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山上景色的句子
1、群山重重疊疊,像起大海一樣,雄偉壯觀。
2、遠(yuǎn)山近嶺迷迷茫茫目顧盼,千山萬壑之中像有無數(shù)只飛蛾翻飛抖動,天地頓時成了灰白色,山林的第一場雪悄無聲息地鋪天蓋地而來。
3、兩岸的山峰變化成各種有趣的姿態(tài):有時像飄灑的仙女,有時像持杖的老翁,有時像獻(xiàn)桃的猿猴,有時像脫韁的野馬。
4、群山都落在腳下,顯得空曠高遠(yuǎn),高得可以同月牙兒拉手,同太陽親臉。
5、鑲嵌在天邊的連綿起伏的山巒,在夕陽的照耀下反射出閃閃的金光,顯得分外壯麗,好像一幅美麗的圖畫。
6、大小冰山千姿百態(tài),潔凈的冰面像龜背一樣裂成美麗的紋理,卻并不破裂,冰面像鏡面一樣光滑透明,可照人影。
7、遠(yuǎn)處,奇山兀立,群山連亙,蒼翠峭拔,云遮霧繞。
8、南極的冰山,頂部平展展的,四面陡立,像刀劈似的整齊,顏色是藍(lán)幽幽的。
9、仰望天湖山,只見那嵯峨黛綠的群山,滿山蓊郁蔭翳的樹木與湛藍(lán)遼闊的天空,縹緲的幾縷云恰好構(gòu)成了一幅雅趣盎然的淡墨山水畫。
10、龍首巖拔地千尺,危峰兀立,怪石磷峋,一塊巨崖直立,另一塊橫斷其上,直插天池山腰,勢如蒼龍昂首,氣勢非凡。
11、俯瞰足下,白云迷漫,環(huán)視群峰,云霧繚繞,一個個山頂探出云霧外,似朵朵芙蓉出水。
12、烏龍山四面環(huán)水、孤峰兀立,山上樹木繁茂,翠竹成陰,山壁陡峭,江流澎湃。
13、影影綽綽的群山像是一個睡意未醒的仙女,披著蟬翼般的薄紗,脈脈含情,凝眸不語。
14、在陽光下,遠(yuǎn)山就像洗過一樣,歷歷在目,青翠欲滴,看上去好像離眼前近了許多,也陡峭了許多。
15、當(dāng)紅日的萬道金光照射到冰峰上的時候,像給銀光閃閃的冰峰戴上了黃金的桂冠。
16、路兩邊群山起伏,林海莽莽,在綠色的林海中間還點綴著一簇簇小黃花。
17、銀裝素裹的群山,登高遠(yuǎn)望,就像是大海被狂風(fēng)卷起的雪浪,蜿蜒起伏,一望無際。
18、其實,那山本身就富有神奇感:這邊的像鋒利的尖刀,那邊的像駝背的老人,再遠(yuǎn)一點兒便像含苞欲放的蓮花…… 19、遠(yuǎn)處,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山上綠樹成陰,又有花兒映襯,把整個山峰打扮得分外妖燒。
20、泰山,以“拔地通天之勢,擎手捧日之姿”巍然屹立在齊魯大地上,古人盛贊泰山“方古此山先得日,諸峰無雨亦生云”。
21、遠(yuǎn)遠(yuǎn)望去,整座雪峰好像一朵閃閃發(fā)光的雪蓮,不需要任何美麗的裝飾,它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個最完美的奇跡。
22、在這煙波浩渺的大海之中,屹立著一座山峰,它的形狀很像筆架,所以叫它“筆架山”。
23、泰山拔地而起,直沖云霄,恰如一個巨人,矗立在萬山之中,正深情地俯視著大地。
24、遠(yuǎn)山在云霧中若隱若現(xiàn),像調(diào)皮的孩子和你捉著迷藏。
25、仰望天臺,峰上云霧繚繞,山徑蜿蜒曲折,像一條彩帶從云間飄落下來,游人似一個個小白點,零零星星散布在彩帶上,緩緩地向上移動著。
26、巍峨的云峰上,霎時峭壁生輝;轉(zhuǎn)眼間,腳下山林云消霧散,滿山蒼翠,掩映著雕檐玲瓏的古代建筑群。
27、遠(yuǎn)望天山,山頂千年積雪,像一位久經(jīng)滄桑的白衣老人安詳?shù)嘏P在那里。
28、高矗云霄的博格達(dá)峰上,成年累月戴著白雪的“頭巾”,披著白雪的“大氅”,不管春夏秋冬,它總是一身潔白。
29、蒼山19座山峰連為一體,宛如一條蜿蜒盤旋的巨龍,環(huán)繞著整個大理,成了一座天然的“擋風(fēng)屏障”。
30、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雄偉山峰,有的像巨人,有的似駱駝,有的如駿馬,形態(tài)各異,險峻陡立。
31、當(dāng)?shù)巧蠘O頂,舉目四望時,那壯觀的景象使我血液沸騰,整座嶗山就像在霧里飄著一樣。
32、十渡的山雖沒有峨嵋的嬌姿、華山的險峻,也比不上泰山的挺拔、桂林山峰的奇異,但它卻有自己獨特的風(fēng)韻——樸實無華。
描寫山上景色的句子
1、沿著山路盤旋而上,一頭就鉆進(jìn)了綿延的大山。
依偎在大山的村莊,人跡罕見,顯得格外幽靜。
彎曲的路越走越長,當(dāng)?shù)搅撕0?00多米的高山處,只有一棟嶄新的教學(xué)樓孤獨而驕傲的矗立著,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在校園的上空迎風(fēng)飄揚。
2、紅葉似火的香山,以它特有的風(fēng)景吸引住了我。
站在山下向山上一望,嗬,恰似一朵朵晚霞灑落在山腰間,到處紅艷艷的一片。
我們踏上山路……登上山頂,向四下一看,紅葉樹這兒一片,那兒一片,又恰似給香山鋪上了一塊塊地毯。
3、廬山素以它的美麗和云霧聞名于世。
真有幸,我在五老峰上就親眼看到了那晨霧一般的云。
我坐在石凳上,偶一抬頭,呀
頭頂上竟有那么多云在飄動。
它們時而散得很快,被風(fēng)一吹,立即毫無規(guī)律地飛舞著,盤旋著;時而又抱得很緊,牢牢地簇?fù)碓谝黄穑螒{風(fēng)怎么吹也吹不開。
一瞬之間竟不知有多少變化。
我又轉(zhuǎn)過頭,遙望另一種云:它們自山谷裊裊騰起,又緩緩升起,始終是淡如煙,薄如紗,卻不會讓風(fēng)吹散。
4、大山的景色真優(yōu)美。
小草碧綠碧綠的,郁郁蔥蔥,放眼望去整整齊齊。
小草在微風(fēng)的吹拂下,扭動著柔弱的身子,向我展示她那優(yōu)美的舞姿。
小草簇?fù)碓谝黄鹣胍粡埲彳浀拇?,躺在上面,舒服極了,還有蛐蛐的叫聲伴隨著我,時不時的還有小蟲子跳到你身上,真是好不愜意。
5、溪流中總是夾雜著一沉一浮的桃花,那是從桃花谷流來的。
花瓣浮在水面,像一只只小小的船兒隨水漂去。
那高大的松樹,長著巨大的樹冠,和它的兄弟們,來美化這山,這水,他們是這里的衛(wèi)兵,忠誠守護(hù)著這片純凈的土地。
6、站在黃山腳下,凝神抬望,但見峰巒起伏,重疊環(huán)繞,山路蜿蜒深邃,漫山紅葉,織就了深秋的彩錦。
靜立半坡,倚在古老的松下,只覺自然造物博大,人是那樣的低矮渺小。
長城半山腰景色描寫
[編輯本段]譯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jì)水向東流去。
南面向陽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陰山谷中的水流進(jìn)濟(jì)水。
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長城。
最高的日觀峰位于長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里出發(fā),冒著風(fēng)雪,經(jīng)過齊河縣、長清縣,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過長城的界限,到達(dá)泰安。
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
行走四十五里遠(yuǎn),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臺階,共有七千多級。
泰山正南面有三條山谷,當(dāng)中那條山谷的水環(huán)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huán)水。
我開始沿著中間這條山谷往里走。
道路不到一半,翻過中嶺,再沿著西邊的那條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頂巔。
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邊的山谷進(jìn)入,道路中有座天門。
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
現(xiàn)在經(jīng)過的中嶺和山頂,像門檻一樣阻擋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稱它為“天門”。
一路上大霧迷漫、冰凍溜滑,石板石階幾乎無法攀登。
等到已經(jīng)登上山頂,只見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蓋,明亮的雪光照耀著南邊的天空。
遠(yuǎn)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象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又象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時,我和朱孝純坐在日觀亭上,等著看日出。
這時大風(fēng)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
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云霧迷漫,依稀可見云中幾十個小白點象“五木”骰子一樣立在那里,都是遠(yuǎn)山。
天邊云彩上有一線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
太陽升起來了,純正的紅色象朱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
有人說,那就是東海。
回首觀望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有,紫紅、淡白,各種深淺不同的顏色,又都象彎腰曲背的樣子。
日觀亭西面有一座東岳大帝廟,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廟。
皇帝的行宮就在碧霞元君廟的東面,這天看見途中路兩旁刻寫的石碑,是從唐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滅不清了。
至于偏僻不在路邊的石碑,都沒來得及去看。
山上石頭多,泥土少。
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圓形的。
雜樹很少,多是松樹,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里,樹頂是平的。
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溪水,也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
日觀峰附近幾里以內(nèi)沒有什么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
桐城姚鼐記述。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清代詩人,桐城人。
人稱惜抱先生,官至刑部郎中、記名御史。
歷主江寧、揚州等地書院,凡四十年。
伯父姚范授以經(jīng)文,又從劉大櫆學(xué)習(xí)古文,為“桐城派”主要作家。
主張文章必須以“考據(jù)”、“詞章”為手段,以闡揚儒家的“義理”,并以陽剛、陰柔區(qū)別文章的風(fēng)格。
又發(fā)展劉大擬古主張,提倡從模擬古文的“格律聲色”入手,進(jìn)而模擬其“神理氣味”。
所作多為書序、碑傳之屬,大抵以程朱理學(xué)為依歸。
所著有《惜抱軒全集》,并選有《古文辭類纂》、《五七言今體詩鈔》。
清乾隆28年進(jìn)士,曾參與編修《四庫全書》。
姚鼐治學(xué)以經(jīng)為主,兼及子,史,詩文,作品多為詩序,碑傳之類。
他的散文簡潔精練,溫潤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強(qiáng),是桐城派中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
桐城派的文章,內(nèi)容多是宣傳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學(xué),語言力求簡明達(dá)意,條理清晰,“清真儒雅”。
桐城派古文之傳,自方苞以文章稱海內(nèi),上接震川,同邑劉大櫆繼之益振,傳至姚鼐則集大成。
因此有“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風(fēng)作韻,南極湘桂,北被燕趙”之說。
此文是作者同友人泰安知府朱孝純游覽泰山之后所寫的一篇游記。
作者重點描述日觀峰日出的奇特景象。
通過對山,水,雪,霧,日光,城廓的描寫,勾畫出一幅壯麗,幽美的山水畫,創(chuàng)設(shè)了一個奇妙的藝術(shù)境界。
作者把對祖國山河贊美之情又?jǐn)U展為對歷史的回顧,寫日觀峰附近的祠廟行宮,岱祠,碧霞元君祠,寥寥幾筆,給讀者以高山,景奇,勝跡多的印象。
此文脈絡(luò)清晰,繁簡適度,比喻巧妙,用詞確切。
具有桐城派散文“雅潔”的特點。
[編輯本段]重要詞解 其陰,濟(jì)水東流。
陰(山的北面河的南面)陽(山的南面河的北面) 當(dāng)其南北分者 當(dāng)(在,正在) 自京師乘風(fēng)雪 乘(趁著,引申為冒著) 道皆砌石為磴 為(作為) 其級七千有余 余(整數(shù)后表不定余數(shù)) 崖限當(dāng)?shù)勒?當(dāng)(占著,擋著) 及既上 及(等到……時) 蒼山負(fù)雪 負(fù)(背) 明燭天南 明(照亮) 亭東自足下皆云漫 漫(彌漫) 極天云一線異色 極(盡頭極點)云(云朵)異(奇特的,與眾不同的) 或得日或否 得(獲得) 其遠(yuǎn)古刻盡漫失 遠(yuǎn)(久遠(yuǎn),指時間漫長) 漫(不可辨認(rèn)) 僻不當(dāng)?shù)勒?當(dāng)(面對對著) 皆不及往 及(趕得上) 多平方 方(方形) 少雜樹 少(數(shù)量小不多) 生石罅 生(草木生長,長出) 世皆謂之天門云 云(句末語氣詞) [編輯本段]有關(guān)字詞句 1.“陽”和“陰” 這是一對相反的概念。
古代很多事情都分陰陽,用陰陽來解釋萬物,如天地、日月、山水、晝夜、男女以至臟腑、氣血等。
古代文學(xué)作品中,用陰陽來說山水很常見。
本課“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jì)水東流”,其中的陽、陰分別指泰山的南面和北面,是在說山。
初中學(xué)過的《愚公移山》中有“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這個“陰”說的是水,指漢水的南面。
2.“乘風(fēng)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
” 這一句用了“乘”“歷”“穿”“越”四個動詞,“風(fēng)雪”言“乘”,好像風(fēng)雪隨作者駕馭,比“冒”“頂”多一份主動;河言“歷”,山谷言“穿”,城墻言“越”,不僅符合描寫對象的特點,準(zhǔn)確生動,而且富于變化,筆墨傳神。
幾個短句,幾個動詞,使我們仿佛看到作者頂風(fēng)冒雪、風(fēng)塵仆仆、不遠(yuǎn)萬里趕來登山的迫切神情。
3.比喻和擬人的運用 本文有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手法,各具特點。
“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
”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
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fù)著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
進(jìn)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這是在山頂上遠(yuǎn)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
作者縱目遠(yuǎn)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
“半山居霧”,不僅把動態(tài)的物寫成靜態(tài),使人感受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shè)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或得日,或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態(tài)卻是相同的,所謂“皆若僂”。
這一比喻,寫出了西南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動。
[編輯本段] 寫作特點 抓住特征巧妙烘托。
本文描寫景物很少直接寫出,而是采用側(cè)面烘托的辦法。
例如寫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級七千有余”暗暗點出,然后借山頂俯視所見“半山居霧”和在日觀亭時“足下皆云漫”的圖景從側(cè)面加以烘托。
又如寫雪,除“冰雪”“雪與人膝齊”等正面描寫外,又以“明燭天南”“白若”“絳皓駁色”等作側(cè)面烘托,給人以想像,又生動有趣。
語言簡潔、生動。
這篇文章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卻充分表現(xiàn)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比如從京師到泰安,只用“自京師乘風(fēng)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簡潔生動地點出了季節(jié)、路程,并照應(yīng)了第一段的古長城。
又如寫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不僅簡潔,而且生動形象。
最后一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最能體現(xiàn)這個特點,寥寥幾句,就把它的多石、多松、冰雪覆蓋的景色描寫出來了。
[編輯本段]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記,敘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
文章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jìn)行,同時穿插對泰山特點的記述和對所見景觀的描繪。
全文共有五段。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
作者采用由“面”到“線”再到“點”的寫法:先寫汶水和濟(jì)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兩水的分界線——古長城,是“線”;然后以古長城作為參照物,點明泰山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是“點”。
這個“點”,為下文敘述登山路線和觀日出作好了鋪墊。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jīng)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dá)山頂后所見的景象。
這是本文敘寫的重點之一。
先寫由京師到泰安,點明游覽的時間和節(jié)令;再寫由山麓到山頂,詳細(xì)記述路程的遠(yuǎn)近、山路的石級、經(jīng)由的路線、古人登山的情況以及相關(guān)的一些地理知識;最后寫到達(dá)山頂后所見的景象,由遠(yuǎn)及近、由上而下地寫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渾和壯闊。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是文章的又一個描寫重點。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給讀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畫面。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先以日觀峰為參照物寫其周圍的高山建筑群,再寫返回途中所見道中石刻,表現(xiàn)了泰山的古老風(fēng)貌。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這是作者游山之后對泰山的總體印象。
以“雪與人膝齊”結(jié)束,給讀者留下想像的余地。
【賞析】 作者:肖旭 清代的散文和小說、戲劇相比,未免遜色,但也有大家,不乏佳作。
清代散文流派不如明代繁多,最大流派“桐城派”。
因這派主要作家方苞、劉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
桐城派創(chuàng)始于清初,延續(xù)到清末,它有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論,主張學(xué)習(xí)《左傳》、《史記》、唐宋八大家古文,講究“義法”。
所謂“義”,就是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
桐城派所提倡的思想內(nèi)容,主要是儒家的一套封建倫理道德。
所謂“法”,是指文章的結(jié)構(gòu)和語言的雅潔。
這套要求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的寫作理論,使人容易執(zhí)法遵循,所以有影響。
在寫作實踐上,他們務(wù)求材料,語言簡明,以闡明中心為原則,文章風(fēng)格是簡潔有余,生動鮮明不足。
他們的創(chuàng)作取得一定成績,有一些好的作品為人傳誦。
(“桐城派”創(chuàng)始人方苞因“南山集”文字獄牽連被捕,關(guān)在刑部監(jiān)獄。
他目睹身受了監(jiān)獄里的種種黑幕,名篇《獄中雜記》以大量的事實,栩栩如生的描寫,揭露了監(jiān)獄中官吏貪贓枉法、壞人逍遙法外,無辜者負(fù)屈含冤的真相,抨擊了司法部門的罪惡與黑暗。
他的《左忠毅公逸事》記敘了明末東林黨成員左光斗生前的逸事,以史可法為陪襯,把左光斗以國事為重,不計較個人生榮辱的可貴品質(zhì)寫得慷慨激昂、情真動人。
在桐城派作家中,方苞的文章比較深刻,能反映復(fù)雜的生活和社會的真實面貌。
這個流派除了有明確的理論和一定的創(chuàng)作實績外,作家和追隨作家眾多,因此,在清代文壇上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
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
他有室名惜抱軒,學(xué)者稱他為惜抱先生。
他少時家貧而體弱多病,學(xué)習(xí)刻苦。
乾隆二十八年(1765)中進(jìn)士,歷任山東、湖南副考官。
《四庫全書》館開,任纂修員。
不久,請病假辭官還鄉(xiāng),先后主講梅花、鐘山、紫陽等書院,達(dá)四十余年,所到之處,土子都以能入他門為榮幸。
他為了宣揚桐城派主張,使青年便于學(xué)習(xí)古文,選輯了《古文辭類纂》七十四卷,選文七百余篇。
這是現(xiàn)代流傳廣,影響較深的一部古文選本。
姚鼐少年時隨伯父姚范學(xué)習(xí)經(jīng)學(xué),以姚范好友劉大櫆為師,學(xué)習(xí)古文,深受其影響。
他發(fā)展了方苞、劉大櫆的理論,提出文章要義理、考據(jù)、詞章三者并重。
在學(xué)習(xí)方法上,主張多讀多做,要從摹仿到自我脫化。
姚鼐完成了桐城派完整的理論體系,使這個派別真正發(fā)展成為一個重要的古文流派,他是散文史上一位有較大影響的作家。
由于生活經(jīng)驗所限,他的散文內(nèi)容較貧乏,偏重形式,寫景文章成就高。
作品有《惜抱軒詩文集》、《九經(jīng)說》等。
公元1774年冬,姚鼐游泰山后寫了《登泰山記》,這是他最著名的一篇文章,也是我國文學(xué)史上膾炙人口的游記佳作。
經(jīng)作者精心剪裁,全文不足五百字,卻包含了很大容量。
介紹了泰山,敘說了登山經(jīng)過,描寫了泰山夕照和日出佳景,綜述了名勝古跡。
文章既再現(xiàn)了隆冬時節(jié)泰山的壯麗景色,又抒發(fā)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贊頌之情。
全文共四部分。
開頭即寫泰山,這第一部分介紹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形勢,用筆概括卻頗耐玩味。
作者開章寫道:“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jì)水東流。
”這一筆把山和水聯(lián)系起來了。
你看:泰山卓立不群,直逼云端,山南一條汶水向西流去,山北一條濟(jì)水向東流去。
這水繞山流,山水相映是泰山的特點。
“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jì)”的兩個“皆”字,頓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兩條河鋪開成面寫去,點出了山南山北眾多支流縱橫交叉、終歸一河的景色。
橫亙在陽谷與陰谷分界處的古長城給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
高高聳立的日觀峰突出了山勢的高峻挺拔,又為下面觀日出的主要活動埋下伏筆。
作者用粗筆寫出了山、水,古長城,日觀峰幾樣景色,勾畫了泰山有層次,有色彩,動靜交織的總貌。
簡略的輪廓勾勒,線條清楚,給讀者留下了大量聯(lián)系,想象的余地。
第二段為第二部分,寫登山的路線和山巔觀晚照。
分三層。
從“余以乾隆”到“至于泰安”是第一層,寫作者來泰山的時間和路線。
這層和主題關(guān)系不大,但必須交代,所以,作者作了簡括介紹。
寫自己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動身,冒著風(fēng)雪,經(jīng)過齊河、長清縣,穿過泰山西北部的山谷,越過長城,來到泰安。
這次旅游路途遙遠(yuǎn),行程并非一日,作者卻用了不足30字作交代。
他選用了精確的詞語,用承前省略主語“余”的短小句子,突出了動作和地點,把旅程路線一氣貫下,簡練傳神。
幾個動詞用得很好——“乘風(fēng)雪”的“乘”字,從人身不由己,只能隨風(fēng)雪而行的動作里,渲染了風(fēng)狂雪緊的隆冬景象和風(fēng)雪的巨大威力。
“自”、“歷”、“穿”、“越”、“至于”幾個動詞蟬聯(lián)而下,既吻合描寫對象,又充分表現(xiàn)了旅途的艱苦、活畫出了作者風(fēng)塵仆仆的神態(tài),寫出了他急于登泰山的濃厚游興,真是一字一圖,字精意工。
從“是月丁未”到“磴幾不可登”是第二層,寫登臨泰山的路線。
頭兩句干凈利索地交待了登山時間——十二月二十八日,同游者——知府朱孝純;出發(fā)地點——南面的山腳。
關(guān)于登山過程,先總寫后分?jǐn)ⅰ?/p>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共級七千有余”三句,從四十五里的山道,七千余階石砌臺階,總寫了登山過程。
而山勢高拔,道路漫長,登山難險,興致勃勃諸多內(nèi)容盡寓于此中了。
從“泰山正南面有三谷”開始,由三谷引出登山路線。
“中谷繞泰安城下”的“谷”為谷水。
姚鼐、朱孝純開始沿著中間山谷進(jìn)山,走了一小半,越過中嶺,再沿著西邊的山谷走,他們就到了山巔。
作者清楚地敘述了自己登山的具體路線,接著又?jǐn)⒄f了古時的登山路線是沿著東邊的山谷進(jìn)去,他走的不是這條路線,作者交代了自己登山和古人登山路線有異。
在寫古今不同登山路線上,作者注意了避平板、講變化。
寫自己登山,純寫路線,“始循”、“越”、“復(fù)循”、“遂至”等詞,十分明確,敘說很清楚。
寫古時路線時,把重點放在介紹有關(guān)的地理知識上;東邊山谷的路上有個天門,東邊山谷的水(“東谷者”)古時候叫天門溪水,今天所經(jīng)過的中嶺以及到了山頂上凡是有高高山崖橫在路上的地方,大家都稱為天門。
這些知識隨手帶出,非常自然,給讀者增加了地理知識,有確鑿可靠之長,無考據(jù)繁冗之感。
最后兩句“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從云霧障目和冰滑難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艱險,把風(fēng)雪中登山的特點進(jìn)一步明朗了。
這兩句所見所感應(yīng)貫串于整個登山過程中,作者在段末總提—句。
姚鼐乘風(fēng)雪來泰安,乘風(fēng)雪登泰山,真是樂而不知其苦。
這段余下的部分是第三層,寫姚鼐等到了泰山之巔,看到青山上馱著白雪,白雪明亮地照耀著南方的天空。
他們極目遠(yuǎn)眺,只見夕陽照著城郭汶水,徂徠山,懸色美奶畫,而山間停留著的云霧像帶子一樣。
作者用最經(jīng)濟(jì)的筆墨描繪的泰山夕照圖,景色逼真,意境開闊,有風(fēng)雪初霽的光輝,有晚日照城郭山水的美景,還有那“半山居霧若帶然”。
這一句是神來之筆,它使這幅雪山晚晴圖神采頓現(xiàn),寫出了泰山安祥、明媚,肅穆中有溫柔飄逸美的特殊風(fēng)韻,這一筆給整個畫面以無限的生機(jī)和情趣。
作者寫景攝取了大自然的靈魂,達(dá)到神真,不愧為寫景的高手。
這夕照圖是第二部分的重點。
在日觀亭觀日出,是作者此行的主要活動,所以單列一段,著力描寫。
第三段即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點,寫在日觀亭所見的日出前后的景象。
“十二月二十九日,五更時分,姚鼐與子穎坐在日觀亭里,等待日出。
這時,大風(fēng)刮起山上積雪撲打在臉上,亭子以東從山腳下起都是云霧彌漫著。
”作者寫日出,先造聲勢,用五更時分的風(fēng)雪交加、云霧彌漫來襯托日出景象的瑰麗引入,接著寫日出。
日出景色在有限的時間里呈現(xiàn)出千姿百態(tài)的變化,極難狀寫。
作者能捕捉到急速變幻中的景色特點,依次寫出日出景象的絢麗多彩。
太陽出來前是,“稍見云中白若樗蒲數(shù)十立者,山也。
”作者從山巔向下俯視,眾山如骰子,這是從對面落筆寫出日觀亭位于最高處。
“白”字寫出了白雪覆蓋群山的概貌。
“稍見”呼應(yīng)了“五鼓”,說明天色尚暗,一切景象還不清晰,只是朦朧可辨。
這太陽未出的昏暗景象對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
太陽將出時的景色是“極天,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
”這是說,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線云層,顯現(xiàn)出奇異的顏色.霎時間成為五彩繽紛。
這時夜色已退,晨曦初蔬太陽的形體未現(xiàn),光芒已可見。
很快這一線異色不斷擴(kuò)張、變幻,成五彩紛呈。
天宇散綺鋪錦,一派燦爛奪目。
這滿天霞光的背景為噴薄欲出的太陽蓄足了勢。
太陽出來時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或曰,此東海也。
”這幾句描寫了太:陽正出來,赤紅赤紅的象丹砂一樣,下面有幌動著的紅光承托著。
有人說,這就是東海。
作者沒有寫紅云幻成半圓形,以極快速度躍出海面的景象,只用如丹砂一般紅的色彩,寫出朝陽的無限生氣和令天地一變的力量。
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輝映,一片紅艷艷,海浪翻滾,紅波搖動,猶如承托著太陽一般。
這富有想象力的描寫,把太陽躍動而雄渾的形象表現(xiàn)得氣勢磅礴,奔放豪邁,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
作者精筆細(xì)繪了太陽的形象后,就從日觀峰以西的群山景象著筆,描寫日出后的景色,“回視日觀以西諸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這是說群山中有的山得到陽光照射,呈紅色,有的得不到陽光照射,現(xiàn)白色。
這兩種顏色錯雜相問。
所有的山峰都像彎著腰一樣。
作者用群山的外圍形象進(jìn)一步開拓太陽這個中心形象,紅白雜間的山景渲染了日上后的遼闊境界,表現(xiàn)了太陽的效果。
群山“皆若僂”的想象里,帶有作者的主觀感受成分,這些山也和作者一樣,被日出的壯景所陶醉折服了。
這一部分描寫,色彩鮮明,形象生動,動靜俱觀,把太陽未出、將出,正出,出后的一系列連續(xù)畫面描繪出來了,再現(xiàn)了日出前后瞬息萬變的奇幻景色。
晚照固然媚麗動人,但日出更壯美,更有氣勢,更激發(fā)人向上。
這是自然景物本身在對比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豐富含義,也是作者所以要長途跋涉、頂風(fēng)冒雪登臨泰山一睹日出的原因吧。
文章的最后兩段是第四部分,寫泰山的名勝古跡和景色特點。
前一段寫名勝古跡,泰山上的名勝古跡很多,為我國名山之首,作者只選了日觀亭附近的一些古跡,加以簡要記敘。
寫時,以日觀亭為中心,把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的方位記敘得清清楚楚,構(gòu)成了以日觀峰為中心的一組風(fēng)景圖。
這些古跡的簡介,突出了日觀峰自古以來就是泰山的重要游覽勝地,游人甚眾,周圍的古跡也隨之而起。
關(guān)于石刻記得較多,作者說這一天(即觀日出的十二月二十九日)看見路上的各種石刻,都是從唐顯慶以來的,那些更古的碑石都模糊不清了。
另外一些比較偏僻不在路上的石碑,都來不及看。
在石碑部分的描寫中作者是以有限的露景寫出無限的藏景。
“慢失”概說了石碑的磨滅缺損,包含了種種不同情況和無盡的具體內(nèi)容。
“僻不當(dāng)?shù)勒摺卑褵o數(shù)石刻于不言中表達(dá)出來。
這些記敘言簡意豐,體現(xiàn)了桐城派的風(fēng)格特點。
第四部分的后一段從作者游蹤所及,綜合敘述泰山景色的特點。
說泰山上多石頭,少泥土。
石頭是青黑色的,大多是方的,圓的少。
山上雜樹少,松樹多,生長在石縫里,都是平頂松。
到處是冰雪,沒有瀑布,沒有鳥獸的聲音和痕跡。
靠近日觀亭幾里內(nèi)沒有樹,而雪深得與人的膝蓋相齊。
這段文字,前幾句扣住“多”和“少”這組反義詞,寫出泰山的三多三少:多石,石多平方狀,多松樹,少土,石少圓狀,樹少雜樹。
在三多三少的醒目排列中,著重寫了山石的蒼黑顏色和平方形狀,著重寫了松樹生于石縫之中和平頂?shù)臓蠲病?/p>
這樣,用短句寫出了鮮明形象,突出泰山蒼勁峻峭的面貌。
后幾句,以“無”字組成的短句,突出了泰山無瀑布,無鳥獸蹤跡與聲音,數(shù)里內(nèi)無樹,只有冰封雪飄的深冬景象。
這一部分,以概述和歸納的寫法,寫出泰山的一些古跡和景色特點,這是對泰山全貌的必要補充。
作者工于結(jié)局,結(jié)句“雪與人膝齊”,把作者在深雪中邁步賞景的形象與風(fēng)雪彌漫的泰山形象融為一體,煞住全篇,收得似盡而不盡,給人留下的印象既是完整的又是大有回味的余地,讀者盡可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去補充體味此中境界,作藝術(shù)的再創(chuàng)造。
最后一句“桐城姚鼐記”,交代作者,這是游記常見的格式。
《登泰山記》洋溢著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贊頌之情。
文中泰山那雄偉多姿的景色,美不勝言,使人心曠神怡,作者不顧條件惡劣,克服種種困難,登山一覽的高昂情緒也很感人。
在姚鼐筆下,隆冬時節(jié)風(fēng)雪彌漫的泰山優(yōu)美絢麗,毫無冷落蕭條之感,游覽者頂風(fēng)冒雪,豪情滿紙,胸襟開闊,既無孤芳自賞的清高寄托,也沒有“獨釣寒江雪”的凄楚孤寂情懷。
文章的基凋積極、樂觀、豪邁,使人讀了不僅能欣賞到自然的美,也多少能領(lǐng)略一些人生的真諦。
古代游記散文能收到這樣的效果,是很可貴的。
《登泰山記》的寫作技巧是高超的。
首先,結(jié)構(gòu)“言有序”,章法嚴(yán)明。
全文由介紹泰山到記敘登泰山經(jīng)過,進(jìn)而描寫登泰山所見之景,圍繞泰山逐層推進(jìn),井然有序。
作者猶如一個訓(xùn)練有素的導(dǎo)游,先向大家介紹游覽地點的概貌,使人對它有總印象,然后帶領(lǐng)大家登山觀景。
途中,說古道今,介紹有關(guān)地理知識,發(fā)表對泰山景色的看法。
全文除第一段以時間為順序外,以游者行蹤為線索,寫清了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轉(zhuǎn)換,有條不紊,前后呼應(yīng),作者很好地實踐了“言有序”的寫作理論。
其次,文章剪裁得體,重點突出。
本文的重點是寫景。
介紹泰山,簡略處理,寫旅游情況,一筆帶過后,作者筆墨立即深入中心寫游覽泰山,很快展開了重點部分的記敘。
寫景的中心是寫觀日出,作者是如何突出這個全文的重點的呢
一是寫夕照圖和名勝古跡,惜墨如金,略作勾勒點染,對日出著墨較多,以示突出。
在寫幾樣景物中,詳略分明,安排合理。
二是在寫日出時,把從二十八日觀晚照后到二十九日的再度登山一段經(jīng)過,一概略去不提,整個第三段純寫日出情況,非常鮮明突出。
本文在剪裁上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的深厚功力和桐城派的風(fēng)格特點。
《登泰山記》的語言簡潔而形象。
全文450多字,寫盡了泰山景色的多姿及作者的豪興,做到了篇無冗句,句無冗字。
全篇以短句為主,適當(dāng)夾用長句,達(dá)到簡潔爽朗而不局促,明確形象卻不呆板。
作者用字精妙,狀物傳神。
“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兩句,寫泰山夕照,神形俱真。
前一句用擬人法寫出了雪之厚,“負(fù)”字用得神奇,寫出了山有坡度、層次,遠(yuǎn)望如人之脊梁。
積雪甚厚,山如不勝負(fù)重,寫出了積雪的深厚感。
“燭”字名詞動用,形象地寫出了雪光的晶瑩明亮。
“居霧若帶然”設(shè)喻頗新,把半山云霧寫活了。
“居”字寫出了山腰間的云霧不斷簇?fù)?、流動而又基本凝聚成形的動態(tài),使景物有生命地跳動于紙上,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寫出小雪后描寫山腰景色的語句(濟(jì)南的冬天)
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描寫泰山景色的好句子
一:在泰山頂上觀云海玉盤簡直是一奇特仙境。
夏天,雨后初晴,大量水蒸氣蒸發(fā)上升,加之夏季從海上吹來的暖溫空氣被高壓氣流控制在海拔米左右的高度時,如果無風(fēng),在頂上就會看見白云平鋪萬里,猶如一個巨大的玉盤懸浮在天地之間。
遠(yuǎn)處的群山全被云霧吞沒,只有幾座山頭露出云端;近處游人踏云駕霧,仿佛來到了天外。
微風(fēng)吹來,云海浮波,諸峰時隱時現(xiàn),像不可捉摸的仙島,風(fēng)大了,玉盤便化為巨龍,上下飛騰,倒海翻江。
二:太陽的光芒照在我們的臉上身上,頓時全身暖和起來。
現(xiàn)在我看清了,太陽是從山的頂上跳出來的。
太陽離開山頂慢慢上升,頓時霞光萬道,好像天空也被燃燒起來了,真漂亮
白云在山間飄蕩,遠(yuǎn)處群山的峰頂在云間時隱時現(xiàn),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
而我們所在的山峰和大地都穿上金色的大衣,一切清新亮麗。
三:果然,一個金黃的亮點從群霞中倏地跳躍出來,燃亮了云端,與朝霞融在一起,仿佛它就是從那霞光中衍生的,那般輪廓分明,金光熠熠,黯淡了一切事物,透徹著亙古的氣概,燃人之雄心壯志。
從前只是聽聞泰山日出的宏麗,不想真正見到后,還是被震懾住。
它耀武揚威般地踩著云霞緩緩攀登,與天齊肩,當(dāng)真是榮耀秋菊,華茂春松。
四:在玉皇頂上空,我看見一片瀑布,飛流直下,像一條條銀色的巨龍。
可是一會兒就不見了。
爸爸告訴我說:“那是海市蜃樓。
你看,那云海,白茫茫一片,再配上一半黃昏,顯得更加壯觀,更加美麗了。
”五:在天街上往下望,爬山的人們就像一只只小螞蟻。
我終于看到泰山的所有的景色,白云就在我的腳下,泰山真美啊
我仿佛自己就像一個美麗的仙女飛舞于白云之間,真是令人引起無限遐想,心曠神怡
六:泰山那繼而天空的云朵,赤紫交輝,瞬息萬變,有的象萬馬奔馳,有的象神牛角斗,有的象鳳凰展翅,有的象孔雀開屏……但見滿天彩霞與地平線上的茫茫云海融為一體,猶如巨幅油畫從天而降。
云霞霧靄相映,嵐光寶氣閃爍。
浮扁耀金的海面上,日輪掀開了云幕,撩起了霞帳,披著五彩霓裳,像一個飄蕩著的宮燈,冉冉升起在天際。
七:走在臺階的兩邊,看著參天大樹,密密麻麻的叢林,碧綠而又嫩綠的小草鋪滿了大地,五顏六色的花兒長在草地上給草地加上了漂亮的衣服。
當(dāng)我們爬上山頂?shù)臅r候,放眼望去真是一片綠色的海洋,一覽眾山小啊
八:在泰山頂上看黃河金帶更是一道奇觀。
黃河金帶--新霽無塵夕陽西下時,舉目遠(yuǎn)眺,在泰山的西北邊,層層峰巒的盡頭,還可看到黃河似一條金色的飄帶閃閃發(fā)光;或是河水反射到天空造成蜃景,均叫“黃河金帶”。
它波光鱗鱗,銀光閃爍,黃白相間,如同金銀鋪就,從西南至東北,一直伸向天地交界處。
清代詩人袁枚在《登泰山詩》中對黃河金帶描寫生動而傳神:“一條黃水似衣帶,穿破世間通銀河”。
九:在泰山頂上看日出真是壯觀而動人心弦,隨著旭日發(fā)出的第一縷曙光撕破黎明前的黑暗,從而使東方天幕由漆黑而逐漸轉(zhuǎn)為魚肚白紅色,直至耀眼的金黃,噴射出萬道霞光,最后,一輪火球躍出水面,騰空而起,整個過程象一個技藝高超的魔術(shù)師,在瞬息間變幻出千萬種多姿多彩的畫面,令人嘆為觀止。
十:在山頂,四處一望,一切盡在眼底。
山下的水庫像一面鏡子,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
樹木像小草,人群像甲蟲,房屋像鳥籠,就連寬闊的馬路也像條銀白色的帶子。
在山頂上,風(fēng)云升至足下,看山里,山風(fēng)呼嘯,濃霧彌漫,好似墜入混沌世界,像處于仙境一般,能看到云海奇景。
晴天時,還能看到黃河金帶,晚霞夕照。
當(dāng)然要看到這四大奇觀必須在泰山上多住幾日或勤來泰山游覽。
十一:古樸典雅的古代建筑一個接一個,隨時進(jìn)入你的眼簾。
從岱宗坊向上便是王母池紅日萬仙樓,再向上是中天門玉皇頂?shù)让麆俟袍E,數(shù)不勝數(shù)。
愛好書法的文人看到歷代騷人墨客留下的佳句,更是留戀不舍。
十二:在泰山頂上看晚霞夕照更是變化多端。
當(dāng)雨過天晴,天高氣爽,夕陽西下的時候,若漫步泰山極頂,仰望西天:朵朵殘云如峰似巒,一道道金光穿云破霧,直瀉人間。
在夕陽的映照下,云峰之上均鑲嵌著一層金燦燦的亮邊,閃爍著奇珍異寶般的光輝。
十三:到了十八盤更是陡峭好似“天梯”啊
不得已我們買了一根拐杖一步一步往上走。
石梯兩邊的郁郁蒼蒼的樹木就像一個個穿著軍裝的戰(zhàn)士守衛(wèi)著泰山。
走到了沒有梯子的地方,我仰頭一看上面寫著“南天門”三個大字。
我們又走了一段路終于到了玉頂峰,一塊巨石上寫著“五岳獨尊”四個大字真有帝王風(fēng)范。
十四:回首望我們走過的路,還真是挺長,晚上未細(xì)看,現(xiàn)在回首仰瞻,蔥蘢草木掩于山間,懸崖峭壁,像是被劈出來的,透著粗獷與危聳。
現(xiàn)在的游人大多是下山的了,表妹指著遠(yuǎn)處,沖我狡黠地眨眨眼睛,遠(yuǎn)方的最高一嶺上,有游龍一般蜿蜒曲折的陡路盤著。
十五:盤旋曲折的山路像一架云梯展現(xiàn)在面前,特別是十八盤直下,幾乎是度。
上面的人像站在頭上,下面的人踩在腳下,路旁有野花萬紫千紅,各具特色,散發(fā)出醉人的芳香。
十六:十八盤是泰山最險的一條山路,共有石階余級,兩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盤路鑲嵌其中,遠(yuǎn)遠(yuǎn)望去,恰似天門云梯。
泰山之雄偉,盡在十八盤;泰山之壯美,盡在攀登中
泰山之奇觀,盡在泰山頂。
我們登上泰山頂,舉目遠(yuǎn)眺,只見山外有山,景外有景,無限風(fēng)光,攝人心魄。
描寫泰山的句子1、挺拔天地,粲然四季,垂范千古,啟迪萬物。
這是山給予我的厚重酬報。
我對于門前的山,仿佛讀懂了李白與敬亭山,產(chǎn)生了“相看兩不厭”的情感。
2、大山黑蒼蒼沒邊沒沿,刀削斧砍般的崖頭頂天立地。
3、再沒有比春雨洗浴后的青山更迷人了,整個山坡,都是蒼翠欲滴的濃綠,沒來得散盡的霧氣像淡雅絲綢,一縷縷地纏在它的腰間,陽光把每片葉子上的雨滴,都變成了五彩的珍珠。
4、在玉皇頂上空,我看見一片瀑布,飛流直下,像一條條銀色的巨龍。
可是一會兒就不見了。
爸爸告訴我說:“那是海市蜃樓。
你看,那云海,白茫茫一片,再配上一半黃昏,顯得更加壯觀,更加美麗了。
”5、晨曦初照, 而山像含羞的少女,若隱若現(xiàn),日落西山,余光橫照。
6、泰山腳下有無數(shù)座名橋,如泰山西路、黑龍?zhí)渡厦娴钠俨贾?,峭壁峽谷之間有一座橋叫長壽橋,長60多米,寬10米左右。
山間淙淙溪水從大橋洞流過。
每當(dāng)雨訊到來,山洪暴發(fā)的時候,水傾瀉而下,從懸崖跌入潭內(nèi),形成瀑布,遠(yuǎn)遠(yuǎn)望去真是青山結(jié)碧水,白銀連彩虹。
河水以排山倒海之勢,發(fā)出震耳欲聾的聲音,瀑布濺起的水花如煙、如霧、如塵。
真像李白詩中描畫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7、絲絲縷縷的光線透過樹縫,地面上有無數(shù)光斑在搖曳,周圍綠意盎然。
晶瑩的汗珠在青絲間悄然滑落,沉重的腳步終于邁過了最后一級石階,“南天門”三個大字在眼前印刻,已經(jīng)偏過幾十度角的太陽微笑地望著勝利的我。
8、龍山頭,像一座大墓似的聳立在夜色中。
9、在泰山頂上看日出真是壯觀而動人心弦,隨著旭日發(fā)出的第一縷曙光撕破黎明前的黑暗,從而使東方天幕由漆黑而逐漸轉(zhuǎn)為魚肚白、紅色,直至耀眼的金黃,噴射出萬道霞光,最后,一輪火球躍出水面,騰空而起,整個過程象一個技藝高超的魔術(shù)師,在瞬息間變幻出千萬種多姿多彩的畫面,令人嘆為觀止。
10、走在臺階的兩邊,看著參天大樹,密密麻麻的叢林,碧綠而又嫩綠的小草鋪滿了大地,五顏六色的花兒長在草地上給草地加上了漂亮的衣服。
當(dāng)我們爬上山頂?shù)臅r候,放眼望去真是一片綠色的海洋,一覽眾山小啊
11、在天街上往下望,爬山的人們就像一只只小螞蟻。
我終于看到泰山的所有的景色,白云就在我的腳下,泰山真美啊
我仿佛自己就像一個美麗的仙女飛舞于白云之間,真是令人引起無限遐想,心曠神怡
12、山最樸素的品質(zhì)是石頭,而石頭從不代表山,山是它身上所有存在的總和。
山的身體潛藏?zé)o數(shù)的財富,金銀銅鐵,錫鋁鎳鉻,鮮花美玉,礦泉溫泉,鉆石石墨,木材草藥,珍禽異獸,只要你善于發(fā)掘,決不會寶山空回。
即使普通如石頭,也有許許多多的品格。
山身上還有人類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的資源。
珍貴出于山,平凡出于山,山的身上凝聚著人類物質(zhì)和精神的豐厚成果。
13、在泰山山腳下向上望,只見它連綿起伏,氣勢雄偉。
泰山樹木長得郁郁蔥蔥。
雪白的云朵圍繞著山頂,像是給泰山戴上了雪白的絲巾。
14、十八盤是泰山最險的一條山路,共有石階1600余級,兩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盤路鑲嵌其中,遠(yuǎn)遠(yuǎn)望去,恰似天門云梯。
泰山之雄偉,盡在十八盤;泰山之壯美,盡在攀登中
泰山之奇觀,盡在泰山頂。
我們登上泰山頂,舉目遠(yuǎn)眺,只見山外有山,景外有景,無限風(fēng)光,攝人心魄。
15、在泰山頂上看黃河金帶更是一道奇觀。
黃河金帶——新霽無塵、夕陽西下時,舉目遠(yuǎn)眺,在泰山的西北邊,層層峰巒的盡頭,還可看到黃河似一條金色的飄帶閃閃發(fā)光;或是河水反射到天空、造成蜃景,均叫“黃河金帶”。
它波光鱗鱗,銀光閃爍,黃白相間,如同金銀鋪就,從西南至東北,一直伸向天地交界處。
清代詩人袁枚在《登泰山詩》中對黃河金帶描寫生動而傳神:“一條黃水似衣帶,穿破世間通銀河”。
16、天空云纏霧繞灰蒙蒙的一片,可惜那天是陰天看不到日出,只能看到縷縷紅霞朦朦朧朧的。
我們懷著遺憾的心情下山,到了半山腰抬頭看也是霧,低頭看下面也是霧感覺置身于仙境之中都看不清泰山的真面目了。
使我不禁想到蘇軾的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山的景色描寫
1、大山里,水是清澈的,風(fēng)是質(zhì)樸的,蜿蜒的山路,因為有了蟲兒花兒草兒等,也變得更加鮮活起來。
朋友,常到大山里走走,讓山里的風(fēng)去掉濁氣,讓山里的水滌蕩疲憊的心,到山路上去,讓快樂繚繞到你的周圍,那心靈就似山一樣堅韌,似水一般純凈了。
2、丹霞山位于韶關(guān)仁化縣,是廣東省四大名山之一。
那里風(fēng)景優(yōu)美,是個可愛的地方。
丹霞山有許多美麗的雕像,但大多數(shù)都是人物的雕像。
有的雕像坐著,身上穿著美麗的衣服;有的雕像站著,手里捧著仙杯;還有的雕像盤著腿坐著,閉著眼睛,認(rèn)真地打坐起來。
丹霞山的雕像比我想像的多得多。
3、再往上走,只能步行爬山,山勢陡峭,一條長白瀑布劈面飛來,濤聲陣陣,煙水悠悠。
瀑布邊是一陡峭小路,沒有欄桿,下面是萬丈深淵,只能手浮峭壁徐徐通過,這是爬長白山最險的一段路。
過了這段路,走過瀑布口,遠(yuǎn)遠(yuǎn)望去,就是長白山天池了。
呵
好個長白天池,它位于長白山主峰火山錐體的頂部,是一座火山口,放眼望去,群山環(huán)繞,一池碧水,云遮霧繞,云來山更佳,云去山如畫。
4、下山,極目遠(yuǎn)眺金光湖,遠(yuǎn)天遠(yuǎn)水遠(yuǎn)山,組成一幅又一幅展示不盡動人心弦的長長畫卷。
悠久的年代和茁壯的力量相結(jié)合,透出一片莊嚴(yán)的景象,更使人流連忘返。
5、春姑娘伴著一陣春風(fēng)悄然來到人間,花草樹木們都挺直了腰。
大山頓時變成翠綠色的了,那翠綠的大山,看起來是那樣的綠。
如果現(xiàn)在你朝大山望一眼的話,那你會覺得就像走進(jìn)了一片綠色的森林,感覺特別舒服。
6、清晨,山中彌漫著霧,蒙朧的霧像華麗的幔帳,罩著一片耀眼的新綠。
哦,那是一個個戴著鮮花,穿著綠裙的小姑娘--玉蘭樹,她們好像在比美呢
7、山間的黃昏,來得那樣迅速,那樣了無聲息,恍惚行走間,漫山雨霧緊隨身后,一路追籠上來,不知不覺,松也肅穆,石也黯淡,影也婆娑。
置身山頂開闊處,不辨星光,雨霧氤氳,挾裹了遠(yuǎn)山近嶺,風(fēng)輕輕拂過松林,如隱隱的濤聲。
腳下秋蟲呢喃,不知名的鳥兒,偶爾在林間高聲說著什么,潮濕的夜幕,就像墨汁一樣濃。
8、山依偎著水,水映照著山,靜靜的和諧,淡淡的孤寂。
閑散的心境一如人生,慢慢的把歲月懷念,靜靜如水,淡淡如山。
9、坐在一隅,緊貼玻璃窗,膽怯下望,那樣快速的運行,瞬間掠過急緩的山坡,深邃的峽谷,多彩的秋色,蒼翠的松林……淡淡的霧靄,縹緲的浮在山巔,恍如期許的夢幻,曾經(jīng)真切的向往,而今就在眼前。
10、黃山奇石真奇妙,那些石頭千姿百態(tài),妙趣橫生,如同一幅幅圖畫。
一棵棵松樹像威武的士兵,守衛(wèi)著黃山。
山頂上有一塊仙人石,像一只靴子,倒置在石臺上,人們稱為“仙人曬靴”。
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只見一塊像猴子似的石頭蹲在山上,看著一望無際的云海,真是又淘氣又可愛。
這就是有趣的“猴子觀?!?。
11、九如山的山,山山相連,連綿起伏。
山腰盤旋的那曲折險峻的實木棧道,如縷縷飄帶纏繞在綠水青山之中,成為一道獨特的亮麗風(fēng)景;幽深的峽谷之中,升騰著神鬼莫測的氤氳山氣,如一副神奇的輕紗帷幔,精致而婉約地繪成了一副山水畫卷;粗曠的山巒,敦厚的棧道,別樣的情趣,萬般風(fēng)情,不知是人在景中走,還是景隨人流動。
12、冬天,我們這里也偶爾會下雪。
整個山野被大雪覆蓋,銀妝素裹,美不勝收。
天氣晴朗的日子,來到林間,踩著滿地的落葉,咯吱咯吱,別有一翻韻味。
這時竹林又為人們捧出了鮮嫩的冬筍。
13、夏天不知不覺地到了,山上的大樹參天入云,郁郁蒼蒼,樹下綠草如茵,還有許多千姿百態(tài)的蘑菇,有的彎著腰;有的低下頭;有的挺直身子;還有的只伸出了頭,好奇地望著這個美麗的世界。
山腳下有一個清澈透亮的小湖,猶如鑲嵌在碧綠的草地上的一面明鏡。
微風(fēng)吹來,湖面波紋陣陣,小朋友們都把自己的腳伸進(jìn)湖里,讓湖水舔他們的小腳丫,臉上露出滿臉笑容。
14、站在山腳下仰望,我頭腦中所有形容山高大巍峨的詞一股腦兒全涌了出來,但最終我無法準(zhǔn)確地用上一個,只能在心里發(fā)出深深的慨嘆。
看泰山之巔,似乎是大雨欲來之勢,墨黛色的濃云纏繞山間,且不說置身其間,就是看著都有涼意襲來的感覺。
15、最喜歡的一段光景就是太陽已落山,天光又沒全暗下來的時候。
空氣變成了清亮的水,身旁的植物變成了各式的水草,飛過的小鳥昆蟲成了各色的魚兒,飄過眼前的一叢蒲公英成了一群精巧的桃花水母。
自己也慢慢舒展開來,像一個被浸開的胖大海,像一片飽滿的木耳,像一朵從千年古蓮子中綻放出來的荷花。
16、極目遠(yuǎn)眺,我發(fā)現(xiàn)泰山的云霧一點也不比廬山的遜色,遠(yuǎn)處,流云瀉動,近處也是霧氣繚繞,對面的山峰隱隱約約,天街上的行人若隱若現(xiàn)。
任霧氣把我輕輕的纏繞,鉆進(jìn)我的發(fā)間,鉆進(jìn)我的眉宇,供我暢快自由地呼吸。
17、走出鳥語林我們一路攀登來到了山頂。
啊
真令人心曠神怡,美麗的長沙盡收眼底:平坦筆直的五一大道,飛龍般的湘江大橋,玉帶般的湘江……多么壯麗的景色,流連忘返,我們大家趕緊合影,留下這美麗的景色,留下美真叫人好的回憶。
這愉快的旅游結(jié)束了,但岳麓山的美永遠(yuǎn)留在我心中。
18、山路蜿蜒,不寬的路徑,兩邊青草,野花,樹木,高高低低,錯落有致。
那青蔥的草兒,或齊膝,或只跟腳面高度一樣。
草叢里,有蟋蟀和蛐蛐的奏樂,他們變換著節(jié)奏,時長時短。
不知在哪棵樹上的蟬兒,不甘寂寞,嘹亮的蟬鳴破空而來,似乎相遇蟋蟀和蛐蛐兒們一爭高低。
隨手摘幾根狗尾巴草,把它們編成兔兒狗兒,隨手遞給路邊玩耍的小孩子們,則把他們逗得樂呵呵的,“姐姐”的叫聲就不絕于耳了。
間或摘到幾棵野葡萄,小心地摘幾個放進(jìn)嘴里,滿口生津了。
幽徑獨行,樂趣無限。
19、山頂上四角的邊沿是陡峭的懸崖,懸崖上怪松搭棚,古藤蟠纏。
峭壁下面有茂密的松杉柯樟桉等樹木,林中有野豬黃猄山羊果子貍穿山甲貓頭鷹等異獸珍禽。
物種豐富,令人流連忘返。
20、循級而上,半山處停駐,見索道橫跨山巒,懸空承載人往復(fù)來去,好一個穿云越谷的云谷索道
想像著,半空凌駕,在千米高空眺望山嶺,不曾登臨,心已慌跳。
21、桃花谷中,紅艷艷的桃花,在一片嫩綠中綻放。
一陣風(fēng)吹過,吹落了花瓣鋪成地毯,吹紅了桃花更加嬌艷。
潔白的梔子花,飄出沁人心脾的馨香。
環(huán)繞著山巒的小溪,與小山纏纏綿綿,沒有什么能讓它們分開,因為它們是同甘共苦的朋友。
山上到處是花,像彩色的海洋,像彩絨的地毯,連綿不斷,廣闊無盡。
22、春天,樹木發(fā)芽了,長出了嫩綠的枝條,滿山遍野的野花全開了,有黃的有粉的有紅的……形成了五顏六色的地毯。
山上的杜鵑也開了,一陣陣微風(fēng)吹過,杜鵑花像花蝴蝶一樣跳起了優(yōu)美的舞姿。
夏天,樹上長滿了許多酸甜可口的野果,我和幾個小朋友來到了一片翠綠的草地上玩游戲,火辣辣的太陽發(fā)出了金燦燦的光茫照射在草地上,草地頓時變成了金色的海洋。
秋天,山上的樹葉變成了黃色,涼爽的秋風(fēng)吹過后,樹葉都落到了山上和彎彎曲曲的小路上,變成了“金山”“金路”,小螞蟻騎著楓葉在大山上游覽風(fēng)景,顯得很瀟灑。
秋姑娘給我們郵來了清涼和爽快。
23、冬天,山上一片雪白,竹稍上,泥土上,到處都是積雪。
皚皚的白雪,把大山整一個的裹了起來,讓他暖暖地過一個冬天。
這皚皚的白雪,將整一個村子都帶入了冰雪世界。
看,孩子們都在雪世界中嬉戲呢
24、中午,太陽那金色的光芒照向大地,大山好像感到有點熱似的,讓樹木把它遮蓋住,讓它感到?jīng)鏊?/p>
太陽其實也是一番好意,想讓大山變得更加燦爛美麗輝煌。
瞧,這不,正如它所愿,大山變得更加美麗了。
它變得更加綠,更加光彩奪目了。
25、我們剛到大門口,就被四周連綿起伏的山包圍住了。
我站在遠(yuǎn)處看山,很像一副風(fēng)景畫。
再加上蒙蒙的霧,群山若隱若現(xiàn),更是給山增添了一層神秘感。
26、登臨白鵝嶺,但覺高處不勝寒。
清冽的山風(fēng),了無阻擋的輕拂,和著風(fēng)的號子,漫山松林簌簌淺唱。
雨狀霧,霧狀雨,行走間,就那樣隨風(fēng)撲面,粘濕了面頰和衣衫。
匆匆穿了山下早備的透明雨衣,才發(fā)現(xiàn),崎嶇的山路上,盡是五彩通透的形象。
描寫景色句子
冬天的景色 寒冷的冬天來了,一場大雪過后,整個東方紅都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柳樹上掛滿了銀條,草坪也披上了銀裝. 早上起來,冬霧彌漫.霧散之后,立即出現(xiàn)了一幅美景.那松樹的針葉上凝著一層厚厚的白霜,像是一樹潔白的秋菊.微幾拂過,那黃黃的葉子紛紛落下. 在雪后的早上,我?guī)е览鐏淼奖鄙焦珗@,.我看到那潔白的雪花,真的不忍心去踩它.我走在北山的石路時,我聽到了咯吱咯吱的響聲. 我的小臉被凍的有一些發(fā)緊,還有一些癢,,雖然很冷,可是這種寒冷也被我那快樂的心情覆蓋了. 冬天是我的最愛. 2002年的第一場雪,天上飄落著雪花,地上鋪滿了厚厚的積雪。
白天雪在天空上飛飛揚揚,慢慢撒落,大地披上雪白的銀裝,好美啊
山上蓋滿了雪花,房子上蓋滿了雪,田里裝上了又滑又冷的冰,有的人在打雪仗、溜冰、堆雪人。
我一不留神摔了一跤,我摔在一個下坡道,我溜了下來,感覺到好涼好冰,但心里很快樂很高興啊
街上滿地都是雪,有的人摔了一跤,小伙伴都打起精神一起來做一個有趣的活動,有賽跑的,打雪仗的,堆雪人的,溜冰的比賽等等...... 我們好像進(jìn)入了一個美麗的童話世界。
冬天的景色是多么的美麗啊
還帶來那么多的歡樂呢
濟(jì)南的冬天 老舍 對於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風(fēng),便覺得是奇跡;濟(jì)南的冬天是沒有風(fēng)聲的。
對於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濟(jì)南的冬天是響晴的。
自然,在熱帶的地方,日光是永遠(yuǎn)那麼毒,響亮的天氣,反有點叫人害怕。
可是,在北中國的冬天,而能有溫晴的天氣,濟(jì)南真得算個寶地。
設(shè)若單單是有陽光,那也算不了出奇。
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陽光,暖和安適地睡?,只等春風(fēng)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
小山整把濟(jì)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點口兒。
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jì)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zhǔn)保暖和。
」真的,濟(jì)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他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覺得有了?落,有了依靠。
他們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覺地想起:「明天也許就是春天了吧
這樣的溫暖,今天夜裏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吧
」就是這點幻想不能一時實現(xiàn),他們也并不?急,因為這樣慈善的冬天,干啥還希望別的呢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fā)的青黑,樹尖上頂?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hù)婦。
山尖全白了,給藍(lán)天鑲上一道銀邊。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看?,這件花衣好像被風(fēng)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
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濟(jì)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古老的濟(jì)南,城內(nèi)那麼狹窄,城外又那麼寬敞,山坡上??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點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結(jié)冰,倒反在綠萍上冒?點熱氣,水藻真綠,把 終年儲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
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裏照個影兒呢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麼清亮,那麼藍(lán)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lán)水晶。
這塊水晶裏,包?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tuán)花的小灰色樹影;這就是冬天的濟(jì)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