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白水書付過中哪些句子描寫潭中水
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濺雷怒,可喜可畏。
《游白水書付過》是蘇軾描述自己和小兒子蘇過泡溫泉和游覽佛跡院的一天經(jīng)歷,表達(dá)了東坡清素的閑情逸致,以及隨遇而安、豁達(dá)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游白水書付過》中描寫潭中水的句子有哪些
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濺雷怒,可喜可畏。
游白水書付過中哪些語(yǔ)句描寫潭中水
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濺雷怒,可喜可畏。
蘇軾的游白水書付過中那些語(yǔ)句描寫了潭中水
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濺雷怒,可喜可畏。
游白水書付過中 書以付過的以的意思
以供參考 紹圣元年[1]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2]游白水[3]佛跡院。
浴于湯池[4],熱甚,其源殆[5]可熟[26]。
物。
循[6]山而東,少北[7],有懸水[8]百仞[27]。
山八九折[9],折處輒[10]為潭,深者縋石[24]五丈,不得其所[9]止。
雪濺雷怒[11],可喜可畏。
山崖[12]巨人跡數(shù)十,所謂佛跡[11]也。
暮歸倒行[13],觀山燒,火甚[14]。
俯仰度[15]數(shù)谷,至江,山月出,擊汰[16]中流,掬[17]弄珠璧[18]。
到家,二鼓[19],復(fù)與過飲酒,食馀甘[20]煮菜。
顧[21]影頹然[25]。
不復(fù)甚寐[22]。
書[23]以付過。
東坡翁。
(選自《東坡志林》卷一)譯文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與兒子蘇過游白水佛跡院,在溫泉中沐浴,水很熱,它的源頭估計(jì)能把東西煮熟。
沿著山向東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瀑布。
山上有八九個(gè)彎道,每個(gè)彎道處都是潭水。
潭水深的地方,用繩子系石墜入五丈,還到不了底。
潭水像雪花般飛濺,聲音如雷鳴般轟響,令人既喜又驚。
水邊的懸崖上有幾十處巨大的腳印,這就是人們所說(shuō)的佛跡。
傍晚時(shí)我們順來(lái)路返回,在夕陽(yáng)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燒,十分的壯觀。
或彎腰或抬頭看這些山谷。
到了江邊,此時(shí)月亮出來(lái),江水擊打著,用雙手捧著像碧玉般的水倒影著的月亮。
回到家已是二更時(shí)分,我與蘇過再次飲酒,吃著橄欖菜。
回頭看自己的影子,有種蕭索感,就再也睡不著了。
寫下這些文字交給過兒。
東坡記。
背景 文中浴于〔湯池〕,即湯泉。
據(jù)宋人記載,佛跡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東為湯泉,水熱;西為雪如泉,水涼。
熱甚,其源(殆〕幾乎可熟物。
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有很大的瀑布。
懸水,瀑布。
山八九〔折〕拐彎。
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縋(zhuì)〕用繩系著石頭向下。
石五丈,〔不得其所止〕(到了五丈深的地方)仍然到不了底。
雪濺雷怒〔雪濺雷怒〕形容瀑布落入深潭濺起雪白的水花,落入潭中而發(fā)出轟鳴聲。
可喜可畏。
山崖有〔巨人跡〕巨人的足跡。
數(shù)十,所謂佛跡也。
作者于紹圣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還陽(yáng)羨(今江蘇宜興),獨(dú)與幼子蘇過同行。
十月到惠州。
本文是與幼子過游覽白水后,寫給他的一篇游記小品。
文中記述了溫泉、瀑布、佛跡及百姓燒山的景觀,文末流露出孤獨(dú)頹唐的情緒。
蘇軾五十八歲時(shí)又一次被放逐,以寧遠(yuǎn)軍團(tuán)練副使的虛銜,安置在惠州(今廣東惠州)。
紹圣元年(1094)十月初,到達(dá)惠州;十二日即游白水山,寫了這篇短文。
漫筆記錄,可見當(dāng)?shù)仫L(fēng)光,也表現(xiàn)了東坡老人隨遇而安、游興不減的情貌。
注釋 [1]紹圣元年:即1094年。
紹圣,北宋哲宗的年號(hào)。
[2] 幼子過:蘇軾的第三子蘇過。
[3] 白水:山名,在今廣東博羅縣東北 [4]湯池:即湯泉。
[5]殆:大概,差不多。
[6]循:沿著。
[7]少北:稍向北。
[8]懸水:瀑布。
[9]折:這里是彎轉(zhuǎn)的意思。
[10]輒:就是 [11]雪濺雷怒:形容瀑布?jí)嬋肷钐?,濺起雪白的水花,發(fā)出轟鳴的聲音。
[12]水崖:水邊。
[13] 倒(dào)行:順來(lái)路往回去。
[14]甚:厲害。
[15]度:越過,過 [16]擊汰(tài):擊水。
汰,水波。
[17]掬(jū):用雙手捧取。
[18]珠壁 :此指倒影在水中的月亮。
[19]二鼓:二更;古代擊鼓報(bào)時(shí)。
[20]余甘:即橄欖,也叫油柑,食用。
[21]顧:回頭看。
[22]寐:睡覺,休息。
[23]書:寫下。
[24]縋石:用繩系著石頭向下 [25]頹然:衰老的樣子 [26]熟:煮熟 [27]百仞:這是夸張的說(shuō)法;仞:古時(shí)以八尺或七尺為一仞。
游白書水付過文中哪些語(yǔ)句描寫了潭中水
游白書過蘇軾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洛于揚(yáng)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山懸有巨人跡數(shù)十,所謂佛跡也.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俯仰度數(shù)谷,至江,山月出,擊汰中流,鞠弄珠璧.到家,二鼓,復(fù)與過飲酒,食余甘煮菜.顧影頹然,不復(fù)甚寐.書以付過.東坡翁.注釋[1]白水:山名,在今廣東博羅縣東北.《輿地紀(jì)勝》說(shuō):“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壇,佛跡甚異.”可與本文所記參看.[2]紹圣元年:即1094年.紹圣,北宋哲宗的年號(hào).[3]幼子過:蘇軾的第三子蘇過.[4]湯池:即湯泉.據(jù)宋人記載,佛跡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東為湯泉
游白水書付過中描寫水淸而急的句子
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濺雷怒,可喜可畏。
希望采納哦
游白水書付過 答案
1.源: 折處 *為潭: 寐: 書以付過: 2.翻譯: 擊汰中流,掬弄珠避。
3.文中那些語(yǔ)句描寫了談中水? 4.作者為什么會(huì)“不復(fù)甚寐,書以付過”? 5.《記承天寺 月光V冰涼 - 2010-11-16 21:56 - 文化\\\/藝術(shù) > 文學(xué) > 詩(shī)歌
游白水書付過表達(dá)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蘇軾五十八歲時(shí)又一次被放逐,以寧遠(yuǎn)軍節(jié)度副使的虛銜,安置在惠州(今廣東惠州)。
紹圣元年(1094)十月初,到達(dá)惠州;十二日即游白水山,寫了這篇短文。
漫筆記錄,可見當(dāng)?shù)仫L(fēng)光,也表現(xiàn)了東坡老人隨遇而安、游興不減的情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