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杭州的句子有哪些
詠鄱陽湖 (十首) 余亞飛 一、鄱陽湖贊 浩渺鄱湖水接天,波翻浪涌競爭先;連江通海胸懷廣,滋養(yǎng)生靈歲復年。
二、鄱湖漁家 漁家撒網(wǎng)放鉤忙,迎接朝霞送夕陽;付出辛勞流汗水,換來魚蟹滿船艙。
三、魚米之鄉(xiāng) 美麗鄱湖魚米鄉(xiāng),一年四季好風光;蟹爬鯉躍河蝦跳,麥翠禾青油菜黃。
四、鄱湖風俗 古代湖稱彭蠡澤,楚荊風俗遠流長;賽舟儺戲龍燈舞,祈福驅邪盼吉祥。
五、漁舟唱晚 水畔暮山銜夕陽,歸舟返棹沐霞光;漁歌陣陣相呼應,聲響調(diào)高傳遠方。
六、鄱湖奇景 鄱湖接近長江處,二水相交奇景生;澈液渾流互排斥,濁淸界線見分明。
七、魔鬼三角 百慕大危魔鬼域,鄱湖也有類同區(qū);離奇神秘舟船警,險象環(huán)生不是虛。
八、候鳥天堂 鄱陽湖畔鳥天堂,鷸鸛低飛鶴鷺翔;野鴨尋魚鷗擊水,叢叢蘆葦雁鵠藏。
九、愛護候鳥 水上飛禽難計數(shù),遮云蓋草勢驚人;我們要愛湖區(qū)鳥,生態(tài)平衡利自身。
十、保護江豚 江豚躍浪亮晶晶,遠古游來淡水鯨;物種瀕危須保護,它和人類是良朋。
十一、鄱湖草原 一望河床綠色吞,宛如漠北碧無垠;鄱湖出現(xiàn)新風景,枯季逢春變草原。
十二、生態(tài)鄱湖 鄱區(qū)建設號聲揚,低碳防污不可忘;護好湖鄉(xiāng)天與水,宜居樂業(yè)萬年長。
作者簡介余亞飛,字傳海,又名余邵,鄱湖人,原籍江西都昌。
愛好美術、書法和詩詞。
國家二級美術師;網(wǎng)絡詩人。
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畢業(yè),中國美術學院進修,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書法藝術研究院藝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新加坡新神州藝術院特聘高級書畫師。
作者基本信息擅長中國畫、陶瓷美術漫畫。
把漫畫同陶瓷結合起來,首創(chuàng)陶瓷漫畫,集理性、想象、夸張于一體,融國畫、漫畫、陶瓷于一爐。
《江西日報》、《景德鎮(zhèn)日報》介紹了他的陶瓷漫畫。
他的中國畫作品以山水和人物為主。
以詩為魂,以書為骨,入古出新。
作品多次在國內(nèi)外發(fā)表、參展、獲獎,不少作品被收藏。
漫畫《贈..》參加全國第六屆美展;中國畫《萬世師表》入選“紀念孔子誕辰2550周年”畫展(中國美協(xié)主辦);中國畫《南宋丞相江萬里.高風亮節(jié)后人師》獲新加坡醒獅杯書畫精品大賽特等獎;《名付其實》獲中國井岡山杯美術大賽一等獎。
陶瓷漫畫《克己復禮》被香港世界文化藝術研究中心、美國海外藝術家協(xié)會等美術機構授予“世界華人藝術大獎”;書法作品獲中國“洞庭杯”書法大賽銀獎;中國畫《長城》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釋迦牟尼》、《禪》、《入空朦》等作品被香港、臺灣等地的收藏家收藏。
論文《中國畫“意境”淺談》獲中國作家協(xié)會文藝報論文評比二等獎;他還被中日韓新書畫家友好聯(lián)盟、臺灣中華藝術學會、比利時華夏藝術研究院等30多家美術機構授予為“當代書畫藝術名人”、“獻愛心模范藝術家”榮譽稱號。
其傳略被編入《中國現(xiàn)代美術家書法家漢英大辭典》、《世界當代書畫篆刻家大辭典》等多種辭書。
詩詞作品以七絕見長,簡潔、通俗、形象。
數(shù)百首詩詞在“中國作家協(xié)會”、“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華詩詞學會”、“人民網(wǎng)”、“濕地中國”、“鄱湖人家”網(wǎng)站及《中國書畫報》、臺灣《楚騷吟刊》、新加坡《獅城吟苑》等海內(nèi)外報刊發(fā)表。
詩詞代表作《詠鄱陽湖組詩》、《詠蘆葦》、《落葉歸根》、《觀錢塘江潮》、《詠廬山》、《廬山云霧》、《油菜花》、《野菊花》等。
閱讀下面語段,按要求回答問題: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確,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A.中國美院的每一
《中國美術簡史》 薛永年編 中國青年出版社 央美教材 知識面廣,較深刻。
《中國山水畫史》 陳傳習 著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中國山水畫史專著,內(nèi)容豐富,理論深刻,有獨到見解,語言上也頗有趣味,可讀性強。
《中國美術史》 洪再新 著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國美教材 本人沒讀過此書,不過同學中有挺多人讀,評價也相當不錯。
樓主想要權威的,又要比較薄的書,這就很矛盾了,須知中國美術史是一門內(nèi)容繁多、規(guī)模龐大的學科,凡有一定深度的著作,也不會少于百萬字的。
上述三本,都是現(xiàn)今美術史專業(yè)學生的必讀書,樓主有心思可選一、兩本讀一讀。
“一天也不能空閑中,齊白石畫畫的秘訣”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
描寫南極的句子 解答 可以寫句子: 在地平線的映襯下,南極光就像綠色緞帶一樣,在太空蜿蜒前行。
中國美院圖像與媒體藝術類專業(yè)色彩考什么
有靜物的黑白照片,(我那一年)
立志不隨流俗轉,留心學到古人難”這一句話的出處,謝謝
立志不隨流俗轉 留心學到古人難------竇希銘的書藝劉 墨希銘叫我老師,我稱他弟,每回相見,都十分愉快,他雖年輕,然而沉著穩(wěn)重。
我走出書房的門與他相晤,大多是為了體會他以及他的朋友們的胸襟性情,談書談畫談人生談文化,范圍開闊得很,會心一笑,各得其樂。
漸漸地接觸得多了,才知道以法律為專業(yè)的他,卻對書法熱愛得很,熱愛到癡情的地步。
他是山東人,山東有一名人叫蒲松齡,寫過一本大家都知道的名著叫《聊齋志異》,其中有一段話我依稀記得:“癡于藝者技必良”------希銘是“癡于藝”者,所以他的工于書法,年輕輕就得到書壇名宿的青睞,絲毫也不足為奇了。
我開始不知道他的書學來歷,勸他寫碑,他卻不喜。
我先是一愣,繼又釋然。
原來文人氣質(zhì)本不宜于寫碑,只能寫那種情馳神縱、超逸悠然的帖學。
而帖學在百余年來,真諦如何,究是懂的人少了。
比如,“是日也天朗天氣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視聽之娛信可樂也”云云,文人情懷的信筆揮灑以及抑揚頓挫,只應是紙上的雅逸,而不是到哪弄來一塊石頭,磨平后寫出,然后找人刻出,一番折騰下來,文人的情致早就意興闌珊了。
也許我的文人情節(jié)使我對晉唐以來的文人書法傳統(tǒng)情有獨鐘,我們面對的書法傳統(tǒng)本來就是豐富的。
以19世紀末、20世紀初碑學興起為界,此前的書法傳統(tǒng)是以晉唐帖學為取法路徑的延伸,是書體、心性、技術甚至生活態(tài)度的多重繼承;而碑學興起,則在晉唐文人傳統(tǒng)之外發(fā)現(xiàn)了另一傳統(tǒng),先秦兩漢以及北魏的金石銘文,前者秀雅而后者拙樸。
前者的傳統(tǒng)有蘇東坡、黃山谷、米芾、趙孟頫、董其昌,后者雖也有康有為、沈曾植、李瑞清、于右任,但他們的后學卻日益粗糙模糊。
所以我不寄希望于那些在碑學大興以后起來的書法家,我卻寄希望于那些出生于1970年代以后的一批人,他們起點好,眼光高,受教育的程度也普遍比四五十年代甚至六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要高,他們所獨具的領命的悟性足以把握住時代的節(jié)拍,從而做出自己最好的選擇。
希銘的書法很大氣,放筆揮灑,縱橫生奇,一筆,一筆,筆筆都動了真性情。
所以能這樣,是因為他的功底不錯,悟性又高。
有悟性是天生,有功底卻需后天的努力。
有了好的素質(zhì),又必須付出艱苦的勞動,才有希望成為好的藝術家。
面對希銘的書作,我們看不出他有哪些具體的師承,也許那種具體的師承也就是象歐象顏或象其他的什么家對他來說都毫無意義,各有靈苗各自探,他的創(chuàng)新意識原來從一開始就很強烈。
我相信希銘的選擇是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體現(xiàn)。
我也知道他的選擇是符合自我個性,而這個性正是時代的節(jié)拍的映襯。
他只要順著他的本心,加上他的靈性,然后再有對傳統(tǒng)的準確把握,我相信他將來在書法方面應該是一個大才,一個了不起的書家。
劉墨1966年出生于沈陽, 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史碩士、南京師范大學院文藝學博士、現(xiàn)在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自小學詩、學書、學畫,長而治學,興趣甚廣,涉及東西方文化、哲學、宗教、文學、藝術史、學術思想史等,近年來致力于經(jīng)學、古代學術流派、歷史學的研究。
小傳被收入《世界名人錄》、《中國名人錄》等多部辭書之中。
主要著作有:《中國藝術美學》、《生命的理想:先秦儒家的人格理想》、《禪學與意境》、《書法與其他藝術》、《八大山人》、《石濤》、《龔賢》、《中國畫論與中國美學》、《國畫門診室》、《中國散文源流史》、《乾嘉學術十論》、《插圖中國書畫藝術》,主編、策劃圖書數(shù)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