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鎖蛟故事全貌是什么意思
禹州市北關村東頭,有一口鎖蛟井。
傳說那是大禹治水征服水怪,惡蛟就鎖在這眼井里,故名鎖蛟井。
相傳古時候,這里住著一對年過六旬的老夫妻,膝下無兒無女,收養(yǎng)了一個五年前被潁河水沖下來的孤兒。
孩子倒也聰明伶俐,討人喜歡。
老兩口嬌生慣養(yǎng),視若掌上明珠。
只是這孩子的性格很是怪癖。
他不學文,也不習武,生性好耍水。
自從到老漢家這幾年啥事也不干,天天都跑到河里戲水玩耍。
老兩口日夜為他操心,生怕孩子有個三長兩短,對不起街坊和他的親生爹娘。
很多事情,只好順著他的心愿。
有一年,十冬臘月三九寒天,刺骨的北風刮著,滿河上下都結(jié)了冰,他還跳在水里玩。
正好大禹察看水情發(fā)現(xiàn)了他。
當初以為是孩子落水了,脫下鞋子就去救他。
他救起孩子定睛一看,發(fā)覺這孩子不是人,是蛟龍變成了孩子模樣。
他立即派人看好孩子,然后去找孩子的父母親。
大禹扮作一位過路行人,來到老人家里,與老人攀談起家務。
談到兒子,老漢長嘆一聲,說他半輩子收養(yǎng)了一位義子卻啥事不干,天天泡在河里。
說話期間,天已中午。
老漢留大禹在家吃飯,大禹也沒有客氣。
當飯端上桌子動筷子時,孩子從門外走回來。
他看見大禹,二話沒說就往門外跑。
大禹使了個定身法,遂即又從碗里抽出一根面條,叫了一聲“變”
面條立即變成了一丈二尺長的鐵鏈,將小孩兒脖子纏了起來。
大禹厲聲喝道:“小畜生還裝什么樣子,快快現(xiàn)出你的原形吧
”話音剛落,眨眼間已變成了約兩丈長的蛟龍盤曲在院子里,口如血盆,眼似燈盞,張牙舞爪,腥臭難聞。
此時老兩口也癱軟在地上不會說話。
大禹忙上前攙起老人說:“老人家不必驚慌,有我在此,它不敢吃人,也不敢?;ㄕ?。
我實話告訴你們,它不是人,是天上銀河里的一條草蛇,故意咬傷了鐵拐李,還咬傷了玉帝的女兒,怕坐天牢,逃到凡間已經(jīng)數(shù)百年。
它心狠手辣,變化多端,有七十二個心眼,八十二根轉(zhuǎn)軸,又能呼風喚雨,聚水成湖,淹沒村莊良田,禍患百姓。
它怕我捉拿它,因此變化成人,躲藏在你家。
”說罷,他把鎖住的蛟龍押到一口八角井邊。
臨入井時,那蛟龍苦苦哀求說:“叫我啥年啥月出來呢
”大禹說:“太陽西出,石頭開花,玉皇大帝來請你
”不知過了多少春秋,有一位新上任的州官來到鎖蛟龍的井上,一心想看看井里的蛟龍是啥嘴臉。
他一彎身子,烏紗帽掉在地上,他順手拾起掛在井邊石柱上。
蛟龍在井里看見帽上的紅纓,以為石頭真的開花了,兩眼圓睜,心花怒放,渾身抖動,水花亂翻,仰頭使勁往外出。
在場的人都聽到了井里呼呼的響聲。
州官一看,嚇得魂不附體,癱軟在地上,衙役們忙上前去摘下石柱上的帽子。
蛟龍一看石頭花沒有了,才又老老實實縮下身子蹲在井里。
從此,洪水再也沒有泛濫成災。
潁河千里一派豐收景象。
大禹鎖蛟的故事
據(jù)說,在上古時代的舜帝時,世上不知從哪里出來了一個兇猛的蛟龍,到處興風作浪,殘害生靈。
神州大地,到處一片凄慘景象。
舜帝派大禹的父親鯑治理洪水,但因不知水患起因,治理多年毫無結(jié)果,后來被舜帝一怒之下殺了,另派他的兒子大禹繼續(xù)治水。
大禹知道要治住洪水,必須把蛟龍除掉方可太平。
于是大禹四處尋找蛟龍,曾三過家門而不入,但是走遍了天涯海角也沒有發(fā)現(xiàn)蛟龍的蹤跡。
當時禹縣(今禹州)北住著一對夫婦,年已半百,跟前無子,后來收留了一個被洪水沖來的孤兒做義子。
這孩子聰明伶俐,老兩口愛如掌上明珠,但那孩子一不學文,二不學武,每天泡在穎河里戲耍。
他天生一身好水性,可以整天鉆進水底不出來。
老兩口對此雖然生氣但也無計可施。
大禹聽說此事,來到穎河邊,果見穎河內(nèi)一頑童在戲水,隆冬季節(jié),寒風刺骨,那頑童卻自由自在,渾身冒著熱氣,毫無一點寒意。
大禹定睛一看,發(fā)覺此兒是蛟龍所化,便派兵盯住他的蹤跡,然后以喝水為由來到這頑童家里。
此時已到中午,老人見大禹來了,便要留在家中吃飯,大禹欣然同意了。
老人因家中來了客人,便把兒子強行拉了回來。
那頑童進門看見大禹,二話不說,轉(zhuǎn)身便走。
說時遲,那時快,大禹順手從碗里抽出一根面條,吹口仙氣,叫聲“變”,面條立即變成一根又粗又長的鐵索。
大禹手持鐵索,照頑童脖頸套去,大聲喝道:“畜生
,還不快顯原形
”,剎那間,那頑童變成一個身長百丈,渾身鱗甲,口似血盆,眼若燈籠,張牙舞爪的蛟龍。
老人一見,頓時嚇倒在地。
大禹說道:“老人家,不必驚慌,它本是一只蛟龍,這洪水就是因它作怪引起的,我已找他多年,沒想到在這里捉住了它。
”大禹說罷,牽起蛟龍來到一口八角井邊,施展法力,把蛟龍投進井里,再用神符鎮(zhèn)定,貼上封條,把鐵索系在井邊的石頭上。
那蛟龍見大勢已去,絕望的叫道:“我何時才能出來
”大禹說:“除非石頭開花之日”。
不知過了多少年月,有一個新上任的州官到“禹王鎖蛟井”觀賞。
他想看看井內(nèi)的蛟龍是啥樣子,但又怕頭上的紗帽掉進井里,便隨手摘掉紗帽戴在井旁的石頭上,井內(nèi)的蛟龍看見石頭上花花綠綠的帽花,以為石頭開了花,它挪動身子,掙扎著想出來,瞬間井內(nèi)呼呼作響,井水一個勁地往上漲,州官嚇的趕緊取下紗帽,掉頭就跑,蛟龍看不見石頭上的花,才又老老實實躺進井里禹王鎖蛟井,位于禹州市城內(nèi)古鈞臺南街中段東側(cè),清朝末年被人覆蓋,現(xiàn)經(jīng)過整理修飾,已恢復其原貌。
鎖蛟井的上部建有亭謝式建筑,雕梁畫棟,金碧輝煌。
亭壁上繪有10余幅畫圖,歌頌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和神話故事。
原井建于何時,因年代久遠無法考證。
1980年禹縣人民政府在古鈞臺街東側(cè)重修禹王鎖蛟井。
重修的禹王鎖蛟井為仿古歇山亭榭式建筑,亭子挑角起脊,上覆青灰色古瓦,殿內(nèi)粉壁彩屏,外壁彩檐下繪有24幅有關大禹治水的神話故事。
殿內(nèi)有一座高達2.84米的大禹像,坐落于鎖蛟井邊,井口以巨石掩蓋,巨石中心鑿穿圓孔,系于井側(cè)石柱上的鐵索順圓孔垂于井內(nèi)。
俯視井中,青石雕刻的蛟龍頭部淺露于水面,隱約可見。
禹王鎖蛟井占地約6000平方米,除主體景觀外,周圍還有綠樹、花叢點綴,曲徑通幽,布局巧妙。
禹王鎖蛟井,位于禹州市城內(nèi)古鈞臺南街中段東側(cè),清朝末年被人覆蓋,現(xiàn)經(jīng)過整理修飾,已恢復其原貌。
鎖蛟井的上部建有亭謝式建筑,雕梁畫棟,金碧輝煌。
亭壁上繪有10余幅畫圖,歌頌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和神話故事。
原井建于何時,因年代久遠無法考證。
1980年禹縣人民政府在古鈞臺街東側(cè)重修禹王鎖蛟井。
重修的禹王鎖蛟井為仿古歇山亭榭式建筑,亭子挑角起脊,上覆青灰色古瓦,殿內(nèi)粉壁彩屏,外壁彩檐下繪有24幅有關大禹治水的神話故事。
殿內(nèi)有一座高達2.84米的大禹像,坐落于鎖蛟井邊,井口以巨石掩蓋,巨石中心鑿穿圓孔,系于井側(cè)石柱上的鐵索順圓孔垂于井內(nèi)。
俯視井中,青石雕刻的蛟龍頭部淺露于水面,隱約可見。
禹王鎖蛟井占地約6000平方米,除主體景觀外,周圍還有綠樹、花叢點綴,曲徑通幽,布局巧妙。
大禹像在那里,為什么叫大禹像
像-大禹像 大禹像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禹王大畫圣匯處。
任何人經(jīng)過禹州,很地都會看到一座高大的石雕像,偉岸地立于一個巨大的花壇中央,手拿石耜,整個一戰(zhàn)天斗地的雄姿,這便是大禹像。
這座大禹像,是如今禹州的標志性雕像。
這樣的雕像其實也與禹州之名相符,禹即大禹也。
4000多年前,大禹正是在這里指揮著千軍萬馬,治理好了華夏土地上的水患。
也正因為大禹,才有了如今的禹州。
夏朝建都于禹州,大禹封國于禹州,夏啟即位于禹州。
據(jù)專家考證、歷史記載及禹州歷代遺址遺存,譬如用夏禹等名字命名的禹王山,禹王村、當?shù)仫L物民俗和禹州群眾對大禹之過家門而不入故事達到知曉程度等,可以得出結(jié)論,禹州是夏朝的建都之地,大禹是夏代第一位開國君主,是華夏文明的肇始人。
大禹是禹州之根,禹州因大禹而得名,禹州與大禹和夏朝有著水乳交融的關系,沉積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了無與倫比的夏禹文化。
據(jù)《竹書紀年》記載:“元歲癸亥,帝(啟)即位于夏邑,大饗諸侯于鈞臺,諸侯從。
”《漢書·地理志》也有記載:“潁川郡陽翟縣謂夏禹國。
”《禹州市志》的記載同樣告訴我們,“自夏朝至戰(zhàn)國,禹境曾先后數(shù)為夏、韓都城。
夏禹在城北八里營建的夏禹故都,是我國第一個國都。
少康復國后,在城西北建少康城(今禹州市順店鎮(zhèn)康城村),布局嚴整,規(guī)模宏大。
該城北部為內(nèi)城(紫禁城),內(nèi)城左右有兩耳城,現(xiàn)尚存部分遺址,可窺當時一斑。
” 實際上,讓禹州人堅信大禹建都于禹州的最直接證據(jù)是鈞臺。
鈞臺又名夏臺。
《竹書紀年》載:“夏啟元年帝即位于夏邑,大饗諸侯于鈞臺。
”鈞臺原在禹州西南的三峰山,后建在城內(nèi)。
夏啟是大禹的兒子,從夏啟開始,與此前歷史不同,中國開始了自己的文明史,也由此,鈞臺之饗成為中國一次重要的朝會,標志著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的正式建立。
夏朝末年,桀暴虐無道,把商湯囚禁在夏臺。
此地后建湯王廟。
明嘉靖十年(1531年),知州劉魁將湯王廟建在城內(nèi)西北隅。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知州于國璧在湯王廟前建古鈞臺,也就是現(xiàn)在的鈞臺遺址。
鈞臺坐北朝南,為磚石結(jié)構(gòu),下洞上閣式,但臺上的樓閣,在民國年間被毀了。
臺基略呈方形,高4.4米,寬7.4米,進深6.16米。
正中有洞門,寬2.46米,高2.87米。
拱券上額有于國璧題“古鈞臺”三個字,落款為“光緒甲午夏,南海黃 重修”。
兩側(cè)楹聯(lián)為:“得名始于夏,懷古幾登臺。
”山門兩扇,虎釘獸環(huán)。
臺上閣樓為宮殿式建筑,透花門窗,周圍24根明柱支撐二重檐,上覆赭黃琉璃瓦。
四邊石欄20塊,上刻歷史掌故、風景文物圖畫20幅。
古鈞臺后面,建有禹王廟,它最初創(chuàng)建于夏代,根據(jù)《有夏志傳》記載,少康“整威儀東南行,求陽翟夏王之故都。
命寧、艾、靡、抒修葺五廟,掃視諸侯,贈立先王之廟。
葺宮室,修鈞臺,視九鼎,告天下諸侯”。
“乃以明年壬午為元年元月,即夏王位,五廟,王諸陵,郊天祈地,祭九鼎,坐鈞臺而朝諸侯。
遂為中興首君。
”古鈞臺后的禹王廟是明代遺存下來的,正殿臺基甚高,鋪石階9級,殿高24米,重檐歇山頂,氣勢雄偉。
殿內(nèi)供大禹立像,像前楹柱上書寫有一副對聯(lián):“江淮河漢思明德,精一危微見道心。
” 正殿兩廂有廊廡,廊廡南端有圓門,穿過圓門可進入東西跨院,東院有三賢祠,西院有水德祠。
正殿之后有“禹池”,也稱“龍池”。
禹王鎖蛟井一個英雄神話時代的烙印 讓禹州人口傳千百年、念念不忘的,是禹王鎖蛟的故事,雖然故事在現(xiàn)代人看來顯得離奇,這是沒辦法的事兒,站在2000年的高度上,去回望公元前2000年的歷史基點,隔著4000多年的距離,總也難免云霧迷蒙,眼光自然也難以與4000多年前對等,但又有誰能說,現(xiàn)在的人就肯定比公元前2000年時代的人看得更準。
按現(xiàn)代人的說法,公元前2000年前的人們,因為對事物的認識有限,所以產(chǎn)生了很多神話,那是一個英雄神話的時代。
大禹就是那個時代的產(chǎn)物。
公元前2000年的帝堯時代,大地上水很泛濫,治水成了舉國頭等大事,無奈,由于認識上的局限,治水難以奏效,這時大禹出現(xiàn)了,他采用的疏浚治水方法,產(chǎn)生了與以往堵、擋、屯治水的不同效果,水被治住了。
因為治住了水,引起了一個時代的變革,因而人們尊大禹為神,認為他是上天派下來治水的。
據(jù)說,大禹治水使陸地得到安寧,生性愛弄水的蛟龍擔心危及龍宮,便率九仔以及水蛇、龜鱉之類,引潮逞兇,阻止大禹治水。
大禹利用母蛟喜歡引水上涌之性,令臣民立于山巔,等待蛟龍涌上,以滾木滑石擊之,蛟龍則退。
雙方相繼戰(zhàn)斗于伊洛、河朔、陳蔡,最后將母蛟圍困于潁河。
蛟龍敗陣,子孫四散。
禹命勇夫數(shù)人,躍入水中,用繩子將母蛟龍拴住。
挖一深井,立一樁柱,把母蛟龍鎖于井中,使其永不得出,只留下魚鱉蝦蟹生存于江河湖澤中,與人類為友。
這便是大禹鎖蛟的故事。
實際上,在禹州,大禹鎖蛟的故事最典型的是另外一個版本:相傳禹州城北潁河岸邊住著一對老夫婦,膝下無子,收留了一個被水沖來的孤兒做干兒子。
這孩子聰明伶俐,老兩口視如掌上明珠。
但他一不學文,二不習武,整天泡在潁河里戲耍,老兩口怎樣勸阻都無濟于事。
寒冬臘月,大禹治水從潁河經(jīng)過,見河里有一頑童在戲水,渾身冒著熱氣。
大禹定睛一看,發(fā)現(xiàn)頑童為蛟龍所變,立即派人盯住這小孩兒,暗地察看他的家在哪里。
原來這蛟龍知道大禹的厲害,生怕被大禹捉住,因而變化為孩童藏身于民間。
第二天,大禹喬裝打扮后來到小孩兒的家里探查。
老漢把收養(yǎng)這個小孩子的事向大禹訴說了一遍,大禹一切全明白了,中午就餐時分,那孩子從河里回來,看見大禹轉(zhuǎn)身就跑,說時遲,那時快,大禹順手從碗中捏起一根面條,叫聲“變”,面條立刻變成一根又粗又長的鐵索,只聽“嘩啦”一聲,套在那小孩兒的脖子上。
大禹喝道:“畜生,還不快現(xiàn)原形。
”話音未落,那頑童變成一條幾丈長、口如血盆、眼像燈籠、張牙舞爪的蛟龍。
大禹立刻把被鎖住的蛟龍壓在一口八角井內(nèi),那蛟龍苦苦哀求道:“啥時候能放我出來
”大禹說:“除非石頭開花那天。
” 據(jù)傳,此井與海相連,深不可測。
多少年以后,有個新上任的州官來到禹王鎖蛟井邊,他想看看井里被鎖的蛟龍到底啥樣子,但又怕頭上的紗帽掉進井里,所以摘掉紗帽,戴在井旁的石柱子上。
井內(nèi)蛟龍以為是石頭開了花,便掙扎著想出來,轉(zhuǎn)眼間,井里呼呼作響,井水一個勁往上漲,那州官嚇得魂不附體,掉頭就跑。
衙役取下紗帽趕緊給州官送去,蛟龍看不見柱上的花,才又老老實實躺在了井里。
直到現(xiàn)在,在禹州城內(nèi)古鈞臺南街中段東側(cè)一個單位的院子里,還有一個禹王鎖蛟井,它是為紀念大禹治水成功而建造的。
早年的建筑毀于清末,井已填沒。
現(xiàn)在的鎖蛟井,是禹縣(今禹州市)人民政府1984年于原址稍東處重建的。
井上建有一仿古亭閣,歇山抹角,上覆琉璃瓦,前面四根明柱,八扇透雕門窗,門額上刻有“禹王鎖蛟井”五個大字。
殿內(nèi)正中靠后塑有禹王立像一尊,右手摁住蛟頭,左手握鐵鏈,一副威武氣概。
禹王像前有一口井,以巨石掩蓋。
石上穿有鎖鏈一條,以示井內(nèi)縛有蛟龍。
移開井蓋,則見井內(nèi)有水,水中有一石雕蛟龍,仰面朝天,呈蹦出之狀。
大禹是禹州之根,禹州因大禹而得名。
禹州南關的大禹像,是如今禹州的標志性雕像,它表明了禹州與大禹與夏朝密切相連的關系。
求解釋龍、蛟、蛇、蟒、蚺、虺在神話傳說中有什么區(qū)別
龍:燭龍,應龍,龍生九子。
形象為:馬面,蛇身,鷹爪,魚尾,鹿角。
一般能力吞云吐霧,呼風喚雨。
不過燭龍是創(chuàng)世神,不一樣,呼吸為風雨,睜閉眼為晝夜。
應龍以尾掃清河道幫助大禹治水。
龍還有點石成金的能力(葉公好龍)。
蛟:有一種說法是鱷魚,似龍而無角。
另一說法是鯊魚一般(山海經(jīng))。
還有就是像蛇,而且性淫。
能力與普通龍類似,也能呼風喚雨。
蛟有足,無角。
蛇:巴蛇,騰蛇。
就是蛇樣子,長蟲,無足,性淫。
吞噬力大,巴蛇吞象。
有毒蛇和無毒蛇。
蟒:相別于一般常見的蛇,主要就是比一般蛇粗長。
沒有特別出眾能力。
蚺:是水邊生活的蛇的統(tǒng)稱,后來引進觀點:蚺是卵胎生,蟒是卵生。
虺:毒蛇;龍的幼年”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
“;兩蛇交尾的形象,或者女媧伏羲圖形象,也有說是兩頭蛇。
將功折罪的主人公是誰
將功折罪的主人——大禹的外甥庚辰。
二、典 嵩山腳下潁河岸邊有個小山包叫焦山,這里流傳著大禹治水、火燒蛟河、焦山斬甥、增修刑律的神話故事。
大禹治水一向是劈山嶺、開河道、撒息壤、筑堤壩、疏導洪水入河歸海。
但只有一次治理嵩山南面洪水的時候,破例采取火燒。
他在點火以前,先派自己的外甥庚辰去把守蛟河下游的口子,囑咐說:“你的職責是把好蛟河口子,嚴防潁河蛟龍順水逃走。
”庚辰不解其意問道:“舅舅,采取火燒會殺死許多無辜生靈啊
為什么不使用以往行之有效的辦法呢
”大禹解釋說:“這次跟以往情況不同,若用疏導方法,會給蛟龍留下空子,他一旦逃走,我們到外地治水走后,他還會卷土重來,后患無窮啊
”庚辰知道了大禹用意,二話沒說,立下令狀,來到蛟河口的一個山頭上,手執(zhí)大戟,二目圓睜,密切注視著蛟河方向的動靜。
不多時候,看見蛟河上下火光沖天,濃煙滾滾。
心想這一回潁河蛟龍一定葬身火海無疑,產(chǎn)生了麻痹情緒,思想一松懈,坐在地上就昏昏入睡了,直到大火燒毀了身邊的樹木雜草,綠山變成了紅山都不知道。
恰恰就在這個時候被燒得遍體鱗傷的潁河蛟龍,從這里逃走了。
再說大禹點火以后隨著火勢往下察看,看著燒焦的河灘上,有許多魚蝦蟹被燒死,但是始終沒有發(fā)現(xiàn)潁河蛟龍的尸體,引起了警覺,率領部下從速追趕。
當他追到蛟河進入潁河后的第一個山頭時,看見庚辰正在睡覺,心中惱怒,狠狠踢了庚辰一腳,罵道:“畜生,山都燒焦了你還在睡
”庚辰睜眼一看,只見大禹怒氣沖沖地在面前站著,再看綠山燒成焦山,知道因為自己貪睡,使?jié)}河蛟龍從這里逃走了,便跪在地上等著殺頭。
大禹要斬殺庚辰,滿營將士沒有一個敢出來講情,只有伯益提出了不同意見,說:“庚辰錯誤嚴重,按照刑律應當從嚴處治,但是,我們再也不能像舜爺對待老崇伯那樣,犯了錯誤就殺
”大禹本來對斬殺庚辰于心不忍,聽到伯益提出了不同意見,問道:“你說怎么辦
”伯益說:“潁河蛟龍是庚辰貪睡放走的,應該再讓庚辰去把它捉回來。
”大禹又問:“庚辰把蛟龍捉回來,又該怎么辦
”伯益說:“將功折罪”。
大禹說:“從古到今,可沒有這種先例呀
”伯益說:“現(xiàn)在我們這樣做,以后就有先例了。
”大禹說:“這樣做沒有法律依據(jù)啊
”伯益說:“以前的刑律只有‘嘗功殺過’,現(xiàn)在增加一條‘將功折罪’,不是更完善了嘛
”大禹覺得伯益的建議很好,又聯(lián)想到從前刑律要有這一條,自己的父親也許不會被殺。
于是決定給庚辰一個立功贖罪的機會,說:“庚辰聽著,你的錯誤嚴重,本來應該斬首,但給你一個立功的機會,你快去把潁河蛟龍捉回來,將功折罪。
”庚辰得了活命,不敢怠慢,站起身來,提起大戟順著潁河追趕蛟龍去了,捉住了潁河蛟龍,立了新功。
大禹先赦免了庚辰,然后把潁河蛟龍鎖在勺河西岸白疙瘩廟的一個枯井中。
從此,潁河蛟龍再也不能出來起洪作亂了。
三、庚辰簡介: 古代傳說中的助禹治水之神。
禹治水,“三至桐柏山,驚風走雷,石號木鳴”。
禹怒,召集百靈,獲淮渦水神無支祁。
授之章律、鳥木由、不能制。
授之庚辰,“庚辰以戰(zhàn)逐去,頸鎖大索,鼻穿金鈴,徙淮陰之龜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而流注?!?。
見唐李公佐《古〈岳瀆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