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中描寫西游記師徒四人外貌的句子有哪些
吐魯番盆地火焰山是我國新疆境魯番地區(qū)的一座山,吐魯番地區(qū)是一個盆地,氣溫很,夏天最高氣溫有時可達40-50攝氏度,火焰山位于吐魯番盆地的北緣。
古書稱之為“赤石山”,維吾爾語稱“克孜勒塔格”〔意為紅山〕,由紅色砂巖構(gòu)成,東起鄯善縣蘭干流沙河,西至吐魯番桃兒溝,形成一條赤色巨龍,東西走向,橫臥于吐魯番盆地中,全長98公里,南北寬9公里。
一般高度500米左右,最高峰在鄯善縣吐峪溝附近,海拔831.7米。
火焰山是天山東部博格達山坡前山帶短小的褶皺,形成于喜馬拉雅山運動期間。
山脈的雛形形成于距今1.4億年前,基本地貌格局形成于距今1.41億年前,經(jīng)歷了漫長的地質(zhì)歲月,跨越了侏羅紀、白堊紀和第三紀幾個地質(zhì)年代。
火焰山荒山禿嶺,寸草不生。
每當盛夏,七月流火,紅日當頭,地氣蒸騰,焰云繚繞,赭紅色的山體形如飛騰的火龍,十分壯觀。
火焰山是全國最熱的地方,夏季最高氣溫達47.8度,地表最高溫度在70度以上。
由于地殼運動斷裂與河水切割,山腹中尚留下許多溝谷,主要有葡萄溝、桃兒溝、木頭溝、吐峪溝、連木沁溝、蘇伯溝等。
在這些溝谷中,綠蔭蔽日,風景秀麗,流水潺潺,瓜果飄香。
明人吳承恩著名神話小說《西游記》,以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而膾炙人口,名聞天下。
第五十九回和六十回寫“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孫行者三調(diào)芭蕉扇”的故事,使火焰山披上一層神秘的色彩,成了一座奇山。
《西游記》寫道:“西方路上有個斯哈哩國,乃日落之處,俗呼‘天盡頭’。
這里有座火焰山,無春無秋,四季皆熱,那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
若過得山,就是銅腦袋、鐵身軀,也要化成汁哩
”這段文字顯系夸張,但高溫和寸草不生這些基本特征,與火焰山實際情況完全符合,不是憑空臆造的。
唐僧師徒四人的外貌描寫
在原文中摘錄 孫悟空:五官俱備,四肢皆全。
身軀鄙陋,像個食松果猻。
戒:一個長嘴大耳朵的呆子,黑臉短毛,長喙大耳,腦后又有一溜鬃毛,身體粗糙怕人,頭臉就象個豬的模樣。
沙悟凈:一頭紅焰發(fā)蓬松,兩只圓睛亮似燈。
不黑不青藍靛臉,如雷如鼓老龍聲。
身披一領(lǐng)鵝黃氅,腰束雙攢露白藤。
項下骷髏懸九個,手持寶杖甚崢嶸。
小白龍:……須臾間,那馬打個展身,即退了毛皮,換了頭角,渾身上長起金鱗,腮頷下生出銀須,一身瑞氣,四爪祥云,……
幫忙寫下《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四人的人物特點(每人100字)
唐僧:誠勤敏好學,悟性極高,最終被唐朝皇上選定,前往西天取經(jīng)。
誠實善良,一心向佛,歷經(jīng)艱辛,穩(wěn)重端莊,最終取得真經(jīng)。
在去西天取經(jīng)的路上,唐僧收服了三個徒弟,歷經(jīng)十四年寒暑,九九八十一磨難,與各路妖魔鬼怪進行搏斗,最后到達西天取回真經(jīng)。
但缺點是膽小怕事,迂腐,鑒別能力差。
孫悟空:東勝神州傲來國花果山靈石孕育,因迸裂,見風而成之靈明石猴,后稱美猴王,自號齊天大圣。
孫悟空生性聰明、活潑,勇敢、忠誠,嫉惡如仇、敢于反抗,熱愛自由,除惡務(wù)盡,充滿斗爭精神而且極富責任感,是機智與勇敢的化身。
豬八戒:豬八戒這個形象是吳承恩塑造很成功的形象,它雖好吃懶做,卻是孫悟空的左膀右臂。
豬八戒原為天宮中的天蓬元帥,因調(diào)戲嫦娥,被罰下人間。
但錯投了豬胎,長成了豬臉人身的模樣。
他雖然自私,卻討人喜歡,憨厚淳樸,愚直滑稽,雖然喜歡撥弄是非,一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但對師傅卻很忠誠。
沙悟凈:保唐僧去西天取經(jīng),一路上任勞任怨,吃苦耐勞,在師徒四人發(fā)生爭執(zhí)時,是個老好人。
為人正直,剛強。
西游記中妖怪對師徒4人相貌的描述
孫悟空:一身高強的本領(lǐng),善惡分明,忌惡如仇。
一雙火眼金睛,能識破妖魔鬼怪,不被妖精的外表所迷惑;一根金箍棒見妖就打,毫不留情。
不畏強權(quán),即使是玉帝也不在話下。
豬八戒:看似憨厚老實,實則油嘴滑舌,常能迷惑唐僧。
一個大肚子里不定裝著什么餿主意。
經(jīng)常被妖精的外表所欺騙,尤其是外表漂亮的女妖,從而使妖精得逞。
沙僧:憨厚老實,雖不能一眼識破妖精,但肯賣力氣,不像豬八戒那樣好吃懶作。
唐僧:由于在佛門長大,所以總是慈悲為懷。
而正因為這樣,才往往被妖精的外表所蒙騙。
比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為什么要“三打”呀,不就是因為唐僧只識外表,再加上他的慈悲心腸,從而阻止孫悟空降妖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