、感受相交織的動人一刻,統(tǒng)一于最能傳達情韻的意境之中,用恰當?shù)恼Z言表現(xiàn)出來。
請看他的山水小詩《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寂靜無人的春夜山林里,四季桂無聲無息地飄落。
忽然明月東升,空山灑滿光輝,山鳥被驚醒,在山澗里發(fā)出鳴叫,顯得格外清脆,更襯托出月夜春山的幽靜美好。
“人閑”有的版本作“人間”,其意亦可通,“桂花”就可釋為月華。
詩人以靜寫動,以動寫靜,動靜結合,把讀者帶入更優(yōu)美、更深邃的意境中去。
詩人是抓住“月出驚山鳥”這一最富表現(xiàn)力、最引人遐想的動人一刻寫的。
這是一幅富有音樂感的月夜小景。
與《辛夷塢》的空寂入禪相比,此詩熱烈活潑,富有人間氣息。
王維有一首描寫深秋景色的小詩,名為《山中》: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荊溪源于陜西藍田縣西北。
紅葉即楓葉。
早行山中,一路欣賞山景,忽然覺得衣服濕了,以為是下雨,細看卻無雨,只有那不可近察的山中嵐氣,衣服大概就是讓它打濕了吧
詩人把游客的這個感覺過程濃縮在兩句詩里,寫得十分有趣。
此詩有色彩:白石、紅葉、翠嵐。
有音響:溪水沖激石床。
也有游人的感受。
詩雖短小,卻是包蘊豐富。
唐代書法家也是詩人的張旭也作有一首七絕《山中留客》:山光物態(tài)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陰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
詩中的“沾衣”是實寫,展示了云封霧鎖的深山的另一番景象。
王維詩中的“濕人衣”卻是寫幻覺和錯覺,寫出了濃翠欲滴的山色給人的詩意感受。
兩詩異曲同工,各臻其妙。
王維的五言律詩《山居秋暝》更是一首集詩畫樂于一體的佳作: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此詩描寫的是秋日傍晚雨后的山村風光。
隨意揮寫,語出自然。
在這首詩里,空山雨后的秋涼,松間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流動的聲響,浣紗歸來的女孩子們在竹林里的笑聲,小漁船緩緩穿過荷花的情態(tài),都和諧完美地交織在一起,象是一幅清新秀麗的有聲畫,又象是一支恬靜優(yōu)美的抒情曲。
我們仿佛呼吸到了雨后清新的空氣。
王維有些名句能引發(fā)我們美妙的遐想:“松含風聲里,花對池中影”,“細枝風亂響,疏影月光寒”,“開畦分白水,間柳發(fā)紅桃”,“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等等,詩中有畫,詩中有樂。
王維的詩歌追求寫意效果,講究渾然一體,充分傳達詩人的主觀意趣。
《輞川集》中有一首《臨湖亭》:輕舸迎上客,悠悠湖上來。
當軒對樽灑,四面芙蓉開。
表達了詩人閑適靜穆的心情。
《山居即事》更為細致地寫出了詩人的心境: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
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
嫩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
渡頭燈火起,處處采菱歸。
沸騰的生活更襯托出詩人門庭的冷落。
是一種企羨,還是真的已經(jīng)超然于現(xiàn)實
難以明解。
與之相類似的還有一首《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馀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此詩寫輞川秋天傍晚的景色,清靜幽雅,如在畫中。
裴迪醉后狂歌于王維門前,別是一番情趣。
“渡頭”一聯(lián)被傳為絕唱,《紅樓夢》中的香菱曾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高度贊美這句詩的畫意詩情。
王維的詩因為“詩中有畫”,所以最易把讀者帶入詩境。
難怪當香菱向黛玉請求作詩方法時,黛玉首先要她讀的唐人詩,不是李白、杜甫的作品,而是《王摩詰全集》(見《紅樓夢》第48回)。
王維山水詩的價值王維山水詩的價值,首先應放到中國古典山水詩發(fā)展的歷史中去認識。
先秦時代的詩歌(如《詩經(jīng)》和《楚辭》)中,有些描寫山水風景的詩句,但處于內(nèi)容的從屬地位,并未當作獨立的審美對象來歌詠。
直到漢末建安時期,才出現(xiàn)了中國詩歌史上最早的一首完整的山水詩,這就是曹操所寫的四言詩《觀滄?!罚簴|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但這類詩當時不多見。
山水詩是從魏晉以后開始興起的。
由于當時政治黑暗,社會動蕩,士大夫們希企隱逸,寄情山水以遠禍。
晉室南渡,江南美麗的自然山水更吸引了士大夫們。
當時盛行的玄學思潮把儒家的“名教”與道家的“自然”結合起來,引導士大夫們從自然山水中尋找人生的哲理與趣味。
崇尚清淡之風也帶來贊美山水雋語的發(fā)達(見《世說新語》)。
玄言詩中亦出現(xiàn)山水佳句。
經(jīng)過長期的多方面的醞釀,終于產(chǎn)生出第一位山水詩人,這就是晉末宋初的謝靈運。
謝靈運長期優(yōu)游名山勝境,寫有大量的山水詩。
其詩語言富麗精工,喜雕琢,追求形似。
詩的結構往往是紀游式,末后總留有玄言詩的尾巴。
他的詩往往是有句無篇。
稍舉一些詩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之寫園林;“野曠沙岸凈,天高秋月明”之寫秋;“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之寫冬;“林壑斂暝色,云霞收夕霏”之寫暮色;“春晚綠野秀,巖高白云屯”之寫春景。
這些精美的詩句,如一幅幅精致的山水畫。
謝靈運確立了山水詩的地位。
隨后,南齊詩人謝眺也寫了一些清新流麗的山水詩篇,有些佳句:“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等。
南朝梁代詩人何遜也有些寫景名句:“露濕寒塘草,月映清淮流”,“野岸平沙合,連山遠霧浮”,“岸花臨水發(fā),江燕繞檣飛”,“江暗雨欲來,浪白風初起”,“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
但他們的詩作都存在有句無篇的毛病。
山水詩直到盛唐時代才蔚為大觀。
孟浩然與王維首開山水詩派,光被后代詩壇。
孟浩然比王維稍長,他的山水佳篇很有意境。
如《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寫出了旅人的哀愁情緒和對大自然的細微感受。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前四句: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寫得豪壯、雄渾、磅礴。
《與顏錢塘登障樓望潮作》末四句: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寬。
驚濤來似雪,一坐凜生寒。
寫得有氣魄,有感受。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前四句: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也寫得意境盎然。
與孟浩然相比,王維在創(chuàng)造物我兩忘的詩的意境上,在對自然山水美景的細致品味上,在詩歌手法的純熟運用上,在山水詩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上都要突出許多。
可以說,王維既是一位集大成的山水詩人,又是一位開風氣之先的詩宗。
中唐的“韋柳”(韋應物和柳宗元)詩派,直到清代王士禎的“神韻說”,無不承其余澤。
李白的山水詩以氣勢取勝,具有叛逆精神。
杜甫的山水詩沉郁頓挫,憂國憂民,博大精深。
王維的山水詩則意境空靈,充滿禪趣,耐人尋味,雖然沒有李白、杜甫詩歌中的那種震顫人心的思想靈光,但在藝術風格上極大地豐富了盛唐詩苑。
不讀王維的山水詩,就不能徹見中國詩歌藝術的精髓。
王維的山水詩也有其當代價值:它可以培養(yǎng)我們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使我們更充分地品味大自然的美,進而自覺地去保護環(huán)境、保護大自然,使之更好地造福于人類。
它當然也可以培養(yǎng)我們的愛國情感。
愛國并非抽象。
欣賞王維的山水佳作,能夠增強我們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對故鄉(xiāng)一草一木的深深依戀之情。
王維的山水詩蘊含著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營養(yǎng),我們由此又可以獲得探索的快樂,享受祖國優(yōu)秀文化的滋潤,從而拼棄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虛無主義態(tài)度。
它可以陶冶我們的身心。
品味王維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遐想大自然的神奇與奧妙,就會得到某種精神愉悅。
鄭燮和鄭板橋是一個人嗎
1《石灰吟》千錘萬鑿山,烈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間。
2、唐·白居易《太湖石》煙翠三秋色,波濤萬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斷碧云根。
風氣通巖穴,苔文護洞門;三峰具體小,應是華山孫。
3、題自畫石 曹雪芹愛此一拳石,玲瓏出自然。
溯源應太古,墮世又何年
有志歸完璞,無才去補天。
不求邀眾賞,瀟灑做頑仙。
4、唐·杜牧《題新定八松院小石》雨滴珠璣碎,苔生紫翠重。
故關何日到,且看小三峰。
鄭板橋的身世和背景
鄭板橋(1693-1765)是清朝“揚州八怪”之一。
他在山東濰縣當縣官時,兒子小寶留在興化鄉(xiāng)下的鄭墨弟弟家。
小寶6歲時上學了。
為了教育兒子,鄭板橋專門給他的弟弟鄭墨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余五十二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
然愛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愛,不以其道是溺愛。
” 他的道是什么呢
他說:“讀書中舉,中進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個好人。
” 鄭板橋自己是個讀書人,他并不是看不起讀書人,他看不起的是:讀書就是為了做官。
鄭板橋自己最重視的還是兒子的品德。
他對弟弟說:“我不在家,兒便是由你管束,要須長其忠厚之情,驅其殘忍之性,不得以為猶子而姑縱惜也。
” 他主張,他的孩子和仆人的兒女應平等對待。
他說:“家人兒女,總是天地間一般人,當一般愛惜,不可使吾兒凌虐別人。
凡魚餐果餅,宜均分散給,大家歡喜跳躍。
若吾兒坐食好物,令家人子遠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齒,其父母見而憐之,無可如何,呼之使去,豈非割心頭肉乎
” 為了教育兒子“明好人之理”、“愛天下農(nóng)夫”,鄭板橋還抄錄了使小寶且念且唱、順口好讀的四首五言絕句: 二月賣新絲,五月巢新谷; 醫(y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襟;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
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 才得放腳眠,蚊蟲跳蚤出。
后來,鄭板橋不放心小寶的成長,就把他接到身邊,經(jīng)常教育小寶要懂得吃飯穿衣的艱難,要同情窮苦的人。
由于鄭板橋的嚴格教育和言傳身教,小寶進步很快。
當時濰縣正值災荒,鄭板橋一向清貧,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糧食。
一天,小寶哭著說:“媽媽,我肚子餓
”媽媽拿出一個用玉米粉做的窩頭塞在小寶手里說:“這是你爹中午省下的,快拿去吃吧
”小寶歡跳著走到門外,高高興興地吃著窩頭。
這時,一個光著腳的小女孩站在旁邊,看著他吃,小寶發(fā)現(xiàn)了這個用饑餓眼光看他的小女孩,立刻把窩頭分給小女孩一半。
鄭板橋得知小寶的舉動,高興地對著小寶說:“孩子,你做得對,爹爹喜歡你。
”
唐代詩人李白的簡介
李白( 701 — 762 ) 唐代偉大的浪義詩人。
字太白青蓮居士。
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
先隋時因罪徙居中亞。
白于武后長安元年 (701) 出生在安西都護府碎葉城(今蘇聯(lián)吉爾吉斯加盟共和國托克馬克城),約五歲時,隨父遷居蜀中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xiāng)。
李白 少年時期 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十歲誦詩書,觀百家,作詩賦,學劍術,愛好十分廣泛。
十五歲左右就寫得一手出色的好文章。
二十歲以后,在蜀中漫游,飽覽了四川的壯麗景色,接觸了社會生活,開闊了視野,培養(yǎng)了熱愛祖國的思想和豪放爽朗、酷愛自由的性格,也種下了游仙出世的消極思想的根苗。
開元十四年 ( 726) ,二十六歲的李白便“仗劍去國”,辭親遠游,開始了以安陸(今屬湖北)為中心的十六年的大漫游,歷兩湖、江浙、河南、山西等地區(qū),足跡踏遍近半個中國。
這一時期的詩歌多描寫自然山水和漫游生活,作品有《丁都護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越中覽古》《春夜洛城聞笛》等,風格已經(jīng)成熟。
天寶元年 (742) ,四十二歲的李白由友人推薦,應詔赴京,供奉翰林。
被召之初,李白異常興奮,寫下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這樣的詩句,以為將會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但是現(xiàn)實無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
當時的唐玄宗昏庸腐朽,縱情聲色,不理朝政,詩人“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的志愿無法實現(xiàn),結果反被排擠,懷著失望與悲憤的心情離開了長安,結束了這前后不滿兩年的帝京生活。
這一時期雖不長,但詩人接觸到宮廷生活的內(nèi)幕和上層統(tǒng)治集團的腐朽,寫下了不少抨擊現(xiàn)實的詩歌,如《古風》的一部分,《行路難》《梁甫吟》等,這些詩,鞭撻了權貴,表現(xiàn)詩人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品德和反抗精神。
天寶三年 (744) 春,李白離開長安,懷著理想幻滅的痛苦與悲憤,開始了以梁園(開封)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歷時十一年,“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但對國事仍然非常關心,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重新得到朝廷的任用。
天寶三年秋,在洛陽和汴州分別遇見了杜甫和高適,三人便結伴同行,暢游了梁園和濟南等地,李杜從此便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與李十二同尋范十隱居》)。
這一時期,是詩人創(chuàng)作最豐富的時期,代表作品有:《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北風行》《梁園吟》等等。
深刻地揭露現(xiàn)實和強烈的反抗精神是這個時期作品的顯著特色。
天寶十四載 (755) ,安史亂起,李白懷著消除叛亂、恢復國家統(tǒng)一和安定的志愿,參加了永王李璘的隊伍,不料永王和肅宗爭奪帝位,肅宗消滅了李璘的隊伍,李白獲罪,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縣一帶),詩人含不白之冤,發(fā)出無聲的垂泣:“平生不下淚,于此泣無窮”(《江夏別宋之悌》)。
幸好,中途遇大赦,得以放還。
《朝發(fā)白帝城》一詩就記述了當時的心情。
上元二年 (761) ,已六十一歲的李白,聽說太尉李光弼率兵追擊史朝義,決定投軍,但行到金陵因病折回,“天奪壯士心,長吁別吳京”(《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懦夫請纓翼申一割之用半道病還留別金陵崔侍御十九韻》), 寶應元年 (762) 十一月 ,病死在他的族叔當涂縣令李陽冰家中,終年六十二歲。
李白在政治上雖未能實現(xiàn)理想,但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卻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繼承并發(fā)揚了自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的詩歌傳統(tǒng),把浪漫主義精神和創(chuàng)作方法推向了新的高峰。
他常以奔放的激情表達搏擊風云,翼申所能的抱負和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
詩人以強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馴的態(tài)度,抨擊社會,鞭笞權貴。
李白雖然不像杜甫那樣和人民有廣泛的接觸,但他對勞動人民也是寄予同情的。
在《丁都護歌》中寫出了船工的血淚。
在《秋浦歌》中寫了漁民、冶工的艱辛。
在《妾薄命》《長干行》《北風行》等詩中,寫出了對婦女命運的同情。
安史亂后,他發(fā)出了“白骨成(一作“蔽”)丘山,蒼生竟何罪”(《贈江夏韋太守良宰》)的慨嘆,表達了自己“申包惟慟哭,七日鬢毛斑”(《奔亡道中》)“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贈江夏韋太守良宰》)的愛國憂民的悲憤心情。
他用大量的詩篇,歌詠祖國山河的壯美,寄托他愛國的深情。
在詩人的筆下,險峻的蜀道,奇?zhèn)サ娜悍?,奔騰的江河,飛瀉的瀑布,都顯得壯美動人。
無庸置疑,李白詩歌中也確有描寫求仙訪道、煉丹服藥以及宣揚人生如夢和及時行樂的消極情緒,須加以鑒別。
李白的詩縱放自如,想落天外,上天入地,真幻參雜。
奇特的夸張,瑰麗的色彩,神話故事,軼聞傳說,熔鑄于詩篇中。
然而他的詩句又如出水芙蓉,不假雕飾。
構成其飄逸豪放、雄奇灑脫的藝術風格。
他最擅長七言歌行和絕句。
他的絕句被后人奉為唐人絕句的典范。
杜甫對李白極為傾服,對他的詩歌曾給予極高的評價:“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十二白二十韻》)。
有 《李太白全集》 傳世,存詩 九百九十余 首。
清人王琦的《李太白全集注》和今人瞿蛻園、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
郭沫若的《李白與杜甫》、王運熙的《李白研究》、王瑤的《李白》和復旦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組選注的《李白詩選》可以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