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個形容詞描述孫少平
用一個形容詞描述孫少平:純樸而又倔強。
小說里的孫少平是一個熱愛生活的熱血青年,是一個純樸而又倔強人。
孫少平是農(nóng)民的兒子,是在苦難和饑餓中長大的,他不怕艱難困苦的社會現(xiàn)實,求學期間饑餓時時折磨著他,襤褸的衣裳使他在女生面前不體面,苦澀、凄楚,心中郁積著難言的悲憤,但是他挺過來了,以清醒的思考,以男子漢的豁達平靜地接受著這一切。
但是擺脫狹隘的農(nóng)民意識,追求具有人生價值的精神生活這種意念卻從來在他的心中沒有停止過。
當他回鄉(xiāng)之后,一個人獨處天老地荒的山溝里時:“一種強烈的愿望就不斷從內(nèi)心升起,他不甘心在雙水村靜悄悄的生活一輩子,他老感覺到有一種東西在向他召喚,他在不間斷的做著遠行的夢。
”即使有吃有穿了,他還會煎熬的。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要去城市闖蕩人生,自覺地勇敢地挑戰(zhàn)困難。
他不貪圖和哥哥合辦磚窯得到可觀收入,離開溫馨的家庭,赤手空拳的闖入陌生城市,去開辟嶄新的空間。
孫少平在背石頭時所承受的牛馬般的勞動使人驚心動魄,“他的意識就處于半麻痹狀態(tài),沉重的石頭幾乎要把他擠壓到土地里去……兩條腿如同篩糠,隨時都有倒下去的危險……三天下來,他的脊背被壓爛啦,他無法目睹背上的慘狀,只感到像帶刺的葛針條刷過一般……肉被石頭磨的像一層透明的紙,工地當小工,也不淪于一般的民工,超負荷的體力勞動之后,他不是沉沉的睡去,在最簡陋的工棚里他還挑燈夜讀,汲取文化思想的乳汁,對生活進行觀察與思考,決不沉溺于世俗的欲望。
在隨時都會遭受生命危險的煤礦,他在那里依然忘我地投入地下的艱辛的工作。
種種煉獄般的生活鍛造出了他堅韌的意志和刻苦的精神,不但是主動承受苦難,而且勇于反抗苦難和超越苦難,從而使他的人格和操守在苦難的鐵砧上得到最堅實的考驗,獲得自豪與崇高的心理感受。
孫少平從一名高中畢業(yè)生成為一名煤礦工人,其間經(jīng)歷了波瀾壯闊的人生歷程, 貫穿他的思想的主線是堅韌不拔,奮斗不息的精神。
無論面對何種挫折,從學生時代的食不裹腹,衣不蔽體,到攬工生活的顛沛流離,到愛情泯滅的悲痛欲絕,再到因工毀容后的埋頭痛苦,少平嘗盡生活的艱辛,飽受命運之苦難,然而,他卻從未屈服,從未放棄對美好生活的渴望,默默承受,頑強的堅持。
正是這樣的苦難,給了他富足的精神家園,使他具有了最頑強最震撼的生命力,讓讀者深刻地體會到在一個平凡的世界里的不平凡的人生。
孫少平在小農(nóng)意識的海洋里掙扎逃出,到城市主動挑戰(zhàn)別樣的苦難磨練自己,在對自我思想的不斷剖析中逐漸畫出生活的藍圖,挖掘人生價值,體現(xiàn)自我。
還有他們身上有著強烈的現(xiàn)代叛逆意識,對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與鄉(xiāng)土觀念提出質疑和否定,試圖以個人奮斗的形式擺脫土地的束縛,力求改變自己,改變自己“農(nóng)民”的歷史地位和傳統(tǒng)性質。
他們的思想發(fā)展還透出時代的情緒與奮斗精神,敢于在改革的浪潮中乘風破浪。
這些主人公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在對人的自我發(fā)現(xiàn)與自我覺醒中追求人生價值,顯出強烈的個性意識,要求社會承認并領略他們自身所具有的價值和尊嚴。
我心中的偶像孫少平作文
都說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一點都不假,在陜北土生土長的孫少平就像這塊土地一樣樸實,不乏堅韌,頑強,略黃的面孔也散發(fā)著青年人應有的朝氣與活力。
人如其名,他就是這片黃土地上平凡的少年之一,也有著一些平凡的故事。
窮人家的孩子更早地懂得生活的艱辛,同時他也格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老老小小一大家人重擔全落在了父親和哥哥肩上。
家境貧寒讓他在學校有點自卑,但若是連那兩個黑黑的高粱饅頭都沒有,餓著肚子他也沒心思讀書。
連一份最差的“丙菜--清水煮蘿卜”都買不起,僅靠兩個高粱饅頭生存下來,他沒有抱怨,也沒有自暴自棄,因為這個父親和哥哥竭力支撐的家庭只能給他這么多啦
生活再差,終究是有改善的時候。
潤葉姐的無私給予,畢業(yè)后當教師的補貼以及工作后的勞動所得,他除了滿足自己最基本的衣食所需,全部拿來補貼家用和還債。
雖說他是一個接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但仍保留著農(nóng)民子弟的那份淳樸,再苦再累,也沒有忘記一個男子漢應有的擔當。
艱苦歲月,除了那份賴以生存的飯食,或許書本也可以暫時的緩解饑餓。
十幾歲時,家里光景很爛包,但勉強尚可維持。
既然有學習的機會,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
在饑腸轆轆和被“敵人”監(jiān)視的日子里,他仍堅持看完了《紅巖》
求路遙《平凡的世界》環(huán)境描寫句子和段落,以及賞析,急急急
共有三處:開篇(1—4段):作者描繪了一幅高原特有的冬去春來、轉換的典型態(tài)環(huán)境。
“連綿的黃土高原”、“枯黑的草木”、“鋪天蓋地的大風”、“天空彌漫著塵埃”,充滿了濃郁的黃土氣息,暗示了主人公孫少平最初入校時灰蒙蒙的心境。
但黃風過后,天氣轉暖,天地一派“桃紅柳綠”:柳樹抽出了細絲,桃杏樹綴滿了粉紅的花蕾,“樹木的枝條開始泛出鮮亮的活色,鼓起了青春的苞蕾”。
一切都預示著即將好轉,青春的活力即將回到年輕的孫少平的身上。
孫少安此時的心情和我們一樣,在第六段中寫道:“他的心情開朗了許多。
”(二)做客中對革委會大院的描繪:“掃視著這個神圣的地方”,“給人一種非常壯觀的景象”,“像一座宏偉的大廈” ,文章對大院及窯洞的描繪神圣、壯觀、宏偉,這是一個未見過世面的農(nóng)家子弟最真實的感受,無形之中給他造成一種威壓感,更增加了他的緊張。
(心咚咚跳)(三)做客后:“城市的四面八方,燈火已經(jīng)閃閃爍爍。
風溫和地撫摸著人的臉頰。
隱隱地可以嗅到一種泥土和青草芽的新鮮味道。
多么好呀,春夜。
” 通過孫少平的主觀觀察,預示著一個下午緊張的心情這時已經(jīng)開始舒緩,因此,這種司空見慣的夜晚和泥土、青草的味道才會讓人感到如此的美好,表現(xiàn)了孫少平在潤葉姐的親切關心下心情舒暢的感覺。
平凡的世界描寫?zhàn)囸I的情節(jié)原文
第一部卷一第二章第二段:每天的勞動可是雷打不動的,從下午兩點一直要干到吃晚飯。
這一段時間是最難熬的。
每當他從校門外的坡底下挑一擔垃圾土,往學校后面山地里送的時候,只感到兩眼冒花,天旋地轉,思維完全不存在了,只是吃力而機械地蠕動著兩條打顫的腿一步步在山路上爬蜒。
路遙簡介。
1、作品簡介 平凡的世界》是作家路作的百萬字的小說。
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xiàn)中國當代城鄉(xiāng)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
該書以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為背景,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獲中國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第一版于1986年12月在文聯(lián)出版社出版;第二版于2012年3月在北京十月文藝于出版社正式發(fā)行。
2、創(chuàng)作背景 《平凡的世界》是從1975年開始創(chuàng)作的,1988年5月25日完稿,而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背景是各種文學新思潮風起云涌,現(xiàn)代派、意識流等文學觀念風靡一時,文學創(chuàng)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變求新令人目不暇接。
與此相反,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卻受到“冷落” 。
甚至有批評家認為,路遙的另一部小說《人生》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是落伍的,但路遙仍然堅持創(chuàng)作完成了這部小說。
3、作者簡介 路遙(1949—1992),原名王衛(wèi)國,中國當代農(nóng)村作家。
1949年12月23日生于陜西榆林市清澗縣石咀驛鄉(xiāng)王家堡村一個貧困的農(nóng)民家庭,7歲時因為家里困難被過繼給延川縣農(nóng)村的伯父;1969年回鄉(xiāng)務農(nóng)。
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其間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
大學畢業(yè)后,任《陜西文藝》(今為《延河》)編輯。
1980年發(fā)表《驚心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1982年發(fā)表中篇小說《人生》。
[11]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時20分,路遙因肝病醫(yī)治無效在陜西西安英年早逝,年僅42歲。
申論沒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
從各種磨難中走出來﹐精神上強大起來﹐變得更堅強﹐這是每一代人都需要經(jīng)歷的精神成長﹐也是一個民族煥發(fā)青春活力的心路歷程 就像杏樹開出白粉粉的花﹐柳樹抽出千萬條綠絲﹐這個春天﹐《平凡的世界》在人們心里開始了新的生長。
同名電視劇熱播﹐網(wǎng)上點擊量近20億﹐原著小說脫銷﹐社會熱議不斷……種種現(xiàn)象級的傳播﹐讓新一輪“平凡熱”引發(fā)了深深思考﹕《平凡的世界》為什麼在今天還能這麼熱﹖穿透時代的生命力從何而來﹖ 古人品詩﹐有“人代冥滅﹐而清音獨遠”之嘆。
今天﹐不管是捧讀小說﹐還是觀看電視劇﹐很多人都會有共鳴﹕“我就是孫少平﹗” 很大意義上﹐《平凡的世界》講述了年輕人成長與奮斗的故事﹐它凝結了一代人共同的生命記憶﹐人們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身影。
更重要的是﹐這種青春敘事﹐像一束永恒的光﹐超越了特定年代﹐依然照射著當下的青春世界。
孫少平連5分錢的丙菜都吃不起﹑祗能偷偷啃黑色“非洲饃”﹐生活的艱難﹐今天蝸居地下室的“北漂”們何曾沒有體會﹔孫少安賺了第一筆錢﹐與妻子在窯洞里激動相擁﹐創(chuàng)業(yè)的喜悅﹐那些收獲訂單的淘寶店主們其實感同身受。
前幾天﹐山西太原舉辦大型招聘會﹐求職者人山人海﹐場面壯觀有如春運。
看那些年輕的面孔﹐有多少人坐著駛離山村的火車來打拼﹐有多少人扛起“爛包”的家庭來找出路﹐又有多少人牽掛著自己心里的少安﹑潤葉﹐去謀一個幸福的未來﹖從黃土高原的窯洞﹐到繁華都市的街頭﹐盡管30多年時空變遷﹐但改變自己﹑改變命運﹐始終是青春激流中最為真切的呼聲。
“要知道﹐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滿泥濘”﹐沒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
饑餓﹑貧窮﹑卑微﹑災害﹐如果說“苦難”構成了孫少平們的人生底色﹐那麼對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而言﹐生活向他們展現(xiàn)的﹐不乏工作的辛勞﹑社會的復雜﹑公平的焦慮﹐“夢想”之路同樣不平坦。
作家柳青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祗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面對困境與磨難﹐人應該有怎樣的抉擇﹐邁出怎樣的步子﹖“在最平凡的事情中都可以顯示出一個人人格的偉大”﹐一雙新鞋兄弟兩個相互推讓﹐白面饃饃總是留給奶奶﹐干活從不多要工錢……在平凡的世界里﹐生活從來不是一次次華麗的冒險﹐而是一場堅忍的守望﹐他們淳樸得如同荒原上的蠻蠻草﹐自有一種堅韌的力量。
洗盡鉛華始見真。
相比那些勾心斗角的宮斗劇﹑胡拼亂湊的穿越劇﹐電視劇《平凡的世界》有著風吹麥浪般的清新。
它不加“特技”﹐更不炫技﹐回到了生活本身﹐回到了人性本真﹐就像孫少平那清澈而深邃的眼睛。
一幕幕感人場景﹐一個個催人淚下的情節(jié)﹐讓人感慨“祗要有人的地方﹐世界就不是冰冷的”﹐讓人為“利他”的真愛淚奔﹐讓人感奮不走捷徑的奮斗﹐才能真正“讓手里的黑面饃變成白面饃”。
相信生活﹐相信理想﹐相信一切美好的事物﹐做一個真實而坦蕩的人﹐“平凡世界”道出了人心深處的呼喚。
尤其在當下﹐面對物質潮流的沖擊﹑浮躁風氣的侵襲﹑功利心態(tài)的膨脹﹐這些平凡的價值力量﹐難道不是極好的清醒劑和營養(yǎng)劑﹖難道不是我們面對人生風雨最為堅實的依靠﹖也正因為這樣﹐“像孫少安一般去奮斗﹐像田潤葉一樣去愛”﹐成為很多人的深切感悟。
“痛苦難道是白忍受的嗎﹖不﹗它應該使我們偉大﹗”托馬斯?曼這句名言﹐無數(shù)次激勵了孫少平。
苦難不是人生的負資產(chǎn)﹐艱辛不是未來的絆腳石﹐祗要理想之火不滅﹑赤子之心不失﹑奮斗之志不移﹐人就可以超越平凡﹐走向不凡。
就此而言﹐最好的世界﹐其實就是平凡的世界。
站在時光的河流之上眺望﹐沒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平凡的。
無論時代場景如何變幻﹐“人應該從各種磨難中走出來﹐精神上強大起來﹐變得更堅強”﹐這是每一代人都需要經(jīng)歷的精神成長﹐也是一個民族煥發(fā)青春活力的心路歷程。
盡管從頭至尾﹐孫少平都沒能脫離所謂的“社會底層”﹐但從他身上﹐人們看到了人性的溫暖﹑奮斗的執(zhí)著﹑美德的力量。
在精神坐標閃耀的世界﹐他是真正的王者。
對這種價值的珍視與禮贊﹐深藏著打動一代代人的心靈密碼﹐正如路遙筆力千鈞的書寫﹕“真正萬古長青的卻是普通的無人紀念碑──生生不息的人類生活自身。
是的﹐生命之樹常青。
”
平凡世界孫少平離開黃原是哪一集
平凡世界孫少平離開黃原是33集。
第33集少平終于到了黃原城,但是實際情況并沒有他想象得那么美好,他等了又等,走了有做,始終沒有攬到工。
倔強的少平當然不會被這種小困難擊敗。
少平晚上無處可去,一個人在火車站的候車室,卻被人趕走。
他突然想到還有賈冰老師,便投奔他家,好心的賈冰收留了他。
賈冰也是個不切實際的人,只知道沉迷于書本,對于正常的現(xiàn)實生活毫不在乎。
少平也不好意思在他家久留,便找了個理由離開了,在他離開的時候賈冰給少平一本《牛虻》,希望少平能在堅韌地面對未來。
少平依然沒有被招到工,于是想起父親跟他說的表舅馬順,等他投奔表舅的時候,舅媽卻嫌棄少平這個窮親戚,沒有給他好臉色看。
馬順把少平介紹給曹支書,少平主動要求降薪,曹支書只好收留他攬工。
少平趁機從表舅下搬了出來,跟曹支書的其他工人一起睡大通鋪。
少平在工地里背石頭,沉重的時候幾乎把他的脊背都壓彎了,但是少平卻能受得了這番苦。
少平活干得不理想,曹支書又安排他去鉆炮眼,但是卻遭到了大家的忽視。
少平盡管心里委屈,但他現(xiàn)在只能和一種更艱苦的生活來比較,而把眼前大街上幸福和幸運的人們忘掉,忘掉溫暖,忘掉溫柔,忘掉一切享樂,而把一切饑餓、寒冷、受辱受苦當做自己的正常生活。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的讀后感
終于把它看完最開始看的時候,也并沒有多少感想。
有些人對它的評價很高。
只是猜想中的主人公歷經(jīng)磨難后終于成功的故事。
所以看完第一部后就停看了。
最近閑來無事,翻起了第二部,才被劇里的人物觸動,緊接著看完了第三部。
三部聯(lián)在一起,就是人生的一個階段,也是我們所說的黃金階段。
怪不得很多人意猶未意,又愛不釋手。
到今天為止,看這部小說拖了近5個月的時間,唉
什么時候才能改一改行事拖踏這壞習慣。
我也來寫一點讀后感,談一點個人不成熟的理解。
但感悟頗多,又不知該怎么落筆,我這笨拙的文字但愿能對得起自己。
小說描寫了“文革”后期到“改革開改”前期農(nóng)村生活的畫卷,同時把國家政治形勢、家族矛盾、陜西北的風俗人情表現(xiàn)得淋淋盡致。
十幾年的光景在路遙的筆下鋪展開來,人啊
有幾個十年啊
再回首,頭發(fā)斑斑;再回首,往事如煙;再回首,思緒萬千
我時常感到失去的年華已不再,我已不再年少,四季輪回,日子匆匆,一事無成
對生活、對人生的理解如此膚淺。
或許我們都是平凡的人,正如《平心的世界》,但這決不是理由
小說中的情節(jié)似乎和我生活的情節(jié)曾相似,人生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支配人的永遠是精神,是意志。
孫少平,孫玉厚的兒子,農(nóng)民的兒子(引的原文哈)。
念高中的時候,吃著黑面饃,卻和一位同命相連的郝紅梅因為寒酸和窘迫在拿黑面饃的時候相遇,而發(fā)生苦澀的初戀。
但后來誰也沒想到,她嫁給了田潤生,這是后話。
又描寫了瘸子侯玉英“追”他的過程。
后又描寫了曉霞如何幫助引導她走向了——另一個世界。
可以說正是因為在田曉霞的影響下,才使孫少平走向了另外一條生活道路。
念完高中回家當了兩年教師。
這時候,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基本形成。
遇事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見了,漸漸走向成熟。
不象在高中時期,高中的他還是不成熟的。
盡管他慢慢擺脫了自卑害羞的心里。
作者這樣寫道:“自從春天進入縣高中以來,孫少平已經(jīng)在這里度過很長一段日子了。
在這段時間里,他經(jīng)歷了貧困、饑餓和孤獨的折磨;經(jīng)歷了初戀的煎熬和失戀后的更大煎熬——當這幕小小的青春悲劇結束以后,他內(nèi)心中感情的河流反而趨向于平靜,而思想和理智的成分卻增多了。
這并不是說他已經(jīng)成熟了。
不,從一切方面說,他仍然是一個沒有成長起來的青年。
”正是因為這樣,才為他以后的人生打下了基礎。
第二部主要是他在黃原攬工以及和曉霞的交往,相知相戀的故事。
第三部主要是他在大牙彎煤礦的生活。
孫少平是一個吃苦耐勞、勤奮上進、剛毅堅強、頭腦理智的人。
曉霞評論他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男子漢是什么,男子漢就是在困難面前打不到,對生活有獨特理解,不因為窘迫就感到自己活得沒有意義。
”在原黃攬工那么辛苦的日子里,他仍堅持看書,這也是他區(qū)別于一般攬工的人。
在這段時間,他思想上有些東西似曾相似。
我做好我的角色。
在對待愛情的態(tài)度方面,不象他哥少安,也不象徐向前,他敢愛,也狠得下心放棄。
攬工漢和地委書記的女兒戀愛多少需要一些勇氣,盡管他心里也會有一些擔心:“少平強迫自己立刻回到現(xiàn)實中來。
他,農(nóng)民孫玉厚的兒子,一個漂泊的攬工漢,豈敢一味地沉醉一種羅曼諦克的情調(diào)中
是的,他和地委書記的女兒擁抱了,親吻了,但這是否意味著他就能和她在一塊生活
他們?nèi)绱藨沂獾募彝l件和個人條件,怎么可能僅憑相愛就能結合呢
更重要的是,曉霞的行為是出于愛情還是一種青春的沖動
他馬上就是省報的記者,能一直對他保持愛情嗎
”但是他卻對自己說:“他第一次擁抱了一個姑娘,并且親吻了她。
他飽飲了愛的甘露。
他的青春出現(xiàn)了云霞般絢麗的光彩。
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幸福。
幸福
從此以后,他不管他處于什么樣的境地,他都可以自豪地說:我沒有白白在這人世間枉活一場
”孫少平如果是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他一定會成為一個出類抜萃的人。
他和曉霞在黃原劇場邂逅后作者通過曉霞的心理活動有這么一段描述:“孫少平和過去有什么不同
從外表看,他臉色嚴峻,粗胳膊壯腿,已經(jīng)是一副十足的男子漢架式。
他仍然象中學時那樣憂郁,衣服也和那時一樣破爛。
但是,和過去不同的是,他已經(jīng)開始獨立地生活,獨立地思考,并且選擇了一條艱難的奮斗之路。
說實話,盡管她以前對這個人另眼相看,認為他身上有許多不一般的東西,但上大學后,她似乎認定,孫少平最終不會逃脫大多數(shù)農(nóng)村學生的命運:建家立業(yè),生兒育女,在廣闊天地自得其樂。
現(xiàn)在農(nóng)村政策寬了,象少平這樣的人,在農(nóng)民中間肯定是出類拔萃的人物,說不定會發(fā)家致富,成為村民們羨慕不已的“冒尖戶”。
記得高中畢業(yè)時,她還對他說過,希望他千萬不能變成個世俗的農(nóng)民,不管怎樣,千萬不能放棄讀書
生怕過幾年再見到他的時候,他已經(jīng)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滿嘴說的都是吃;肩膀上搭著個褡褳,在石圪節(jié)街上瞅著買個便宜豬娃;為幾報柴禾或者一顆雞蛋,和鄰居打得頭破血流。
牙也不刷,書都扯著糊了糧食囤……為此,在少平回村的那兩年里,她不斷給他寄書和《參考消息》,并竭力提示他不要喪失遠大理想…后來,她才漸漸認識到,實際生活是冷酷的;因為種種原因,這些不能進入大學門,又進入不了公家門的農(nóng)村青年,即是性格非凡,天賦很高,到頭來仍然會被環(huán)境所征服。
當然,不是說農(nóng)村就一定干不出什么名堂;主要是精神境界很可能被小農(nóng)意識的汪洋大海所淹沒……盡管田曉霞如此推斷了孫少平未來的命運,但出于中學時期深切的友誼,上大學后,她還不準備斷絕和少平的聯(lián)系。
只是她以前寫信給他以后,他再沒有給她回信,她這才在遺憾之中似乎也感到了某種解脫。
她一生不會忘記這個少年時期的朋友;但她知道,她也許在今后的歲月中甚至不會再和他相遇,充其量只是在記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往日的朋友……” 孫少安,為了一家的生活,不得不放棄讀書,十三歲就開始下地干活,承擔起家庭的責任。
“文革”后期,因為窮,吃盡了苦頭。
“改革開改”以后,黨的政策轉變,他借錢買騾子拉磚,后又制磚,成了全村的“冒尖”戶。
這一系列的轉變,按他的話說,是為了讓家里過上好日子,為了擺脫貧困——的確,他身上具備許多創(chuàng)業(yè)者的氣質:勤勞、堅忍,血氣方剛、頑強拼搏。
如果他的思想再遠一點,意識再高一點,或許會更成功一點吧。
在經(jīng)歷了磚廠失敗的一年中,他也窩囔過,一個機會就使他死灰復燃,這人啊
除了堅持,機會也是頂重要的。
他對愛情的態(tài)度,就不如少平了,面對青梅竹馬田潤葉的表白,雖然他也喜歡潤葉,但是他自卑,沒有勇氣,他農(nóng)民一個,潤葉公家干部,受過良好的教育。
愛,是那樣的矛盾。
為了逃避愛情,匆忙給自己找了另一個姑娘。
面對命運,他屈服了。
田曉霞,一個從小就愛獨立思考問題的女生,在她高中畢業(yè)時,說給孫少平的一翻話讓我思考了好幾天,我將來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我不該放棄什么
很驚呀在那個年齡就有這樣的覺悟了。
但就是這樣一個女生,在最后為了搶救洪水中的小女孩被洪水奪走了生命,就象天邊美麗星星的隕落,那么熱情真誠善良的人,為什么人生的腳步卻是如此的匆匆啊
留給孫少平的是無盡的痛苦,如果她不犧牲,除了是他的紅顏知已外,還會成為他人生中的良師益友。
孫少平啊孫少平,真應了你說過的那句話:“ 其實你也是可憐的。
。
。
”
小說中有許多鮮活的人物,比如:金波兩兄妹、孫蘭香、孫玉厚、孫玉婷、田潤生、田潤葉、田福堂、田福軍、田福軍的老丈人徐國強、徐向前兩父子、杜麗麗和武慧良,當然還有很多很多的人物,比如徐向前翻車受傷后把他送到醫(yī)院,而后又打電話到他單位去,沒有留下名字的那位老司機,我們不知道他叫什么,但是他做了一件普通人遇到了都會做的事情。
。
。
。
。
。
小說中的人物,都有自己鮮明的性格。
濃縮了很多,讓我們自己在生活中去思考吧
小說中的愛情也是包羅萬象的。
孫少平的愛情是浪漫的,孫少安的愛情是農(nóng)村那種淳樸的愛情,金波草原對歌的愛情,痛苦了他八年,田潤葉的曲折愛情,田潤生超凡脫俗的愛情,每一個故事都是感人的。
還有一點體會:幸福是勞動創(chuàng)造的
勞動創(chuàng)造生活
孫氏兄弟都渴望依靠自己的努力拼搏,徹徹底底的改變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和命運。
然而——今天的我呢
小說終歸是小說,我一直都在思考,那時的民風相對現(xiàn)在社會來講不知要質樸多少倍,我其實也算在農(nóng)村長大,對那個時代農(nóng)村的風俗人情多少有些了解。
然而當今社會還少小說中善良的人物呢
尤其是愛情,動人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