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中秋節(jié)的詩詞佳句(帶賞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代:王建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譯文:庭院地面雪白樹上棲息著鵲鴉,秋露無聲無息打濕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們都仰望當(dāng)空明月,不知道這秋思之情落在了誰家
賞析:題中的“十五夜”,結(jié)合三、四兩句來看,應(yīng)指中秋之夜。
詩題,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處以《全唐詩》為準(zhǔn)。
杜郎中,名不詳。
在唐代詠中秋的篇什中,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樹棲鴉”,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
蕭森的樹蔭里,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于適應(yīng)了皎月的刺眼驚擾,先后進(jìn)入了睡鄉(xiāng)。
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清冷之感,使人不由會聯(lián)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樹棲鴉”,主要應(yīng)該十五夜望月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周邦彥《蝶戀花》詞有句“月皎驚烏棲不定”,也就是寫這種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
“樹棲鴉”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煉,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濕桂花”,這句詩讓人聯(lián)想到冷氣襲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由于夜深,秋露打濕庭中桂花。
如果進(jìn)一步揣摩,更會聯(lián)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
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
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lián)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
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yuǎn),更耐人尋思。
他選取“無聲”二字,細(xì)致地表現(xiàn)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
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玉兔,那揮斧的吳剛,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
詩句帶給讀者的是十分豐富的美的聯(lián)想。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親。
在家鄉(xiāng)的人思念遠(yuǎn)離的親人;離鄉(xiāng)之人遙望家鄉(xiāng)親人。
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這兩句。
詩人不再正面寫自己的思親之愁,而是用一種疑問式的委婉語氣道出那綿綿的愁念會落在誰家。
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點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了望月者的范圍。
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
詩人悵然于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
然而,在表現(xiàn)的時候,詩人卻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誰家”,就是“誰”,“家”是語尾助詞,無實義)。
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yuǎn)的情思,表現(xiàn)得蘊藉深沉。
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盡管也在望月,卻并無秋思可言。
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癡情,手法確實高妙。
后兩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問句表達(dá),這樣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許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 在煉字上,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鑒賞辭典》錄此詩,末句的“在”作“落”字。
徐竹心認(rèn)為,“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覺,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
《全唐詩》錄此詩,“落”字作“在”,就顯得平淡寡味,相形見絀了。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huán)境氣氛,把讀者帶進(jìn)一個月明人遠(yuǎn)、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jié)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xiàn)得非常委婉動人。
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
關(guān)于中秋的古詩賞析
關(guān)于 中秋的詩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zhuǎn)蓬行地遠(yuǎn),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shù)秋毫。
(《全唐詩》)這是詩人避亂蜀中之作。
詩前兩聯(lián)睹月興感,用象征團(tuán)圓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襯自己飄泊異鄉(xiāng)的羈旅愁思;詩后兩聯(lián)描狀中秋夜色,見羽毛、數(shù)秋毫兩句下字奇險,立意浪漫,于老杜詩中別是一格。
唐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云風(fēng)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云 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并,他年此日應(yīng)惆悵。
(《全唐詩》)劉禹錫(772-842),唐朝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字夢得,洛陽人。
這首詩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韻,每一韻又是一個自然段落。
第一段寫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寫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襯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暢想,寫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發(fā)自然;最后一段從暢想中曳回,寫日出月落,更就絕景良時抒發(fā)情感,略出桃源別后,難再重游一意。
全詩景物隨時而變,情調(diào)隨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xiāng)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fēng)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全唐詩》)此詩作于遠(yuǎn)放江州之際,表現(xiàn)了物是人非的情感,于時間的轉(zhuǎn)換中逗出空的轉(zhuǎn)換,又于時空的轉(zhuǎn)換中,透出感情的轉(zhuǎn)換,昔之樂游,今之苦嘆,鮮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謫居生涯中的愁悶。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yīng)是嫦娥擲與人。
(《全唐詩》)皮日休(約833--
),字逸少,襄陽人。
詩與陸龜蒙齊名,有《皮子文藪》。
這首絕句描狀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潔如玉,映于月光更顯晶瑩,拾起花猶帶露更覺滋潤,想來當(dāng)是嫦娥撒于人間。
全詩詠物以虛現(xiàn)實,空靈含蘊,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節(jié)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見大之妙。
宋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盡銀闕涌,亂云脫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yīng)費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
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何人艤舟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
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jié)隨歌板。
青熒滅沒轉(zhuǎn)山前,浪? 風(fēng)回豈復(fù)堅。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鳴露草。
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臺客。
(《宋詩鈔》)這首長歌十四聯(lián)二十八句,可謂中秋詩中的長篇。
詩中從月升寫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繪了中秋之月,又生動地記述了中秋人事。
詩中一杯未盡銀闕涌,亂去脫壞如崩濤氣勢堪壯,誰為天公洗眸子,應(yīng)費明河千斛水想象獨特,千燈夜作魚龍變,低昂赴節(jié)隨歌板說出民風(fēng),歸來呼酒更重看,對月題詩有幾人道來己情,全詩景情交錯,人我雜出,氣格抑揚,詩情頓挫,低回中轉(zhuǎn)酣暢,激越中出衰婉,實為中秋詠月詩中的上乘之作。
宋米芾《中秋登樓望月》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關(guān)于中秋節(jié)的古詩以及解釋和鑒賞..
杜審言 唐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zhuǎn)綠蘋。
忽聞歌古調(diào),歸思欲沾巾。
【注解】: 1、和:指用詩應(yīng)答。
2、晉陵:現(xiàn)江蘇省常州市。
3、淑氣:和暖的天氣。
4、古調(diào):指陸丞寫的詩,即題目中的。
【韻譯】: 只有遠(yuǎn)離故里外出做官之人, 特別敏感自然物候轉(zhuǎn)化更新。
海上云霞燦爛旭日即將東升, 江南梅紅柳綠江北卻才回春。
和暖的春氣催促著黃鶯歌唱, 晴朗的陽光下綠蘋顏色轉(zhuǎn)深。
忽然聽到你歌吟古樸的曲調(diào), 勾起歸思情懷令人落淚沾襟。
【評析】: 因物感興,即景生情。
詩人寫自己宦游他鄉(xiāng),春光滿地不能歸省的傷情。
詩一開頭就發(fā)出感慨,說明離鄉(xiāng)宦游,對異土之“物候”才有“驚新”之意。
中間二聯(lián)具體寫“驚新”,寫江南新春景色,詩人懷念中原故土的情意。
尾聯(lián)點明思?xì)w和道出自己傷春的本意。
詩采用擬人手法,寫江南早春,歷歷如畫。
對仗工整,結(jié)構(gòu)細(xì)密,字字錘煉。
回答者: 水漫靈山 - 榜眼 十二級 2-14 15:08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注 解】 選自。
錢塘湖,及。
1、孤山:位于西湖的北部,坐落在后湖與外湖之間,孤峰聳立,景色秀麗,為湖山登臨勝地。
2、賈亭:即賈公亭。
人稱“賈亭”或“賈公亭”。
該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漲,水面剛剛平了湖岸。
初:副詞,剛剛。
云腳低;指云層低垂,看上去同湖面連成一片。
(點明春游起點和途徑之處,著力描繪湖面景色。
) 4、早鶯:初春時早來的黃鶯。
鶯:黃鸝,鳴聲婉轉(zhuǎn)動聽。
爭暖樹:爭著飛到向陽的樹枝上去。
暖樹:指向陽的樹木。
新燕:剛從南方飛回來的燕子。
啄:銜取。
燕子銜泥筑巢。
(春行仰觀所見,鶯歌燕舞,生機動人。
側(cè)重禽鳥。
) 5、亂花:各種顏色的野花。
漸:副詞,漸漸的。
欲:副詞,將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繚亂。
淺草:剛剛長出地面,還不太高的春草。
才能:剛夠上。
沒:遮沒,蓋沒。
(春行俯察所見,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側(cè)重花草。
) 6、行不足:百游不厭。
陰:同“蔭”。
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稱沙堤、斷橋堤,在西湖東畔,唐朝以前已有。
詩人由北而西而南而東,環(huán)湖一周,詩則以湖東綠楊白堤結(jié)束,以“最愛”直抒深情。
【譯文】 行走在西湖邊,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剛與堤平。
白云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
幾處早出的黃鶯爭著飛向向陽的樹木,誰家新來的燕子銜著春泥在筑巢。
繁茂而多彩繽紛的春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
我最喜愛西湖東邊的美景,游覽不夠,就再去看那綠色楊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如果你足夠堅強,你就是史無前例的。
有關(guān)中秋節(jié)的詩句 古詩+賞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人生代代無窮盡,江月年年只相似。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描寫中秋節(jié)的詩句 .古詩
中秋詩詞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中秋》 (唐)李樸 皓魄當(dāng)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fēng)露發(fā)晶英。
能變?nèi)碎g世,攸然是玉京。
《水調(diào)歌頭》(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dá)旦。
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關(guān)于中秋節(jié)的詩詞
《中秋》 (唐)李樸 皓魄當(dāng)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fēng)露發(fā)晶英。
能變?nèi)碎g世,攸然是玉京。
《水調(diào)歌頭》 (宋)蘇東坡 丙辰中秋,歡飲達(dá)旦。
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一首寫中秋節(jié)的古詩詞加賞析
中秋詩詞賞析 (根據(jù)網(wǎng)絡(luò)資料整理而成) 十五夜望月?。ㄌ疲┩?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在唐代詠中秋的篇目中,《十五夜望月》是較為著名的一首。
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lián)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
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yuǎn),更耐人尋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
詩人悵然于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涼,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
明明自己在思鄉(xiāng)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
海上望明月,天涯共此時。
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份點染的色彩,脫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月夜思鄉(xiāng)懷人的旨意凸現(xiàn)紙上。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huán)境氣氛,把讀者帶進(jìn)一個月明人遠(yuǎn)、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jié)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xiàn)得非常委婉動人。
水調(diào)歌頭 (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
胡仔《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歷代選蘇軾詞的也總選到這一首。
這詞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寧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蘇軾四十一歲,時為密州(現(xiàn)在的山東諸城)太守。
上闋即景想象,著重寫見月思君,有所企盼又萬分無奈,而欲超越現(xiàn)實超越自我的內(nèi)心矛盾。
下闋著重在寫睹月思人,抒寫對弟弟蘇轍的深切懷念,寫得惋惻纏綿而又富于理趣。
此詞構(gòu)思奇特,境界清虛,胸襟豁達(dá),才氣飄逸,歷來被推為寫中秋詞的絕唱。
這首詞語言明白如話,可以說不假雕飾,洗盡鉛華,如出天籟。
但真切的手足之情,感人至深,至情至理、豪邁高潔的情懷撼人心魂。
全詞境界高潔,說理通達(dá),情味深厚,同時又寄寓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折射出詩人感人的人格魅力。
蘇軾一生雖然屢遭貶謫,仕途艱難坎坷,卻處之泰然;歷經(jīng)人世滄桑,但仍然樂觀向上,這與他那豁達(dá)的胸襟和豪邁的情懷是分不開的。
讀蘇軾的詞,“使人登高望遠(yuǎn),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乎塵埃之外”(胡寅《酒邊詞序》)。
幾百年來蘇軾以其在詩、文、詞等方面的成就和文采風(fēng)流而為后世學(xué)者文人所羨慕,正是這上原因。
蘇軾的詩詞極富真情實感而又飽含哲理,經(jīng)常為后人引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等已成為膾灸人口流傳千古的佳句,歷朝歷代,傳頌不衰,深得人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