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王讀書心得體會1
《俄狄浦斯王》書里有評論說它是在探索人和命運關(guān)系的神話中最為驚心動魄的故事。讀完之后真的覺得很驚心動魄啊,不過是不是最我就不知道了。
俄狄浦斯為了逃避命運的魔爪,身為王子毅然離開王宮四處流浪,第一次自我放逐:他以解除天災(zāi),為民除害為己任,義無返顧的追查兇手,眾人企圖阻止他,他卻力排眾議,決不退縮??上s在不知不覺中觸放了人類文明社會的禁忌,由一位賢明的君主變成了殺父娶母的罪人。每一次的逃避都使他更加接近命運的軌道,他努力避免著,卻無法改變命運。
冥冥之中操縱我們?nèi)祟惷\的到底是什么,在古希臘,就是原始初民無法控制的自然和社會,它高踞于人和神之上,主宰一切,不可抗拒,難以捉摸。到底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或許人只能在定數(shù)和命運的這個空間之內(nèi)去創(chuàng)造和建樹物質(zhì)價值和精神價值吧。我們要以有限的生命對抗無限的困苦和磨難,這是生存的永恒的悲劇性。
或許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竭盡所能,努力奮斗。你的命運是怎樣的?沒有人能知道。你的命運是誰主宰的?不知道,但你應(yīng)該成為其中的一員……..
把握命運,靠的是…….自己。
俄狄浦斯王讀書心得體會2
掌心的紋線素來被當成關(guān)于命運的指示,當然也不過信者有之。中國的路線,倒是更多強調(diào)人力的偉大,單單從一部部大團圓收場喜劇就可略見端倪,好人沒好報是要六月飄雪的。
而說起命運的強大,似乎沒有哪部作品比《俄狄浦斯王》更經(jīng)典,發(fā)揮得更淋漓盡致了。“如果真的注定是悲劇,無論怎樣的意志也不會逆轉(zhuǎn)結(jié)局,這就是生活。如果允許發(fā)揮意志,卻注定般地走上了悲劇的結(jié)局,這就是宿命。”在一位朋友的博客里看見的這段話,竊以為用來形容俄狄浦斯的命運再恰當不過。
閱讀作品時,我們無不為俄狄浦斯的英雄形象嘖嘖稱道,他英勇智慧,求真務(wù)實,誠實且有責(zé)任心。然而最致命的.是他擁有常人無法匹敵的自由意志,不肯屈就命運的抗爭精神。
為什么要把這些普通人追求的罕見品質(zhì)說成最致命的?
因為正是如此強大不屈的意志,一步步推動著他悲劇命運的前行,給站在所有榮耀權(quán)力幸福頂端的他,華麗麗澆下一盆冷水,然后狠狠推下了萬劫不復(fù)的深淵。說起可憐來,俄狄浦斯倒也不見得就真那么衰。至少生命里是有過幾次逆轉(zhuǎn),遇見過幾個貴人的。第一次,他被鐵絲穿過腳踵棄之荒野,因為一個預(yù)言而首次遭受人生如此大劫的他像白雪公主一樣,幸運得碰見了不忍下手的執(zhí)行命令的牧羊人,于是得以逃過一劫保住了小命。第二次,他比白雪公主更好運,撞見的不是只有七張小破床的七個小矮人,而是輾轉(zhuǎn)從忒拜城執(zhí)行牧羊人手里到了科任托斯牧羊人家里最后竟兜了一圈被科任托斯國王玻呂玻斯收養(yǎng)又做回了王子。故事一直到這里,話說走霉運路線的俄狄浦斯總是人品大爆發(fā),雖年幼無法抗爭總算也連連過關(guān),被動接受著生命的祝福。只不過在結(jié)局看來,這樣的恩賜也不過是為了更好的滿足命運的捉弄戲劇欲。
而其后,似乎更多的出于他想要對自己命運的強勢掌控,卻讓悲劇發(fā)展更加迅猛。他離鄉(xiāng)背井(對于當時不知道實情的他而言),為了一個再現(xiàn)的預(yù)言,用自認為遠離就可避免的方式去抗爭。似是力的相互作用一般,用越是大的力氣去抵觸便越是狠狠得撞上。離城的路上便實踐了預(yù)言里弒父這一環(huán)節(jié)。而后來到忒拜城破解了獅身人面女妖斯芬克斯之謎,鏟除了為害忒拜人的妖魔,被擁戴為王,并依例娶了前王遺孀伊俄卡斯武,以為終于逃脫命運,在另一個新的地方大展宏圖,開始新的生活了,結(jié)果兜兜轉(zhuǎn)轉(zhuǎn)不過還是在命運安排里。至此,預(yù)言一一應(yīng)驗,而當事人仍不自知。
假如沒有天意人情的配合,俄狄浦斯在預(yù)言出現(xiàn)的第一刻就該被親生父親親手結(jié)果而不只是被廢了腳,就不該遇上偏偏不忍心的牧羊人,就不該還被國王收養(yǎng),就不該在另一次預(yù)言面前選擇離開科任托斯回到忒拜城。
靜待歲月,任命運掌紋緩緩而去,不知又會有怎樣的情節(jié)。
前半部分預(yù)言的應(yīng)驗,有人力外的某些靈異力量的推動,更多的是主角專屬的英雄主義光環(huán)相助。后半部分,就不得不提那句“難得糊涂”了。這里,對真相的追逐,終于將俄狄浦斯的高尚推到了最高的一個點上,然而同也正是他風(fēng)生水起人生的峰回路轉(zhuǎn)。所謂無知者無畏,如果他不是英雄,不是有那么多英雄情節(jié)的規(guī)規(guī)矩矩,非要不顧周遭的傾力勸告而對真相一究到底,實踐了的預(yù)言又能奈他何。話說有這個如果,不如說如果他一開始就倒霉到底死掉了,也就沒有后面的悲不悲的了。所以說,這種如果式的感慨還真是毫無建設(shè)性的。
最后,承命運的戲劇化,如此一個看似完美的好男人,一無所有,半生潦倒。只不過,悲劇是命運的,走過的路卻是自己的。站在重在參與的角度來說,一出生就應(yīng)該死去的那個他和走了這么一段坎坷榮耀路途的那個他,我還真不能斷言哪個更悲劇。幸不幸福,觀眾大多喜好以結(jié)局來定。最后,白雪公主和王子幸福得生活在一起了,是喜?。唤Y(jié)尾,俄狄浦斯失去妻兒,被奪去英雄光環(huán),自殘雙眼自我放逐,得此下場,是悲。而其實,將人生長度分成三段,成長段,發(fā)展段,收尾段。難免,他走了這么一大圈,又回到了原始的結(jié)局,但是他站立的高度與一直站在結(jié)局等著一成不變的人,又不是一個水準的。
不知道這樣講是不是越說越亂,或許又要扯到類似價值觀的問題,不過就個人而言,悲則悲矣,卻是值得的。真要去譴責(zé)命運的玩弄心思,它也不過是看底下人類如何掙扎負隅頑抗卻不知前局已定,終不能幸免,玩得是人類面對安排命定內(nèi)容的無奈、憤恨、不甘情緒。逆來順受的人,沒意思。不氣不怒,不將所謂的不公放在心尖看得有所謂的人,似乎還可以惹起命運被反玩弄的不服和氣餒。
如此說來,還是靜待歲月吧。
俄狄浦斯王讀書心得體會3
《俄狄浦斯王》的作者是具有“戲劇藝術(shù)的荷馬”美譽的希臘三大悲劇詩人之一的索??死账?,他出生于雅典一個富裕的工商業(yè)主家族,從小受到很好的教育,該部作品取材于希臘神話忒拜王室的故事。
在閱讀的過程中,故事情節(jié)的復(fù)雜嚴謹而又和諧事實讓我感到心驚膽戰(zhàn)、驚心動魄。他繼承并充分表達了希臘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的一個重要原則,即人與命運的沖突,以及人對命運的無可把握。整個家族的不幸命運追根溯源其實是因為俄狄浦斯的父親拉伊俄斯在流亡伯羅奔尼撒的時候誘拐了珀普洛斯的兒子律西波斯,致使這孩子自殺身亡,于是神靈降怒于忒拜家族,神諭昭示其子將會弒父娶母。
毫不知情的俄狄浦斯完全身不由己,因為在他出生之時,他就被命運不=不幸的掌控,越是努力逃避越是走上命運為其安排的人生軌道,越是想擺脫束縛,則越是被命運之手抓得牢靠,這樣無力地反抗讓我心痛卻仍感無奈,甚至疑惑希臘的悲劇藝術(shù)家為何這樣執(zhí)拗地相信命運并這樣無比虔誠的描繪命運的不可抗拒性和神秘性。與此同時我想起了曹禺的一部劇作《雷雨》曹禺老先生肯定是受到過希臘悲劇的影響過的。周樸園、侍萍、瀿漪等人都是被命運嘲弄的人。周樸園在外人看來掌握著其他很多人的命運,他逼迫繁漪吃藥以示他對整個家庭的控制,以及其權(quán)利和地位的不可侵犯性。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看似掌握別人命運的人,卻越不能把握的是自己的命運,越是努力掙脫命運的安排越是深陷命運之神可怕的羅網(wǎng)不可自拔,這與《俄狄浦斯王》在對命運之謎的探討上是何等的相似!
俄狄浦斯王
以前一直對古希臘悲劇,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有一些淺顯的了解,到最近我翻閱羅念生先生的譯本時才真正感受到這部古希臘悲劇的魅力所在,這不是復(fù)習(xí)時候看看介紹就能領(lǐng)略到的。
作為科任托斯的王子,俄狄浦斯可以說是從小就享受著高人一等的尊貴,處處受人尊敬。然而當他在阿波羅的神殿中知道了自己有著一個悲劇的命運——殺父娶母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離開了科任托斯,在路過忒拜的時候,他殺死了幾個和他發(fā)生沖突的旅人,遇上了獅身人面怪斯芬克斯。在解開了斯芬克斯之謎后,他成為了忒拜城的英雄,并娶了忒拜的王后伊奧卡斯特,成了萬人景仰的國王。在那一刻,俄狄浦斯的人生上升到了頂點。
然而,命運的魔力依然在俄狄浦斯的身上肆虐著,多年后的一場在奪去了忒拜城無數(shù)人的性命后,也揭開了俄狄浦斯的身世之謎——他并不是過路的外鄉(xiāng)人,而是土生土長的忒拜人;忒拜發(fā)生的原因是城中有一個罪人,而俄狄浦斯,這個城曾經(jīng)的英雄和君主,在命運的播弄下,竟然成了那個罪人。
俄狄浦斯其實一直在抗爭著。在他召見先知特瑞西阿斯,從先知的口中得知自己是那個殺父娶母的人時,他并不相信先知的話。他更愿意相信是妻舅克瑞昂為了奪取王位而和先知串通設(shè)局來陷害自己。直到找到了目擊者,找到了牧羊人,真相揭曉了的時候,他才真正發(fā)現(xiàn)命運的殘酷。他沖進了自己的母親和妻子伊奧卡斯特的房間里的時候,她已經(jīng)上吊自盡了。于是他拔出了她的發(fā)針,刺瞎了自己的雙眼。
古希臘的悲劇一直被認為是命運的悲劇,此言甚是。俄狄浦斯所作的每一次努力,無論是離開科任托斯并擊退了斯芬克斯,還是為了忒拜人民的生存而調(diào)查的原因,他都是在與命運進行著激烈的較量。他不相信命運的安排,他在盡一切努力去抵抗命運。然而他的悲劇正在于他過于相信自己的命運。他相信命運的主宰所以才去逃避命運的圍剿,所以才離開科任托斯,前往遠離“父母”的忒拜。然而他越遠離科任托斯,就越接近自己的命運,在到達忒拜城外的一刻,他又再一次回到忒拜的時候,他已經(jīng)完全回到命運預(yù)設(shè)的軌道上,神諭成了現(xiàn)實。
俄狄浦斯的悲劇是每一個與命運抗爭的人的悲劇,這些命運英雄們到死前都會有一個無法解釋的困惑,那便是“假如不是那樣,結(jié)果會如何?”也許,假如不是那樣的話,命運會在另一個時候,用另一種方式去展現(xiàn)它的威力。這個誰也無法去猜測,去驗證,因為命運已經(jīng)以這樣的一種方式發(fā)生了。
但是,雖然俄狄浦斯的抗爭并沒有取得預(yù)期的勝利,但是他畢竟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抵抗命運,結(jié)果并不理想,然而斗爭的過程更重要。也許我們永遠無法掐住命運的咽喉,但我們嘗試著那樣去做了,即使失敗也無怨無悔。這正是這部古希臘悲劇給我們的啟示。
俄狄浦斯王讀書筆記2
初讀完《俄狄浦斯王》我簡直被震住了,捧著書呆坐了好久。也許是我才疏學(xué)淺,在中國的劇作中,我還從來沒有遇見過如此震撼人心的悲劇作品。那早就知道卻依然為之扼腕的情節(jié),那不可避免卻是那么理所當然的命運,那淋漓生動而又引人深思的語言……所有的光環(huán)似乎都聚在了一起,這不得不讓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而每多看一遍就又多感慨一分。
一、《俄狄浦斯王》的情節(jié)與性格
《俄狄浦斯王》是亞里士多德非常欣賞的一個悲劇典范,所以先就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來談?wù)劇抖怼穭〉那楣?jié)和性格。
通讀該劇很容易看出,這是一出典型的古希臘鎖閉式結(jié)構(gòu)悲劇,它從故事的危機寫起,即從忒拜城遭受災(zāi)難、人民乞求俄狄浦斯王的救助寫起,略去了前情,即災(zāi)難發(fā)生的原因,通過倒敘的方式,一步步揭開謎底。這就體現(xiàn)出了閉鎖式結(jié)構(gòu)的特點,同時也是這一結(jié)構(gòu)的最大優(yōu)點:集中。閉鎖式結(jié)構(gòu)嚴格遵守一天時間、一個地點和一條情節(jié)的規(guī)定。《俄》劇本就是“三一律”的完美體現(xiàn),全劇情節(jié)發(fā)生在一天時間內(nèi),地點始終在忒拜王宮前院,情節(jié)是俄狄浦斯發(fā)現(xiàn)自己的身世秘密。雖說只有一條情節(jié),但并不等于算是簡單情節(jié),相反,《俄》劇的情節(jié)正是亞里士多德最欣賞的復(fù)雜情節(jié)。什么是復(fù)雜情節(jié)?就是指情節(jié)中包含有突轉(zhuǎn)和發(fā)現(xiàn),它們是“悲劇中的兩個最能打動人心的成分”,即該劇的第三場和第四場中的“突轉(zhuǎn)”和“發(fā)現(xiàn)”。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xué)》中指出,“突轉(zhuǎn)”“指行動的發(fā)展從一個方向轉(zhuǎn)至相反的方向……此種轉(zhuǎn)變必須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則”?!抖怼返谌龍?,報信人的到來本是為了通報波呂玻斯國王的死訊,打消俄狄浦斯害怕弒父娶母預(yù)言應(yīng)驗的心理,讓他高興,不料在道出他的身世后卻引出了截然相反的`結(jié)果,這就是突轉(zhuǎn)。而“發(fā)現(xiàn)”是“指從不知到知的轉(zhuǎn)變,即使置身于順達之境或敗逆之境中的人物認識到對方原來是自己的親人或仇敵”。劇中的“發(fā)現(xiàn)”在報信人到來后,王后伊俄卡斯忒發(fā)現(xiàn)了俄狄浦斯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隨后俄狄浦斯也從“拉伊俄斯的仆人"口中知道了自己是拉伊俄斯與伊俄卡斯忒的兒子,一切真相大白。在這里,“突轉(zhuǎn)”與“發(fā)現(xiàn)”不僅都具備了,而且?guī)缀跬瑫r發(fā)生,根據(jù)亞里士多德的編劇理論,這是最好不過的方式。
除了情節(jié),亞里士多德認為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用他的原話說,就是:“情節(jié)是悲劇的根本……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薄叭宋锊皇菫榱吮憩F(xiàn)性格才行動,而是為了行動才需要性格的配合。”由此可見,事件,即情節(jié)是悲劇的目的,但沒有性格,悲劇卻可能依然成立。很多人并不完全同意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說是性格產(chǎn)生了情節(jié),是性格決定了情節(jié)的走向。他們設(shè)想,如果俄狄浦斯是另外一種性格的人,整出悲劇就不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了。如果他不是性格沖動,他就不會在前往忒拜城的途中殺死個素不相識的老人(他的親生父親);如果他不是愛民如子,他就不會追查兇手以求得天神對忒拜的寬恕;如果他不是倔強而執(zhí)著,勇敢而坦蕩,他就不會堅持不懈地追查下去,連最具體的細節(jié)都不放過……種種如果看來的確是可以減輕悲劇甚至是可以阻止這場悲劇,但是我想說,無論這個中心人物的性格如何,這一場命運的悲劇注定要不可避免得發(fā)生。悲劇的色彩可能因為性格的不同而或濃或淡,但戲劇作為一種文學(xué)形式,它要表現(xiàn)的就是一種狀況的極端,一種力量的極限,一種命運的極至。這一悲劇的命運放在別人身上也許是沒有這么樣的悲劇效果,,但放在俄狄浦斯身上卻是收到了它該有的效果,悲得讓人扼腕悲嘆,悲得讓人愈覺對命運的束手無錯,而這正是作者的意圖,悲劇的要求。所以從這一點來看,亞里士多德說的“行動需要性格的配合”并不是不無道理的。
俄狄浦斯王讀書筆記3
文本閱讀的越來越走向多元的今天,我們總是會從無數(shù)個主題中洋洋灑灑的分散出各種解讀:現(xiàn)代的,后現(xiàn)代的,現(xiàn)實的,超現(xiàn)實的。只要你想,總是會有結(jié)果.
然而我們的命題總歸會回到幾個最本質(zhì)的問題上,這些問題早就由古代賢者們提出,在歷史的長河中浮浮沉沉若干年,經(jīng)歷歲月變遷,大浪淘沙之后,依然的屹立不倒。比如,命運。
我曾試圖回答自己給自己的提出的一個問題:我的未來是注定的嗎?如果是,那么我現(xiàn)在所做的對我的未來還會有影響嗎?如果沒有,那么我又何必去做?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漸漸的就陷入無限循環(huán)的雞生蛋,蛋生雞的無聊問題中。
如果當時我能早些讀到這本《俄狄浦斯王》也許我就不會把我有限的生命投入到這無限的的無聊之中。至少他能告訴你,是該繳械投降,還是奮起反抗。
作為科任托斯的兒子,俄狄浦斯從小就接受著高人一等的待遇。在一次向阿波羅祈求神諭時,意外知道了自己的命運軌跡:弒父娶母時。他毅然離開科任托斯城。在流浪的路上,他們碰到了一伙出言不遜的旅人,并發(fā)生了沖突,發(fā)生了血案,這血案漸漸的變成了無頭公案。之后俄狄浦斯解答了斯芬克斯之謎,解決了特拜城的危機,借此成為了這座城市的英雄,當上了國王。
若干年后,命運的前奏悄然來臨,特拜城橫行,人民苦不堪言。俄狄浦斯便命令自己的小舅子克瑞昂去阿波羅神廟祈求神諭??巳鸢簬砹松裰I同時也帶來了災(zāi)難。俄狄浦斯先是通過先知特瑞西阿斯了解到自己就是特拜城中的污漬,但他寧愿相信是克瑞昂聯(lián)合特瑞西阿斯,妄圖篡奪王位。
直到前來報信的科任托斯的信使同多年前將他親手救下的牧羊人的口供達成一致時,他才相信自己終究是命運洪流中的一頁扁舟,一旦命運到來,便會成排山倒海之勢。他沖進曾阻撓自己知道真相的即是妻子又是母親的伊奧卡斯特的房中,發(fā)現(xiàn)他已經(jīng)自盡而死,于是他決然的拔出了伊奧克斯特的發(fā)針,刺瞎了自己雙眼。
他不能去死,他無臉面對自己冥界的雙親,他只有苦行行乞,用現(xiàn)實的苦難抵消自己所犯下的罪孽。
俄狄浦斯的一生無疑是抗爭的一生,他抗爭著自己恐懼的的命運。然而他的逃避卻親手將自己送到浪尖。正如英國唯美主義作家奧斯卡王爾德所說:他急急所向之處,竟是血光之地。
古希臘的悲劇一直被認為是命運的悲劇。俄狄浦斯所作的每一次抗爭,無論是離開科任托斯并擊退了斯芬克斯,亦或者為了忒拜人民的生存而調(diào)查的原因,他都是在與命運進行著激烈的較量。他與命運玩著躲貓貓,其實是掩耳盜鈴之舉。他篤信命運所以才逃避命運的圍剿:他離開科任托斯,解決斯芬克斯。他以為在遠離其實在接近,直到爆發(fā),他已經(jīng)退無可退的踩在了命運的陷阱上。此時他的逃避成就了神諭,命運似乎躲在樹后面發(fā)出猙獰的笑。
俄狄浦斯的悲劇其實是每個人的悲劇。我們無法知曉命運會以怎樣的方式展現(xiàn)他的魔力,如果不是這樣,那么命運會以哪樣的形式出現(xiàn)。也許,事后我們會說,如果當初......但是我們無法重復(fù)人生,命運此時便殘酷的將我們與往事隔離。
也許我們無法在客觀上改變命運的結(jié)局,但是我們卻可以在主觀上,進行善意的掩耳盜鈴:縮小結(jié)果,放大過程,讓抗爭本身變得有意義,這樣,即便我們沒有扼住命運的喉嚨,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很驕傲的度過此生。這也是每個積極樂觀面對生活的人應(yīng)有的覺悟。
俄狄浦斯王讀書筆記4
1983年羅念生先生所譯的《索??死账贡染涠N》,到今日書頁已經(jīng)微微發(fā)黃了,封面也是后來重新包上的,翻動的時候還有清脆的小聲響。
俄狄浦斯的這個故事最早是由初中的好朋友告訴我的。我還記得我們到了一個陌生的走廊上,昏黃吊燈隱約照著烏塵的墻,身后是鐵門,我們就坐在那梯階上,說著兩個小女孩見的《俄狄浦斯王》。在這之后的七年時光中,我從未忘記過這些述說中的細節(jié),甚至隱約還能感到當初零散細微、小心翼翼的恐懼和憐憫。
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詩學(xué)》里曾把悲劇看作最優(yōu)秀的文學(xué)形式,因為它能引起人的憐憫和恐懼,使人的感情得以渲泄,使人的精神得以升華。
我并沒有辦法分辨這不作品到底是否對我起了精神升華的作用。但“命運”這個詞卻從那晚開始深深地烙印在了心里。我想象我自己會遭受什么樣的命運,如果我是他,還有補救的機會么,還來得及走上更好的路途么?
可是,如我們所見,俄狄浦斯之所以會“弒父娶母”,犯下如此罪孽并非由于他的過錯,他的命運就是用來實現(xiàn)這一詛咒的。
對于十四歲的我來說,發(fā)現(xiàn)這場悲劇的痛苦雖然渾濁,也足夠膽顫心驚。有別于任何一個恐怖故事,俄狄浦斯這個王子并沒有衍生出一個童話故事來,沒有“幸福生活”的結(jié)局。這讓我第一次想著身上賦含的兩種力量,我發(fā)現(xiàn)這個秘密之日,心里就特別空洞洞的,而我不敢告訴任何人,只有星星會守住我們之間的對話。這種巨大的惶惑,讓我第一次覺得我也漂泊了起來,我的生命沒有力量,我們的結(jié)局被預(yù)先設(shè)定,我的一切只是為了實現(xiàn)它。
相信許多人都會有過類似的不安。長大后覺得這可能是青春期特正常的自我懷疑的過程之一。我不敢說自己是否又堅持我自己生命會來源于我的力量了,而命運的不確立也從此就在心里萌發(fā)了芽。
所以看過《俄狄浦斯在科羅諾斯》后就小激動了一把,在文學(xué)理論上已經(jīng)知道這是繼俄刺瞎了自己的雙眼之后的故事。索??死账咕褪强肆_諾斯人,他在劇中歌者的部分大量頌揚了自己的家鄉(xiāng)與神的偉大。
小楓叔叔寫過一篇文章,叫《這女孩的眼睛為我看路》,頗為深邃,很還是很喜歡小楓叔叔寫的文字,干凈。但他講的很多東西我還不能很好地理解下去,所以先不看了。故事說的就是俄和他的長女到了科后,直至生命終結(jié),他的兩個兒子波呂涅克斯和厄忒哦克勒斯,因搶占爭奪忒拜國王位而即將開展,他作為一個流浪的乞討者被科的過往忒修斯收留保護。他作為一個詛咒的終結(jié)者,也是另一個祈福的開端,他將兩個兒子最終將戰(zhàn)死作了預(yù)言,作為對忒修斯的回報,他所在的墳?zāi)箤⒂肋h保護克羅諾斯。
在文中,域民對神的敬畏是不言自喻的,希臘時代的城邦制度也可以窺見一斑。但最讓我觸動的還是希臘的英雄希臘的神們是如此具有力量感,強烈的存在感,這是讓人生畏而崇敬的。相比中國古代小說中的很多男主人公,不是魯智深就是張生...至于其中對神所居留之地的描述,就是生動的西方油畫,這番生機勃勃的模樣不免讓“坐看云起時”的我小小動心了一下。當然,中國的“留白”依舊是我的最愛了。
俄狄浦斯王讀書筆記5
一本輕輕薄薄的書,一種無法阻擋的命運。
對于任何一個文本,都有不同的解讀。而在關(guān)于《俄狄浦斯王》的眾多解讀中,相比于俄狄浦斯情結(jié),悲劇意識,自我毀滅精神等等,我更傾向于這樣一種觀點:這部偉大的著作是索??肆_斯對于命運的追問和反思。
《俄狄浦斯王》體現(xiàn)了典型意義的希臘悲劇沖突——人跟命運的沖突。濃重的命運觀念,使俄狄浦斯逃脫不了體現(xiàn)命運的太陽神“神視”的羅網(wǎng)。為擺脫殺父娶母的神視,俄狄浦斯離開家鄉(xiāng),卻未曾想到,這是他逐步走到命運漩渦的開始。未能走出命運悲劇的俄狄浦斯,只能以一種自我毀滅精神去解救忒拜城的眾生,這是一種勇于獻身的力量!
命運這個話題已經(jīng)困擾我許久,人到底是被命運所掌控,還是可以以自己的力量向命運發(fā)出對抗?總有這樣一些時候,命運就像一張無邊的大網(wǎng),籠罩著我們,另我們無法逃離,被命運中籠罩著的我們,拼了命地想去逃脫,卻發(fā)現(xiàn),自己不過是如來佛手中不斷翻著筋斗云的孫悟空,曾欣喜地認為自己以逃離了掌控,卻失落的發(fā)現(xiàn),自己只不過在命運的掌控中轉(zhuǎn)了個小圈。誠然,我們也不該感到沮喪,命運其實該是讓我們不斷去探索的力量,就像一句惡俗的話所說:“縱使風(fēng)雨兼程,我也要走向遠方?!蔽覀兒螄L不是需要一種像想俄狄浦斯一樣,勇于向命運發(fā)出挑戰(zhàn),不斷抗爭的精神呢?
只是征途險阻,我們需要一顆淡然的心,去勇于面對命運的安排。小的時候不明白,總以為努力了,付出了,事情就會向著自己希望的方向走,總會有回報。現(xiàn)在才知道,有時候,命中注定會怎樣,它就會怎么樣。這就出現(xiàn)了內(nèi)心的不平靜與嫉妒。當下,拜金主義盛行,追究短期的成功與繁耀成為一種時尚。總有那樣的姑娘,為了名牌包包,為了漂亮裙子,為了房子,車子,努力想嫁個“好人”,甚至為此不惜去改變自己的容貌,掩飾自己的性情,本以為這樣就改變了命運,翻身坐了上等人,殊不知,這短期的快樂只是剛剛一個開始,那一生的命運,怎會如此就輕易改變?《俄狄浦斯王》在劇末的時候這樣說道:“在我們等著瞧那最末的日子的時候,不要說一個凡人是幸福的。在他還沒有跨過生命的界限,在沒有的到痛苦的解脫之前?!?/p>
所以,最好不過是在做了最大的努力后,懷著一顆平淡的心,看云起云落。說命運大,它不過是一張網(wǎng),不斷與命運去較量與妥協(xié)又何嘗不是人生一樂事?忘了那起起落落,享受歲月之美好,有何嘗不好呢?命運怎樣不公,怎樣眷顧,總抵不過過程之美吧!
俄狄浦斯王讀書筆記6
俄狄浦斯是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中的主人公。他是忒拜王的兒子,但忒拜王相信了一個預(yù)言——俄狄浦斯有一天會殺死父親而與母親結(jié)婚,于是命人殺死俄狄浦斯。然而,這個執(zhí)行命令的人不忍下手,只是將俄狄浦斯丟棄在山上。后來,一個牧羊人發(fā)現(xiàn)了俄狄浦斯并將他送給鄰國的國王做兒子。
俄狄浦斯長大后,做了很多英雄事跡,其中最著名的是解開了獅身人面獸斯芬克斯的謎語(謎面是“早晨用四只腳走路,中午用兩只腳走路,傍晚用三只腳走路”,答案是“人”,因為人童年爬行用“四條腿”,成年走路用兩條腿,晚年要拄拐杖是“三條腿”),并因此得以娶伊俄卡斯忒女王為妻。后來,國家流行,俄狄浦斯才知道,他多年前殺掉的一個老人是他父親,而與自己同床共枕的是母親。聞知這一事實后,伊俄卡斯忒女王自殺,俄狄浦斯則戳瞎雙眼,流浪去了。
《俄狄浦斯王》被譽為古希臘三大悲劇之一,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認為,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之所以如此打動人心,是因為喚起了很多人心中的戀母情結(jié),他也因此將戀母情結(jié)稱為“俄狄浦斯情結(jié)”。相應(yīng),弗洛伊德又將女性的戀父情結(jié)稱為“伊萊克拉特情結(jié)”。不過,“伊萊克拉特情結(jié)”這個名詞沒有流行開來,現(xiàn)在一般用“俄狄浦斯情結(jié)”通指戀母情結(jié)和戀父情結(jié)。戀母情結(jié)既常見又復(fù)雜。弗洛伊德就有典型的戀母情結(jié),他幼年時與母親關(guān)系非常親密而與父親關(guān)系疏遠,且尚未成年時父親就去世,這給他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因為,父親的去世喚起了他強烈的內(nèi)疚感,他下意識中會認為,是他詛咒父親去世的。
麥克白的讀后感1
一般公認的莎士比亞四大悲劇是:《麥克白》,《奧賽羅》,《李爾王》和《哈姆雷特》。作為莎士比亞最杰出的乃至文藝復(fù)興時期最突出的四部悲劇,這一直被認為是悲劇的圭臬。
在讀莎士比亞時,我常會產(chǎn)生疑竇:在那樣鋪陳華麗的文體與句子下,我很難相信我是在閱讀悲劇。也許是對于悲劇的認識不同,我認為的悲劇,總是如索??死账鼓菢拥木哂谐绺叨鴩烂C的特征的文體。莎士比亞華麗得近于煊赫的文體對于悲劇本身的影響,我心中無數(shù)。從這個角度而言,我之所以對《麥克白》更為看重,也許是因為其更為“純粹”的具有悲劇性。
《麥克白》中悲劇的產(chǎn)生,雖依賴于麥克白本人的野心與其妻子惡毒的慫恿,但更多卻體現(xiàn)了天命的因素。這種悲劇被確認為宿命的方式,帶著更濃郁的古希臘悲劇色彩。
古希臘的悲劇,一般造成其原因是并非個人的主觀錯誤或客觀情況的干擾,而是天命的不公。如《俄狄浦斯王》,他完全受控于殘酷的命運,無論如何掙扎,最終還是陷入了命運的泥淖。于是乎,主角的偉大與命運的殘忍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更廣義的無奈與無力,是悲劇擁有了直指命運的崇高性。而麥克白的野心,也來自于仙女的慫恿。而仙女們也僅此開了狡黠近于惡毒的玩笑,其實這也就是戲劇性的天命。
麥克白最終還是死去了。他的死亡具有著的社會意義,是傳達了莎士比亞厭惡將軍擁權(quán)殺王這樣的犯上之舉的思維。但這樣的主題比于麥克白具有希臘精神的純潔高尚悲劇思想,顯然比較淺薄。我重復(fù)讀《麥克白》,為這個邪惡的主人公而悲哀,一如希臘悲劇中那些純粹的悲劇主角。他們的毀滅,并非由于他們的不杰出,而僅僅是,那些將他們玩于股掌之上的命運。
麥克白的讀后感2
這本書是由莎士比亞所著,是他所寫的四大悲劇之一。
其實,本書的結(jié)尾是講人們推翻暴君的統(tǒng)治,重獲自由,可是它之所以能稱為悲劇是因為麥克白自身的悲劇。
原來麥克白是一位英勇善戰(zhàn)的將軍,在打完勝仗回國領(lǐng)獎時,在路上碰見了三個女巫。每個女巫都做了自己的預(yù)言,第一個女巫說:“你能當國王?!钡诙€女巫說:“你旁邊的那個侍從的后代能當上國王?!弊詈笠粋€女巫說:“不是由母親生出來的人能打敗你。”麥克白聽后覺得很吃驚,于是回家把路上發(fā)生的事告訴了妻子。他的妻子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聽了麥克白說的話以后,慫恿他去刺殺國王。于是在妻子的引導(dǎo)、權(quán)力的引誘下,他殺了國王,并且逃脫了。
麥克白當上了國王,第一個預(yù)言實現(xiàn)了。接著,他又想起了第二個預(yù)言,于是他把那個隨從殺了,可是卻不小心讓他的兒子跑了。在接下來的幾年里,麥克白有時仿佛看見了國王和隨從復(fù)活了,在跟人說話,經(jīng)常神經(jīng)質(zhì)地自問自答,受著兩新的折磨。
過了幾年后,麥克白的隨從的兒子長大了,而且在另外一個國家當國王,他想起了麥克白的殺父之仇,于是出兵打仗。此時麥克白的國家已被麥克白管理得一團糟,自然不是別人的對手,就在麥克白奄奄一息的時候,這是只有第三個預(yù)言支撐著他。隨從的兒子創(chuàng)了進來,麥克白告訴他不可能殺了他,因為第三個預(yù)言,隨從的兒子告訴他,他是剖腹產(chǎn)生的,麥克白的精神支柱倒了,隨從的兒子當了國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為一時利益沖昏頭腦,做出傻事,到時候再挽回也來不及了,也別和壞人在一起,就是麥克白的妻子逼他走向了絕路。雖然結(jié)局是好的,可是麥克白的悲劇給我們都提個醒,不要用不正當?shù)姆椒ǐ@得某樣?xùn)|西,要不然會受到良心的譴責(zé)。
麥克白的讀后感3
這次讀的《麥克白》,之前對它一無所知,麥克白是一個將軍,他出征立下汗馬功勞,在回到蘇格蘭的路上你遇上了三個女巫,女巫預(yù)言他會加官進爵并最終成為國王。
不巧的是女巫的預(yù)言正在被驗證,因為國王確實給他封了女巫所說的爵位。于是麥克白開始相信他能夠成為國王,一旦相信他就和他夫人開始謀劃如何登上王位,刺殺國王成為必不可免盡管他們飽受良心的煎熬,但他們?nèi)匀煌聪露臼謱踔劣谒赖?。有時相信自己很難,相信別人似乎更容易,盡管別人是用欺騙或其他陰暗的不為我們所知的手段取得我們的信任,如果知道真相,我們會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愚蠢—寧可相信別人,不愿相信自己?,F(xiàn)實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被別人的意見或眼光所左右,而不去堅持自己的心的呼喚,這是不是也是一種愚蠢?不知道什么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的做到相信自己,而不只是說說而已。
關(guān)鍵是麥克白第二次去見女巫,他想讓女巫確認他能否穩(wěn)坐王位并將其傳宗接代。
他得到的答案是除非一個遙遠的樹林能夠移到王宮附近,除非一個人不是婦人所生,否則沒有人能夠打敗他。樹林怎會移動?誰能不是婦人所生?這似乎都是不可能的,所以麥克白相信沒人能夠打敗他。但是,永遠都不能不考慮但是,一切皆有可能,為了隱蔽軍代,每人手拿樹枝前進,從遠處看就是整個樹林在移動。一個被麥克白殺害妻兒的將軍是剖腹產(chǎn)出生的,不是所謂的婦人自己生產(chǎn)的。好吧,除了死剩下的還會是什么呢,麥克白和他夫人都結(jié)束了生命。麥克白婦人是受精神折磨而死的。所以,不要隨便以什么什么不可能作為條件,推斷出似乎是真理實際是謬論的結(jié)論,因為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請相信上天的安排絕對能超乎人的想象。
麥克白的讀后感4
麥克白本是一名受人尊敬的蘇格蘭民族英雄,得勝歸來.和大將班柯在途中路遇三個女巫,女巫預(yù)言了麥克白將會成為蘇格蘭的國王,隱藏的野心被挑旺起來.他在妻子的煽動下殺死了國王鄧肯.篡位之后,麥克白感到內(nèi)心極度的恐懼,為了保住王位,他殺死了班柯,并開始瘋狂的濫殺無辜,最后被麥克達夫殺死。他的妻子也因為無法承受殺人后的恐懼自殺了。
讀《麥克白》,你會發(fā)現(xiàn)殺死國王鄧肯后,麥克白和妻人失去的都是睡眠,他們無法入睡。從殺人那刻起,榮譽和美德已不存在,麥克白永遠失去了“那清白的睡眠,把憂慮的亂絲編織起來的睡眠,那日常的死亡,疲勞者的沐浴,受傷心靈的油膏,大自然最豐盛的菜肴,生命盛筵上主要的營養(yǎng)”。我引一段老師在講這部悲劇的一段話“擁有正常、甜蜜的睡眠,就是擁有人生(包括現(xiàn)世與彼岸世界)真正的意義;正常、甜蜜的睡眠,就代表了正常的,寧靜的秩序,它包含著人與神之間和諧的關(guān)系、人自身靈與肉的和諧關(guān)系、人與他人和社會之間的和諧關(guān)系,這是一種既屬世又指向超驗世界的永生的秩序。當麥克白向鄧肯舉起屠刀,從世俗層面來說,作為臣子他打破了君臣秩序,作為親屬他蔑視了血緣關(guān)系與起碼的人倫,作為國家的保衛(wèi)者他公然破壞國家作為政治統(tǒng)一體的秩序;然而,從更本質(zhì)的真理意義上說,當他以欲望為主宰破壞了作為一個人自身靈與肉的和諧的同時,也破壞了他與他人和社會之間的和諧關(guān)系,破壞了他與神之間的和諧關(guān)系,他破壞了他整個生命的正常健康的秩序。當這樣一種秩序被破壞以后,他所有的世俗生活中的美好內(nèi)容都被扭曲,他在‘死亡的睡眠’中的美好盼望永遠落空,他內(nèi)心的寧靜也永遠消失了---一句話,他殺死了自己的‘睡眠’”。
《麥克白》是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的最后一部悲劇,也是最優(yōu)秀的悲劇之一。從《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奧賽羅》到最后的《麥克白》,從宣揚和肯定人文主義精神到最后開始批判和反思人文主義,莎士比亞的思想有了相當大的轉(zhuǎn)變。他深刻洞見到人文主義帶來的以世俗欲望滿足為主要內(nèi)容,極端自我中心,功利主義,一切從自己出發(fā)的生活方式所導(dǎo)致的惡果?!尔溈税住肪褪且粋€向人們展示個人欲望無限膨脹和畸形發(fā)展導(dǎo)致罪惡、導(dǎo)致毀滅的故事。引以為鑒,必竟,誰都不想殺死自己的睡眠,誰都想有個正常,甜蜜的睡眠。
麥克白的讀后感5
《麥克白》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它講述了將軍麥克白因聽信女巫讒言,認為自己可以當國王,便弒王篡位,將善良的鄧肯殺害。又因為猜忌殘忍殺害朋友、朝臣,成為一代暴君,最終被正義力量打敗的故事。我覺得它的悲哀不言而喻:善良的麥克白被女巫蠱惑,在野心的驅(qū)使下由勇敢變?yōu)榱死淇釤o情,并殘忍殺害許多無辜生命,不思悔改。最后這個選擇相信預(yù)言的人最終也死于預(yù)言中的結(jié)局。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應(yīng)該正確認識“野心”這個看不見摸不著卻可左右你一生的神秘力量。起初麥克白希望做一個偉大的人物,有巨大野心,但缺少和那種野心相隨聯(lián)屬的奸惡,他欲望很大,但又希望只用正當?shù)氖侄巍T谂椎恼T惑和妻子的慫恿下,麥克白痛下殺手,接連犯罪。雖然在他登上王位的那一刻,巨大的財富、權(quán)力滿足了他的野心,但自己犯下的種種罪惡使得他在人生旅途中迷失了本真,變得猜疑、冷酷、坐臥不安,最終被鄧肯之子和他請來的英格蘭援軍的圍攻致死。野心其實是應(yīng)該有的,但在于你如何實現(xiàn)它。
犯下滔天大罪或是腳踏實地堅持奮斗,在了解了這個故事后,你便會有正確堅定的選擇。而野心這個神秘的力量同時需要你合理地操控它,因為它是你走向成功的動力,也可能是將你推入泥沼的巨大力量。當今那些貪污受賄的官員難道是不懂這個道理么?確實明知故犯罷了。或許這個道理太過于簡單,我想只有細細品讀麥克白的一生后,才會有深刻印象和理解。
麥克白的讀后感6
讀了《麥克白》之后,我的心情沉重下來。
《麥克白》寫的是一位叫麥克白的功名顯赫的爵士,為了能登上王位,殺死了國王和好朋友,最后被人殺死的故事。
麥克白功名顯赫,本來獲得許多榮譽,本來能安度一聲,只因為三個女巫的預(yù)言,便使得自己落得了凄慘的結(jié)局。真是因為他遇見了三個女巫嗎?不,女巫的預(yù)言只是一根導(dǎo)火線,真正的原因是他內(nèi)心的欲望。
女巫說他會成為未來的國王,他便不擇手段地想要成為國王。內(nèi)心的欲望之火,卻被女巫一句話點燃了。于是,欲望之火愈燒愈烈,最終,玩火自焚,他被自己的欲望殺死了。
麥克白之死,告訴我們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欲望。自身的欲望能成為自己積極向上的動力,也能成為懸在頭頂?shù)囊话训?。有的人想要升職,想要高官厚祿,便努力奮斗,最終達到自身的所想;有的人想要金錢,便鋌而走險,去偷、去搶,最終走上一條不歸路。欲望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通過正當?shù)呐蛫^斗來實現(xiàn),也能通過罪惡的手段予以放任。誰都會有一絲貪婪,都會有一絲邪念。對于這種不好的欲望,我們必須立刻拔除,否則,養(yǎng)虎為患,終為虎害。
我又想起了一件事例:《三國》中關(guān)羽之死的一個關(guān)鍵因素便是少了劉備義子——劉封的支援。孟達勸劉封不去支援,因為關(guān)羽罵過他。劉封便按兵不動,結(jié)果還不是被劉備斬了?劉封何嘗不知他不去支援的惡果?只是孟達一句話,心中的邪念便迅速成長,使他向邪惡妥協(xié)。孟達不正如女巫,劉封不正如麥克白嗎?
不要讓欲望占據(jù)你的心靈!它能為你提供動力,也能把你推入無底深淵!每個人都會有欲望,但不要讓它占據(jù)你的心靈!不然,麥克白和劉封的舊轍,又將被人重蹈!
不要讓欲望占據(jù)你的心靈!
麥克白的讀后感7
莎士比亞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無數(shù)的輝煌,在16世紀并未獲得殊榮,直至19世紀英國掀起浪漫主義狂瀾時,他才被提升至天才的地步。而在莎士比亞傳奇般的一生中,有幾個作品是廣為人知的,如:《哈姆雷特》《李爾王》《奧賽羅》和《麥克白》。
《麥克白》與《李爾王》都是典型的政治悲劇,前者是自己使得自己喪心病狂;后者是使整個王國崩潰與個人的輕浮之中。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麥克白》的。
《麥克白》中,有一句經(jīng)典的臺詞:“用最美妙的外表把人們的耳目欺騙;奸詐的心必須罩上虛偽的笑容。”麥克白的一番話讓我感到很詫異,
前文還是征戰(zhàn)沙場所向披靡的爵士,現(xiàn)在就成了奸詐的反賊,這么大的轉(zhuǎn)變,不僅僅是因為一個因素的。
凡是都有不可預(yù)測的一面,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出現(xiàn)在了面前,麥克白始終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在權(quán)力的驅(qū)使下一步步地將自己推向了深淵。
在文中,有一個不可預(yù)測的外因,即為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鬼魂和巫婆。后來叱咤風(fēng)云的麥克白正是聽取了他們的預(yù)言。且不說麥克白對預(yù)言的反應(yīng),巫婆與幽靈究竟居心何在?她們究竟是好心還是惡意?作者莎士比亞在這里并未直接點明。我個人認為,巫婆和幽靈可能并非懷揣著善意,因為,一個人在不清楚前途是明是暗的時候,往往會更勇敢地走下去,無知者無畏嘛,而真正知道了自己未來的命運,反倒會適得其反,或樂極生悲或心灰意冷,至于對他人的影響,就只能從聽取者的內(nèi)心的角度來決定了。這些巫婆即使能預(yù)知未來,即使能通曉命運,但也無法預(yù)知人心。
出現(xiàn)了巫婆這個外因,才促使了內(nèi)因——麥克白夫人對她丈夫的慫恿。如果麥克白的妻子并沒有出現(xiàn)在主人公麥克白的生活中,如果麥克白并沒有聽取妻子的謬論,我們的主人公可能在凱旋歸來的時刻被晉封為考特爵士,然后順理成章地繼承帝業(yè),最后安然地度晚年。
如此說來,我們的麥克白反倒成為了波濤洶涌的海上的一葉孤舟,若不能隨波逐流,就只能被無情地掀翻。他的人生充滿了跌宕起伏,但是命運始終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麥克白因為沒有主見而失去了生命。
說來說去,都離不開“欲望”,麥克白因為欲望失去了理智,他的夫人因為對權(quán)力的渴求操縱著麥克白墨登場,歷史上的慈禧太后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戴了一個冠冕堂皇的面具,為了自己的欲望而犧牲他人。
每個人生來就有七情六欲,欲望是一把利刃,既不能拔刀自傷也不能被借刀殺人。
麥克白的讀后感8
《麥克白》講述了蘇格蘭大將麥克白因為聽信巫女的預(yù)言而弒君謀反當上了蘇格蘭的國王,同時又因為懼怕命運而殺害自己的好友,導(dǎo)致眾叛親離,麥克白最終也沒有逃脫所謂的“命運”。
“命運”是什么東西?當巫女預(yù)言麥克白將會當上考特爵士并最終成為蘇格蘭王的時候,麥克白是不信的,然而隨后的消息卻是鄧肯冊封其為考特爵士,于是麥克白開始相信巫女的預(yù)言了。麥克白相信自己命中注定會成為蘇格蘭王,在這種信念的支撐下,麥克白弒君謀反,在這一過程中,麥克白身上原有的忠誠、善良等信念最終沒有敵過權(quán)力的誘惑。
麥克白如愿以償?shù)陌淹跷晃赵诹俗约菏种?。他以“命運”的名義殺戮,卻又想反抗“命運”。正是因為麥克白相信了巫女的預(yù)言,所以才弒君,同時他也相信了巫女關(guān)于班柯的后代將為國王的預(yù)言,所以才想殺掉班柯及其子。這種行為的結(jié)果是悲哀的,因為刺客最終也沒有殺掉班柯的兒子,在麥克白看來,這似乎在應(yīng)驗所謂的“命運”。
于是麥克白再次求教于巫女,幽靈告訴他“沒有一個婦人所生下的`人可以傷害麥克白”,“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樹林會向鄧西嫩高山移動”,否則麥克白不會失敗。于是麥克白勇敢、殘忍的接受了王子馬爾康帶領(lǐng)的英格蘭軍隊的挑戰(zhàn)。最終麥克白失敗了,似乎是因為“勃南的樹林移動了”,而且麥克白也是死在所謂的“非婦人所生”的人手上,這一切似乎都在證明命運如滔滔河流般不可逆轉(zhuǎn)。
《麥克白》的行文始終存在著“命運”這一暗線,然而,何謂“命運”?難道命運不是自己選擇的嗎?如果麥克白不相信巫女的預(yù)言,很難想象他會弒君謀反。那樣這場悲劇還會存在嗎?我堅持認為,所謂的“命運”其實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無論如何,選擇都是人們自己作出的。麥克白對權(quán)力的野心使其輕而易舉的相信了巫女的對自己有利的預(yù)言,但是卻又想反抗對自己不利的“命運”,這不失為一種諷刺。我們無法責(zé)怪麥克白,因為這對每個人來說都可能是抵御不住的誘惑。很多情況下,“命運”只是借口,為我們做出的選擇進行辯護的借口。成功者可以用“命運”來為自己的成就披上神圣的外衣,外人(甚至是其自己)往往就忽略了其為成功所付出的代價;失敗者可以用“命運”來為自己的失敗尋找借口,外人(甚至是其自己)往往就忽略了其所犯的錯誤本身。
在巫女作出對班柯的預(yù)言時,班柯曾經(jīng)說“魔鬼為了要陷害我們起見,往往故意向我們說真話,在小事情上取得我們的信任,然后在重要的關(guān)頭我們便會墮入他的圈套?!边@番言論可謂一語中的。而沙翁最終并沒有說明班柯后代的命運,這可能也是作者對麥克白相信命運的諷刺吧。
麥克白的讀后感9
自19世紀起,《哈姆雷特》、《奧塞羅》、《李爾王》和《麥克白》即被公認為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
蘇格蘭國王鄧肯的表弟麥克白將軍,為國王平叛和抵御人侵立功歸來,路遇三個女巫。女巫對他說了一些預(yù)言和隱語,說他將進爵為王,但他并無子嗣能繼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將軍的后代要做王。麥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慫恿下謀殺鄧肯,做了國王。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奪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鄧肯的侍衛(wèi),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貴族麥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謶趾筒乱墒果溈税仔睦镌絹碓接泄?,也越來越冷酷。麥克白夫人神經(jīng)失常而自殺,對他也是一大刺激。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麥克白面對鄧肯之子和他請來的英格蘭援軍的圍攻,落得裊首的下場。
《麥克白》(1605)是莎士比亞戲劇中心理描寫的佳作。全劇彌漫著一種陰鷙可怕的氣氛。莎士比亞通過對曾經(jīng)屢建奇勛的英雄麥克白變成一個殘忍暴君的過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對良知的侵蝕作用。由于女巫的蠱惑和夫人的影響,不乏善良本性的麥克白想干一番大事業(yè)的雄心蛻變成野心,而野心實現(xiàn)又導(dǎo)致了一連串新的犯罪,結(jié)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在迷信、罪惡、恐怖的氛圍里,作者不時讓他筆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內(nèi)心,麥克白夫婦弒君前后的心理變化顯得層次分明,這就更加增大了悲劇的深度。
麥克白的讀后感10
相對于《奧賽羅》和《李爾王》,《麥克白》給我的感想不是那么深刻——可能是因為沒有觸及我的痛點?嗯,應(yīng)該是這樣,因為我這個人,平庸又沒有野心,所以對于野心造成的悲劇,感想就不是那么深刻吧。
其實我并不討厭野心,野心換個字眼其實就是夢想,兩者在我看來是一樣的。
所以野心在我看來并不是壞事,一個人有了野心就是有了夢想,有了這樣的東西,才會有努力的動力、指引前進的方向,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野心絲毫沒有壞處。
只是,過猶不及,適度的野心讓人發(fā)奮,而過多的野心恐怕就會招致毀滅,而太沒有野心的人則不會有什么成就——又應(yīng)了中庸的道理,人生在世,所追尋的永遠都是中庸,而這偏偏又是最難的。
《麥克白》這個故事,我覺得是想告訴我們膨脹的野心會帶來怎么樣可怕的后果吧,麥克白本身就已經(jīng)夠尊貴、擁有的夠多了,可偏偏他的不知足、對國王之位的覬覦讓他做出了許多違背良心道德事情,而最終也為此付出了代價。
所以我在想,野心本身無罪,但是為了達成野心所選擇的手段、做出的事情,卻是有善惡對錯之分的。
用合理的手段做正確的事,通過正確的方式達成野心,那就并沒有任何罪惡;而一旦走了彎路,用了錯誤的方法、罪惡的手段去達成野心,那就是錯了。
做人要有野心,也要有道德的約束,在道德的約束下用合法合理合情的手段去達成自己的野心,那邊皆大歡喜,大概如是而已。
而麥克白和他的夫人,應(yīng)該是一類人,麥克白夫人的野心比麥克白更厲害、罪惡感更少,但他們其實是相似的,而最后這種相似導(dǎo)致了悲劇——我在想,是否在這對夫妻的身上,莎翁也在探求一種和諧,怎樣的夫妻能夠更長久更幸福,到底是性格相似的還是性格互補的?
從故事的發(fā)展可以看出來,在故事最初,麥克白對夫人的感情很深,什么事情都可以跟夫人商量,大概也正是因為他們天性中的相似,他們的感情更好、相處更合得來,但是也因為這種相似,他們太清楚對方的弱點和缺陷,所以到最后感情磨滅的也特別快。
而同樣的情況也出現(xiàn)在《李爾王》中的法蘭西國王和科迪莉亞(善的相似,結(jié)果陰陽兩隔)、里甘和康沃爾公爵(惡的相似,最后雙雙殞命)身上。
而若說互補的好,似乎也不盡然。
性格互補,就是性格天差地別,有時候甚至相處不到一起去,連感情都很難培養(yǎng),比如《李爾王》里面戈納瑞和奧爾巴尼公爵,就是完全相反的兩個人,一直都是同床異夢,最后也是悲劇收場。
所以,到底怎樣的兩個人,才能得到幸福?我覺得我大概得去再研究下喜劇再來得出結(jié)論了,悲劇故事里,所有的都是悲劇。
不過套用小魚一句話,比起《李爾王》和《奧賽羅》,《麥克白》的結(jié)局我覺得不算悲,到有幾分正劇的感覺,就是那種正義終將戰(zhàn)勝邪惡的勝利感,看到結(jié)局的時候并沒有那么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