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康熙年制瓷器,感覺是茶壺似的,里面還有一個酒杯上面是個小茶杯
平湖地處三角洲,位于杭嘉湖平原東北部,杭州灣,東臨上,坐標介于北緯30度35分—52分和東經(jīng)120度57分—121度16分(不包括海域)。
陸域面積537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086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7公里;耕地面積47萬畝。
總?cè)丝?0萬。
平湖歷史悠久,據(jù)大墳塘遺址出土文物證實,早在六千年前已有先民在此勞動生息。
春秋時為越國武原鄉(xiāng)地。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海鹽縣,今平湖市境為海鹽縣一部分。
秦末或西漢初,縣治陷為柘湖,移治武原鄉(xiāng)地域(今平湖市當湖鎮(zhèn)東湖一帶)。
東漢永建二年(127)縣治陷為當湖,遷治齊景鄉(xiāng)故邑山(今乍浦附近)。
東晉咸康七年(341),縣治從故邑山移治馬嗥城(今海鹽縣武原鎮(zhèn)東南)。
明宣德五年(1430)從海鹽縣分出大易、武原、齊景、華亭四鄉(xiāng),建為平湖縣,縣治設(shè)當湖鎮(zhèn),屬嘉興府,隸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因其地漢時陷為當湖,“其后土脈墳起,陷者漸平,故名平湖”。
以后,建置長期不變,境域基本穩(wěn)定。
1991年6月,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撤銷平湖縣,設(shè)立平湖市。
2000年,進行了行政村區(qū)劃調(diào)整,將原來的286個行政村調(diào)整為138個。
2004年,進行撤鎮(zhèn)鄉(xiāng)建街道和部分行政區(qū)劃的調(diào)整,將原來和10個鄉(xiāng)鎮(zhèn)調(diào)整為3個街道、7個鎮(zhèn),即當湖街道、鐘埭街道、曹橋街道,乍浦鎮(zhèn)、新埭鎮(zhèn)、新倉鎮(zhèn)、黃姑鎮(zhèn)、全塘鎮(zhèn)、廣陳鎮(zhèn)和林埭鎮(zhèn)。
在素以蘇杭園林著稱的江南水鄉(xiāng)平原上,鑲嵌著一顆清代第宅廳堂的明珠--浙江平湖莫氏莊園。
作為江南六大廳堂(莫氏莊園、網(wǎng)師園、采衣堂、盧宅、退思園、春在樓)之一的平湖莫氏莊園,至今己經(jīng)歷了三個世紀,是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加興市文明旅游景區(qū)。
莫氏莊園,是清末平湖豪紳莫放梅于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所建,整項工程前后歷時三年,耗資十萬兩白銀,于1899年竣工,系大型封閉式古民居建筑群,莫放梅祖孫三代相繼在此居住了半個多世紀。
整座莊園,占地七畝,建筑面積二千六百平方米,大、小房屋七十七間,主體結(jié)構(gòu)為左中右三組,前后四進,布局對稱而又不失靈活。
雕刻精美的梁檐構(gòu)件、華麗多變的廊前掛落,精湛細膩的磚雕、壁畫、脊塑等俯拾間比比皆是。
點綴期間的三座花園更是如詩如畫,小巧玲瓏,移天縮地,使人賞心悅目。
在陳設(shè)上,集家具、字畫、古玩器皿于一體,濃縮江南文化精華。
通觀整座莊園,建筑高低有序,錯落有致,渾然天成,彰顯中國古建之美。
其完整的建筑,豐富的實物,典型的風格,堪稱江南獨步, 贏得了中外游客的普遍贊譽和口碑,有江南故宮之美稱。
同時,其特殊的藝術(shù)魅力也傾倒了眾多影視界的朋友,自一九八一年以來已有《紅樓夢》、《家春秋》、《梧桐雨》、《原野》、《半生緣》、《畫魂》等近千部集電影、電視在這里拍攝。
昔日豪族的華屋已成為今日休閑娛樂、文化旅游的極好去處。
東湖由九條河流的匯聚而成,位于平湖市區(qū)東側(cè),古時喻為“九龍港”,俯瞰猶如一幅“九龍戲珠”圖。
環(huán)湖風景秀麗,名勝古跡林立,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都十分豐富。
古詩贊曰:“九里湖光九里城,九川環(huán)碧靄煙生,支流遙帶群龍合,巨浸中開一檻平。
” 東湖新區(qū)規(guī)劃總面積為8平方公里,首期規(guī)劃面積4平方公里,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和拆遷安置投資估算15億元。
新區(qū)功能定位為集旅游休閑、文化節(jié)慶以及開發(fā)建設(shè)中高檔住宅為一體的綜合性地區(qū),建設(shè)三環(huán)三輻射道路、三十二橋、八大景區(qū)和一大批公建設(shè)施。
一環(huán)以內(nèi)的東湖風景區(qū)是東湖新區(qū)的核心,在汲取古時“東湖十景”精華的基礎(chǔ)上,融合現(xiàn)代園林理念,新建起“東湖八景”,即“鵡湖春色,九龍戲珠,含珠凝暉,南村書堆,塔影垂虹,案山曉翠,北原牧唱,西浦魚罾”,全部為開放式。
平湖美,美在平湖水。
東湖新區(qū)最大的特色就是水,其水域面積達1500余畝。
東湖新區(qū)的建設(shè)著重做好水文章,景區(qū)臨水而筑,建筑旁水而立,人家依水而居,突出湖光風景和水鄉(xiāng)文化,同時建設(shè)大面積綠地,注重整體環(huán)境的和諧,形成融江南水鄉(xiāng)特色和現(xiàn)代氣息于一體的獨具韻味的城市園林。
案山位于湖東六里塘以南,在東寶塔橋東北。
東湖坿近本是一片平原,并無山丘。
北宋時海鹽縣令魯宗道(966-1029)在任期間二次到當湖,見東湖風景秀麗,心中十分愛慕,他想將來不當官了,就到當湖來住。
他后來官至參知政事。
缷任后,果然定居當湖,并建成四皋園,南皋園就在六里塘以南。
為了造景,在平地上挖了一條河,將挖出來的土堆成一座小山,山形如幾案,因而名為“案山”,《當湖風土記》記載:“案山亦魯簡肅南皋舊址,”簡肅,是魯宗道謚號。
案山高僅數(shù)丈,山上植樹,置備石橙,供人坐息,小河上建木橋一座,便于游人往來。
宋魯應(yīng)龍《閑窗括異志》記:“湖心有地一方,立塔以案風水,人呼之曰案山。
”在以前,人們認為城市是山水孕育而成的,有山有水的城市才有靈氣,一般又把城市正面?zhèn)劝男∩椒Q為案山,魯宗道建案山,自有其深刻含義和期望,果然在400年后的明宣德五年在這里建立了平湖縣城。
明代李東陽作《案山曉翠》詩曰:“遠山青,青玉案。
氣漫漫開爽旦。
君不見樂游原上易黃昏,夕陽雖好空魂斷。
”他把案山比作用青玉琢成的幾案,又把案山一帶比作“樂游原”。
明沈懋嘉當湖十景竹枝詞說:“蒙蒙曉翠濕弓鞋,天晴來上案山峰。
從頭一望珠樓好,港口條條戲九龍。
”標明案山草深樹茂,可以遙望東湖弄珠樓及九川匯流的美麗景色。
案山坿近曾植有大片桑林,案山河港中出產(chǎn)“烏背鯽魚,”現(xiàn)在許多老年人中還流傳:“烏背鯽魚出案山,春食頭來秋食尾,一到冬里處處肥。
”但是歷經(jīng)千年風雨,案山在填浜造田熱潮中被夷為平地,巳成平疇綠野。
為構(gòu)筑案山曉翠景區(qū)重塑山水風景,挖土擴湖150米,原面積減少48畝,使東湖東西湖面直徑大于300米,景區(qū)凈面積為106畝。
重建案山,高12米,成案形,山上種植大樹,以增山勢。
景區(qū)內(nèi)依山傍水以植物造景,分成四區(qū):翠竹林區(qū)在案山南麓;銀杏楓香林區(qū)在案山北麓;紅梅臘梅園在景區(qū)北端;別具風韻的櫻花園在景區(qū)南端,沿湖濱廣植桃樹楊柳,顯示江南水鄉(xiāng)特有的風貌。
主要景點有“東田社鼓”戲臺,“六橋晴市”購物休閑街,大型激光音樂噴泉,臨湖100米長30米寬金沙灘,以及觀水長堤、疏林廣場、竹林水徑、風鈴廣場等。
古“東湖十景”中描繪農(nóng)民慶豐收活動的,是“東田社鼓”,詩曰:“日之出,東田東。
鼓填填、走社翁。
刲肥羊,擊壯豕。
午復(fù)歌,社神喜。
但愿年年好風雨,儂衣有蠶食有黍,長迎社神擊社鼓。
”他描繪的不是自然景色,而是民情風俗,也是人文景觀,因此,設(shè)計了一個“東田社鼓”戲臺于景區(qū)正中,前面是噴泉環(huán)繞的玻璃舞臺,背景是大面積花崗石浮雕,刻意體現(xiàn)明清時代“社鼓”活動景觀。
“社”在古代是土地之神,祭土神也叫“做社”,“做社”是舊平湖民間廣為流行的風俗,尤以湖東一帶為最盛。
做“社”有“春社”和“秋社”,以“秋社”為多,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
由村中有名望老人做“社主”,稱為“社翁”,籌辦牲禮佛祃,請民間藝人敲鑼擊鼓,祭土地神以保豐收,同時還有各種聽藝人說書等民間游樂活動,直至深夜,然后將祭神后牲禮照例分享,是村民一年中最重大活動之一,也帶有一定迷信色彩但它是過去農(nóng)民真實的生活浪花。
“六橋晴市”也是古“東湖十景”之一,清沈季友在《槜李詩系》坿考中注:“湖有九派,中分六橋。
”因此,是泛指環(huán)東湖的六座橋,清高廷梅詩曰:“曾記西湖有六橋,東湖仿佛比虹腰。
新晴市上腥風過,買得鮮魚貫柳條。
”現(xiàn)在東湖新筑近3公里的環(huán)湖道路,橋梁數(shù)超過六座,因此選擇在案山曉翠景區(qū)內(nèi)專辟一個“六橋晴市”休閑購物街,成為一個景點,它緊靠東寶塔橋,有一組現(xiàn)代商業(yè)購物餐飲服務(wù)建筑,周圍也有六座橋梁,環(huán)繞景點是“竹林水徑”小河,建有小橋相通,既是景觀,也可觀景。
平湖是錦繡江南的魚米之鄉(xiāng),漁民的魚業(yè)生產(chǎn)占了很大比重,因此西浦魚罾也成了古代“東湖十景”之一景。
魚罾是一種用竹子支撐的方形的捕魚網(wǎng),如漁民經(jīng)常使用的提罾網(wǎng)、扳罾網(wǎng)、塘罾網(wǎng)等,詩人是以魚罾來體現(xiàn)漁民生活勞作。
據(jù)明天啟《平湖縣志》所載東湖圖,“西浦”標明在潔芳橋堍一帶。
歷史上的漁民,以船為家,到處打魚為生,至晚把船搖到經(jīng)常聚會的地方,晾曬魚網(wǎng),生活是很清苦的,因此來說,西浦在歷史上并不是打漁的地方,而是漁民相對聚合,晾曬魚網(wǎng),或在茅屋過夜的地方。
清高廷梅《西浦魚罾》詩曰:“曬出魚罾日已斜,臨流茅屋盡漁家。
儂劃短漿過西浦,一曲清溪如若耶。
”在詩人的筆下,漁民雖住著茅屋,過著清苦的日子,但還是唱著魚歌,歡快地打魚劃漿。
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人民政府為改變漁民以船為家,流動打魚的情況,讓漁民上岸定居,住進新居,潔芳橋堍“西浦”一帶正是安置漁民的地方,前幾年漁民日子好過了,紛紛建起了樓房,過上了小康生活,大部分人的捕魚方式也改變了,主要是從事外塘定點養(yǎng)殖,筑籪放養(yǎng),“捉散魚”的人巳大大減少。
我們在小瀛洲建西浦魚罾景區(qū),正是在原來漁民打魚曬網(wǎng)的“西浦”地方坿近。
東湖中有三洲,一是鸚鵡洲,又叫寶塔圩,二是大瀛洲,俗呼大湖墩,三是小瀛洲,俗稱小湖墩,他們鼎足而立,各據(jù)其勝,使東湖風光大為增色。
小瀛洲是孤立于東湖北部水中的洲渚,面積5畝,明代建縣后,長期得不到開發(fā)。
直到清雍正壬子(1732),平湖知縣方以恭坐船返回縣城,路過小瀛洲旁,就泊船上岸,時值夏天,見荒煙蔓草中有一草庵,里面住著幾個女尼,生計艱困,景況凄涼,心生憐憫,又見此洲位置極佳,就捐資建造了三間平屋,供奉觀音大士象,洲上還栽植楊柳,花草,使女尼棲身俢行條件有所改善,方以恭在《鸚鵡洲庵記》中曰“余非敢好名,亦稍有裨于古跡而存今后之名勝耳。
”他當時把小洲取名為鸚鵡洲,后因與寶塔圩洲名相同,逐改名為小瀛洲。
清亁隆二十七年(1762)知縣劉國恒在此建造三層高文昌閣,但未竣工,乾隆四十一年(1776)知縣劉雁題重建,更名為“鏡漪堂,”他的立意是“將與志道者續(xù)盈科之義焉。
”當時平湖科舉甚盛,前后十年間連續(xù)有人中榜眼,中探花、中解元。
乾隆五十四年知縣王恒又重修,嘉慶三年(1798)陸拱斗與吳瓶齋重建“文昌閣,”光緒十八年在小瀛洲建“瀛洲書院”,據(jù)徐恭時先生在1992年時回憶:“東湖東北的小瀛洲,要渡船以上。
鏡漪堂寬,文昌閣三屋臨空,花木扶疏,周圍花墻,進內(nèi)如入清涼境。
記憶中隨父友長輩在此集飲……”。
陸維釗《題東湖圖》詩曰:“無邊歲月悵東流,猶喜圖中有故邱。
百里桑蔴來舊夢,一湖風雨感同舟。
茫茫刧后蒼生淚,歷歷兒時竹馬游。
莫嘆前塵同逝水,記曾文會小瀛洲。
” 西浦魚罾景區(qū),將重建鏡漪堂,設(shè)釣鰲臺,樹“魚樂國”碑設(shè)置有關(guān)漁民生產(chǎn)活動的傳統(tǒng)實物,如魚罾網(wǎng)、簑衣、笠帽等等,洲外筑步行長廊,可以垂釣或捕魚,洲上以栽植觀賞花灌木為主,成為觀賞和游覽休閑的好去處。
南村書堆景區(qū)的建成,彌補了古代“東湖十景”中南村書堆只留其名不見其形的缺憾,再現(xiàn)了眾多詩文中所描述的風致和意境,并且改為臨湖而筑,自成一組江南書院制古典園林建筑,又重現(xiàn)清代張園中十杉亭的杉風景致,成為東湖風景區(qū)環(huán)湖構(gòu)建的園林中最成獨立體系、最具古典風韻、最耐人尋味、最有欣賞價值的景觀。
景區(qū)濱湖長240米,占地25畝。
在景區(qū)入口有一座石坊,上面“南村書堆”匾額題字是著名書法家駕滄先生的手筆,兩側(cè)柱聯(lián)則摘錄自東湖弄珠樓清康熙年間的楹聯(lián),上聯(lián)是“勝地自多名俊彥,”下聯(lián)是“他鄉(xiāng)無此好湖山。
”其實南村書堆之名聞世很早,又稱南村書屋、南村書院、湖上讀書堆,其歷史比平湖建縣的時間還要長。
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8),有個叫張纮的平湖人,別號南村,他喜好藏書,達到萬卷之多,他又喜好讀書,在縣南百步聚土成丘,在土丘上建起亭臺樓閣園林建筑,作為讀書、賞景、講學之處,因為他讀書不是死讀書,不作“村學究”式講學,又做過宮廷近侍的郎官(官價次于尚書),一下子吸引眾多名士來此講學,因而名聲大噪,張南村也成了平湖早期的藏書家。
《平湖縣志》有《湖上讀書堆六先生會記》記載:明嘉靖癸丑(1553年)有羅念庵與梅林、荊川、黃州、龍溪、武林等地六位名士會于當湖,縱觀東湖之勝,在“湖上讀書堆”討論“格物致知,”探究事物的道理,是一次歷史上很有名的學術(shù)研究聚會。
明李東陽《南村書堆》詩曰:“南村書屋書滿車,南村書聲聲滿家。
讀書不作村學究,身為郎官印如斗。
如今只合稱書鄉(xiāng),不獨書堆人姓張。
”表明當時平湖讀書風氣盛行,堪稱書鄉(xiāng),讀書的人和讀書的地方也不僅僅是張家一個姓和南村書堆一個地方。
明沈懋嘉的詩也說:“張家堆上屋層層,聞?wù)f當年萬卷稱。
扇扇碧紗窗影亂,為郎深夜剪書燈。
”說明張家藏書萬卷,屋宇較多。
但是南村書堆走過了一條非常曲折、由興盛逐漸衰落的道路。
世事滄桑,人事代謝,到清代光緒年間,南村書堆已經(jīng)衰落了,高廷梅詩曰“書堆遺跡已荒涼,聞?wù)f讀書人姓張,欲向南村買屋住,愿郎書味也深長。
”懷念和向往之情溢于詩句之間。
新的南村書堆景區(qū)主要景點是“九峰一覽樓,”著名書法家朱關(guān)田題寫了匾額,登上19.8米高的九峰一覽樓,可以俯視東湖全景,又可遙望海邊九峰。
圍繞院落廣場,兩側(cè)為游廊、書屋、茶室,有文瀾齋、書香齋、凝香草堂、格物堂、清漪堂、七碗居、碧瀾榭、東湖風景區(qū)展示廳等古典園林建筑。
平湖成為“書鄉(xiāng)”,當之無愧。
南村書堆另一景點是十杉亭,十杉亭又名“張園”,原址就在景區(qū)西部,曾是湖上名園,也是平湖一處歷史人文古跡,其最早主人是陸葇(1630-1699),他是康熙六年的進士,中選博學鴻詞科,御試翰林院詹事府諸官,康熙帝親拔陸葇第一,后升任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十杉亭是他的別業(yè)。
名園后歸他的外甥知府張逢年,他又修建了凝香草堂、水明樓、芙蓉堤、得月廳、漱軒、水西云塢、聽雨居等園林建筑,特別是在院內(nèi)臨水栽植杉樹,建造了十杉亭,坐攬東湖之勝景,四方名士游東湖登報本塔后,莫不再游十杉亭。
清代錢塘周京《十杉亭詩》曰:“山館玲瓏臥起便,春波倒影日光穿。
十杉亭子空明里,似向垂楊泊畫船。
”點明十杉亭位于東湖畔十分顯要的地方。
清代舒瞻《凝香草堂看牡丹詩》中,描述了乘著小艇到張園尋找水竹居,到凝香草堂觀賞牡丹花開情景,并說:“此段韶光須領(lǐng)略,名園還往莫教疏。
”舒瞻在乾隆十二年(1747)任平湖知縣,期望十杉亭名園不要荒疏,七年后舒瞻已不是“宦游身”,不當官了,但仍然念念不忘“十杉亭子占湖漘,重過輕橈一問津。
”在《平湖縣志》、《當湖文系》、《槜李詩系》、《弄珠樓志》等志書中,對十杉亭留下了許多詩篇,如清代張云錦《杉亭曉雨詩》《十杉亭好》、張兆治的《芙蓉堤晚步詩》舒瞻《過張園詩》等,特別是清乾隆十七年(1752)時任平湖知縣翟天翱在離任時所作《別十杉亭詩》猶為感人: 東湖幽勝水云拖,曲徑迥橋次第過。
欹閣映波光瀲滟,小山間樹影婆娑。
看花曾逐春風到。
待月還從秋夜歌。
處處都堪添別緒,十杉亭上恨偏多。
詩中以濃烈的感情贊美東湖幽勝,張園美景,曲徑廻橋,小山間樹,春風看花,待月秋夜,最后道出了真情:東湖處處盡堪戀,最是難忘十杉亭。
現(xiàn)在南村書堆景區(qū)新建的十杉亭,四角重檐,古樸典雅,可坐攬全湖之勝,更可發(fā)思古之幽情。
鵡湖即東湖,“鵡湖春色”為八景榜首,泛指東湖春天美景。
清高廷梅《東湖十景·鵡湖春色》詩曰:“阿儂家住鵡湖濱,鸚鵡洲前草自青。
春水綠波似南浦,愿郎休作別離人。
”春天的東湖,春意盎然,春水浩渺,河水如油,芳草一碧,兼之沃桃岸柳,相映爭妍,畫船往來,美景天成,蕩人心魄。
明李東陽《鵡湖春色》詩曰:“春來鵡湖綠,春去鵡湖深。
清波帶碧草,幽鳥啼芳林。
寧獨知春來與春去,長在鵡湖湖上住。
”他為東湖景色傾倒,希望長住鵡湖湖上。
我們把觀景的景區(qū)設(shè)在濱湖自呂公橋至叔同路湖濱,沿湖長280米,面積24畝。
景點有:遠山初月軒、銜花廊、風帆小廣場等,是開敞的市民觀景休閑的臨湖空間。
首期建成的是東湖風帆小廣場,用地面積6畝,位于叔同路東端湖濱,從園林商業(yè)街解放路向東望去,蘭天碧水中突顯出一座乳白色的風帆型雕塑,象征著“乘風破浪”,奮勇前進,給人以“一帆風順”的良好祝愿。
小廣場有流線型的濱湖岸線,臺階式河埠駁岸,楕園形廣場,八座彩色燈柱,環(huán)形波羅格木座橙及開闊的綠色空間,是一處觀賞東湖春色美景的好去處。
另一個景點是“遠山初月軒,”這是一座臨湖而建的明凈高敞的廊軒形建筑。
古時,東湖邊曾經(jīng)有過“遠山初月軒” ,是五間平屋,建在湖墩上,門前有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一輪明月階前水,”下聯(lián)是:“九點青煙廓外山”。
他寫出了遠山初月軒的所在地特征和遠方景物的特點,詞意貼切,對仗工整,但是在八年抗戰(zhàn)時的1939年,這座遠山初月軒被拆毀了,讓人感到非常惋惜又使人十分懷念。
平湖著名女詩人王善蘭(生前為鵡湖詩社名譽理事長),曾賦詩一首題在嚴詩白畫的大瀛洲圖上:“呂公橋下水瀠洄,垂柳湖墩四面栽。
多少樓臺憑眺望,遠山隱隱初月來。
”注明是大瀛洲遠山初月軒。
這首詩情真意切,融情于景,表達了對故鄉(xiāng)東湖山山水水的深厚情誼。
現(xiàn)在在鵡湖春色景區(qū)重建“遠山初月軒”,是對江南水鄉(xiāng)特色的體現(xiàn),也是平湖歷史文化的延續(xù)。
乾隆年制的青花瓷酒杯什么樣子的才算是真的
乾隆朝青花瓷歸納起來有兩大類,一類是典型乾隆器,一類是乾隆仿古器。
典型乾隆器生產(chǎn)量極大,是當時社會大眾生活用瓷、陳設(shè)用瓷、外銷出口瓷的主體。
其承襲康熙、雍正青花的特點,并在其基礎(chǔ)上繼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新、提高,體現(xiàn)在制作技巧上達到前所未有的成就。
從工藝制作上看,其胎體的成型、青料的繪制等等,每一道工序都是一絲不茍,精工細做,精益求精。
乾隆仿古瓷不像雍正仿古瓷要求那么嚴格,但產(chǎn)量卻遠大于雍正朝。
仿古的方法基本沿襲前朝,放的最多的是明宣德青花瓷。
乾隆官窯青花瓷既與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別,又與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紋飾繁密、染畫工整、造型新奇取勝。
民窯青花種類豐富,色彩亮麗,畫面多樣,造型新奇,精瓷與粗瓷的差別很大。
傳統(tǒng)的白地青花外,乾隆朝的青花還是派生出許多新品種,把原有的傳統(tǒng)工藝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如青花紅彩、青花加紫、青花胭脂彩、青花油紅、青花斗彩、青花粉彩加金、青花描金、青花釉里紅、黃地青花、哥釉青花、天藍地青花、冬青釉青花、豆青地青花、哥釉青花加紫、冬青釉青花加紫、米色釉青花、藍地青花加紫、藍地白花、灑藍地開光青花、仿木紋青花等。
其中青花紅彩、青花加紫、青花釉里紅這三個品種較多。
官窯和民窯中高檔瓷器的胎土淘洗精細,在中小器物的胎骨中找不到未粉碎的瓷石顆粒。
胎骨潔白致密,胎釉交界處無火石紅。
胎壁比雍正青花略厚。
中高檔瓷釉色白中泛青,氣泡細小,釉面光潔瑩潤,也有一些制作不夠成功的作品,釉呈漿白和灰青色。
有部分官窯和民窯瓷器圈足上涂抹一層護胎釉,多數(shù)呈黑色,也有醬色、褐色等。
乾隆以后圈足上涂抹護胎釉的現(xiàn)象就比較少見了。
官窯和民窯中高檔瓷器的圈足有多種,一般而言,盤碗仍采用滾圓的泥鰍背圈足,但不再像雍正朝圈足著地面小,而是略有一個比較寬的著地面;瓶尊類器物圈足有一個明顯的著地面,平面兩邊經(jīng)打磨,呈一個無棱角的倒梯形;壇罐類器物圈足呈倒梯形,打磨粗糙。
故宮藏清乾隆仿宣德青花松竹梅紋盤乾隆青花在清代素以“穩(wěn)定、渾厚、沉著”而著稱,使用國產(chǎn)青料繪制。
早期發(fā)色與雍正青花差別不大,略見暈散,但比雍正時期穩(wěn)定;中期呈色穩(wěn)定明快,為純藍色;后期呈色較為厚重沉悶,無明快清麗之感。
乾隆青花也有一些淡描以及漿胎青花,但數(shù)量不多。
乾隆仿明代瓷中在青料上與真品有著明顯的區(qū)別。
明萬歷以前的青花中有有黑褐色斑點,特別是使用“蘇麻離青”料繪畫的青花瓷,黑褐色斑點深入胎骨,大小不等,這是因為青料中含有大量的氧化鐵而形成的。
明萬歷以后發(fā)明了火烤法,能夠把氧化鐵從青料中分離出去,故中高檔瓷中不見黑褐色斑點。
雍正、乾隆時期仿明永宣青花氛圍較濃,把永宣青花中的黑褐色斑點也認為是美的特征而予以模仿,其辦法就是在認為該有斑點的地方使用青料重筆點染。
永宣青花斑點與雍、乾青花斑點有著不同特征。
永宣青花斑點成黑褐色,大小不一呈不規(guī)則狀,而雍、乾青花斑點呈藏青色,大小一致且分布非常有規(guī)律。
乾隆青花既有繼承前朝康熙、雍正青花式樣,也有仿制明代永樂、宣德青花式樣,仿古銅器式樣,外銷式樣,還有創(chuàng)新式樣,造型千姿百態(tài),應(yīng)有盡有。
主要是日常生活用瓷、陳設(shè)觀賞瓷、文房用具等。
整體講究上下對稱、規(guī)矩。
由于創(chuàng)意追求精、奇、巧,所以渾厚古拙程度不如康熙青花柔媚、俊秀程度不如雍正青花,但在工藝技巧上遠遠超過了康、雍青花。
盤碗類:有圓口、敞口、花口、菱花口、板沿鏤空、腰圓形、高足形,攢盤(9件)、暖盤、蓋碗等。
器足一般比雍正青花寬厚,足根有滾圓和矢狀兩種,前者居多,但不如雍正青花的足根圓滑。
文房用具類:筆筒分直口和敞口兩種,尺寸上沒有康熙、雍正兩朝高大,形體要小。
筆洗有瓜式、葉式、雙耳三足小洗、竹節(jié)式、海棠花式,墨床有書卷式、方形委角、六方委角。
盒類一般上下結(jié)合緊密。
此外,還有筆架、筆舔、水盛。
這些文房用具雖然尺寸不大、但制作很精巧。
瓶類:有玉壺春瓶、賞瓶、梅瓶(有帶蓋有不帶蓋兩種),直頸瓶、長頸撇口瓶、棒槌瓶、盤口瓶、洗口瓶、蒜頭瓶、膽瓶、馬蹄瓶、琮式瓶、燈籠式瓶,雙連瓶(創(chuàng)新式樣)、六連瓶、七孔瓶、天球瓶、轉(zhuǎn)心瓶(腹部多有鏤空)、四方委角瓶、葫蘆瓶、三孔葫蘆瓶、綬帶耳葫蘆扁瓶、天圓地方葫蘆瓶、活環(huán)葫蘆瓶(創(chuàng)新式樣,既在瓶的束腰處有一圓環(huán),可左右移動)、壁瓶、葫蘆式壁瓶、雙耳壁瓶、寶月瓶、雙耳寶月瓶、蝠耳扁瓶、折角方瓶、貫耳瓶、貫耳六方瓶、出戟八方瓶、獸耳銜環(huán)方瓶、雙耳大扁瓶、鳳耳瓶、象首耳瓶、甘露瓶等。
賞瓶和壁瓶在當時大量出現(xiàn),壁瓶又叫掛瓶、轎瓶,造型多呈扁平狀,背面有孔可穿系。
乾隆青花的各式瓷瓶最大特點是往往在頸部加雙耳,它使器形更中勻稱完美。
這種造型風格對嘉慶以后各朝的瓷器制作有很大影響。
壺類:有各式茶壺,壺形較雍正時期的壺大,蓋面多數(shù)隆起。
還有執(zhí)壺、僧帽壺、葫蘆壺式兩截壺、各種形狀的小鼻煙壺等。
尊類:有雙耳鹿頭尊(因形似鹿頭而得名)、獸耳銜環(huán)尊、鳩耳尊、貫耳大尊、敞口尊、燈籠尊、魚簍尊、象耳尊、石榴尊、鏤空交泰尊、三犧尊、包袱尊等等。
尊胎體厚重,形體高大,造型古樸。
仿明代永樂青花式樣的有:青花描金纏枝花紋碗。
仿明代宣德青花式樣的有:青花錦紋壯罐、折枝花果紋執(zhí)壺、人物圖盤,后兩種均六字篆書本朝官款“大清乾隆年制”。
仿古銅器式樣的有:爵杯、盉壺、爐、尊、花觚等。
花觚造型普遍比雍正時期的高,較康熙時期的矮。
乾隆青花還有一些常見造型:小酒蠱、高足蠱、杯、雙耳方杯、鏜鑼洗、格碟、盞托、三足盆托、渣斗、盆奩、八方奩、七孔花插、八方花插、書燈、雙半圓幾、缽缸、蓋缸、獸耳圓花盆、蟋蟀罐、繡墩等。
總體上看,乾隆青花造型已達到無物不備的境地,秀巧的壁瓶、高雅的賞瓶、精湛的鏤空轉(zhuǎn)心瓶,以及成雙成對的大型陳設(shè)瓷如瓶、尊等都非常華美壯觀,小件器皿制作上有新意,大件器皿端莊古樸,華貴典雅。
乾隆青花紋飾繪畫筆法與雍正相似,有勾勒平涂和勾勒填色后再點染等方法,分別應(yīng)用于不同題材的作品上。
勾勒線條平滑均勻,但與康熙紋飾比較,缺乏力度與生氣。
乾隆仿明代瓷,在紋飾上還是比較接近明代作品的,但在畫風上有較大差距。
在仿明宣德青花中,對原有紋飾略加改造使之程式化,如將花卉的葉子畫得大小一樣,和真品比較,工致有余而趣味不足。
乾隆紋飾種類很多,有縟麗繁密,猶如織錦的;有畫面恢宏,橫刀立馬的;有錦地開光,內(nèi)繪主畫的;有在青花紋飾上罩較淡色釉的;有在同一器物上同時使用青花、斗彩、雕鏤、色釉等多種裝飾手法的。
為了突出瓷器精品的高貴,不計成本,極盡表現(xiàn)之能事。
乾隆官窯青花裝飾風格細膩,具宮廷畫的格式、文人畫的趣味。
紋飾內(nèi)容豐富,題材廣泛,主要是以植物花卉為主,富麗繁密,細致精巧。
每件器物都有多層圖案裝飾,有的多達數(shù)十層。
無論是寫意還是變形,都畫工嚴整細膩,紋飾清晰,排列整齊,具有圖案畫的效果。
另外,經(jīng)常看到一些盤、碗采取里外繪畫的裝飾手法,如青花里博古外折枝花盤、青花里外纏枝牡丹花碗、里青花垂云團花外淺藍地盤、里青花纏枝寶相花外霽藍盤等,這種裝飾手法在晚清瓷器也常出現(xiàn)。
在乾隆青花的紋飾中,吉祥圖案增多也其特點之一,就是用各種動物或植物及物品的諧音,畫出象征吉祥或祝福寓意的紋飾,如蝙蝠與“福”通,魚與“余”通,松鶴表示長壽,鴛鴦表示成雙成對等。
可說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
另外“山高水長”、“萬壽無疆”等寓意長壽的文字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
常見的紋飾有:纏枝蓮、云龍、八寶、荷蓮、三果圖、勾蓮、折枝蓮、把蓮、纏枝牡丹、折枝桃、四季花卉、花蝶、花果、海石榴、九桃、云蝠、寶相花、朵花“壽”字、魚藻、菊花蝴蝶、竹石、桃蝠、蕉葉、松竹梅、博古、梵文、詩句、過枝梅、鵲梅、鷺蓮、蘆雁、獅球紋、團鶴、穿花龍、穿花鳳、穿花龍鳳、松鼠葡萄紋等。
仿古銅器紋飾有:回紋、夔紋、獸面紋、饕餮紋等。
多數(shù)是用在琢器上。
人物紋:有山水人物、柳下釣魚、漁家樂、八仙過海、山水牧樵、人物樓閣、嬰戲紋等。
人物頭部多采用渲染手法。
乾隆時期外銷瓷特別興盛,此時的外銷青花瓷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西洋畫。
這些西洋畫可分為徽章、人物、船舶、花卉四類。
徽章瓷是繪有徽章的外銷瓷,一般都是西方貴族定購使用的。
由于他們出價比同類瓷器高,所以徽章瓷比同類瓷器更為精美。
徽章一般繪在整個畫面的中心位置。
乾隆早期的徽章畫得比較大,幾乎占滿了畫面,周圍的花則是輔助性的,但也畫得非常精致。
乾隆中后期,徽章畫得比較小,周圍的花相對而言則畫得比較大,從徽章與周圍花的大小來看沒有主次之分,從徽章與周圍花的精致程度來看都是使用極細的毛筆繪制,從徽章的內(nèi)容來看多為動物,從徽章定購的主人來看有貴族、公司和財團等。
人物瓷又可分為神話、宗教、風俗三類。
以神話為題材的畫,主要繪的是希臘、羅馬的神話;以宗教為題材的畫,主要繪的是圣經(jīng)故事,如耶穌受難、復(fù)活等故事;以風俗為題材的畫,主要描繪歐洲人日常生活,如狩獵、收獲等。
船舶瓷是以航行中的船舶為紋飾的外銷瓷,有的船上繪有國旗,有的描繪船離碼頭的告別圖,有的描繪狂風惡浪行船圖,還有的在一個瓷器上的不同面,連貫地以中國畫形式把不同場景的行船圖描繪在上面,以船錨為邊飾,這種經(jīng)中國人再創(chuàng)造的船舶瓷在當時十分流行。
花卉瓷是以花卉為紋飾的外銷瓷。
以花卉作為瓷器紋飾本是中國瓷器的傳統(tǒng),但是到了乾隆時期,外銷歐洲的瓷器開始大量出現(xiàn)新的花卉圖,這主要是依照西方商人提供的樣本摹畫的。
一般來說,中國畫匠開始是力求忠實原作,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以中國花卉技法為依據(jù),逐漸對不可合理的部分進行修飾,最后形成一種中西合璧式的新花卉。
乾隆官窯瓷器款識有“乾隆年制”、“大清乾隆年制”、“大清乾隆仿古”三種,以“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為主。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明顯多于“乾隆年制”四字款。
“乾隆年制”楷篆均有,楷書款一般用于彩瓷上。
“大清乾隆年制”楷篆均有,篆書多于楷書。
“大清乾隆仿古”一般用于仿古瓷上,青花篆款為主。
高足盤、高足碗、雙連瓶一般是在足內(nèi)寫篆書六字橫款。
乾隆青花楷書款字體端莊,落筆利落,早期款字與雍正時期如出一人之手。
青花篆書款筆畫平直,橫豎粗細一致,轉(zhuǎn)角熟練,不留停落痕跡。
青花字呈色早期有暈散現(xiàn)象,中期為純正藍色,晚期則藍中含灰。
“大清乾隆年制”款雙行多無邊圈,三行則多雙圈。
“乾隆年制”款多雙圈。
楷書款有六字雙行、三行雙圈,也有四字雙行雙圈或雙框。
民窯款也多書“大清乾隆年制”和“乾隆年制”,只是字體不夠漂亮,位置不夠規(guī)則,與官窯款比較,有很大的差距。
堂名款、花押款之多與康熙時期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有的民窯青花器物上具體寫明某年某月,如“大清乾隆伍拾叁年孟夏月制用春生”。
外銷瓷一般都不落年號款。
乾隆仿明代款識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
堂名款主要書寫在盤、碗、碟等小件器皿上。
有:“和暉堂制”、“旭華堂”、“百一山房”、“澹寧齋”、“彩秀堂制”、“浴硯書屋”、“志勤堂”、“慶目堂”、“忠信堂”、“彩潤堂”等。
另外如“景慎堂”、“養(yǎng)和堂”、“彩華堂”、“避暑山莊”、“寧靜齋”、“寧晉齋”、“寧遠齋”、“百一齋”、“詠梅閣”、“敬畏堂”、“一善堂”、“雅雨堂”、“退思堂制”等款的瓷器制作精美,應(yīng)視為官窯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