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秋入云山》
宋代:張掄
秋入云山,物情瀟灑。百般景物堪圖畫。丹楓萬葉碧云邊,黃花千點幽巖下。
已喜佳辰,更憐清夜。一輪明月林梢掛。松醪常與野人期,忘形共說清閑話。
《踏莎行·秋入云山》譯文
高高的山上現(xiàn)在進入了秋天,山中景物清爽秀麗。景物眾多爭艷斗奇就像一副圖畫。楓葉之多盡染萬山一直連綿到云彩邊上,,在山巖深幽之處。無數(shù)的菊花,點點灑灑。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jié)眾人歡度,又逢天氣爽朗,一輪明月掛在樹梢上。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jié)眾人歡度,又逢天氣爽朗,一輪明月掛在樹梢上。我常與山野之人相約飲酒,不拘形跡地在月光下談天說地。
《踏莎行·秋入云山》注釋
秋入:進入秋天。
丹楓:亦稱霜葉、紅葉。
萬葉:極言楓葉之多。
碧云:青白色的云氣。
黃花千點:無數(shù)的菊花。
幽巖下:山巖深幽之處。
林梢掛:掛在樹梢上。
松醪:是松膏釀制的酒。
常與:點明了興趣所在,樂此不疲。
野人:山野之人。
期:約會之意。
忘形:便是隱士悠然自得、不拘形跡的寫照。
共說清閑話:一起談天說地。
《踏莎行·秋入云山》賞析
《踏莎行》,調(diào)名取自韓翃詩“踏莎行草過春溪”。曹冠詞名之為《喜朝天》,趙長卿詞則名之《柳長春》。雙調(diào),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韻。
張掄這首《踏莎行》上片寫秋天山景,下片寫仲秋賞月。
“秋入云山,物情瀟灑,百般景物堪圖畫?!钡谝痪湎纫浴扒铩弊贮c出節(jié)令,然后以“入”字寫出秋來的動態(tài),再以“山”字指明秋入的處所。前方著一“云”字,點明山勢高峻,聳立云端。通過此句四字,把本詞描寫秋山的意旨交代出來。接下去,用第二句寫秋入云山所帶來的變化?!拔锴椤倍郑干街芯拔锏那閼B(tài)?!盀t灑”,乃清秀爽麗之貌。這兩個字最宜于表現(xiàn)秋天風(fēng)物秀逸的風(fēng)韻。如杜甫《玉華宮詞》:“萬籟真笙竽,秋色正瀟灑?!睆垝嗾f“物情瀟灑”,不只是寫到秋之于物的作用,而且寫出景物之情。仿佛山中草木有知有情,秋來之際顯出瀟灑的姿容。而從“物情”的“瀟灑”之中,又可見出詞人瀟灑的筆意,詞家之清韻。景中有我,我在景中,情深意遠,極盡賞愛之意。接著第三句緊續(xù)一筆,“百般景物堪圖畫”,“百般”極言景物之多,千姿百態(tài),爭艷斗奇,蘊含著無限的詩情畫意,故而說“堪圖畫”。張掄這首詞,可說是以畫入詩,詩中有畫。山中秋景勝絕,無處不美,目不暇接,要有一番選擇,用最典型的景物寫出秋山之美,于是詞人以生花妙筆寫出丹楓、黃花兩景。
“丹楓萬葉碧云邊,黃花千點幽巖下?!边@是兩句精美絕倫的對偶句。第一句,“丹楓”,亦稱霜葉、紅葉。謂楓葉經(jīng)霜而紅,色艷如丹,故稱為“丹楓”。“萬葉”,極言楓葉之多?!暗魅f葉”四字點帶出層林盡染萬山紅遍之景。“碧云”,青白色的云氣。句尾的“邊”字,是個忽視不得的字眼。丹楓的位置、山勢的高大均由此字點出。說明火紅的楓葉層層疊疊,依山而上,一直鋪展到碧云旁邊,描繪出碧云與紅葉相映,山色與青空交輝,丹楓似錦、萬山如繡的秀麗景色。晚唐詩人杜牧寫過一首《山行》絕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焙髢删湟彩菢O寫楓林霜葉之美和賞愛不盡的情趣,向為膾炙人口的名句。杜牧用比喻寫霜葉之紅,張掄則以碧云映襯丹楓之色。各有千秋,異曲而同工。為描述紅葉之美,古代詩人競馳才思,極盡形容之妙。楊萬里曾賦一絕,題為《秋山》,詩云:“烏臼平生老染工,錯將鐵皂作猩紅。小楓一夜偷天酒,卻倩孤松掩醉容。”以浪漫的筆調(diào),擬人化的手法,十分風(fēng)趣地寫出了小楓醉容可掬的形象。再接著看張掄的詞,“黃花”,即黃菊,以其色澤金黃,故稱之為“黃花”?!扒c”,是遠而望之,言其小而多,也表現(xiàn)其點綴分布之廣?!坝膸r”,清幽寂靜的山巖。有巖而幽,說明草木豐茂,一片青綠?!跋隆弊?,點出金菊的位置,在山巖深幽之處。無數(shù)的菊花,點點灑灑,如散金碎黃,鑲嵌在萬綠叢中,顯得分外明麗耀眼,描繪出巖壑含翠、金英秀發(fā)的清幽景色。
古來寫丹楓、黃花的詩詞,車載斗量,不可勝數(shù)。但分而言之者多,兼而寫之者少。即使兼寫,也很難找到能與此媲美的妙句。朱慶余《觀濤》寫過“高樓曉望無窮意,丹葉黃花繞郡城”,可謂秀美而有意趣,但終究略遜一籌。張掄這兩句詞,就所構(gòu)成的畫面來說,突出的主體景物是丹楓、黃花而分別以碧云、幽巖作為陪襯。高遠處,在淡采素墨的背景中,抹出濃烈之色;深幽處,在重筆濡染的襯底上,點出鮮明之色。淡中見濃,濃中有淡,明暗變化,對比強烈,構(gòu)成一幅色彩斑斕、意境深遠的秋山畫卷,充分顯示了詞人摹寫景物的藝術(shù)才能。古人云:“江山明秀發(fā)詩情”。正是可愛的自然風(fēng)光激發(fā)了詞人的靈感,才寫出了這兩句情韻俱到的好詞。另一方面,好詩好詞又是在長期創(chuàng)作實踐中,經(jīng)過千錘百煉得到的。在這方面,古代詩人的感受是很深的,經(jīng)驗也是非常豐富的.。杜荀鶴認(rèn)為寫詩必須持之以恒,永不間斷,所謂“生應(yīng)無輟手,死是不吟時”。陸游到了84歲還堅持不懈地奮力創(chuàng)作,說是“無詩三日卻堪憂”,成為最多產(chǎn)的詩人,一生留下了上萬首詩詞。為了斟酌一句詩、一個字,詩人們往往是嘔心瀝血,傾注了全部精力。李賀為積累詩句,馬上特置錦囊,每有所得,輒書之以投囊中。賈島為“推”、“敲”二字,想得出神,竟然騎馬闖進韓愈的儀仗隊而不自知。他苦吟苦寫,乃至于“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其中甘苦,大有一言難盡的味道。另一個苦吟詩人孟郊,為寫得好一些,焚膏繼晷,日夜習(xí)作,自道是:“夜學(xué)曉不休,苦吟神鬼愁?!边€有一個盧延讓,更是險覓狂搜,殫精竭慮,為“吟安一個字”,以至于“捻斷數(shù)莖須”,說是“險覓無應(yīng)悶,狂搜海亦枯”。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我們并不主張閉門索句,憑空臆造,一味雕琢。但字斟句酌,刻苦磨煉,以嚴(yán)肅認(rèn)真的態(tài)度從事創(chuàng)作,是寫出好詩好詞的首要條件。王安石的“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是盡人皆知的名句,其中的“綠”字之所以寫得形象生動,擲之于地可作金石之聲,乃是經(jīng)過十幾次的反復(fù)修改而后得到的。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論才華論技巧,都是冠絕千古的,然而他在創(chuàng)作中始終一絲不茍,常常是“新詩改罷自長吟”。而且他的詩作愈老愈嚴(yán)格,自道是:“晚來漸于詩律細(xì)”,“語不驚人死不休”。古往今來,無數(shù)的事例證明了一條永恒不變的法則,那就是作家不僅需要才華,更重要的是要有認(rèn)真、嚴(yán)肅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才能熔鑄出好的詩句,寫出好的作品。由此看來,張掄這兩句詞,雖說只有十四個字,然而卻是來之不易,付出了艱苦勞動的。
下片換頭三句,寫仲秋夜月之美。
“已喜佳辰,更憐清夜,一輪明月林梢掛?!敝偾?,是一年一度的佳節(jié),人人歡度,故而曰“已喜”。又逢天氣爽朗,夜空碧清如洗,因而格外高興,故曰“更憐”。下面由寫意轉(zhuǎn)而寫景,點出“一輪明月”。月圓如輪,高掛林梢,銀輝流灑,清光燭地,正是賞月的大好時刻。故而末結(jié)兩句云: “松醪常與野人期,忘形共說清閑話?!八甚病?,用松膏釀制的酒。李商隱《復(fù)至裴明府所居》云:“賒取松醪一斗酒,與若相伴酒煩襟?!薄耙叭恕?,山野之人。“期”,約會之意。“忘形”,語出《莊子·讓王》:“養(yǎng)志者忘形,養(yǎng)形者忘利,”杜甫《醉時歌》云:“忘形到爾汝,痛飲真吾師。”張掄這兩句寫詞人常與山野之人相約飲酒,情投意合,不拘形跡地在月光下談天說地,淡泊的心境與清幽的月色交融在一起,表現(xiàn)出閑適愜意、怡然自得的山居樂趣。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這首詞在語言上是很有特色的。音韻和諧,辭意兼美,清麗秀潤,親切自然。詞人在語言藝術(shù)上,的確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踏莎行·秋入云山》創(chuàng)作背景
張掄,宋高宗年間獨自登高秋游,賞萬山秋景,有感而發(fā),故作此詞。
《踏莎行·秋入云山》作者介紹
[約公元一一六二年前后在世]字才甫,自號蓮社居士,開封(今屬河南)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詳,約宋高宗紹興末前后在世。好填詞,每應(yīng)制進一詞,宮中即付之絲竹。嘗于乾道三年,(公元一一六七年)高宗蒞聚景園,掄進柳梢青詞;淳熙六年(公元一一七九)三月,高宗再蒞聚景園,掄進壺中天慢詞;九月,孝宗幸絳華宮,掄進臨江仙詞:均賜賚極渥。掄所著有《蓮社詞》一卷,存詞100余首。《文獻通考》及紹興內(nèi)府古器評二卷,《四庫總目》并傳于世。
【原文】
醉翁亭記
環(huán)[1]滁皆[2]山也。其西南諸峰,林[3]壑[4]尤美。望之蔚然[5]而深秀者,瑯琊也,山[6]行[7]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9]路轉(zhuǎn)[8],有亭翼然[10]臨[11]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12]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13]之者誰?太守自謂[14]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15]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16]曰[17]醉翁也。醉翁之意[18]不在酒,在乎[19]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20]之心而寓[21]之酒也。
若[22]夫[23]日出而[24]林霏[25]開[26],云歸[27]而巖穴[28]暝[29],晦[30]明變化者,山間之朝[31]暮[32]也。野芳[33]發(fā)[34]而幽香,佳[35]木秀[36]而繁[37]陰,風(fēng)霜高[38]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39]也。
至于負(fù)[40]者歌于途,行者休[42]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41],傴僂[43]提攜[44],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45],溪深而魚肥;釀泉[46]為[47]酒,泉香而酒洌[48];山肴[49]野蔌[50],雜然[51]而前[52]陳[53]者,太守宴也。宴酣[54]之樂,非絲[56]非竹[55][57],射[58]者中,弈[59]者勝,觥[61]籌[62]交錯[60],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63]白發(fā),頹然[64]乎[65]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66]也。樹林陰翳[67][68],鳴聲上下[69][70],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71]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72]誰?廬陵歐陽修也。
——選自《四部叢刊》本《歐陽文忠公文集》
【譯文一】
環(huán)繞滁州的,盡是山。那西南的幾座山峰,森林溝壑更美。一眼望去郁郁蔥蔥,幽深秀麗的,那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水聲潺潺,從兩座山峰之間傾瀉而出的,那是釀泉。泉水沿著山峰折繞,沿著山路拐彎,有一座亭子像飛鳥展翅似地,飛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這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又是誰呢?是自號“醉翁”的那個太守。太守和他的賓客們來這兒飲酒,只喝一點兒就醉了;而且年紀(jì)又最大,所以自號“醉翁”。其實,醉翁的意圖并不在喝酒,而在欣賞山水的美景。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是領(lǐng)會在心里而又寄托在酒中的。
有時太陽升起,山林中云氣散盡;浮云歸來,巖洞里暮色蒼茫。黑暗與光明交替變化的,那是山中的黎明與黃昏。野花怒放發(fā)出清香,樹木茂盛深秀成蔭,風(fēng)高霜白,水落石出,那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黃昏歸來,四季的風(fēng)光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于背扛肩挑的人在路邊歡唱,來去行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應(yīng),老老少少往返不斷的,那是滁州百姓來這里游玩。到溪邊釣魚,溪水深因此魚也肥;用釀泉造酒,泉水清因此酒也香,還有野味蔬果,橫七豎八地擺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辦的宴席。宴飲酣暢的樂趣,不在于琴弦簫管;投射的中了,下棋的勝了,只見酒杯和籌碼交錯雜陳,人們站起坐下大聲喧鬧,那是賓客們樂極了。這時,有個蒼顏白發(fā)的老人,昏昏然地坐在人們中間,那是太守醉了。
不久,太陽下山了。只見人影散亂,那是賓客們跟隨太守回去了。樹林逐漸陰暗起來,陣陣鳥鳴聲忽上忽下,那是游人走后鳥兒在歡樂地跳躍,然而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快樂,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是把能使人們快樂作為快樂的啊。在酣醉的時候能與人們一起快樂,酒醒之后又能寫文章敘述這些事情的,那是太守。太守是誰呢?是廬陵歐陽修啊。(胡中行)
【譯文二】
環(huán)繞著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各個山峰,樹林、山谷尤其優(yōu)美,遠遠望去那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就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從兩座山峰中間飛瀉出來的,是釀泉。山勢回環(huán),路也跟著拐彎,有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坐落在泉水邊上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誰?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給它命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號(醉翁)來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這里來喝酒,喝一點就醉了,而且年齡又最大,所以給自己取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秀麗的山水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領(lǐng)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像那太陽出來,樹林中的霧氣消散,暮云回聚攏來,山里就昏暗了,或明或暗,變化不一,這是山間的早晨和傍晚。野花開放,散發(fā)清幽的香氣,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濃郁的綠陰,秋高氣爽,霜色潔白,水位低落,石頭顯露,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樂趣也沒有窮盡。
至于背著東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后面的人答應(yīng),老人小孩絡(luò)繹不絕,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水釀酒,泉水香而酒色清澈,山中野味,野菜,交錯地在前面擺著,這是太守舉行的酒宴。酒宴上飲酒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壺的人中了目標(biāo),下棋的人得勝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人們有時站立,有時坐著,大聲喧嘩,賓客們(盡情)歡樂。臉色蒼老,頭發(fā)花白,醉醺醺地在賓客們中間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陽落山,人影縱橫散亂,太守回歸而賓客跟從。這時樹林里濃蔭遮蔽,鳥兒到處鳴叫,游人離開后禽鳥就快樂了。然而禽鳥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人的樂趣,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因為他們的快樂而快樂。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享受快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的歐陽修。
【寫作背景】
《醉翁亭記》作于宋仁宗慶歷六年(公元1046年),當(dāng)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歷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被貶前曾任太常丞知諫院、右正言知制誥、河北都轉(zhuǎn)運按察使等職。被貶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韓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參與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運動,而反對保守的呂夷簡、夏竦之流。韓范諸人早在慶歷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經(jīng)被先后貶官,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一個外甥女張氏犯罪,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 《醉翁亭記》
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fā)展生產(chǎn),使當(dāng)?shù)厝诉^上了一種和平安定的生活,年豐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但是當(dāng)時整個的北宋王朝卻是政治昏暗,奸邪當(dāng)?shù)?,一些有志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睜睜地看著國家的積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長,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憂慮和痛苦。這是他寫作《醉翁亭記》時的心情,悲傷又有一份歡喜。這兩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現(xiàn)在他的作品里的。
【作者介紹】
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xué)家、散文家,和詩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笨驮唬骸笆菫槲逡粻枺魏??”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謚號“文忠”.著有《歐陽文忠公集》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歐陽修自稱廬陵人,因為吉州原屬廬陵郡。
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進士;慶歷三年(1043),任諫官。為人耿直,敢于諫諍,在開明派范仲淹和守舊派呂夷簡的斗爭中,站在范仲淹一邊,受到排擠、打擊,屢遭貶官。晚年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歐陽修是運動的領(lǐng)袖。他重視人才培養(yǎng),積極推行主張,提倡效法韓愈,在散文、詩、詞等各方面都有很高成就。他的散文具有說理明白、平易流暢、委曲婉轉(zhuǎn)、情文并茂的獨特風(fēng)格。他的《六一詩話》,開創(chuàng)了詩話這一文學(xué)形式。有《歐陽文忠公集》、《新五代史》和《新唐書》(與宋祁合撰)等。
【難字生字】
① 滁 chú
② 瑯琊 láng yá
③ 霏 fēi
④ 穴 xué
⑤ 傴僂 yǔ lǚ
⑥ 蔌 sù
⑦ 翳 yì
【詞語解釋背景注釋】
1. 環(huán):環(huán)繞。
2. 皆:副詞,都。
3. 林:樹林。
4. 壑:山谷。
5. 蔚然:茂盛的樣子。
6. 山:沿山路。
7. 行:走。
8. 峰回路轉(zhuǎn):山勢回環(huán),路隨山轉(zhuǎn)。
9. 回:回環(huán),曲折環(huán)繞。
10. 翼然: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11. 臨:緊靠。
12. 作:建造。
13. 名:取名,名作動。
14. 謂:命名。
15. 輒:就。
16. 號:稱號。
17. 曰:叫做。
18. 意:情趣。
19. 乎:于,介詞。
20. 得:領(lǐng)略。
21. 寓:寄托。
22. 若:像。
23. 夫:那。
24. 而:就,表順承的連詞。
25. 林霏:樹林里的霧氣。霏:霧氣。
26. 開:消散。
27. 云歸:煙云聚攏。
28. 巖穴:山谷。
29. 暝:昏暗。
30. 晦:陰暗。
31. 朝:早晨。
32. 暮:傍晚。
33. 芳:花。
34. 發(fā):開放。
35. 佳:美好的。
36. 秀:植物開花結(jié)實。這里有繁榮滋長的意思。
37. 繁:濃郁的。
38. 高:高爽。
39. 窮:窮盡。
40. 負(fù):背著。
41. 應(yīng):應(yīng)答。
42.休:休息。
43. 傴僂:駝背,這里指代老年人。
44. 提攜:攙扶,帶領(lǐng),這里指代小孩子。
45. 漁:捕魚,名作動。
46. 釀泉:用釀泉,名作動。
47. 為:制。
48. 洌:清純。
49. 山肴:野味。
50. 野蔌:野菜。
51. 雜然:各色各樣。
52. 前:在前面。
53. 陳:陳放。
54. 酣:盡興地喝酒
55. 非絲非竹:不在于音樂。
56. 絲:弦樂器。
57. 竹:管樂器。
58. 射:指投壺。
59. 弈:下棋。
60. 觥籌交錯: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
61. ?。壕票?。
62. 籌:酒籌,宴會上行令或游戲時飲酒計數(shù)用的簽子。
63.蒼顏:容顏蒼老。
64. 頹然:精神不振的樣子,這里是醉醺醺的樣子。
65. 乎:相當(dāng)于“于”。
66. 從:跟隨。
67. 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
68. 翳:遮蓋。
69. 鳴聲上下:意思是鳥到處叫。
70. 上下:樹的上部和下部。
71. 述:記述。
72. 謂:為,是。
文章中的“而”出現(xiàn)了25次,解釋有4種:
A.表轉(zhuǎn)折 B.表修飾 C.表并列 D.表承接。
“也”出現(xiàn)了21次,解釋有三種:
A.表陳述 B.表肯定 C.表感嘆。
【背景注釋】
1.釀泉:泉水名。
2.射:這里指宴飲時的一種游戲,即以箭投壺中,以能否投決勝負(fù),叫做投壺。也有可能是猜謎,古時亦叫射覆。
3.廬陵:廬陵郡,就是吉洲?,F(xiàn)在江西省吉安市。
【文章中心思想】
全文以“樂”字貫穿,通過對滁州優(yōu)美風(fēng)景的描寫,表現(xiàn)了作者自己寄情山水和與民同樂的思想。
【文章成語】
本文出自的成語有:
【觥籌交錯】 酒器和酒籌交互錯雜。形容宴飲盡歡。
【峰回路轉(zhuǎn)】 亦作「山回路轉(zhuǎn)」。①謂山勢曲折,道路隨之迂回。②今常以喻事情經(jīng)歷曲折后,出現(xiàn)新的轉(zhuǎn)機。
【醉翁之意不在酒】宋歐陽修《醉翁亭記》:「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购笥靡员扔鞅疽獠辉诖?,而在別的方面。
【水落石出】宋歐陽修《醉翁亭記》:「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本謂水位下降后石頭顯露出來。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顯露。
【山肴野蔌】 亦作「山肴野湋」。野味和野菜。
【文章賞析】
賞析一
歐陽修是我國北宋時的著名散文家和詩人,提到他,總忘不了他的《醉翁亭記》,他通過對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與和樂的社會風(fēng)氣的描寫,含蓄委婉地表現(xiàn)了貶官之后的特殊心境。這篇散文中,有景物的描寫,人事的敘述,情感的抒發(fā),而這三者又都生動地表現(xiàn)了歐陽修當(dāng)時的特殊情懷。隨著文章中對景物的描寫,我們看到了一個閑適快活的世界: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優(yōu)美,望之蔚然而深透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這兒的山,沒有嶙峋怪石,沒有巖絕壁,這兒的水,不是驚心動魄之水。山,逶迤起伏,布滿了茂盛的綠蔭,幽深秀麗,靜靜地綿延環(huán)繞;水,猶如一條回旋曲折的銀色飄帶,潺潺而下,泠泠悅耳;還有一亭,四角翹起,像鳥一般,悄然飛臨在這細(xì)水旁,多么柔和寂靜的景色啊?!蹲砦掏び洝烽_頭這一段描寫,把我們帶到了一個景色優(yōu)美的環(huán)境里,產(chǎn)生了愉悅的感受。另一段景物描寫,也是如此:“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幕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這里寫到了清晨飄散開來的淡霧,傍晚聚擾來的煙云,春季發(fā)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蒼翠的綠樹,秋季潔白的霜色,冬季露出水面的石頭。一切都那么恬靜簡樸,淡雅自然。這是散文中的景物描寫,我們再看散文中人事的敘述: “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至于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它所描寫的不是轟轟烈烈的社會巨大事件,也不是不同凡響的英雄行為,而是比較平凡的、沒有矛盾,沒有沖突的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散文中描寫了在年事已高的太守管轄下,眾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太守自己生活的一個片斷,呈現(xiàn)的是一派閑適快活、安詳和平的景象,作者感到無限的快樂,不禁心曠神怡,寬辱皆忘,一切人世間的榮辱,煩惱都置之腦后,以至于忘自己“飲少輒醉”,盡興暢飲。結(jié)果,周圍歌聲繚繞,人們起坐喧嘩,而他卻“頹然乎其間”,醉態(tài)可掬,欲起而不能了,這是愉快的最高境界。歐陽修通過景物的描寫,人事的敘述,抒發(fā)了自己由此而觸發(fā)的內(nèi)心感慨。他的真摯的感情溶匯在景、事中,更使文章顯得情意盎然: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必而寓之酒也?!?“……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這是一個飽經(jīng)滄桑,在仕途宦海中顛簸數(shù)十年的人的欣慰的心情。從天圣八年(1030),年僅23歲的歐陽修就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上下往返,盡心竭力,積極協(xié)助范仲淹革新內(nèi)政,終于遭到群邪所忌,革官貶滴。他的理想在以前不能實現(xiàn),而在貶于滁州之后,卻有了可喜的政績,這對于奔波勞碌,疲憊不堪的歐陽修來說,是多么舒心愜意的享受?。〕莅傩盏陌矘飞?,給了他極大的撫慰,而眼前的山水,又把他引入了一個恬靜的境界,他陶醉了,但不是醉于酒,而是醉于優(yōu)美的景色,安詳?shù)纳?。這兒,禽鳥因山林而樂,人們因太守游而樂,而太守則是因百姓樂而樂,他處在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中,身心愉快,舒適安閑,不由便醺醺然了。歐陽修蒼顏白發(fā),頹然坐于眾之間,眼睛微閉,眼前的景物是優(yōu)美的,人是歡欣的,歐陽修也被這和諧的氣氛所籠罩,陶醉了。歐陽修以“醉翁”自稱,曠達自放,擺脫宦海浮沉,人世紛擾,在這遠離都市的山水之間,把自己的心靈沉浸到閑適、恬淡的情境里,獲得了一種平衡、和諧的感受。這種感受滲透在《醉翁亭記》里,使文章如田園詩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轉(zhuǎn)而流暢。
賞析二
詩情畫意,秀麗多姿 ——談歐陽修的《醉翁亭記》
他的《醉翁亭記》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這篇散文饒有詩情畫意,別具清麗格調(diào),在我國古代文學(xué)作品中確是不可多得的。
優(yōu)美的意境。好的散文應(yīng)為詩,要創(chuàng)造優(yōu)美的意境。所謂意境包含著意和境兩個方面的范疇,它是浸潤著作者主觀感情的藝術(shù)畫面。優(yōu)秀的散文應(yīng)該有風(fēng)光綺麗的圖畫美,給讀者獨特的審美感受,以悅目而致賞心?!蹲砦掏び洝返乃枷胍饷}是一個“樂”字,“醉”中之樂,它像一根彩線聯(lián)綴各幅畫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間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猶如設(shè)了張本,作者就根據(jù)這樣的“意”寫了秀麗的“境”,從而達到情與景的交融,意與境的相諧。作者是從這樣幾方面濡筆,描繪散文境界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筆下,醉翁亭的遠近左右是一張山水畫。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沒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織一體,既各盡其美,又多樣統(tǒng)一?!拔等欢钚恪钡默樕?,風(fēng)光秀奇,迤邐連綿,蒼翠欲滴。群山作為背景,一泉環(huán)繞而過。林深路曲,泉流彎旋,則“有亭翼然臨于泉上”。這里賴于壯麗的群山映襯,就益顯出山泉的清朗,而亭臺又偏偏踞臨泉上,則別含另一番風(fēng)光。這樣,無山,則釀泉不美;無泉,則青山孤峙。無亭,則山泉失色;有泉,則亭臺增趣。山與泉相依,泉與亭相襯,一幅畫中山水亭臺,一應(yīng)俱全,且輝映生色,構(gòu)置成詩一般的優(yōu)美境界。
其二,朝暮變化之美。作者寫出了醉翁亭早晚變化的優(yōu)美景色?!叭粘龆嘱_,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日上東山,陽光奔瀉大地。蓊郁的樹林本來被薄紗般的霧氣籠罩,經(jīng)日光一照,霧釋露消,又顯示出清新翠綠的顏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靄遍地,巖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傳神地寫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于早晚不同,則作者運筆的色調(diào)、氣氛有別。早晨有寧靜之狀,清新之息,傍晚則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氣。作者對景色變化的觀察既深且細(xì),筆觸如絲,根據(jù)不同的景象寫了相異的境界。
其三,四季變幻之美。作者不僅寫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為中心,把筆墨進一步鋪展開去,描下了四季的景物變化。“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確是傳神筆致。作者在這里仍然細(xì)心地選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來加以描繪。芳草萋萋,幽香撲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葉茂是夏景;風(fēng)聲蕭瑟,霜重鋪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隨四季變換,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現(xiàn)了四幅扇面,變化有致,給人不同的美學(xué)享受。同時,四幅扇面又是互相映襯的,春光如海映襯了秋色肅殺;夏日繁茂映襯了冬景寒冽。
其四,動靜對比之美。散文寫景繪境最忌呆板單調(diào),一樣景物,一種筆致,一式情態(tài),又有何意趣?!歐陽修在這篇散文中時時注意事物的動靜變化。先說景物與景物之間的動靜對比。蔚然壯秀的瑯山是靜態(tài),潺潺流淌的釀泉水是動態(tài),山色蒼郁悅目,泉聲琮琮動聽,相映成趣?!皹淞株庺瑁Q聲上下”,樹木之靜對比出百鳥啁啾之動,相得益彰。再說景物與人物之間的動靜對比?!耙讯﹃栐谏?,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殘陽息于山頭是其靜,人影移散,紛紛暮歸是其動。靜的景和動的人彼此映襯。最后,人物與人物之間的動靜對比。“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有唱有憩,有動有靜?!蚌』I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以眾賓喧嘩之動,對比出太守頹然之靜,生趣盎然。由于作者多方面進行對比,使散文的意境繪形繪聲,山光、水色、人情、醉態(tài)并于一畫,各具情致。
精巧的結(jié)構(gòu)。散文,顧名思義,要散,但散并非是不著邊際的散亂,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亂?!蹲砦掏び洝方Y(jié)構(gòu)上的精巧之處,值得我們努力學(xué)習(xí)。
金線串珠?!蹲砦掏び洝冯m然時而山色露布卷面,時而水流瀉進畫幅,時而人情喧于紙上,看似散,其實一點兒也不亂。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線。這根金線就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樂”,醉中之“樂”。正因為如此,文章的起、承、轉(zhuǎn)、合,就無不統(tǒng)攝于作者主觀感受和體驗的波瀾起伏。寫山水,是抒發(fā)“得之心”的樂;寫游人不絕路途,是表現(xiàn)人情之樂;寫釀泉為酒,野肴鋪席,觥籌交錯,是表達“宴酣之樂”;寫鳴聲宛轉(zhuǎn),飛蕩林間,是顯示“禽鳥之樂”,更是為著表現(xiàn)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樂”。歡于萬物,樂在其中,全文因景生樂,因樂而抒情,這樣,行文走筆,一路寫出,圍繞個“樂”而展開,就不是斷片的雜碎,而是統(tǒng)一的整體,猶如穿千顆珠玉綴在金線之中,收萬道陽光凝于聚光鏡上。也正因為有聚光點,有主骨架,文筆的散反而會轉(zhuǎn)化成一種特色,顯得運筆從容,左右逢源,越是散越是豐滿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機,增強了散文的內(nèi)容。
曲徑通幽?!蹲砦掏び洝分杏羞@樣一句話:“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苯栌眠@句話來形容這篇散文的結(jié)構(gòu)特色是很恰當(dāng)?shù)摹W髡邔懰臅r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瑯風(fēng)貌,可謂匠心默運,苦意經(jīng)營。作者為寫出醉翁亭的位置,頗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徑直言之,而是曲折寫來。文章一開始敷設(shè)了五層筆墨,“環(huán)滁皆山”,一層;“西南諸峰”,一層;深秀“瑯”,一層;潺潺泉水,一層;“有亭翼然”,一層。五層筆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層層烘染,步步進逼。先用大鏡頭、長鏡頭,然后推成小鏡頭、短鏡頭,最后跳成特寫,不平不直,九曲回腸。先用概描,寫滁州山景,大筆淋漓。下一“尤”字,文章迭進,帶出“西南諸峰”。再著一“望”字,視線集中瑯。用畢視覺,跟后就用聽覺,“水聲潺潺”,于是釀泉入畫。爾后,用一“回”字,著一“轉(zhuǎn)”字,醉翁亭才赫然在目,進入卷面。作者在用筆時,好像圍野狩獵,逐漸圈小區(qū)域。這樣不僅讓人們了解到醉翁亭之所在,而且通過層層烘托,突出了它的美。如此描寫,便使“亭”非比尋常;如此用筆,便使“文”不同凡響。再如文章結(jié)尾處,作者為了突出“太守之樂”,也是用的層層烘托的筆法。用禽鳥之樂,反襯眾人之樂,再用眾人之樂,反襯出太守之樂。這樣,太守之樂就在眾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峰顛,顯示出主觀感受和體驗的高人一籌。
呼應(yīng)有方。前有伏筆,后必照應(yīng);藏墨于首,顯豁于尾,是《醉翁亭記》結(jié)構(gòu)安排的第三個特點。文章一開始寫道:“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钡赜帧懊哒l”?暫按不表,埋下伏筆,催人卒讀。直到文章剎尾處,才端示:“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弊嗟绞孜蚕嗾罩?。再如“太守樂”呼應(yīng)了“山水之樂”,樂從山水來,太守樂就有了根據(jù)?!吧n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照應(yīng)了“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著落。又如“夕陽在山,人影散亂”,紛紛離去,是因為時令已晚,這便跟前文的“暮而歸”又恰成照應(yīng),把這句話具體化了。處處注意呼應(yīng)照應(yīng),就使文章的內(nèi)在結(jié)構(gòu)經(jīng)緯分明,嚴(yán)謹(jǐn)周密,無懈可擊。
出色的語言?!蹲砦掏び洝返恼Z言極有特色,格調(diào)清麗,遣詞凝練, 音節(jié)鏗鏘,臻于爐火純青之境,既有圖畫美,又有音樂美。
首先,《醉翁亭記》的語言高度概括,含義豐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創(chuàng)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時代和后來的作家所用,例如蘇軾在著名的《后赤壁賦》中寫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詞。又由于作者用詞精當(dāng),詞句的概括內(nèi)容很廣,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變成穩(wěn)定性強、規(guī)范性高的成語,發(fā)揮了它們的引申意義。
其次,《醉翁亭記》的語言凝練精粹,晶瑩潤暢。這是作者善于觀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對象的本質(zhì)特征并加以提煉的結(jié)果。例如寫晨昏景象之異,只用兩句就概括殆盡:“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林、巖、晨氣、暮靄,均是山間習(xí)見之物,以此下筆,切景切境。同時,“出”“開”聯(lián)屬,“開”是“出”的后果?!皻w”“暝”聯(lián)屬,“歸”是“暝”的前提。動詞的出神入化,互為因果,使變化著的山景逼真欲現(xiàn),恍若在即。又如寫四季景物,作者獨到地捕捉了富有季節(jié)特點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狀夏,以“潔”喻秋,以“水”寫冬,無不情狀俱到,精確熨貼。再如“樹木陰翳,鳴聲上下”,前句寫色,后句傳聲,兼聲兼色,寥寥八字便把薄暮情景表現(xiàn)無遺。還如“有亭翼然”,僅譬一喻,亭的形狀、風(fēng)貌便畫出來活像鳥兒展翅,凌空欲飛。
《醉翁亭記》還留下了推敲文句的文苑佳話,為人們所傳誦。宋代著名學(xué)者朱熹寫道:“歐公(按:指歐陽修)文亦多是修改到妙處。頃有人買得他的《醉翁亭記》稿,初說‘滁州四周山’,凡數(shù)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環(huán)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朱子語類大全》卷一百三十九)濾沏文詞水分,濃縮語言容量,使之片言能明百意,只字足敵萬語,達到妙造精工的地步。
再次,《醉翁亭記》的語言抑揚抗墜,鏗鏘悅耳。全文幾乎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貫通篇,毫無贅煩之弊,反有靈動之妙,具有一唱三嘆的風(fēng)韻。它雖是散文,但借用了詩的'語言表現(xiàn)形式,散中有整,參差多變。他安排了不少對句,使句式整飭工穩(wěn)。
單句成對的有“日出而林霏開”對“云歸而巖穴暝”;“野芳發(fā)而幽香”對“佳木秀而繁陰”。
雙句成對的,有“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對“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
作者雖受駢文影響,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創(chuàng)造,融化到筆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矯飾。這樣,讀來頓覺舌端潤暢;聽來,倍感聲聲清朗,具有音樂的節(jié)奏感和回環(huán)美。
歐陽修在北宋的文學(xué)革新運動中,發(fā)揮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掃唐五代文壇浮艷艱澀的流風(fēng),建立了清新、秀美、剛健、婉轉(zhuǎn)的文學(xué)風(fēng)格。這篇《醉翁亭記》就是他的文學(xué)主張的最好的藝術(shù)實踐。 (選自《中國古典文學(xué)名著賞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賞析三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的名作,作為我個人十分喜愛這篇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十分樂觀。寫作時背景是歐陽修由于參加范仲淹的改革,后失敗,歐陽修被株連被貶,此問就是被貶滁州時作者創(chuàng)作的。寫前一篇《《始得西山晏游記》同樣是被貶,但表露出來的情懷卻大不相同。
貫穿《醉翁亭記》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tǒng)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zhì),寫醉正是為了寫樂。文中寫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這是無足怪的。因為既是寫亭,自當(dāng)寫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當(dāng)寫出命名之意,這些全屬必要的烘托。文章開始寫望瑯岈,寫“山行”和“聞水聲”都暗寓著一個“樂”字。至破題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后,再補一筆,便借“山水之樂”,明白八道出了全文的主線。下文又承“山水之樂”稍稍展開,寫出中朝暮和四時之景,,并點出“樂亦無窮”使讀者如入佳境。但這種“樂”趣,是人人都體會到的,著還不足為奇。等寫到“滁人游”“太守晏”“眾賓歡”時,“樂”的內(nèi)涵就加深了,因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賓客,還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這就非同尋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結(jié)束這歡樂場面,也是有深意的,,說明“醉翁之意”何止于,同時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結(jié)尾處,更用“醉能同其樂”一句將“醉”和“樂”統(tǒng)一起來,畫龍點睛般地勾出一篇主旨。
本文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寫靜和抒情的自然結(jié)合。文章先寫到亭子的遠景,因為亭子所在是瑯岈山,就從這里落筆,用“蔚然深秀”表現(xiàn)它的外觀,又用“水聲潺潺”“峰回路轉(zhuǎn)”表現(xiàn)它的姿態(tài),使人產(chǎn)生賞心悅目之感。接著寫亭的近景,用寫翼自做比,有凌空欲飛之意。然而借釋停名來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奠定了全文抒情基調(diào)。以下從兩方面展開;第一,寫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樂亦無窮”表現(xiàn)作者縱情山水之意;第二,寫滁州官民同樂的情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在這和平生活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tài),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fēng)習(xí)畫從側(cè)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本文在語言運用上也很有特色,姘散相間,節(jié)奏富于變化讀起來聲調(diào)健將,易于成誦,首先本文的語言高度概括,含義豐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首創(chuàng)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時代和后來餓作家所用。其次“《醉翁亭記》的語言凝練精粹,金熒潤暢。再次《醉翁亭記》的語言揄揚挫,健將悅耳。全文幾乎用“也”結(jié)束句尾,又一貫通篇,毫無贊煩只弊,反有靈動之妙,具有一唱三嘆的風(fēng)韻。
賞析四
文學(xué)佳作引來了有關(guān)寫作上的佳話和軼事。這種文學(xué)史上有趣的情形在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是非常典型的。《朱子語類》所記載的歐陽修改定本文開頭的一則軼事,差不多可以和《醉翁亭記》的文章本身齊名。那故事是說,歐陽修《醉翁亭記》的原稿上,“初說‘滁州四面有山’,凡數(shù)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環(huán)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我們也確實能夠感受到,文章的開頭是簡潔有力的(不過,后來也有人指出過歐陽修的這描寫并不屬實,說除了瑯琊之外,當(dāng)?shù)夭]有什么山,見錢鐘書《管錐編》引郎瑛《七修類稿》。我們不妨把它看做一種文學(xué)家的筆法,用不著過多地糾纏于此)。從“環(huán)滁皆山也”到“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以說是全文整體結(jié)構(gòu)中的第一部分。我們不難看出,作者的筆法是很講究的,其描寫線索是:從全景慢慢地收縮視野,由群山轉(zhuǎn)入“林壑尤美”的“西南諸峰”,再轉(zhuǎn)入“蔚然深秀”的瑯琊山(瑯琊山,在滁縣西南十里,東晉時元帝為瑯琊王,曾避居此山),然后具體到山間的泉水,即釀泉,最后幾經(jīng)回環(huán),才在“峰回路轉(zhuǎn)”之后出現(xiàn)臨于泉上的一座玲瓏剔透的亭子,即醉翁亭,而“翼然”兩字,特別能夠加強描述中的形象性,富于動感。歐陽修采用這種由大及小,層層深入的寫法,有助于引起讀者身臨其境和探勝索幽的興致。再往下,作者仍采用陳述句式,寫出了建造亭子的人,以及自己給它起了“醉翁亭”的名字,并解釋了“醉翁”二字的由來。歐陽修看來不是善飲之人,所以“飲少輒醉”,但卻為下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全篇主旨性的議論伏了一筆。在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把這名句理解為全篇的一個導(dǎo)言,因為文章的后兩部分,乃是作者對“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具體鋪陳。而這里向第二部分的過渡,是巧妙而自然的。當(dāng)文章寫到“醉翁”的形象出現(xiàn)時,作者在抒情寫志之中將“人──酒──山水”巧妙地聯(lián)系了起來,讀者在體味作者醉翁的心情時,隨著作者的筆轉(zhuǎn)向了山水自然。
文章接下來以精煉簡約的文字,具體描寫了山中朝暮與四季景物的變幻、鄉(xiāng)人的和平恬靜以及宴游的歡樂喧鬧,筆意飛灑,搖曳多姿。“若夫”四句寫“醉翁亭”早晚景色?!耙胺肌蔽寰鋵憽白砦掏ぁ彼臅r景色,與《豐樂亭記》“掇幽芳而蔭喬木,風(fēng)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比較,可見其寫法之錯落變化。作者的這種寫景,既非為寫景而寫景,也不是信筆所之,而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物的描寫之中。作者旨在表現(xiàn)置身于這種綺麗秀美、恬靜閑適的環(huán)境中,盡享和平生活和山水之樂,同賓客飲宴盡歡,更有一番無窮的樂趣,即是說,作者的真正的樂趣并不在酒,而在于山水之間,在于與民同樂。所以作者寫道,鳥兒知道山林里的快活,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人們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之所以快樂是因他能使滁州人民快樂,喝醉了酒能同滁人一起歡樂,醒了酒后能將歡樂的滁人記述到文章里的,是“廬陵歐陽修也”。
《醉翁亭記》是一篇記體散文?!坝洝边@種體裁,原來只是客觀記事的應(yīng)用文字。宋李耆卿《文章緣起》注中說:“《禹貢》《顧命》乃記之祖,記所以敘事識物,非常議論?!碧拼n、柳以后,“記”就突破了原來“敘事識物”的范圍。到了宋代,進一步擴大了這種文體的社會內(nèi)容,加強了它的文學(xué)因素,成為文學(xué)散文的一種重要形式。其中尤以亭樓臺院記和游記散文成就更大。宋代優(yōu)秀散文家們善于把敘事、描寫和議論、抒情熔為一爐,富于變化,涉筆成趣。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作為一篇優(yōu)秀的記體散文,寫得極其精煉嫻熟,寫作技巧很高,藝術(shù)上非常有特色。
如果說韓愈、柳宗元猶用奇字、重字,善于選擇或熔鑄色澤強烈的新穎詞語的話,那么,歐陽修“唯用平常輕虛字,而妙麗古雅,自不可及?!保ㄋ瘟_大經(jīng)《鶴林玉露》)在《醉翁亭記》中,歐陽修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了21個“也”字,顯然有其藝術(shù)上和主題上的目的。這一不斷重復(fù)的句法結(jié)構(gòu),可以說首先表明了作者對生活正面的肯定,即《醉翁亭記》中的積極主題──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愉悅閑適在文體形式上的突出表現(xiàn)。通過“也”字陳述句式的大量運用,作者將本來應(yīng)是動詞詞組的表述轉(zhuǎn)化為名詞詞組的構(gòu)成,表明了在作品的主題中,人與自然之間一種和諧的秩序。同時,這種連用“也”字結(jié)尾,也使文章形成一種富有韻律的吟詠句調(diào),有助于造成舒緩圓暢的散文節(jié)奏。
《醉翁亭記》在全篇的描寫與抒情中,“醉”“翁”“樂”等是貫穿始終的。從作者的主體視角來看,“太守”的怡情山水與宴飲的歡樂,是全篇的抒寫走向,“醉翁”的形象可以說是非常鮮明突出的。酒與靈感的關(guān)系,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一個歷久不衰的話題。酒對于文人來說,是一種靈感的力量,也可以是一種解脫、消愁,甚或縱情的力量。所以,當(dāng)我們看到歐陽修的“醉翁”形象時,上述聯(lián)想便會油然而生。然而事實上,歐陽修并非李白或蘇軾,他是一個現(xiàn)實感極強的人,在生活上具有一種理性的執(zhí)著,在《與尹師魯書》中,他曾對幾種人表示不滿,一種是對自我的個人命運過于看重的人,一種就是那些“傲逸狂醉”的人。所以,在初貶夷陵時,他就“益慎職,無飲酒”。然而有趣的是,在十年之后,他卻在滁州改變了自己的形象。這種神奇的轉(zhuǎn)變無疑具有現(xiàn)實背景,也體現(xiàn)著歐陽修思想變化的痕跡,因為在這以后,醉酒的情趣在歐陽修的詩文中竟成了經(jīng)常性的主題。
此外,《醉翁亭記》大量運用駢偶句,并夾有散句,句法既整齊又富于變化,這不僅使文章越發(fā)顯得音調(diào)鏗鏘,而且形成一種駢散結(jié)合的獨特風(fēng)格。
賞析五
《醉翁亭記》不僅是一首千古傳誦的游記,也是一篇具有積極思想意義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性和思想性。
一、描繪了一幅優(yōu)美的風(fēng)景畫
在作者筆下,醉翁亭的遠近左右都是一張山水畫。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沒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織一體,既各具特色,又融合統(tǒng)一,蔚然深秀的狼牙山,風(fēng)光綺麗,蒼翠欲滴,以群山為背景,釀泉環(huán)繞而過,一座四角翹起的亭子立在上面,這樣,無山,則泉不美,無泉,則青山孤立,無亭,則山泉失色。山與泉相依,泉與亭相襯,一幅畫中,山水亭臺,一應(yīng)俱全,構(gòu)成詩一般的優(yōu)美境界,作者筆下的朝暮和四時之景,也都是優(yōu)美的風(fēng)景畫。
二、勾勤了一幅“與民同樂”的風(fēng)習(xí)畫
文章先寫滁人之游,描繪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樂圖,在這幅圖畫中,有“負(fù)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應(yīng),往來不絕,十分熱鬧,這個場景在太守眼里,應(yīng)更多了一層政治清明的意味,寫宴飲之樂,宴飲所需,無論是酒還是魚,是肉還是菜,都是就地取材,這樣意在夸耀滁地富足,表明野餐的簡樸。同樣,宴飲之樂也沒有王公貴族府第宴飲的奢華,但這是在滁州的土地上與滁州的老百姓一起宴飲的這種樂趣,也是王公貴族夢想不到的歡樂,作者在這里勾勒出了“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的游樂風(fēng)習(xí)畫。
三、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范仲淹等推行的“慶歷新政”失敗,他們相繼貶職,歐陽修因上書替他們辯護,被貶為滁州知府,一般被貶的人都是悲觀,彷徨,沉迷于山水。而歐陽修卻不同,他雖然被貶,但他沒有就此沉淪,而是與滁州人民同樂,將滁州人民的安定生活歸功于宋王朝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由此可以看出,歐陽修在謫居時期人生態(tài)度是積極的,與一般的遷客不同,他的這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在今天仍有積極意義。
四、精巧的結(jié)構(gòu)
樂是貫穿全文的主線,作者寫山水,是抒發(fā)“得之心”的樂,寫游人是人情之樂,寫宴飲,是表達“宴酣之樂”,寫鳴聲婉轉(zhuǎn),飛蕩林間,顯示“禽鳥之樂”更是為著表現(xiàn)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樂”,文章運用層層烘托的方法,顯得含蓄委婉,文章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處處注意前呼后應(yīng),無懈可擊。
五、出色的語言
《醉翁亭記》的語言極有特色,格調(diào)清麗,遣詞凝煉,音節(jié)鏗鏘,既有圖畫美,又有音樂美。文中語言駢散結(jié)合,節(jié)奏富于變化,讀起來朗朗上口,易于成誦,語言凝煉精粹,抑揚頓挫,鏗鏘悅耳,全文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二十一個“也”字,一貫通篇,毫無重復(fù)之感,反而具有一唱三嘆的風(fēng)韻。
總之,《醉翁亭記》是篇富有詩情畫意,清新明麗的優(yōu)美游記散文,無論是藝術(shù)性,還是思想性都是我國古代文學(xué)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賞析六
《醉翁亭記》作于宋仁宗慶歷六年(1046),當(dāng)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歷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被貶前曾任太常丞知諫院、右正言知制誥、河北都轉(zhuǎn)運按察使等職。被貶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韓琦、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新政,而反對保守之流。韓范諸人早在慶歷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經(jīng)被先后被貶,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一個親戚中有人犯罪,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
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fā)展生產(chǎn)、使當(dāng)?shù)厝诉^上了一種和平安定的生活,年豐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但是當(dāng)時整個的北宋王朝卻是政治昏暗,奸邪當(dāng)?shù)?,一些有志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睛睜地看著國家的積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長,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憂慮和痛苦。這是他寫作《醉翁亭記》時的心情,這兩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現(xiàn)在他的作品里的。
《醉翁亭記》寫得格調(diào)清麗,富有詩情畫意。這篇散文寫了兩部分內(nèi)容:第一部分,重點是寫亭;第二部分,重點是寫游。而貫穿全篇的卻是一個“樂”字。為了領(lǐng)悟這醉翁之意,就讓我們來共同觀賞一下醉翁亭的山水之美吧。
文章一開頭是“環(huán)滁皆山也”這一句經(jīng)過千錘百煉的句子,筆墨少而含量大,一下子把群山環(huán)抱的滁州的壯麗山景展示在你的眼前,聯(lián)綿不斷,巍峨壯觀。當(dāng)你正為宏偉的群山陶醉時,作者又提醒你注意“西南諸峰”,那里樹林和山谷尤其美好。當(dāng)你正被“西南諸峰”吸引時,他又告訴你,再往遠看,那樹木繁茂,幽深而秀麗的,就是瑯琊山。這樣,從群山到諸峰到瑯琊,由遠而近,盡收眼底。再進山走六七里路,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一條山泉從兩座山峰之間奔瀉而出,這就是釀泉。這里作者把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糅合在一起,靜的山景和動的釀泉,相映成趣。當(dāng)你還來不及飲一口甘冽的清泉水,又峰回路轉(zhuǎn),忽見有一亭子,緊靠在泉邊,四角翹起,猶如鳥兒展翅欲飛,這就是醉翁亭。于是,一幅群山巍巍,山泉潺潺,飛亭展翅,山、泉、亭相互輝映的秀麗山水圖,生動形象地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接著,作者探根尋源,指明建亭的就是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就是太守。太守自稱“醉翁”,所以也就叫此亭為醉翁亭。為什么身為太守的歐陽修常同客人來這里喝酒呢?為什么喝得不多就醉了呢?為什么歐陽修到滁州當(dāng)?shù)胤焦俚臅r候正是壯年,卻自稱是“翁”呢?不言而喻,這里面蘊含著他遭受貶謫,才能不得施展,理想不得實現(xiàn),不得已而只好借酒澆愁的郁悶和悲苦!“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毙蕾p山水之樂,雖樂中寓悲,但畢竟可以譴愁,這就為第二部分寫游之樂奠定了基礎(chǔ)。
醉翁亭的山水是美的,醉翁亭的山間景物,由于朝暮的變化和四季的變幻,顯得更加美麗可愛。清晨旭日東升,霞光璀璨,霧消露散,青山蒼翠,清新寧靜;傍晚夕陽西下,暮靄云集,山巖洞穴,昏暗幽靜,令人陶醉。春天,野花競開,幽香撲鼻;夏天,秀木繁茂,濃蔭蔽日;秋天,風(fēng)霜高潔;冬天,水落石出。四季變幻,奇景疊山。欣賞醉翁亭的山景,樂趣是無窮無盡的。
觀賞醉翁亭變幻的山景,固然其樂無窮,但在醉翁亭觀看人們行游,并在那里宴飲,更是別有一番樂趣。背著東西的,邊走邊唱;走累了的,在樹下休息,怡然自得。人們前呼后應(yīng),老人小孩,往來不絕。這里有靜有動,有聲有態(tài),描繪了一幅生動的滁人游樂圖。接著又寫到肥魚泉酒、山肴野蔬的太守宴,以及夾雜在眾人一片歡樂之中的“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的太守醉態(tài)。在極寫歡樂中,把太守復(fù)雜的心境,也微妙地表達出來了。
最后作者從禽鳥之樂,賓客之樂及太守之樂的不同內(nèi)容和感情的對比中,推論出“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弊砹耍芘c民同樂;醒了,能寫《醉翁亭記》一文的,就是太守歐陽修。筆墨簡練含蓄,寓意深遠。
《醉翁亭記》確是一篇風(fēng)格清新、搖曳生姿、優(yōu)美動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對滁州優(yōu)美山水風(fēng)景的謳歌,對建設(shè)和平安定、與民同樂的理想社會的努力和向往,尤其是作者委婉而含蓄地所吐露的苦悶,這對宋仁宗時代的昏暗政治,無疑在客觀上是一種揭露,這些自然都閃爍著思想光芒。尤其是這篇文章的語言,準(zhǔn)確、鮮明、生動、優(yōu)美,句式整齊而有變化,全文重復(fù)運用“……者……也”的句式,并且連用二十一個“也”字,增強文章特有的韻律。這些方面,都是可資借鑒的。
《醉翁亭記》中“而”字的妙用
《醉翁亭記》是散文中別出一格特具風(fēng)采的名篇,也是體現(xiàn)歐陽修散文風(fēng)格的代表作。歷來人們稱贊文中多用陳述句,并以二十一個“也”字作句尾,形成一種別致的詠哦句調(diào)。我認(rèn)為除了這個特點之外,還奇妙地用了二十五個“而”字,使文章流暢優(yōu)美,從容婉轉(zhuǎn)、娓娓動聽。
文中除“已而”一處作表時間詞用外,其余的“而”都作連詞用。有的連接狀語和謂語,幫助描述動作的情狀,如“雜然而前陳者”、“起坐而喧嘩者”。有的連接兩個前后有因果關(guān)系的主謂詞組,如“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有的用于連接兩個謂語,如“往來而不絕者”,把來往的人多與延續(xù)時間長兩方面緊連。有的連接前后有因果關(guān)系的兩個謂語,如“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前句使人恍如既看到漫山遍地的野花競相開放,又聞到鮮花的幽香,后句則使人象在酷暑烈日當(dāng)空時置身于橫柯上蔽的濃蔭之中,頓覺涼爽。有的“而”是連接兩個句子的,如“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卑厌勅匿暫退畯膬煞彘g飛瀉直下的氣勢由“而”緊連,則水之聲勢并現(xiàn)。反之,若不用“而”,就會使人覺得潺潺水聲與水之氣勢互不相關(guān)似的,影響了表達的準(zhǔn)確和描述的效果。
文中絕大部分“而”用于順接,少部分用于逆連。如“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三個加黑的“而”是用于逆連的,把禽鳥之樂、賓客之樂、太守之樂這三種樂在內(nèi)容上的不同之處委婉含蓄地表現(xiàn)出來了。
文中用二十四個連詞“而”,用法隨內(nèi)容之異而多變,作為連詞“而”的幾種用法基本上有了。
《醉翁亭記》里有許多是駢偶句,“而”字則使這些句子的表達方式靈活多變。如“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與“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都是六字一句,但“而”字的位置不同,句子結(jié)構(gòu)節(jié)奏也隨之產(chǎn)生變化,不顯得呆板。文中第三、四小節(jié)是描寫山間朝暮、四時不同的景色和人們游山之樂的,共分六層(“朝而往,……而樂亦無窮也”,作為過渡句,不列入層次內(nèi)。)除第一層和第六層用“……者,……也”句式作結(jié)束句外,中間四層都用“……而……者,……也”句式作結(jié)束句。每一層最后一句的句式基本一致,但句子長短參差不一,結(jié)束句中都用了“而”字,顯得整齊中有錯落,節(jié)奏略有變化。
第四小節(jié)中有一處似乎可能用“而”卻用了“為”。原句為“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為酒洌。”加黑的“為”若作動詞解,則“釀泉為酒”與“臨溪而漁”就對不起來了。其實這個“為”該作“而”字解?!豆艜撛~集釋》:“‘為’猶‘而’也”。這兩句中的“為”“而”為互文。這樣,就與“臨溪而漁”對得很工整了。此處“為”作“而”解,則全文實際用了二十六個“而”字。
《醉翁亭記》讀來瑯瑯上口,娓娓動聽,這與25個“而”字的運用也是分不開的?!岸弊智〉胶锰幍倪\用,使文章舒緩從容,把作者欣賞“山水之樂得之心”的閑情雅致充分表現(xiàn)出來了。如“朝而往,暮而歸”,若去掉“而”,成“朝往,暮歸”,就顯得緊迫短促,有早上匆匆而去傍晚急急而歸之感,插入兩個“而”字,就把游玩者欣賞山水之樂的從容之態(tài)、歡樂之情、悠雅之興全表現(xiàn)出來了。文中不少句子由于用了“而”字,語氣輕重分明,誦讀時極富抑揚頓挫之致。如“臨溪而漁”句,重音在謂語“漁”上,讀重些,長些,作為狀語的“臨溪”則讀輕些,短些。若不用“而”,成“臨溪漁”,不僅別扭滯澀,而且語氣輕重不分明?!芭R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弊x來真使人感到有內(nèi)在的類似詩歌的那種韻律美。
賞析七
21個“也”字
歐陽修在《醉翁亭記》里連用21個“也”字煞句,是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虛詞的一個范例,讀來只覺得神采飛揚,搖曳生姿,而絕無單調(diào)重復(fù)之感。奧秘何在呢?
這要從虛詞的作用說起?,F(xiàn)在講虛詞,一般只講它的語法作用,例如“也”是個語氣詞,用在句末表示解釋或判斷,有時也表示感嘆、祈使、疑問和反詰等語氣;用在句中則表示提示。這是把虛詞放在句子范圍內(nèi)來進行研究,因此通常只要了解整句話的意思,就不難看出其中某個(或某些)虛詞的語法作用。但古人寫文章用虛詞,卻更加看重它表情達意的作用,因為虛詞用得好,確實有“含不盡之意于言外”的效果。這就要從全篇來看了。清末古文家林紓說:“須知有用一語助之辭,足使全神靈活者,消息極微,讀者隅反可也?!薄叭瘛?,其實就是全篇的思想感情。著眼于全篇,才能更好地領(lǐng)會虛詞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再回到《醉翁亭記》上來。作者連用21個“也”字,大約有兩個原因:第一、文章采用了直接訴諸讀者形象思維的寫法,總是先將實際的景物描繪出來,而后加以解說,如此層層展開,有如畫卷平舒,每一層又都用一個“也”字結(jié)住,使人感到不疾不徐,自然合拍。第二、作者的縱情山水,決非隱逸之士的超然物外,而是在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前提下,跟老百姓一同享受無憂無慮的生活。這種感情既滲透在景物描寫之中,與之互為表里,又表現(xiàn)在某些內(nèi)心獨白式的話語里,這就使全文洋溢著一種平和、愉悅的情調(diào),而“也”字的連用則恰好成為這一情調(diào)的最合適的表現(xiàn)形式。對此,細(xì)心的讀者通過反復(fù)吟誦是不難達到心領(lǐng)神會的。
我們無妨來做一點比較。例如“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其實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達了作者得意的心情,如果將它改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或“山之僧智仙作亭,而太守名之”,上述的意味就消失殆盡了。又如最后一段的前三句,從“太守歸”“禽鳥樂”一直寫到“太守之樂其樂”,層層加高,最后點明全文中心,其中的三個“也”字都顯示了作者“與民同樂”的胸襟,值得玩味再三;如果把“太守歸而賓客從也”的“也”改為“之”,把“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的“也”改為“焉”,意境就會變得平淡得多,毫無咀嚼之味了。
《辛棄疾詞兩首》學(xué)案
一、學(xué)習(xí)目標(biāo):
1、了解作者的有關(guān)常識及其詞作的寫作背景,了解辛棄疾詞的藝術(shù)風(fēng)格。
2、品味重點語句,理解作者所抒發(fā)的英雄失意、功業(yè)未成的悲憤之情,激勵自己的愛國斗志。
3、理解詞中典故運用所取得的藝術(shù)效果。
二、知識鏈接
把欄桿拍遍(節(jié)選)
中國歷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終以文為業(yè),成為大詩詞作家的只有一人,這就是辛棄疾。這也注定了他的詞及他這個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歷史上的獨特地位。
應(yīng)該說,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是以一個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的形像留存在歷史上和自己的詩詞中。時隔千年,當(dāng)今天我們重讀他的作品時,仍感到一種凜然殺氣和磅礴之勢。比如這首著名的《破陣子》: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做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
我敢大膽說一句,這首詞除了武圣岳飛的《滿江紅》可與之媲美外,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難找出第二首這樣有金戈之聲的力作。哪一個詩人曾有他這樣親身在刀刃劍尖上滾過來的經(jīng)歷?“列艦層樓”、“投鞭飛渡”、“劍指三秦”、“西風(fēng)塞馬”,他的詩詞簡直是一部軍事辭典。他本來是以身許國,準(zhǔn)備血灑大漠,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脫離戰(zhàn)場,再無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他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拍欄桿,只能熱淚橫流。
辛詞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層的不同,是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著血和淚涂抹而成的。我們今天讀其詞,總是清清楚楚地聽到一個愛國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訴,一次一次地表白;總忘不了他那在夕陽中扶欄遠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棄疾南歸后為什么這樣不為朝廷喜歡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戲作中說:“怨無大小,生于所愛;物無美惡,過則成災(zāi)”。這首小品正好刻畫出他的政治苦悶。他因愛國而生怨,因盡職而招災(zāi)。他太愛國家、愛百姓、愛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煩他,忌用他。他作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時間被閑置一旁,而在斷斷續(xù)續(xù)被使用的20多年間又有37次頻繁調(diào)動。
我常想,要是為辛棄疾造像,最貼切的題目就是“把欄桿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拋棄的感嘆與無奈中度過的。當(dāng)權(quán)者不使為官,卻為他準(zhǔn)備了錘煉思想和藝術(shù)的反面環(huán)境。他被九蒸九曬,水煮油炸,千錘百煉。歷史的風(fēng)云,民族的仇恨,正與邪的搏擊,愛與恨的糾纏,知識的積累,感情的澆鑄,藝術(shù)的升華,文字的錘打,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腦海,翻騰、激蕩,如地殼內(nèi)巖漿的滾動鼓脹,沖擊積聚。既然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槍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腦地注入詩詞,化作詩詞。他并不想當(dāng)詞人,但武途政路不通,歷史歪打正著地把他逼向了詞人之道。終于他被修煉得連嘆一口氣,也是一首好詞了。說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縫里的一棵小樹,雖然被扭曲、擠壓,成不了旗桿,卻也可成一條遒勁的龍頭拐杖,別是一種價值。但這前提,你必須是一棵樹,而不是一棵草。從“沙場秋點兵”到“天涼好個秋”;從決心為國棄疾去病,到最后掰開嚼碎,識得辛字含義,再到自號“稼軒”,同盟鷗鷺,辛棄疾走過了一個愛國志士、愛國詩人的成熟過程。
詩,是隨便什么人就可以寫的嗎?詩人,能在歷史上留下名的詩人,是隨便什么人都可以當(dāng)?shù)膯??“一將成名萬骨枯”,一員武將的故事,還要多少持刀舞劍者的鮮血才能寫成。那么,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藝術(shù)魅力的詩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時代的'運動,像地球大板塊的沖撞那樣,他時而被夾其間感受折磨,時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靜思考。所以積300年北宋南宋之動蕩,才產(chǎn)生了一個辛棄疾。
三、課文閱讀
1、注音:
玉簪( ) 螺髻( ) 鱸魚堪膾( ) 揾英雄淚( ) 孫仲謀( ) 舞榭( ) 巷陌( ) 金戈( ) 元嘉( )狼居胥( ) 倉皇( ) 可堪( ) 佛貍祠( ) 拓跋燾( ) 張浚( ) 王玄謨( )
2、解釋下列詞語,掌握在詞中的意思:
草草:
北顧:
可堪:
3、閱讀《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回答問題。
1)“遙岑”三句是寫山,采用了什么手法?“愁”“恨”緣何而發(fā)?
2)“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幾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應(yīng)如何理解?
3)“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fēng),季鷹歸未”幾句,說明作者對張翰辭歸持何種態(tài)度?
4)“求田問舍,怕應(yīng)羞見,劉郎才氣”幾句,是作者對哪類人提出的批判?
5)“可惜流年,憂愁風(fēng)雨,樹猶如此”三句,在全詞中有何作用?
4、閱讀《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回答問題。
1)作者登臨懷古,為何在眾多的英雄人物中只提孫權(quán)和劉裕二人呢?
2) 下闋一開始,作者筆鋒一轉(zhuǎn)提到宋文帝劉義隆,這有何用意?
3)結(jié)尾提到廉頗有何用意?“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有何具體含義?
四、課堂練習(xí)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 稼軒(xuān) 揾淚(wèn) 舞榭(xiè) 迄今(qì)
B、岑寂(cén) 菜羹(gēng) 巷陌(m) 屹然(yì)
C、螺髻(jì) 鱸魚(lú) 金戈(gé) 斂財(liǎn)
D、堪膾(kuài) 汜河(sì) 嘉許(jiā) 粗獷(guǎng)
2、下列各組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流年 雄才大略 蒼皇 嘩眾取寵
B、憤概 謀取利益 頻繁 發(fā)號施令
C、南渡 神鴉社鼓 祭祀 矯揉造作
D、理睬 驚慌失措 合諧 鴉雀無聲
3、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無誤的一項是( )
A、楚天千里清秋(古人泛指南方的天空) 遙岑遠目(小而高的山)
B、斷鴻聲里,江南游子(受傷的大雁) 把吳鉤看了(古代吳地制造的一種寶刀)
C、無人會,登臨意(理解,明了) 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風(fēng)度,氣質(zhì))
D、贏得倉皇北顧(落得) 舞榭歌臺(高樓)
4、下列各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一項是( )
A、遙岑遠目
B、可惜流年,憂愁風(fēng)雨,樹猶如此
C、贏得倉皇北顧
D、尚能飯否
5、下列各句中,沒有使用借代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
A、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B、想當(dāng)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C、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D、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6、辛棄疾《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中,表達知音難覓情懷的語句是( )
A、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fēng),季鷹歸未
B、求田問舍,怕應(yīng)羞見,劉郎才氣
C、可惜流年,憂愁風(fēng)雨,樹猶如此
D、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7、舊體詩詞要講究平仄、押韻,有時為了適應(yīng)格律的要求,或者為了取得特殊的表達效果,句子里常有倒置語序的情況。如“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本應(yīng)為“無覓英雄孫仲謀處”。把下邊的句子顛倒的語序改過來。
(1)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_____
(2)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_____
(3)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_____
四、拓展閱讀
1、閱讀下面一首詞,完成(1)~(2)題。
青玉案 元夕
辛棄疾
東風(fēng)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 娥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1)這首詞的上片極力渲染元宵夜賞燈的盛況,其中幾處摹寫燈火的詞語有_____、_____和_____。
(2)詞的下片末尾在“燈火闌珊處”的那人,有人認(rèn)為是作者追慕的美人,近代學(xué)者梁啟超則評這首詞是“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請談?wù)勀銓Α澳侨恕边@一形象的理解。
3、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1)~(3)題
鷓鴣天
辛棄疾
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①渡江初。燕兵②夜娖③銀胡轤④,漢箭朝飛金仆姑⑤。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fēng)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注:①錦襜突騎:穿錦衣的馬隊。②燕兵:作者手下的義軍士兵為北方人,泛言為“燕”。③娖:整理④銀胡轤:銀色的箭袋。⑤金仆姑:箭名。
(1)這首詞主要采用了哪種表現(xiàn)手法?
(2)“春風(fēng)不染白髭須”的意思是什么?
(3)“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辛棄疾詞兩首》學(xué)案答案
三、課文閱讀
1、zān jì kuài wèn móu xiè m gē jiā xū huáng kān fó tāo jùn mó
2、風(fēng)流:英雄業(yè)績。尋常:平常。草草:草率。北顧:北望??煽埃翰蝗獭?/p>
1)“遙岑”即遠山。放眼望去,那層層疊疊的群山,有的很像美人頭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頭上的螺旋形的發(fā)髻,這些都引起詞人的憂愁和憤恨。作者采用移情及物的手法,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見之遠山也似乎在“獻愁供恨”。“愁恨”從何而來?詞義間留下的空白給了讀者想象的余地。北望之際,中原收復(fù)無日,南望之時,朝廷主和,偏安一隅,志士不得其位,以上種種是詞人恨之深、愁之大者。(注意賞析“愁”“恨”,可結(jié)合姜夔《揚州慢》中的“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中的“厭”,更便于學(xué)生理解。)
2)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作者不是直接用語言來渲染,而是選用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淋漓盡致地抒發(fā)自己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第一個動作是“看”,看似平淡,卻平中見奇。擦拭得鋒利锃亮的武器,卻閑置身旁,而這又何嘗不是作者自身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無用武之地之嘆。第二個動作是“拍”,作者用肢體語言表達了某種情感,“欄桿拍遍”是表殼胸中難以言說的抑郁苦悶,只能借拍打欄桿來發(fā)泄。這樣,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情態(tài)顯現(xiàn)在讀者面前。兩個動作描寫內(nèi)涵豐富,耐人尋味。“無人會,登臨意”,慨嘆自己空有恢復(fù)中原的抱負(fù),而南宋統(tǒng)治集團卻沒人是他的知音。(這幾句是全文的重點,應(yīng)引導(dǎo)學(xué)生重點把握“看”“拍”幾個動詞及“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所傳達出的詞人的情感和內(nèi)心世界。)
3)季鷹即晉人張翰,因向往家鄉(xiāng)的莼菜鱸魚,貪圖安逸舒適而棄官歸鄉(xiāng)。從“休說”看,作者反對張翰回歸。張翰因見齊王將失敗而辭歸,辛棄疾卻并不因南宋面臨著危機而隱退。又是一年西風(fēng)緊,張翰即使有家也難歸,實際這里的張翰應(yīng)是作者自指,家鄉(xiāng)淪陷,有家難歸,流露出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
4)是對許汜這類人提出批判,許汜當(dāng)天下大亂之時,并無救世之意,只知道求田問舍,貪圖個人享樂,陳登瞧不起他,劉備對他更是嗤之以鼻。辛棄疾用這個典故是說,我如果也像許汜那樣只顧買房置地,為個人打算,那就羞見劉備那樣胸懷雄才大略的英雄了。
5)流年,即時光如流;風(fēng)雨,指國家在風(fēng)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用典,據(jù)《世說新語·言語》載,東晉大將軍桓溫率軍北伐,經(jīng)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嘆地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樹已長得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這三句是全詞的核心,所包含的意思是:我所憂懼的,只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fù)中原的夙愿不能實現(xiàn),辜負(fù)了平生的雄心壯志。
1)一:兩人都是遺憾京口而起事建立了政權(quán),照應(yīng)標(biāo)題“京口北固亭懷古”。
二:作者以兩人自比。作者雖力主北伐抗敵,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轉(zhuǎn)運使等地方官員及管理治安、財務(wù)的職務(wù),并不給他率兵出征的機會,難以實現(xiàn)其抗金報國的志向。
三:借古諷今,對孫、劉的贊揚,就是對南宋統(tǒng)治者的指責(zé)。
2)宋文帝好大喜功,在準(zhǔn)備不足的情況下,聽信王玄謨的話,北伐后魏,想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樣的業(yè)績,結(jié)果慘遭失敗。而眼下韓侂胄急于事功,草率用兵,作者清楚地認(rèn)識到這種軍事上的冒險不可取。作者想告誡韓侂胄,應(yīng)以劉義隆為鑒誡,汲取教訓(xùn),慎重行事?!安莶荨敝笗r間倉促,行動輕率?!摆A得”,換得,落得。“倉皇”,手忙腳亂?!氨鳖櫋保仡^向北看,生怕北面的敵人追來。極寫慘敗之情狀。
3)這是全詞的主旨句,是詞人以廉頗自況。這一年詞人已經(jīng) 64歲了,但他仍然希望為國效力,可惜韓侂胄不接納他的緩進建議,又有小人從中挑撥,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憤,也自然而然想起和自己處境相似的廉頗。廉頗老年趙王尚且派人過問他,而自己呢?“憑誰問”,有誰來問,也就等于無人來過問,境況竟然不及廉頗,這不能不讓人惋惜、憂慮、氣憤。用反問句結(jié)束全詞,不僅使抒情達到高潮,而且集中、鮮明地再現(xiàn)了詞人的自我形象。
四、課堂練習(xí)
1、C(“戈”應(yīng)讀gē)
2、C(A項“蒼”應(yīng)為“倉”;B項“概”應(yīng)為“慨”;D項“合”應(yīng)為“和”)
3、A(B項“斷鴻”指失群的孤雁;C項“風(fēng)流”指英雄業(yè)績;D項,“榭”指建在高臺上的房子。
4、B(A項“目”,名詞作動詞,看,望。C項“北”,名詞作狀語,向北。D項“飯”,名詞作動詞,吃飯。)
5、D(A項“羽扇綸巾”代指儒者裝束,“檣櫓”代指曹操的水軍;B項“金戈鐵馬”代指戎馬生涯;C項“紅巾翠袖”代指女子;D項“雪”比喻浪花,沒有使用借代。)
6、D(A、B、C三項涉及三個典故,并未涉及知音難覓情懷,只有D項合乎題意。)
7、(1)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
(2)神游故國,應(yīng)笑我多情,華發(fā)早生。
(3)猶記四十三年,望中(原)揚州路(上)烽火。
五、拓展閱讀
1、(1)花千樹 星如雨 魚龍舞
(2)這一形象寫的是一個不甘寂寞、不隨流俗的女子,作者借以寄托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悶心情,以及寧愿幽居、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zhì)。
2、(1)對比。(2)春風(fēng)可染綠草木,卻染不青花白的髭須。意謂壯年時代已一去不返。(3)被棄置不用的悲憤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