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運用通感的句子
利用通感的詩句: 1、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2、來時萬縷弄輕黃,去日飛球滿路旁。
附錄1、《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李白)鑒賞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賞析】: 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經(jīng)過武昌時游黃鶴樓所作。
本詩寫游黃鶴樓聽笛,抒發(fā)了詩人的遷謫之感和去國之情。
西漢的賈誼,因指責時政,受到權(quán)臣的讒毀,貶官長沙。
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牽連,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
所以詩人引賈誼為同調(diào)。
“一為遷客去長沙”,就是用賈誼的不幸來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無辜受害的憤懣,也含有自我辯白之意。
但政治上的打擊,并沒使詩人忘懷國事。
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長安”,這里有對往事的回憶,有對國運的關(guān)切和對朝廷的眷戀。
然而,長安萬里迢迢,對遷謫之人是多么遙遠,多么隔膜啊
望而不見,不免感到惆悵。
聽到黃鶴樓上吹奏《梅花落》的笛聲,感到格外凄涼,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滿了梅花。
詩人巧借笛聲來渲染愁情。
王琦注引郭茂倩《樂府詩集》此調(diào)題解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
”江城五月,正當初夏,當然是沒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動聽,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滿天飄落的景象。
梅花是寒冬開放的,景象雖美,卻不免給人以凜然生寒的感覺,這正是詩人冷落心情的寫照。
同時使人聯(lián)想到鄒衍下獄、六月飛霜的歷史傳說。
由樂聲聯(lián)想到音樂形象的表現(xiàn)手法,就是詩論家所說的“通感”。
詩人由笛聲想到梅花,由聽覺訴諸視覺,通感交織,描繪出與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蒼涼景色,從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國懷鄉(xiāng)的悲愁情緒。
所以《唐詩直解》評此詩“無限羈情笛里吹來”,是很有見解的。
清代的沈德潛說:“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
”(《唐詩別裁》卷二十)這首七言絕句,正是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見長,使人從“吹玉笛”、“落梅花”這些眼前景、口頭語,聽到了詩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這詩還好在其獨特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
詩寫聽笛之感,卻并沒按聞笛生情的順序去寫,而是先有情而后聞笛。
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動作加以描寫,傳神地表達了懷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見”的愁苦。
后半才點出聞笛,從笛聲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蒼涼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無垠。
附錄2、石柔的《絕句》賞析 絕 句 石柔 來時萬縷弄輕黃,去日飛球滿路旁。
我比楊花更飄蕩,楊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遠離故土,輾轉(zhuǎn)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輕黃==淡黃 飛球==楊樹籽 1)詩人借揚花的隨風飄蕩,不能自主,抒發(fā)自己離別家園,往來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
(或表詩人借殘春飄蕩的揚花,抒發(fā)自己輾轉(zhuǎn)仕途的無奈和鄉(xiāng)思。
)(重點在旅愁、離情、意思相近即可。
) ?、僭娙私栉铮ň埃┦闱椋形镅灾?。
借花的隨風飄蕩,不能自主,比喻自己離別家園,往來仕途不得安寧。
將旅愁離情融合在具體形象之中,貼切感人。
?、趯Ρ群嫱校骸皝頃r”與“去日”的對比,更突出了駐留時間的短暫,奔波的辛勞,楊花“一春忙”與我“更飄蕩”的對比,更加顯得深沉感人。
③通感:顏色無輕重,但能在人們心中有輕重感。
濃重的顏色會使人感到沉重。
而楊花的黃色淡到若有若無時,便使人感到“輕飄飄”的感覺。
詩人運用通感的手法,用觸覺來描寫視覺感受,突出楊花隨風飄蕩不能自主的無奈。
或答:此處的“黃”借代楊花。
楊花隨春風飄蕩 ,給人一種輕飄飄的感覺。
一個“輕”字便可體現(xiàn)出這樣的一種感覺。
[今譯]我比那隨風輕揚的楊花更飄忽不定,楊花的絕飛離散,僅僅忙一個春天。
[賞析] “楊花”,楊樹籽,表面具毛,狀同柳絮,古人常以楊稱柳,楊、柳通用,如司空圖《暮春對柳》:“縈愁惹恨奈楊花,閉戶垂簾亦滿家。
”在古典詩詞中,則用以表達某種愁緒,如北魏胡太后《楊白花》的“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蘇軾《水龍吟·和章質(zhì)夫楊花韻》的“似花還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路旁,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詩人不僅把自己轉(zhuǎn)徙流離的生涯和“飄蕩”的楊花比,而且超出傳統(tǒng)手法的窠臼,要同楊花比出個程度,在結(jié)構(gòu)上遞進一層,使其郁積于心的客愁鄉(xiāng)情通過著力反襯,顯得格外深切動人,從而取得從正面說難以獲得的抒情效果。
第二句,用點即點的手法收束全詩,至于何以要說“楊花只是一春忙”,這以后還有什么話未說,作者有心留下一段空間,由人猜想。
什么是通感的修辭手法
通感修辭格又叫“移,就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形語言使感覺轉(zhuǎn)移,將人的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zhuǎn)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
通感技巧的運用,能突破語言的局限,豐富表情達意的審美情趣,起到增強文采的藝術(shù)效果。
比如:欣賞建筑的重復與變化的樣式會聯(lián)想到音樂的重復與變化的節(jié)奏;聞到酸的東西會聯(lián)想到尖銳的物體;聽到飄渺輕柔的音樂會聯(lián)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紗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拓展資料:修辭手法是為提高表達效果,用于各種文章或應(yīng)用文的寫作的語言表達方法的集合。
修辭手法一共有六十三大類,七十八小類。
通過修飾、調(diào)整語句,運用特定的表達形式以提高語言表達作用的方式。
其中大類修辭手法包括:比喻, 白描,比擬(又名比體,分為擬人、擬物),避復,變用,層遞,襯墊(襯跌) ,襯托(反襯、陪襯),倒文,倒裝,迭音,疊字復疊,頂真(又名頂針、聯(lián)珠),對比,對偶(對仗、隊仗、排偶),翻新,反復,反問,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并提、合敘、合說);復迭錯綜,復合偏義,共用,合說,呼告,互體,互文,換算,回環(huán),回文,降用,借代,設(shè)問,歧謬,排比,拈連,摹繪,列錦,連及,夸張,警策,示現(xiàn),雙關(guān),重言,重疊,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須真,諧音,歇后,象征,鑲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移覺、移就),跳脫,轉(zhuǎn)文。
共計63種。
通感修辭手法運用的表達效果,并賞析:1.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2.
1.甲、乙兩文所選題材相同,都是寫雨,但體裁不同,甲文是__散文抒情寫雨_,乙文是__詩詞寫雨_。
2.甲文寫“春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這里用了三個比喻來比喻同一個本體,這三個喻體,作者是把他們看成具有共同點的東西,用來反復強調(diào)春雨的某種特點呢,還是把它們看成是具有不同特點的東西,從不同的側(cè)面來表現(xiàn)春雨的多種形態(tài)呢
談?wù)勀愕目捶袄碛伞?/p>
看法:反復強調(diào)春雨的特點即密、細。
理由: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春雨細密的特點。
甲文中一個“逼”字,將綠色變成了主動者,把青草寫成了有靈性的食物,語言形式上形成了通感的修辭手法。
乙文中用同樣的修辭手法描寫的句子是“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
對比鑒賞閱讀春夜喜雨和朱自清春
1.甲、乙兩文所選題材相同,都是寫雨,但體裁不同,甲文是__散文抒情寫雨_,乙文是__詩詞寫雨_。
2.甲文寫“春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這里用了三個比喻來比喻同一個本體,這三個喻體,作者是把他們看成具有共同點的東西,用來反復強調(diào)春雨的某種特點呢,還是把它們看成是具有不同特點的東西,從不同的側(cè)面來表現(xiàn)春雨的多種形態(tài)呢
談?wù)勀愕目捶袄碛伞?/p>
看法:反復強調(diào)春雨的特點即密、細。
理由: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春雨細密的特點。
甲文中一個“逼”字,將綠色變成了主動者,把青草寫成了有靈性的食物,語言形式上形成了通感的修辭手法。
乙文中用同樣的修辭手法描寫的句子是“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
用“通感”的修辭手法寫兩個句子
1.我聽見了她那閃閃爍爍的笑聲2遠處隱約飄來陣陣香味,似有似無,如有悠揚的樂聲,時斷時續(xù).3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閃閃亮亮的,特別鬧.4她大大的眼睛忽閃忽閃的,我對她說:“你的眼睛真鬧啊,別眨了.”5夜晚的彩燈亮,這邊紅、那邊綠,這邊明、那邊暗,整個城市奏響了一曲歡騰的樂曲.6那些蘆葦高高低低地晃動著,如同鼓點有節(jié)奏的擊打.7歌聲/象煞黑天上的星星/越聽越燦爛.8她的聲音猶如棉花糖一樣甘甜,猶如嬰兒的棉肚兜一樣柔軟.9月光下,那低頭思故鄉(xiāng)的離愁,已被古老的潮水年復一年的打磨得光滑如許了,在湖邊淺水里靜泊成一葉沉思的小舟.10我的憂郁也明亮起來、輝煌起來,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綠葉,和不再枯黃凋謝的真善美的花朵.祝您步步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