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觀后感1
當我看到《人生七年8》的最后一幕,一個長鏡頭慢慢地從老Tony身上離開,那個記載了他童年、青年的生活并且一度荒廢的賭馬場的新模樣逐漸清晰,成為倫敦奧運會的主運動場的時候,時間的魅力聚焦在了這個小時家境貧寒、父母離異,現(xiàn)在生活美滿、子嗣繞膝的老頭身上。我體會到,這56年的時光映照在了這14個人的身上,是多么神奇。
準確的說,這并不僅僅是一部紀錄片,這是一個系列片。在1963年,導演邁克爾—艾普特為BBC拍攝了一部名叫《人生七年》的紀錄片,他們挑選了來自倫敦的14個7歲的兒童,采用每7年跟蹤拍攝的方式,通過跟蹤他們的人生軌跡,來研究英國社會存在的社會階級凝固的問題。到2012年,這個電影系列走過了56個年頭,然而,導演達到目的了嗎?
的確,好像是達到了。14個人之中,有4個人家境殷實,接受了私立學校的教育,他們的人生同樣留在了上流階層(除了其中有一個人自愿當了教師這一好像在英國不太賺錢的職業(yè))。10個中產(chǎn)階級以及窮人里面,只有一個人成功了,Nicholas成為了一名大學教授,其他的9個人依然生活在底層或中產(chǎn)。然而他們都站在追求“幸?!钡拇髲d里,而且他們幸福的“天花板”一樣高。
John小的時候想要參政,14歲的時候他曾經(jīng)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看法,口吻像極了殘酷無情的獨裁。然而42歲時,John沒有成功參政,在成為一個律師之后,他喜歡上了園藝,腦袋半禿的他自己調(diào)侃說:“如果我20歲的時候說自己喜歡園藝,大家肯定以為我瘋了?!?/p>
Neil大學輟學,21歲時他在倫敦建筑工地工作,28歲時他成為流浪漢,靠政府的經(jīng)濟金過活,在當時的采訪中,從他不停抖動的身體和渙散的眼神中可以明顯感到他的精神問題。然而后來,時間給了我們想不到的驚喜,56歲時,導演見到Neil,他已經(jīng)成為了當?shù)氐囊晃蛔h員,還應邀到澳大利亞發(fā)表演講。
在21歲以后宣布離開這部紀錄片的Peter被當時的報紙抨擊為“撒切爾夫人時代英國的憤怒共產(chǎn)青年”,然而56歲時他回來了,而是以一個嶄新的身份。他成為了一個樂隊的成員,而且還獲得了音樂獎項,在音樂界獲得了肯定。
你瞧,他們的生活也挺好的,就像一個走進迷宮的孩子,兜兜轉(zhuǎn)轉(zhuǎn)之后,總是能找到父母急切的擁抱。
《人生七年》就是這樣一部片子,他平鋪直敘,毫無矯揉造作,真實是他唯一的追求。真實在那三個女孩兒越來越發(fā)福的身材上,真實在那越來越多的禿頂上,真實在每一句臺詞,每一個故事,每一處起承轉(zhuǎn)合,傷感又溫情。當我們看到他們臉上的皺紋越來越多,身材越來越走樣,頭發(fā)再也不像從前那么茂盛的時候,我們還會想起他們年輕時的模樣。他們也曾經(jīng)想改變生活,想成為演員或者政客,然而在時光面前,一切都變得圓滑。就像匠人手里的一把美工刀,把每一個人像玉一樣磨得通體圓潤,在時間這條湍急的河里,像一條靈活的魚兒一樣,不再跌跌撞撞。
這只是一篇普通的觀后感,我希望,面對屏幕的你千萬不要奢求從這得到什么。常識和經(jīng)驗告訴我們,評價別人的人生不是一件很體面的事情。而且“從別人的人生里面得到有利于自己的經(jīng)驗”這個觀點,筆者也持審慎的懷疑態(tài)度。畢竟對于文化環(huán)境、成長環(huán)境都不同的人來說,會有完全不同的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它貧乏單調(diào),但充滿了生命力和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這一點很重要,在筆者看來,比旁觀這14個人的人生要更加重要。
《人生七年》觀后感2
最近觀看了《人生七年》系列紀錄片,能夠觀看的完整電影系列僅有英國版,也是最早的母版。其他的如日本、德國、美國、瑞典版本的線上資源均不齊全。對我來說,《人生七年》是對我影響力最大的成長類紀錄片(迄今為止)。
《人生七年》是英國著名導演邁克爾、艾普特拍攝的系列紀錄片,是影響半個世紀之久的開箱之作。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導演每隔七年采訪記錄一次片中人物的經(jīng)歷和變化。采訪對象來自英國社會的不同階層、不同家庭;分別記錄了他們7歲、14歲、21歲、28歲、42歲、49歲、56歲的生命軌跡。
影片從1963年伊始,時間跨度達50余年。2019年《63up》即將上線。艾普特是拍攝了《納尼亞傳奇》的知名導演。他拍攝人生七年時,年僅20出頭。如今已是80多歲的艾普特已經(jīng)是享譽世界的英文導演。從一九六三年開始,他分別記錄了14個孩子從童年到老年的成長經(jīng)歷。我可以在數(shù)小時內(nèi)直觀的感受到他們的生命軌跡和情感狀態(tài)。影片看完后,我腦袋里充斥著兩個字――震撼!
直擊心靈的震撼和情感沖擊。
關于紀錄片的內(nèi)容我不再贅述。截止2012年,人生七年系列電影已出完成八集拍攝,結(jié)構龐大,人物眾多。關于人物的細節(jié)和情節(jié)走向,我記的并不清晰,這里我只談談這部片子對我的沖擊。
第一:環(huán)境影響人的成長,并非是后天造成的。而從先天就已經(jīng)開始父母生活的環(huán)境直接影響下一代。父母對改造環(huán)境的態(tài)度和改造環(huán)境后的變化,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息息相關。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畢生的。如果:我從富人的.家庭長大,成年的工作環(huán)境和情況狀況不會太差;我從窮人家庭長大,即使我付出的努力幾倍于我的同齡人,成年以后的境況也不會太好。(相較于精英階層)
第二:性格決定命運!一個人性格的形成與他的父母直接相關。自信開朗,健康活潑,優(yōu)柔寡斷,文弱內(nèi)懼,我們都可以從我們的父母身上找到影子。其次,原生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間接影響人的性格。
我接受的教育、社區(qū)環(huán)境、成長中遇到的人、選擇的職業(yè)與工作……也會間接影響我們的性格和與之對生活的態(tài)度。
第三:擁有長遠目標的人更容易成就大的事業(yè)。在童年時期,有清晰職業(yè)追求的人更容易獲得事業(yè)上的成功。如同年的職業(yè)追求是醫(yī)生、教師、律師等,我們長大后多數(shù)會從事與之相關的職業(yè)。童年時有長期愛好和大理想的人,他們的職業(yè)追求更高、對社會的貢獻更大――但前提是真正熱愛和長期喜歡的事物,且要有堅韌和積極樂觀的性格。
所以,知道自己喜歡和真正想要的東西、有清晰的藍圖是十分重要的。這部紀錄片還告訴我一件事:成年并不意味著成熟,成長是一生的修行!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面對生老病死和時代環(huán)境的變化,我們隨時都要準備學習。在心智和智力進入成年以后,我們?nèi)匀恍枰S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的學習,更新。不斷完善自我,才會具備成熟的人格。
且活著并不只是為了生存而活著!
《人生七年》觀后感3
《人生7年》BBC的神級紀錄片,它以紀實訪談的情勢跟蹤采訪了104名來自不同階級的孩子,包括富人、中產(chǎn)、普通和底層,從7歲開始,每隔7年,1直到他們56歲。這些人中,有人注定成功,有人逆襲,有人平淡生活,也有人在成長中迷失了自己。不過這部片子最令我震動的是,貧富階級巨大的觀念差別。
富人之所以延續(xù)富,窮人之所以很難翻身,與其說是由于錢,不如說是由于觀念和眼界。7歲的時候,這類巨大的理念差異久開始顯現(xiàn),富人的孩子普遍有目標、知道自己未來一定會念大學,而窮人的孩子更多是斟酌自己未來做甚么樣的工作,有些乃至不知大學是甚么。
14歲的時候,富人家的孩子都上了自己預計上的中學,對未來也有了更清晰的計劃,念法律、從政。而窮人的孩子雖然也在繼續(xù)念書,但是對未來只有模糊的概念,比如幸福地活著。
21歲的時候,富人家的孩子幾近都實現(xiàn)了自己7歲時的欲望,念牛津、劍橋,明白自己要承當更多的社會責任。而窮人家的孩子已開始工作,成為工人,對未來照舊沒有甚么計劃。
除目標和計劃,金錢觀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富人的孩子普遍明白錢的重要性,知道錢是實現(xiàn)欲望、抵抗風險的一種工具,而窮人的孩子,大部份表示自己不在意錢,認為錢對生活而言其實不重要。
《人生七年》觀后感4
看書累了,我喜歡看看記錄片,那是另一種讀書。
昨天看了紀錄片《人生七年》,看完后感概萬千。
片子是英國格拉納電視臺拍攝的,選擇了來自英國不同地區(qū)、不同家庭背景的14位7歲的孩子,每隔七年一拍,記錄他們的想法和生活。從7歲到56歲,跨越半個多世紀,記錄了他們的大半輩子。而這14個孩子的未來,精英家庭出身的孩子無一例外的過著優(yōu)渥的生活;三個中產(chǎn)家庭的男孩,僅有一位進入牛津大學,其余兩位仍舊中產(chǎn);而那幾個來自于底層社會的孩子,年老的他們無一不做著普通的底層勞動,甚至與失業(yè)相伴。
這本來是一個揭示英國階級流動固化的紀錄片,然而放在如今的中國何嘗不適合?有人做過一個調(diào)查,清華北大的學生,其父母社會經(jīng)濟地位高的比例遠遠比社會經(jīng)濟地位低的要多。也就是說,他們之所以會在清華北大,很大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家庭條件優(yōu)渥。
這是一個很容易引起爭議的結(jié)論,有人會說:你的意思是家里有錢的人才能上清華北大?
我不是這個意思,我只是認為一個人的努力和他所能得到的資源是互補的。什么是資源?比如說中國政法大學的研究生考試,每年都會有本科生期末考試的原題出現(xiàn),而這些原題,本校的學生是要比外校的學生容易找到的多,這就是資源。
再舉個例子,兩個同樣努力的孩子,他們的成績也許差不多。到了暑假,有名師輔導班,一節(jié)課500,家境好的孩子眼不眨心不跳的可以掏錢補習。而家境差的呢?他或許要幫家里干活、或許要去發(fā)傳單掙生活費……慢慢的、慢慢的,兩人的差距會越來越大,這不是努力就可以彌補的。
老祖宗有句話叫“寒門出貴子”,確實現(xiàn)實中也是有活生生的例子的。往遠一點說,有名臣宋濂之流,往近一點說,馬云總算一個吧?然而中國十三億人,宋濂馬云之流有幾個?為什么每出一個就會轟動一時、遠近聞名?因為這樣的人太少了呀,誰會巴巴地去報道哪個首富家的兒子開了什么公司(王思聰除外)?誰會去關注哪個二代出了什么成績?因為在人的潛意識里,這都是正常的,只有那些辛辛苦苦從泥潭里爬起來并且走上人生巔峰的人,才會安慰吾等凡人的脆弱心靈。你看,寒門出貴子,我們努力了還是可以成為鳳凰的。
我說“寒門難再出貴子”,還因為一個人的家境決定了這個人的眼界。在古代,交通不便,我沒有見過的,就算你家境好也不一定見過,可是現(xiàn)在不一樣了。或許你還在美術課上學習斷臂維納斯的美,人家已經(jīng)站在盧浮宮自己領悟了。而片中,三個精英家庭的小孩說他們讀《金融時報》、《觀察家報》和《泰晤士報》,他們對自己的未來甚至已經(jīng)有了隱隱地規(guī)劃——做律師、上劍橋的三一學院。但是出生貧寒的小孩呢?他們遠遠沒有如此眼界,他們只希望“見到爸爸”、“做個賽馬騎手”。當然,理想沒有貴賤,誰說想見爸爸不是孩子最純真的愿望呢,只是階級的遠見性由此已經(jīng)可見一斑了。
老一輩有一個說法:一個人的手骨肉勻稱、細皮嫩肉,那么他是一個有福之人。以前覺得封建迷信,現(xiàn)在卻覺得大有道理。為何呢?細皮嫩肉說明什么?說明這個人很少干活或者不干活,那么他的家境一定不錯,一個家境不錯的人,只要不出大問題,將來再差能差到哪里去呢?
站得高你才能看得遠,終究寒門難再出貴子。
《人生七年》觀后感5
會看這部紀錄片起初是因為知乎上有人強烈推薦,恰巧微博上也有人寫了篇文章介紹這部片子。但更吸引我的是它的拍攝方式和內(nèi)容,每七年一次拍攝,來記錄一個人的成長軌跡。處在畢業(yè)之際,人生交叉口的階段,難免有些困惑。因而不顧一切想要尋求一些東西消除我的困惑,而這部片子就是其中之一。但看完最新的《56up》后,我的困惑依然沒有解除。
雖然這部片子沒有什么直接的結(jié)論,但僅僅通過觀察還是給我?guī)砹撕芏嗍斋@。但很長時間我不知道對這部片子寫些什么。
首先是幾位紀錄片主人公的一些言辭一直縈繞在我耳邊?!叭藗儠`把我們當作代表,然后說他們就是這樣的……”,"七年的時光,卻要通過鏡頭前的10分鐘展示,這太片面了……"。假設導演選了另外14個小孩拍了這部片子,這部片子又會變得怎么樣呢?僅僅是14個人不同背景的人就能代表英國的階級現(xiàn)狀嗎?他們的真實生活真的是鏡頭前所表現(xiàn)的那樣嗎?即使導演以最真實的手法來記錄他們的生活,我還是不愿親率地下定一些結(jié)論。
其次,如果不輕率地下定一些結(jié)論的話,那我只能從敘述主人公的生活入手。但縱觀14位主人公從7歲到56歲的生活經(jīng)歷,我發(fā)現(xiàn)自己也很難寫出什么。當然我可以寫Paul和他妻子賣了房子換了輛房車環(huán)游澳洲,也可以寫B(tài)ruce孟加拉國支教,但主人公大部分的時間還是在生活,生活,生活。結(jié)婚,生子,離婚,再婚,失業(yè),換工作,親人世,看著子女成家立業(yè)……
對這部片子的很多論述都集中在社會的階級問題上,之前提到的微博上那篇文章就從這個角度寫了很多。除了Bruce,Nick,Neil比較特殊外,其他11個孩子基本都延續(xù)了父輩的成長軌跡。當拍到《56up》時,他們的孩子也延續(xù)著他們類似的軌跡。Neil從少年起就受精神疾病的困擾,一生比較坎坷。而Bruce和Nick家境一般,但他們通過另一種方式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教育。
雖然有“階級”的存在,但由于英國比較完善的社會制度,即使是那些工薪階層都有著非常不錯的生活。Tony是出租司機,在西班牙有一套度假房;Simon是單親家庭出身的,他后來和妻子一起照顧一些暫時無家可歸的孩子。即使是有精神疾病的Neil,靠著救濟金也還過得可以,當然他也積極地做他議員的工作,還參與社區(qū)的活動??赡苓@也是“階級”比較穩(wěn)定的原因。
另外,我認為人的視野、格局和思維方式也影響著一個人的成長。而家庭對此的影響非常大,父輩的生活、行為和思考方式總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他們總是按照過的經(jīng)驗來指導你。不管你有意識和無意識地采納了,都會讓你走上與他們相似的人生道路。
《人生七年》觀后感6
在簡七讀財?shù)奈⑿庞嗛喬柨吹胶喥呔扑]的《人生七年》,這里引用微信推送的原話來開始今天的觀看感受:
英國有部很了不起的的紀錄片,一個導演可能初衷是想驗證在英國社會階級是很難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舊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每七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一直到去年的56歲。幾十年過去了,當初的想法被證明是對的(至少在我三小時的觀看感受得出的結(jié)論是這樣子)。
這是十四個孩子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安德魯,那個在第三集出現(xiàn)從小就開始看報紙的那個男孩子,他對自己的未來方向很明確,初高中上什么學校,大學上什么學校,以后要從事什么行業(yè),什么職業(yè),他心里一直有個方向。
安德魯?shù)氖聵I(yè)相當不錯,同事關系非常不錯,安德魯社會地位也高。當然,安德魯?shù)幕橐鲆蚕喈敳诲e,兩人在一起28年,雙方?jīng)]有離過婚(相比其他很多孩子的婚姻,安德魯是個例外),安德魯?shù)氖杖胨娇梢宰屍拮釉诩野残漠斎毺?;兩個孩子也在父母的栽培下,順利成長,并受過好的大學教育,生活也過得非常好。
“父母在走的時候如果沒有留下什么東西給你,而給你良好的教育,教育可以讓你終身受用?!卑驳卖斣诩o錄片中這樣說道(大意如此),“社會階層難以改變,社會向來如此”安德魯如此說道。這就更加印證了導演之前的初衷:英國的社會階級是難以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還是窮人。
我們生活在社會之中,受過良好教育,但眼光有時候確實不應該只局限于我們眼前,當我們有了兒子女兒,有了孫子孫女,他/她們的幸福未來,又該靠誰來爭取和把握。我想我們可以在現(xiàn)在就開始努力,努力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努力奮斗,為自己、為家人同時也為后代而努力拼搏!
《人生七年》觀后感7
《人生七年》,制片方挑選了14名7歲的孩子,以階層的視角每隔七年觀察他們?nèi)松壽E的變化。已經(jīng)看到了第3季,這群孩子已經(jīng)21歲,和現(xiàn)在的我年紀差不多。21歲的這群孩子中,有些人的目光已經(jīng)暗淡,有些孩子的目光則變得更加銳利,目光之后則是與夢想的距離。
第3季,最令人驚訝的是,一個出身富裕家庭的孩子意氣風發(fā)的對著鏡頭說:“我認為這個節(jié)目有意誤導了觀眾,節(jié)目只展現(xiàn)了我現(xiàn)在成功樣子,而沒有表現(xiàn)出我為取得這種結(jié)果所付出的努力?!蔽矣X得也是,評價一個人僅看他的夢想有多遠大,那么對大多數(shù)人是不公平的,畢竟不是每個人的起點都會是那么高,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視野能支撐夢想的遠大。評價一人一物,看他與夢想的距離,這不更合理嗎?如果非要認為蝶蛹破繭成碟的努力是卑微而不值一提的,那你只是一個思想混沌、情感粗糙的人。
記得有一次和一個,朋友,聊到關于高考的話題,我說:“怪不得你高中壓力那么大,畢竟從小到大,你的家庭給你提供了最優(yōu)秀的社會資源,你沒有理由考的差?!痹谕粋€尺桿下,我們都有跳過1米5的能力,但是種種原因,你比我的起點高了30公分,你的夢想可以是跳過1米8,我的夢想只能是跳過1米5。如果我和你付出同樣的汗水,我永遠無法超越你。如果你和我付出同樣的汗水,你取得的成績也不配嘲笑我,當你在嘲笑別人的時候,你也會驚愕,原來有的人起點就是1米8。但是別人能跳躍的尺干高度是不以你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依然在那,那管他呢。我不在乎我最終能跳多高,我在乎的是我為能跳到多高所付出的努力?,F(xiàn)代人總是太累,無非心孽太重。
放大格局,《人生七年》里的孩子,雖然他們是那么努力,在21歲時的人生軌跡,也基本按照自己7歲時對自己的人生設想運行的,但是沒幾個人跳出自己生活的圈。7歲孩子對人生的設想?7歲的孩子對人生能懂啥呀?7歲的孩子的人生設想無非是他周圍環(huán)境的思想意識在他腦海里的一種投射,所謂的設想不過是所處環(huán)境的社會意愿,孩子不過是實現(xiàn)這種社會意愿的工具,一個個孩子在21歲時看似躊躇滿志,其實他們中有誰跳出了那個圈,到年老時,真會覺得自己這輩子過得幸福和值得嗎?不信,你可以接著看,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看《人生七年》的后面幾季。在社會規(guī)范面前,最大的無奈不是“金箍在頭,欲說還休”,而是“金箍在頭,你卻不知”。想說的是,能跳出自己生活的圈,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是一種能力。
思想多元時代,一家之言,不必奉為圭臬。生活是自己過的,真當生活過不下的時候自然會改變;路是自己走的,真當走不下的時候自然會拐彎,何必總是聽外人指手劃腳。生活面前,誰都不會是備胎。不獨立思考,人云亦云,只會讓我淪為生活的奴隸。如果有些事情,非要說意義,那么評價這種意義的標準是什么?如果有些意義,非要說標準,那么為什么非要用這種標準束縛自己?蠶蛹十七年的暗無天日,但是它自己覺得值,這還不夠嗎?我不怕暗無天日,但我怕看不到希望。我不怕到達不了目的地,但我怕看不到路上的風景,所以,你也不要多想。保持一份沉默的默契,這不很好嗎,為何非要為這種無聊的論調(diào)而論戰(zhàn),不累嗎?要相信,時間可以抹平一切,就不能有點耐心嗎?
“愛少年時代,放肆而無害?!薄路序v的歲月。
一個導演可能初衷是想驗證在英國社會階級是很難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舊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每七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一直到去年的56歲。
人生七年
看這部紀錄片的初衷,是為了教育孩子而做的。孩子沒有什么興趣,我倆卻很高興地看了。
這部紀錄片,從14個孩子的7歲時拍起,每七年一次。目前為止,已經(jīng)拍到了他們2012年也就是56歲。時間跨度大,人生軌跡清楚。本來導演的初衷,是想了解家庭背景、社會階層對于一個人的影響??墒?,看這部片子,我們卻看到了不同的人生:人生是由多元因素造就的,家庭背景、社會階層、性格、追求、目標的設定、自我調(diào)適與改變、婚姻等等因素,都是造成一個社會人的重要成分,他們的幸福與滿足,他們的困惑與掙扎,都是在不知不覺中造成的。
我談談自己的感受:
1、社會階層并不是完全不可逾越的,但是要有很大的跨度,卻是不大可能的:下層可以上到中產(chǎn),但很難到達上層;中產(chǎn)可以到上層,也可能因為某些原因,淪到下層;但上層終究還是上層。
Nick通過自己的努力,從農(nóng)場主的兒子成為了美國一所大學的教授;下層的SUE從小就希望改變,通過努力,躋身中產(chǎn);中產(chǎn)的NEIL卻因為一個不算成熟的選擇,從此生活無著落,一生相對境遇不好,等等。
上層社會的人,志向高遠,見識廣博,從小他們就接觸不一樣的教育,所以鳳凰終歸是鳳凰。當然,除非他們不努力,可能會淪落到中產(chǎn)的行列。但是,一般來說,越是上層社會,他們對子女的管束越嚴格,孩子們也學習更加努力和刻苦,他們認為他們肩負著改變社會的責任,所以更加認真、執(zhí)著?,F(xiàn)在看來,我們應該多關注這類人的生活,他們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可能對我們更有意義。
2、人們也許從來都想象不到,父母、家庭對于一個孩子的終生影響。
在影片中,我們看到了各類孩子不同時候的不同眼神:有的孩子因為父母分開,被放在帶有慈善性質(zhì)的寄宿學校里,一生都帶著無助,這種無助一直影響著他們;有的孩子因為父母分開,被送到國外,無論條件多么優(yōu)越,她感覺到被拋棄,不開心;有的孩子因為小時候跟父母沒有很多的交流,對那段感情相對陌生。
相比較而言,在家庭和睦的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他們得到父母的陪伴更多,在人生中更從容、自信。
可以看出,父母對孩子的陪伴,與孩子的溝通是多么重要,這些影響孩子的性格,也影響他們的.未來生活。
3、步入婚姻的早晚,相對決定他們的人生成功與否,也決定他們的生活品質(zhì)。
這個在影片中特別明顯。來自下層社會的三個女孩,其中的兩個,19歲就結(jié)婚了,她們的此后的生活,就是生育子女、經(jīng)營家庭、離婚、再婚、更早的有身體疾病等,另一個,因為希望先為自己的理想奮斗,其后再考慮感情的事情,她的生活就好很多,雖然她也經(jīng)歷了后來的離婚、再婚,但是一切還是相對完滿,她得到了她想要的生活。因為她更加清楚,過早地涉入婚姻,可能給自己帶來羈絆,所以她作出了不同于同伴的選擇。
4、人生中的重要決定一定得慎之又慎。
NEIL自小是多么自信、可愛的小孩,可是當他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決定退學并重新考,這個決定對于他來說可能是人生最失敗的決定。他后來沒有考上,父母也很不理解他的決定,他從此多年流浪在外。雖然很多年之后,他做上了志愿者性質(zhì)的議員,但是他一生的貧困、潦倒,都跟那次不算謹慎的決定有關。試想,如果他讀完了那個普通的大學,那么他的一生一定不同:雖然也可能很普通,但是起碼是安寧的,會有家庭,有孩子,有穩(wěn)定的收入,可惜他卻流離失所,度過了暗無天日的多少日子。
5、家庭的穩(wěn)定,是人們成功的重要保障。
片中的大部分人,尤其是中產(chǎn)階級和上層社會,他們的家庭好像更加穩(wěn)定、美滿,離婚的相對較少,他們的事業(yè)發(fā)展也相對更加順利。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他們的婚姻是在他們年齡更大的時候進行的,所以相對理性,也更加穩(wěn)固。他們與伴侶一起更和諧,事業(yè)也更有成就。
6、在片中,我看到了英國的發(fā)達。
他們的下層人的生活,可能是我們國內(nèi)很多中產(chǎn)的生活;他們的中產(chǎn),也就是我們的上層了。物質(zhì)的富足,環(huán)境的優(yōu)美,人們的生活質(zhì)量,都是我們國內(nèi)很多人不能企及的。記得每次回國,初到的第一天,你會感覺到處都是灰灰的,那居民樓,感覺就像是貧民窟,當然一兩天就都能適應了。有時候,朋友們對生活的那種滿意,讓我有種井底之蛙的感覺。說實話,人家的社會還是太發(fā)達了。我們需要多少年才能趕上。
7、片子給我們展示了活生生的人生成長軌跡,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突然害怕人生的衰老與死亡。
因為片子是連續(xù)的,你突然能看到一個人從少年到青年,到中年,人神似,但形已經(jīng)不太似。你覺得,任何人都會衰老,上層、中產(chǎn)、下層,誰都不例外。人生是那么短暫,你要面對親人的離去,你得面對慢慢的身體老化,體型的變化,容顏的巨大變化,對生活的承受力,等等。這會兒,才會真正感覺,人的衰老就在眼前,還有死亡。懼怕的感覺,悲哀的感覺。
如果可能,我打算再次看看這部紀錄片,從頭到尾。
人生七年觀后感600字
英國有部很了不起的的紀錄片,一個導演可能初衷是想驗證在英國社會階級是很難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舊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每七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一直到去年的56歲。幾十年過去了,當初的想法被證明是對的.
這是十四個孩子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安德魯,那個在第三集出現(xiàn)從小就開始看報紙的那個男孩子,他對自己的未來方向很明確,初高中上什么學校,大學上什么學校,以后要從事什么行業(yè),什么職業(yè),他心里一直有個方向。
安德魯?shù)氖聵I(yè)相當不錯,同事關系非常不錯,安德魯社會地位也高。當然,安德魯?shù)幕橐鲆蚕喈敳诲e,兩人在一起28年,雙方?jīng)]有離過婚(相比其他很多孩子的婚姻,安德魯是個例外),安德魯?shù)氖杖胨娇梢宰屍拮釉诩野残漠斎毺?兩個孩子也在父母的栽培下,順利成長,并受過好的大學教育,生活也過得非常好。
五一假期共四天,都在觀英國一部上世紀六十年代拍攝的記載片《人生七年》,開始觀的時候仿佛觀著局外人的故事,不動聲色,偶爾感覺好笑偶爾又感覺故意思,還興致勃勃的對家里同樣七歲的小女兒和大姐家同樣七歲的女兒,還有小弟家十一歲的兒子分手提問了許多類似的問題。如果到了這里,似乎也沒什么值得記錄的,直到昨晚上,孩子八點多聽完《手繪海洋動物》抱著我的手臂甜甜睡去,我拿出電量不多的手機,一路從28歲觀到了56歲,每隔七年拍攝一集,五個七年的故事幾百分鐘就描述了這十幾個人的一生,觀完才體味出此中的殘酷之處。想了好久,突然有種慶幸,慶幸誕生在尚處于大厘革時期的中國!我無意交談歷史,也無意探尋政治,僅僅從內(nèi)心深處最深刻的一聲嘆息出發(fā),談談個人的一點兒感想感染吧!
觀完有一個習慣性的總結(jié):記載片中的十三位主人公,無論是出身上流社會的,出身中產(chǎn)的照樣出身工薪階層的,劃分階層的一個基礎點不是金錢,而是學歷,不錯,沒有一個拿得出手的頂尖的大學學歷,基礎上無論你后天如何盡力和奮斗,哪怕是買了西班牙度假別墅的托尼,也只能永遠停留在工薪階層且一生都在不絕盡力奮斗前半生為了本身后半生為了子孫,但好在本性樂看對生活有著無與倫比的滿足感,而女兒考上一所大學考古系的保羅算是工薪階層里后代前途最好的一個,但仍舊沒有實現(xiàn)超過,但好在遇到一個好老婆,不絕勉勵他,生活也十分穩(wěn)定,這些工薪階層的子女依然是工薪階層。中產(chǎn)階層的布魯斯算是一個范例的代表了,大學卒業(yè)于牛津數(shù)學系,卒業(yè)后出國支過教,返國后不停從事教書工作,伉儷都是教師,且生活穩(wěn)定充裕,對后代教導也十分中規(guī)中矩,一生頗具善心。最后是富人精英四人組,三男一女,男孩們卒業(yè)于一流名校,卒業(yè)后從事律師和bbc記載片編輯,婚姻穩(wěn)定后代依舊延續(xù)他們的路線,固然進入二十一世紀競爭激烈,但對后代教導的看重始終如一,也基礎都在正常軌道內(nèi)運行,唯一的女孩雖并未進入大學學習但好在婚姻美滿,基礎上后半生的采訪都可見笑容滿面,可以說上一代留下來的財充裕以支撐衣食無憂的過好一生,后代也都是從小接收最好的教導,以確保更好的延續(xù)財富。
幾十年如一日的變更其拭魅這些都是并未轉(zhuǎn)變的絕大多半,偶爾呈現(xiàn)一二個異類,比如勝利從布衣一躍成為中產(chǎn)的尼克,到最后一集的時候再婚娶了美國范例的白富美可以說幾乎躋身于富人精英階層了,而這一切源于大學考上了牛津物理系,不停從事研究工作,后來升職為系主任,評為正教授也授課,到了最后一集之前偶爾的拮據(jù)檢查幾乎統(tǒng)統(tǒng)被幸福的紅光滿面填滿!而另一個階層滑落的尼爾,從中產(chǎn)一度滑落到布衣,甚至許多年都精神狀態(tài)不穩(wěn)定,完全不見小時候的靈氣,期間發(fā)生了什么不得而知,但性格決天命運,這句話我想從來不是空口說,固然后期做了議員,算是從政了,也算勉強回歸,但同齡的中產(chǎn)階層石友布魯斯已經(jīng)穩(wěn)定的勝利撫育了后代長大,他還未婚,也算是另一種滑落吧!最主要的這些都是外在的評論不緊張,緊張的是他個人不感覺幸福。如果他如布衣托尼一樣樂看知足,大概會有另一番境遇,但人生不能重來。這幾個人算是給我印象最深刻的。
最后說說我內(nèi)心深處的一聲嘆息:觀到英國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十幾個七歲小孩子的一生,其實不少人到最后都已經(jīng)相對有些反感了,至少在某些階段都有過或多或少的抗拒和感覺侵犯個人隱私,甚職芐些人懺悔被逼迫接收了這個采訪,雖未明說,但那一絲絲的遺憾未必不是埋怨,大概這個節(jié)目影響力太大了,或多或少都對主人公們的人生起到了某種作用,有的好有的欠好,你不能直接說好或者欠好,但好的雖然得償所愿,欠好的總有些許遺憾,誰不是就過這一生呢?而這些還不是最膽怯的,最令我認為膽怯的是,在五十年前的英國就已經(jīng)階層固化如此嚴重了,可想而知,如今的英國!而我慶幸本身誕生在中國,新中國建國不夠百年,它生擅長這樣一個科技一日千里的時代,有些人尚且未脫離蒙昧,有些人已經(jīng)坐著火箭遨游宇宙了,這就不僅僅是階層二個字可以或許簡單概述的了,但社會財富的積累和國家發(fā)足疾走式的成長又讓這一切在今日的中國有了些許初現(xiàn)的眉目,借用耿直boy高考狀元的一句話:農(nóng)村子地區(qū)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勤學校,你像我這種屬于中產(chǎn)階級家庭的衣食無憂的而且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而且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導資源上享受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是許多外地孩子或者農(nóng)村子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他的父母都是交際官,他給本身的定位是屬于中產(chǎn)階級家庭的孩子。
排除財務配景,有二點:
一是父母的職業(yè)后面代表的教導水平;
二是父母對他在學業(yè)上的影響深遠。
一個中學生的言論還上升不到政治的'高度去討論,我只想借用一下,表達本身的觀法,我感覺如今的中國是最好的時代,我們有幸生長在這個最好的時代,固然我已不是最好的十八歲,但要做最好的三十五,最好的四十二,最好的每一年都要留給選擇不絕發(fā)展的本身,哪怕一百零五歲也要是最好的一百零五歲。我本日要分外感謝父母給了我生命,感謝故國母親養(yǎng)育了我們,感謝我不停都沒有加入過的黨不停在兢兢業(yè)業(yè)的領導這個國家匍匐前進,要知道地球上幾十億人口,中國一個國家就要養(yǎng)活十幾億,人與人之間是最難溝通的,一屆又一屆的領導著我們盡力向上的人確定有著難以言說的艱辛,詭計論者恨不得我們國家早早陷入內(nèi)斗或者戰(zhàn)爭,要知道一場戰(zhàn)爭可以輕松毀了一個國家,以史為鑒!而無論你多么盡力總有沒有達到目的的人會起而攻之!但意志堅決之人從來會置之一笑,或者說根本沒有光陰在意這些小事。我想了許多,感覺慶幸,慶幸我們的故國不停都在穩(wěn)定的成長著,偶爾有些退步也情有可原,或許從來就沒有太多機會留給任何人,有些人生來就有的,是因為父輩祖父輩或者更遠的祖輩們用辛勤勞動或者血淚換來的,而今日生來就沒有的,那是之前沒有人奮斗過或者說沒有拼盡全力過,如果必要有人去拼盡全力奮斗,那我希望是我們這一代,我們這一代八零后已經(jīng)為人父母,有些九零后也早已為人父母,現(xiàn)在的七歲小學生們都誕生于這樣的年齡布局家庭里,父母多是靠著自身的盡力拼來學歷,拼來社會承認的一代,我只探討有學歷的這部分人,可能是本身的切身
我的父母一位通過不絕盡力進修到本科學位,一位只有九年程度的文化,一位是黨校的教育主任,講師,一位是林業(yè)局的管帳,照樣靠著父輩有些許才能支配的,如今都已退休。而他們最看重的便是教導后代,二女一子都考入大學,固然都不是一流院校,但要從動身點來觀,我們也都算中規(guī)中矩的比父母好那么一點點了,當然并沒有好許多的水平。
至于我本身大學卒業(yè)后在擇偶時目標明確有二:
1、必須不低于我的學歷,以確保下一代的學歷最低限度;
2、身高必然跨越一米七五,因為我感覺我爸媽把我生的矮,固然一米六在現(xiàn)在觀來尚可,但要知道在我長大的黑龍江,最不缺的便是大高個兒!因此我抉擇必然要通過配偶轉(zhuǎn)變我下一代個子不高的基因。
現(xiàn)在觀來學歷還沒到驗收的時刻,但至少個頭兒我十分滿意了,當選入校舞蹈社團也間接證明了這一點。在孩子誕生的頭幾年,作為北漂一代,毫無歸屬感讓我們沒有太多心思花在孩子教導上,而且財務上也掙扎在貧困線以下,以北京市均勻工資作為參考,所以在她上小學之前基礎處于野蠻生長的狀態(tài),因為我們幾乎沒有選擇上哪所幼兒園的才能,她能在公立幼兒園接收三年教導,完全是她本身的好運氣!也因為我們大多光陰都要為了生存而工作!至今慶幸在她一歲的時候我們選擇了創(chuàng)業(yè),我是法學專業(yè),她爸爸是理工科配景,讓我們在知識產(chǎn)權這個圈子里通過六年的創(chuàng)業(yè)也算基礎入門了,當然在創(chuàng)業(yè)之前我們也不停在這個圈子里打工積累,也要感謝積累時期遇到的所有貴人,她爸爸考到了專利署理師的執(zhí)業(yè)證,同時也多虧了我最好的朋友和最親的大學同學們不停以來的協(xié)助,公司這幾年穩(wěn)步成長著。也因此到了她小學入學前,我們有了一點點的小才能在陳訴公立小學的同時,也參加了私立海淀凱文小學的入學選拔測試,并在校長口試后順利通過選拔,拿到了offer,也繳納了入學名額費,這一切都在拿到公立校的入學看護書之前完成。實事求是的說,我們最后選擇公立校有絕大部分原因是上文說的只不過是有了一點點的小才能,這點兒小才能顛末深思熟慮我感覺尚不夠以支撐我為她設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