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善言天者,必驗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大醫(yī)習業(yè)》)
2.善攝生者,無犯日月之忌,無失歲時之和。(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養(yǎng)性》)
3.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漢·張機《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
4.人是小乾坤,得陽則生,失陽則死。(明·張介賓《類經附翼·大寶論》)
5.天地之理,有開必有合;用藥之機,有補必有瀉。(清·程國彭《醫(yī)學心悟·論補法》)
6.醫(yī)也者,順天之時,測氣之偏,適人之情,體物之理。(清·吳瑭《溫病條辨·解兒難》)
7.精是吾神,氣是無道,藏精養(yǎng)氣,保守堅真。(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
8.人生如天地,和煦則春,慘郁則秋。(清·程杏軒《醫(yī)述·醫(yī)學溯源》)
9.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靈樞·順氣一日分四時》)
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靈樞·順氣一日分四時》)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紀·擊壤歌》)
12. 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13.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素問·寶命全形論》)
14.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寶命全形論》)
15.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厭于己。(《素問·舉痛論》)
16.飽食即臥,乃生百病。(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道林養(yǎng)性》)
17.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呂氏春秋·盡數(shù)》)
18.早起不在雞鳴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卷七百二十》)
19.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戰(zhàn)國·孟子《孟子·盡心》)
20.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21.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素問·上古天真論》)
22.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素問·上古天真論》)
23.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素問·上古天真論》)
24.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fā)緩形,以使志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25. 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素問·移精變氣論》)
26.謹?shù)廊绶ǎL有天命。(《素問·生氣通天論》)
27.食后須行百步多,手摩臍腹食消磨。(清·尤乘《壽世青編·孫真人衛(wèi)生歌》)
28.精、氣、神,養(yǎng)生家謂之三寶。(明·綺石《理虛元鑒·心腎論》)
29.善服藥者,不如善保養(yǎng)。(明·解縉《永樂大典·卷一萬一千六百二十》)
30.乳貴有時,食貴有節(jié)。(清·吳謙等《醫(yī)宗金鑒·幼科心法要訣》)
31.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呂氏春秋·盡數(shù)》)
32.善養(yǎng)性者,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食欲數(shù)而少,不欲頓而多。(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道林養(yǎng)性》)
33.小兒無凍餓之患,有飽暖之災。清·吳瑭《溫病條辨·解兒難》
34.夫醫(yī)者,非仁愛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晉·楊泉《物理論》)
35.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
36.凡大醫(y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大醫(yī)精誠》)
37.大醫(yī)精誠(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大醫(yī)精誠》)
38.為醫(y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yī),自矜己德。(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大醫(yī)精誠》)
39.醫(y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大醫(yī)精誠》)
40.凡為醫(yī)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謂明理以盡數(shù)也;正物者,謂能用藥以對病也。(南宋《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醫(yī)工論》)
41.凡為醫(yī)者,性情溫雅,志必謙恭,動必禮節(jié),舉止和柔。(南宋《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醫(yī)工論》)
42.業(yè)醫(yī)者,活人之心不可無,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劉昉《幼幼新書·自序》)
43.未醫(yī)彼病,先醫(yī)我心。(宋·劉昉《幼幼新書·自序》)
44.醫(yī)非仁愛不可托,非廉潔不可信。(元·戴良《九靈山房集·卷十一》)
45.人身疾苦,與我無異。凡來請召,急去無遲。(明·江瓘《名醫(yī)類案·醫(yī)戒》)
46.(醫(yī))勿重利,當存仁義,貧富雖殊,藥施無二。(明·龔廷賢《萬病回春·云林暇筆》)
47.(醫(yī))以活人為心,不記宿怨。(明·萬全《新刊萬氏秘傳幼科發(fā)揮·肺所生病》)
48.古人醫(yī)在心,心正藥自真。(明·馮夢龍《警世通言》)
49.夫醫(yī)必自愛自重,而后可臨大病而是托。(清·懷抱奇《醫(yī)徹·品行》)
50.良醫(yī)處世,不矜名,不計利,此其立德;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清·葉桂《臨證指南醫(yī)案·華序》)
51.醫(yī)之為道大矣,醫(yī)之為任重矣。(清·喻昌《醫(yī)門法律·自序》)
52.醫(yī),仁術也。仁人君子,必篤于情。(清·喻昌《醫(yī)門法律·問病論》)
53.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后晉·張昭遠《舊唐書·孫思邈傳》)
54.望聞問切宜詳,補瀉寒溫宜辨。(明·李中梓《醫(yī)宗必讀·行方智圓心小膽大論》)
55.拘于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于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素問·五藏別論》)
56.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后晉·張昭遠《舊唐書·孫思邈傳》)
57.醫(yī)非仁愛不可托,非廉潔不可信。(元·戴良《九靈山房集·卷十一》)
58.(醫(yī))勿重利,當存仁義,貧富雖殊,藥施無二。(明·龔廷賢《萬病回春·云林暇筆》)
59. 上醫(yī)醫(yī)國,其次疾人,固醫(yī)官也。(《國語·晉語八》
60.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1、木香行氣,平肝實腸;厚樸散滿,行水平胃。
2、兵無向導則不達賊境,藥無引使則不通病所。
3、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
4、氣聚則塞,氣散則通
5、百病挾痰
6、苔黃膩熱在肝膽,苔黃燥熱在脾胃。
7、熱痰主急驚,當瀉;脾虛主慢驚,當補。
8、木熱則流脂,肝熱未有不見痰者!
9、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見汗不發(fā)汗,有熱莫攻熱;
10、石膏其性,一善清頭面之熱,二善清咽喉之熱,三善清瘟疹之熱,四善清痰喘之熱。
11、脾臟宜補則??;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惡寒;土惡濕而喜燥。
12、血有余則怒,不足則恐。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13、忍怒以全陰,抑喜以養(yǎng)陽。
14、胃陽弱而百病生,脾陰足而萬邪息。
15、治痰法,實脾土,燥脾濕是治其本。
16、久病先針足三里
17、諸花皆升,唯旋復花獨降。
18、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19、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20、養(yǎng)心莫過于寡欲。--《醫(yī)學入門》
21、小病理氣血,大病調陰陽。
22、古人醫(yī)在心,心正藥自真。
23、風為百病之長,頭為諸陽之會。
24、善醫(yī)者,法門廣大無邊。不善醫(yī)者,小心與大膽均誤也。
25、凡病夜則增劇,晝則安靜,是陰病有余及血病氣不病。
26、胃為陽土,宜涼宜潤;肝為剛臟,宜柔宜和。
27、肝隨脾升,膽隨胃降。
28、無痰不作眩,無風不作眩,無虛不作眩。
29、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
30、久病必虛、久病必瘀、久病及腎、久病入絡
31、未醫(yī)彼病,先醫(yī)我心。
32、治急性病要有膽有識,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33、脾喜燥而惡濕,胃喜濕而惡燥。
34、上氣虛者,升而舉之;下氣虛者,納而歸之;中氣虛者,溫而補之。
35、大黃去積,水蕩之也;巴豆去積,火燎之也。
36、學不博不足以達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變。
37、乙癸同源,肝腎同治;滋腎水即以榮肝木;瀉肝火即以安腎水。
38、黃芩之退熱,乃寒能勝熱,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熱,乃苦以發(fā)之,散火之標也。
39、宜補脾陽者,雖干姜、附子轉能生津;宜補脾陰者,雖石膏、知母轉能開胃。
40、凡大醫(y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
41、腎中陰虛則肝心之病起;腎中陽虛則脾肺之病生。
42、喘氣毋耗氣,精遺勿澀泄,明得個中趣,方是醫(yī)中杰。
43、救陰不在血,而在養(yǎng)津與測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
44、水系有形之飲;濕為無形之邪。
45、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爛煮也;一口化,細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46、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調脾胃為切要。
47、氣有余便是火;氣不足便成寒。
48、柴胡散膽經之專藥,即能散其郁勃之氣,復能解其郁結之熱,郁中有熱,故風藥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49、胃陽不傷不吐;脾陽不傷不瀉。邪正不爭不痛;營衛(wèi)不乖不寒熱
50、腸癰下不厭早,腸癖補不厭遲。
51、陽絡傷則吐血,陰絡傷則便血。
52、脾氣喜升 胃氣喜降
53、熟讀而精靈自啟,思深而神鬼可通。
54、血之失于吐衄者,陽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陰之不升也。
55、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
56、病不辨則無以治,治不辨則無以痊。
57、人身不過表里,氣血不過虛實。
58、疹是太陰風熱,癍是陽明火毒。
59、早上頭痛屬氣虛。晚上頭痛屬血虛。
60、回陽之中,必佐陰藥;攝陰之內,必兼顧陽氣。
61、氣燥血必燥,清氣藥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氣亦燥,滋燥藥中可加入蘆根、石斛。
62、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63、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精補;精補不如神補。
64、內傷之病,多歸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65、凡病晝則增劇,夜則安靜,是陽病有余及氣病血不病。
66、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補肝,宜降氣
67、見肝之病,知當傳脾,當先實脾。
68、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熱傷氣,益氣而暑自消;暑熱傷陰,益陰而暑自退。
69、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候 .
70、諸厥固泄,皆屬于下
71、有觸心動為驚,無觸心動為悸。
72、暑有陰陽之分,尿有赤濁之別。
73、痛則不通,通則不痛。
74、蓋外無惡寒發(fā)熱身痛之表證,則不必用桂枝;內無眩悸吐涎之里證,則不必用肉桂。
75、舉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脈);舉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脈)。
76、病人不忌口,醫(yī)生白動手
77、上下交損,當治其中。
78、汗出不解,非風即濕,復雜做事,簡單做人!
79、面腫為風,腳腫為水。
80、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
81、吳茱萸為厥陰之主藥,上可溫胃寒,下可救腎陽。
82、渴喜飲冷,腹中有熱,渴喜飲熱,腹中有寒。
83、行氣則后重自除,理血則膿血自愈。
84、脅為肝膽之區(qū),禁用汗、吐、下三法。(脅痛)
85、白丹皮去無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來寒熱之骨蒸。
86、血得寒則凝,得熱則行,見黑既止。
87、法不過仲景,理不過內經。
88、邪在皮毛者,汗而發(fā)之。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89、黃疸必傷血,治黃要活血
90、汗藥宜早,下藥宜遲。
91、肺虛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虛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腎虛有痰宜補腎以引其歸臟
92、業(yè)醫(yī)者,活人之心不可無,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93、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無需只祛痰;貴在治氣以為要,氣順則津液自行,絕其源泉痰即消。
94、荊芥最散血中之風。
95、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96、巔頂之上,唯風可到。
97、陰陽虛者,須培腎元,以陰陽蓄于腎也;氣血虛者,須調脾胃,以氣血生于脾胃也。
98、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99、疏肝勿忘和胃,理氣慎防傷陰(疏肝和胃,理氣養(yǎng)陰)
100、凡治病勿傷胃氣,久病宜保脾土。
101、陰虛者能發(fā)熱,以真陰虧損,水不制火也;陽虛者能發(fā)熱,以元陽敗竭,火不歸源也。
102、俱視獨見,無與眾謀。
103、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輕淺,以出入主其外。
104、醫(yī)家不用新荊芥,木賊從來不用鮮。
105、秦艽退黃最妙,以其性能退陽明經濕熱邪氣也。
106、百病生于氣
107、不宜苦寒伐胃府,陽明無熱不輕攻。
108、神靜則心火自降,欲斷則腎水自升。
109、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為實。
110、熱邪傷陰,陽明消爍,宜清宜涼;太陰告困,濕濁彌漫,宜溫宜散。
111、腎臟內寓真陽,非溫不納;肝臟內寄相火,非清不寧。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
1、選擇醫(yī)學可能是偶然,但你一旦選擇了,就必須用一生的忠誠和熱情去對待它?!娔仙?/p>
2、醫(yī)術是一切技術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希波克拉底
3、一位西哲說:“醫(yī)學是一門科學,但要成為一名醫(yī)術高超的大夫卻是一門藝術。”
4、馬克思:“認識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療效重于理論)
5、人不窮理,不可以學醫(yī);醫(yī)不窮理,不可以用藥。
6、博學而后成醫(yī),厚德而后為醫(yī),謹慎而后行醫(yī)!
7、凡為醫(yī)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人?!夺t(yī)工論》
8、醫(yī)者,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精?!夺t(yī)宗金鑒凡例》
9、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香,亦當為良醫(yī)?!獜堉倬?/p>
10、只要生命還可珍貴的`,醫(yī)生這個職業(yè)就永遠備受崇拜!——愛默生
11、無恒德者,不可以作醫(yī)。——《古今圖書集成醫(yī)部全錄》
12、醫(yī)者父母心,急患者之所急。
13、醫(yī)為仁人之術,必具仁人之心。
14、醫(yī)之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15、藥理與事理相合,醫(yī)法與心法不二。
16、上醫(yī)治國,中醫(yī)治人,下醫(yī)治病。
17、醫(yī)病醫(yī)心難醫(yī)命,顧利顧名不顧身。
18、德不近佛者不以為醫(yī),才不近仙者不以為醫(yī)。——裘法祖
19、良醫(yī)則貴察聲色,神工則深究萌芽。——《千金翼方序》
20、醫(yī)以濟世,術貴乎精?!独碛逋庵畏揭匝浴?/p>
21、良醫(yī)者,常治無病之人,故無病。圣人者,常治無患之患,故無患也?!痘茨献印?/p>
22、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饵S帝內經》
23、上醫(yī),醫(yī)未病之??;中醫(yī),醫(yī)欲病之病;下醫(yī),醫(yī)已病之病?!獙O思邈
24、臨病若能三思,用藥終無一失。——《食物本草會纂病機賦》
25、醫(yī)者人之司命,如大將提兵,必謀定而后戰(zhàn)?!秲啥坚t(yī)案北案》
26、病人理應指望把醫(yī)生培養(yǎng)成為一個專心的傾聽者,仔細的觀察者,敏銳的交談者和有效的臨床醫(yī)生,而不是僅僅滿足于治療某些疾病?!稅鄱”ば浴?/p>
27、當我們決心要成為醫(yī)生的那一刻,我們的身上已經掛上了一條看不見的鎖鏈,讓我們背負醫(yī)生?!▏乜漆t(yī)學之父雷涅克
28、醫(yī)者仁術,圣人以之贊助造化之不及,所貴者,扶危救困,起死回生耳。——《活幼心法卷一》
29、敬畏生命,是醫(yī)生的第一品格。
30、治急性病要有膽有識,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岳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