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霸王龍樣子的句子
霸王龍是一種兇猛的食肉恐龍,是已知最大的陸生性食肉類,如同其他的暴龍科恐龍,暴龍是兩足、肉食性恐龍,擁有大型頭顱骨,并藉由長而重的尾巴來保持平衡。
相對于它們大而強壯的後肢,暴龍的前肢非常短小,幾乎才跟人的手臂一樣長。
長久以來,暴龍被認為只有兩根手指,但在2007年發(fā)現的一個完整的暴龍化石,顯示它們可能具有三根手指。
描寫龍形態(tài)的句子有哪些
龍是中國等東亞區(qū)域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
常用來象征祥瑞,是中華民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龍的傳說等龍文化非常豐富。
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具體是哪九種動物尚有爭議。
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
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fā)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復雜。
怎樣想象啊
如何想象 聯想集團有這樣的一則廣告語:“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將會怎樣”。
正是有了大膽的想象,我們才有了追逐夢想的源泉。
正如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廣義的想象力定義為: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而創(chuàng)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
從其定義可以看出:想象力是智力結構中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因素。
加強想象力的培養(yǎng),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一條重要途徑。
語文是一門想象時空極大的學科,在教學中更應抓住各種契機,采取各種手段,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下面我想針對于小學低年級語文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談一些自己的看法,由低年級學生的結構特點可知,一方面:低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較少,語言表述能力較弱,所以學生很容易將想象停格于某一表象的畫面,或想到了卻無法用恰當的語言表述;另一方面:低年級學生的想象能力是發(fā)散的,無邏輯的,低年級學生的做事是以情感為出發(fā)點的,并不經過理性的思索,所以他們的想象經常是天馬行空的,但確是鮮活的生動的,這就要求,教師在低年級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上,要掌握恰當、適時的引導。
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的方法可謂海納百川,但這些最終要落實到孩子的語言表述及寫作上。
語文教學離不開學生的動腦、動口、與動手,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也不例外 一、動腦——以教師的恰當引導為鑰匙,打開學生的想象空間 (一)還原生活,用表象啟發(fā)想象 生活是想象的基礎,學生們的想象來源于生活,卻又不同于生活。
表象是指經過感知的客觀事物在腦中再現的形象。
想象是人腦對已有的表象重新組合建立新形象的過程。
而任何新形象的形成都以感知材料為基礎。
知識經驗的多少,決定著表象的多寡。
而表象的多寡又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想象思維。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充分地利用一些直觀的生活表象引發(fā)學生想象。
具體做法為: (1)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感悟事物的表象,啟發(fā)想象。
想象力的培養(yǎng)始于“引情”,轉而“入境”。
俗話說:“最動人心者莫出于情”,先讓孩子有情,近而他才會入境,把自己融入到課文中的角色中去,如《小小的船》一課,學生看了活動投影片后,對美麗的星夜會產生一種向往的情感,這時,放一首比較輕柔的曲子,使學生進入詩的情境,讓他們閉上眼睛,想象自己坐在彎彎的月亮上,月亮彎彎像小船,搖啊搖,這時引導學生想象:“你坐在彎彎的月亮上,在云朵里穿來穿去,你看到了什么
”學生暢談,有的說:“我看到了藍藍的天上有許許多多的星星。
”有的說:“我看到了人造衛(wèi)星。
”還有的說:“我和星星手拉手一塊兒玩,玩得真高興。
”……學生的情感與課文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課文中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活動起來,猶如身臨其境。
(2)采用直觀教具和現代化手段輔助教學,增加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表象,誘發(fā)學生的想象。
如教《金色的沙灘》時,孩子們有很多沒有見過大海,這時,可用多媒體展示海邊的美景,即有景又有聲,從而使學生們對大海展開豐富的想象。
(3)課外活動,讓學生有目的地去直接感悟,從而進行想象。
如寫小練筆《春天》時,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平時認知的春天,然后再布置學生進行課外活動,讓學生去仔細觀察,寫出自己心中的春天。
(二)緊抓課文,尋找想象的鑰匙 每一篇被選入教材的課文都是有其充分可以被挖掘價值的。
課文為表達的需要,有時把意境或情境濃縮在關鍵的詞語或句子中,表達的比較簡要,但文字背后卻蘊涵著極豐富的情感,極寬廣的想象空間,文章中的詞句都是生動的有生命的,學生把詞句的概念所代表的狀態(tài)、具體事物在腦子里重現出來,使概括的東西變成具體形象的東西,才有可能觸景生情、浮想聯翩,才能對這個詞有具體感受,產生語言形象感。
學生在學習課文時,只有憑借想象才能走進課文所描述的世界,進入一個能聞到氣味,能聽到聲音,能辨別色彩的世界。
如《動物時裝表演》中第七段描寫了變色龍的精彩時裝變換,本段中的三個“一會兒”突出了變色龍變色之快以及變色之多。
在教學中抓住這三個“一會兒”讓學生充分閱讀體會變色龍服裝的特點,這樣學生在學習時就會像“看電影”一樣,眼前出現活動的畫面,課文中的文字不再是單調的符號,抽象的句子,而變成了學生心中充滿生趣的形象。
(三)空白時間,留給孩子想象的“空間” 在我國很多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都非常講究“空白”藝術,因為它能給人以廣闊的想象空間。
有所謂“強外之音”、“言外之意”、“韻外之致”等創(chuàng)作主張和藝術表現手法,這種“貴在言外,使之思而得之”的表達效果,就是閱讀作品中的“意義空白”,這是啟迪學生想象的“亮點”。
在課堂教學中,合理的利用這些“空白”發(fā)散學生的想像,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例如在教學《狐貍和烏鴉》一文,可充分利用課文,讓學生在學中思,思中疑,鼓勵他們敢于超出書本,超越教師,用發(fā)展眼光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
文中最后一句寫“狐貍叼起肉,鉆到洞里去了”,我引導學生思考烏鴉會怎么想呢
有的說:“烏鴉知道自己被騙,心里非常難過”;有的說:“烏鴉哭了一會兒又飛去找食物了”;有的說:“烏鴉回到家把被騙的故事告訴自己的孩子們,教育他們從這件事上要吸取教訓”……那么狐貍又會怎么樣呢
有的說:“狐貍很得意,美美地吃了一頓,心想烏鴉真是大笨蛋,而自己又是那么聰明……”;有的說:“這么小的一塊肉,狐貍根本吃不飽,她又懶惰去找食物,又在樹下等烏鴉,烏鴉再也不上她的當了,結果狐貍活活地餓死了。
”…… 學生各抒己見,思維非?;钴S,他們的設想,體現了一種探索精神,一種創(chuàng)新精神。
(四)深入拓展,允許孩子“奇思妙想” 孩子有強烈的好奇心,這是發(fā)展想象的起點。
低年級學生的做事與想象能力往往不是由客觀思維出發(fā),大多取決于學生的情感,所以,在想象中要允許學生的“奇思妙想”。
如:在某單元小練筆試卷中,圖片上畫了一只狐貍與一只小鴨,要求學生展開想象寫幾句話。
有一個學生的小練筆是這樣寫的:有一只孤單的狐貍,它沒有朋友。
有一天,它看見了一只小鴨子,說:“小鴨子,你能和我做朋友嗎
”小鴨子說:“好啊,我可以和你做朋友
”于是,小狐貍和小鴨子就成了一對好朋友。
這篇小短文的作者就是從情感出發(fā)賦予了文章生動的人性色彩,我們不能說孩子的想象有錯,因為想象本身就是一種超越客觀存在的。
二、動口——加強語言表達訓練,把想象落實到學生的語言表述上。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常常發(fā)現,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其想象力就豐富;語言表達能力差的學生,其想象的描述便枯燥乏味。
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必須加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訓練。
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常用的訓練方式為句式法,即要求教師給出一個具體的句式然后讓學生進行填空,如教學《被趕出家門的小麻雀》一課時,對小麻雀被趕出家門飛向大森林會遇到什么進行想象,(句式:當小麻雀( )時,它會( )。
)很多教師認為 應該給出明確句式后再想象,如果不給句式,學生可能會欠缺生動的表述,而使想象缺乏生命,但也有老師認為在學生想象時不應該給出明確句式,如果給句式,學生可能又會拘泥于老師所給的句式,從而打不開想象的空間。
對于以上兩種想法,我個人覺得,首先學生的心中是沒有句式的,學生的想象也是不需要句式的,但在低年級老師的心中卻不能沒有句式的存在,因為它就是一架扶梯,可以幫助學生采摘到更高層的果實,當學生的想象停格于某一畫面時,教師可以搬出這架“扶梯”,讓學生把想象的空間變得更加的生動多彩。
從而把想象落實到學生的語言表述上。
三、動手——勤動筆,把想象落實到學生的筆頭上。
想象是一個人智力活動的翅膀,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
在給于學生充分的想和說的基礎上,要鼓勵學生多動筆,把精彩的想象變成生動的語言文字。
低年級以寫話訓練為主,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寫話興趣,鼓勵學生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自己對周圍的認識和感想。
低年級寫話教學是引導學生邁入作文大門的關鍵一步。
這種寫話的過程,孩子應是快樂的,他可以隨心所欲地去寫,把他心里的東西表現出來。
盡管句子不夠通順,語句不夠規(guī)范,但是我們讀起來會覺得非常生動。
在這樣的基礎上老師協助他,逐漸地把句子寫通順,語句寫得規(guī)范。
如;可以讓學生在學過課文之后寫一寫,你想對課文中的人物說些什么,把它寫在文中的插圖旁,低年級的許多課文,故事性很強,結尾都留有余味,引人深思。
教師可以抓住這些環(huán)節(jié)擴展學生的想象,結合書中的插圖空間,讓學生把想象與靜止的圖片內容變成生動的語言。
從而,把學生的想象落實到語言文字上。
總之,想象力的培養(yǎng),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要結合語文教學,千方百計的讓學生想象力的彩翼長得豐滿一些,幫助學生飛得更高。
求10篇文言文練習題目+解答
高中的文言文閱讀訓練,包括原文、題目及答案,10篇的話一次發(fā)不完的,這次只能發(fā)7篇了,希望你能夠滿意。
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3題。
白孝德為李光弼偏將。
史思明攻河陽,使驍將劉龍仙率騎五千,臨城挑戰(zhàn)。
龍仙捷勇自恃,舉足加馬鬣上,謾罵光弼。
光弼登城望之,顧諸將曰:“孰可取者
”仆固懷恩請行,光弼曰:“非大將所為,歷選其次。
”左右曰:“孝德可。
”光弼召孝德前, 問曰:“可乎
”曰:“可。
”光弼問所加幾何人而可
曰:“獨往則可,加人多不可。
”光弼曰:“壯哉
”終問所欲,對曰:“愿備五十騎于軍門,候入而繼進,及請大眾鼓噪以假氣,他無用也。
”光弼撫其背以遣之。
孝德挾二矛,策馬截流而渡。
半濟,懷恩賀曰:“克矣。
”光弼曰:“未及,何知其克
”懷恩曰:“觀其攬跋便僻①,可萬全。
”龍仙始見其獨來,甚易之,足不降鬣。
稍近欲動,孝德搖手止之,若使其不動,龍仙不之測。
又止龍仙。
孝德曰:“侍中使予致詞,非他也。
”龍仙去三十步,與之言,褻罵如初。
孝德伺便,因嗔目曰:“賊識我乎
”龍仙曰:“何也
” 曰:“國之大將白孝德。
”龍仙曰:“是豬狗乎
”發(fā)聲琥然,執(zhí)矛前突,城上鼓噪,五十騎亦繼進。
龍仙矢不及發(fā),環(huán)走堤上,孝德逐之,斬首提之歸。
(選自《譚賓錄》) 注:①攬跋便僻:揚鞭策馬非常敏捷的樣子。
②搋:虎怒吼。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及請大眾鼓噪以假氣 假:借助B.半濟,懷恩賀曰:“克矣。
” 濟:成功C.龍仙始見其獨來,甚易之 易:輕視D.執(zhí)矛前突,城上鼓噪 突:沖2.下列對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白孝德單獨請戰(zhàn),認為多帶寸:卒反而不方便,只要求準備五十名騎兵,等他沖過去時跟著沖進去,其他眾將士擂鼓吶喊助威就行丁。
B.白孝德——人迎戰(zhàn)劉龍仙,他躍馬揚鞭,靠近劉龍/l¨劉龍仙謾罵挑釁,白孝德沉著應對,突發(fā)進攻,砍了敵首,得勝而歸。
C.本篇文章敘事精煉,對話描寫精彩,人物對話幾乎占了全文一半;李光弼、白孝德、劉龍仙等人物語言各肖其身份、性格。
D.文章的作者擅長人物形象刻畫,白孝德智勇雙全、劉龍仙驕橫無謀、李光弼統帥風度,這些人物刻畫無不栩栩如生,令人嘆服。
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9分) (1)光弼問所加幾何人而可?曰:“獨往則可,加人多不可。
(4分) (2)稍近欲動,孝德搖手止之,若使其不動,龍仙不之測。
(5分)答案:1.B(渡過)2.A(錯在“單獨請戰(zhàn)”)3.(1)李光弼問需要給你多少人才能成功?(白孝德)回答:“—個人去就行了,給人太多反而不行。
”(2)等稍微靠近一點(劉龍仙)想要行動,白孝德搖搖手制止他,好象叫他不要動,劉龍仙不明白白孝德究竟要干什么。
二、閱讀文言文,完成題目。
劉敬者,齊人也。
漢七年,韓王信反,高帝自往擊之。
至晉陽,聞信與匈奴欲共擊漢,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壯士肥牛馬,但見老弱及贏畜。
使者十輩來,皆言匈奴可擊。
上使劉敬復往使匈奴,還報曰:“兩國相擊,此宜夸矜見所長。
今臣往,徒見贏瘠老弱,此必欲見短,伏奇兵以爭利。
愚以為匈奴不可擊也。
”是時漢兵已逾句注,二十余萬兵已業(yè)行。
上怒,罵劉敬曰:“齊虜
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軍。
”械系敬廣武。
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圍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
高帝至廣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
吾皆已斬前使十輩言可擊者矣。
”乃封敬二千戶,為關內侯,號為建信侯。
高帝罷平城歸,韓王信亡入胡。
當是時,冒頓為單于,兵強,控弦三十萬,數苦北邊。
上患之,問劉敬。
劉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罷于兵,未可以武服也。
冒頓殺父代立,妻群母,以力為威,未可以仁義說也。
獨可以久遠子孫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為。
”上曰:“誠可,何為不能
顧為奈何
”劉敬對曰:“陛下誠能以嫡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彼知漢嫡女送厚,蠻夷必慕以為閼氏,生子必為太子,代單于,何者
貪漢重幣。
陛下以歲時漢所余彼所鮮數問遺,因使辯士風諭以禮節(jié)。
冒頓在。
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
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
兵可無戰(zhàn)以漸臣也。
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宮詐稱公主,彼亦知,不肯貴近,無益也。
”高帝曰:“善。
”欲遣長公主。
呂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棄之匈奴
”上竟不能遣長公主,而取家人了名為長公主,妻單于。
使劉敬往結和親約。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臣光曰:建信侯謂冒頓殘賊,不可以仁義說,而欲與為婚姻,何前后之相違也
夫骨肉之恩,尊卑之敘,唯仁義之人為能知之;奈何欲以此服冒頓哉
蓋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則懷之以德,叛則震之以威,未聞與為婚姻也。
且冒頓視其父如禽獸而獵之,奚有于婦翁
建信侯之術,固已疏矣;況魯元已為趙后,又可奪乎
(《資治通鑒》)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是時漢兵已逾句注 逾:到達B.冒頓殺父代立,妻群母 妻:以??????為妻C.士卒罷于兵 罷:通“?!盌.建信侯謂冒頓殘賊 賊:殘忍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A. 因使辯士風諭以禮節(jié) 蒙故業(yè),因遺策B.匈奴匿其壯士肥牛馬 秦王恐其破壁。
C.未可以武服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D.今乃妄言沮吾軍。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3.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是劉敬勸說高祖和親的理由的一組是(1)未可以武服也。
(2)未可以仁義說也 (3)然恐陛下不能為。
(4)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
(5)陛下以歲時漢所余彼所鮮數問遺 (6)兵可無戰(zhàn)以漸臣也。
A.(1)(3)(4) B.(2)(4)(6) C.(2)(3)(5) D.(1)(5)(6)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劉敬出使匈奴,不為其表面現象所迷惑,建議伏兵制勝,顯示了他不同凡俗的見識。
B.高祖不用劉敬之言而致敗,后赦免劉敬,斬前使以示自責。
C.劉敬之所以勸高祖采用和親的手段,是因為當時人心厭戰(zhàn),且冒頓兵精馬壯,不能用武力戰(zhàn)勝。
D. 因為呂后的堅決阻止,魯元公主才沒有和親嫁給冒頓。
5.聯系全文,對文末一段話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司馬光認為劉敬提出和親計策,同他對冒頓的認識是矛盾的。
因為和親政策能夠起作用的前提是冒頓的仁義之心,但這正是他所缺乏的。
B.司馬光從歷史事實的角度,認為上世帝王對待少數民族總是居高臨下,以德懷之的,從沒有和親這種有損尊嚴的事。
C.司馬光認為冒頓連對待親生的父親都像對待禽獸一樣地殺害,對老丈人不可能講仁義。
D.司馬光又認為魯元公主早已嫁給趙王為妻,不宜為了和親之事再嫁。
答案:1.A(逾:經過了)2.D3.B(③是怕皇帝不肯。
⑤是和親時的手段。
)4.A(是匈奴有伏兵。
)5.B(居高臨下包括兩個方面:服則懷之以德,叛則震之以威)三、蘇軾《超然臺記》閱讀訓練 凡物皆有可觀。
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zhèn)愓咭病?/p>
哺糟啜離(加“酉”字旁),皆可以醉。
果蔬草木,皆可以飽。
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
夫所為求福而辭禍者,以福可喜而禍可悲也。
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
美惡之辨戰(zhàn)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是謂求禍而辭福。
夫求禍而辭福,豈人之情也哉
物有以蓋之矣。
彼游于物之內,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挾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覆。
如隙中之觀斗,又焉知勝負之所在
是以美丑橫生,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墻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觀,而適桑麻之野,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樂也。
處之期年,而貌加豐,發(fā)之白者,日以反黑。
予既樂其風俗之淳,而使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為茍完之計。
而園之北,因城以為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
南望馬耳、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有隱君子乎
而其東則廬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
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威公之遺烈,猶有存者。
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吊其不終。
臺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
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予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
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瀹脫粟而食之,曰:樂哉游乎
方是時,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予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游于物之外也。
1.寫出下列加線詞在句中的意思。
(1)是謂求禍而辭福( )(2)歲比不登 ( ) (3)背湖山之觀 ( )(4)稍葺而新之 ( ) (5)而吊其不終 ( )(6)余弟子由適在濟南( ) 2.下列句中加線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 ) A.(1)蓋游于物之外也 (2)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褒禪山記》) B.(1)以??上捕溈杀病?/p>
(2)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山中與裴秀才書》) C.(1)因城以為臺者舊矣。
(2)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過秦論》) D.(1)臺高而安 (2)正襟危坐而問客(《前赤壁賦》) 3.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是以惡美橫生,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
(2)予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4.簡答 (1)從第一段的議論中,你讀出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
這樣開頭有什么好處
(2)第三段中寫作者“相與登覽,放意肆志”,你能品味出這縱情歡樂中含蘊著怎樣的感慨和隱痛
請精讀該段并聯系全文,試作簡要分析。
(3)取名為“超然臺”的原因是 (請用文中的一個句子回答) 參考答案: 1.(1)避開(2)收成(3)景色(4)修理(5)哀痛(6)正在 2.C.都作介詞,相當于“憑借、依靠”。
(A.(1)連詞,可譯坐“因為”、“由于”。
(2)用作發(fā)語詞,可譯為“大概”。
B.(1)動詞,認為;(2)介詞,用。
D.(1)連詞,表并列;可譯作“又”;(2)連詞,表修飾,可譯作“地”,或不譯。
) 3.(1)所以有了美和惡的意念,憂和樂就產生了;這不是很可悲嗎
(2)我既安于這里的淳樸風俗,而這里的官吏和百姓對我的無能也習慣了。
4.(1)反映了作者等榮辱、同憂樂的隨緣自適的人生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正是他在險惡的境遇中自我消遣的精神支柱。
這樣開頭,一方面扣緊題旨——超然,點明主題,顯示了全文的思想情感傾向性,有力地吸引讀者;另一方面也為下文的展開作了鋪墊。
(2)要點參考:抒發(fā)懷才不遇之感,愿為邦國立功而終遭貶謫之慨嘆,仕途失意之悲,人生潦倒之苦。
(3)以見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游于物之外也。
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題。
吳山圖記 (明)歸有光 吳、長洲二縣,在郡治所,分境而治。
而郡西諸山,皆在吳縣。
其最高者,穹隆、陽山、鄧尉、西脊、銅井。
而靈巖,吳之故宮在焉,尚有西子之遺跡。
若虎丘、劍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勝地也。
而太湖汪洋三萬六千頃,七十二峰沉浸其間,則海內之奇觀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為吳縣,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為給事中。
君之為縣有惠愛,而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繪《吳山圖》以為贈。
夫令之于民誠重矣。
令誠賢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澤而有榮也;令誠不賢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
君于吳之山川,蓋增重矣。
異時吾民將擇勝于巖巒之間,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宮也,固宜。
而君則亦既去矣,何復惓惓于此山哉
昔蘇子瞻稱韓魏公去黃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為思黃州詩,子瞻為黃人刻之于石。
然后知賢者于其所至,不獨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縣已三年矣,一日與余同在內庭,出示此圖,展玩太息,因命余記之。
噫
君之于吾吳,有情如此。
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以高第召入為給事中 高第:上級官府B.而百姓扳留之不能得 扳留:挽留C.異時吾民將擇勝于巖巒之間 異時:他時,以后D.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宮也 尸祝:祝福,景仰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吳之故宮在焉 B.若虎丘、劍池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若老人咳且笑者C.君之為縣有惠愛 D.則海內之奇觀矣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3.以下幾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魏君與吳縣百姓情深意重的一組是①以高第召入為給事中 ②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③好事者繪《吳山圖》以為贈 ④令之于民誠重矣⑤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宮也 ⑥出示此圖,展玩太息,因命余記之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④⑤⑥ D.①②④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這是一篇應邀題畫的文章,但作者撇開畫的內容技巧不談,而是以贈圖——受圖——藏圖為線索,寫官員與民眾的相處之道。
B.文章先從吳縣的山光水色寫起,讓讀者隱隱可以想像《吳山圖》的畫面內容。
C.作者以蘇軾與魏君為例形成類比,贊美魏君是“賢者”。
D.作者以“君之于吾吳,有情如此。
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一句收束全文,既起到了點化、升華主題的作用,又使得文章情致綿綿,余意不盡。
答案:1.A.(“高第”指官員政績考核成績優(yōu)等。
)2.D.(D項都表示判斷;A代詞\\\/助詞,無義;B連詞,至于\\\/動詞,好像;C動詞,治理\\\/介詞,替,給。
)3.B 4.C(非“魏君”,應為“韓公”)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 自古宦者亂人之國,其源深于女禍。
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蓋其用事也近而習,其為心也專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親之。
待其已信,然后懼以禍福而把持之。
雖有忠臣、碩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為去己疏遠,不若起居飲食、前后左右之親可恃也。
故前后左右者日益親,則忠臣碩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勢日益孤。
勢孤,則懼禍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
安危出其喜怒,禍患伏于帷闥,則向之所謂可恃者,乃所以為患也。
患已深而覺之,欲與疏遠之臣,圖左右之親近,緩之則養(yǎng)禍而益深,急之則挾人主以為質。
雖有圣智,不能與謀。
謀之而不可為,為之而不欺。
至其甚,則俱傷而兩敗。
故其大者亡國,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錯以為資而起,至抉其種類,盡殺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此前史所載宦者之禍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為人主者,非欲養(yǎng)禍于內,而疏忠臣碩士于外,蓋其漸積而勢使之然也。
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則禍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
宦者之為禍,雖欲悔悟,而勢有不得而去也。
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禍者,謂此也。
可不戒哉
1、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宦者謀取專權手段的一組是①能以小善中人之意 ②前后左右者日益親③小信固人之心 ④圖左右之親近⑤急之則挾人主以為質 ⑥則懼禍之心日益切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⑤⑥答案:C(②是人君對宦官的態(tài)度,④是人君覺察“患以深”后的所想及對策,⑥是人君因“勢孤”而產生的懼禍心理。
)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主要講的是宦官給國家造成的禍害,遠遠超過女色所造成的禍害。
第一句“自古宦者亂人之國,其源深于女禍”,就是全文的中心論點。
B.文章詳細分析了宦官怎樣通過“小善”“小信”而逐步把持政權的過程,指出宦官專權的嚴重后果。
C.宦官專政是中國封建專制主義的必然產物,作者寫此文意在警告帝王們不要輕信宦官,漸積養(yǎng)禍,有其進步意義。
D.作者以其犀角燭怪的史學家銳眼,提出了宦官禍害遠勝于女色的見解,直接觸及到歷代王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答案:D(文章并未“觸及歷代王朝”,也非“根本原因”。
)3、把文言文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2)急之則挾人主以為質。
(3)盡殺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答案:(1)宦官的危害,不僅僅在某一方面。
(2)太(過于)急切,(他們——宦官)就會挾持人君作為人質。
(3)(把他們)全部殺掉,來使天下人心大快,這樣才算了結。
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目。
曹端,字正夫,澠池人。
永樂六年舉人。
五歲見《河圖》《洛書》,即畫地以質之父。
及長,專心性理。
其學務躬行實踐,而以靜存為要。
讀宋儒《太極圖》《通書》《西銘》,嘆曰:“道在是矣。
”篤志研究,坐下著足處,兩磚皆穿。
事父母至孝。
父初好釋氏,端為《夜行燭》一書進之,謂:“佛氏以空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虛為道,非率性之道。
”父欣然從之。
繼遭二親喪,五味不入口,既葬,廬墓六年。
端初讀謝應芳《辨惑編》,篤好之,一切浮屠、巫覡(】(i)、風水、時曰之說屏不用。
上書邑宰,毀淫祠百余,為設里社、里谷壇,使民祈報。
年荒勸振,存活甚眾。
為霍州學正,修明圣學。
諸生服從其教,郡人皆化之,恥爭訟。
知府郭晟問為政,端曰:“其公廉乎。
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
”晟拜受。
遭艱歸,澠池、霍諸生多就墓次①受學。
服闋,改蒲州學正。
霍、蒲兩邑各上章爭之。
霍奏先得請。
霍州李德與端同時,亦講學于其鄉(xiāng)。
及見端,退語諸生曰:“學不厭,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
至其知古今,達事變,未學鮮或及之。
古云‘得經師易,得人師難’,諸生得人師矣。
”遂避席去。
端亦高其行誼,命諸生延致之.講明正學。
端先后在霍十六載,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
諸生服喪之年,霍人罷市巷哭,童子皆流涕。
貧不能歸葬,遂留葬霍。
注:①墓次:服喪人的臨時住處。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A.①佛氏以空為性 ②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B.①父欣然從之 ②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C.①為設里社、里谷壇,使民祈報 ②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D.①公則民不敢慢 ②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2.下列句子編為四組。
全都表現曹端“品德高尚”的一組是 ①篤志研究,坐下著足處,兩磚皆穿 ②諸生服從其教,郡人皆化之,恥爭訟 ③霍、蒲兩邑各上章爭之 ④知古今,達事變,未學鮮或及之 ⑤端亦高其行誼,命諸生延致之,講明正學 ⑥諸生服喪之年,霍人罷市巷哭,童子皆流涕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⑤⑥3.下列敘述或評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曹端讀謝應芬的《辨惑編》后對佛教道教、巫婆神漢、陰陽先生、兇時吉日的說法都不相信,表現他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B.曹端設里社、里谷壇,讓百姓祈報收成,在我們看來仍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與曹端同時在霍州講學的李德見到曹端,離開時對曹端的學生說了一番話,贊揚曹端學識廣博,是難得的人師。
D.曹端去世,諸生服喪之年,霍州人罷市巷哭,童子皆流涕。
其原因是曹端在霍州十六載,做官時為政公廉。
4.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0分)(1)郡人皆化之,恥爭訟。
(2)至其知古今,達事變,未學鮮或及之。
(3)得經師易,得人師難。
答案:1.B(①的“之”是代詞,指代曹端所說的道理(話);②的“之”是動詞,“往,到”。
A項①②“以”是介詞,相當于“把。
C項兩個“為”都是介詞,相當于“給”、“替”;D項兩個“則”都相當于“就”)2.D(①研究的持之以恒;②④學識淵博)3.B(A項“佛教道教”與原文“浮屠”不符;C項“離開時”應為“離開后”.“對曹端的學生”應為“對自己的學生”;D項,原因除為政公廉外,更主要的是他有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道德.為霍州做了許多好事)4.①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當作可恥的事。
②至于他懂得古今,通曉社會變化,沒涉及的學問很少。
③得到一位講經的老師容易,而得到一位教誨做人的老師難。
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題。
武昌九曲亭記 蘇轍 子瞻遷于齊安①,廬于江上。
齊安無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諸山,陂陁②蔓延,澗谷深密,中有浮圖精舍,西曰西山,東曰寒溪。
依山臨壑,隱蔽松櫪,蕭然絕俗,車馬之跡不至。
每風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載酒,乘漁舟,亂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聞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攜徜徉而上。
窮山之深,力極而息,掃葉席草,酌酒相勞。
意適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齊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將適西山,行于松柏之間,羊腸九曲,而獲小平。
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蔭茂木,俯視大江,仰瞻陵阜,旁矚溪谷,風云變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廢亭焉,其遺址甚狹,不足以席眾客。
其旁古木數十,其大皆百圍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輒睥睨終日。
一旦大風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據,亭得以廣。
子瞻與客入山視之,笑曰:“茲欲以成吾亭邪?”遂相與營之。
亭成,而西山之勝始具。
子瞻于是最樂。
昔余少年,從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有不得至,為之悵然移日。
至其翩然獨往,逍遙泉石之上,擷林卉,拾澗實,酌水而飲之,見者以為仙也。
蓋天下之樂無窮,而以適意為悅。
方其得意,萬物無以易之。
及其既厭,未有不灑然自笑者也。
譬之飲食,雜陳于前,要之一飽,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無愧于中,無責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樂于是也。
【注釋】①子瞻:蘇軾。
齊安,黃州。
當時蘇軾貶謫黃州,蘇轍貶謫筠。
②陁(tuó)山岡。
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1.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然將適西山,行于松柏之間 適:到 B.其遺址甚狹,不足以席眾客。
席: 坐 C.掃葉席草,濁酒相勞 勞:勞動 D.亭成,而西山之勝始具 勝:美景 2.下面全都表現蘇軾“適意而樂”的一項是①窮山之深,力極而息。
②意適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③子瞻每至其下,輒睥睨終日 ④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⑤擷林卉,拾澗實,酌水而飲之 ⑥及其既厭,未有不灑然自笑者也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②④⑤⑥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始敘述蘇軾謫居齊安,好游武昌諸山,看似與九曲亭無關,實則介紹曲亭周邊的獨特環(huán)境,同時寫蘇軾黃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為后面的議論作鋪墊。
B.第二段敘寫擴建九曲亭的過程,突出蘇軾之“最樂”;第三段宕開一層,以往事印證蘇軾“適意忘反”的性情,以點綴之筆走出“蓋天下之樂無窮,而以適意為悅”的主旨 C.本文語言明凈,條理清晰,融寫景、敘事、抒情、議論為一爐,情景相融,渾然一體。
全文圍繞著“樂”字展開,曠達超然,耐人尋味,字里行間流露出相知相慰的手足深情。
D.文章表面寫自己與兄長游樂山水的灑脫快樂,實際是記錄他們共同的坎坷人生,以樂景寫哀情,抒發(fā)謫貶后憤怒感傷得情緒。
答案: 1.C(勞:慰勞)2.C(③⑥句不屬于)3.D(并非以樂景寫哀情,也并非抒發(fā)謫貶后憤怒感傷的意緒,而是表現曠達超然心境)
杜甫的暮春三月巫峽長這首詩什么意思
即事 杜甫暮春三月巫峽長;皎皎行云浮日光。
雷聲忽送千峰雨,花氣渾如百和香。
黃鶯過水翻回去,燕子銜泥濕不妨。
飛閣卷簾圖畫里,虛無只少對瀟湘。
賞析: 這詩是杜甫居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時所作,非屬名篇,詩體屬七言拗律,第二聯本應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格式,卻作了平起格式,這樣就構成首聯、頷聯和頸聯都作平起式。
首句末三字作“平仄平”,由于本詩首句取平起式,也就呈現所謂“孤平”現象,也屬拗句。
大凡細檢唐代著名詩人近體詩,這類拗體大致自成一格,尤其首句末三字作“孤平”,不時可見,或許自有其規(guī)律在,當也不害吟唱。
但后世學詩者如作模仿,卻或許會遭到譏彈乃至斥責。
這就是所謂名家可作你不可作,似乎約定俗成,無理可講。
舊時注釋家都稱贊此詩“寫景之妙”,清代的黃生說這首詩“可作暮春山居圖看”。
現略談我的粗淺看法。
第一句,“暮春三月巫峽長”。
自重慶奉節(jié)到湖北宜昌之間的長江兩岸,層巒疊嶂,無處不峽,其中最險者稱“三峽”。
晉代左思的《蜀都賦》中就寫道:“經三峽之崢嶸”。
但歷代關于三峽的名稱的說法不一,如明月峽、黃牛峽也曾被列入三峽中,在杜詩中也有“三峽傳何處”的發(fā)問句。
通常習慣上把瞿唐峽、巫峽和西陵峽稱為三峽。
在三峽中,巫峽數長,所謂“巴東三峽巫峽長”。
暮春,春將過去。
在唐代以前,南北朝人寫詩,不時表達惜春的感情,如“無令春色晚”,“處處春心動,常惜光陰移”,“不愁花不飛,倒畏花飛盡”,等等。
杜甫寫“暮春三月巫峽長”,把暮春和“巫峽長”聯系起來,似乎峽中的暮春三月也較其他地方的暮春三月為長,這就一反惜春的老調,有了新意。
第二句,“皎皎行云浮日光”。
清代著名杜詩注家仇兆鰲解釋道:“云浮日光而過,其色皎皎然,雷雨將作矣。
”仇氏的意思是說詩人寫這第二句是為了引出寫雷雨的第三句。
清代另一位注家楊倫也作同樣的理解。
按照一般的詩法觀念,說七言律的第二句引出第三句,或者說第三句承應第二句,大致無錯。
但對于大詩人的作品,卻也不能一概地用詩法模式去套,從而作出刻板的解釋。
前面說過,杜甫的這首《即事》詩是拗體七律,對拗體詩,前人常從它的平仄、黏連等形式不合常規(guī)律詩的格律這點上作解釋。
現在我不妨提出一個看法,杜甫的拗體詩不僅在平仄形式上表現為“拗”,就是在詩意的起承轉合上也會表現出“拗”。
由此我認為這首《即事》詩的第二句未必就是起到引出第三句的作用,而且,“皎皎”是形容皎明之貌,陶淵明詩句“皎皎川上平”,即為例證。
杜甫寫?zhàn)ò椎男性戚p疾而過,并不是寫陰云密布,所以仇氏“雷雨將作矣”的見解未必正確。
我認為第二聯的上句“雷雨忽送千峰雨”是兀起之筆,也反映了彼時彼地忽晴忽雨的實際風光。
而且,正是這一句,寫出了壯麗場面。
凡寫暮春風光,即使能夠避免哀愁,卻也不易寫得壯麗。
雷雨千峰,卻正是一種壯麗的場面。
第二聯的下句“花氣渾如百和香”是由雨寫花。
如按老套,就會有雨打花落,或者濕花垂枝之類。
杜甫摒卻這些,卻采用前人寫雨后花更艷的意境,李世民《詠雨》詩就寫“花沾色更鮮”,虞世南也有“山花濕更燃”的詩句。
這里杜甫稍作變化,寫雨后花氣更濃。
關于“百和香”,宋代著名杜詩研究者趙次公引古詩云:“博山爐中百和香,郁金蘇合及都梁”,說明“百和香”是各種香物的混稱。
沈約《和劉雍州繪博山香爐》也云:“百和清夜吐,蘭煙四面充”。
或謂在實際吟唱時,杜甫此詩中“百和香”的“和”字當讀仄聲。
可備一說,可惜未見訓詁文獻根據。
第三聯寫鶯燕:“黃鶯過水翻回去,燕子銜泥濕不妨。
”前人詠春詩中常要出現鶯燕,卻又最易流入老套。
杜甫由雷雨而捕捉住黃鶯的一種特殊情狀,“黃鶯過水”即“過水黃鶯”,被雨水打濕了翅膀。
仇兆鰲解釋道:“鶯畏雨,故翻回”。
浦起龍《讀杜心解》說:“翻回去,雨中棲止不定也”。
我想還是浦氏更有見地。
不少杜詩中寫黃鶯都很可愛,這首詩中卻寫它的狼狽形狀。
貼切嗎
很貼切,嬌弱的黃鶯遇到雷雨,驚恐翻回,棲止不定,才真符合它的“性格”哩
燕子就不同,詩人寫它冒雨勞作,“燕子銜泥”即“銜泥燕子”,浦起龍說“濕,不指泥”,也很有見地,這里寫燕子身濕。
如果僅僅理解為燕子銜濕泥筑巢,那就流于一般了。
或問:細雨蒙蒙,燕子銜泥是常見的,隆隆雷雨中還有燕子飛翔嗎
是的,詩人這里未必是實寫,而是賦予想象。
既然他寫過水黃鶯的狼狽,必然要寫銜泥燕子的豪壯。
詩人必然會憑借石燕的傳說,《湘州記》:“零陵山有石燕,遇風雨即飛。
”零陵燕作為一個壯勇的形象,南北朝時人就有描寫:“詎得零陵燕,隨風時共舞。
”(張正見《賦新題梅林輕雨應教詩》)杜甫巧妙地把勤勞的銜泥燕和豪壯的迎風燕結合起來描寫,卻也正切合這春雷千峰雨的環(huán)境,也就使這首《即事》詩的壯麗意境再次升華起來。
尾聯上一句“飛閣卷簾圖畫里”是總結即景風光,此時詩人客居夔州西閣,“飛閣卷簾”當是實寫。
但結句蕩開得很遠,一下子說到湖南,“虛無只少對瀟湘”。
這看來似為突兀,其實也不奇怪,它使我們想起了陰鏗的《度青草湖》詩,其中寫道:“洞庭春溜滿,平湖錦帆張。
源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
穴去茅山近,江連巫峽長……”青草湖即洞庭湖,這是描寫“瀟湘”之詩,卻聯系到上游,出現“江連巫峽長”的句子。
而杜甫此詩分明寫峽中光景,卻縱筆飛思,一直寫到下游。
杜甫曾說他自己“頗學陰何苦用心”,陰是陰鏗,何是何遜。
看來在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或許也是受到了陰鏗《度青草湖》詩的啟發(fā)。
“虛無”,如仇兆鰲所說,“空曠貌”。
峽中的風景圖畫是壯麗的,山高水險,雷雨千峰,但還缺少一點什么,缺少浩茫廣闊。
瀟湘洞庭,正是浩闊所在。
杜甫《長江》詩中就寫道:“色借瀟湘闊”。
有的注家釋為:“瀟湘之闊,其色皆借資于此,以瀟湘乃江水下流也。
”為有長江之水,更呈洞庭之闊;長江雖然壯麗,洞庭卻為浩曠。
詩人本極狀峽中暮春景色,忽然蕩開作結,寫它的不足——“虛無只少對瀟湘”,這才真叫大家筆法。
杜詩讀者知道,杜甫的《去蜀》詩中說:“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關塞阻,轉作瀟湘游
”東下瀟湘,是他早有的打算。
他寫《即事》詩時正滯留峽中,這“虛無只少對瀟湘”句正是他東下意念的自然流露。
正如他在《暮春》詩中寫“臥病擁塞在峽中,瀟湘洞庭虛映空”一樣,所以這種蕩開作結更顯得情景交融。
描寫龍神態(tài)的句子
描寫龍的句子 1、龍是中國古人對鹿,牛,驢,蝦,象,魚,蛇,鳳等動物,和云、雷電、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生的,具有喜水、好飛、通天、善變、靈異、征瑞、兆禍、示威等神性的一種神物。
2、龍,是一種并不存在的動物,沒有為人做過什么,也沒有人見過,可是人們,將它看成至高無上,力量無邊的神物,甚至為它燒高香,求保佑。
3、龍能騰云駕霧,呼風喚雨,翻攪起四海云水,威力無邊。
它還能幫助人類。
天下旱澇,莊稼豐歉,人間是福是禍,全憑它的旨意,所以我喜歡它。
4、第一期是春秋以前,可稱之為古代龍,古代龍多作匍匐爬行狀,結構形態(tài)比較粗陋,蛇身獸頭,保持著爬行動物的特點。
但它們的形狀極為豐富,也異常怪異,它們帶著一身粗野與狂放,暴力與恐怖,展示著神秘的威力。
5、來到舞龍的現場,只見龍有細長的胡須、長長的舌頭,嘴里還有一個黃色的球,它的臉是銀白色,全身基本上是青色的,這也難怪它的名字叫:青龍。
6、龍是中華民族進入農業(yè)社會后創(chuàng)造的一種虛擬動物,它的產生與農業(yè)對水的需求有關,龍的主要工作就是興云布雨。
那么龍到底什么樣
根據考古和歷史資料,中國龍的發(fā)展分為三個時期。
7、在世界的東方有一條巨龍,人們正駕馭著它騰空飛速前進。
這條龍美麗,皎潔,那便是中國。
中國人具有龍的精神,龍的氣魄。
8、龍不僅是中華名族歷史的見證,而且是中華名族凝聚力量的見證,也是中華名族進取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