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孤獨不是一種脾性,而是一種無奈。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我們對這個世界,知道得還實在太少。無數(shù)的未知包圍著我們,才使人生保留迸發(fā)的樂趣。當(dāng)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確解釋了,這個世界也就變得十分無聊。人生,就會成為一種簡單的軌跡,一種沉悶的重復(fù)。--余秋雨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再也讀不到傳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龍飛鳳舞的楹聯(lián)。再也找不見慷慨的遺恨,只剩下幾座既可憑吊也可休息的亭臺。再也不去期待歷史的震顫,只有凜然安坐著的萬古湖山。 --余秋雨《文化苦旅》
【4】: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 --余秋雨 《文化苦旅》
【5】:堂皇轉(zhuǎn)眼凋零,喧騰是短命的別名。在流光溢彩的日子里,生命被鑄上妖冶的印記。 --余秋雨 《文化苦旅》
【6】:再小的個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重重的嘆息。 --余秋雨 《文化苦旅》
【7】:水,看似柔順無骨,卻能變得氣勢滾滾,波涌浪疊,無比強大;看似無色無味,卻能揮灑出茫茫綠野,累累碩果,萬紫千紅;看似自處低下,卻能蒸騰九霄,為云為雨,為虹為霞…… --余秋雨 《文化苦旅》
【8】:向往巔峰,向往高度,結(jié)果巔峰只是一道剛能立足的狹地。不能橫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時俯視之樂,怎可長久駐足安坐?上已無路,下又艱難,我感到從未有過的孤獨和惶恐。世間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帖著大地,潛伏在深谷。君臨萬物的高度,到頭來只構(gòu)成自我嘲弄。 --余秋雨 《文化苦旅》
【9】:我不敢對我們過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fēng)洗去了最后一點少年英氣。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0】:在夜雨中與家人圍爐閑談,幾乎都不會拌嘴;在夜雨中專心攻讀,身心會超常地熨貼;在夜雨中思念友人,會思念到立即尋筆寫信;在夜雨中挑燈作文,文字也會變得滋潤蘊藉 --余秋雨《文化苦旅》
【11】:這里正是中華歷史的荒原: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中原慈母的白發(fā),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xiāng)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咆哮時的怒目,丟盔棄甲后的軍旗。隨著一陣煙塵,又一陣煙塵,都飄散遠(yuǎn)去。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2】:人類總是缺乏自信,進進退退,走走停停,不停的自我耗損,又不斷的為自我耗損而再耗損。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3】:只要歷史不阻斷,時間不倒退,一切都會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詳?shù)亟唤o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fā)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沒有廢墟的人生太累了,沒有廢墟的大地太擠了,掩蓋廢墟的舉動太偽詐了。 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 --這就是人類的大明智。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4】:向往巔峰,向往高度,結(jié)果巔峰只是一道剛能立足的狹地。不能橫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時俯視之樂,怎可長久駐足安坐?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5】:“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關(guān)系如何?”這是我碰到最多的提問。 我回答:“沒有兩者。路,就是書?!?--余秋雨 《文化苦旅》
【16】:人生就是這樣,年少時,怨恨自己年少,年邁時,怨恨自己年邁,這倒常常促使中青年處于一種相對冷靜的疏離狀態(tài)和評判狀態(tài),思考著人生的怪異,然后一邊慰撫年幼者,一邊慰撫年老者。我想,中青年在人生意義上的魅力,就在于這雙向疏離和雙向慰撫吧。因雙向疏離,他們變得灑脫和沉靜;因雙向慰撫,他們變得親切和有力。但是,也正因為此,他們有時又會感到煩心和惆悵,他們還余留著告別天真歲月的傷感,又遲早會產(chǎn)生暮歲將至的預(yù)感。他們置身于人生渦旋的中心點,環(huán)視四周,思前想后,不能不感慨萬千。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7】:夕陽下的綿綿沙山是無與倫比的天下美景。光與影以最暢直的線條進行分割,金黃和黛赭都純凈得毫無斑駁,像用一面巨大的篩子篩過了。日夜的風(fēng),把風(fēng)脊、山坡塑成波蕩,那是極其款曼平適的波,不含一絲漣紋。 于是,滿眼皆是暢快,一天一地都被鋪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凈凈。色彩單純到了圣潔,氣韻委和到了崇高。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8】: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難中顯現(xiàn)人性、創(chuàng)建文明,本源于他們內(nèi)心的高貴。他們的外部身份可以一變再變,甚至終身陷于囹圄,但內(nèi)心的高貴卻未曾全然銷蝕。這正像有的人,不管如何追趕潮流或身居高位,卻總也掩蓋不住內(nèi)心的卑賤一樣。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9】: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無奇。 惟有大漠中如此一灣,風(fēng)沙中如此一靜,荒涼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機巧、讓人神醉情馳。 以此推衍、人生、世界、歷史,莫不如此。 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獷以明麗。 惟其這樣,人生才見靈動,世界才顯精致,歷史才有風(fēng)韻。 然而,人們?nèi)粘R姂T了的,都是各色各樣的單向夸張。 連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懶得細(xì)加調(diào)配,讓人世間大受其累。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0】:這里沒有重復(fù),真正的歡樂從不重復(fù)。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這里什么也沒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騰。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1】:文明可能產(chǎn)生于野蠻,但絕不喜歡野蠻。我們能熬過苦難,卻絕不贊美苦難。我們不害怕迫害,卻絕不肯定迫害。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2】:它因深厚而沉默,也許,身后正是沉默的原因。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3】: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無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灣,風(fēng)沙中如此一靜,荒涼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機巧,讓人神醉情馳。 以此推衍,人生、世界、歷史,莫不如此。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獷以明麗。唯其這樣,人生才見靈動,世界才顯精致,歷史才有風(fēng)韻。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4】:一切偉大的藝術(shù),都不會只是呈現(xiàn)自己單方面的生命。它們?yōu)橛^看者存在,它們期待著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畫,加上壁畫前的唏噓和嘆息,才是這堵壁畫的立體生命。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5】:世間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帖著大地,潛伏在深谷。君臨萬物的高度,到頭來只構(gòu)成自我嘲弄。我已看出了它的譏謔,于是亟亟地來試探下削的陡坡。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6】:人世間最有吸引力的,莫過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發(fā)出的生命信號。這種信號是磁,是蜜,是渦卷方圓的魔井。沒有一個人能夠擺脫這種渦卷,沒有一個人能夠面對著它們而保持平靜。 --余秋雨《文化苦旅》
【27】:我在望不到邊際的墳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現(xiàn)出艾略特的《荒原》。這里正是中華歷史的荒原: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中原慈母的白發(fā),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xiāng)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圓睜的怒目,獵獵于朔風(fēng)中的軍旗。隨著一陣煙塵,又一陣煙塵,都飄散遠(yuǎn)去。我相信,死者臨亡時都是面向朔北敵陣的;我相信,他們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過頭來,給熟悉的土地投注一個目光。于是,他們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8】:上海人的寬容并不表現(xiàn)為謙讓,而是表現(xiàn)為各管各。在道德意義上,謙讓是一種美德;但在更深刻的文化心理意義上,各管各或許更貼近現(xiàn)代寬容觀。承認(rèn)各種生態(tài)獨自存在的合理性,承認(rèn)到可以互相不相聞問,比經(jīng)過艱苦的道德訓(xùn)練而達到的謙讓更有深層意義。為什么要謙讓,因為選擇是唯一的,不是你就是我,不讓你就要與你爭奪。這是大一統(tǒng)秩序下的基本生活方式和道德起點。為什以可以各管各,因為選擇的道路很多,你走你的,我走我的,誰也不會吞沒誰。這是以承認(rèn)多元世界為前提而派生出來的互容共生契約。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9】:一連串無可超越的絕境,一重重?zé)o與倫比的壯美,一系列無法復(fù)制的偉大,包圍著你,征服著你,粉碎著你,又收納著你。你失去了,好不容易重新找回,卻是另一個你。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0】:看了一會兒,聽了一會兒,我發(fā)覺自己也被裹卷進去了。身不由己,踉踉蹌蹌,被人潮所挾,被聲浪所融,被一種千年不滅的信仰所化。 這樣的觀看是一種暈眩,既十分陶醉又十分模糊。因此,我不能不在閉館之后的黃昏,在人群全都離去的山腳下獨自徘徊,一點點地找回記憶、找回自己。 晚風(fēng)起了,夾著細(xì)沙,吹得臉頰發(fā)疼。沙漠的.月亮分外清冷,山腳前有一泓泉流,在月色下波光閃爍??偹?,我的思緒稍見頭緒。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1】:即使是站在海邊礁石上,也沒有像這里這樣強烈地領(lǐng)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匯,聚匯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讓人忘記它是切切實實的水、可掬可捧的水。這里的水卻不同,要說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疊疊都精神煥發(fā),合在一起比賽著飛奔的力量,踴躍著喧囂的生命。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2】:這種自衛(wèi)和,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機智,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qū)崿F(xiàn)于社會,便躲進一個自然小天地自娛自耗。他們消除了志向,漸漸又把這種消除當(dāng)作了志向。安貧樂道的達觀修養(yǎng),成了中國文化人格結(jié)構(gòu)中一個寬大的地窖,盡管有濃重的霉味,卻是安全而寧靜。于是,十年寒窗,博覽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與社會交手不了幾個回合,便把一切沉埋進一座座孤山。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3】:莫高窟被那些文物拉得很長很長,幾乎環(huán)繞了整個地球。那么,我們的心情也被拉長了,隨著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到整個世界。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4】:山河間的實際步履,使一切偉業(yè)變成了尋常風(fēng)景,因此也使我們變得輕松。人類本應(yīng)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間。因此我們也就找到了終點,價值的終點和生命的終點。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5】:萬般皆空無喜無悲唯余秋山雨霧縹緲依稀 ? ? ? ? ?千載如梭無生無滅只剩月夜鳥聲朦朧凄迷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6】:以一種色調(diào)貫穿始終,比色彩斑斕的人生高尚的多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7】:白天看了些什么,還是記不大清。只記得開頭看到的是青褐渾厚的色流,那應(yīng)該是北魏的遺存。色澤濃厚沉著得如同立體,筆觸奔放豪邁得如同劍戟。那個年代故事頻繁,馳騁沙場的又多北方驃壯之士,強悍與苦難匯合,流瀉到了石窟的洞壁。當(dāng)工匠們正在這些洞窟描繪的時候,南方的陶淵明,在破殘的家園里喝著悶酒。陶淵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這里流蕩著的無疑是烈酒,沒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勁,能讓人瘋了一般,拔劍而起。這里有點冷,有點野,甚至有點殘忍。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8】:生涯當(dāng)然是不值得稱贊的。蘇小小的意義在于,她構(gòu)成了與正統(tǒng)人格結(jié)構(gòu)的奇特對峙。再正經(jīng)的鴻儒高士,在社會品格上可以無可指摘,卻常常壓抑著自己和別人的生命本體的自然流程。這種結(jié)構(gòu)是那樣的宏大和強悍,使生命意識的激流不能不在崇山峻嶺的圍困中變得恣肆和怪異。這里又一次出現(xiàn)了道德和不道德、人性和非人性、美和丑的悖論:社會污濁中也會隱伏著人性的大合理……反之,社會歷史的大光亮,又常常以犧牲人本體的許多重要命題為代價。《西湖夢》 --余秋雨《文化苦旅》
【39】:它是一種聚會,一種感召。它把人性神化,付諸造型,又用造型引發(fā)人性,于是,他成了民族心底一種彩色的夢幻,一種圣潔的沉淀,一種永久的向往。 它是一種狂歡,一種釋放。在它的環(huán)抱里神人交融、時空飛騰,于是,它讓人走進神話,走進寓言,走進宇宙意識的霓虹。在這里,狂歡是天然秩序,釋放是天賦人格,藝術(shù)的天國是自由的殿堂。 它是一種儀式,一種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義已被美的火焰蒸餾,剩下了儀式應(yīng)有的玄秘、潔凈和高超。只要是知聞它的人,都會以一生來投奔這種儀式,接受它的洗禮和熏陶。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0】:他們腳下的這塊土地給了他們那么多無告的陌生,那么多絕望的辛酸,但他們卻無意怨恨它,而用溫?zé)岬氖终茡崦?,讓他感受文明的熱量,使它進入文化的史冊。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1】:水寒徹骨,渾身顫抖。先砍去那些蘆葦,那些世上最美的蘆葦,那些離不開太湖、太湖也離不開它們的蘆葦。留在湖底的蘆葦根利如刀戟,大多數(shù)人的腳被扎出血來。渾濁的殷紅一股股地回旋在湖水間,就像太湖在流血。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2】:直到近代,吳儂軟語與玩物喪志同義。 理由是簡明的:蘇州缺少金陵王氣。這里沒有森然殿闕,只有園林,這禮拜不開戰(zhàn)場,徒造了幾座城門。這里的水太清,這里的桃花太艷,這里的彈唱有點撩人。這里的小食太甜,這里的女人太俏,這里的書法過于流利,這里的繪畫不夠蒼涼遒勁,這里的詩歌缺少易水壯士低啞的喉音。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3】:還歷史以真相, 還生命以過程。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4】:人這個字倘若總被大寫,寬大的羽翼也會投下陰影。時代到了這一天,這群活活潑潑的生靈要把它析解成許多閃光的亮點。有多少生靈就有多少亮點,這個字才能幻化成熙熙攘攘的世界。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5】:當(dāng)峨冠博帶早已零落成泥之后,反而是一桿竹管筆偶爾涂劃的詩文,竟能鐫刻山河,雕鏤人心,永不漫游。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6】:自然的最美處, 正在于人的思維和文字 難于框范的部分。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7】:如果每宗學(xué)問的弘揚 都要以生命的枯萎為代價, 那么世間學(xué)問的最終目的又是為了甚么呢? 如果輝煌的歷史 總是給人們帶來如此沉重的身心負(fù)擔(dān), 那么再過千年, 人類不就要被自己創(chuàng)造的精神成果壓得喘不過氣來? 如果精神和體魄總是矛盾, 深邃和青春總是無緣, 學(xué)識和游戲總是對立, 那么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 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8】:社會污濁中也會隱伏著人性的大合理, 而這種大合理的實現(xiàn)方式 又常常怪異到正常的人們所難以容忍。 反之,社會歷史的大光亮, 又常常以犧牲人本體的許多重要命題為代價。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9】:世間具正溫煦的美色,都熨帖著大地,潛伏在深入谷。君臨萬物的高度,到頭來只構(gòu)成自我嘲弄。 --余秋雨 《文化苦旅》
【50】:人類總是缺乏自信, 進進退退,走走停停, 不斷地自我耗損,又不斷地為耗損而再耗損。 結(jié)果,僅僅多了一點自信的李冰, 倒成了人們心中的神。 ... 人們在虔誠膜拜, 膜拜自己同類中更像一點人的人。 --余秋雨 《文化苦旅》
【51】:世間的種種定位畢竟都還有一些可選擇的余地,也許,正是對這種可選擇性的承認(rèn)與否定的幅度,最終決定著一個人的心理年齡,或者說大一點,決定著一種文化、一種歷史的生命潛能和更新可能。 --余秋雨 《文化苦旅》
【52】:如果人生和歷史 都是拔離了瑣碎事物的建構(gòu), 那么它們也就不屬于現(xiàn)實世界。 --余秋雨 《文化苦旅》
【53】:時間的力量 只能靠著體力慢慢去爬、去體會, 不能拿著一張照片輕松地去看。 一輕松,全都變味。 --余秋雨 《文化苦旅》
【54】:哲理產(chǎn)生在兩種相反力量的周旋之中。 --余秋雨 《文化苦旅》
【55】:友情的敗壞,是從利用開始的 --余秋雨 《文化苦旅》
【56】:“朝辭白帝彩云間”,“白帝”當(dāng)然是一個人,李白一大清早與他告別。這位帝王著一身縞白的銀袍,高高地站立在山石之上。他既然穿著白衣,年齡就不會很大,高個,瘦削,神情憂郁而安詳,清晨的寒風(fēng)舞弄著他的飄飄衣帶,絢麗的朝霞燒紅了天際,與他的銀袍互相輝映,讓人滿眼都是光色流蕩。他沒有隨從和侍衛(wèi),獨個兒起了一個大早,詩人遠(yuǎn)行的小船即將解纜,他還握著手細(xì)細(xì)叮嚀。他的聲音也像純銀一般,在這寂靜的山河間飄蕩回響。但他的話語很難聽得清楚,好像來自另一個世界。他就住在山頭的小城里,管轄著這里的叢山和碧江。 --余秋雨 《文化苦旅》
【57】:有趣的是,這條降雨量的界線,與萬里長城多方重疊??梢姡f里長城的功用是區(qū)分兩種文明,讓農(nóng)耕文明不受游牧文明的侵犯。因此,這是天地之力借秦始皇之手畫下的一條界線。這樣一來,中華文明的三條天地之線,也就是黃河、長江、長城從長城內(nèi)側(cè)的農(nóng)耕文明來看,侵犯總是壞事;但是,從長城外側(cè)的游牧文明來看,用馬蹄開拓空間,正是自己的文明本性,不應(yīng)該受到阻攔。于是有戰(zhàn)爭,有長城內(nèi)外一系列奇特的歷史。 ?干燥和濕潤發(fā)生了摩擦,寒冷和溫暖拔出了刀戟,馬鞭和牛鞭甩在了一起,草場和莊稼展開了拉鋸…… ?沖突是另一種交融。長城內(nèi)外的沖突和交融正是中國文化的核心主題,其重要,遠(yuǎn)遠(yuǎn)超過看起來很重要的邦國爭逐、朝代更替。我平生走得最多、寫得最多的,也恰恰是這些地帶。 --余秋雨 《文化苦旅》
【58】:人生真是艱難, 不上高峰發(fā)現(xiàn)不了它, 上了高峰又于能與它近乎。 看來,注定要不斷地上坡下坡。 --余秋雨 《文化苦旅》
【59】:斯坦因看到的,是凄艷的晚霞,那里,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流血。 《文化苦旅》
【60】:健全的人生須不斷立美逐丑, 然而,有時我們還不得不告別一些美, 張羅一個個酸楚的祭奠。 世間最讓人消受不住的, 就是對美的祭奠。 --余秋雨 《文化苦旅》
【61】:記住,你們或許已在創(chuàng)造著某種永恒。 你們每天所做的事情中, 有一些立即就會后悔, 有一些卻有穿越幾十年的重量。 --余秋雨 《文化苦旅》
【62】:青菜大米粥,加上藿香正氣丸,入口便回神,這就是中國人 --余秋雨 《文化苦旅》
【63】:修善,總意味著一定程度的損壞。 --余秋雨 《文化苦旅》
【64】:傳說和感悟中 或許存在著比實物證據(jù)更大的真實。 傳說有不真實的外貌, 但既然能與不同時空無數(shù)傳說者的感俉對應(yīng)起來, 也就有了某種深層真實, 實物證據(jù)有真實的外貌, 但世界萬事衍化為各種實物形態(tài) 的過程實在隱伏著大量的隨機和錯位。 --余秋雨 《文化苦旅》
【65】:即便是在一種近似先天的定位中, 往往也能追尋到前人徘徊的身影, 那我們又何必把這種定位 看成天生血緣呢? --余秋雨 《文化苦旅》
【66】:過于玄艷的造化, 會產(chǎn)生一種疏離, 無法與它進行家常性的交往。 ... 人與美的關(guān)系,竟是如此蹊蹺。 --余秋雨 《文化苦旅》
【67】:淺渚波云影,小橋流水江村。 《文化苦旅》
【68】:單向完滿的理想狀態(tài),多是夢境。人類難以掙脫的一大悲哀,便在這里。 --余秋雨《文化苦旅》
【69】:現(xiàn)代藝術(shù)家在哪里?請從精致入微的筆墨趣味中在往前邁一步吧!認(rèn)人民和歷史最中接受的,是坦誠而透的生命。 《文化苦旅》
【70】:在如此廢墟面前,科場案的曲直,親人們的屈死,只是變成了歷史褶皺中的微塵。 --余秋雨 《文化苦旅》
【71】:君臨萬物的高度,到頭來只能構(gòu)成自我嘲弄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炊煙起了,我在門口等你。夕陽下了,我在山邊等你。葉子黃了,我在樹下等你。月兒彎了,我在十五等你。細(xì)雨來了,我在傘下等你。流水凍了,我在河畔等你。生命累了,我在天堂等你。我們老了,我在來生等你。能廝守到老的,不只是愛情,還有責(zé)任和習(xí)慣。
【2】老人歌頌青年時代,大多著眼于青年時代擁有無限的可能性。但他們忘了,這種可能性落實在一個具體個人身上,往往是窄路一條。錯選了一種可能,也便失落了其他可能。說起來青年人日子還長,還可不斷地重新選擇,但一個實實在在的人是由種種社會關(guān)系和客觀條件限定在那里,重新選擇的自由度并不是很大?!耙皇ё愠汕Ч藕蕖钡谋瘎√幪幇l(fā)生,只不過多數(shù)失足看起來不像失足而已。 《關(guān)于年齡》
【3】一個橫貫終生的品德基本上都是在青年時代形成的,可惜在那個至關(guān)重要的時代,青年人受到的正面的鼓動永遠(yuǎn)是為成功而搏斗,而一般所謂的成功總是打有排他性自私性的印記。結(jié)果,臉頰上還沒有皺紋的他們,卻在品德上挖下了一個個看不見的黑洞。 《關(guān)于年齡》
【4】如果我不在乎你,我不會在為你笑;不會變得這么脆弱;不會在意你做的每件事;不會靜靜的想著你發(fā)呆;不會記住你說的每句話;不會為你心痛;不會自己一人珍惜與你在一起的時刻;不會總是不由自主的想起你;不會這么輕易的讓痛苦折磨自己;不會為了無關(guān)重要的小細(xì)節(jié)跟你爭執(zhí);這一切只因為我在乎你。
【5】他們說,別幼稚了.穩(wěn)重一點.他們都說得沒錯,可是,我可不可以,最后一次重溫兒時的快樂.然后從此丟棄那顆童真的心,做大家都希望我做的,成熟而穩(wěn)重的人.我一直想知道,倘若他們看到,那一刻,我如此快樂的表情,還會不斷地催我成長,讓我成熟嗎?
【6】你,一個最重要的過客,之所以是過客,因為你未曾會為我停留。曾經(jīng)在我人生中撒下歡樂的種子,之所以只是種子而不開花,因為你未曾為它澆水施肥。曾經(jīng)劃下我人生中的一根傷痕,之所以有傷痕,因為你未曾溫柔地憐憫過。曾經(jīng)給我一線的光明而瞬間帶來全部的黑暗,之所以灰暗,因為你未曾想過為我照亮。
【7】誰也不要躲避和掩蓋一些最質(zhì)樸最自然的人生課題如年齡問題。
【8】余秋雨的書法(張)再高的職位,再多的財富,再大災(zāi)難,比之于韶華流逝歲月滄桑長幼對視生死交錯,都成了皮相。北雁長鳴,年邁的帝王和年邁的乞丐一起都聽到了;寒山掃墓,長輩的淚滴和晚輩的淚滴卻有不同的重量。 《關(guān)于年齡》
【9】我不贊成太多地歌頌青年,而堅持認(rèn)為那是一個充滿陷阱的年代。陷阱一生都會遇到,但青年時代的陷阱最多最大最險。 《關(guān)于年齡》
【10】女人,你總是那么害怕離別,卻總是假裝堅強;女人,你總是那么害怕黑夜,卻總是暗自躲藏;女人,你總是那么害怕獨處,卻總是孤單一人;女人,你總是那么容易付出,明知是痛苦,卻還那么執(zhí)著;女人,你總是那么容易受傷,明知是欺騙,卻還自欺欺人;女人,你怎么總是那么傻,讓人心疼。
【11】我們一直覺得妥協(xié)一些將就一些容忍一些可以得到幸福,但當(dāng)你的底線放得越低,你得到的就是更低的結(jié)果?!灰偙г棺约河龅降娜硕疾豢孔V,如果別人總這么對你,那么一定是你教會了別人用這樣的方式對你。……愛是平等的,可以付出更多,也可以愛他更多,但決不是妥協(xié)將就容忍。
【12】因為有你,我認(rèn)真過,我改變過,我努力過,我悲傷過……我傻,為你傻;我痛,為你痛;深夜里,你是我一種慣性的回憶…我不想在為過去而掙扎,我不想在為過去而努力,我不想在為思念而牽掛,可這些都只是不想,我做不到……
【13】記住,不是眼淚就可以挽回失去的,所以不要輕易流下你的淚;記住,不是傷心就一定要哭泣,所以不要那么吝嗇你的微笑;記住,不是你認(rèn)為可以給予就給予,所以不要那么輕易許下承諾;記住,不是你做的不夠好,所以不要悲憫的以為自己一事無成;記住,不是只有你一個人在努力,所以不要輕易的就放棄。
【14】有些事,明知是錯的,也要去堅持,因為不甘心;有些人,明知是愛的,也要去放棄,因為沒結(jié)局;有時候,明知沒路了,卻還在前行,因為習(xí)慣了。
【15】如果有一天我不再煩你,如果有一天,你的生活中沒有了我,沒有了每天的電話,每天的留言,每天的關(guān)心,每天的小小脾氣。我把一切一切都表現(xiàn)了出來,你知道了,清楚了,了解了,最終感動了,可是我卻離開了。今天陌生的,是昨天熟悉的……
【16】我也有辛酸苦楚,不說罷了。我也有執(zhí)念不放,不說罷了。我也有千回百轉(zhuǎn),不說罷了。我不是裝傻賣乖,不說罷了。不是我未看見,不是我沒想過,不是我不懂得,只是不說罷了。
【17】每個人都有一個死角,自己走不出來,別人也闖不進去。我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每個人都有一道傷口,或深或淺……我把最殷紅的鮮血涂在那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每個人都有一行眼淚,喝下的冰冷的水,醞釀成的熱淚。我把最心酸的委屈匯在那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18】有人告訴我魚的記憶只有秒,秒之后它就不記得過去的事情,一切又都變成新的。所以,在那小小的`魚缸里魚兒,永遠(yuǎn)不會感到無聊。我寧愿是只魚,秒一過就什么都忘記,曾經(jīng)遇到的人,曾經(jīng)做過的事都可以煙消云散,可我不是魚。無法忘記我愛的人,無法忘記牽掛的苦無法忘記相思的痛……
【19】有時候,我們感覺走到了盡頭,其實只是心走到了盡頭。再深的絕望,都是一個過程,總有結(jié)束的時候,回避始終不是辦法。鼓起勇氣昂然向前,或許機遇就在下一秒。幾米說過,我總是在最深的絕望里,看見最美的風(fēng)景。
【20】有一天你會忘記我,投身于新的愛情放縱在她的世界里;有一天你會有一個美麗的妻子,可愛的孩子;有一天你會忙碌在紛
【21】常常會在不經(jīng)意間想起曾經(jīng)的某個人,不是忘不了,而是放不下。那些不愿再向任何人提起的牽掛,在黑暗的角落里潛滋暗長??偸窃诓欢異鄣臅r候遇見了不該放棄的人,在懂得愛以后卻又偏偏種下無意的傷害遇見某個人才真正讀懂了愛的含義;錯過某個人,才真正體會到了心痛的感覺。
【22】做一個快樂的女子,一定要快樂,不快樂也要制造快樂,笑容不一定能使世界綻放,卻可放松緊繃的胸膛,開心,就笑,讓大家都感染到,悲傷,就哭,美容,傾訴,然后一切歸零,爽朗,對內(nèi)心卑微的自己笑笑,汲取安慰和力量,信賴,神清氣爽,然后可以輕舞飛揚,生活,其實沒有什么大不了。
【23】永遠(yuǎn)也不要記恨一個男人,畢竟當(dāng)初,他曾愛過你,疼過你,給過你幸福。永遠(yuǎn)不要說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好男人了,或許明天,你就會遇到愛你的那個男人,在你眼里,他再壞也是好。其實,分手之后沒必要記恨,更沒必要自暴自棄。愛情不屬于固定的兩個人,而是合。
【24】人的一生:歲出場,歲成長,歲彷徨,歲定向,歲打拼,歲回望,歲告老,歲搓麻,歲曬太陽,歲躺床上,歲掛墻上。生的偉大,死的凄涼,能牽手的時候,請別肩并肩,能擁抱的時候,請別手牽手,能相愛的時候,請別說分開。一生就這么短暫而已。
【25】愛情里,總有一個主角和一個配角,累的永遠(yuǎn)是主角,傷的永遠(yuǎn)是配角;有時,愛也是種傷害:殘忍的人,選擇傷害別人,善良的人,選擇傷害自己;人生就是一種承受,需要學(xué)會支撐。支撐事業(yè),支撐家庭,甚至支撐起整個社會,有支撐就一定會有承受,支撐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壓力。
中國傳統(tǒng)文人究竟有哪些共通的精神素質(zhì)和心理習(xí)慣,這個問題,現(xiàn)在已有不少海內(nèi)外學(xué)者在悉心研究。這種研究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但也時時遇到麻煩。年代那么長,文人那么多,說任何一點共通都會涌出大量的例外,而例外一多,所謂共通云云也就很不保險了。如果能對例外作一一的解釋,當(dāng)然不錯,但這樣一來,一篇文章就成了自己出難題又自己補漏洞的尷尬格局。補來補去,痛快淋漓的主題都被消磨掉了,好不為難煞人。
我思忖日久,頭腦漸漸由精細(xì)歸于樸拙,覺得中國傳統(tǒng)文人有一個不存在例外的共同點;他們都操作著一副筆墨,寫著一種在世界上很獨特的毛筆字。不管他們是官屠宰輔還是長為布衣,是俠骨赤膽還是蠅營狗茍,是豪壯奇崛還是脂膩粉漬,這副筆墨總是有的。
筆是竹竿毛筆,墨由煙膠煉成。濃濃地磨好一硯,用筆一舔,便
一切精神文化都是需要物態(tài)載體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就遇到過一場載體的轉(zhuǎn)換,即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這場轉(zhuǎn)換還有一種更本源性的物質(zhì)基礎(chǔ),即以“鋼筆文化”代替“毛筆文化”。五四斗士們自己也使用毛筆,但他們是用毛筆在呼喚著鋼筆文化。毛筆與鋼筆之所以可以稱之為文化,是因為它們各自都牽連著一個完整的世界。
作為一個完整的世界的毛筆文化,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可挽回地消逝了。
誠然,我并不否定當(dāng)代書法的成就。有一位朋友對我說,當(dāng)代書法家沒有一個能比得上古代書法家。我不同意這種看法。古代書法家的隊伍很大,層次很多,就我見聞所及,當(dāng)代一些書法高手完全有資格與古代的許多書法家一比高低。但是,一個無法比擬的先決條件是,古代書法是以一種極其廣闊的社會必需性為背景的,因而產(chǎn)生得特別自然、隨順、誠懇;而當(dāng)代書法終究是一條刻意維修的幽徑,美則美矣,卻未免失去了整體上的社會性誠懇。
在這一點上有點像寫古詩。五四以降,能把古詩寫得足以與古人比肩的大有人在,但不管如何提倡張揚,唐詩宋詞的時代已絕對不可能復(fù)現(xiàn)。詩人自己可以寫得非常得心應(yīng)手(如柳亞子、郁達夫他們),但社會接納這些詩作卻并不那么熱情和從容了。久而久之,敏感的詩人也會因寂寞而陷入某種不自然。他們的藝術(shù)人格,或許就會因社會的這種選擇而悄悄地重新調(diào)整。這里遇到的,首先不是技能技巧的問題。
我非常喜歡的王
在富麗的大觀園中筑一個稻香村未免失之矯揉,農(nóng)舍野趣只在最平易的鄉(xiāng)村里。時裝表演可以引出陣陣驚嘆,但最使人舒心暢意的,莫過于街市間無數(shù)服飾的整體鮮亮。成年人能保持天真也不失可喜,但最燦爛的天真必然只在孩童們之間。在毛筆文化鼎盛的古代,文人們的衣衫步履、談吐行止、居室布置、交際往來,都與書法構(gòu)成和諧,他們的生命行為,整個兒散發(fā)著墨香。
相傳漢代書法家?guī)熞斯傧矚g喝酒,卻又常常窘于酒資,他的辦法是邊喝邊在酒店墻壁上寫字,一時觀者云集,紛紛投錢。你看,他輕輕發(fā)出了一個生命的.信號,就立即有那么多的感應(yīng)者。這與今天在書法展覽會上讓人贊嘆,完全是另一回事了。整個社會對書法的感應(yīng)是那樣敏銳和熱烈,對善書者又是如此尊敬和崇尚。這使我想起現(xiàn)代的月光晚會,哪個角落突然響起了吉他,整個晚會都安靜下來,領(lǐng)受那旋律的力量。
書法在古代的影響是超越社會蕃籬的。師宜官在酒店墻上寫字,寫完還得親自把字鏟去,把墻壁弄得傷痕斑斑,但店主和酒保并不在意,他們也知書法,他們也在驚嘆。師直官的學(xué)生梁鴿在書法上超越了老師,結(jié)果成了當(dāng)時的政治權(quán)勢者爭奪的人物。他曾投于劉表門下,曹操破荊州后還特意尋訪他,既為他的字,也為他的人。在當(dāng)時,字和人的關(guān)系難分難舍。曹操把他的字懸掛在營帳中,運籌帷幄之余悉心觀賞。在這里,甚至連政治軍事大業(yè)也與書法藝術(shù)相依相傍。
我們今天失去的不是書法藝術(shù),而是烘托書法藝術(shù)的社會氣氛和人文趨向。我聽過當(dāng)代幾位大科學(xué)家的演講,他們寫在黑板上的中文字實在很不像樣,但絲毫沒有改變?nèi)藗儗λ麄兊淖鹁?。如果他們在微積分算式邊上寫出了幾行優(yōu)雅流麗的粉筆行書,反而會使人們驚訝,甚至感到不協(xié)調(diào)。當(dāng)代許多著名人物用毛筆寫下的各種題詞,恕我不敬,從書法角度看也大多功力不濟,但不會因此而受到人們的
古代文人苦練書法,也就是在修煉著自己的生命形象,就像現(xiàn)代西方女子終身不懈地進行著健美訓(xùn)練,不計時間和辛勞。
由此,一系列現(xiàn)代人難以想象的奇跡也隨之產(chǎn)生。傳說有人磨墨寫字,日復(fù)一日,把貯在屋檐下的幾缸水都磨干了;有人寫畢洗硯,把一個池塘的水都洗黑了;有人邊走路邊在衣衫上用手指劃字,把衣衫都劃破了……最令人驚異的是,隋唐時的書法家智永,寫壞的筆頭竟積了滿滿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