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集中描寫雨的有哪些
好雨知時節(jié),當(dāng)春乃發(fā)生。
——杜甫《春夜喜雨》
關(guān)于描寫張起靈的句子,比如“麒麟一笑,閻王繞道”還有哪些
1、春天來了
你看,融化的冰水把小溪弄醒了。
“丁冬、丁冬”,它就像大自然的神奇歌手,唱著清脆悅耳的歌,向前奔流…… 2、柳樹舒展開了黃綠嫩葉的枝條,在微微的春風(fēng)中輕柔地拂動,就像一群群身著綠裝的仙女在翩翩起舞。
夾在柳樹中間的桃樹也開出了鮮艷的花朵,綠的柳,紅的花,真是美極了
3、每到春天,紅得如火的木棉花,粉得如霞的芍藥花,白得如玉的月季花競相開放。
它們有的花蕾滿枝,有的含苞初綻,有的昂首怒放。
一陣陣沁人心肺的花香引來了許許多多的小蜜蜂,嗡嗡嗡地邊歌邊舞。
4、杉樹枝頭的芽簇已經(jīng)頗為肥壯,嫩嫩的,映著天色閃閃發(fā)亮,你說春天還會遠嗎
春天的顏色真是五彩繽紛,太陽是紅燦燦的,天空是湛藍的,樹梢是嫩綠的,迎春花是嬌黃的……難怪詩人愛吟詠春天,畫家愛描繪春天,因為春天是世界一切美的融合,一切色彩的總會。
我很奇怪,這五彩繽紛的色彩為什么會不約而同地選擇春天來到大地
春天的雨是連綿的、柔和的,它滋潤著大地,撫摸著大地,小聲地呼喚著大地,在人們不知不覺的時候,他們竟悄悄地匯成了小河,積成了深潭。
啊,原來是春雨給潭水帶來綠色的生命。
風(fēng)和雨總是結(jié)伴而來的。
早春的,帶點兒寒氣的風(fēng),吹醒了萬物,樹梢綠了,大地綠了,連高聳的樓房的平臺也綠了。
宋朝的王安石有詩云:“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
”說的多么好啊
但又何止是“綠”
在風(fēng)的吹拂下,滿山滿坡的野花睜開了眼,一朵、兩朵,一叢、兩叢……連成片,匯成海。
人們面對這藍的、紅的、黃的……氣勢磅礴的色彩的海洋,煩惱沒有了,萎靡沒有了。
感謝春天的色彩給我們帶來向上的力量和信心。
再看看春天的天空吧。
怎么天空也是五顏六色,使人眼花繚亂
啊,那是孩子們放的風(fēng)箏。
在藍天白云映照下,千姿百態(tài)的風(fēng)箏瀟灑自如地飄舞著,飛升著,多么使人心曠神怡的景象啊
春天屬于孩子們,天空屬于孩子們,然而他們不是同時也在努力地打扮著春天,增添著春天的色彩嗎
但是,如果你俯下身子去仔細審視,你會發(fā)現(xiàn)在悅目的色彩中,還有零星的枯黃,那是殘冬留下的痕跡。
你也許會嘆息:“真是美中不足啊
”是的,望著那幾莖折肢斷臂、垂頭喪氣的小草,誰還會有好心境
可是,你不妨削去枯黃的冬衣,你會有更新奇的發(fā)現(xiàn),嘿
里面卻是綠的
原來外表枯黃的小草也在孕育著,孕育著更美的春天。
用優(yōu)美的句子描寫一下丹江口翹嘴白的外貌100字
梅蘭竹菊雪梅報春梅高潔傲岸;蘭幽雅空靈;竹虛心有節(jié);菊冷艷清貞。
被歷代的文人雅士稱之為四君子。
可古人為何要把梅排在首位呢
是因為它在料峭的嚴(yán)寒中開在百花之前嗎
還是因為它擁有淡淡的暗香
擬或是因為它玉骨冰肌傲雪凌霜
要說梅,我最偏愛的是白梅,它冷艷潔白一塵不染,清香濃郁。
白的超凡脫俗;白的素雅純凈;白的如冰似雪。
盧梅坡曾在《雪梅》詩詞中寫道:“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王冕也在《白梅》中寫道:“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fā),散作乾坤萬里春。
”但寫梅寫得最絕的還是林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他的詞中不見一個梅字,卻把梅的影子和暗香寫得入木三分,寫得俏麗可人,使人引起無數(shù)的聯(lián)想。
因為林逋對梅摯愛、深愛才能描繪出梅花清幽香逸的風(fēng)姿,寫出流傳千古的詩句。
被世人稱為“梅妻鶴子。
”正是和梅的朝夕相處是他領(lǐng)略了梅的風(fēng)骨,懂得了梅的性情,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帶情,筆下的梅更是引人入勝。
其狀輕盈,翩若驚鴻,靈動嫵媚,頗有仙風(fēng)道骨 。
( 散文閱讀: )再次詠讀他的詩詞,我就想,以林逋的秉性,他最喜的應(yīng)是白梅,紅梅雖也嬌艷欲滴,燦如云霞,但紅色是大眾的眼光,畢竟俗了些,只有白才是純真的色彩,而成片的白梅林,定是一片美不勝收的香雪海了。
上的網(wǎng)來查看,果真如我所料,林逋喜的正是白梅,不由得暗自竊喜,我竟有了何大隱者一點相似的喜愛,也算附庸了一把風(fēng)雅。
要說梅花最令人傾倒的氣質(zhì),是一種孤傲寂寞中的自足,它不屑于群芳為伍,不于桃李爭春,在風(fēng)雪中開出一樹繁花,幽幽暗香,隨風(fēng)襲人。
隱逸淡泊,堅貞自守,高標(biāo)獨秀。
令人遐思,繁生出無限的想象,盼望與梅花有深心相契的歡晤。
我也?;孟胫咨拿妨峙裕瑧?yīng)有一個絕色清幽的女子,吹奏一管長笛,長發(fā)飄飄,一襲紫色衣裙,空氣中散發(fā)著梅的清香,微風(fēng)中飄蕩幾瓣梅花的香魂,笛聲悠悠,香氣氤氳,靈魂、香魂相輔相成。
凡塵中這樣的場景,才能和梅的性情匹配吧
純凈的白只有崇高的紫能與它合拍,帶來內(nèi)在靈性的和諧與內(nèi)心的寧靜。
空谷幽蘭蘭花風(fēng)姿素雅,形態(tài)賢淑,花容端莊,天姿神韻,幽香清遠。
生于幽谷,無人自芳。
被孔夫子稱之為“王者之香。
”而蘭的品行,也是不驕不媚,超凡脫俗,德行高雅,堅持操守,淡泊自足,獨立不遷。
孔子說:“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jié)。
”屈原在《離騷》里寫道:“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蘭與孔子和屈子,就像鄭板橋與竹,陶淵明與菊都是用以自勵操守之意。
蘭是花之驕子。
從蘭花的外形、姿態(tài)、生存環(huán)境、內(nèi)在氣質(zhì)方面,人們更多地習(xí)慣于對蘭的象征意義進行詮釋。
所有愛蘭、植蘭、賞蘭、詠蘭之人,都從蘭花身上吸取道德的力量,從而自覺地塑造、提升、升華自身的人格與胸懷。
而蘭最令人傾心之處是其幽,它生長在深山幽谷,獨立不移,默默開放,它不與百花為伴,獨自在寂靜的時空里做著自己的夢,頗有隱士的氣質(zhì),一種不求仕途通達、不沽名釣譽、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蕩胸襟。
蘭更不會取媚于人,也不愿離開清幽凈土,一旦植入繁華都市,則不免被塵垢玷污,花香自淡。
人們常說蘭花難養(yǎng),其實是他們不懂得蘭花,蘭花孤芳自賞貞潔優(yōu)美之中,有自己的一份精神品行,它堅守著獨自的幽香,寧愿枯萎亡,也不愿無香地被人們展示于案頭、客廳, 它是屬于幽谷的,那里才是它永久的家園。
我也曾養(yǎng)過蘭花,君子蘭和春蘭,雖然我潛心照料,養(yǎng)了幾年以后,它們還是枯萎了,對著它們風(fēng)干的遺骸,我思忖良久,終于明了,蘭是有著一身諍諍傲骨的花兒,它的色、它的香,并不為世俗的人綻放,它只為懂它的人,知它的人,愛它的人獨開,它是屬于自然的,愛它就放它回歸山野。
愛它就給它自由的空間。
此后,我的蘭花,就只居于幽谷,居于我的心間了。
我也常對養(yǎng)花的人說,如果你們不懂得蘭花,就不要養(yǎng)蘭花。
在眾多的蘭花品種中,我獨獨最喜愛墨蘭,墨蘭在四季蘭花中,屬于寒蘭,又名報歲蘭、拜年蘭,它色澤墨紫,常生于山地林下溪邊,也見于常綠闊葉林或混交林下草叢中,葉片叢生,狹長劍形,香氣濃郁,花色多變。
墨蘭花香色美,葉形獨特,是珍貴的觀賞蘭花,但這并不是我最喜愛它的原因,我喜愛它,只因它在冰雪中含艷吐嬌,毫無矯揉造作之態(tài),無趨勢求媚之容。
試想在白皚皚的瑞雪中,它以松林為朋,以山脈為友,展明月之精華,匯天地之靈逸,默默地開在靈動的雪中,靜靜地散發(fā)著淡淡的馨香,獨守著一方熱土,飄逸俊芳,高潔淡雅,神韻兼?zhèn)洌冋倪h,又怎能不讓我深深地喜愛呢
蘭與冰雪結(jié)盟,空靈對飄逸,潔凈攜高雅,那是一種多么優(yōu)美動人的魅力呀志趣高雅之人能不為它的神韻所折服嗎
蘭花是隱居的君子,發(fā)乎自然,扎根自然。
它不求人們的賞識,不求人們的贊許。
如用樂器演繹它,我想只有古琴吧
古琴是古典樂器之王,才能匹配王者之香,而古色古香的古琴,放置于曠野,近處有淡淡的幽香,遠處有潺潺的水鳴。
由一位清雅脫塵的麗人演奏,素縞長裙輕舞飛揚,配之蘭那優(yōu)雅、自傲、神秘、浪漫的紫色,人與花,景與色,渾然天成交相輝映。
竹心若谷竹有節(jié),雖清瘦但挺拔,風(fēng)過不折,雨過不濁,千磨萬擊仍堅韌。
夏不畏暑,冬不屈霜。
生不拒貧壤,伐之又復(fù)生。
所以宋代文豪蘇東坡才喜竹成癖,留下“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的名句。
揚州八怪鄭板橋更是賞竹、詠竹、畫竹,胸有成竹,潑墨而就一幅《墨竹圖》寥寥數(shù)筆就把竹的堅韌挺拔,氣勢沖霄,傲岸節(jié)操畫的入木三分,令人拍案叫絕。
并留有詩句:“散出少少許,勝人多多許,努力做秋聲,瑤窗弄風(fēng)雨。
”他善于用蘭和石為墨竹潤色,使之有節(jié)有香有骨。
達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給人以生動活潑,弦外有音的多層感受。
受他們的感染,在早春,我央求同事給我移來了幾棵幼竹,栽種在我居住樓房后的空地里,初來乍到,它們纖細瘦小,比觀賞竹高不了多少。
也許它們還在懷念自己的家園
也許它們對新環(huán)境還不太適應(yīng)
夏季里一場狂風(fēng)暴雨后,我去看它們,我的竹子呀
被狂風(fēng)吹落的石棉瓦壓在身下,我倏然一驚,心想他們肯定是劫數(shù)難逃,待我趕上前去掀開石棉瓦,他們竟然完好無損地從地面上挺立了起來。
此后我忙于工作和學(xué)習(xí),對它們的關(guān)注就少了許多。
也就是短短幾年的功夫吧,它們已從南串至到北,長成了一片竹林。
更有幾棵好奇好事的幼竹,仗著我對它們的偏愛,從打開的窗戶里,鉆進了我家的陽臺,不知他們是想和我會話,探討一下它們的鼻祖
還是也想擠進來聽聽我在播放的音樂,繼續(xù)提升它們的品位
一陣清風(fēng)吹來竹葉簌簌作響,猶如樂人在撥弄琴弦。
微雨的夜晚,聆聽淅淅瀝瀝的雨打在竹葉上,竟涌出了無限的懷想和許多的詩情畫意。
我想古代的文人雅士,一定是以竹子的氣節(jié)自喻,以竹子虛懷若谷的氣度,傲視人世間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把。
竹子的風(fēng)格用一句話來概括,正是未出土?xí)r先有節(jié),已到凌云仍虛心。
而王維在詩詞《竹里館》,勾勒出的意境,又是一種清幽安寧的恬然自得。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fù)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如用我的想象來演繹這首詩詞,就是,幽靜竹林中,舒朗明月下,習(xí)習(xí)晚風(fēng)吹,竹葉沙沙響。
一個亮麗調(diào)皮的女子,彈撥著古箏,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口中輕吹著哨音,一個全身心投入的女子,把自己和自然融入一體,把自己對自然的深情,用音樂來闡述,把自己對自然的熱愛,寄予翠竹來闡發(fā)。
秋菊怒放晚秋時,斜陽下,矮籬畔,一叢叢、一片片的菊花傲然開放,它們層層疊疊,相依相偎,不畏寒風(fēng),不畏嚴(yán)霜,淡泊清華,悠然自得,渾樸自然。
那意境正如五柳先生陶淵明在《飲酒》里所寫“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清人王韜在《招陳生賞菊》文中,說花有三品,為神品、逸品、艷品,惟菊兼而有之。
神在“高尚其志,淡然不厭;”逸在“傲霜有勁心,近竹無俗態(tài);”艷在“如處女幽人,抱貞含素。
”我想他們所詠贊的菊花,定是郊野的野菊花,人工種植的雖有色但無味,只有野菊花才淡雅高潔,韻味十足,它悠悠閑閑地開,從從容容地開,燦燦爛爛地開,熱烈但不張揚,婀娜不失野趣。
深秋的荒野是屬于它們的,金燦燦迎風(fēng)擺,明顏顏傲秋霜。
以我個人的嗜好,是喜極了金黃色的野菊花,原野、草原、山谷、溪邊、路旁,默默地開放,鋪天蓋地,風(fēng)兒吹過,猶如一條涌動的金河,自然地舒展著生命的本來面目。
為了這個季節(jié),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秋天的女兒,在寒風(fēng)中昂頭歌唱,在寒霜中孤傲嬌艷。
若干年前,我曾選用野菊花的圖案鉤織毛衣,我想金黃色最能代表菊花的熱烈與傲然,就買來金黃色帶亮點的馬海毛線,鉤織完工后,效果極佳,穿在身上引來了很高的回頭率,(并不是因為我長得漂亮,而是因了那件野菊花的毛衫)喜衣購物是大多女子的通病,當(dāng)我穿著那件野菊花的毛衫“招搖過市”之時,常常會有女子趕上前來向我發(fā)問:身上的毛衫是在那里買的
當(dāng)我告訴她們是我自己鉤織的,失落便寫滿了她們的臉頰。
我也常常在深秋走向原野,采來一大捧野菊花,用帶著野味的花兒做插花。
閑下來的時候,我就坐在它們身邊,靜靜地陪伴著它們,溫柔地注視著它們,我堅信,每一朵野菊花都有自己帶著泥土的故事,每一片花葉都蘊藏著春的弦律,它們嘩啦啦地開成一片,喚醒了愛的眼睛,在深秋散發(fā)著迷人的魅力。
野菊花呀野菊花,那兒才是你的家。
隨波逐流輕搖曳,我的家在天之涯。
野菊花呀野菊花,那兒才是你的家。
山高云深不知處,只有夢里去尋它。
我哼唱著這首《野菊花》的歌兒,腦海里突然地就閃現(xiàn)出了一幅畫面,一個清純可愛的女子,發(fā)髻高挽,野菊插頭,在山坡涌動的野菊旁,反彈琵琶,載歌載舞,人如菊,菊如河,天地悠悠,白云飄飄,一派秋色里,自由生長自開花 追問: 太長了吧
有什么描寫再見的詩句
[解說]這首詩描寫了夏日西湖上一場來去匆匆的暴雨。
第一句寫黑云翻滾,第二句寫大雨傾盆,后兩句寫雨過天晴。
大自然變化多么迅速,詩人用筆又多么神奇。
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學(xué)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學(xué)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
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
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lǐng)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fēng)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廣場西側(cè),傍湖而建。
蘇東坡曾作膾炙人口的詩篇《望湖樓醉書》,望湖樓也因而名聞天下。
近年重建的望湖樓總面積360多平方米,主樓閣望湖樓,以曲廊與輔樓餐秀閣相銜接。
望湖樓青瓦屋面,朱色單檐雙層歇山頂,整個建筑宏麗古雅。
地勢較低處植草坪、棕櫚、冬青,點綴峰石;地勢較高處疊石筑山,使之峰石嵯峨,回欄環(huán)繞。
登樓憑欄,取山形,臨碧波,借摩崖,“天容水色綠凈,樓閣鏡中懸”,確為一處西湖名樓。
斷橋東有望湖樓,又名看經(jīng)樓、先得樓。
登臨眺望,一湖勝景皆收眼底。
宋代王安石、蘇軾等人,都曾有詩詠望湖樓,或詠樓上觀景的感受,其中蘇軾的《望湖樓醉書》最有名: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fēng)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望湖樓——在杭州塘門外西湖邊。
夏天的西湖,忽而陰,忽而晴,忽而風(fēng),忽而雨,千姿百態(tài),分外迷人。
這首小詩就是描寫乍雨還晴、風(fēng)云變幻的西湖景象的。
前兩句寫云、雨:墨汁一般的濃云黑壓壓洶涌翻騰而來,還沒來得及遮住湖邊的山巒,就在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腳敲打著湖面,水花飛濺,宛如無數(shù)顆晶瑩的珍珠,亂紛紛跳進游入的船艙。
“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兩個形象的比喻,既寫出天氣驟然變化時的緊張氣氛,也烘托了詩人舟中賞雨的喜悅心情。
第三句寫風(fēng):猛然間,狂風(fēng)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剎時雨散云飛。
“忽”字用得十分輕巧,卻突出天色變化之快,顯示了風(fēng)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寫天和水:雨過天晴,風(fēng)平浪息,詩人舍船登樓,憑欄而望,只見湖面上無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樣的明凈,一色的蔚藍。
風(fēng)呢
云呢
統(tǒng)統(tǒng)不知哪兒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發(fā)生似的。
詩人先在船中,后在樓頭,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劇變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瀉、風(fēng)卷、天晴,寫得有遠有近,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景有情。
讀起來,你會油然產(chǎn)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經(jīng)歷了一場突然來去的陣雨,又來到望湖樓頭觀賞那水天一色的美麗風(fēng)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