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的讀后感
諸多文學名家的精美杰作令人目不暇接,如天上的璀璨群星,把“天空”裝扮得分外妖嬈,點亮了我的心靈。
書籍是感悟人生的啟蒙老師,啟迪知識的源泉,它使人增長了知識,開拓了視野,從中不斷汲取著精神的營養(yǎng)。
本書布封筆下的《馬》給我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
尤為值得贊賞的是人類的好朋友馬所擁有的高貴品質,它的真、善、美,表現著人與自然的和諧,感悟匪淺。
作者以流暢的語言,細膩的筆法勾勒出兩種不同的馬,其細致逼真,令人傾心贊嘆,給人以親切感。
寫野馬時的賦意,它是自由的象征;寫馴馬時的傳神,它是忠勇屈從的象征。
“天然要比人工更美麗些;在一個動物身上,動作的自由就構成天然的美麗。
”贊美它的自然美,靈性美。
文章賦予了馬其思想性和人性。
在戰(zhàn)場上,它“喜愛”并“追求”兵器的撞擊聲,在被人束縛和奴役時,它“知道克制自己”,人類對它的馴服是一種“教育”。
通過對自然界中驃悍、強壯、俊美的馬和不幸被人類征服駕馭的馬的對比和生動描述,表達了我們的愛憎,同情馴馬的品格,贊美野馬的精神。
字里行間更能感受到馬人格化的氣息,作者將人的美德賦予馬的筆下,其“無畏的精神”,“慷慨以赴”,“舍己從人”,“奮勇當先”的人格之美得到了升華。
在古現代文學和繪畫作品中,詩人、學者、畫家以其各自的表現形式來贊美馬的品格和精神,把他們筆下的馬描繪得栩栩如生。
北京奧運會的樂曲奏響在了中華大地。
馬術比賽場上,時而奔騰跳躍,時而跨越障礙的駿馬,一舉一動,一神一情深深吸引著我的目光。
它勇猛、剛健、有力;它勇毅,與主人共生死,共榮辱:它馴良,服從主人的意志,滿足主人的愿望,毫無保留地貢獻著自己甚至生命。
記得在雅典奧運上,一匹馬死于賽場,它也曾和人類一起共同追求著偉大的奧林匹克精神─更快、更高、更強。
“人類所曾做到的最高貴的征服,就是征服了這豪邁而剽悍的動物─馬。
它和人分擔著疆場的勞苦,同享著戰(zhàn)斗的光榮,它和它的主人一樣具有無畏的精神,它眼看著危機當前而慷慨以赴,它的一切動作都只為滿足主人的愿望,這天生舍己從人的動物,它甚至于會迎合別人的心意,它不拒絕任何使命,所以它一切力量為人服務,它能超出自己的力量,甚至于舍棄生命以求服從得更好。
”“馬的天性絕不兇猛,它們只是豪邁而曠野,它們從來不攻擊其它動物,如受其他動物的攻擊,它們會成群結隊而行,所以馬總是和平地生活著。
其原因就在于它們的愿望既平凡又簡單,足夠的生活資源使它們無需相互妒忌。
”看到這我感慨萬千。
人與馬也有共性,勤勞、勇敢的人們在科學技術和信息化高速發(fā)展的今天,依靠我們的智慧,依靠我們平凡的工作和創(chuàng)造,依靠著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和對生活的信心,我們不斷地努力奮斗,孜孜不倦地追求著我們的崇高目標。
以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和熱情,為工作質量而服從,為事業(yè)而服從,為社會和人民而服從。
今年年初,我國南方發(fā)生了特大的冰雪自然災害,5月12日汶川又發(fā)生了8.0級特大地震災害,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在抗雪抗災第一線,人民子弟兵為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為了黨和國家的利益,舍生忘死,知難而上,不怕勞累,連續(xù)作戰(zhàn),生命不息,奮斗不止,體現了“馬”的高貴精神,取得了抗擊自然災害和抗震救災的徹底勝利。
我們的民族有著堅強的凝聚力,像“群馬”一樣的品格,是忠誠團結的,忠于祖國,忠于人民,團結一致,眾志成城,克服一切困難,不畏艱險,迎接著勝利的到來,分享著勝利的喜悅。
在自然災害面前發(fā)揮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更好地改造我們的世界。
有了這樣的民族精神,其前進的力量勢不可擋。
正像傳說中的龍一樣,屢創(chuàng)精神奇跡;像鳳一樣雍容華貴,不俗而雅;像馬一樣雄姿奔騰,永往直前,馳騁在經濟發(fā)達,人居環(huán)境優(yōu)美,物質豐富,風尚博愛,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道路上,實現人類自身的美好理想和目標。
讀七下29課《馬》布封的讀后感100
布封筆下的《馬》給我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
尤為值得贊賞的是人類的好朋友馬所擁有的高貴品質,它的真、善、美,表現著人與自然的和諧,感悟匪淺。
作者以流暢的語言,細膩的筆法勾勒出兩種不同的馬,其細致逼真,令人傾心贊嘆,給人以親切感。
寫野馬時的賦意,它是自由的象征;寫馴馬時的傳神,它是忠勇屈從的象征。
“天然要比人工更美麗些;在一個動物身上,動作的自由就構成天然的美麗。
”贊美它的自然美,靈性美。
文章賦予了馬其思想性和人性。
在戰(zhàn)場上,它“喜愛”并“追求”兵器的撞擊聲,在被人束縛和奴役時,它“知道克制自己”,人類對它的馴服是一種“教育”。
通過對自然界中驃悍、強壯、俊美的馬和不幸被人類征服駕馭的馬的對比和生動描述,表達了我們的愛憎,同情馴馬的品格,贊美野馬的精神。
字里行間更能感受到馬人格化的氣息,作者將人的美德賦予馬的筆下,其“無畏的精神”,“慷慨以赴”,“舍己從人”,“奮勇當先”的人格之美得到了升華。
在古現代文學和繪畫作品中,詩人、學者、畫家以其各自的表現形式來贊美馬的品格和精神,把他們筆下的馬描繪得栩栩如生。
馬 布封 讀后感100字就OK、
作者暢優(yōu)美的語言,細膩的筆法,栩栩如描寫了馬態(tài)、習性、生理功能以至馬的用馬在作者筆下不是畫,卻是舞臺上的角色,一神一情,一舉一止,仿佛歷歷在目。
那細致與逼真,可以令與馬為伍的人為之傾心、贊嘆,令不曾接近過馬的人發(fā)現許多新奇的知識。
更能引人感興趣的,還是寫馴馬時的傳神和寫野馬時的賦意:馴馬是忠勇屈從的形象,野馬是自由的象征,然而,布封的細膩絕非瑣細。
無論描寫什么,于品質有益者予以描寫,于品質無益者概不入文;與品質關系密切者放開細描,與品質小有關系者一筆帶過。
全篇下來,細而不繁,豐而不雜,實而不贅,風貌秀麗舒展,猶如一株依主干風姿修剪枝葉而成型的觀賞植物。
布封的馬給人以不尋常的親切感,讀者有時甚至自感與馬親切了許多。
這正是布封的高明之處。
他一開始就心照不宣地寫道:“它和人分擔著疆場的勞苦,同享著戰(zhàn)斗的光榮;它和它的主人一樣,具有無畏的精神,它眼看著危急當前而慷慨以赴……”它和人一起“共歡樂”。
他的意圖已經流露:要把馬當作人的同類來寫。
馬在戰(zhàn)場上本是被迫沖騰躥躍的,但作者卻說它是“喜愛”并“追求”兵器的撞擊聲;馬是受人擺布和約束的,但作者卻指出它“知道克制”自己;馬被馴服,這種馴服卻被作者說成是一種“教育”。
馴馬在作者筆下變成了具有文明意識的生物。
同樣,作者在說野馬能夠因為不受羈絆而“感覺自豪”,它們“不屑于”受人照顧,不愿意“作戰(zhàn)”,過著“和平生活”。
總之,凡能夠用寫人的語言的地方,作者都力避使用動物學的語言;即便是本來并無“意識”的本能動作,作者都寫成具有人一般意志的自覺行為。
馬被人性化了。
人性化仍不足以令人產生親切感。
作品字里行間還散逸著比人性化更能催動人心的氣息,這就是人格化的描寫。
馬具有“無畏的精神”,能在危急面前表現出“慷慨以赴”的凜然大義,具備“舍己從人”的風格,在險惡關頭能“奮勇當先”。
這一切,使得由性靈之物躍入“文明者”之列的馬,再一次升華到了“崇高者”的境界。
塞萬提斯著力刻畫過堂吉訶德游俠騎士那匹晦氣的老馬,吳承恩悉心描寫過唐高僧西天取經的白龍神馬,拉伯雷不厭其煩地勾勒過巨人卡岡都亞的帶傳奇色彩的大牝馬,李賀曾一口氣寫成表現迥異特征的《馬詩》二十三首,許多游牧民族的詩人們也留下了無數歌頌馬的優(yōu)美贊詞。
他們或是描摹,或是臆想,或是刻畫,或是塑造,或是禮贊,將馬的形象存入了文學的寶庫。
那些馬都與人緊密聯系在一起,引起人們的喜愛,但是它們往往局限于某一感情、某一氛圍、某一性格或某一人物精神。
布封的馬在這一點上與它們極為不同,這就是,他的馬是與整個人類聯系在一起的。
當然,布封比之前人有其幸運條件,他處在現代科學起步、騰飛的時代,科學使人類對自身的認識更加全面、深刻,并引起人們對人類整體命運的關注,這個時代背景也為《馬》打上了印記:布封贊美馬,不僅贊其自然美、靈性美,而且還要贊其“人格”之美;布封將人類的美德賦予筆下的馬,然而決不給它們加上人類的陋習與惡念;布封同情馴馬的品格,然而卻贊美野馬的精神…… 《馬》里面,與其說含著人類對馬的贊美,不如說透著馬對人類的感化。
《馬》的作者()國博物學家、作家(布封),他用了40年的時間寫成了36巨冊的(),他的同胞()更是窮盡
三國演義乃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里面一個個娓娓動聽的故事,通過設置大量巧合,化不可能為可能,把人物的個性特點描述得淋漓盡致,把一個個場面描繪得更是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使我過目不忘,即使拋開了書,它們也充塞天地,深入我心。
什么“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的關羽;以及“粗中有細勇猛善戰(zhàn)”的張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足智多謀”的忠臣諸葛亮;還有心胸狹隘的周逾,長厚的魯肅等人交織在一起,引發(fā)了一連串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如草船借箭,連環(huán)計,空城計等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看過之余,掩卷沉思,“草船借箭中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要在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
這對當時的周逾和現在我們看來,真是一件天方夜譚的事,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瞞“過了多疑的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就搞到了十萬支箭,令周逾刮目相看。
試想,諸葛亮不講究“策略”能行嗎
細細思量,我們的學習不也一樣嗎
也應講究方法,注意適當休息,勞逸結合,讓大了大腦得到調節(jié),為下一節(jié)課積蓄精力,就能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是這樣,生活也如此。
有一次,家里來客人,媽媽讓我給客人沏茶,沏茶就要燒開水,清洗杯子,以及分放茶葉。
燒開水約十分鐘,洗杯子約要五分鐘,分放茶葉約三分鐘,這樣一來,就要共花將近二十分鐘的時間。
可我靈機一動想出了一條妙法:在燒開水的同時,就洗杯子,分放茶葉,等水燒開后,其余兩項工作早已完成了。
這樣一來,我不僅節(jié)約了時間去做其它事情,還讓客人在短時間里感受到了主人的熱情。
做事情不僅要有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的“識”,還要有“單匹救主”的趙云的“膽”。
記得那次體育課上,體育老師讓我們練習跳高。
同學們個個精神抖擻,生龍活虎,就像猴子一樣一躍而過。
輪到我了,生怕摔著的我及得額頭直冒冷汗,膽卻的內心使我的動作變得縮手縮腳,最后落得個“嘴肯泥”的下場。
體育老師摸透了我的心思,走過來,又耐心地給我講解跳高的要領,在老師和同學們地鼓勵下,我大膽地又重試了一次,這次終于成功了
漂亮的動作還博得同學們地歡呼,齊聲叫好。
唉沒有膽量可不行啊
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
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
他忠于故主,因戰(zhàn)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
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后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求10篇讀書筆記,要短篇的大約300-400字的~~有的追加分數
愛的教育》讀后感——愛的人生 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終于把這本厚厚的《愛的教育》讀完了。
讀完后給我的第一感觸,那就是——愛。
這本書是以一個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記,來透視日常生活中的學校和家庭關系,老師和學生的關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間的天倫之愛。
愛的教育文字雖然簡單樸實,所描寫的也是極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會讓人感受動不已。
例如,每月故事中——馬可爾萬里尋母的故事。
文中講到了因父母負債,馬可爾的媽媽決定去工資豐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媽媽剛離開時,還和家里保持著聯絡。
可自從上次馬可爾的媽媽寫信說身體有些不適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聯絡。
家里用盡各種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
收不到媽媽的信,家里更冷請了。
父子三人每日以淚洗面,馬可爾想媽媽想的快死了。
終于,13歲的馬可爾自告奮勇決定去找媽媽。
馬可爾的堅持使父親無奈地相信了這個理解事物程度并不遜于成年人的孝子一定能成功。
籌備好了一切,馬可爾開始了萬里尋母的旅程。
途中,他歷盡了各種艱難險阻,嘗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憑借著馬可爾堅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們的幫助,終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識的奄奄一息的媽媽。
馬可爾的出現使母親找到了生命的價值,在醫(yī)生的幫助下,馬可爾和媽媽終于重逢了……讀到這里,我不禁為馬可爾對母親深深的愛肅然起敬。
再想想自己。
和馬可爾同樣的歲數,卻顯得樣無知,那樣渺小。
只要發(fā)生一點芝麻綠豆的小事,就把火往媽媽身上撒。
真是太不應該了…… “愛”是我們每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可是,有時候,我們也常會忽略周圍的愛:如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愛、老師對學生循循善誘、朋友間互相安慰……這些`往往都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而沒有細細地加以體會。
而如果你加以體會,你會感覺到,人生,這是一個多么美好的東西啊
有時候,當我們遇到挫折時,常常會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們作對一樣,甚至抱怨這世上沒有人愛自已,有的想更悲觀,則會自殺,表示他的抗議,這多可悲呀
其實,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我們周圍的一切,一定會發(fā)現,在這個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愛我、幫助我、我多幸福呀
當你能夠感受那份極為普通的愛的時候,相信你一定不會吝惜付出你的愛心給一些需要幫助的人,是不是
朋友們、請你帶著一顆圣潔的愛心,投入到全世界中。
你會發(fā)現: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
請乘上“愛”的小舟,走完屬于你自己的愛的人生。
讀《繁星》《春水》有感 她不愿描繪苦難的人生,賺取人們的“淚珠”,因而就選擇了“理想的”人生,作為自己謳歌的對像。
在她理想的人世間里,只有同情和愛戀,只有互助與匡扶。
所以,母愛、童真,和對自然的歌頌,就成了她的主旋律。
她這兩本含蓄雋永、富于哲理的小詩集,竟會使我久已沉默的心弦受到撥動,從而在她的影響下,我讀懂了人世間幾乎所有美好的事物,我墜入了涼靜的安閑的境界,我會想到人生是多么有意義呀。
母愛是博大無邊、偉大無窮的。
當她在一個雨天看到一張大荷葉遮護著一枝紅蓮,觸景生情而寫下:“母親啊
你是荷葉,我是紅蓮。
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
”母親,在她的心目中,是人生唯一可靠的避難所。
與對母親的頌揚相聯系的,便是對童真的歌詠,以及時一切新生、初萌的事物的珍愛。
兒童是純真的,因而也最偉大,草兒是弱小的,世界的歡容卻須賴它以裝點。
她放情地贊美純真的童心和新生的事物,表現了她的純真與纖弱,對真、善、美的崇仰和堅強的自信心與奮斗精神。
她亦有獨特的審美情趣,歌詠自然,描繪自然之美:“晚霞邊的孤帆,在不自覺里,完成了“自然”的圖畫”。
“春何曾說話呢
但她那偉大潛隱的力量,已這般的,溫柔了世界了
”不施濃墨重彩,沒有夸飾與渲染,只是用輕淡的筆墨將自然的本色美顯示出來。
她崇尚自然的美學觀和嫻靜溫柔的性情,也已經表現在這短短的詩行中了。
“陽光穿進石隙里,和極小的刺果說:借我的力量伸出頭來罷,解放了你幽囚的自己
樹干兒穿出來了,堅固的盤時,裂成了兩半了。
”有一些小詩,表現了她面對黑暗的社會現實,勇于反抗的精神,和對于未來所抱的必勝的信念。
這溫婉的詩句,固然表現了她“自我為中心的宇宙觀人生觀”,然而,又何嘗不是對革命的新生力量的信任與鼓勵呢。
她的詩,常將自己從生活里獲得的新鮮感受,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自然含蕾,又富有哲理,給人以無盡的回味和思想的啟迪。
如何檢查學生課堂筆記
一、學生的基本知識是否學了,教師是否教了。
課堂上教師往往會要求學生作筆記,常常告誡學生: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而學生的筆記作在哪,一般有兩種情況:可以是課本里相應的位置,也可以設專用的筆記本。
這些都是常識。
但是如果你沒有用心去檢查學生的課堂筆記,則浪費了最寶貴的即時性生成資源,浪費了最好的教學反思時機。
檢查學生筆記,我們會發(fā)現學生的錯別字真的不少,有些是筆誤,有些是對字詞的意思不理解,屬于亂寫、錯寫。
如:將“指定”寫成“指立”,“平民”成了“平人”,“簡明”成了“簡省”,不一而足。
筆者在檢查學生小星《馬》(布封)的課堂筆記時,發(fā)現他將“馴良”寫成了“訓良”,問他為什么寫成這樣,他說不上來。
于是我用形聲字的有關常識再次給他講解“馴、訓”的區(qū)別,并且在課堂上向全班講析“馴”、“訓”的形旁、聲旁。
第二天默寫本課生字詞,全班無人將“馴”寫錯。
筆者發(fā)現,隨著新課標的實施,隨著多媒體技術在語文課堂上的廣泛運用,語文教師對于字詞的教學有些淡化了,一上課就用電子屏幕打出生字詞,讓學生讀讀,這是一種可怕的現象:視覺訓練太多,體驗訓練太少!筆者在檢查學生課堂筆記時,還發(fā)現學生的病句也不少: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課后題第一題的筆記:“作者經過一段過渡時間”,“作者在這里將度過了快樂無比童年,回憶夢幻這美好”等等,這些話讓人摸不著頭腦。
于是我結合學生平時作業(yè)、作文中的其他病句,有針對性地進行了改病句的語法教學,這種“時時教、處處教、有則教”的特殊語法教學法,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因為病句是學生自己的,病癥探析、修改都由學生完成,例子熟悉,做得及時,收效顯著。
二、學生基本能力的養(yǎng)成如何,教師是否在進行培養(yǎng)。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在編排上,課后題的第一題往往是讓學生解決“寫什么”的問題,從教學環(huán)節(jié)上看,就是時髦的“整體感知”環(huán)節(jié)。
事實上很多學生在上完課后,還不能準確、完整、規(guī)范地完成這第一題。
這是為什么呢?還是教師的教學出了問題:有多媒體輔助了,動動鼠標,打出了所謂的“標準答案”,學生就忙不迭地抄寫吧!至于如何引導對整體內容的梳理、概括,對各段落中心句的提煉等,沒有去落實。
教師在檢查學生課堂筆記時,能促使自己好好反思在養(yǎng)成學生的基本能力方面的欠缺。
筆者還發(fā)現,有的學生課后題沒有答案,有的雖然有答案,但根本說不上答案為什么是這樣,為什么要這樣。
筆者反思:在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閱讀和課外拓展時,做法不科學或做了不少的無用功。
比如探究,依靠什么,抓住了細節(jié)來賞析嗎?課外拓展,拓展得有序、有度嗎?鄭振鐸先生的《貓》課后第二題:試著聯系課文中的描寫,體會這兩句話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學生的筆記是:好久不養(yǎng)貓,是因為第二只貓的亡失,讓“我”傷心憤怒,于是產生了暫時不養(yǎng)貓的想法;因為第三只貓的死與“我”有關,“我”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心中永遠愧疚,有種負罪感,看到貓又會引起心靈的傷痛,所以永不養(yǎng)貓。
學生的筆記很完整,但要聯系課文中的描寫進行分析,他卻答不上來。
這種情況說明了學生只會背答案,其實對課文內容不熟悉,沒有把握文中關于貓、人的描寫。
事實上,還因為教師課堂上沒有指導學生緊扣文中的相關描寫來分析“我”的心理。
一次檢查一位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筆記,在《木蘭詩》結尾處,她在“著我舊時裳”的“裳”字上注上“chang”,又在旁邊寫上“shang”,并且打了個問號。
我又驚又喜,驚的是這個音怎么讀,我自己都沒有認真研究,只是按照課文錄音帶的讀音,要學生注上“chang”,喜的是學生敢于質疑,在無疑處有疑,這么好的學習表現,多么令人感動!我后來仔細查閱《說文解字》等字典,確定應讀“chang”,并在班上大力表揚該同學的學習精神。
還有一次,學生為《在沙漠中心》的第二段作批注。
原文是“沒有一棵樹、一道籬笆、一塊石頭可以容我藏身。
寒風就像平原上的騎兵向我直沖過來。
我只好團團轉以躲避它的來犯。
”學生的批注是:“這幾句特形象,比喻得恰切無比,寫出了沙漠中心地帶的風之烈,風之猛,寫風的猛烈其實就寫出了我的痛苦無奈。
”我十分驚奇,學生能在細微之處看到不平常,能深入詞句分析到位。
三、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否逐步形成,教師是否在自覺地培養(yǎng)。
我發(fā)現每個班差不多有十幾名學生所作的筆記很散亂,筆記的位置與文段題目的位置極不相稱,有的甚至用上了各種轉移方向的箭頭,時間長了,學生本人也不清楚哪里對應哪里。
還有的學生,特別是女生所作的筆記顏色雜亂,用了各種顏色的螢光筆,赤橙黃綠青藍紫,眼花繚亂。
對于這兩種情況,我曾經與學生仔細談過,并不斷予以指導,但收效甚微,后來求助心理學老師,我才明白:筆記散亂,主要是由于生活習慣引起的。
這些學生在生活上散亂無序,直接影響了學習的條理性。
于是,我從學生的家庭生活自理、規(guī)范化,從班務工作等方面訓練學生生活的條理性,進而糾正學生的筆記散亂行為,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而喜歡用多種顏色作筆記的學生,不是因為愛美,而是屬于“視覺型”的學習類型,他們極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對顏色敏感,但優(yōu)點也很突出,對于課文內容,多看就能背誦下來。
面對這一類型的學生,我很注意個體指導,規(guī)定上課時只能用兩種顏色的筆。
我還發(fā)現有幾個學生的筆記特別有趣:相應位置沒有語文方面的筆記,而是畫了許多的汽車、槍支、漫畫片主人公、動畫中的主角,或者畫了許多世界上的著名商標。
對于這種情況,我首先反思的是教學是否吸引學生,課堂是否缺乏精彩。
但我了解了這幾名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情況后才發(fā)現,他們應當屬于“動觸類型”的學習風格,只要進行恰當的行為調整和方法指導,他們的課堂效率會大大提升。
課堂上,我充分關注他們,并告知下課就要檢查筆記,允許他們在課堂上抄寫課文的精彩段落等。
我們都知道:學生的學習習慣會對學習能力產生重要的影響,好的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yǎng)成的,在檢查修改學生筆記中,矯正他們的不良做法,對促使他們不斷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極為有利。
四、教師的課堂目標是否符合學生實際。
在所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都要“以學定教”,這是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和要求。
而其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應當是課堂教學目標的確定,從認知規(guī)律來說,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得多,因為方向比速度重要。
檢查學生的課堂筆記,能有效反思自己的教學目標是否符合學生實際。
如果教師自以為是,不了解學生實情,把課堂目標定得太高、太雜,或者以高中生的要求來對待初中生,這些都應屬于拔苗助長的做法。
筆者教學《雪》(魯迅),目標有三:掌握生字詞,了解兩幅雪景的寫法特點,了解文中幾個難句的意思。
從背景介紹到朗讀,再到理解,我只用了一節(jié)課。
表面上學生都在忙碌,課堂上好不熱鬧,我也洋洋得意。
但檢查學生筆記時發(fā)現,學生在課后第三題的幾個句子旁都標上了問號。
有名女同學還寫下了兩句話:“為什么說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是死掉的雨?”后來我又在早讀時間強調了這道題的答案,但這位學生還是不明白。
魯迅先生受過西方文藝思潮的影響,《雪》作為散文詩,且選自《野草》,有著獨特的創(chuàng)作心理,要一個初中生了解文中的難句,太勉為其難了!如果教法上能做到難文淺教,文中的難句學生也許能了解一部分吧。
類似這樣的教學案例還真不少!如果某個教學目標在學生學習中不能落實,那么這樣的目標顯然是無效的,是必須更改的。
當然,如果教學目標的設定太淺,對學生的能力毫無用處,或者必須拓展的地方欠缺拓展,應付了事,那應該又是另一個極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