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關于描寫土地荒漠化的好段落,要求描寫時側重于土地荒漠化使地球變成了“黃臉婆”
荒漠化是指氣候異常和人類活動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亞濕潤干旱地區(qū)的土地退化。
“干旱區(qū)、半干旱區(qū)和亞濕潤干旱地區(qū)”是指年降雪量與潛在蒸發(fā)散量之比在0.05—0.65之間的地區(qū),不包括極區(qū)與亞極區(qū)。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一種作用或數(shù)種作用結合導致的干旱區(qū)、半干旱區(qū)和亞濕潤干旱地區(qū)雨澆地、水澆地或草原、牧場和林地的生物或經濟生產力的降低或喪失。
其中包括:風蝕和水蝕所引起的土壤物質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學及生物學特性或經濟特性的退化;自然植被的長期喪失。
地球陸地表面極薄的一層物質就是土壤層,它對于人類和陸生動植物生存極為關鍵。
沒有土壤層,地球上就不可能生長任何草木、谷物,不可能有動物和人類的生存。
荒漠化,就是土壤層土質惡化,有機物質下降乃至消失,造成表面沙化或板結從而成為不毛之地。
荒漠化不僅造成貧困,而且迫使人們離開故土,造成嚴重可怕的移民浪潮。
荒漠化被視為人類在環(huán)境領域面臨的三大挑戰(zhàn)之一。
土地荒漠化簡單地說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
1992年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與發(fā)展大會對荒漠化的概念作了這樣的定義:荒漠化是由于氣候變化和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災害的半濕潤地區(qū)的土地發(fā)生了退化。
1996年6月17日第二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聯(lián)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發(fā)表公報指出:當前世界荒漠化現(xiàn)象仍在加劇。
全球現(xiàn)有12億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脅,其中有1.35億人在短期內有失去土地的危險。
荒漠化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而且演變?yōu)榻洕鷨栴}和社會問題,它給人類帶來貧困和社會不穩(wěn)定。
到1996年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達到3600萬平方公里,占到整個地球陸地面積的1\\\/4,相當于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國土面積的總和。
全世界受荒漠化影響的國家有100多個,盡管各國人民都在進行著同荒漠化的抗爭,但荒漠化卻以每年5~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大,相當于愛爾蘭的面積。
到二十世紀末,全球將損失約1\\\/3的耕地。
在人類當今諸多的環(huán)境問題中,荒漠化是最為嚴重的災難之一。
對于受荒漠化威脅的人們來說,荒漠化意味著他們將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礎--有生產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狹義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下,由于人為過度的經濟活動,破壞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區(qū)出現(xiàn)了類似沙漠景觀的環(huán)境變化過程。
正因為如此,凡是具有發(fā)生沙漠化過程的土地都稱之為沙漠化土地。
沙漠化土地還包括了沙漠邊緣風力作用下沙丘前移入侵的地方和原來的固定、半固定沙丘由于植被破壞發(fā)生流沙活動的沙丘活化地區(qū)。
廣義荒漠化則是指由于人為和自然因素的綜合作用,使得干旱、半干旱甚至半濕潤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退化(包括鹽漬化、草場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狹義沙漠化、植被荒漠化、歷史時期沙丘前移入侵等以某一環(huán)境因素為標志的具體的自然環(huán)境退化)的總過程。
從世界范圍來看,在1994年通過的《聯(lián)合國關于在發(fā)生嚴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國家特別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約》中,荒漠化是指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干旱(arid)、半干旱(semi-arid )和亞濕潤干旱(dry subhumid)地區(qū)的土地退化。
該定義明確了3個問題:①“荒漠化”是在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多種因素的作用下產生和發(fā)展的;②“荒漠化”發(fā)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亞濕潤干旱區(qū)(指年降水量與可能蒸散量(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之比在0.05至0.65之間的地區(qū),但不包括極區(qū)和副極區(qū)),這就給出了荒漠化產生的背景條件和分布范圍;③“荒漠化”是發(fā)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亞濕潤干旱區(qū)的土地退化,將荒漠化置于寬廣的全球土地退化的框架內,從而界定了其區(qū)域范圍。
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區(qū)連年嚴重干旱,造成空前災難,使國際社會密切關注全球干旱地區(qū)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名詞于是開始流傳開來。
據聯(lián)合國資料,目前全球1/5人口,1/3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影響。
1992年6月世界環(huán)境和發(fā)展會議上,已把防治荒漠化列為國際社會優(yōu)先發(fā)展和采取行動的領域,并于1993年開始了《聯(lián)合國關于發(fā)生嚴重干旱或荒漠化國家(特別是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約》的政府間談判。
1994年6月17日公約文本正式通過。
1994年12月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為“全球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向群眾進行宣傳。
我國是《公約》的締約國之一。
什么叫荒漠化
過去我們常理解為“沙漠不斷擴大,把沙漠里的沙子擴散到越來越廣的肥沃土地上去”,這是不準確的。
1992年世界環(huán)境與發(fā)展大會上通過的定義是“包括氣候和人類活動在內種種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亞濕潤地區(qū)的土地退化”。
也就是由于大風吹蝕,流水侵蝕,土壤鹽漬化等造成的土壤生產力下降或喪失,都稱為荒漠化。
我國荒漠化形勢十分嚴峻 根據1998年國家林業(yè)局防治荒漠化辦公室等政府部門發(fā)表的材料指出,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嚴重的國家之一。
根據全國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調研結果表明,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為262.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4%,近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響。
據中、美、加國際合作項目研究,中國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為541億人民幣。
我國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風造成的風蝕荒漠化面積最大,占了160.7萬平方公里。
據統(tǒng)計,70年代以來僅土地沙化面積擴大速度,每年就有2460平方公里。
土地的沙化給大風起沙制造了物質源泉。
因此我國北方地區(qū)沙塵暴(強沙塵暴俗稱“黑風”。
因為進入沙塵暴之中常伸手不見五指)發(fā)生越來越頻繁,且強度大,范圍廣。
1993年5月5日新疆、甘肅、寧夏先后發(fā)生強沙塵暴,造成116人死亡或失蹤,264人受傷,損失牲畜幾萬頭,農作物受災面積33.7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5.4億元。
1998年4月15-21日,自西向東發(fā)生了一場席卷我國干旱、半干旱和亞濕潤地區(qū)的強沙塵暴,途經新疆、甘肅、寧夏、陜西、內蒙古、河北和山西西部。
4月16日飄浮在高空的塵土在京津和長江下游以北地區(qū)沉降,形成大面積浮塵天氣。
其中北京、濟南等地因浮塵與降雨云系相遇,于是“泥雨”從天而降。
寧夏銀川因連續(xù)下沙子,飛機停飛,人們連呼吸都覺得困難。
據記載,我國西北地區(qū)從公元前3世紀到1949年間,共發(fā)生有記載的強沙塵暴70次,平均31年發(fā)生一次。
而建國以來近50年中已發(fā)生71次。
雖然歷史記載與現(xiàn)今氣象觀測在標準上差異較大,但證明沙塵暴現(xiàn)在比過去多得多,是沒有問題的。
根據對我國17個典型沙區(qū),同一地點不同時期的陸地衛(wèi)星影像資料進行分析,也證明了我國荒漠化發(fā)展形勢十分嚴峻。
毛烏素沙地地處內蒙古、陜西、寧夏交界,面積約4萬平方公里,40年間流沙面積增加了47%,林地面積減少了76.4%,草地面積減少了17%。
渾善達克沙地南部由于過度放牧和砍柴,短短9年間流沙面積增加了98.3%,草地面積減少了28.6%。
此外,甘肅民勤綠洲的萎縮,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楊林和紅柳林的消亡,甘肅阿拉善地區(qū)草場退化、梭梭林消失……一系列嚴峻的事實,都向我們敲響了警鐘。
土地荒漠化最終結果大多是沙漠化。
描述該地的植被時有加熱帶溫帶這樣的嗎例如熱帶荒漠 全球的植被都有哪些可以說植被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嗎
A.根據圖中的經緯度分析,圖中的①河三角洲是南亞的恒河三角洲,所在地區(qū)的氣候是熱帶季風氣候,所以自然帶是熱帶季雨林帶. ②河三角洲是我國的黃河三角洲,所在地區(qū)是溫帶季風氣候,所以自然帶是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故不符合題意;B.根據圖中的。
新疆主要植被 ?
植被狀況有很多種描述,例如:1.由于氣候條件惡大部分植物無法生存致干旱地區(qū)植被覆蓋率低,易造成土地沙漠化。
2.北京地區(qū)的地帶性植被是該溫帶落葉闊葉林并兼有溫性針葉林的分布。
3.西北地區(qū) 受降水的影響,地面植被自東向西分布狀況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過渡。
4.青龍山地區(qū)植被呈明顯的垂直地帶性分布,八里荒地區(qū)有萬畝高山草甸;
從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與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國西北地區(qū)的自然地理特征
地理位置:安嶺以西,青藏高原土高原以北的地區(qū)。
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
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冬季寒冷干燥,晝夜溫差較大,深居內陸,降水自東向西遞減。
河流:河流多為內流河,河流徑流量小、流域面積小、徑流量季節(jié)變化大、含沙量大,冬季斷流,夏訊、河流靠夏季冰川融水補給。
植被:植被自東向西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荒漠與沙漠有區(qū)別
荒漠通常指由于降水稀少或者蒸發(fā)量大而引起的氣候干燥、植被貧乏、環(huán)境荒涼的地區(qū)。
其地面溫度變化大,物理風化強烈,風力作用活躍,地表水則顯得極端貧乏,大多數(shù)地方有鹽堿土。
在這樣的自然環(huán)境里,植物的生長條件極差,只有少量的株矮、小葉或無葉、耐旱、耐鹽及生長期短的植物才能存活。
荒漠地面常是一片荒涼的景象,大部分分布在亞熱帶和溫帶無水外泄的地區(qū)。
根據組成物質不同,荒漠可分為巖漠、礫漠、沙漠、泥漠、鹽漠等多種類型。
在高山上部和高緯度地帶,由于氣溫低而植物貧乏,是荒漠的特殊類型,稱作“寒漠”。
總之,荒漠最明顯的標志是地表植物生長缺乏,環(huán)境荒涼。
沙漠是指荒漠地區(qū)地表有大片沙丘覆蓋的區(qū)域,是荒漠的多種類型之一,也是分布最多的一種荒漠類型。
沙漠的最大特征是不僅環(huán)境荒涼,而且地表遍布著沙丘。
由于臺灣女作家三毛在她的作品中極具情感的描寫,不少人對“撒哈拉”很熟悉。
“撒哈拉沙漠”也是地理知識中十分著名的名稱,泛指包括整個非洲北部的廣大干旱荒漠地區(qū)。
其中,除分布有27塊大沙漠外,還有山脈、巖漠、礫漠、泥漠等荒漠類型,并且在荒漠總面積中占有較大比例。
可見,傳統(tǒng)的“撒哈拉沙漠”,準確地講,應該是撒哈拉荒漠。
其實,在阿拉伯語里,“撒哈拉”的意思本來就是荒漠,而非沙漠。
如果問你氣候類型要用“沙漠”,如熱帶沙漠氣候、溫帶沙漠氣候;如果是問陸地自然帶或植被類型,那就答荒漠,如熱帶荒漠帶、熱帶荒漠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