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師子讀后感
這個暑假我只看了一本繪本,那就是<<圖書館獅子>>,它雖然是繪本,但給我很大的啟發(fā),它講述的是一只獅子去了圖書館,每次到說故事時間它都會仔細(xì)地聽,它也會幫忙。
但有一次,麥小姐在拿一本書的時候摔了下來,獅子去找馬彬先生,但是情急之下大吼了,也違反了圖書館的規(guī)定,離開了圖書館。
馬彬先生終于在圖書館門口找到了獅子。
雖然它是獅子,但也能做到遵守規(guī)定,就是一只很棒的獅子,也告訴了我不能死腦筋,要轉(zhuǎn)彎才行。
不過,有可能最后的結(jié)果是獅子把所有人吃了,但應(yīng)該不可能了
加油,獅子,你一定是最棒的獅子。
有沒有關(guān)于換位思考的文章
給你推薦2部電影《撞車》和《通天塔》,看完寫的讀后感就可以從換位思考的角度去寫。
很好的電影。
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圖書館的模樣什么意思
圖書館是一個祥和的地方,一切資源對任何人開放,允許任何人使用,在圖書館里,沒有貧富,沒有貴賤,沒有上下級,更加沒有爭斗,沒有爾虞我詐。
每一個在圖書館的人都知道自己應(yīng)該遵守什么樣的成文與不成文的規(guī)定。
說天堂應(yīng)該是圖書館的模樣,是對天堂的一種美好憧憬,以及對圖書館的一種贊揚。
“我思故我在”是什么意思
之前有一個故事,說的是關(guān)于人們講話的:從前,人們的話語都是統(tǒng)一的。
人們商量著造通天塔。
上帝知道了。
為了不讓人們得逞。
他讓小精靈打亂他們的語言。
于是各種各樣的語言都散布在人們身上。
人們互相聽不懂別人說的話。
其中有現(xiàn)在的中國人和外國人,中國人說普通話的偏多。
于是普通話就是這樣來的。
打字很累的,望采納
德國一群老鼠的故事讀后感
《德國,一群老鼠的童話》讀后感 這幾天,我一直在讀一本叫《德國,一群老鼠的童話》,這是一部用童話演繹歷史,告誡青少年識別和抵制法西斯主義的一本奇書。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灰色大宅院中活躍著一群老鼠,每晚燈熄入寢之后,老鼠們便從洞子里爬出來大啃大嚼。
可是有一天,一只名叫威利巴爾德超級老鼠,在其幫兇的擁戴下自立為鼠幫大首領(lǐng),其種種倒行逆施跟當(dāng)年法西斯的所作所為如出一轍,但終究未能逃脫覆亡的命運…… 當(dāng)我剛拿到這本書時,我就感到很無聊,更惡心,因為,我看了每一頁的插圖,每一個插圖上都有老鼠出現(xiàn),我最討厭老鼠了,因為它在我和人們心中是以一種偷盜為生的“賊”。
這還是一本關(guān)于老鼠的書,我就更不想看了。
可當(dāng)我看了第一章后,不但沒有了討厭的感覺,而且覺得這一群老鼠與我們生活中的老鼠完全不同,真是有趣極了。
便迫不及待開始看第二章。
當(dāng)我把這本書看完后,我想:書里的這些老鼠,在作者筆下變得栩栩如生。
書里的老鼠們真是太能干了,它們有著人類的思維與智慧,戰(zhàn)勝了大花貓和廚娘。
會讀書的莉莉,教給大家怎樣開火車,建筑高聳入云的通天塔,她還會給大家講有趣的故事。
它們的大頭領(lǐng)威利巴爾德,時常還會教大家唱歌,撒豆子,收豆子,開窗簾,關(guān)窗簾。
它們不僅有這樣的頭領(lǐng),它們還非常團(tuán)結(jié):它們雖小,但它們會齊心協(xié)力,想辦法克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
小小的老鼠都知道“團(tuán)結(jié)就是力量”這句話的含義,真讓人佩服。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了去年學(xué)過的一篇課文:《生命的壯歌》,螞蟻雖小,卻為了集體利益甘愿犧牲自己;藏羚羊為了保護(hù)幼羚羊,寧愿獻(xiàn)出自己的生命……而我們有時連它們這些動物都不如,常常為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至使我們丟失了許多不該丟的分。
這本書的故事不僅深受我們的喜愛,而且書中的語句我也很喜歡,比如:“像蝙蝠一樣敏捷,像蒂羅爾面色一樣堅強(qiáng)
像豬皮一樣柔韌
”如此幽默;“空中樓閣只適合于空想家”、“無所事事是萬惡之源”如此經(jīng)典,如此有哲理
…… 我喜歡看這本書
以高度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高中的啊
人生匆匆,只有追求高度,創(chuàng)造輝煌,才無悔在人間走這一遭。
人的一生就像在爬一座高山。
若止步不前,只能見到平凡不過的風(fēng)景。
若勇敢攀登,奇花異草,天地湖海盡收眼底。
試想,若你心存高遠(yuǎn),想成為天空中那最燦爛奪目的明月,我想你通過不懈努力,就有可能真的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就算不能,你至少也能成為天空中那最耀眼的明星。
明星不也為人們所欣賞的嗎
可見追求高度的重要性。
大鵬從一出生就努力向天空中騰翔,高度雖不可觀,可其一直不愿放棄。
斥晏(池邊的小鳥)譏笑說:“你何必費如此大的力氣
我們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了下來,何不在雜草間嬉戲游玩
”然而,結(jié)果是大鵬從東海飛往南海,在更廣闊的海面上自由翱翔,斥晏只能在雜草間荒度一生。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斥晏不愿追求高度,一生只會碌碌無為。
大鵬的精神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
泰勒斯與常人一同行走,泰勒斯走高地,常人走低地。
泰勒斯不小心從高處滑落下來,常人恥笑他。
泰勒斯卻說:“你無需笑我,你連想掉下來的機(jī)會都沒有,你是悲哀的。
”于是,泰勒斯又費力重新走在高地上。
是啊
如果你只甘于現(xiàn)狀,連從高處掉下來的機(jī)會也沒有。
偉大的人必能在掉下來后自省,通過繼續(xù)奮斗,到達(dá)一個更高的高度,貝多芬是一個音樂天才,創(chuàng)造無數(shù)首世人推崇的名曲。
而他后來失聰,就如從高高的云端掉落到深淵中一般。
他不甘于命運的作弄,扼住命運的咽喉,創(chuàng)作了等更加優(yōu)美動人的曲子。
我想他后來的成就應(yīng)該比先前的成就更加珍貴難得。
他所達(dá)到的新高度是令人敬畏的。
曾聽朋友說過一句很經(jīng)典的話:“做人低調(diào),做事高調(diào)。
”這里的“高調(diào)”或許就是指做事要追求高度,追求完美吧
我正努力讓自己成為這樣的人。
丁玲曾說過:“幸福不是月下飲酒,花前吟詩,而是在猛烈的暴風(fēng)雨中做勇敢的搏擊。
”朋友們,請無畏于追求高度,或許這過程是痛苦的,是漫長的,但你一定會在暴風(fēng)雨的搏擊中飛向新的高度。
如果能這樣,此生何悔
點 評:文章縱橫捭闔,頗有馳騁之意。
開篇立意,何其簡潔有力。
文章骨架既定,走筆收放有度,“大鵬”與“斥晏”,讀自,悟于心,而行諸文,是文章精彩處。
先“大鵬”而后“泰勒斯”“貝多芬”,由鳥及人,循序漸進(jìn),用喻形象生動而有厚重感。
文章首尾呼應(yīng),突出追求高度至于“無悔”的情感,又不落痕跡。
如果用例還鮮活些,時代些,就更靚了。
評分:57\\\/60。
(評點:歐陽昱北) 高 度 高二0608班 毛瑋婷 杜甫云:“,一覽眾山小。
”詩人立在山頂,對蒼茫大地,對蕓蕓眾生吟唱,因為他有“高度”。
高度,既講究“高”,又講究“度”。
面對事物,我們需要站得高。
“站得高,看得遠(yuǎn)。
”美國科學(xué)家阿克塞爾和巴克在研究嗅覺信號的通路秘密時,若僅僅著眼于那些嗅纖毛,他們就可能與很多科學(xué)家一樣,不為人們所知;而他們卻站在比其他人更高的地方,研究起G蛋白的作用,果然又有了很大的進(jìn)展。
接下來,他們也并未停下腳步,而是又登上了另一級臺階,向基因的方向進(jìn)行,于是他們獲得了。
兩位科學(xué)家向著科學(xué)的頂峰不停地攀登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
而他們“站得高”的研究方法,更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和借鑒。
因為站得高,我們看得更遠(yuǎn);因為站得高,我們更有信心;因為站得高,我們更加無畏地去追求。
這就象走迷宮一樣,若身處迷宮中,則恍恍忽忽,迷迷茫茫,四處碰壁;若在上空俯瞰,則可以清楚地看見自己的目標(biāo),心中有數(shù)了,當(dāng)然就可以更大膽地向前邁進(jìn)。
當(dāng)然,并不是站得越高越好,我們還必須把持一個“度”,才會有應(yīng)得的效果。
妙玉站得太高,看得太清。
“過潔世同嫌”的她,留給人世間一個太潔的背影;站得太高,看得太遠(yuǎn),,讓他留給人們一個“七分功,三分過”的形象;而屈原更是站得太高,看得太遠(yuǎn),也讓他心灰意冷,懷沙沉江。
他們有“高”卻沒有講究“度”。
這樣的“高”,不但不能讓你理清形勢,更嚴(yán)重的是,將你引入一個“全面”的誤區(qū),或讓你想得太多,變得復(fù)雜,或讓你預(yù)見更遠(yuǎn),急功近利,欲速則不達(dá)。
其實,這就像顯微鏡一樣,我們要將鏡筒升高,才能看得清。
一邊升高,一邊又要用眼睛看著,調(diào)到一個看得最清晰的度,這樣我們才能將事物看得更清,看得更準(zhǔn)。
詩人在泰山上吟唱,是因為對于詩人來說,泰山既有“高”又有“度”,它的高,正是詩人想要的“凌絕頂”;它的度,正是詩人想要的“眾山小”。
點 評:這是一篇能發(fā)抒己見的文章。
作者很講究審題,文章始終抓住“高”與“度”的關(guān)系做文章,顯示了較強(qiáng)的切題意識;在確定立意方面,也顯示出一定的見地。
全文語言簡潔,層次分明,舉例清晰,議論有序,在諸多方面,表現(xiàn)出寫作的素養(yǎng)。
不足處在于,行文收縮太快,后續(xù)有些乏力。
評分:55\\\/60。
(評點:歐陽昱北) 高 度 高二0608班 彭文穎 人的一生就是在爬一座山,也許每個人的起點都不同,所擁有的登山工具和設(shè)備也有所差異,但那座山的高度是難有止境的。
人生就是那攀登的過程,也許風(fēng)雪阻撓,也許精疲力竭,但是裝在心里面的是更高的地點。
當(dāng)代最偉大的科學(xué)家之一霍金是坐在輪椅上登山的
當(dāng)?shù)弥约旱昧丝膳碌牟恢沃Y時,他并沒有因為生命力所剩無幾而退縮,他選擇了繼續(xù)向上前進(jìn)
病魔將他的身體囚禁在了輪椅中,他說:“我的思想已飛向宇宙
”的確如此,對真理的執(zhí)著和對科學(xué)的認(rèn)真是他的左右兩翼,他帶著震撼全人類的飛向了山的頂峰。
如果坐在輪椅中都不肯止步,那別的問題又算得了什么呢
霍金用他的奇跡給我們證明,心是向上的,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成為困難;心中有夢想,我們可以勇敢地挑戰(zhàn)更高的高度
其實,“高”是由許許多多的“低”組成的。
也許平凡的生活中,我們做不到一飛沖天,但起碼我們能夠一步步腳踏實地。
當(dāng)一個孩子日復(fù)一日地照顧和養(yǎng)育一個與自己非親非故的更小的孩子的時候,與他一年一年用自己掙來的不多的錢去幫助比他更需要幫助的人的時候,當(dāng)他勤奮刻苦地學(xué)習(xí)只為自己養(yǎng)活全家人的時候,當(dāng)他不斷地將自己樸實、單純、堅強(qiáng)的形象加深在中國人的腦海的時候……他已經(jīng)做到了。
我想,洪戰(zhàn)輝的名字我永遠(yuǎn)不會忘記。
你也是,對吧
每一個平凡的人,都可以做到點點滴滴,積少成多,每一次努力,每一份付出,都是在把自己挪往更高的高度。
當(dāng)時間向前推移,不經(jīng)意間回頭看時,自然會發(fā)現(xiàn)不知不覺的攀登,使我接觸到了更新的空氣。
登山并不是件簡單的事,高度越高,前進(jìn)一步就更為困難。
在上第一次拿到金牌的中國人劉翔,看上去他摘得榮譽(yù)的時間不到13秒,但是有多少人也會懂得那13秒背后的艱辛呢
每天成百上千次的高抬腿,似乎從不間斷的跑步練習(xí),大大小小的傷與痛,以及未曾停止淌下的汗水。
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
他所經(jīng)歷的是常人所不曾體會的努力,只有不斷地付出勤勞的汗水,才會獲得想要豐收
攀登,注定永無止境,面對高度,我不曾想過后退
迎著時代的風(fēng),我張開雙臂向更高的高度勇敢前進(jìn)
點 評:開篇破題,聚焦了自己要討論的內(nèi)容,形象而見簡潔。
文章能將閱讀的積累、生活的感受結(jié)合起來談,討論人生,關(guān)照自我,議論從容而大度。
且觀點鮮明,層次清楚,很是難得。
文章情感充沛,富于感染力,也是突出的亮點。
如果用例的視野還開闊些,就更好了。
評分:56\\\/60。
(評點:歐陽昱北) 高 度 高二0608班 郭津舒 能令我們所仰望的,不過是一點高度。
——莎士比亞 浮生一瞥,原來我們的生活中,是有著如此多的高度。
山是一種高度,它是地球上最無遮掩的奇跡。
它有著不屈的堅硬的骨骼隆起,離太陽更近,離平原更遠(yuǎn),它是這顆星球最勇敢最孤獨的犄角。
它經(jīng)歷了最殘酷的折疊,也贏得了最高聳的榮譽(yù)。
人在山的面前,不過如螻蟻一般,望著那種令人敬畏的高度,人便有了征服的欲望。
或許山上的云霧繚繞,花語鳥鳴,會讓人產(chǎn)生陶潛般的淡然,抑或是一種對于登上峰頂?shù)淖院栏?,成就感?/p>
畢淑敏有言,真正的高山是不可被征服的,只是在某一瞬間,山寬容地接納了登山者,讓你在它的頭頂歇息片刻,給你一窺真顏的恩賜。
這種高度的存在,使得我們永葆謙遜和恭敬的姿態(tài),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事物必須仰視。
人們欣賞高度——家長期望孩子長得更高;居民希望樓房建得更高;科學(xué)家希望飛機(jī)飛得更高——那是高度,是高度所給予人們的象征意義:靠近天堂的地方。
誠然,生活中是需要高度的。
更高,更快,更強(qiáng)便是一種詮釋。
人類在挑戰(zhàn)高度中不斷完善自我,突破自己的渴望,以追求達(dá)到更高的目標(biāo)。
或許是因為人們的妒忌和對未知的渴求,每個人都期望站在自己所能達(dá)到的最高高度。
而當(dāng)自己站到那個高度時,便會頹然發(fā)出“那山更比這山高”的喟嘆。
于是,人的一生就投入到奮斗中了——為了一個高度的奮斗中。
我一直以為,有些事情是沒有高度可言的。
從自己開始涉足攀登,哪怕窮盡三生,也不能“會當(dāng)凌絕頂”。
人是必須不斷攀爬,才能讓自己不至于落于人后。
塞林格的《麥田守望者》便隱隱溢出一股子悲涼:麥子一次一次地成片金黃,人也慢慢須發(fā)皆白,卻依然守望。
他是否在等待著自己新的高度
我無從可知,但我知道,人是注定要攀爬上一個高度的。
朝露曇花,咫尺天涯;八千年玉老,一夜枯榮,人生何其短
正所謂“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
”不如像詩仙太白那般志氣:踏平青山
不惜須臾,不言茍得。
整個人生,即是登高的路。
與其讓這高度變成春花秋月夢一場,看著別人登高望遠(yuǎn),自己的青春韶華尚未怒放便已凋零,不如背起行囊,瞄準(zhǔn)自己的高度,不懈攀登
一覽眾山小之后,自然會有感嘆:此山不過耳耳。
轉(zhuǎn)身,繼續(xù)起程。
點 評:這是一篇才子文章。
最突出的特點是語言老道,講究韻味。
文章開篇點題,明快之至;再以山喻人,不無生活的哲理;接著將文思升華到“生活中是需要高度的”認(rèn)識上來談,可謂氣象頓出。
借李白“踏平青山”,一澆心中塊壘,既收呼應(yīng)之效,又拓寬行文之境。
結(jié)尾余味悠長,收于當(dāng)收。
評分:60\\\/60。
(評點:歐陽昱北) 高 度 湖南師大附中高二0602班 張力昭 生為林木,我當(dāng)欣欣而向榮。
生為芳草,我當(dāng)萋萋而搖綠。
作為一棵小草,不必羨慕大樹的挺拔和威嚴(yán),因為你可以與甲蟲、露珠嬉戲;作為一股小溪,不必憧憬大海的廣袤和深沉,因為你可以奔騰于巖石和山澗;作為一個平凡的人,不必汲汲于天才的智慧、富翁的萬貫,給自己一個高度,給自己一個定位,不在他人的陰影里喁喁低泣,在自己的一方天空下活得精彩
給自己一個適合的高度吧
不要幻想于自己的理想境界,若能達(dá)到,更好;達(dá)不到,不必氣餒,曾經(jīng)奮斗過足矣
北大才子海子寫出篇篇經(jīng)典之作,無數(shù)讀者為之感動,瘋狂
作為作家、詩人,有此,還奢求什么
可他為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生活選擇了臥軌,結(jié)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令人扼腕嘆息
畫家梵高一生留下多少不朽的經(jīng)典之作,那《向日葵》金黃的葉間仿佛可以噴薄出無限的生命激情,可他卻為了一個女人,割下左耳以示忠心,在麥田里開槍自殺結(jié)束了一曠世奇才的生命
再看音樂神童貝多芬,在喪失聽覺的條件下寫下更為悲愴精彩的樂章,因為他給自己的高度是“我是一名作曲家,我要把畢生精力貢獻(xiàn)給音樂,感動薈薈眾生
”事實證明了他的偉大
同樣是“狂人”,前者留給他人的是困惑與遺憾,而后者留下的是萬眾景仰和不朽的傳奇,這是因為他們給自己的高度不同
有時,一定的高度并未限制一人的能力,反而促使其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圍內(nèi)將生命之花綻放得如夏花般燦爛。
你有“一覽眾山小”的能力與氣魄,我有“一鳥一天堂”的幸福與滿足,你有“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張揚與壯志,我有“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的低調(diào)與智慧。
你我都有不同的高度,我們在各自的高度下活得精彩
或許足球場上再也不會有像馬拉多納這樣的天才球員了,但球星仍在綠茵場上奔馳,他們不愿超越前人,只求揮灑汗水,盡情展現(xiàn)他們的青春。
或許潘多拉學(xué)院再也不會有像蘇格拉底這樣的哲學(xué)家了,但那兒仍有層出不窮的學(xué)生,他們不為語出駭世,只為捍衛(wèi)真理而默默奉獻(xiàn)…… 給自己一個高度吧
不為別的,就為活得更精彩
點 評:這是一篇情理兼勝的文章,體現(xiàn)了作者一定的生活積累、思想沉淀和較強(qiáng)的語言駕馭能力。
開篇不俗,對偶、排比句信手拈來,文采斐然,并順勢托出作者的觀點;再以海子、梵高、貝多芬為例展開對比論證,很有說服力;接著抒寫個人獨特的生命體悟,所論切題,引用體現(xiàn)較好的文學(xué)素養(yǎng);結(jié)尾呼應(yīng)開頭,強(qiáng)調(diào)中心論點。
全文一氣呵成而又自然從容,但后文所引馬拉多納的例子和文中他例似有不和諧處,當(dāng)斟酌。
評分:55\\\/60。
(評點:楊曉春) 高 度 湖南師大附中高二0610班 黃劭博 金字塔的寬度決定了它的高度。
埃及人在數(shù)千年前就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
經(jīng)歷了戰(zhàn)火、洪水、城市化、天災(zāi)人禍和時代變遷都不能阻止那些守衛(wèi)法老魂靈的戰(zhàn)士屹立在尼羅河的兩岸。
為人師者樂于傳道授業(yè)解惑,他們最喜歡提出的就是“木桶論”:一個木桶的貯水量不是決定于最長的那片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塊。
你可以把其它每一片木板都做得很大,但只要有一塊缺了,水就只能容在那里。
一定程度上來說,這片木板比其它所有的木板都重要。
簡言之,基礎(chǔ)比其它都重要。
姚明是中國高度,世界高度。
許多人認(rèn)為姚明作為籃球運動員在比賽中大放異彩僅僅是因為傲人的身高,殊不知除了優(yōu)異的身體素質(zhì),他更突出的是他的球技。
籃球場上不缺乏那幾個大人,可是做到像姚明那些有統(tǒng)治力的中鋒卻罕見。
已是超級明星的他用成功告訴了我:“站穩(wěn),你就是巨人。
” 短跑運動員在跑道上揮灑十年淚水,只為將成績提高一秒;演員在舞員后苦練同一個動作十年,只為能在臺前亮相一分鐘;作家在昏燈下冥思十年,只為能完成一部自己滿意的文稿……沒有下層的建筑,巴比倫的空中花園是修不起來的。
兩個作家相遇,文人相輕,其中一個男作家見另一個女作家其貌不揚,衣著寒酸,譏諷道:“請問閣下寫了多少本著作,我出版了339本小說。
” “只有一部小說。
” “叫什么
我不確定我有沒有讀過它。
” “《飄》”。
故事中的男作家姓甚名誰,是否出版了339本小說,我們已經(jīng)無從考證了,但是一部《飄》卻足以讓我們記住那位女作家的名字。
希臘神話中的大力士阿基利斯刀槍不入,水火不侵,卻因踵部的弱點吃盡了苦頭。
流言或止于智者、千里之行或始于足下,然而欲登上前人不及的高度,請先踩實腳下的那一方土。
汗水能把基石上的塵埃洗去,基石就能頂起通天塔的高度。
站穩(wěn)
你就是巨人。
點 評:文章就命題來立意(基礎(chǔ)決定高度),有新穎之處。
積極的思想和別致的取材,讓我們讀到了一點新鮮的東西。
古今中外諸例遣于筆端,材料豐富,過渡自然,行文流暢,可見作者較好的語言基本功和結(jié)構(gòu)建架能力。
若能在作文的整飭上有所追求,字里行間有放飛的思想、嚴(yán)謹(jǐn)?shù)恼撜f、美妙的語言,則更好。
評分:57\\\/60。
(評點:楊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