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籠罩著戰(zhàn)爭的陰影,小鎮(zhèn)一樣安詳。長長的海邊棧橋,干凈整潔的街道, 古樸的老房子。
夜色再度來臨,離別來臨,壁爐里的爐火依然溫暖跳躍,老人的相邀,軍人的告別,女孩的潸然淚下。
燈光在街上投下長長的暗影,妮安娜追出門外,唯一一句對白“再見”,維爾納隱現(xiàn)在嘴角的笑意,緩緩駛離的車,淡出了視線。
再見,還會再見嗎?
第一次觀影《沉靜如海》于四年前,當(dāng)時在紙上寫下一個“薦‘’字。說薦,不如說是給自己留一個記號。我一向都是個墨守成規(guī)的人,喜歡重復(fù)一件事,并在固定的模式里得過且過。總以為感覺里的美,得經(jīng)得起空間和時間的推敲,若有若無又沉迷其中。
其實從未遺忘過,沉靜如海,默念里有著它的.重量。再度看它,是重溫,重溫眼神里清澈的憂郁和靦腆,近乎莊重的獨白,還有克制的尊嚴。
故事緩緩流動在所有的細節(jié)里,安靜而簡樸。對,安靜而簡樸就是整部影片的基調(diào)。
1940年,淪陷的法蘭西海邊小鎮(zhèn),父母雙亡的女孩妮安娜和爺爺,一幢大房子。在巴赫純凈如水晶般的音樂里,德軍上尉維爾納走進了這里。
像所有法蘭西人一樣,妮安娜和爺爺用沉默表達了他們的抵觸。
夜晚的場景一直在重現(xiàn),維爾納的獨白貫穿全片,跳動的爐火是他們內(nèi)心的溫度,沉默里的等待,沉默里的傾聽,沉默里的共鳴。
像冬日的憂傷,維爾納有著讓人心痛的溫雅,他的鎮(zhèn)靜讓我動容。來,一起傾聽。
“這是一座有靈魂的房子?!?/p>
“很暖和,此時此刻我都以為在家里了‘’
“我很高興,能見到一位有尊嚴的老人,還有一位默默無語的小姐。”
“我之所以喜歡大海,是因為喜歡它的寧靜?!?/p>
“我說的不是海浪,而是別的東西,神秘的東西?!?/p>
“是隱藏在深處,謎一樣的大海。‘’
“大海是寧靜的,要學(xué)會傾聽?!?/p>
無意重敘故事,我相信所有鐘愛它的人都心甘情愿地讓自己淪陷在影片反反復(fù)復(fù)的細節(jié)和背景營建出的氛圍里,沉默出自己的感悟。
我在75年后的今天觀摩那個戰(zhàn)火紛飛年代的愛情故事,此時的腳步跨不進彼時的時空,戰(zhàn)爭的無奈,家國的恩怨,很遠很遠。
這是個情感速食的時代。你足可以憑一腔熱忱,在幾小時之內(nèi)去奔赴一次千里之外的約會而隨心所欲;我也能以最快的方式傾己之念一吐而快,為博取熱鬧得近乎虛張的互動心存竊喜;還有多少人,愿意耗起時間去傾聽和靠近一個觸手不得的心扉!
下午三點半的陽光穿透落地窗與我暖暖相伴,年前的忙碌年初的奔波,一點點的喧鬧,一點點的小累,在這樣一個人的下午,在巴赫的音樂里得以緩釋。
我醉心于一場絕美的情感,可以是不交一語的沉默,沉默里傾聽,傾聽里懂得。
靜如大海,深如大海。
二戰(zhàn)初期,淪陷的法國。
坐落在海邊的鄉(xiāng)村小鎮(zhèn),洶涌的暗潮藏匿于寧靜的表象,相依為命的祖父和孫女二人,生活在他們自己的一棟老宅里。一個德軍上尉的來到,打破了這一切:他所屬的部隊征用了這棟老宅的部分房間,指派他住了進來。身為普通的法國人,面對勝利的侵略者,祖孫二人的反應(yīng)意料之中,他們只能用沉默來反抗,保持著自己最后的尊嚴。
鋼琴,鋼琴,這里有鋼琴。初遇,那是一個寒冷的夜晚,少女在壁爐前彈著巴赫,在這個戰(zhàn)火無休的日子里,也只剩鋼琴還可以聊以慰藉。窗外,刻意放緩的步伐終于來襲,年輕英俊的上尉佇立在琴后,默默注視著這場演奏,甚至不忍先開口去打破這美妙的樂聲。然而,縱然同是藝術(shù)的愛好者也不能改變敵對的事實,上尉并沒有博得少女的好感,反而讓其更加厭惡為侵略者彈奏這一行徑,她發(fā)誓,只要他還住在這棟房子里,她就不會再碰鋼琴。事實上,誰能預(yù)想到未來會發(fā)生什么?最初的憤懣也難逃時光的打磨,她大抵也不會想到,自己最終會為了救他一命義無反顧的掀開琴蓋吧,是的,在謀殺的陰謀中,她用琴聲留住了即將出門的他。使他免于和戰(zhàn)友同樣的命運,葬身火海。
爐火,爐火,這里有爐火。最初得知偏愛鮮花的上尉入住已成不可更改的事實時,她氣憤的將瓶中一大把美麗的鮮花全部丟于壁爐中,任其燃燒成灰燼,是的,國恨家仇當(dāng)前,當(dāng)一個普通的國民不能拿起槍的時候,總要為尊嚴尋找各方出路,她沒有選擇的余地。寒冷的日子總是持續(xù)的太過漫長,爐火儼然成了致命的吸引力,當(dāng)彬彬有禮的上尉請求一起烤火時,照例無人應(yīng)答,祖孫二人不愿意和侵略者多說一句話,縱然他們知道這是一個真正的紳士,清晨出發(fā)前會留下早安,晚歸時也不忘記道聲晚安。上尉只好一個人自言自語,不顧祖孫二人刻意顯露出來的仇視,真摯的述說自己內(nèi)心的焦慮,以及對藝術(shù)的熱愛和對戰(zhàn)爭的懷疑。爐火燒得正旺,卻是他回房的時候。
海洋,海洋,這里有海洋。像是要證實某種朦朧的情愫,上尉跟隨妮安娜來到了海邊,當(dāng)少女從捕魚的房子出來時,他卻沒有勇氣再去前進,他該奢望什么呢?他能得到她的寬容和原諒嗎?命運的齒輪不可逆轉(zhuǎn),浪漫主義無法在這紛亂的年代里誕生頌曲,那無可預(yù)知的愛情也只能被大海的咆哮聲無情的淹沒。妮安娜假裝鎮(zhèn)靜的離去,只剩下一個背影在他的'記憶里,可惜,就如那夕陽下的潮水,越追越遠,最終模糊一片。法國另一部經(jīng)典影片中,女子在海水深處自盡,那藍的致命的顏色讓她記住,這里有海洋。只有海洋,能藏住那來不及說出口的秘密。只是這次,大海也無法接納上尉的傾訴,因為戰(zhàn)爭的時間長的讓它心生倦意,所以,上尉啊,噓,大海才剛剛睡著。
眼淚,眼淚,這里有眼淚。每個人都有要遵循的選擇,妮安娜的好友選擇參加抵抗組織,即使付出的代價是與年幼的孩子生別離。他們都固執(zhí)的堅信,責(zé)任伴隨著的犧牲已經(jīng)不可避免。那么,就讓離別的那天,讓所有人的眼淚流它個大海汪洋?不,安娜不哭,她必須告訴幼小的孩子,作為一個堅強的法國人民,苦難當(dāng)前,也必須讓生活繼續(xù),眼淚只能藏在心里,因為誰都沒有資格怯弱。烽火更是何妨?只是,往往讓人不得不落淚的,不是告別后被迫面對的未來,而是還來不及珍重的過去。她終于在上尉面前不顧所以,縱情的流淚。那些深情和告白啊,最后只能無奈的道一聲“再見”。那是他們此生唯一的一句對白。再見,再也不見。
這是一個關(guān)于國家與民族,人性與尊嚴,責(zé)任與犧牲,占領(lǐng)與反抗,忠誠與背叛的故事,故事的結(jié)尾,上尉離開法國,奔赴修羅場般的俄國前線,女孩為了完成好友、也是千萬法國民眾的夙愿,成了抵抗組織中的一員。窗臺上那株天蘭葵似乎還想要訴說什么,還有什么可以訴說呢?也許不久的以后,他就要倒在俄羅斯平原的焦土上,而她也會消失在蓋世太保的行刑室內(nèi),只是,在生命結(jié)束前的那瞬間,他們的耳邊是不是都會回響起對方在那臺鋼琴上所彈奏的巴赫前奏曲?他們的眼前是不是都會浮現(xiàn)那日日夜夜放肆燃燒的爐火?他們的心里是不是都在期待將看得清和看不清的眼淚都交給蘇醒的大海?不,不得而知。因為苦難不許人崩潰,因為這一刻,愛情,沉靜如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