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散文《黃鸝—病期瑣事》中,作者眼中的黃鸝是
答案是C.一種給人帶來美的愉悅的事物。
孫犁的散文《黃鸝—病期瑣事》主題思想是:通過養(yǎng)病期間對黃鸝鳥的觀感回憶和描敘,對照童年時代和戰(zhàn)爭時代的回憶,表達了作者對“美的事物”的贊美,對無視和殘害美的行徑的譴責,揭示“美”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充分顯現,表達自己對自由寬松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的真切向往。
這就是我選擇C的理由,顯然C的概括比另外幾個選項都要精確到位。
孫犁《黃鸝》原文
一、原文: 這種鳥兒,在我的家鄉(xiāng)好像很少見。
童年時,我很迷戀過一陣捕捉鳥兒的勾當。
但是,無論春末夏初在麥苗地或油菜地里追逐紅靛兒,或是天高氣爽的秋季,奔跑在柳樹下面網羅虎不拉兒的時候,都好像沒有見過這種鳥兒。
它既不在我那小小的村莊后邊高大的白楊樹上同黧雞兒一同鳴叫,也不在村南邊那片神秘的大葦塘里和葦咋兒一塊筑窠。
初次見到它,是在阜平縣的山村。
那是抗日戰(zhàn)爭期間,在不斷的炮火洗禮中,有時清晨起來,在茅屋后面或是山腳下的叢林里,我聽到了黃鸝的尖利的富有召喚性和啟發(fā)性的啼叫。
可是,它們飛起來,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樹枝樹葉里忽隱忽現,常常是在我仰視的眼前一閃而過,金黃的羽毛上映照著陽光,美麗極了,想多看一眼都很困難。
因為職業(yè)的關系,對于美的事物的追求,真是有些奇怪,有時簡直近于一種狂熱。
在戰(zhàn)爭不暇的日子里,這種觀察飛禽走獸的閑情逸致,不知對我的身心情感,起著什么性質的影響。
前幾年,終于病了。
為了療養(yǎng),來到了多年向往的青島。
春天,我移居到離海邊很近,只隔著一片楊樹林洼地的一幢小樓房里。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一個人住在這里,清晨黃昏,我常常到那楊樹林里散步。
有一天,我發(fā)現有兩只黃鸝飛來了。
這一次,它們好像喜愛這里的林木深密幽靜,也好像是要在這里產卵孵雛,并不匆匆離開,大有在這里安家落戶的意思。
每天,天一發(fā)亮,我聽到它們的叫聲,就輕輕打開窗簾,從樓上可以看見它們互相追逐,互相逗鬧,有時候看得淋漓盡致,對我來說,這真是飽享眼福了。
觀賞黃鸝,竟成了我的一種日課。
一聽到它們叫喚,心里就很高興,視線也就轉到楊樹上,我很擔心它們一旦要離此他去。
這里是很安靜的,甚至有些近于荒涼,它們也許會安心居住下去的。
我在樹林里徘徊著,仰望著,有時坐在小石凳上諦聽著,但總找不到它們的窠巢所在,它們是怎樣安排自己的住室和產房的呢
一天清晨,我又到樹林里散步,和我患同一種病癥的史同志手里拿著一支獵槍,正在瞄準樹上。
“打什么鳥兒
”我趕緊過去問。
“打黃鸝
”老史興致勃勃地說,“你看看我的槍法。
” 這時候,我不想欣賞他的槍技,我但愿他的槍法不準。
他瞄了一會兒,黃鸝發(fā)覺飛走了。
乘此機會,我以老病友的資格,請他不要射擊黃鸝,因為我很喜歡這種鳥兒。
我很感激老史同志對友誼的尊重。
他立刻答應了我的要求,沒有絲毫不平之氣。
并且說: “養(yǎng)病么,喜歡什么就多看看,多聽聽。
” 這是真誠的同病相憐。
他玩獵槍,也是為了養(yǎng)病,能在興頭兒上照顧旁人,這種品質不是很難得嗎
有一次,在東海岸的長堤上,一位穿皮大衣戴皮帽的中年人,只是為了討取身邊女朋友的一笑,就開槍射死了一只回翔在天空的海鷗。
一群海鷗受驚遠飏,被射死的海鷗落在海面上,被怒濤拍擊漂卷。
勝利品無法取到,那位女人請在海面上操作的海帶培養(yǎng)工人幫助打撈,工人們憤怒地掉頭劃船而去。
這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到房子里,無可奈何地寫了幾句詩,也終于沒有完成,因為契訶夫在好幾種作品里寫到了這種人。
我的筆墨又怎能更多地為他們的業(yè)績生色
在他們的房間里,只掛著契訶夫為他們寫的褒詞就夠了。
惋惜的是,我的朋友的高尚情誼,不能得到這兩只驚弓之鳥的理解,它們竟一去不返。
從此,清晨起來,白楊蕭蕭,再也聽不到那種清脆的叫聲。
夏天來了,我忙著到浴場去游泳,漸漸把它們忘掉了。
有一天我去逛鳥市。
那地方賣鳥兒的很少了,現在生產第一,游閑事物,相應減少,是很自然的。
在一處轉角地方,有一個賣鳥籠的老頭兒,坐在一條板凳上,手里玩弄著一只黃鸝。
黃鸝系在一根木棍上,一會兒懸空吊著,一會兒被拉上來。
我站住了,我望著黃鸝,忽然覺得它的焦黃的羽毛,它的嘴眼和爪子,都帶有一種凄慘的神氣。
“你要嗎
多好玩兒
”老頭兒望望我問了。
“我不要。
”我走開了。
我想,這種鳥兒是不能飼養(yǎng)的,它不久會被折磨得死去。
這種鳥兒,即使在動物園里,也不能從容地生活下去吧,它需要的天地太寬闊了。
從此,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不再想起黃鸝。
第二年春季,我到了太湖,在江南,我才理解了“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這兩句文章的好處。
是的,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長堤;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葦泊;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氣,使我看到了黃鸝的全部美麗,這是一種極致。
是的,它們的啼叫,是要伴著春雨、宿露,它們的飛翔,是要伴著朝霞和彩虹的。
這里才是它們真正的家鄉(xiāng),安居樂業(yè)的所在。
各種事物都有它的極致。
虎嘯深山,魚游潭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這就是它們的極致。
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才能發(fā)揮這種極致。
這就是形色神態(tài)和環(huán)境的自然結合和相互發(fā)揮,這就是景物一體。
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性格,也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吧。
這正是在藝術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種境界。
2、作者簡介: 孫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孫樹勛,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現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創(chuàng)始人,又先后擔任過《平原雜志》《天津日報》文藝副刊、《文藝通訊》等報刊的編輯,并著有關于編輯的作品。
12歲開始接受新文學,受魯迅和文學研究會影響很大。
“孫犁”是他參加抗日戰(zhàn)爭后于1938年開始使用的筆名。
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建國后,歷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天津分會副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聯名譽主席,中國作協(xié)第一至三屆理事、作協(xié)顧問,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
下列散文內容不具有追悼意味的是()
如何寫好散文詩兼有詩與散文特點的一種現代抒情文學體裁.它融合了詩的表現性和散文描寫性的某些特點.從本質上看,它屬于詩,有詩的情緒和幻想,給讀者美和想象,但內容上保留了有詩意的散文性細節(jié);從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觀,不像詩歌那樣分行和押韻,但不乏內在的音樂美和節(jié)奏感.散文詩一般表現作者基于社會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觸,注意描寫客觀生活觸發(fā)下思想情感的波動和片斷.這些特點,決定了它題材上的豐富性,也決定了它的形式短小靈活.散文詩是一種近代文體,是適應近、現代社會人們敏感多思、復雜縝密等心理特征而發(fā)展起來的.雖然中國1000多年前就有類似散文詩的作品,歐洲在16、17世紀不少作家就寫過很有詩意的散文,但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流行起來是在19世紀中葉以后.第一個正式用“小散文詩”這個名詞,和有意采用這種體裁的是法國詩人波特萊爾.他認為散文詩“足以適應靈魂的抒情性的動湯,夢幻的波動和意識的驚跳”.在中國新文學中,散文詩是一個引進的文學品種.1915年 2卷 7期的《中華小說界》刊登的用文言翻譯的屠格涅夫的四章散文詩(當時列入“小說”欄,譯者劉半農),是外國散文詩在中國的最早譯介.1918年4卷 5期的《新青年》雜志,發(fā)表了劉半農翻譯的印度作品《我行雪中》的譯文,文末所附的說明指出它是一篇結構精密的散文詩.“散文詩”這一名稱從此開始在中國報刊上出現.對於這一文體的性質和特點,《文學旬刊》在1922年曾有過理論探討,西諦(鄭振鐸)、滕固、王平陵等人都發(fā)表了意見.一、散文詩,必須有兩個特點:其一,散文詩是詩和文的滲透、交叉產生的新文體.散文詩是散文與詩“嫁接”出來的品種,這是沒有疑問的.散文詩具有詩與散文的“兩棲”特征,散文詩既吸收詩表現主觀心靈和情緒的功能,也吸收了散文自由、隨便抒懷狀物的功能,并使兩者渾然一體,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性.可以說不熟悉詩與散文這兩種文體,就很難創(chuàng)作散文詩.但是散文詩究竟是一種新的文體,還是如有人說的:散文詩是“散文的詩”和“詩的散文”?關鍵要看散文詩是否具有獨特的藝術特征,或者說散文詩區(qū)別與詩和抒情散文的藝術特征是什么.其二,散文詩有其獨特的審視人生方式,即運用比較自由的形式抒寫心靈或情緒及其波動.從總體上看來,散文詩是抒寫心靈或主觀情緒的文體.波德萊爾是散文詩的最初創(chuàng)造者之一.他說過:“當我們人類野心滋長的時候,誰沒有夢想到那散文詩的神秘,--聲律和諧,而沒有節(jié)奏,那立意的精辟辭章的跌宕,足以應付那心靈的情緒、思想的起伏和知覺的變幻.”.他還說:散文詩這種形式,“足以適應靈魂的抒情性的動蕩、夢幻的波動和意識的驚跳.”動蕩、波動、驚跳,這說出了散文詩的主要藝術特征.要說明上述兩點,必須進一步區(qū)別散文詩與詩、與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的不同之處.二、散文詩與詩、與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的區(qū)別.比如結構、語體、節(jié)奏等方面的不同.(1)散文詩與抒情詩的區(qū)別.抒情詩由于要講究句式的整齊或大體整齊和音樂韻律,因此,即便是自由體的抒情詩,在表現心靈或情緒時也不能不受到較多限制.正是為了突破限制,更舒卷自如地寫出心靈的真實狀態(tài),于是才有散文詩這一文體的誕生.散文詩與詩歌的不同之處在于散文詩經常運用描述和議論的表現手段.與詩相比,散文詩沒有詩的韻腳、節(jié)奏、音節(jié)、行數、排列,即沒有詩歌的外形式的羈絆.散文詩的形式至少有如下幾種:散文的形式,散文與詩交錯排列的形式,即整段“散”的文字與單句(詩句)的交錯.這是抒情詩不可能有的自由自在的形式.(2)散文詩和抒情散文同是抒情文體,但散文詩獨特的藝術特征是它的“動蕩、波動、驚跳”.承認散文詩是抒寫心靈或情緒及其波動的文體,這與抒情散文的界限也就不難區(qū)分了.抒情散文總是離不開紀實,更不用說那些以記敘真人真事為主的敘事散文了.而散文詩幾乎沒有原原本本地記錄真實人物和真實事件的.即使我們稱為紀實的散文詩,究其實也是抒寫的內心對現實生活的印象,不過這印象很少“變形”——很少對現實生活作想象式的反映罷了.在結構上,有人說,詩是以“線”抒寫生活,散文是以“面”反映生活,散文詩是以“點”折射生活.散文大都有時空長度,都有線索;散文詩無需線索,篇幅較短,常常是作者情感燃燒的那一點輻射開來,而內在情緒則形成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情感沖擊波,沖動讀者的心弦,進入詩的境界.在語體上,散文詩的語言是抒情性的想象的語言,散文的語言是敘事性的現實的語言.散文詩的語言具有散文語言無法比擬的彈性美、豐富性和不確定性,情感含量和美感含量都比較大.散文為文,語言要求簡潔灑脫,更多一些娓娓而談,寫清作者情之所系的來龍去脈,抒情也更細膩,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銜接較緊密.散文詩為詩,語言要求濃縮、跳躍,一般是跳躍式地聯結意象,句與句之間,尤其是段與段之間,往往是似斷實連的關系,這就留下較多的可供讀者想象的空白美.因此,散文詩既不是散文的詩,也不是詩的散文,它是具有完整性、特殊性、獨立性的文體形式.散文詩結構的基本方式大體有紀實性(直抒式)、想象式、哲理式和象征式四大類.1、紀實性(直抒式),即“意在象表”,比較外露.比如寫景抒情、敘事抒情等.或者說是心靈感受外部世界基本上是原原本本的,是什么就在心靈投影什么,很少變化.直抒胸臆的散文詩通常用此種方式.2、想象式,指的是散文詩作者感受外部世界時,往往浮想聯翩,由此及彼,由具像到抽象.比如我寫晚霞,聯想到玫瑰園、再聯想到人的暮年等.3、這種散文詩和其他散文詩的區(qū)別是它有理性直接和間接地介入,以新的哲理發(fā)現和表述為特點.寫作是為了表述某一個哲理為目的.4、象征式,是通過物象與心意在某象征物中若即若離的吻合來暗示詩意.比如茅盾的《白楊禮贊》,高爾基的《海燕》等.五四時期的劉半農、徐玉諾、許地山、焦菊隱,新月詩社的徐志摩等人都有散文詩發(fā)表.魯迅、郭沫若、茅盾、朱自清、冰心、郭風、柯藍等作家創(chuàng)作的散文詩在中國新文學中有相當的影響,其中思想和藝術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前蘇聯作家高爾基的〈海燕〉也是很著名的散文詩.寫散文詩應該注意的問題:作為詩的一個派系,散文詩也將就意境,意境深,意境美即可稱為一篇美文佳作.意境,其實就是你給讀者營造的一個讀詩的環(huán)境,這個環(huán)境必須足夠美,以至于可以使他們忘記周邊的喧囂,吵鬧.讓他們能夠進入你營造的世界,感受你的文章字里行間的情感.如何營造這個意境?這可以談到你詩中的每一個詞甚至每一個字,你必須尋找到最適合你意境的詞匯,積累起來之后在組合成你的文章.散文詩范文:《蛇》馮至我的寂寞是一條蛇,靜靜地沒有言語.你萬一夢到它時,千萬啊,不要悚懼!它是我忠誠的侶伴心里害著熱烈的鄉(xiāng)思它想那茂盛的草原你頭上的、濃郁的烏絲它月影一般輕輕地從你那兒輕輕走過它把你的夢境銜來了像一只緋紅的花朵《紙船》冰心我從不肯妄棄一張紙,總是留著——留著疊成一只只很小的船兒,從舟上拋下在海里.有的被天風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疊著,總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只很小的白船兒,不要驚訝它無端入夢.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萬水千山,求它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現在在初中教材中也有很多散文詩.比如紀伯倫,魯迅的,巴金的散文詩說的簡單一點就是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