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樂廣傳》:“嘗有親客, 的翻譯
這是杯弓蛇影的典故原文全文:嘗有親客,久闊不復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
」于時河南聽事壁上有角,漆畫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復置酒于前處,謂客曰:「酒中復有所見不
」答曰:「所見如初。
」廣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頓愈。
衛(wèi)玠總角時,嘗問廣夢,廣云是想。
玠曰:「神形所不接而夢,豈是想邪
」廣曰:「因也。
」玠思之經(jīng)月不得,遂以成疾。
廣聞故,命駕為剖析之,玠病即愈。
廣嘆曰:「此賢胸中當必無膏肓之疾
」 翻譯版:曾經(jīng)有一位樂廣很親近的客人,分別很久不再來,樂廣問他什么原因,他回答說:“先前在您那里,承蒙您賜酒,正想喝酒,看見杯中有條蛇,心中很厭惡它,喝了酒后就病了。
”在當時河南官府辦公大廳墻上有獸角,上面用油漆畫著蛇,樂廣料想杯中的蛇就是獸角的影子。
他又把酒杯放在先前的地方,對客人說:“酒杯中又有什么東西,見到?jīng)]有
”回答說:“見到的東西像先前一樣。
”樂廣于是告訴他杯中蛇影的原因,客人一下子疑心消除了,不久重病頓時好了。
衛(wèi)玠還是個兒童時,曾經(jīng)問樂廣夢的成因,樂廣說夢是心中所想。
衛(wèi)玠說:“精神和形體都沒有接觸的事物卻夢見了,難道這是心想嗎
”樂廣說:“這是憑借一定事物而心想。
”衛(wèi)玠思考此事經(jīng)過一個月也沒想通,于是因為這個生了病。
樂廣聽到他生病的原因,讓人駕車前去為他剖析做夢這件事,衛(wèi)玠的病立即好了。
樂廣感嘆說:“這位賢人胸中應當一定沒有什么重病
”有問題歡迎隨時問我,祝好:)
請仿照給出的句子,另寫一句話。
要求語意連貫,句式一致。
在孤獨中,書是朋友,讀書使平淡的生活豐富多...
原文 杯弓蛇 樂廣字修鋪,遷河南伊,嘗②客③,久不復來,廣⑤問其故,答曰:在坐,蒙⑥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⑦,既飲而疾⑧。
” 于時⑨河南⑩聽事(11)壁上有角(12),漆畫作蛇(13)。
廣意(14)杯中蛇即角影也。
復置酒于前處,謂客曰:“酒中復有所見不(15)
”答曰:“所見如初。
”廣乃(16)告其所以(17),客豁然(18)意解(19),沈疴(20)頓愈。
翻譯 樂廣有一位親密的朋友,分別很久不見再來,樂廣問朋友不來的原因時,友人回答說:“前些日子來你家做客,承蒙你給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時候,看見杯中有一條蛇,心里十分厭惡它,喝了那杯酒后,就身得重病。
”當時,河南聽事堂的墻壁上掛著一張角弓,用漆在弓上畫了蛇。
樂廣猜想杯中的蛇就是角弓的影子了。
他在原來的地方再次請那位朋友飲酒。
對朋友說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見了什么東西
”朋友回答說:“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樣。
”樂廣于是就告訴他其中的原因,客人心情突然開朗,疑團突然解開,久治不愈的老毛病頓時治好了。
注釋 (1)選自《晉書·樂廣傳》。
《晉書》,唐代房玄齡等著,紀傳體晉代史,共一百三十卷。
《風俗通》一書也記有類似故事。
(2)嘗:曾經(jīng)。
(3)親客:關(guān)系密切的朋友。
古人指妻弟,即今“內(nèi)弟”。
(4)久闊:久別不見。
闊,闊別,離別。
(5)廣:即樂(yuè)廣,字彥輔,河南陽淯(yù)(今河南省陽市附近)人。
(6)蒙:受,承蒙。
承人厚意,表示感謝時常用的謙詞。
(7)意甚惡(wù)之:心里十分厭惡它。
惡,討厭,憎恨;之,代詞,指蛇。
(8)既飲而疾:喝下去以后,就生起病來了。
疾,病,身體不舒適。
(9)于時:在那個時候,當時。
(10)河南:晉朝郡名,在今河南省北部黃河兩岸一帶。
樂廣當時任河南尹。
(11)聽事:官府辦理政事的廳堂,亦作“廳事”。
(12)角:犀牛角做的弓。
(13)漆畫作蛇:(在弓上)用漆在弓上畫了蛇。
(14)意:意料,想。
(15)不(fǒu):同“否”。
不,多用在表示疑問的句子末尾。
(16)乃:便 (17)所以:因由,原因。
(18)豁(huò)然:于此形容心懷舒暢。
(19)意解:不經(jīng)直接說明而想通了某一疑難問題,放下了思想負擔。
(20)沈疴(chén kē):長久而嚴重的病。
疴,重病。
?。?1)頓:頓時,馬上。
怎樣造句
工作經(jīng)歷中的在以前工作單位的成績
黃舒駿的一首老歌《未央歌》講的是什么意思
一般信息 出版日期:1995年8月 出版公司:臺灣 制 作: 十日譚音樂有限公司 黃舒駿專輯附注 他的詞曲總是渲染某種魅力\\\/一種張狂的情緒 非得將人心彈得高漲\\\/達到欲罷不能的快感\(zhòng)\\/他的音樂成了生活的圖騰 成了感情的希望與學習\\\/他是黃舒駿 一個極度自我的感情男人\\\/\\\/用盡所有愛的力量 愛得心慌意亂 愛得那么那么 自由\\\/請在黃舒駿的未央歌 一起尋找藺燕梅和童孝賢 的希望與夢\\\/\\\/關(guān)于感情是非 想的是可不可以全身而退的機率\\\/他總不是吝惜把欲望寫出來 寫出自己 還有別人的心情\\\/用熾熱的心 溫燙每顆狂亂的靈魂專輯曲目 1、未央歌 2、不要只因為他親吻了你 3、何德何能 4、馬不停蹄的憂傷 5、單純的孩子 6、雁渡寒潭 7、她以為她很美麗 8、不要變老 9、戀愛癥候群編輯本段鹿橋簡介是華裔作家鹿橋的著名小說,1945年完成,直到1967年在臺灣由商務印書館發(fā)行,立刻引起轟動,爭相購閱,新文學的代表作品之一。
故事背景 這部作品以抗戰(zhàn)時代云南昆明西南聯(lián)大為背景,描寫了年輕學生的生活和理想的故事。
書中人物個性鮮活,情節(jié)感人,風格清新、活潑,情調(diào)自信樂觀。
以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真摯情感,譜成了一個真、善、美的永恒篇章。
不以重大的題材,不以曲折的情節(jié)來吸引讀者,而是以樂觀的情調(diào)和親和的哲理來感染讀者,是《未央歌》重要的藝術(shù)成就,也是它的鮮明特色。
臺灣歌手黃舒駿曾以這部作品的故事題材寫過同名歌曲。
描述人物 《未央歌》除主要四個主角外,還描寫了一群大學生和他們的老師;這些人,或許有些許的小毛病,但全都是心地善良的好人。
然而《未央歌》中所描述的美好桃花源,真的是西南聯(lián)大的真實景況嗎
王德威在一書中以王藍的與《未央歌》對比,而中的西南聯(lián)大竟是國共利用學生惡斗的場所。
與其說《未央歌》描繪了抗戰(zhàn)時代的青年生活,毋寧說《未央歌》滿足了人們對民初那個時代浪漫的文化想像。
文學史家司馬長風把《未央歌》看做抗戰(zhàn)期間長篇小說的“四大巨峰”之一,《未央歌》“尤使人神往”,“讀來幾乎無一字不悅目、無一句不賞心”。
其他三部是:巴金的、沈從文的、無名氏的。
作者簡介 鹿橋,原名吳訥孫,英文名Nelson Ikon Wu(Ikon是他的小名音譯)。
1919年6月9日生于北京,先后就學于燕京大學、西南聯(lián)合大學及耶魯大學,1954年在耶魯大學取得美術(shù)史博士;此后在舊金山大學、耶魯大學、執(zhí)教。
2002年3月19日鹿橋病逝于波士頓,享年83歲。
鹿橋是一位左手寫詩篇右手寫論文的作家及學者,集學術(shù)理性與文學感性于一身;他不僅對中國藝術(shù)史卓有研究(這部分的著作多以英文出版),還著有《未央歌》等文學暢銷作品。
鹿橋的筆名原為“鹿樵”,“鹿”字取名的靈感來自北京名媛、南開大學的校花——鹿篤桐。
至于“橋”字,“原本是選‘樵夫’的‘樵’,因為這個字比較雅,但是明末清初的吳梅村(吳偉業(yè),字駿公,號梅村,有時自署鹿樵生)先用了,就只好改用‘橋’字了。
” “未央”一詞又何意
鹿橋1998年去臺灣時曾被讀者追問。
他解釋說,“未央”一詞源于漢磚“千秋萬世,長樂未央”,意為“過去的來源不知道,未來的結(jié)尾也不清楚”。
主要人物 藺燕梅,就讀外語系,出生富有家庭卻能平等待人,個性天真、單純,擅長舞蹈、歌唱。
缺點是不太謙虛。
曾在全校面前扮演修女,歌唱《玫瑰三愿》,在校園極具超人氣。
童孝賢,就讀生物系,誠懇活潑,很喜歡動物,總是能帶給大家歡樂。
伍寶笙,就讀生物系,溫文爾雅,冷靜、有腦筋,以姊姊的姿態(tài)守護藺燕梅。
余孟勤,就讀哲學系,正直剛毅,表現(xiàn)天行健的精神。
是眾人中公認最適合藺燕梅的人選。
除四大主角外,書中還描繪通達敏慧的史宣文,勇敢坦蕩的淩希慧,羸弱美麗的喬倩垠,刻苦向?qū)W的朱石樵,淡泊名利的宴取中,有明智的馮新銜,有平和的沈家姐妹,有隨和的梁家姑娘,乃至聰敏佻躂的范寬怡,優(yōu)渥自信的范寬湖,庸俗自卑的宋捷軍,還有淵博的陸先生,曠達的金先生,幽然的顧先生和風趣的顧太太,慈祥而不失童心的女生舍監(jiān)趙先生,以及社會上的眾多各色善良的人物,構(gòu)成一個戰(zhàn)亂當頭、異域相聚、患難與共的友愛世界。
人物原型 宛如烏托邦的《未央歌》,書中主角大余、小童、大宴、伍寶笙、藺燕梅,到底有沒有原型
一直是讀者關(guān)心的問題。
作者鹿橋的侄女樸月說,事實上,《未央歌》是鹿橋以日記《懺情書》為基礎,人物的原型多半來自他就讀西南聯(lián)大時的朋友。
“小童”便是鹿橋自己 中學同學雷穎形容鹿橋“不失赤子之心,聰明而有智慧”、“永遠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小男生”,吸引很多“干姐姐”照顧。
宛如女神化身的伍寶笙,據(jù)說當年西南聯(lián)大學生一看,馬上能指認是鹿橋最敬愛的學姐祝宗嶺。
樸月還曾親自前往大陸拜訪這位真實版伍寶笙。
“大宴”便是臺灣前“經(jīng)濟部長”李達海。
嚴肅、博學的“大余”則是一位姓李和姓徐學長的化身,李學長后來在北大任教,但與祝宗嶺并無往來。
至于“夢中情人”藺燕梅是書中唯一全然虛構(gòu)的主角,樸月透露,她的容貌是鹿橋“女朋友們的綜合體”,性情、風華、才藝、故事情節(jié)則出自鹿橋的想像。
大事年表 1937年,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于11月1日正式開學。
次年,鹿橋進入該校文學院外文系學習,并在此度過了大學四年的美好生活; 1942年,剛畢業(yè)的鹿橋開始了《未央歌》的創(chuàng)作; 1945年,《未央歌》創(chuàng)作完成,但由于國內(nèi)時局動蕩,付梓無期; 1959年,《未央歌》在香港經(jīng)人生出版社幫助,由鹿橋自費出版,在海外華人界引起反響; 1967年,《未央歌》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印行,一時風靡校園,學子爭相購閱,洛陽紙貴; 1988年,臺灣著名校園歌手黃舒駿創(chuàng)作同名歌曲《未央歌》,隨之傳唱海峽兩岸; 1998年,鹿橋回臺灣短暫訪問,轟動一時,萬人空巷,“被索要簽名者追到了機場” 2000年,多家電視臺想把《未央歌》改編成電影或電視,被鹿橋婉拒; 2007年,著名導演李安執(zhí)導《色,戒》,《未央歌》被指定為演員閱讀書。
精彩片段1 奏 獻給 最親愛的父親母親 愿能把這些年來離家的生活 及校中的友愛,寄回家去。
在學生生活才結(jié)束了不久的時候,那種又像詩篇又像論文似的日子所留的印象已經(jīng)漸漸地黯淡下來了。
雖然仍是生活在同一個學校里,只因為是做了先生、不再是學生的緣故,已無力挽住這行將退盡的夢潮了。
為了一向珍視那真的、曾經(jīng)有過的生活,我很想把每一片段在我心上所創(chuàng)作的全留下來,不讓他們一齊混進所謂分析過的生活經(jīng)驗里,而成了所謂錘煉過的思想。
又為了過去的生活是那么特殊;一面熱心地憧憬著本國先哲的思想學術(shù),一面又注射著西方的文化,飽享著自由的讀書空氣,起居弦誦于美麗的昆明及淳厚古樸的昆明人之中,所以現(xiàn)在記載時所采用的形式也是一樣特殊的。
這精神甚至已跳出了故事,體例之外而泛濫于用字,選詞和造句之中。
看罷
為了記載那造形的印象,音響的節(jié)奏,和那些不成熟的思想生活,這敘述中是多么荒唐地把這些感覺托付給了詞句了呵
以致弄成這么一種離奇的結(jié)構(gòu)、腔調(diào),甚至文法
最后為了懶,挑了個小說的外表,又在命題時莫名其妙地帶了個“歌”字。
“懶”也是那時的一位好友,現(xiàn)在已失去了,是實在值得紀念的。
能夠無所顧忌地,認真地懶是多么可驕傲呀
我們知道小說的外表往往只是一個為紫羅蘭纏繞的花架子并不是花本身,又像是盛事物的器皿, 而不是事物本身。
所以這里所說的故事很可以是毫無所指的。
不過這么一來話就繞彎了;盛事物的器皿,和紫羅蘭花的木架,是可見的。
而事物本身,和那可愛的紫羅蘭花卻逃脫了我們的觀察,這豈不是個大笑話嗎
二十世紀的人是太忙了。
沒有工夫去讀談思想的書。
可是卻有空閑去讀一本五六十萬字的小說,再從那里淘煉出那一句半句帶點哲學味兒的話來,豈不更是大笑話嗎
鹿橋 1943年12月16日于重慶郊外山洞精彩片段2 緣起 在這大學里最大的一片青草坪中央有一個池塘。
幾條小河在這里聚匯。
這些小河在雨季里是充滿了急流的水的。
因之修整校園的人對他們也不敢輕侮,由著他們?nèi)涡缘卦谛@中縱橫地流著。
小河們既是順了水勢而盤旋,小池塘的形狀也便生得很不規(guī)則。
池塘中有個半島。
半島上生滿了野玫瑰的多刺的枝條。
這些枝條守護了由半島上去采擷的人必經(jīng)之路,誰也不許通過。
即使僅僅想伸一下不該伸的手也必得到應議的處罰。
若是不妄想摧殘呢,那么到池塘對岸去那里有一片清新的美景可看。
每年五月之初,這茂盛的花叢便早已長滿了精致肥嫩的綠葉子,伸著每枝五小片的尖葉,鑲著細細的淺紅色的小刺,捧著朵朵艷麗的花。
花朵兒不大,手心里小的可擺下四朵,顏色不大紅,只是水生生地。
塘水把看花人隔開一個最好的距離;也就是五六丈遠罷,站在那里,看枝葉、花朵,都剛剛合適。
望望花叢上的雨季晴日時特別潔凈的藍天,或是俯視水中那種迷惘閃爍的花影子,都叫人當時忘了說贊美的話,走開后回想起來,才知這是不厭人的一種至樂。
這一叢亞熱帶氣候育養(yǎng)之下的云南特產(chǎn)的野生玫瑰,因為被圈在校園里了,便分外地為年青的學生們眷愛著。
這些小朵朵的玫瑰
這圍著半島長上這么一圈兒的
每年花開的時候,不論晨晚,雨晴,總有些癡心的人旁若無人地對了這美景呆呆地想他自己心上一些美麗而虛幻的情事。
只要這些花兒不謝,他們的夢便有所寄托。
這些花與這些夢一樣是他們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他們所愛護的。
因此他們不用禁止,而人人自禁不去折花。
這習俗既經(jīng)建立,便在學生們心里生了根。
一年年地過去到了今天,如果有一個學生為了一時沖動,向花伸手,不要說別人將如何責備他,他自己亦不單戰(zhàn)栗、心跳,甚至不能站得安穩(wěn),馬上失足落到水里去。
花開的日子不長,六月底,學校將舉行大考時,在大家忙碌中便不為人察覺地那么靜悄悄地,水面上就慢慢為落紅鋪滿。
雨水漲了,小河們把花瓣帶走,送到播了秧的水田里去,送到金汁河里去,送到盤龍江里去,也許還流到紅河里去罷
她們就走得遠遠地,穿過那熱帶的峽谷,帶著窒息的叢草的熱味,流到遠遠的地方去了,再也看不見,再也看不見了
小池塘上又是一片澄清,池塘水上只剩了灰色枝葉的影子。
一片空虛就留在大家心頭,直到明年花開的時候。
很少幾個人是不信這叢野生的玫瑰是有一種靈性的。
他們相信每度花開必皆象征著一個最足為花神所垂顧的女孩子。
這女孩子的命運必是雖晦澀卻詳盡地為這一度花開所表露盡凈。
每年花季初來時也必有些朕兆。
那些心中竊竊戰(zhàn)栗著自信為是被顯示的女孩子們,時時都不忘在水邊仔細察看花開的情景,猜疑每一片風,每一絲雨的旨意。
那一瓣柔心就忍不住隨了嫩枝條顫抖。
她們輕聲盤算花開花謝的日子默查蜂蝶數(shù)目,各人有各人問卜的方法。
她們必每天為這叢花祝福為自己祈禱;求花開得長久,求一季沒有風暴,求逃免粗心人作踐,總之,求好景破例長留。
男孩子們呢
則在一邊細細地尋覓。
他們自以為旁觀者清,各人有各人的判斷,一面找那真正為今年花朵所代表的人,一面嘲笑那些不為他們所看得上眼的。
在尋找時也多少找到了些夢也似的經(jīng)驗。
所以有時他們也暫且收住野馬狂風似的心,為他胸中一泉春水默禱。
他們粗直的詩文里,倒也裝得滿滿地熱誠的句子。
這樣的風俗與迷信是已生了根了。
當初有這么一段故事。
編輯本段評價陳平原 高唱著“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的校歌,走過八年抗戰(zhàn)的西南聯(lián)大師生,對那段歷史普遍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
但落筆為文,難得有像《未央歌》那樣充滿激情與想像力的。
以抗戰(zhàn)中僻居昆明的聯(lián)大師生的日常生活為描寫對象,借助四個“我”的成長歷程,表現(xiàn)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仍然——或者說更加——多姿多彩的大學校園生活,對于作家鹿橋來說,目的是醞釀一種“氛圍”,呈現(xiàn)一種“情調(diào)”。
作者再三強調(diào),《未央歌》不是愛情傳奇,著力渲染的是同學間“友情之可愛”;不以情節(jié)取勝,而是一部以情調(diào)風格來談人生理想的書。
就像小說第八章所說的那樣:“學生們有意無意地在課室里,在游戲里,在團體生活里,在獨自深思里慢慢長大。
慢慢被造就起來。
一棵小樹苗總要在苗圃里先養(yǎng)一個時期的。
樹苗們要經(jīng)過風霜。
這風霜正如雨雪一樣重要。
他們終久成為可以令人歇蔭,令人放心的大木。
”作品影響 跟《圍城》的隨寫隨刊不同,《未央歌》完成十幾年后,才分別于1959年和1967年在香港、臺北兩地刊行。
對于60—80年代生活在臺灣的大學生來說,此書深刻影響他們對于大學生活的體驗與想像。
以下這段描述,雖出自作者本人之口,卻得到很多過來人的證實:“多少年來,臺灣的同學愛用書中的人名給同學起外號。
女生被推為伍寶笙的認為是無上光榮,并要從此更加努力,以副眾望。
男生被稱為小童,立刻一方面得了同學愛護,一方面也被人好意地逗趣,說他不洗臉,穿破鞋,經(jīng)常不穿襪子,種種無傷大雅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