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陽臺,
四季花草,輪番開放 ,
狗尾草,
都活出自己的模樣,
迎接一切綠的生命·, 野百合,也會在春天歌唱。
夏日的傍晚,
余暉中的蘭花草,
在風中
搖曳,張望。
還有,便是那茉莉花優(yōu)雅的香。
白蘭花下,
兩本閑書
一杯淡茶
陽臺上的散文,
質(zhì)樸無華 。 偶爾的仰望,
只為天邊那一抹紅,
任風中的'葉,沙沙得響。
陽臺的秋月美。
皎皎空中孤月輪。
茗一杯香茶,
心生朦朧,
恍惚間,天上?人間?
遠遠地,誰的簫聲?
清婉悲涼。
楊柳 拂堤,鶯飛草長,
陽臺上的宋詞,
婉約悠揚。
外面的世界,
繁花似錦,
鳥語花香,
吾獨愛這,陽臺一方。
古詩原文
接葉巢鶯,平波卷絮,斷橋斜日歸船。能幾番游,看花又是明年。東風且伴薔薇住,到薔薇、春已堪憐。更凄然。萬綠西泠,一抹荒煙。
當年燕子知何處,但苔深韋曲,草暗斜川。見說新愁,如今也到鷗邊。無心再續(xù)笙歌夢,掩重門、淺醉閑眠。莫開簾,怕見飛花,怕聽啼鵑。
譯文翻譯
黃鶯巢居在密葉之間,柳絮輕輕飄落在湖面。斜陽已近暗淡,斷橋處有返家的歸船。還能有幾番春游?賞花又要等到明年。春風且陪伴著薔薇留住吧,因為等到薔薇開花時,春光已經(jīng)非常可憐。更令人感覺凄楚不堪,掩隱在萬綠叢中的西泠橋畔,昔日是何等的熱鬧喧闐,如今卻只留下一抹荒寒的暮煙。當年棲息在朱門大宅的燕子,如今不知飛向何邊?往日風景幽勝的去處,只見處處長滿苔蘚,荒草掩沒了亭臺曲欄,就連那些清閑的白鷗,也因新愁而白了發(fā)顛。我再也沒有心愿,去重溫縱情歡樂的舊夢,只把自家的層層大門緊掩,喝點悶酒獨自閑眠。請不要拉開窗簾,我怕見那飛花片片的聲音,更怕見那悲切的聲聲啼鵑。
注釋解釋
接葉巢鶯:杜甫詩:“接葉暗巢鶯?!?/p>
斷橋:西湖孤山側橋名。
西泠:西湖橋名。
韋曲:在長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諸韋世居此地,因名韋曲。
斜川:在江西廬山側星子、都昌二縣間,陶潛有游斜川詩,詞中借指元初宋遺民隱居之處。
“見說二句”:沙鷗色白,因說系愁深而白,如人之白頭。辛棄疾《菩薩蠻》詞:“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p>
詩文賞析
此詞是張炎在南宋滅亡后重游西湖時所作的一首詞,從形式上看是“舊瓶裝新酒”,借西湖觀感這一舊話題抒發(fā)亡國之痛烈心情。《藝衡館詞選》引麥孺博云“亡國之音哀以思”。陳廷焯在《白雨齋詩話》評是詞為“凄涼幽怨,郁之至,厚之至”。
上闋起句寫春深美景,平和舒緩?!敖尤~巢鶯,平波卷絮”,從寫景起筆,用平緩的筆調(diào)寫出了春深時景。張詞的頭一句就化用杜詩“接葉暗巢鶯”。在密密麻麻的葉叢里,鶯兒正在以歌表意“平波卷絮”寫輕絮飄蕩,被微波卷入水中“斷橋斜日歸船”“斷橋”,一名段家橋,地處里湖與外湖之間,其地多栽楊柳,是游覽的好去處。張炎在這里寫的,正是抵暮始出的“歸船”。游船如舊,而心情已不再。筆鋒一轉(zhuǎn),“能幾番游?看花又是明年?!秉c出良辰美景仍在,卻是春暮時刻,未幾花將凋謝,只好靜待明年了。“春逝”的哀感彌漫于胸,只好挽留春天?!皷|風且伴薔薇住”,意思是說:東風呀,你伴隨著薔薇住下來吧。而薔薇花開,預示著春天的'即將結束?!暗剿N薇、春已堪憐”,春光已無幾時,轉(zhuǎn)眼就要被風風雨雨所葬送?!案嗳?,萬綠西泠,一抹荒煙。”盡管春天尚未歸,西泠橋畔,卻已是一片觸目驚心的荒蕪。筆意剛酣暢,卻又轉(zhuǎn)為傷悲。西泠橋是個“煙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xiāng)”,但現(xiàn)在只剩下“一抹荒煙”,今昔對比之強烈,已觸著抒發(fā)亡國之痛的主題了。
下闋起筆令人一振。“當年燕子知何處?”此句代用劉禹錫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贝嗽~在劉詩基礎上進一步點明了自己的故國之思。“韋曲”唐時韋氏世居地,在長安城南,“斜川”位于江西星子縣,陶淵明曾作《游斜川》詩,這里指西湖邊文人雅士游覽集會之地?!疤ι睢薄ⅰ安莅怠毙稳莼氖徖渎渲疇?。當年的繁華風流之地,只見一片青苔野草。昔日燕子也已尋不到它的舊巢。而且不光如此:“見說新愁,如今也到鷗邊”。詞人暗用了辛棄疾的兩句詞:“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币庵^連悠閑的鷗,也生了新愁。白鷗之所以全身發(fā)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常借用沙鷗的白頭來暗寫自己的愁苦之深。“無心再續(xù)笙歌夢,掩重門、淺醉閑眠”,此二句既說現(xiàn)在的倦怠失意,又點出自己從前的身份:貴公子和隱士?!澳_簾,怕見飛花,怕聽啼鵑?!薄伴_簾”照應“掩門”,“飛花”照應“卷絮”,“啼鵑”應“巢鶯”,首尾呼應,營造了一種花飄風絮,杜鵑啼血的悲涼氛圍。張炎此詞用鳥聲結尾,這就使詞有凄切哀苦的杜鵑啼泣之聲,余音裊裊,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這是一首寫春暮時景的詠物詞。寫春天的景色等是實寫,寫內(nèi)心的亡國之痛則是虛寫。以景示情,以情帶景,堪稱“郁之至,厚之至”。讀耐人尋味,耐人咀嚼。張炎是一個婉約派的詞人,追念故國之思不是直接傾瀉而出,而采取不直言的手法。借“怕見飛花、怕聽啼鵑”委婉的方式來表達。此詞章法謹嚴,有自然流動之勢,只是詞文過于蘊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思想的軟弱性。
《高陽臺》七夕
銀漢無垠,金簪有勢,袖揮腰斷癡情。
巧巧兮兮,神州喜鵲巢傾。
飛升重九云橋去,駕長風,直上宮庭。
護知音,琴瑟蕭箏,天籟新聲。
牛郎織女雙心一,想天涯阻斷,義鳥錚錚。
王母辭寒,誰知靈雀精誠。
東風應報堅貞意,戀千鐘,恩遇泓澄。
賦殘詞,洛水仙鄉(xiāng),浪碎舟輕。
訴衷情立秋夜
匆匆清韻送茫茫,點點話凄涼。
無心悵嘆新恨,望冷月,憶春光。
風瑟瑟,夜蒼蒼,沁芬芳。
玉輝南北,云罩東西,依舊家鄉(xiāng)。
如夢令月輝
最憶痛時無悔。望月蟾光凄美。淺雪譜清輝,依舊薛濤箋紙。
詩意,詩意。各在天涯盟誓。
如夢令雨后
兩岸柳親芳草。又喜芙蓉嬌好。粉蝶戲金蜂,反讓鶯啼鸝惱。
知了,知了。休臥高枝呱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