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的虛實結(jié)合的詩句有哪些
李清照的《武陵春》: 風(fēng)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wù)f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晚年,處于國破家亡,流離異鄉(xiāng)時作此詞.上闋多用實字側(cè)重外形實寫:女詞人被無情的風(fēng)雨鎖在家中,十分苦悶;天放晴后,落花已化為塵土,令人惋惜.因金兵南侵,丈夫趙明誠在離亂中辭世,自己只身流落浙江金華,目睹春景及丈夫遺物、遺著《金石錄》,覺得物是人非,悲從中來,萬事皆休,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且懶于梳頭,甚至有時正想開口,可是眼淚已奪眶而出. 上闋只在第四句用了虛字“欲語”,出語看似平易,用意無比精妙:把那種難以控制的悲痛狀態(tài)和滿腹憂愁表現(xiàn)出來,扣人心弦! 下闋側(cè)重內(nèi)心發(fā)掘:女詞人聽說金華郊外的雙溪,正春光明媚、游人如織,也來了出游之興,準(zhǔn)備劃船前往.但又擔(dān)心舴艋“輕舟”太小,載不動自己那許許多多的憂愁. 前三句一連用了“聞?wù)f”、“也擬”、“只恐”三組虛字,作為詞意轉(zhuǎn)折,配合實字表達(dá),收到尺水興波,感人至深的效果.實詞“輕舟”為下文的“愁重”作鋪墊和烘托,使“愁”變得沉重,亦是女詞人感情的無比深沉!也使抽象的“愁”變得具體可感,“奇氣縱橫”!無怪乎有人評論:后主李煜將“愁”變成水,秦觀將“愁”變成隨水而流去的物,李清照又進一步把“愁”搬上了船,而寫《西廂記》的董解元卻把“愁”從船上卸下,又駝到馬背上去了.似此,也不怪李清照在《聲聲慢》詞末,絕望地悲鳴,無助的呻吟,撕心裂肺,催人淚下地再寫“愁”——“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沁園春 雪》:“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是實景;“須晴日,看紅裝素裹”是虛景.《卜算子 詠梅》:“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是實景;“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是虛景.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fēng)浪夜如何?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水多.”寫舟行江上,是見聞,是實景;詩中讓感悟到的風(fēng)雨總是暫時的,風(fēng)浪總歸會平息的,青山綠樹總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其生命力終究不可遏抑.詩人在繪景敘事中蘊含了人生的哲理,這是虛.李忱的詩《瀑布》:“千巖萬壑不辭勞,遠(yuǎn)看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詩中描寫了雄偉壯觀而最終歷盡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這是客觀的景物,是實.而詩人在這首詩中寄托了自己決不可滿足于現(xiàn)狀,不懼艱難,不達(dá)目的誓不罷休的思想,這是言志,是虛.
杜甫在《望岳》中,虛實結(jié)合,結(jié)合描寫神奇秀麗,巍峨高大的詩句是
岱宗夫如何,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鳥。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望岳》用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寫出泰山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句子是: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造化鐘神秀”,寫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虛筆。
為什么要用虛筆
因為泰山的秀美實在是一言難盡,不如只寫造物主對泰山情有獨鐘,這是詩人的強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詩人心靈上的折光反映。
“陰陽割昏曉”,寫泰山的高大,這是實寫。
“陰陽”分指山的南、北兩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曉;山北日光不到,在曉猶昏。
“割”字煉得極好,從山的北面來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古詩中的虛實結(jié)合的詩句有哪些
并寫出表達(dá)了????????
何謂虛
即 空虛 ,空無所有;何謂實
即 真實 ,實在。
吳喬 從傳統(tǒng)的 表現(xiàn)手法 “賦、比、興”去辨析古詩詞的虛實結(jié)合,闡明了虛實的辯證關(guān)系。
他在《圍爐詩話》中云:“比興是虛句活句,賦是實句。
有比興則實句變?yōu)?活句 ,無比興則虛句變?yōu)樗谰洹薄?/p>
又云“文章實做則有盡,虛做則無窮。
雅頌多賦,是實做,騷多比興,是虛做,唐詩多宗風(fēng)騷,所以靈妙”。
詩歌理論的虛與實,通常包括四種內(nèi)涵:1、實,指詩人描寫刻畫的實體形象;虛,指實體形象所暗示出來的空白形象。
2、實,指客觀有形的物象;虛,指主觀的無形活動。
3、實,指具體描繪;虛,指抽象的議論。
4、實,指眼底景象;虛,指意中景物。
總之,眼見為實,心想為虛;已然為實,未然為虛;身臨其境,仰觀俯察為實,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為虛。
如 的《沁園春·雪》:“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是實景;“須晴日,看紅裝素裹”是虛景。
又如《卜算子·詠梅》:“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是實景;“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是虛景。
他老人家詩詞中的虛景多數(shù)是未然的圖景。
記得采納哦親,祝學(xué)習(xí)進步
古詩賞析的虛實結(jié)合是什么意思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p>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唐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李清照的《武陵春》: 風(fēng)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wù)f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杜甫的《月夜》詩: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鬢濕,清輝玉臂寒。
何日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王昌齡的《送魏二》: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fēng)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
1965年5月寫的《念奴嬌?井岡山》: 參天萬木,千百里,飛上南天奇岳。
故地重來何所見,多了樓臺亭閣。
五井碑前,黃洋界上,車子飛如躍。
江山如畫,古代曾云海綠。
彈指三十八年,人間變了,似天淵翻覆。
猶記當(dāng)時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
獨有豪情,天際懸明月,風(fēng)雷磅礴。
一聲雞唱,萬怪煙消云落。
的《清平樂?六盤山》: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fēng)。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虛實結(jié)合的詩句有哪些
虛實結(jié)合的詩歌有:杜甫的《月夜》、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陳陶的《隴西行》、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等. 虛實結(jié)合的詞有: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武陵春》等. 具體分析: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首詩大約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以后.王昌齡當(dāng)時為江寧(今南京)丞,剛由洛陽到江南,恰巧辛漸正要回洛陽,于是作此詩送朋友辛漸. 前兩句是詩的第一層,點明送別的時間、地點,它如同用一幅巨大的水墨山水畫作背景,襯以高高的芙蓉樓,奔騰的大江,如織的冷雨,接天連江,友人、高樓、整個吳地都籠罩在瀟瀟冷雨中,為即將的離別平添幾分悲涼氣氛.“楚山孤”既是寫實景,也是詩人孤寂心情的寫照.一向豪邁的王昌齡,一場送別,一陣?yán)溆?怎會如此落寞?原來詩人被貶嶺南,自負(fù)甚高的王昌齡在官場上很不得意. 再如:李清照的《武陵春》: 風(fēng)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wù)f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晚年,處于國破家亡,流離異鄉(xiāng)時作此詞.上闋多用實字側(cè)重外形實寫:女詞人被無情的風(fēng)雨鎖在家中,十分苦悶;天放晴后,落花已化為塵土,令人惋惜.因金兵南侵,丈夫趙明誠在離亂中辭世,自己只身流落浙江金華,目睹春景及丈夫遺物、遺著《金石錄》,覺得物是人非,悲從中來,萬事皆休,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且懶于梳頭,甚至有時正想開口,可是眼淚已奪眶而出. 上闋只在第四句用了虛字“欲語”,出語看似平易,用意無比精妙:把那種難以控制的悲痛狀態(tài)和滿腹憂愁表現(xiàn)出來,扣人心弦! 下闋側(cè)重內(nèi)心發(fā)掘:女詞人聽說金華郊外的雙溪,正春光明媚、游人如織,也來了出游之興,準(zhǔn)備劃船前往.但又擔(dān)心舴艋“輕舟”太小,載不動自己那許許多多的憂愁. 前三句一連用了“聞?wù)f”、“也擬”、“只恐”三組虛字,作為詞意轉(zhuǎn)折,配合實字表達(dá),收到尺水興波,感人至深的效果.實詞“輕舟”為下文的“愁重”作鋪墊和烘托,使“愁”變得沉重,亦是女詞人感情的無比深沉!也使抽象的“愁”變得具體可感,“奇氣縱橫”!無怪乎有人評論:后主李煜將“愁”變成水,秦觀將“愁”變成隨水而流去的物,李清照又進一步把“愁”搬上了船,而寫《西廂記》的董解元卻把“愁”從船上卸下,又駝到馬背上去了.似此,也不怪李清照在《聲聲慢》詞末,絕望地悲鳴,無助的呻吟,撕心裂肺,催人淚下地再寫“愁”——“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