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記讀后感600字,要有主要內容和感想。
大自然是美妙的,它之所以美妙,是為它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
這些的貢獻,是大自然的功勞。
使一個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得以維持。
昨天我看了一期關于冰川的《地理中國》節(jié)目。
冰川這個名字大家一聽就很熟悉,顧名思義——冰川就是用冰匯集成的河川,它帶給了河西走廊了一筆巨大的財富。
我國在研究這方面時,是在1958年開始的,人們克服了一切困難在祁連山這個地方建起了第一座冰川研究基地,在那不足1公里有一條透明夢柯冰川,是專家研究對象。
這座冰川,有十分典型的冰川特點和地貌。
為我國研究冰川動力學和極大陸型氣候有著重要意義。
但生活條件不足,被迫放棄了。
但時隔46年后,我國冰川學家重新殺了回來,一切條件都具備,研究工作開始進行了。
來到他的末端,專家們發(fā)現(xiàn)冰川已融化了許多。
經(jīng)過專家分析,從1958年一直到七十年代末,約20年時間里,他呀就消融了不到50米,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大約20年里,他就消融了100米,然后從九十年代末到現(xiàn)在,十幾年時間里退縮了100米,這意味著從五十年代末開始,冰川融化速度逐漸加快。
從二十年變?yōu)槭?,透明夢柯冰川每退縮100米,融化的時間就越來越短。
在這樣的融化作用下,透明夢柯的末端,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出水口。
在夏季,出水口里的水充滿著,不斷的為下游提供水源。
在下游,水一直保持著固定狀態(tài),為河西走廊地區(qū)人們支撐著經(jīng)濟和作物的來源做出了巨大貢獻。
這是代表大自然的杰作,我們應盡力保護。
《100個數(shù)學故事》讀后感600字
科學與藝術讀后感1.《科學與藝術:人類心靈的浪漫之旅》從審美理性和感性兩個方面介紹了科學與藝術的本源、異同和基本原理。
在此基礎上,結合生動的科學實例和美輪美奐的藝術作品向讀者展現(xiàn)了蘊含其中的眾多的“美的元素”,介紹了科學及科學美、藝術及藝術美,以及音樂、繪畫、雕塑、建筑等眾多藝術門類中的科學與藝術美,并且首創(chuàng)了科學與藝術的審美度——美商。
《科學與藝術:人類心靈的浪漫之旅》內容詳盡,圖文并茂,雅俗共賞,既可作為大學通識課程的相關教材,又不失為面向社會大眾的普及科學與藝術美學理念的唯美的高級科普讀物2.這段時間放假,沒事買了一本《oracle性能優(yōu)化科學與藝術》看看,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并沒有太多的涉及優(yōu)化的東西,更多是講解如何處理在oracle優(yōu)化過程中的人際關系問題,它把整個優(yōu)化過程分為幾個步驟:醫(yī)師(定義問題)-》 偵探(調查)-》 病理學者(分離原因)-》 藝術家(提出解決問題)-》 魔術師(實施).很好地概括優(yōu)化性能的一些過程。
自己看后最大的感受如何處理優(yōu)化過程的人際關系問題,如何找到與說服開發(fā)人員接受一些改變。
3.聽了這堂課,讓我學到了許多東西。
同時也感到能聽這堂課,真是件很幸福的事埃這堂課讓我這位不知所措的家長領悟到許多,也點醒了我,同時也謝謝老師給我的這次學習的機會。
作為年輕的父母,我深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從孩子出生后我一直很無措,不知道該怎么教孩子,如何做才能教好他? 今天的課堂上曹萍教授提到:小學是孩子習慣和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階段。
是啊,從一年級上學期開始,我就一直在變著法地教孩子學習的方法、處理人際關系等等方面的知識,一遍一遍地講,收效甚微,后來就改變策略:講實戰(zhàn)演習。
比如遇到什么問題應該怎樣解決,遇到別的難題,該如何化解。
這樣說教式的只會是一只耳朵進一只耳朵出,相比之實戰(zhàn),則要印象深刻許多。
我一直都知道孩子上小學后,培養(yǎng)他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是很重要的,但真不知道平時點滴的說教好壞,會影響他以后的學習和生活。
聽老師講過:小學階段主要是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曹教授同進也提到:原生家庭愛的釋放,也能影響孩子的一生,對小孩自信心的培養(yǎng)是很有益處的。
我們當家長的平時可能一直處于高高在上的態(tài)勢,從未想過孩子的感,曹教授教我們要與孩子站在同一點上看問題、分析問題,這樣家長與孩子之間會更容易溝通。
另外曹教授講的一個關于“水結晶”的故事,也讓我領悟到:很多時候我們當家長的經(jīng)常會喝斥孩子,其時有時也許只是一丁點兒的小錯,但家長們卻“大發(fā)雷霆”。
如果能以平和的心態(tài)去思考孩子的錯誤,家長們也不至于出現(xiàn)過激的行為。
而且我認為教授講的一點也蠻重要:經(jīng)常和孩子擁抱,也就是肢體語言勝過語言的力量。
最后,我個人認為以后家長應多與孩子溝通,多鼓勵孩子,從正面進行教育或引導孩子。
培養(yǎng)孩子好的學習習慣和社會認知能力,做一名身心健康的小寶寶。
小學生四年級十萬個為什么讀后感600字
小時候,我總喜歡問爸爸媽媽各種奇奇怪怪的問題,為什么太陽東邊升西邊落;為什么會有白天和黑夜;月亮為什么有時圓圓的像玉盤,有時彎彎的像鐮刀;有時為什么艷陽高照,有時為什么煙雨綿綿……面對我這些稀奇古怪的問題,爸爸媽媽也無法回答,我的好奇心總是得不到滿足。
而現(xiàn)在,每當我好奇的時候,我不再問爸爸媽媽,而是去找我的第二個老師,那就是——《十萬個為什么》《十萬個為什么》幫我解決了許許多多的難題。
它將我?guī)肷衩氐目茖W世界,在這大神秘的科學世界里,我學到了不少的知識,也解開了我在生活中不少的迷團。
太陽東邊升西邊落,分白天和黑夜,是因為地球圍繞太陽轉的同時地球本身也在自轉,當我們面對太陽的時候就是白天,背對太陽的時候就是黑夜。
地球在自轉的時候是從西向東轉,所以我們看到太陽東邊升起西邊落。
以前,我以為:太陽比星星大許多,可看了這本書,我大吃一驚,星星離我們實在是太遙遠了,其實它們都像巨大的太陽,有的直徑比太陽大幾百倍,幾千倍。
它們的發(fā)光本領也很強,千倍萬倍于太陽的有很多。
我們所看到的太陽光那么亮是因為它離我們近,我們只能看到一點亮光是因為它們離我們遠,如織女星,就距地球一億四千七百五十八兆八百四十八萬億公里,那么看不清星星離我們就更遠了。
從《十萬個為什么》里,我知道了吃飯不能挑食,因為小朋友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需要各種營養(yǎng),每一種食物并不是什么營養(yǎng)都有,有的這種比較多些,有的那種比較多些,有的缺這種營養(yǎng),有的缺那種營養(yǎng),只有不挑食,才能增強體質。
《十萬個為什么》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什么許許多多的道理,它是一位無聲的老師,給我們無窮的知識,讓我們知道科學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
書中一個個新奇的知識,讓你感到大千世界的五彩繽紛和自然界的千變萬化。
《十萬個為什么》讀后感_250字我讀了《十萬個為什么》后覺得這一套書很好,這套書有數(shù)學分冊、物理分冊、化學分冊、動物分冊、人體科學分冊、地球科學分冊、宇宙科學分冊、環(huán)境科學分冊、信息科學分冊、工程科學分冊和索引資料分冊。
《十萬個為什么》十分適合青少年,他里面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答案。
比如說,為什么投擲硬幣很多次后出現(xiàn)正面和后面的次數(shù)大致相等的問題。
在工作或學習過程中,肯定會有什么問題,應該多翻翻類似《十萬個為什么》的書,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越來越迅猛,人們?yōu)榱苏J識已知世界所需要掌握的科學知識將越來越多。
如果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愚昧落后,缺少起碼的知識,就可能被一些假科學、偽科學所愚弄,陷入盲目和迷信。
為此,我必須加強學習,提高素質,用正確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來揭穿形形色色的偽科學的真面目。
《十萬個為什么》讀后感_300字《十萬個為什么》是一部有許多知識和科學的科普讀物,里面的知識包羅萬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科學、地理、動物、植物。
有許許多多的科學問題都可以在《十萬個為什么》里面找到答案。
以前,每次下雨過后我都會在天空看到一道道美麗的彩虹,在我沒看《十萬個為什么》的時候我不知道彩虹是怎樣形成的,讀了《十萬個為什么》以后,我知道:其實彩虹是飄浮在空中的小水珠反射太陽光而形成的,這是因為下雷陣雨,水珠也比較大。
往往一陣雨過后,很快轉晴,水珠在空中反射太陽光,所以成了彩虹。
讀了《十萬個為什么》以后,我還知道雨和雪是怎樣形成的。
由于太陽照射,使水變成水蒸氣升上天空,在天空上形成了云,當云積滿水后就會有雨水來,這就形成了雨;雪的形成是因為:水蒸氣在天空遇到冷空氣,凝成了一點一點的小冰點,落下來就成為了雪。
看了《十萬個為什么》,我還知道了“為什么石頭有毒”、“什么是三角洲”、“沙為什么會鳴叫”,《十萬個為什么》真是一本百讀不厭的科普書
《發(fā)現(xiàn)數(shù)學之美》讀后感600
數(shù)學家的眼光讀后感 范文一數(shù)學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不同:在普通人眼中十雜的問題,在數(shù)學家眼中就變得異常簡單;普通人覺得相當簡單的問題,數(shù)學家可能認為非常復雜。
作者張景中院士從我們熟悉的問題入手,通俗生動地介紹了數(shù)學家是如何從這些簡單的問題中,發(fā)現(xiàn)并得出不同凡響的結論的。
《數(shù)學家的眼光》講的不是解某一類數(shù)學題的技巧,它告訴我們的是思考數(shù)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讓我們做題更加簡便的“捷徑”。
數(shù)學家的眼光可以從“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個眾人皆知的數(shù)學常識中看到“任意n邊形外角和都是360°”,看到“螞蟻在卵形線上爬一圈,角度改變量之和是360°”,這樣的眼光,怎能不讓人驚嘆
用圓規(guī)畫線段﹐一般人立即反應:怎么可能呢
若按照常規(guī)思考,我們可能回答:“把圓規(guī)當鉛筆用,再配合直尺,不就可以畫線段了嗎
”但是在只能用圓規(guī)不能用其它工具,畫出絕對的直線段的情況下,可能就需要思考一下了。
想一想,若不拘泥在平面上呢
用一個中空的圓罐子,將紙卷成圓柱狀置入,將圓心固定在罐子中央,轉動圓規(guī),在罐子內側的紙上畫圓,當紙拿出后,線段便完成了
雞兔同籠,數(shù)學家的眼光從這個小學的數(shù)學問題又能看出什么呢
雞兔同籠用方程的解法會很簡單,但是它除了方程,還可以用最原始的方法去解。
有人可能會笑了:有了簡便的方法,還用那么笨的方法干什么
但如果倒過來想,用雞兔同籠的方來做方程的話,那么很難方程不就好解了嗎
數(shù)學家的眼光,能從基本的數(shù)學常識中看出復雜的理論,能從不可能中看出可能,能從簡單的問題中看出那題的解法。
在數(shù)學家的眼中,最最基礎的理論也可以衍伸變化出高深的數(shù)學問題。
數(shù)學的領域是無窮廣闊的,真正的關鍵在于自己,若我們用心觀察四周的事物,抓住平凡的事實,思考、探索、發(fā)掘,會發(fā)現(xiàn)數(shù)學是耐人尋味且無所不在的。
數(shù)學家的眼光從洗衣服中都能看見數(shù)學的影子,那么我們也一定能夠從其它事情中看到數(shù)學,久而久之,就會慢慢理解數(shù)學,喜歡上數(shù)學。
這樣,數(shù)學就不再是讓我們絞盡腦汁去思考的難題,而是生活中處處都有的小精靈。
《數(shù)學家的眼光》讀后感范文 二《數(shù)學家的眼光》是中國科學院張景中院士寫給中學生的一本科普讀物,是一本雅俗共賞的科普讀物。
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真是愛不釋手,一口氣讀完了,只是遲遲沒有寫讀后感,因為我覺得每讀一篇文章都能夠感覺到數(shù)學的奇妙,數(shù)學家眼光的犀利,知識的神奇聯(lián)系,那種感慨不是一時半會能用語言描述清楚的。
這幾乎是我所有書籍里最喜歡的一本書了,張景中院士講到的數(shù)學總是深入淺出,出神入化,讀他的著作就像在感觸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樣,奇妙無窮
讀過一遍仍然想著繼續(xù)讀第二遍,第三遍……一篇篇慢慢品味才好。
即便現(xiàn)在要寫一寫讀后感,我也只能就其中的某個知識點說一說自己的感想了。
數(shù)學是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的,但是超前性的東西只有數(shù)學家和數(shù)學愛好者才會感興趣。
這里不妨就說說生活中的數(shù)學吧--洗衣服中的數(shù)學。
普通人覺得洗衣服哪有什么數(shù)學問題呢,直接洗不就行了嗎
數(shù)學家可不這樣想,首先是世界范圍內水資源的緊張要求節(jié)約用水,其次,我覺得數(shù)學家的生活總是很精致,他會考慮怎樣才能用最少的水洗出最干凈的衣服。
這就引出了數(shù)學問題,當然數(shù)學家是很不喜歡含含糊糊的,首先把問題理清楚,把現(xiàn)實問題轉化為純數(shù)學問題,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建立數(shù)學模型的過程了,也就是利用數(shù)學思想和知識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過程。
首先要把現(xiàn)實的問題量化。
假如現(xiàn)在衣物已經(jīng)打好了肥皂,揉搓的也已經(jīng)差不多了,再擰一擰,當然不可能完全擰干。
設衣服上還殘留含有污物的水1斤,用20斤清水來漂洗,怎樣才能漂洗的更干凈
書中就每一個方案給出了詳細的解答,如果20斤水一次漂洗,最終衣物上的污物殘留量是原來的1\\\/21。
如果分兩次漂洗,情況就比較多了,比如第一次用5斤水漂洗,使污物減少到1\\\/6,再用15斤漂洗,污物減少到1\\\/96,如果兩次都是用10斤水漂洗,污物會減少到原來的1\\\/121,。
當然可以分別計算出分3次、4次、n次漂洗的干凈程度。
最后得出一個干凈程度關于清洗次數(shù)和用水方案的關系式,就會分析的更徹底,更明了。
不過是不是洗的次數(shù)越多就越干凈呢
不完全正確,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正確標準有很多,而且衣物再怎么漂洗,污物量都不會比原來的2的40次方分之一更少。
實際上分三四次漂洗效果就很好了,如果把時間耗費和衣物磨損在考慮進去的話那就是一個新的更復雜的數(shù)學模型了。
仔細分析,還會得出很多很出乎意料的結論,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
感興趣的話自已一定要親自看看原書,體會是完全不一樣的,張景中院士一定會讓你有種暢游數(shù)學海洋的歡快感覺。
看,典雅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的影子。
正所謂真理無處不在啊。
看來,精致生活還是需要數(shù)學來點綴。
望采納
科技電影觀后感,600字
聽,地球的低泣 靜謐的母親河靜靜地流淌,養(yǎng)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如今,清澈的母親河已悄然逝去,取而代之的是泛綠亦或發(fā)黃的散發(fā)著一股惡臭的河水。
是誰抹黑了母親河潔凈的臉龐?是誰給母親河換上了綠衣黃衫?曾經(jīng)哺育過無數(shù)兒女的母親正在抽泣!那些與母親河共同走過漫長歲月的老人們憤怒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帶來了工廠源源不斷的污水的排放,生活水平的提高卻讓有些人忘記了感恩,一雙雙充斥著污濁的手無情伸向了母親河。
昨日鮮活的母親河已離我們遠去,只剩下衰頹的身軀無助地呻吟… 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然而本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經(jīng)濟規(guī)模的擴大,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有資料表明:全世界森林面積以每年約1700萬公頃的速度消失,平均每天有140種生物消亡等。
所有這一切都在向人類發(fā)出警示:人類在破壞地球環(huán)境的同時,也在毀滅著自己。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所以承擔樹木的命運成為我們環(huán)境保護工作者刻不容緩的責任。
白居易曾經(jīng)說過:“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極。
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
”可見能源有限,用度無窮,要求節(jié)約成為一種習慣,也成為一種自覺。
有人說,五六十年代的人,縫縫補補又三年;七十年代的人,節(jié)儉等于合理消費;八十年代的人,勇于享樂,向往“超前消費”。
筆者作為80后一代,對于所謂“勇于享樂,向往“超前消費”的觀點不敢茍同。
為了我們共同的家園,大家應該行動起來,已經(jīng)有好多的環(huán)保工作者沖鋒在一線,他們佑護了我們的健康,他們的苦樂年華,蹉跎歲月,都化為無聲的環(huán)保之歌。
唯有了解,我們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我們才會行動;唯有行動,生命才會有希望。
其實,環(huán)保事業(yè)就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我愛人人,人人愛我”的事業(yè),就是“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從身邊做起,從細節(jié)做起”的事業(yè),真正的環(huán)保工作,你我都是第一角色--時至今日,人們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大自然對我們人類一無所求,而人類只有在大自然的蔭蔽下才能得以生存。
地球不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以任意揮霍的家園。
她對我們是唯一的,卻不是永遠的。
人類不善待地球,這個家園最終變?yōu)槟沟亍?/p>
OK?我也給個給你,也是復制的,你分給不給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