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第九段和雪地賀卡的第一段,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里著名私塾。
魯迅12歲在這里求學,塾師是壽鏡湖老先生。
三味書屋,是三長間的小花廳,本是壽家的書房。
壽鏡吾老先生在此坐館教書長達六十年。
“三味書屋”之味:魯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面所提到的“三味書屋”,在浙江紹興城內魯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魯迅先生少年時期讀書的地方。
那么,為何叫“三味書屋”呢
原來,“三味”取自“讀經(jīng)味如稻、梁,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醬)”的古語。
其大意是:讀四書五經(jīng)之類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讀史記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讀諸子百家之類的書,味如醬醋(好比烹調中的佐料一樣)。
“三味書屋”的橫匾是清代乾嘉年間的著名書法家梁山舟書寫的。
當時,匾的兩旁還懸掛著這樣一副木刻的對聯(lián):“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讀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三味”是指:讀經(jīng)典像吃主食;讀歷史像吃菜肴;讀其它像加調料。
關于“三味”:魯迅的私塾老師(三味書屋)壽鏡吾老先生的后人說,“三味”是指在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
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做老爺;“菜根香”就是滿足于粗菜淡飯,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書滋味長”,就是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滋味。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這是一篇描寫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魯迅的《朝花夕拾》當中。
這部集子收錄的都是他回憶童年生活的文章。
從文章題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兩個部分,兩部分之間表現(xiàn)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戲、玩樂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
作者先從百草園生活寫起,點出那里曾經(jīng)是“我的樂園”。
為什么說是“我的樂園”呢
“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一句式將兒童眼中百草園的無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
油蛉、蟋蟀、蜈蚣、斑蝥,還有何首烏,等等,這些看似毫無趣味的小東西,在作者的眼里卻充滿了勃勃生機,更不用說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無限情趣的東西了。
雖然這么有意思,但是有一處誰都不敢去,是什么地方呢
這就是長著很長的草的地方。
為什么呢
“因為相傳這園里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
”于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長媽媽講的美女蛇的故事。
故事本身雖然讓人有點害怕,有點擔心,卻強烈地吸引著孩子們,引發(fā)了他們的好奇心,也給百草園增添了幾許神秘色彩。
百草園的冬天又是怎樣的呢
“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
”于是作者又想到雪地里捕鳥,那快樂、那情趣,自在其中了。
這是百草園的生活,作者抓住“我的樂園”來寫,滿溢著生機和活力。
慢慢地,“我”長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讀書,“我”不得不離開“我的樂園”了。
這里,作者用一個過渡段,巧妙地將自己的百草園生活過渡到了隨先生讀書的學習生涯。
文章接著寫在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
魯迅曾經(jīng)在三味書屋生活了7年,他對當年三味書屋的陳設記憶猶新,對老師的“和藹”、自己的“恭敬”歷歷在目,從中不難體會到他對這段生活的深情。
這一部分,作者選取了幾個片段,真實而生動地再現(xiàn)了私塾教育的若干側面。
從先生來說,一是知識淵博,但拒絕回答“怪哉”一類的問題;二是教學認真,不斷增加教學內容,讀書很投入,但不太束縛也基本上不體罰學生。
從學生來說,一是敬慕老師的淵博,喜歡提問,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機會便跑出去玩,尋找讀書以外的樂趣;三是趁老師讀書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種游戲、畫畫兒等。
從這幾個片段不難看出,當時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們想像的那么嚴厲,孩子們還是有相當多的自由的。
第二段的寫景,非常精彩。
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點,又符合兒童的心理。
石井欄之所以“光滑”,是因為井經(jīng)過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為童年的魯迅多次好奇地摸過它。
說黃蜂“肥胖”,不僅是它的體態(tài)較別的昆蟲肥大,而且體現(xiàn)了兒童特別的感覺。
叫天子忽然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單寫出這種鳥兒的機靈輕捷,還表現(xiàn)出兒童的羨意。
至于寫油蛉“低唱”、蟋蟀“彈琴”,更是兒童特有的感受。
第二,形、聲、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備。
菜畦的“碧綠”,桑葚的“紫紅”、菜花和蜂的“黃”是寫顏色,“肥胖”“高大”“臃腫”“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是寫形狀,這兩者都從視覺上寫;鳴蟬的“長吟”,蟋蟀的“彈琴”,是從聽覺上寫;覆盆子“又酸又甜”寫的是味覺:這真叫有聲有色、有滋有味。
這里實際上包括了春、夏、秋三個季節(jié)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蟬鳴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這與下文寫到的冬天的百草園合起來成為完整的四季圖,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巧。
第三,層次井然,條理分明。
先用兩句“不必說……”寫百草園整體,再寫局部的“泥墻根一帶”,這是一種順序。
第一個“不必說”由低到高寫靜物,第二個“不必說”由高到低寫動物,這又是一種順序。
整體是從植物寫到動物,局部是從動物寫到植物,這又是一種順序。
這幾種順序配合起來,使寫景不僅有序,而且活潑多姿。
本文善于聯(lián)想。
作者寫何首烏根而聯(lián)想到成仙,寫傳說的赤練蛇聯(lián)想到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寫捕鳥便提到閏土的父親,寫學生讀書而提到先生讀書等。
這些必要的聯(lián)想,使文章放得開,富有情趣,又收得攏,為表現(xiàn)中心服務,也使文章更加生動活潑,多姿多彩。
二、問題研究 1.本文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兩部分之間是什么關系
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于這個問題,有三種不同的看法。
一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對比關系,用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同三味書屋枯燥陳腐的生活相對比,一個是多么適合兒童心理,表現(xiàn)了兒童的廣泛的生活樂趣,一個是多么妨礙兒童身心的發(fā)展,表現(xiàn)了兒童對它的厭惡。
另一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襯托關系,用自由歡樂的百草園生活來襯托枯燥無味的三味書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損害。
還有一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和諧統(tǒng)一的關系,貫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歡樂的回憶,是對自然的愛和對知識的追求,是一顆天真調皮的童心,這是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韻味美之所在。
對本文結構的不同理解,實際上表現(xiàn)了對文章主題思想的不同理解。
對文章的主題思想,可以允許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為什么要寫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來與文中提到的百草園中的赤練蛇毫無關系,但作者卻由此生發(fā)聯(lián)想。
對于為什么要寫這一內容,歷來看法不一。
有的說是表現(xiàn)長媽媽的迷信思想,有的說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惡的愿望,有的說表現(xiàn)百草園里存在著惡毒的事物。
教學時可以撇開這些不同的觀點,重點讓學生想一想:童年魯迅對這個故事是不是很感興趣
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這一聯(lián)想對作者闡述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是否有幫助
最后讓學生明白:不管別人的爭論如何,有一點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著“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訓,悟出一些道理,同時也給百草園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魯迅對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態(tài)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對他淵博的知識感到信服。
同時也很愛他,因為學生雖然很調皮,很貪玩,但先生很少體罰他們,通??偛贿^是瞪瞪眼睛而已。
練習說明 一、按照要求閱讀課文,討論下面的問題。
本題要求學生在讀懂全文的基礎上,從整體上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同時也引導學生了解閱讀文章的一些技巧和步驟。
首先是讀題目,看看題目能給我們閱讀提供哪些信息;然后在閱讀全文的基礎上,了解文章的結構和主要內容;最后再整體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或感情。
1.本文題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你從這個題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從……到……”表示這篇文章大致包括兩部分,同時也告訴我們文章前后兩部分的內容。
2.快速閱讀課文,分別找出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起止語句以及中間的過渡段。
從開始“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到中間“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 是寫百草園的部分;從“出門向東”到文章結尾“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是寫三味書屋的部分;中間“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是兩部分之間的過渡段。
3.細讀課文,邊讀邊把前后兩部分聯(lián)系起來思考,討論:這篇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下面三種說法可供參考。
①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襯托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作對比,表現(xiàn)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③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xiàn)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這道練習旨在幫助學生從整體與部分的結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
由于課文內容復雜,初一學生難以理解得很深刻。
只要有所理解,也就達到目的了。
這三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學生無論贊成哪種說法,都要給予適當肯定。
第一種說法,根據(jù)是魯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過封建私塾教育的陳腐,扼殺兒童天性。
即使在本文中,也寫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
第二種說法,是對第一種說法的修正,比第一種說法合理些。
第三種說法,最易為現(xiàn)在的人們接受,似乎最為合理。
理由可參見“有關資料”。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號中的問題。
本練習旨在引導學生能夠根據(jù)上下文弄懂語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文章的語意重點。
1.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
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
(“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中哪個內容是強調的重點
請你仿寫一段話。
) “單是”以后的內容是作者強調的重點。
2.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墻吧,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
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為說到原因時是用表示猜測語氣的“也許”。
三、下面這段話中連續(xù)使用了一系列動詞,準確地描述了雪地捕鳥的過程。
仔細品味,然后自己寫一段話,或敘述做某個游戲的過程、或描寫螞蟻搬家的經(jīng)過,也試著用上一系列動詞。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本題是從課內向課外的延伸練習。
要引導學生在體會這段話準確使用動詞的基礎上,學著用一系列動詞準確地描述一個游戲。
可以用題目中提出的那些游戲,也可以自行選擇游戲。
教學建議 一、教師在課前可簡明扼要地介紹魯迅生平,結合魯迅童年生活講述與課文有關的部分,自然導入對課文的分析,引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也可從反映魯迅童年生活的一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中)引出本文的教學。
讓學生想一想:文中的生活經(jīng)歷在童年魯迅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會有哪些影響
二、課文容量大,難點多,但用于教學的課時卻有限,這就要求處理好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的關系,對教學難點的處理更要多斟酌。
描寫三味書屋的部分是教學難點。
難在兩點:一是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困難,二是有些難解的詞語。
關于內容,主要是有些分歧意見。
只要是從課文本身出發(fā),聯(lián)系時代背景和作者思想全面考慮,見解不同是正常的。
教師適當引導,學生理解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
三、本文的寫景極為精妙,此中筆法,學生未必都能一一學會。
但寫景的基本原則和常用手法,諸如要抓住事物特點,有恰當?shù)捻樞虻?,應該指導學生掌握。
另外,“此文景是兒童心理的景,情是兒童心理的情”(李何林語),從語言入手理解課文中的寫景和抒情,學生是能夠接受的。
四、“這故事很使我覺得做人之險”等語是作者有意諷刺當時社會上那些“正人君子”的,但說得較含蓄,學生不易理解,但這并不妨礙對課文主要內容的理解,對這類句子不必過多講解。
有關資料 一、《朝花夕拾》小引(魯迅) 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
目前是這么離奇,心里是這么蕪雜。
一個人做到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罷,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
中國的做文章有軌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
前幾天我離開中山大學的時候,便想起四個月以前的離開廈門大學;聽到飛機在頭上鳴叫,竟記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繞的飛機。
我那時還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覺》。
現(xiàn)在是,連這“一覺”也沒有了。
廣州的天氣熱得真早,夕陽從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強穿一件單衣。
書桌上的一盆“水橫枝”,是我先前沒有見過的:就是一段樹,只要浸在水中,枝葉便青蔥得可愛。
看看綠葉,編編舊稿,總算也在做一點事。
做著這等事,真是雖生之日,猶死之年,很可以驅除炎熱的。
前天,已將《野草》編定了;這回便輪到陸續(xù)載在《莽原》上的《舊事重提》,我還替他改了一個名稱:《朝花夕拾》。
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
便是現(xiàn)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還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轉成離奇和蕪雜的文章。
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時,會在我的眼前一閃爍罷。
我有一時,曾經(jīng)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xiāng)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
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xiāng)的蠱惑。
后來,我在久別之后嘗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存留。
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
這十篇就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與實際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現(xiàn)在只記得是這樣。
文體大概很雜亂,因為是或作或輟,經(jīng)了九個月之多。
環(huán)境也不一:前兩篇寫于北京寓所的東壁下;中三篇是流離中所作,地方是醫(yī)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卻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的樓上,已經(jīng)是被學者們擠出集團之后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魯迅于廣州白云樓記。
(選自《魯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二、關于三味書屋 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幼年讀書的地方。
他于12歲那年到這里上學。
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獄,少年魯迅離家去紹興農村——皇甫莊、小皋埠避難,故學業(yè)中斷。
1894年夏間回家,仍返三味書屋。
這樣一直到大約1898年往南京水師學堂學習前半年才離開,首尾竟達六年…… 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舊如魯迅回憶時寫的那樣:“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
”這匾和畫,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黨派干部想盡辦法才找回來。
當年和魯迅一道念書的同學,解放初還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這三位老同學的回憶,三味書屋恢復了原來的布置。
屋子里,好像是中國舊式的客廳,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來,是會感到奇特的。
學生的座位一共有11個;魯迅的座位排在北墻邊,是一張帶抽屜的長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著一張略嫌低些的椅子。
這兒光線很暗,空氣也顯得潮濕。
他的書桌右角,至今還刻有一個約一寸見方的“早”字,刀法簡樸挺直,它是魯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極為珍貴的木刻文物。
至于它的來歷,據(jù)說是這樣的:有一天,魯迅上學遲到了,受到塾師的責備,他就用小刀刻下了這個方方正正的“早”字,來督促自己。
從此,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三、關于私塾 私塾乃我國古代私人所設立的教學場所。
它在我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對于傳播祖國文化,促進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培養(yǎng)啟蒙兒童,使學童在讀書識理方面,起過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學生多六歲啟蒙。
學生入學不必經(jīng)過入學考試,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個頭或作一個揖后,即可取得入學的資格。
私塾規(guī)模一般不大,收學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數(shù)人。
私塾對學生的入學年齡、學習內容及教學水平等,均無統(tǒng)一的要求和規(guī)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國古代通行的蒙養(yǎng)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以及《女兒經(jīng)》《教兒經(jīng)》《童蒙須知》等等,學生進一步則讀四書五經(jīng)、《古文觀止》等。
其教學內容以識字習字為主,還十分重視學詩作對。
私塾的教學時數(shù),一般因人因時而靈活掌握,可分為兩類:“短學”與“長學”。
教學時間短的稱為“短學”,一般是一至三個月不等,家長對這種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學生日后能識些字、能記賬、能寫對聯(lián)即可。
而“長學”每年農歷正月半開館,到冬月才散館,其“長”的含義,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齡也長,二是指學生學習的時間長,學習的內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學原則和方法,在蒙養(yǎng)教育階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養(yǎng)教育,強調蒙童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習慣。
如對蒙童的行為禮節(jié),像著衣、叉手、作揖、行路、視聽等都有嚴格的具體規(guī)定,為我國教育的傳統(tǒng)。
在教學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
講課時,先生正襟危坐,學生依次把書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聽先生圈點口哼,講畢,命學生復述。
其后學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讀。
凡先生規(guī)定朗讀之書,學生須一律背誦。
另外,私塾中體罰盛行,遇上粗心或調皮的學生,先生經(jīng)常揪學生的臉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四、對本文主題的分歧意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是什么
眾說紛紜。
就其主要分歧來說:一種意見認為,本文的主題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另一種意見認為,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1.主題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李何林認為:本篇的中心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教育,用樂園似的百草園生活來和陰森、冷酷、枯燥、陳腐的三味書屋相對比,一個是多么適合兒童心理,表現(xiàn)了兒童的廣闊的生活樂趣;一個是多么妨礙兒童身心的發(fā)展:像《論語》《幼學瓊林》《周易》《尚書》這些宣揚封建毒素的古書,艱深難懂,逼著學生死記硬背,不懂也不能問。
重點在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殘害兒童的身心發(fā)展,但百草園畢竟不是學校,不是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的課堂,不過是能引起兒童樂趣的地方,所以這不是寫兩個課堂。
作者寫這個私塾老先生,說“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這是傳言,并不是作者的看法。
作者的看法已滲透在全篇的敘述中:通過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動的對比;通過對這位老先生一面教學生死讀書、讀死書,一面自己在課堂上搖頭晃腦地欣賞無聊文章的描寫;特別是通過寫學生按規(guī)矩如何先拜孔子后拜他,魯迅如何抱著求知的渴望和仰慕的心情拿天真的問題去請教他,而碰了一鼻子灰……說明了他是一個體現(xiàn)孔孟之道的、不學無術的典型腐儒。
不過作者還不是把他寫得很兇。
他對學生也“大叫”“瞪眼”“怒斥”,偶爾也打“戒尺”“罰跪”,但這些都不常用。
對這位老先生,作者是用輕松幽默的筆調予以揭露。
這篇散文不僅寫景細致,且景中有情。
景是兒童心理的景,情是兒童心理的情,使讀者感到此情此景親切可愛:使人愛文中的景,更愛景中的情,更愛有這種天真感情的兒童,從而也就更憎惡奪去兒童“好景”的封建教育。
(選自李何林《北京市中學語文課本中十五篇魯迅作品的問題試答》,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雪步認為:“作者通過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兒童時代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寫,所表達的主題則是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從而表現(xiàn)了魯迅對封建社會及其教育制度的徹底否定。
” (選自山東師院聊城分院中文系、圖書館編《魯迅教學手冊》) 2.主題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張碩城)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思想,歷來的概括是:通過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和三味書屋里枯燥無味的生活相比,表現(xiàn)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的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損害。
這一概括,源于許欽文《語文課中魯迅作品的教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61年),為歷年來的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資料所沿襲。
筆者認為,這一概括的前半部分是正確的;后半部分則不符合作品實際,也不符合魯迅的創(chuàng)作本意。
這篇散文,沒有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意旨。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原題《舊事重提》之六)。
對于《朝花夕拾》全集的寫作緣起和本意,魯迅有過明確的說明。
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說道,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廈門這段時間寫的,在廣州編定。
其時正是魯迅生活中最輾轉流徙,心情最苦悶的時候。
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魯迅只能借回憶舊時的美好的事物,來排除目前的苦悶,尋一點“閑靜”,寄一絲安慰。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正是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樓上寫的,當時他“是被學者們擠出了集團之后”,只好借這樣一朵兒時的“小花”,來排遣寂寞。
這是一。
第二,《小引》還說明,原來集名是《舊事重提》,編定時,“我還替它改了一個名稱:《朝花夕拾》”。
這一改動,是為了更符合這組散文的內容實際。
因為,在苦悶失望中的魯迅,當時常?;貞浧饍簳r的故鄉(xiāng)的瓜果。
這組散文,正是浸透著兒時故鄉(xiāng)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魯迅書桌上的那盆“水橫枝”,樹葉青蔥得可愛。
所以魯迅把這美好的回憶散文,比做一組晨光里綻開的花朵。
拾來自賞、自慰,而并不是直接為了戰(zhàn)斗。
可以說,《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時代生活的戀歌,而不是投向敵人的投槍和匕首。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其中的一篇,它的創(chuàng)作思想不可能游離于《朝花夕拾》之外。
從作品的實際內容來看,也看不到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
首先,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前后描寫無法形成所謂“相比”或“對照”,它們在敘述格調上是渾然一體,前后一致的,不存在褒前貶后的問題。
百草園生活的描寫自不必說,是何等歡樂,天真。
三味書屋的生活描寫又何嘗不是這樣。
作者描寫剛到書屋時對里頭的陳設布置首先就充滿著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門”,“三味書屋”的大匾,“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的畫幅,那沒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儀式,對未脫孩提稚氣的魯迅,充滿著一種不同于百草園戲耍的新鮮感。
假如說,百草園是令人留戀的,那么進了三味書屋,則又使他的好奇心進入了一個新的天地。
當然,“何曰怪哉”之類的好奇,是不可能從先生口中或書上得到解答的,但作者寫到這些時,并不認為這是對兒童的束縛,只是說“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
并認為先生是一定懂得的,只不過不愿說。
接著,描寫了讀書生活中的樂趣。
“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人聲鼎沸”,“先生自己也念”,而他在念書時,“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
這些描寫,同樣是充滿著歡樂、天真的筆調,一種懷著成年人回顧兒童們放聲唱讀的樂趣,一種從老先生略帶迂腐的神態(tài)中品出的幽默,交織在文章之中,給人以歡樂、風趣的欣賞效果。
這里怎么看得出“枯燥無味”的氣息
哪里有批判或貶抑的格調呢
即使是寫到戒尺、罰跪這些封建師道的象征品時,作者也是以一種輕松的口吻寫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guī)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連續(xù)兩個“不常用”和一個“總不過”,還不足以反映出作者對三味書屋的態(tài)度嗎
至于寫到三味書屋后面也有一個小花園以及兒童們在園中的戲耍,寫到上課時偷偷在下面玩紙盔甲,畫畫兒,就同寫百草園歡樂生活更無二致。
直到文章結尾,作者還以自己在三味書屋中畫畫的成績而自豪,為這些畫兒的賣掉而惋惜,在這惋惜之中,我們不是也可以看出作者對三味書屋生活的留戀和依依之情嗎
從上述所舉的這些描寫筆調和內容來看,說作者是在批判三味書屋中的封建教育對兒童的束縛,實在有點離題萬里。
從作者對兩個人物的描寫中,我們也看不出褒貶對照的色彩。
長媽媽以她的慈愛和動人的故事,贏得了兒童魯迅的愛;先生則以他的品行“方正、質樸、博學”以及對學生的寬宥獲得了少年魯迅的崇敬。
文章是這樣描寫先生的:他對學生和藹,開始嚴厲,后來就好起來。
學生溜出花園去玩,并不是不可以,只是去的人“太多”“太久”,就不行了。
他不屑于回答“何曰怪哉”之類的怪題,但也不輕易體罰學生,在學生不聽話時,“普通總不過瞪幾眼”。
他有點舊書生的迂腐,但是,這并沒有給學生帶來一點惡感,更沒有在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恐懼的陰影。
因此,從作品對三味書屋先生的描寫中,也看不出作者有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
應該說,貫穿《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歡樂的回憶,是一顆天真調皮的童心,這就是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韻味美之所在。
依照某種主觀需要,凡持革命的文藝家的作品都必帶“火藥味”的偏見,憑空地把它附會為批判封建教育,把它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作為對照割裂開來,不僅破壞了這篇作品整體的和諧統(tǒng)一,也破壞了它的詩意。
因此,《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思想應該是: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美好生活的回憶,表現(xiàn)兒童熱愛自然,追求新鮮知識,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雪地賀卡中第七段表現(xiàn)出劉玲怎樣的心情
【實踐呈現(xiàn)】 《雪地賀卡》是鄂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18課。
我們制定的第二課時目標為:以三張賀卡為主線,抓住重點詞句,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引導學生體會童心世界的美好和純真,深層感悟“我”正是因為感受到了美好童心,所以要去呵護童心的內心情感。
這節(jié)課在第二屆全國師范院校兒童文學閱讀教學優(yōu)質課評比中獲一等獎。
以下筆者試解讀三個教學片段,由此進一步探索閱讀“好課”的評價標準。
片段實錄一:透過質樸童言,感悟純真童心 1、閱讀提示:請大家自由讀2、3自然段,特別關注第一張賀卡的內容,看看你能讀出什么
2、學生讀后,圍繞第一張賀卡談感受。
生1:我們平時都是給老師、朋友寫賀卡,劉玲卻寫給雪人,我覺得很奇特。
師:(表示贊同,若有所思)怎么給雪人寫賀卡呀
生1:劉玲是個愛幻想、有童趣的小女孩。
生2:讀了這張賀卡的內容,我覺得雪人又白又胖,很可愛。
師:你喜歡這個雪人嗎
(生點頭)好,讀出你的喜歡之情。
?。▽W生有感情地朗讀賀卡的內容) 生3:從“你一定不怕冷,半夜自己害怕嗎
你餓不餓呀
”我感受到劉玲很關心雪人。
師:真會讀書
(課件標紅句子“你一定不怕冷……你餓不餓呀
”)咱們把這兩句話好好讀讀,看看還能讀出什么
生4:劉玲一直想著雪人,怕雪人晚上害怕。
咱們小孩子膽子都是有點小的。
師:是呀,寒冷的冬天,窗外的雪下得那么大。
別的孩子也許早已躲進溫暖的被窩,可劉玲還在惦記著誰
(生:雪人)是呀,她還在給雪人寫著賀卡呢…… (指名讀,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出示的句子,讀出了關愛之情。
) 師:一連串的問句,讓我們感受到了劉玲對雪人一份誠摯的關愛。
生5:我從“咱倆做個好朋友吧
”感受到劉玲愿意和雪人交朋友。
師:聽了你的讀,我覺得想交朋友的愿望還不夠強烈。
?。▽W生再次讀“咱倆做個好朋友吧
”,很有感情。
) 師:聽出來了,劉玲不僅關心雪人的冷暖饑飽,還擔心它會孤獨,想和它成為朋友。
師:再看看祝福語—— 生6:劉玲祝雪人新年快樂。
她把最好的祝愿都給了雪人,真是個善良的姑娘
3、師:從這張小小的賀卡里,我們讀出了劉玲對雪人的喜愛,更讀出了她對雪人的關愛。
誰愿意把賀卡的內容完整地讀給大家聽
(2名學生朗讀賀卡內容,均讀得很動情。
) 4、師:是呀,劉玲是很當真的,她那么認真地把雪人當成一個和自己一樣的孩子,把熱情誠摯的關愛給了一個冰冷的雪人。
我們一起讀這張賀卡! (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賀卡內容) 5、師:多么可愛的雪人,多么幸福的雪人,在飄著雪的圣誕夜,收到了這張?zhí)貏e的賀卡,收到了一份誠摯的關愛。
透過賀卡我們還看到了一個有著純真情感和美好愿望的小姑娘。
這讓文中的“我”格外心動,所以作者說——(指名讀第三段) 6、教師小結:正是這張賀卡讓“我”仿佛回到了童年,竟生出了羨慕、嫉妒雪人的孩子氣,情不自禁地走進了劉玲的童話世界。
【點評:“讀”是語文課堂重要的教學手段,它是師生與文本對話的橋梁。
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表達思想情感、讀中積累語言是“讀”的重要功能。
有一位語文教學專家說:“課堂上沒有書聲是語文教學的悲哀,課堂上只有書聲則是語文教學的倒退。
”看似一張內容極為簡單的賀卡,教師設計了不同形式與層次的讀:分句讀、整體讀,自由讀、展示讀,個別讀、集體讀。
在讀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感悟文字背后蘊含的情感,走進文中描繪的意境,把簡單的內容讀豐富,把文字背后的情感讀出來。
】 片段實錄二:深入解讀文本,對話激發(fā)真情 1、“我”還是把賀卡寄了出去,接下來發(fā)生了什么? 請大家自由讀課文5-9自然段。
2、學生自由讀5-9自然段,然后說說大致內容,引出第三張賀卡。
3、學生圍繞第三張賀卡交流: ?。?)解讀1、2句(課件標紅) 師:給雪人的賀卡居然收到了回音,怎么能不讓人驚喜、激動呢
?。ㄟB續(xù)指多名學生讀1、2句,學生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驚喜、激動之情。
) 師:讓我們回過頭想一想:假如你就是劉玲的好朋友、好同學,10天前,劉玲告訴你她給雪人寫了張賀卡的時候,你會對她說什么
生1:太可笑了,你怎么給雪人寫賀卡呢
它又沒有生命,是不會知道的
生2:劉玲,我只能說你的想象力太豐富了,給雪人寫賀卡,純屬浪費感情
(眾生笑)…… 師:聽了同學們的議論,假如你是劉玲,又會怎么回答呢
生1:我相信雪人是有生命的,她能看到我的賀卡
生2:就算你們笑我傻,我也愿意做個傻傻的美夢…… (2)解讀3、4句(課件標紅) 師:即使今天收到賀卡,同學們仍不相信。
(指名讀,以讀代講) ?。?)解讀后面的句子(課件標紅:“我爸說這是大人寫的……15個驚嘆號”) 師:誰能把劉玲當時的心情讀出來
(學生朗讀,把兩個問句讀得很急。
) 師:為什么這樣讀
生:劉玲很想知道到底是誰回的賀卡。
師:看看這個詞“十萬火急”心情如何
生齊答:十分著急。
師:再加上“15個驚嘆號”呢
怎么讀
?。ㄔ俅沃该x,學生加重語氣讀“十萬火急”、“15個驚嘆號”) 師:你不僅理解了她的心情,還讀出了她的心情。
4、教師小結:無比驚喜——半信半疑——急切期待,第三張賀卡把劉玲極為豐富的內心世界都表現(xiàn)出來了,你能讀出來嗎
?。ㄖ该x、學生齊讀,朗讀效果很好。
) 5、師引疑:劉玲知道這賀卡不是雪人寫的嗎
(生七嘴八舌答:知道
)明明知道是假的,卻又希望是真的。
這種經(jīng)歷你們有過嗎
生1:我有過這種經(jīng)歷。
小時候我一個人睡覺很害怕,就抱著布娃娃一起睡,跟它講話。
雖然知道布娃娃沒有生命,但我卻把它當成好朋友,讓它陪著我。
師:你說除了很多小女孩的心聲。
生2:以前我們小區(qū)里前一座馬的塑像,我很喜歡騎上去玩。
每次騎在“馬”上,就覺得自己是個很厲害的大將軍,在指揮戰(zhàn)斗。
(師生笑)媽媽總是說那是匹假馬,可我就是不愿意她這樣說,把它當成屬于我的真正的戰(zhàn)馬。
師:你們說得真好。
明明知道是假的,還是希望那是真的。
原來這種愿望就是幸福的、美好的
這就是孩子,就是童心。
【點評:在引導學生讀議這張賀卡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創(chuàng)設了兩個教學情境:一是用“假如你就是劉玲的好朋友、好同學,10天前,劉玲告訴你她給雪人寫了張賀卡的時候,你會對她說什么
”和“聽了同學們的議論,假如你是劉玲,又會怎么回答呢
”的問題換位體驗;二是調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把學生的情感喚醒,童心在課堂綻放出動人的笑臉。
只有充分了解兒童的需要,才能真正創(chuàng)造適合兒童的教育。
在師生間自然、親切的對話中,課堂上有許多精彩的生成。
正如葉瀾教授所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xiàn)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
”老師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關注學生學習的狀態(tài)和內在的情感,讓孩子的能力和情感和諧發(fā)展。
】 片段實錄三:讀思議練結合,升華情感共鳴 1、教師過渡語:盡管沒有等到雪人的回音,但劉玲的身后卻有了一雙深情關注的眼睛。
2、師反復引讀第7自然段: 師:“我”一直惦記著劉玲,“就在昨天,星期日的下午,雪人前站著一個女孩——” ?。ㄖ敢粚W生接讀第7自然段) 師:“我”站在窗前,見到了那個平安夜用賀卡給雪人送去美好祝福的小女孩—— (再次指一學生接讀第7段) 師:看,那是一個小手凍得通紅卻不時捧雪拍在雪人身上的小女孩—— (學生一起接讀第7段) 3、小練筆:(課件出示)她癡癡地站在雪人邊上,不時捧雪拍在它身上,嘴里輕輕念叨著 師:劉玲在想什么,又在說什么呢
4、學生在舒緩的背景音樂中,入情入境地寫著,教師巡視,相機點三名學生起立,把自己寫的內容帶到文章中讀出來。
師:(配樂有感情地讀)就在昨天,星期日的下午,雪人前站著一個女孩,背對著我家的窗。
她裝束臃腫,胳膊都放不下來了。
這必是劉玲。
她癡癡地站在雪人邊上,不時捧雪拍在它身上。
嘴里輕輕念叨著——(學生接著讀出自己寫的內容) 生1:雪人,你能聽到我說話嗎
請你告訴我,那張賀卡是不是你寫的
如果不是你,會是誰呢
我真的很想見到他
師:她癡癡地站在雪人邊上,不時捧雪拍在它身上。
嘴里輕輕念叨著—— 生2:同學們都不相信你會給我回信,可是我相信
就算是好心的大人寫的,那也一定是你請他幫忙寫的,對嗎
這是我新年里收到的最好的禮物
師:她癡癡地站在雪人邊上,不時捧雪拍在它身上。
嘴里輕輕念叨著—— 生3:雪人,你是這么可愛,這么純潔。
我希望你永遠不要融化,我想和你成為好朋友
我會永遠等著你…… 生齊讀:雪人橘紅的嘴唇依然鮮艷。
【點評:語文教學需要扎實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而語言文字訓練需要與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升華情感及認識有機結合。
這種隨文練筆用得恰當而有新意,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更有利于學生獨特情感的表達。
崔巒老師有一句順口溜說得好:“閱讀教學崇尚簡,依標扣本學語言,人文熏陶含其中,讀思議練重實踐。
”這個環(huán)節(jié)有機地將讀思議練結合起來,在與文本對話的基礎上,隨著背景音樂緩緩的流出,學生一定有傾吐的胸臆,教師順勢設計的練筆,為學生情感抒發(fā)提供了平臺。
然后,伴隨著文本的朗讀和學生的寫作片段的整合,使文本、作者、讀者之間產生了共鳴。
正是教師樹立了尊重兒童、發(fā)現(xiàn)兒童、解放兒童、發(fā)展兒童的現(xiàn)代兒童教育觀念,以學設教,為學而教,力求讓學習目標盡可能適合學生;學習內容盡可能貼近學生;學習方法盡可能吸引學生;學習過程盡可能提高學生。
努力追求將童心教育理想化為教育實踐,讓每個孩子擁有幸福的課堂生活,讓每個孩子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 【個人反思】 要想追求更為理想的閱讀教學課堂,站在兒童的立場上,則是永恒的基點;“讓學生學”則永遠是最好的教學方法。
我們需要進一步學習童心教育理論,用一顆真誠的心善待孩子,用一顆從容的心面對不斷變化發(fā)展著的孩子,同時也要記住自己是從孩子長大的。
記得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那些始終不忘記自己也曾是一個孩子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教師。
”不忘記自己曾經(jīng)是孩子,才會理解孩子。
理解孩子,愛才會具體而豐富,才會無處不在,才會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充滿溫馨。
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課堂上才會有民主,才會充滿情趣,老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方案才能得以順利實施,學生的潛能才能被極大地激發(fā)出來,使學習變得輕松而有效,使課堂教學精彩紛呈。
回到在“理想描述”中提到的“效率、效果、效益,生本、生成、生命”六個關鍵詞。
我們認為,后三者是實現(xiàn)前三者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首先是“生本”。
我們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把班級還給學生,讓教室充盈民主的氣息;把創(chuàng)造還給師生,讓課堂充滿智慧的挑戰(zhàn);把發(fā)展還給師生,讓課堂成為成長的家園。
讓課堂永遠是真實的“課堂”。
基于以上觀點,我們無論是教材解讀,還是教學預設、教學過程始終是以學生為本,站在兒童的視角,尊重兒童的體驗,為兒童的學習與發(fā)展服務。
第二是“生成”。
機械重復的課堂缺少靈氣,墨守成規(guī)的課堂缺乏思想,人云亦云的課堂缺乏個性,浮光掠影的課堂沒有實效,而理想的課堂應該是師生雙主體作用得到有效發(fā)揮,這里有智慧的碰撞,這里有觀點的交鋒,這里有情感的交融……目標明確,過程精彩,隨時有意外的發(fā)現(xiàn)和驚喜。
我們的課堂在教學內容保持相對確定的同時,有著更多的變數(shù),有時是教師的有意延伸拓展,有時則是學生無意的“節(jié)外生枝”。
在這樣的課上,學生既有計劃內的收獲,又有意外的驚喜和不曾預約的精彩。
第三是“生命”。
我們理想中的閱讀課堂是師生間生命與生命的對話,在對話中喚醒靈智,激勵生命的潛能,需要你創(chuàng)設開合有效,生動活潑,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場,需要你引領兒童在學習活動中去體驗、去感受。
它需要我們的語文教學能同時兼顧語言和精神,讓學生在理解、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時,經(jīng)歷難忘的精神之旅,沐浴情感的陽光。
它需要我們對語文課程標準的深入領會;對語文教材的智慧解讀;對語文教學目標的準確把握;對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造性處理。
它更需要我們對兒童的尊重與理解。
理想的課堂,似清水芙蓉,質樸無華,不必特意雕琢。
真正的“好課”無須張貼改革的標簽,也不必追趕創(chuàng)新的時髦。
為孩子的發(fā)展而教,為孩子的一生幸福而教,為自己的生命之樹常綠、生命之花燦爛而教,是我們教師職業(yè)生活的夢想。
我們愿靜靜追尋理想的課堂,讓學生幸福地棲居在語文課堂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第九段和雪地賀卡的第一段,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里著名私塾。
魯迅12歲在這里求學,塾師是壽鏡湖老先生。
三味書屋,是三長間的小花廳,本是壽家的書房。
壽鏡吾老先生在此坐館教書長達六十年。
“三味書屋”之味:魯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面所提到的“三味書屋”,在浙江紹興城內魯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魯迅先生少年時期讀書的地方。
那么,為何叫“三味書屋”呢
原來,“三味”取自“讀經(jīng)味如稻、梁,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醬)”的古語。
其大意是:讀四書五經(jīng)之類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讀史記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讀諸子百家之類的書,味如醬醋(好比烹調中的佐料一樣)。
“三味書屋”的橫匾是清代乾嘉年間的著名書法家梁山舟書寫的。
當時,匾的兩旁還懸掛著這樣一副木刻的對聯(lián):“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讀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三味”是指:讀經(jīng)典像吃主食;讀歷史像吃菜肴;讀其它像加調料。
關于“三味”:魯迅的私塾老師(三味書屋)壽鏡吾老先生的后人說,“三味”是指在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
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做老爺;“菜根香”就是滿足于粗菜淡飯,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書滋味長”,就是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滋味。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這是一篇描寫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魯迅的《朝花夕拾》當中。
這部集子收錄的都是他回憶童年生活的文章。
從文章題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兩個部分,兩部分之間表現(xiàn)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戲、玩樂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
作者先從百草園生活寫起,點出那里曾經(jīng)是“我的樂園”。
為什么說是“我的樂園”呢
“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一句式將兒童眼中百草園的無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
油蛉、蟋蟀、蜈蚣、斑蝥,還有何首烏,等等,這些看似毫無趣味的小東西,在作者的眼里卻充滿了勃勃生機,更不用說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無限情趣的東西了。
雖然這么有意思,但是有一處誰都不敢去,是什么地方呢
這就是長著很長的草的地方。
為什么呢
“因為相傳這園里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
”于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長媽媽講的美女蛇的故事。
故事本身雖然讓人有點害怕,有點擔心,卻強烈地吸引著孩子們,引發(fā)了他們的好奇心,也給百草園增添了幾許神秘色彩。
百草園的冬天又是怎樣的呢
“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
”于是作者又想到雪地里捕鳥,那快樂、那情趣,自在其中了。
這是百草園的生活,作者抓住“我的樂園”來寫,滿溢著生機和活力。
慢慢地,“我”長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讀書,“我”不得不離開“我的樂園”了。
這里,作者用一個過渡段,巧妙地將自己的百草園生活過渡到了隨先生讀書的學習生涯。
文章接著寫在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
魯迅曾經(jīng)在三味書屋生活了7年,他對當年三味書屋的陳設記憶猶新,對老師的“和藹”、自己的“恭敬”歷歷在目,從中不難體會到他對這段生活的深情。
這一部分,作者選取了幾個片段,真實而生動地再現(xiàn)了私塾教育的若干側面。
從先生來說,一是知識淵博,但拒絕回答“怪哉”一類的問題;二是教學認真,不斷增加教學內容,讀書很投入,但不太束縛也基本上不體罰學生。
從學生來說,一是敬慕老師的淵博,喜歡提問,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機會便跑出去玩,尋找讀書以外的樂趣;三是趁老師讀書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種游戲、畫畫兒等。
從這幾個片段不難看出,當時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們想像的那么嚴厲,孩子們還是有相當多的自由的。
第二段的寫景,非常精彩。
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點,又符合兒童的心理。
石井欄之所以“光滑”,是因為井經(jīng)過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為童年的魯迅多次好奇地摸過它。
說黃蜂“肥胖”,不僅是它的體態(tài)較別的昆蟲肥大,而且體現(xiàn)了兒童特別的感覺。
叫天子忽然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單寫出這種鳥兒的機靈輕捷,還表現(xiàn)出兒童的羨意。
至于寫油蛉“低唱”、蟋蟀“彈琴”,更是兒童特有的感受。
第二,形、聲、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備。
菜畦的“碧綠”,桑葚的“紫紅”、菜花和蜂的“黃”是寫顏色,“肥胖”“高大”“臃腫”“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是寫形狀,這兩者都從視覺上寫;鳴蟬的“長吟”,蟋蟀的“彈琴”,是從聽覺上寫;覆盆子“又酸又甜”寫的是味覺:這真叫有聲有色、有滋有味。
這里實際上包括了春、夏、秋三個季節(jié)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蟬鳴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這與下文寫到的冬天的百草園合起來成為完整的四季圖,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巧。
第三,層次井然,條理分明。
先用兩句“不必說……”寫百草園整體,再寫局部的“泥墻根一帶”,這是一種順序。
第一個“不必說”由低到高寫靜物,第二個“不必說”由高到低寫動物,這又是一種順序。
整體是從植物寫到動物,局部是從動物寫到植物,這又是一種順序。
這幾種順序配合起來,使寫景不僅有序,而且活潑多姿。
本文善于聯(lián)想。
作者寫何首烏根而聯(lián)想到成仙,寫傳說的赤練蛇聯(lián)想到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寫捕鳥便提到閏土的父親,寫學生讀書而提到先生讀書等。
這些必要的聯(lián)想,使文章放得開,富有情趣,又收得攏,為表現(xiàn)中心服務,也使文章更加生動活潑,多姿多彩。
二、問題研究 1.本文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兩部分之間是什么關系
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于這個問題,有三種不同的看法。
一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對比關系,用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同三味書屋枯燥陳腐的生活相對比,一個是多么適合兒童心理,表現(xiàn)了兒童的廣泛的生活樂趣,一個是多么妨礙兒童身心的發(fā)展,表現(xiàn)了兒童對它的厭惡。
另一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襯托關系,用自由歡樂的百草園生活來襯托枯燥無味的三味書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損害。
還有一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和諧統(tǒng)一的關系,貫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歡樂的回憶,是對自然的愛和對知識的追求,是一顆天真調皮的童心,這是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韻味美之所在。
對本文結構的不同理解,實際上表現(xiàn)了對文章主題思想的不同理解。
對文章的主題思想,可以允許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為什么要寫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來與文中提到的百草園中的赤練蛇毫無關系,但作者卻由此生發(fā)聯(lián)想。
對于為什么要寫這一內容,歷來看法不一。
有的說是表現(xiàn)長媽媽的迷信思想,有的說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惡的愿望,有的說表現(xiàn)百草園里存在著惡毒的事物。
教學時可以撇開這些不同的觀點,重點讓學生想一想:童年魯迅對這個故事是不是很感興趣
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這一聯(lián)想對作者闡述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是否有幫助
最后讓學生明白:不管別人的爭論如何,有一點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著“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訓,悟出一些道理,同時也給百草園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魯迅對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態(tài)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對他淵博的知識感到信服。
同時也很愛他,因為學生雖然很調皮,很貪玩,但先生很少體罰他們,通??偛贿^是瞪瞪眼睛而已。
練習說明 一、按照要求閱讀課文,討論下面的問題。
本題要求學生在讀懂全文的基礎上,從整體上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同時也引導學生了解閱讀文章的一些技巧和步驟。
首先是讀題目,看看題目能給我們閱讀提供哪些信息;然后在閱讀全文的基礎上,了解文章的結構和主要內容;最后再整體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或感情。
1.本文題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你從這個題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從……到……”表示這篇文章大致包括兩部分,同時也告訴我們文章前后兩部分的內容。
2.快速閱讀課文,分別找出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起止語句以及中間的過渡段。
從開始“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到中間“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 是寫百草園的部分;從“出門向東”到文章結尾“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是寫三味書屋的部分;中間“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是兩部分之間的過渡段。
3.細讀課文,邊讀邊把前后兩部分聯(lián)系起來思考,討論:這篇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下面三種說法可供參考。
①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襯托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作對比,表現(xiàn)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③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xiàn)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這道練習旨在幫助學生從整體與部分的結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
由于課文內容復雜,初一學生難以理解得很深刻。
只要有所理解,也就達到目的了。
這三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學生無論贊成哪種說法,都要給予適當肯定。
第一種說法,根據(jù)是魯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過封建私塾教育的陳腐,扼殺兒童天性。
即使在本文中,也寫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
第二種說法,是對第一種說法的修正,比第一種說法合理些。
第三種說法,最易為現(xiàn)在的人們接受,似乎最為合理。
理由可參見“有關資料”。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號中的問題。
本練習旨在引導學生能夠根據(jù)上下文弄懂語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文章的語意重點。
1.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
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
(“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中哪個內容是強調的重點
請你仿寫一段話。
) “單是”以后的內容是作者強調的重點。
2.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墻吧,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
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為說到原因時是用表示猜測語氣的“也許”。
三、下面這段話中連續(xù)使用了一系列動詞,準確地描述了雪地捕鳥的過程。
仔細品味,然后自己寫一段話,或敘述做某個游戲的過程、或描寫螞蟻搬家的經(jīng)過,也試著用上一系列動詞。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本題是從課內向課外的延伸練習。
要引導學生在體會這段話準確使用動詞的基礎上,學著用一系列動詞準確地描述一個游戲。
可以用題目中提出的那些游戲,也可以自行選擇游戲。
教學建議 一、教師在課前可簡明扼要地介紹魯迅生平,結合魯迅童年生活講述與課文有關的部分,自然導入對課文的分析,引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也可從反映魯迅童年生活的一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中)引出本文的教學。
讓學生想一想:文中的生活經(jīng)歷在童年魯迅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會有哪些影響
二、課文容量大,難點多,但用于教學的課時卻有限,這就要求處理好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的關系,對教學難點的處理更要多斟酌。
描寫三味書屋的部分是教學難點。
難在兩點:一是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困難,二是有些難解的詞語。
關于內容,主要是有些分歧意見。
只要是從課文本身出發(fā),聯(lián)系時代背景和作者思想全面考慮,見解不同是正常的。
教師適當引導,學生理解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
三、本文的寫景極為精妙,此中筆法,學生未必都能一一學會。
但寫景的基本原則和常用手法,諸如要抓住事物特點,有恰當?shù)捻樞虻龋瑧撝笇W生掌握。
另外,“此文景是兒童心理的景,情是兒童心理的情”(李何林語),從語言入手理解課文中的寫景和抒情,學生是能夠接受的。
四、“這故事很使我覺得做人之險”等語是作者有意諷刺當時社會上那些“正人君子”的,但說得較含蓄,學生不易理解,但這并不妨礙對課文主要內容的理解,對這類句子不必過多講解。
有關資料 一、《朝花夕拾》小引(魯迅) 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
目前是這么離奇,心里是這么蕪雜。
一個人做到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罷,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
中國的做文章有軌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
前幾天我離開中山大學的時候,便想起四個月以前的離開廈門大學;聽到飛機在頭上鳴叫,竟記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繞的飛機。
我那時還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覺》。
現(xiàn)在是,連這“一覺”也沒有了。
廣州的天氣熱得真早,夕陽從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強穿一件單衣。
書桌上的一盆“水橫枝”,是我先前沒有見過的:就是一段樹,只要浸在水中,枝葉便青蔥得可愛。
看看綠葉,編編舊稿,總算也在做一點事。
做著這等事,真是雖生之日,猶死之年,很可以驅除炎熱的。
前天,已將《野草》編定了;這回便輪到陸續(xù)載在《莽原》上的《舊事重提》,我還替他改了一個名稱:《朝花夕拾》。
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
便是現(xiàn)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還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轉成離奇和蕪雜的文章。
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時,會在我的眼前一閃爍罷。
我有一時,曾經(jīng)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xiāng)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
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xiāng)的蠱惑。
后來,我在久別之后嘗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存留。
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
這十篇就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與實際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現(xiàn)在只記得是這樣。
文體大概很雜亂,因為是或作或輟,經(jīng)了九個月之多。
環(huán)境也不一:前兩篇寫于北京寓所的東壁下;中三篇是流離中所作,地方是醫(yī)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卻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的樓上,已經(jīng)是被學者們擠出集團之后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魯迅于廣州白云樓記。
(選自《魯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二、關于三味書屋 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幼年讀書的地方。
他于12歲那年到這里上學。
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獄,少年魯迅離家去紹興農村——皇甫莊、小皋埠避難,故學業(yè)中斷。
1894年夏間回家,仍返三味書屋。
這樣一直到大約1898年往南京水師學堂學習前半年才離開,首尾竟達六年…… 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舊如魯迅回憶時寫的那樣:“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
”這匾和畫,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黨派干部想盡辦法才找回來。
當年和魯迅一道念書的同學,解放初還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這三位老同學的回憶,三味書屋恢復了原來的布置。
屋子里,好像是中國舊式的客廳,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來,是會感到奇特的。
學生的座位一共有11個;魯迅的座位排在北墻邊,是一張帶抽屜的長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著一張略嫌低些的椅子。
這兒光線很暗,空氣也顯得潮濕。
他的書桌右角,至今還刻有一個約一寸見方的“早”字,刀法簡樸挺直,它是魯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極為珍貴的木刻文物。
至于它的來歷,據(jù)說是這樣的:有一天,魯迅上學遲到了,受到塾師的責備,他就用小刀刻下了這個方方正正的“早”字,來督促自己。
從此,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三、關于私塾 私塾乃我國古代私人所設立的教學場所。
它在我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對于傳播祖國文化,促進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培養(yǎng)啟蒙兒童,使學童在讀書識理方面,起過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學生多六歲啟蒙。
學生入學不必經(jīng)過入學考試,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個頭或作一個揖后,即可取得入學的資格。
私塾規(guī)模一般不大,收學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數(shù)人。
私塾對學生的入學年齡、學習內容及教學水平等,均無統(tǒng)一的要求和規(guī)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國古代通行的蒙養(yǎng)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以及《女兒經(jīng)》《教兒經(jīng)》《童蒙須知》等等,學生進一步則讀四書五經(jīng)、《古文觀止》等。
其教學內容以識字習字為主,還十分重視學詩作對。
私塾的教學時數(shù),一般因人因時而靈活掌握,可分為兩類:“短學”與“長學”。
教學時間短的稱為“短學”,一般是一至三個月不等,家長對這種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學生日后能識些字、能記賬、能寫對聯(lián)即可。
而“長學”每年農歷正月半開館,到冬月才散館,其“長”的含義,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齡也長,二是指學生學習的時間長,學習的內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學原則和方法,在蒙養(yǎng)教育階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養(yǎng)教育,強調蒙童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習慣。
如對蒙童的行為禮節(jié),像著衣、叉手、作揖、行路、視聽等都有嚴格的具體規(guī)定,為我國教育的傳統(tǒng)。
在教學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
講課時,先生正襟危坐,學生依次把書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聽先生圈點口哼,講畢,命學生復述。
其后學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讀。
凡先生規(guī)定朗讀之書,學生須一律背誦。
另外,私塾中體罰盛行,遇上粗心或調皮的學生,先生經(jīng)常揪學生的臉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四、對本文主題的分歧意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是什么
眾說紛紜。
就其主要分歧來說:一種意見認為,本文的主題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另一種意見認為,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1.主題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李何林認為:本篇的中心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教育,用樂園似的百草園生活來和陰森、冷酷、枯燥、陳腐的三味書屋相對比,一個是多么適合兒童心理,表現(xiàn)了兒童的廣闊的生活樂趣;一個是多么妨礙兒童身心的發(fā)展:像《論語》《幼學瓊林》《周易》《尚書》這些宣揚封建毒素的古書,艱深難懂,逼著學生死記硬背,不懂也不能問。
重點在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殘害兒童的身心發(fā)展,但百草園畢竟不是學校,不是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的課堂,不過是能引起兒童樂趣的地方,所以這不是寫兩個課堂。
作者寫這個私塾老先生,說“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這是傳言,并不是作者的看法。
作者的看法已滲透在全篇的敘述中:通過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動的對比;通過對這位老先生一面教學生死讀書、讀死書,一面自己在課堂上搖頭晃腦地欣賞無聊文章的描寫;特別是通過寫學生按規(guī)矩如何先拜孔子后拜他,魯迅如何抱著求知的渴望和仰慕的心情拿天真的問題去請教他,而碰了一鼻子灰……說明了他是一個體現(xiàn)孔孟之道的、不學無術的典型腐儒。
不過作者還不是把他寫得很兇。
他對學生也“大叫”“瞪眼”“怒斥”,偶爾也打“戒尺”“罰跪”,但這些都不常用。
對這位老先生,作者是用輕松幽默的筆調予以揭露。
這篇散文不僅寫景細致,且景中有情。
景是兒童心理的景,情是兒童心理的情,使讀者感到此情此景親切可愛:使人愛文中的景,更愛景中的情,更愛有這種天真感情的兒童,從而也就更憎惡奪去兒童“好景”的封建教育。
(選自李何林《北京市中學語文課本中十五篇魯迅作品的問題試答》,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雪步認為:“作者通過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兒童時代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寫,所表達的主題則是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從而表現(xiàn)了魯迅對封建社會及其教育制度的徹底否定。
” (選自山東師院聊城分院中文系、圖書館編《魯迅教學手冊》) 2.主題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張碩城)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思想,歷來的概括是:通過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和三味書屋里枯燥無味的生活相比,表現(xiàn)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的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損害。
這一概括,源于許欽文《語文課中魯迅作品的教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61年),為歷年來的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資料所沿襲。
筆者認為,這一概括的前半部分是正確的;后半部分則不符合作品實際,也不符合魯迅的創(chuàng)作本意。
這篇散文,沒有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意旨。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原題《舊事重提》之六)。
對于《朝花夕拾》全集的寫作緣起和本意,魯迅有過明確的說明。
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說道,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廈門這段時間寫的,在廣州編定。
其時正是魯迅生活中最輾轉流徙,心情最苦悶的時候。
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魯迅只能借回憶舊時的美好的事物,來排除目前的苦悶,尋一點“閑靜”,寄一絲安慰。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正是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樓上寫的,當時他“是被學者們擠出了集團之后”,只好借這樣一朵兒時的“小花”,來排遣寂寞。
這是一。
第二,《小引》還說明,原來集名是《舊事重提》,編定時,“我還替它改了一個名稱:《朝花夕拾》”。
這一改動,是為了更符合這組散文的內容實際。
因為,在苦悶失望中的魯迅,當時常?;貞浧饍簳r的故鄉(xiāng)的瓜果。
這組散文,正是浸透著兒時故鄉(xiāng)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魯迅書桌上的那盆“水橫枝”,樹葉青蔥得可愛。
所以魯迅把這美好的回憶散文,比做一組晨光里綻開的花朵。
拾來自賞、自慰,而并不是直接為了戰(zhàn)斗。
可以說,《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時代生活的戀歌,而不是投向敵人的投槍和匕首。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其中的一篇,它的創(chuàng)作思想不可能游離于《朝花夕拾》之外。
從作品的實際內容來看,也看不到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
首先,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前后描寫無法形成所謂“相比”或“對照”,它們在敘述格調上是渾然一體,前后一致的,不存在褒前貶后的問題。
百草園生活的描寫自不必說,是何等歡樂,天真。
三味書屋的生活描寫又何嘗不是這樣。
作者描寫剛到書屋時對里頭的陳設布置首先就充滿著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門”,“三味書屋”的大匾,“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的畫幅,那沒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儀式,對未脫孩提稚氣的魯迅,充滿著一種不同于百草園戲耍的新鮮感。
假如說,百草園是令人留戀的,那么進了三味書屋,則又使他的好奇心進入了一個新的天地。
當然,“何曰怪哉”之類的好奇,是不可能從先生口中或書上得到解答的,但作者寫到這些時,并不認為這是對兒童的束縛,只是說“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
并認為先生是一定懂得的,只不過不愿說。
接著,描寫了讀書生活中的樂趣。
“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人聲鼎沸”,“先生自己也念”,而他在念書時,“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
這些描寫,同樣是充滿著歡樂、天真的筆調,一種懷著成年人回顧兒童們放聲唱讀的樂趣,一種從老先生略帶迂腐的神態(tài)中品出的幽默,交織在文章之中,給人以歡樂、風趣的欣賞效果。
這里怎么看得出“枯燥無味”的氣息
哪里有批判或貶抑的格調呢
即使是寫到戒尺、罰跪這些封建師道的象征品時,作者也是以一種輕松的口吻寫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guī)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連續(xù)兩個“不常用”和一個“總不過”,還不足以反映出作者對三味書屋的態(tài)度嗎
至于寫到三味書屋后面也有一個小花園以及兒童們在園中的戲耍,寫到上課時偷偷在下面玩紙盔甲,畫畫兒,就同寫百草園歡樂生活更無二致。
直到文章結尾,作者還以自己在三味書屋中畫畫的成績而自豪,為這些畫兒的賣掉而惋惜,在這惋惜之中,我們不是也可以看出作者對三味書屋生活的留戀和依依之情嗎
從上述所舉的這些描寫筆調和內容來看,說作者是在批判三味書屋中的封建教育對兒童的束縛,實在有點離題萬里。
從作者對兩個人物的描寫中,我們也看不出褒貶對照的色彩。
長媽媽以她的慈愛和動人的故事,贏得了兒童魯迅的愛;先生則以他的品行“方正、質樸、博學”以及對學生的寬宥獲得了少年魯迅的崇敬。
文章是這樣描寫先生的:他對學生和藹,開始嚴厲,后來就好起來。
學生溜出花園去玩,并不是不可以,只是去的人“太多”“太久”,就不行了。
他不屑于回答“何曰怪哉”之類的怪題,但也不輕易體罰學生,在學生不聽話時,“普通總不過瞪幾眼”。
他有點舊書生的迂腐,但是,這并沒有給學生帶來一點惡感,更沒有在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恐懼的陰影。
因此,從作品對三味書屋先生的描寫中,也看不出作者有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
應該說,貫穿《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歡樂的回憶,是一顆天真調皮的童心,這就是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韻味美之所在。
依照某種主觀需要,凡持革命的文藝家的作品都必帶“火藥味”的偏見,憑空地把它附會為批判封建教育,把它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作為對照割裂開來,不僅破壞了這篇作品整體的和諧統(tǒng)一,也破壞了它的詩意。
因此,《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思想應該是: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美好生活的回憶,表現(xiàn)兒童熱愛自然,追求新鮮知識,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