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軍工記憶》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開創(chuàng)或從事的事業(yè)與這個國家的前途緊密相連,與這個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當我們在電視上,報紙上,為他們的成果感到激動和自豪時,也許想不到,在這背后的是許許多多平凡的人,他們用持續(xù)一生的波瀾不驚,托起我們共同的驕傲,他們就是中國的軍工人,他們很多是沉默了一生的人,但是在他們的身上無不閃耀著一種軍工精神——默默無聞、自強不息、無私奉獻。
十七年的失敗與失望,十七年的困苦與煎熬,只為遼闊海面上的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十年磨一“艦”,寒來暑往,斗轉星移,向著心中那深藍的夢想,無數人在堅守中成功啟航;鷹擊長空,劍嘯蒼穹,從一無所有到世界領先,點滴的進步都充滿著挑戰(zhàn)與艱險,只為那一刻的藍天翱翔。這里沒有勾心斗角的斗爭,沒有阿諛奉承的圓滑,有的只是一代代軍工人的默默無聞。他們早已習慣了沒有鮮花的日子,每個人都各盡其職,他們就是大千世界中平凡的無名之輩,但是他們卻在用一生為不平凡的事業(yè)默默無聞的奮斗著。
沒有條件就創(chuàng)造條件。技術落后就靠智慧與勤奮來彌補。無數次地失敗,改進,測試,再失敗,再改進,只為向著目標一點點前進。但是在無數次的奮斗中,自強不息的品質卻被一代代軍工人傳承,促使他們在成功的道路上,歷盡艱辛,雖然備受磨難,但卻一往無前的地一次次沖擊極限。
不管是臨危受命還是秉忠值守,不論是風吹日曬還是嚴寒酷暑,一代代軍工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祖國的國防事業(yè),這不僅需要堅忍不拔的毅力,更需要堅定的信念和勇氣。沒有人抱怨,更多的是默默無聞的無私奉獻。當我們在電視上為他們的成果歡呼雀躍時,他們留給我們的卻更多的是“集體記憶”。
時光飛逝,歲月在每一代軍工人的臉上刻滿了抹不去的痕跡,一代代軍工人就這樣繼承著軍工精神,在自己的崗位上工作著,為祖國的國防事業(yè)奮斗著,但是他們卻沒有抱怨,因為他們知道:歷史不會忘記他們,祖國不會忘記他們,人民不會忘記他們。他們就是中國的軍工人,他們的精神叫軍工精神。
第二篇:往事塵封不住軍工魂——《軍工記憶》觀后感
近日,央視記錄頻道正在熱播大型軍事歷史紀錄片《軍工記憶》,為觀眾展示了我國研制尖端國防裝備艱苦卓絕的歷程,講述了一段段可歌可泣、催人奮進、感人淚下的塵封往事。雖然我們可能記不清那些軍工人的名字,但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yè)從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都離不開每一位軍工人默默付出的辛勤汗水。軍工人以他們的赤誠之心和開拓精神,書寫了國防科研史上的傳奇。這老一輩軍工人真不愧為中華民族的脊梁。通過觀看《“巨浪一號”潛地導彈》這一集,我也更加深刻的領會了航天精神的內涵和精髓。
特別能吃苦
1965年春天,周總理宣布擱淺了三年的核潛艇研制重新上馬。在國家一聲令下,一群年輕的科研人員拿起背包來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這可不是一場輕松的旅行,而是一場肩負著使命,歷經十七載潛心研究,克服艱苦環(huán)境,攻克無數技術難關的艱難之旅。剛到“巨浪一號”研制基地,所有的科研人員都被眼前的凄涼景象所震撼,沒有實驗室和資料室,工作人員就自己動手蓋土坯房,沒有辦公桌就在床上畫圖紙。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下,“巨浪一號”的總體設計和核心技術——固體發(fā)動機技術開始蹣跚起步。
特別能戰(zhàn)斗
條件雖然艱苦,工具雖然簡陋,差錯卻不能容忍。沒有捷徑可走,只能夜以繼日。科研人員為了盡快得出計算數據,白天黑夜不休息的連軸轉,有的工作人員累出病來還堅守在科研一線中。那時最先進的計算工具就是模擬計算機,計算效率低,操作繁瑣,用現代計算機一秒鐘就能算出的結果,在當時卻要一周的時間,甚至有很多的計算數據都是拿最基本的量角器和直尺得出的。這是需要多么頑強的戰(zhàn)斗精神才能完成的任務啊!
特別能攻關
固體燃料發(fā)動機噴口的溫度可達3000攝氏度,有最高熔點的金屬鎢也很難滿足環(huán)境要求??蒲腥藛T通過夜以繼日的攻關,進行數以百計次的高危險試驗,終于研制出能夠承受3000度高溫,滿足要求的復合材料,解決了固體發(fā)動機噴口材料的難題。美國“北極星”潛射導彈耗費了一百多發(fā)試驗彈,還專門在沿海建立了一個水下發(fā)射試驗平臺,科研經費達27.5億,這對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天文數字,我們無法擁有那么完善的試驗環(huán)境。于是在艱苦的條件下,科研人員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設計出了稱作“臺筒艇”的水下發(fā)射試驗技術并獲得成功,這在全世界絕無僅有。正是這一次次迫不得已的土辦法,書寫了我國國防裝備科研史上的奇跡。
特別能奉獻
參與“巨浪一號”研制的科研人員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工作特別認真,對導彈事業(yè)非常熱愛,他們把全部熱情都投進了潛射導彈的研制工作里,甚至有些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導彈事業(yè)中。時任“巨浪一號”的總設計師黃緯祿曾說:“中間不管失敗多少次,那么你最后一定要完成這個任務,除非你生命在成功之前結束了”。這句話說出了所有航天人的心聲,也是所有航天人奉獻精神的真實寫照。
“巨浪一號”的研制成功意義深遠,不僅為我國固體導彈發(fā)展鋪開了一條路,也為我國的戰(zhàn)略國防裝備走固體化的發(fā)展道路奠定了基礎。隨著我國軍事和經濟的不斷強大,越來越多的先進國防裝備研制成功,共同保衛(wèi)著祖國的安寧。
中共中央習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首次闡釋了“中國夢”的概念。他說:“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不同時期中國夢有不同的闡釋,但我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睂崿F中國夢,離不開強大的國防做保障。研制“巨浪一號”,正是那個時代我們要擺脫帝國主義核威脅的中國夢。在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下,我們實現了這個中國夢。研制先進國防裝備不是為牟取利益而欺凌他國的手段,而是通過手握這些先進的國防裝備,對他國產生有力的威懾,使自己在國際對話和博弈中,擁有更高的姿態(tài)和更重的話語權,能夠以大國身份維持世界平衡的戰(zhàn)略格局,維護地區(qū)和平穩(wěn)定與繁榮發(fā)展,做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這也是我們今天的中國夢。同時,這也是國防裝備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我無法忘記一百多年前八國聯軍的火燒圓明園的慘烈,北洋水師全軍覆滅殞命海底的悲壯;每當回想起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飛行員王偉為驅趕入侵我國領空的美戰(zhàn)機而墜機南海,內心都會無比悲痛?!奥浜缶鸵ご颉?,這樸實而深刻的道理是我們經過無數次的慘痛教訓反思出來的,是要時刻牢記在腦海中的。如今,我們的國家逐漸強大起來了,可是依舊面臨著嚴峻的國際政治形勢和周邊安全形勢,強大國防的任務依舊任重道遠。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當更多的先進國防裝備保衛(wèi)著祖國的安寧時,我們無法忘記曾經那些一生默默無聞的軍工人。而身為一名飛航人,我感受到了無比的榮耀,也明白肩上的使命與責任之重。作為剛入職的新人,雖然我還不具備完備的科研能力,但我有奉獻青春的勇氣和滿腔的熱血?!翱照務`國、實干興邦”,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時刻牢記使命,發(fā)揚航天傳統精神,為研制新型國防裝備,強大我國防而努力奮斗。
《軍工記憶》紀錄片牢牢把握“中國夢”主題,首次公開大量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采訪了包括兩院院士在內的132位長久以來默默無聞的軍工科研專家,捕捉拍攝到許多軍工研制和生產場面的精彩瞬間。片中一組組人物故事見微知著,無一不傳遞出“強國必須強國防”、“強軍必須強軍工”的深刻內涵,傳達了“強國夢、強軍夢”背后的“中國夢”深刻主題,彰顯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讓更多人感受到“中國夢”不僅僅在當下,更是歷史與未來的一脈相承,給電視觀眾特別是年輕人以更廣闊的思考空間。
由國家國防科技工業(yè)局與中央電視臺聯袂打造的6集電視紀錄片《軍工記憶》將于7月27日起每晚8點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紀錄片聚焦國防科技工業(yè)重大裝備型號研制歷程,向一直以來默默無聞的幾代軍工科研人員致敬。
此次播出的《軍工記憶》系列電視紀錄片包括《東方紅一號人造衛(wèi)星》、《巨浪一號潛地導彈》、《紅箭8反坦克導彈》、《052型導彈驅逐艦》、《殲-10戰(zhàn)斗機》、《空警2000預警機》六集。每集時長約50分鐘。紀錄片講述了我國國防科技工業(yè)戰(zhàn)線幾代科研人員憑借“軍工報國”“自力更生”的軍工精神,突破國防尖端科技,成功研制軍工重大型號裝備的精彩故事。這六種裝備研制時間涵蓋上世紀60年代至新世紀,是我國國防科技工業(yè)發(fā)展的一個縮影。
本片攝制歷時兩年,攝制組行程數萬公里,走訪了30多家軍工科研生產廠所,既生動展現了催人奮進的`重大武器裝備研制進程,又深刻勾畫了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既深入淺出的介紹了衛(wèi)星、導彈、軍艦、戰(zhàn)機研制過程中的科普知識,又真實再現了特殊年代的時代背景和人文情懷。同時,紀錄片在拍攝手段和創(chuàng)作手法上做出了多種創(chuàng)新的努力,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文獻價值。
《軍工記憶》系列電視片是國家國防科技工業(yè)局開展“回顧歷史,傳承精神”活動的重要載體。為紀念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和中央實施三線建設50周年,《軍工記憶——抗戰(zhàn)硝煙》、《軍工記憶——三線風云》等多部系列紀錄作品也正在緊鑼密鼓攝制,將陸續(xù)面世?!败姽び洃洝币殉蔀閲覈揽萍脊I(yè)局重點打造的軍工特色文化品牌。
央視紀錄片軍工記憶
1.
2.
3.
4.
5.
6.
7.
8.
作為一部紀錄片,《海洋》擁有著良好的口碑。
對于一個影迷而言,絕對不會放過這樣一個好時機大飽眼福。
或許有太多的人認為《海洋》單單只是一部紀錄片,不值得花幾十元泡在電影院觀看。不過那只是限于那些沒有領略過的《海洋》巨大魅力的人。
《海洋》的開場讓人難以忘懷。它不像其他的電影一樣開場就長篇大論的述說著,沒有過多的話語而只是用壯觀(我不知道還有什么詞能更準確地描繪大海的魅力)的大海場景一下子就抓住了你的視覺神經。不用多少浮華煽情的詞語,驚駭的海浪,呼嘯而過的海風就像天生的繪畫家,為我們描述著這個占據了地球三分之二世界的地方所獨有的魅力——
有溫馨,有孤寂,有舒緩,有狂野,有靜謐,有絢爛,有殘酷,有可愛……
影片從一個小孩的疑問開始,由一只蜥蜴的視角去看待海洋,以及人們對海洋的影響,延伸到了整個世界和這個宇宙。而這個宇宙中唯一存有生命的地球,都是從海洋開始的。
大海孕育了生命,萬物因水而生。
它是充滿美感的,看那魚群閃著耀眼的銀光,變化莫測,肆意舞動著,好似一位舞蹈家在水中歡樂的蕩漾。海豚越過水面,驚起了一群正在捕食的軍艦鳥。
大海是狂野和絢爛的。深不可測的海底隱藏著無限的靜謐與生機,只有一條小魚在海底游蕩?!昂簟钡囊宦?,那可憐的小魚就進了偽裝在沙子中的燈籠魚的肚子里了。龍蝦、海蟹也逐漸活動起來,只是頭上一條鯊魚劃過,四周便又寂靜了起來。龍蝦、海蟹都機靈地鉆進了珊瑚里,小小的寄居蟹也藏進了貝殼之中。
大??瓷先ノC四伏。
我?guī)е┰S困意看完了這一段,但是困倦并非對影片內容的厭倦,而是一種心靈和大腦的松弛。
經過開場時的雄偉壯觀,我們又跟隨鏡頭漫步在海底的花樣世界之中。海洋在生物的點綴下顯得寧靜、安詳。
一只座頭鯨唱了起來,將高山般壯闊的歌聲傳向遠方。
頓時,一切都寂靜了下來,僅有一兩聲的輕聲慢語在水中漂洋。直到一張大網網盡了水中一切的自在游走的生靈。
這個場景時常蕩漾在我的腦海中——
忘不了藍鯨的掙扎,將歡樂的歌聲網走,帶來不盡的悲傷;
忘不了海龜的呻吟,咬不斷繩網,結局是死亡;
更忘不了大白鯊被切掉魚翅后,棒槌一般扔進大海,而它的鮮血隨海水而飄蕩……
不管那只可惡的漁網網住了海洋中多少可愛的生命,人類的那顆心卻永遠不會不貪婪。
海洋表面描繪出了大海的興盛和海洋的魅力,卻更深刻地譴責著人類對海洋永不停止的破壞。
我相信,海洋不會因此而寧靜,世界也不會因此而安寧。
【教師評語】思之深,才能感之切。只有對這部影片有過用心觀看并且思索的孩子,才會有如此這般深刻的
昨天我在爸爸媽媽的建議下看了紀錄片
-《海洋》,這是一部呼吁人們保護環(huán)境,拯救地球的影片。影片以一個小朋友所看到的場景為主線,向大家展示以前海洋里各種各樣美麗的生物的生活狀況,場面恢宏、扣人心弦,讓我深深感受到了大海的魅力。然而當屏幕上出現大量漂浮在海面上的垃圾時,我不由地為我們人類感到惋惜
-是我們人類的睿智,讓海洋失去了往日的絢麗,讓動物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家園。當影片接近尾聲時,我看到了從人造衛(wèi)星上拍下的地球樣子的對比圖,仿佛看到了被我們糟蹋得慘不忍睹的“地球母親”正在掙扎著。圖上有明顯的工廠污水排放的痕跡,在我看來都已經到了慘不忍睹的地步了!
是人類濫捕濫殺,導致一些海里食物鏈斷裂的情況發(fā)生,讓一些動物缺少食物;是人類“瘋狂”涉獵,讓動物種類愈來愈貧乏,讓它們不得安寧;是人類制造的環(huán)境污染,讓海洋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越來越惡劣,讓它們的活動范圍越來越小……
影片快結束時,我看到的許多已經滅絕以及瀕臨滅絕的動物們,它們似乎在向我傾訴人類所做過的破壞它們生存環(huán)境的錯事,看到這里,我不禁潸然淚下……
想起最近“墨西哥灣”漏油事件,我真覺得痛心,這畢竟是難以挽回的過錯呀!
唉!什么時候,人類才肯罷休??!我們必須要行動起來,不能讓海洋再受傷害,不能讓地球再受傷害,不能讓動物們再受傷害。這也是為了我們人類!
晚上重溫了法國導演的雅克貝漢今年推出的環(huán)保紀錄片——《海洋》?!逗Q蟆肥茄趴素悵h繼《遷徙的鳥》之后,斥資7500萬美元耗費4年完成的鴻篇巨制,拍攝的海洋生動多達100多種,從拇指大的海螺、寄居蟹,到抖一下尾巴便驚濤駭浪的鯨魚。如果不是看這個紀錄片,我們可能一生都沒有機會看到那些讓人嘆為觀止的場景——幾百只大西洋黑白海豚像沖鋒的戰(zhàn)士一樣躍出水面,一群群數以萬計的沙丁魚在海洋踩著樂點一般的游行,海蛇扭動著黃黑色修長的身軀緞帶一般翩翩起舞。
看這個記錄片,你會發(fā)自內心地愛上那些可愛的海洋生物。
海豹像肉球一樣在沙灘上慵懶地翻滾,向頑皮的孩子一樣渾身沾滿了沙子,一只小海豹大概是曬太陽曬乏了,眨了眨滴溜溜的小眼睛,打了個哈欠,甚至還伴著懶懶的可愛的叫聲。乖乖的樣子,我好想上去摸摸她的小臉說“可愛い ”。
那只犯賤的小螃蟹,非要去招惹忙著清理搬運家中沙子的.無名蝦。一場激戰(zhàn)后,一只螯被對手咔嘣一聲撕掉了... 螃蟹失去了平衡癱倒在地,那茫然無助的眼神哦,真是惹人同情惹人憐。
披著紅色羽衣的章魚,好美啊~~~ 我寧愿想象她是一個披著紅斗篷閑庭信步的妙齡女,也不愿想起市場上一排排擺在冰塊上的陳尸...
還有很多完全叫上不名字的可愛生物,比如一只長得像小象的白色生物,在海底悠閑地吃著草...比如直立在海底沙灘中的白色小魚,一會兒伸出腦袋,一會兒又縮進去,像是充滿生機的禾苗...
畫面上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美好哦。生物們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屬于它們的世界——壯美遼闊的藍色海洋,過著它們的快樂和喜悲。影片旁白說:“每到季節(jié)更換都會有大規(guī)模的遷徙,那么多動物,在大海上自由自在地游著,無拘無束,想游去哪兒就游去哪”...
然而... 人類能夠涉足的地方,不會有那么完美的“烏托邦”。很早很早以前,人類就學會了從海洋中尋找食物。那時候,人類只停留在手工作業(yè),釣魚、打漁、曬網,對海洋不過是九牛一毛的索取。而現在,現代化的機械捕魚作業(yè)成了海洋的噩夢,“你能想象得出一艘 140米長的大船拖著漁網掠過海地么?這么大的漁網的覆蓋面積足足有4個足球場那么大?!比祟悓τ诤Q?,不再是單純的索取,而變成了抄家式的掠奪。
當影片中不再是純粹的大自然,人類的捕魚網出現在畫面上時,我下意識地感到喘不過氣的壓迫感。我看到一只孤獨的劍魚停在網壁前,眼神呆滯。剛才還在畫面上踏著交響樂舞蹈的千百只沙丁魚在巨大的網中一圈圈地打轉。海龜的四肢被漁網糾纏住,它只能做著徒勞無功的掙扎。
接著便是最殘忍最血腥的畫面——鋸鯊魚翅。捕撈船將鯊魚捕撈上來,直接在在甲板上用電鋸活生生地把鯊魚的背鰭、兩個胸鰭和一部分尾鰭割掉,然后將全身流血不止的鯊魚扔回海中,因為鯊魚肉幾乎沒有經濟價值。
這一幕,我在觀看《海洋》之前,就在校內好友分享上看到了片斷。也正是為了找出這一幕的出處,我知道了這部紀錄片。那只被切除了所有鰭的鯊魚被拋回了大海,流出的血融化在海水中...它還活著,嘴巴不斷地蠕動著,絲毫動彈不得,就像一只飄零的葉子,慢慢地墜落墜落,直至海底... 在黑暗中,等待死亡的萬劫不復...
在古代酷刑中,我認為最殘忍的便是呂后發(fā)明的人彘——把人的四肢剁掉,挖出眼睛,銅注入耳朵,削平鼻子,扒光頭發(fā),割去耳朵,割去舌頭,然后止血扔進廁所里,三天后才能死亡。沒有一種死法會比這個來的痛苦和漫長...
人類又對鯊魚做了什么... 高等生物就有權力"虐殺"低等生物嗎?
我已經沒有勇氣再看一遍這個血腥的畫面,快進。但那令人心痛到不能言語的畫面,已經像噩夢一樣刻在腦海里。朋友們知道我曾經有多愛吃魚翅... 三個月前看到那個片斷時,我就決心不再吃魚翅,再也不吃!
過濫的人類活動正在對海洋造成難以承受的負擔和破壞。
自1970年起,過度捕撈導致金槍魚大幅減少。今年3月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的聯合國《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會議,摩納哥提出“將藍鰭金槍魚列入世界瀕危物種保護名單”的提案。但由于日本大力游說,該提案未能通過。日本每年消費全球金槍魚捕獲量的80%。藍鰭金槍魚和所有金槍魚種群都是海洋極限的生動象征。它們的衰退是個警告,我們可能在破壞最后的野生食物源。
奧斯卡獲獎紀錄片《海豚灣》 揭露的日本“太地町”于20xx年10月12日再次展開獵殺海豚活動,僅兩頭海豚被出售,6頭幼崽被放生,其余均被屠殺。
11月5日在我國廈門召開的國際海洋周開幕式上,瑞典斯德哥爾摩世界水周科學委員會主席表示,證據表明,海洋帶地區(qū)和大部分海洋區(qū)域環(huán)境,面臨生態(tài)環(huán)境退化,魚類遷徙和枯竭等各類海洋資源過度使用的巨大壓力。有關專家指出,世界海洋存量已經開發(fā)了一大半,35%的資源在急劇下降。聯合國糧食及農業(yè)組織曾警告,全球52%的漁業(yè)儲量已經被完全開發(fā)。
本片導演雅克·貝漢曾是一位獲得過威尼斯電影節(jié)最佳男演員的出色演員,不過近年來他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拍攝生態(tài)學紀錄片上。《海洋》中,他親自操刀法語旁白,優(yōu)雅沉穩(wěn)的男聲通過影片,似乎在于全人類進行對話——
“它們花了幾百萬年進化,卻僅僅在幾十年間就滅絕了。一共有多少物種滅絕了呢?現在又有多少處于瀕臨滅絕的...滅絕還會不斷地繼續(xù)下去嗎?正是因為人類的漠不關心,才造成了物種的滅絕,現在我們有義務去保護它們...”
將來我們所能看到的生物,只存在于動物園的柵欄里,還有水族館的水槽中吧,那時候怎么辦?美麗富饒的自然將成為一個永久的夢?!?/p>
醒悟吧,現在還來得及!在百萬間大自然歷經磨難,堅定地相信吧!大自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