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xiàn)天姥山巍峨挺拔的是
①描寫天姥山巍峨、挺拔的四句詩是 , 。
, 。
②詩人登山時的見聞(兩句) , 。
③描繪仙人盛會異彩繽紛的場面(四句) , 。
, 。
④表現(xiàn)本詩主題的兩句詩是 , 。
答案:①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②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③霓為衣兮風(fēng)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極力描寫天姥山的高大的詩句是
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極力描寫天姥山的高大的詩句是如題
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詩人夢境中一整天暢游天姥山流連忘返的句子
1、這兩句是: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2、意思是:人世間的歡樂也是如此,自古以來萬事都像東流的水一樣一去不復(fù)返。
3、原詩內(nèi)容:夢游天姥吟留別唐代 李白??驼勫?,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云霓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zhuǎn)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fēng)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時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4、簡介: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游仙詩。
詩寫夢游仙府名山,著意奇特,構(gòu)思精密,意境雄偉。
感慨深沉激烈,變化惝恍莫測于虛無飄渺的描述中,寄寓著生活現(xiàn)實。
雖離奇,但不做作。
內(nèi)容豐富曲折,形象輝煌流麗,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形式上雜言相間,兼用騷體,不受律束,體制解放。
信手寫來,筆隨興至,詩才橫溢,堪稱絕世名作。
5、寫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濟世的抱負,但不屑于經(jīng)由科舉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躍而為卿相。
因此他漫游全國各地,結(jié)交名流,以此廣造聲譽。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吳筠向玄宗推薦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長安來。
李白對這次長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給妻子的留別詩《別內(nèi)赴征》中寫道:“歸時倘佩黃金印,莫見蘇秦不下機。
” 李白初到長安,也曾有過短暫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與權(quán)貴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寵臣高力士脫靴,得罪了權(quán)貴,連玄宗也對他不滿。
他在長安僅住了一年多,就被賜金放還,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從此完全破滅。
李白離開長安后,先到洛陽與杜甫相會,結(jié)下友誼。
隨后又同游梁、宋故地,這時高適也趕來相會,三人一同往山東游覽,到兗州不久,杜甫西入長安,李白南下會稽(紹興)。
這首詩就是他行前寫的。
題目:“吟”,古詩的一種體式,內(nèi)容大多是悲愁慨嘆,形式上自由活潑,不拘一格。
“夢游天姥吟留別”就是把夢中游歷天姥山的情形寫成詩,留給東魯?shù)呐笥炎鲃e。
以“紅葉飄零”為主題寫一段文字,具體細致的描繪紅葉飄零的過程,不少于80字
入母一片純粹的紅 如同烈焰一般映花了人的眼睛厚厚的一層紅葉鋪滿了整片土地 踩上去發(fā)不出半點聲音風(fēng)若起時 滿樹的紅葉沙沙作響 似乎在訴說著一個美麗的夢境帶著不舍 一片片紅葉 紛紛然下落 如同下著一陣葉雨 或輕柔 或急驟帶著不同的姿態(tài)落下 詮釋的卻是同一種色彩 紅的婉轉(zhuǎn)憂愁落在滿地的紅葉上 想要擁在母親身旁 等待一樹的紅楓
夢游天姥吟留別賞析,300字左右。
急
一、 詩的形象美 李白非常擅長于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并用他的如巨筆把它描摹刻畫出來。
《夢》一詩中不乏這樣的句子:“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 詩人運用對比與夸張,寫出天姥山之巍峨高聳,直插云霄之勢如在眼前,使人不敢逼視。
而末句以擬人手法反襯原本高峻的天臺山面對天姥,如小孩在作拜倒之勢,恭敬之態(tài)使人不禁莞爾,也不禁對天姥山產(chǎn)生崇敬之情。
這樣的筆法相比于任何一幅高山奇石圖也不遜色。
對詩歌中類似的美的畫面的賞析,不僅令人怡情悅目,而且能豐富人的感情,促進人的性格全面發(fā)展,開拓人的思維,從而凈化了人的心靈。
這是欣賞《夢》一詩的美學(xué)價值之一。
二、詩的情感美 《夢》一詩中有這樣的句子:“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這里除了有佇足半山,遠望海日升空、天雞高唱的遼遠、空曠的意境美,更有一種豪情勃發(fā),壯志凌云的情感蘊含其間。
結(jié)合作者的遭遇,他當(dāng)時初到長安,帶著滿腔抱負,也終于能被皇上賞識,青云直上,豈不是雄姿英發(fā),意氣風(fēng)發(fā)
而后來群小讒毀,無奈騎驢出京都,一時之間前路無定,豈不是“千巖萬轉(zhuǎn)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李白的《夢》一詩在情與景的融匯表達上也創(chuàng)造了美的典范。
《夢》的情感美還表現(xiàn)在其跌宕起伏的旋律美。
李白生性自由,追求解放,因此他的詩在感情的表達上也如朝日,如滔滔逝水,不可阻抑。
在詩歌寫作上,也是不拘形式,表現(xiàn)其起落無端、斷續(xù)無跡的感情。
《夢》起句情感蒼茫,意境渺遠,仙山之美卻渺不可及,現(xiàn)實與愿望的矛盾在此語中一覽無遺。
繼而想及尚有天姥可到,情懷頓時激昂不可抑制,連續(xù)用四個句子極力渲染天姥山之雄奇高偉。
“因夢”成行后,他沉浸于剡溪美景之中,攀登至半山腰,又不由為所見的壯闊景觀所激蕩。
暮雨將至,熊咆龍吟,林栗巔驚,令讀者的感情也隨之沉郁凝重。
至此情感由渺茫而激昂而寧靜而高昂又沉郁,已有數(shù)轉(zhuǎn),但作者并不就此收束,繼而隨電閃雷鳴創(chuàng)造了最瑰奇最絢爛的想象。
詩人描繪了輝煌燦爛,氣象萬千的神仙世界,可謂驚心眩目,動人魂魄,情感更是排山倒海而來,難以抑控。
但是忽而夢醒,無限寥落,情緒大起大落,起承過渡,全無痕跡。
這時詩人的感情本已沉至谷底,似乎再不能昂揚了,但末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又如奇峰突起,一種不卑不屈的巍然正氣沖天地而出。
《夢》這首詩正是這樣把思想感情的瞬息萬變,波瀾迭起與藝術(shù)結(jié)構(gòu)的騰挪跌宕,跳躍發(fā)展完美地結(jié)合起來的。
三、詩的氣質(zhì)美 《夢》一詩,雖然充滿了浪漫主義的瑰麗想象與昂揚氣勢,但其最根本的氣質(zhì)卻是沉靜、飄逸的。
經(jīng)歷了政治大失敗的李白,對人生作了深刻的思考,最終他認識到在一個不正確的時代里,個人的理想是難以實現(xiàn)的,他所能夠做到的最大的反抗便是蔑視權(quán)貴,鄙薄富貴,他決意“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詩人在詩歌中表現(xiàn)出來的對“弱美”、“靜美”的追求,不免有消極的嫌疑,但對一個時代中的人物的評價應(yīng)站在他所處時代的思想高度來評析,過高的要求顯然是不客觀的。
而這種文化品格對社會的安定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個浮躁的時代容易滋生急功冒進的情緒,這對于和平社會來說未必是好事。
而從個人的角度來說,“弱美”、“靜美”的文化品格可以通過抒發(fā)憂憤郁悒,從而沖淡個人不幸與社會現(xiàn)實的沖突,更為人的倫理構(gòu)造提供了美的表現(xiàn)形式,形成儒雅、沉靜、含蓄、飄逸、從容、開闊的優(yōu)美氣度與風(fēng)格。
這也是欣賞《夢》一詩時所能看到的審美價值。
還望采納,謝謝,如另有疑問,敬請?zhí)岢觥?/p>
帶沐巖的詩句
描寫山氣勢磅礴、的詩句有:1、天姥連天橫,五岳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對此欲倒東南傾。
2、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3、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描寫山靜謐優(yōu)美的詩句:1、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2、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
3、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其實只要平時多留意的話,我國古典詩詞中關(guān)于這兩方面的語句還是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