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啟愿景 格言
要素一:、地點、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文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1、景物描寫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表現(xiàn)人物的品質,襯托中心意思 2、運用描寫方法的作用:表現(xiàn)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題 3、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的作用:運用了……的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 4、運用排比的作用:增強語言啟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 5、反問句的作用:加強語氣,引起下文,承上啟下 6、設問句的作用: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啟下 7、題目的作用:概括內容;揭示主題;提示線索拓展資料:常用修辭比喻根據(jù)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的、淺顯、熟知的事物來說明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用淺顯常見的事物對深奧生疏事物解說、幫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種類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 甲像乙 出現(xiàn)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猶如 如: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樣 暗喻 甲是乙 出現(xiàn) 是、成為 如:那又濃又翠的景色,簡直就是一幅青山綠水畫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現(xiàn)無知:地上射起無數(shù)的箭頭,房頂上落下萬千條瀑布。
擬人把物當做人寫,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
作用:把禽獸鳥蟲花草樹木或其他無生命的事物當成人寫,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如: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夸張對事物的性質,特征等故意地夸張或縮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lián)想效果。
類別 特點 例句 擴大夸張 對事物形狀、性質、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曬化了,甚至鋪戶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 縮小夸張 對事物形象、性質、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縮小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塊天地 超前夸張 把后出現(xiàn)的說成先出現(xiàn),把先出現(xiàn)的說成后出現(xiàn) 她還沒有端酒杯,就醉了。
排比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相關聯(lián)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強語言氣勢,增強表達效果。
如: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對偶字數(shù)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齊勻稱,節(jié)奏感強,高度概括,易于記憶,有音樂美感。
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自嘲》)反復為了強調某個意思,表達某種感情,有意重復某個詞語句子。
反復的種類:連續(xù)反復和間隔反復,連續(xù)反復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
間隔反復中間有其他的詞語。
如:山谷回音,他剛離去,他剛離去。
(柯巖《周總理你在哪里》)(連續(xù)反復) 好像失了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想,黨國倒愈像一個國。
(魯迅《“友邦驚詫”論》)(間隔反復)設問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們思考,有的為了突出某些內容。
如:花兒為什么這樣紅
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
(賈祖璋《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反問無疑無問,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
如: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的地方嗎
引用引用現(xiàn)成的話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兩種。
如: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落后,我們應該記住這一真理。
借代用相關的事物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
借代種類:特征代事物、具體代抽象、部分代全體、整體代部分。
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先生,給現(xiàn)錢,袁世凱,不行么
(葉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反語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意,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
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國留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fā)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魯迅《藤野先生》)對比對比是把兩種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一種修辭。
例如: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臧克家《有的人》)(編錄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運用對比,必須對所要表達的事物的矛盾本質有深刻的認識。
對比的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應該有互相對立的關系,否則是不能構成對比的。
求中考萬能作文
最好是有關:書 親情 啟發(fā)(以小見大的啟迪) 不要滿分作文
35-37最佳
感謝
20分
朱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
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
一粥一飯,當 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自奉必須儉約,宴 客切勿留連。
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
飲食約而精,園蔬勝珍饈。
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
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艷妝。
祖宗雖遠, 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
勿貪意外之財, 勿飲過量之酒。
與肩挑貿易,勿占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多溫恤。
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 見消亡。
兄弟叔侄,須多分潤寡.長幼內外,宜法屬辭嚴。
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 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計厚奩。
見富貴而生讒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tài)者,賤莫甚。
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兇.處 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毋恃勢力而凌逼孤寡,勿貪口腹而恣殺生禽。
乖僻自是,悔誤必 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
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
輕聽發(fā)言,安 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遭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凡事當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 禍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 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
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余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余,自得至樂。
讀書志在圣 賢,為官心存君國。
守分安命,順時聽天。
為人若此,庶乎近焉。
努力的名言金句努力的名言金句
1、最快的腳步不是,而是繼續(xù);最慢是小步,而是徘徊。
2、生是一種態(tài)度,倒霉也是一種另類人生。
3、肯承認錯誤則錯已改了一半。
4、生活的甜美,是傷痛過后的笑聲。
5、如果不努力,未來只能是個夢。
6、生活不一定是一直美好的,但是那些掙扎可以讓你變得更堅強,那些改變可以讓你變得更有智慧。
7、昨天下了雨,今天刮了風,明天太陽就出來了。
8、不要給自己頹廢的機會。
9、命運可以剝奪人的財富,卻無法剝奪人的勇氣 10、男人,就算年輕時候在叛逆 在灑脫 遲早會努力奮斗為一個女人 11、人生最后悔的,莫過于年輕是沒有好好學習 12、就算世界有一千個理由讓你哭泣、 你也要有一千零一個理由微笑。
13、沒人善待我,我自己善待我自己。
作文的五種寫法
這個問題很大,呵呵!先說說初步要掌握的五種常用方法:一、擬題的方法: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題目能引起讀者的注意,能給讀者無窮的聯(lián)想. 那么如何給作文擬一個好題目呢?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方法. 1、修辭法 用修辭格的方法擬題 比喻:《父愛是座山》《五月榴花紅似火》《我是一只快樂的小狐貍》《父愛將我舉過命運的欄桿》 夸張:《世界不大是個家》《一張煎餅包天下》《貪心不足蛇吞象》《膽大包天》 對比:《小人物的大故事》《紅與黑》《為了忘卻的記憶》《城里人,鄉(xiāng)下人》 設問:《你有一顆柔弱的心嗎?》《誰是阿Q?》《是誰動了我的奶酪?》《今天,你學會了什么?》 擬人:《冬天的訴說》《蚊子的自白》《螳螂的秘密》《誠信漂流記》 反問:《雷鋒真的沒戶口?》《我是差生,我容易嗎?》《阿斗扶不起來,怪誰?》 反語:《我是一個傻女孩》《我想當個差生》《其實我很笨》《爸爸,我不想做你的女兒》 仿詞:《牛教師的“牛脾氣”》《槐花村的槐花情》《 對偶:《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想,要壯志凌云;干,要腳踏實地》《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排比:《那山·那人·那狗》《小橋·流水·人家》《棗樹·父親和我》《雨珠·露珠·淚珠》 移覺:《晶瑩的鉛球》《給心靈吃點冰激凌》 呼告:《請給我松綁》《渴望被愛》《老師,請您聽我說》《救救我吧》 2、故弄玄虛法 故意用使人迷惑和誤會的手段,引人注意 例如:《我和他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毛毛蟲小傳》《懷念狼》 3、標點法 借助標點符號給作文擬題 例如:《我?我!》《10000元的價值=?》《好女孩?壞女孩?》《火,火!》 4、代數(shù)法 借用常用的代數(shù)式擬題 例如:《真誠+守信=真誠的友誼》《1+1=?》《我的PH=7》《減負≠減副》 5、模仿套用法 模仿套用名著、名篇、名曲的標題擬題 例如:《莎菲女孩的日記》《誰是我最可愛的人》《哦,白雪》《同桌的你》《媽媽的吻》 6、反串法 反常理而用之 例如:《引的春風渡玉門》《勝利乃成功之母》《開卷未必有益》《“松松跨跨”出人才》 7、以小見大法 用微不足道的事物擬題 例如:《七根火柴》《我是一只桔子》《我喜愛的一句箴言》《苔花如米小》 8、借用歷史人物、事件和社會熱點擬題 例如:《“伊麗莎白”的故事》《我班的“九·一八事件”》《鐵血班長畢小麥》《我和媽媽的“冷戰(zhàn)”》《為什么學保爾不學蓋茨》《我老爸是個農民工》.二、開頭的方法:1、 開門見山一開頭就緊扣題目,點明與內容有關的人、事、物.語段舉例:在我的記憶深處,有一張歐洲人的臉.那被棕色的略帶卷曲的頭發(fā)覆蓋的寬闊前額,那高高的鼻子,碧藍的深深的凹陷的眼睛,那抿成一條線的雙唇……構成了一張堅毅而開朗的臉盤,這就是我的法籍教師——伊凡先生.(張彤 《伊凡先生》)2、比喻開篇用一個事物打比方,說明另一個道理.語段舉例:書,人們稱為人類文明的“長生果”.這個比喻,我覺得就我自己說,特別親切.像蝴蝶飛過花叢,像泉水流經山谷,我每憶及少年時代,就禁不住涌起視聽的愉悅之感.在記憶的心扉中,少年時代的讀書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畫頁,也似一闋跳躍著歡快音符的樂章. (葉文玲 《我的“長生果”》)3、設問開頭文章以提問開頭,通過提問,啟人以思,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語段舉例:朋友,你讀過同志的《沁園春·雪》嗎?你不為詞中“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盛景陶醉嗎?你聆聽過如雷貫耳的朔風嗎?如果你是溫柔細膩的南方人,那你一定對北方的隆冬充滿了熱切的向往.好吧,請你隨著我的拙筆去暢游一番吧!(楊曉蘭 《冬之瑣記》)4、設置懸念在開頭提出問題,擺出矛盾,設置疑團,卻不作答,以激發(fā)讀者的興趣和好奇心.語段舉例:星期一,按慣例,第六節(jié)課是班會時間.通常班會之前,班主任不是班干部出謀劃策,就是在教室里忙得不亦樂乎.可今天卻截然相反,從中午起就沒有看到班主任的身影.“今天的班會班主任一定忘記了.”“今天的班會一定取消了.”“今天的班會肯定要開,誰知班主任耍的什么鬼點子?”果然是其中一個同學言中了.上課鈴一響,劉老師邁著穩(wěn)健的步走進教室,但與往日不同的是,他穿著一套奇怪的服裝,戴著一頂奇怪的帽子,還有那臉上掛著一絲詭秘的微笑,叫人捉摸不透.教室里靜得奇,都好像在等待什么爆炸性的新聞一般.只有同學們的那一雙雙眼睛隨著班主任的身影在不停地轉動.還是班上幾個“萬事通”憋不住了,小聲地噓出聲來:“這是博士服、博士服!”“啊,好神氣!”幾乎是在同時,好多同學都驚叫出聲來.這時,劉老師從懷里摸出一個紅絲綢的小包來,慢慢地小心翼翼地一層一層地打開.這是什么玩意兒?同學們的心里都在疑惑,伸直脖子,眼睛直勾勾地盯住那個紅包.有的干脆站了起來,本來很安靜的教室,顯得有些騷動.(唐天軍《神秘的班會》)5、議論開頭文章的開頭用耐人尋味的富有哲理性、知識性的語言進行議論,闡明自己的觀點、見解或主張,引出下文.語段舉例:20世紀末,網(wǎng)絡籠罩了人們的生活.網(wǎng)絡把一個有形的世界正裝進一個虛幻的空間,他把人與人之間的流距離拉近了,但同時也在疏遠人與人之間的現(xiàn)實距離. (韓杰 《網(wǎng)戀》)6、抒情開頭文章一開始就把自己或作品中人物的愛憎感情抒發(fā)出來,使讀者受到情緒上的感染.語段舉例:清晨,幾縷金色的陽光柔柔的倚在我的小窗上.我想此刻,我的臉上一定有一層七彩光輻射開來,讓幸福和溫馨暖暖地簇擁著我.書桌上放著一張朋友寄來的音樂賀卡,打開賀卡,霎時,那熟悉的充滿歡快的旋律在我周圍輕輕縈繞,“生日快樂”幾個字隨著節(jié)奏閃出紅光.我真激動,抬頭仰望藍天白云,有一種歡悅就要沖口而出:今天——我16歲了.(段雪梅 《唱給世界的歌》)7、情景交融文章開頭描繪出一種特殊的籠罩全篇的氛圍和情調,導入正文.蒙蒙的細雨滴落在我的面頰上,我一邊享受著這份清涼,一邊悠閑地四望.一棵小樹驀地撲入眼簾,纖柔的枝干透出一份水靈靈的稚嫩,幾分新綠在蒙著雨珠的葉片上驕傲地閃耀.好喜人的小樹!我停下來,愛憐地凝望它在秋雨中搖曳……(李彬 《秋雨》)8、引用開篇在文章的開頭引用一些名言警句,能增強文章的說服力.語段舉例:“業(yè)精于勤荒于嬉.”這是我國古代文學家韓愈留給后人的格言.這是說勤奮可以使學業(yè)更加精深,松懈就會使學業(yè)荒廢.現(xiàn)在我們的知識還是很貧乏的、膚淺的,如果不勤奮學習,就不能很好地為祖國建設貢獻力.勤奮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 (佚名 《談勤奮》)三、結尾的方法:1、點題結尾在文章結尾時點明主題.語段舉例:事隔現(xiàn)在已經好幾年了,那綿延幾千里的巍巍大青山與奔騰了幾萬年的滾滾善溪水在我的記憶里卻永存,因為那里生活著一群與自然走得最近,具有崇高品質與堅定信念的人們.在我成長的歲月里,他們猶如一顆顆光彩奪目的星辰,為我指引人生之路.(張慧 《星》)2、展示未來旨在文章結尾預示或展開一個美好的前景.語段舉例:我們走出校門,身后飄來悠揚的電子琴聲,孩子們用稚氣的聲音唱著:“我們的家鄉(xiāng),在希望的田野上……”是的,梨鄉(xiāng),這是一片大有希望的熱土.我抬起頭,望著村中大路上往來穿梭、不停奔忙的運輸車,胸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激情:“奮飛吧,梨鄉(xiāng),朝著美好的明天飛奔吧!” (周鴻雁 《喜看梨鄉(xiāng)新變化》)3、戛然而止指在文章收束時,有意突然結住,以求得直截了當、干脆利落的表達效果.語段舉例:他到了學校.老師正在為這個頂尖的學生沒來報到而奇怪.忽然看見一個身著藍色土布衣褲的學生站在門口.“進來吧!”老師說.他默默地放下籃子,掏出五十元錢放在紅布上.老師驚異地揭開紅布——啊!?一籃白生生的雞蛋!老師拿著他的績單,看看這幾十元錢和一籃雞蛋——愕然無語! (郭浩 《無題》)4、出人意料指用有悖于情理的語言、行為、情景作為結尾的方法.語段舉例:在書店經理室,方先生將一張2萬元的支票拍在辦公桌上,對接待他的小姐說:“愿意與我做成一筆大生意嗎?”小姐說:“當然愿意.不過,我們這兒沒有什么大生意可言,只有書,您任意選吧.”方先生將支票扔到小姐面前,說:“我才懶得選,拜托你了.下午兩點,我來取貨.”小姐驚奇地盯著眼前這上財大氣粗的人,不知如何應付.當方先生準備調頭而去時,她才醒過神來追問道:“您想要一些什么呢?”“只要是書,只要有名氣.”方先生頭也不回地說.下午兩點,我們驅車來書店.那位小姐將支票還給方先生,并說:“很抱歉,我們經理不想接受這筆生意.”方先生再一次愣住了.他咆哮道:“你們的經理呢?讓他出來見我.”“不必了.”小姐笑笑,“我們經理看過支票,就知道您是誰了.他要我一定轉告您:本書店沒一本可以束之高閣的廢書.每一本書都是有靈魂的生命,都是情有獨鐘的,最終總會歸其所在.” (許申高《想討一本書》)5、照應開頭指用與開頭相呼應的文字做結尾的方法.語段舉例:接過花,我目送你在小雨中遠去,忽然想起拿這枝紫云英還沒付錢,忙大聲喊你.你回頭,笑著大聲說:“那花送你了,大哥哥.快進屋吧,雨下大了.”我久久站著,望著你遠去——一只小竹籃,一頂小花傘,一雙小腳丫.賣花嘞,賣花嘞…… (程亞紅 《紅花草》)而文章的開頭是這樣的:我夢見你了,紅花草,我夢見你這江南水鄉(xiāng)的賣花姑娘了.一頂小花傘,一只小竹籃,還有被小雨打濕了的叫賣聲……6、飽含哲理指用飽含哲理的語言作為文章結語的方法.語段舉例:如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7、引用結尾指引用名言警句或諺語等作為文章的結語的方法.語段舉例:最后,我留贈道格拉斯的一句格言于大家,以之共勉:“你若不能做大路,那么你就做條小徑;你若不能做太陽,那么就做顆星星.” (趙俊峰 《做一個最好的自己》)另外,一些開頭的方法也可用于結尾,如抒情、寫景、比喻等方法.四、安排段落層次的方法:首先,作文要注意層次段落之間的銜接,注意過渡和照應. 段落,又稱為自然段,是文章中最基本的意義單位和結構單位.劃分段落的基本原則,是要保持內容的單一性和完整性.所謂單一性,是說一個段落中只能表達一個意思或表達一個矛盾,或表達矛盾的一個方面,或表達過程的一個階段,而不能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思混雜在一個段落中.所謂完整性,是說一個意思一定要在一個段落中講清楚、講完全,而不能把一個意思拆開放在幾個段落中. 層次,又稱為結構段或部分,是由段落組合而成的較大的意義單位和結構單位.安排層次常用的方法有:并列式、遞進式、連貫式、總分式. 所謂過渡,就是把文章中意思不同而處于相鄰位置的段落或層次粘合在一起,使它們形成一個整體,從而共同為表現(xiàn)主題服務.一般地說,在記敘文寫作過程中,遇到需要轉換內容時,往往要使用過渡成分.請看魏巍寫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中的一個例子:我們的戰(zhàn)士,對敵人這樣狠,而對朝鮮人民卻是那樣地愛,充滿國際主義的深厚感情.寫作當中,有時要用某些詞、句、段貫通文意,起橋梁作用,這就叫“過渡”.過渡可以用在一篇文章中幾件并列的事情之間,如《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中三個事例之間的抒情和議論的段落,使本來各具獨立意思的事情有機地聯(lián)系了起來.過渡還應用在文中順敘、插敘與倒敘互相轉換的時候,如《一件小事》的第二自然段從順敘轉入倒敘,銜接自然緊密.五、按一定順序寫的方法:我們買東西,人多時要排隊,秩序才不會亂.寫文章也要按一定順序,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要根據(jù)寫的內容來選擇寫作順序,否則別人就有可能讀不明白.作文中,寫作順序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前后順序安排得恰當,才能敘述得有條有理,適應表達中心思想的需要.有些學生寫作文,往往不注意順序,想起什么就寫什么,結果意思表達不清楚,讀起來也不通順,甚至讓人讀不懂.這里,我們來了解幾種最基本的寫作順序:(一) 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寫任何事情的發(fā)生,總要有個前因后果,每件事都離不開“發(fā)生——發(fā)展——結果”這樣的變化過程.作文要把一件事寫清楚,順著事情自然發(fā)展的順序來敘述,先發(fā)生的先寫,后發(fā)生的后寫,會讓人感覺條理清楚,層次分明.(二) 按時間的先后順序寫任何一件事都是在一定時間內發(fā)生的,寫任何一種一種食物,都不能離開時間.因此,記事離不開時間,寫景狀物,交代時間也很關鍵.一般寫實的文章,要在開頭交代事情發(fā)生的時間;寫景的文章,可以按一天中的從早到晚或一年中的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來寫.這樣事情更清晰,景物特點更突出.下面是幾個寫事文章的開頭:(1)春節(jié)期間,讓我難忘的事很多,我感觸最深的是那一次包餃子.(2)去年冬天,天氣特別寒冷,廚房里的水竟然在一夜間結了一層冰.(3)太陽快落山了,我急忙收拾好畫具,往山下走去.(4)7月19日,我們小記者夏令營安排去泰山看日出.按時間的先后順序,給人留下的印象清晰,條理性強,也容易把握事件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過程.(三)按空間位置變換的順序寫這種順序,一般用在寫游記類的作文中.按照參觀游覽的順序寫,隨著空間位置的變化,我們看到的景物發(fā)生了變化,心情和感受也就不同了.如:《參觀人民大會堂》,作者就按照參觀的順序把大會堂介紹得多清楚啊.(四) 按“總分結構”的順序寫作文中,有時為了給人以初步印象,詩人較快了解你寫的主要內容,往往采取“先總寫后分寫”的順序,也可以說是“先概括說,在具體說”.在學習寫作的最初階段,這樣的寫作順序比較適合單一的、小范圍的片段描寫.寫物的文章,在描寫外形或某一特點時,按照這樣的順序比較合適,包括動物、植物、景物描寫.如:在進行外形描寫時可以按從整體到部分的順序,先寫整體,再寫部分;寫景、人、事的文章中.寫一處景物,或者寫一個人的某個特點可以按“總分關系”寫,先總寫特點,在具體分述.(五)按事物特點的幾個方面來寫.如《鯨》,是按鯨的大小、進化、種類、生活習性等幾個方面來寫的.此外,不同體裁的習作,有不同的寫法.而應用文,則更強調格式規(guī)范,語言簡潔、明了.隨著學習的提升,你會發(fā)現(xiàn):作文會有越來越多的技法!
關于 孔孟語錄 理解
孔子的六則語錄大致可概要如下: 第一則:不因富貴或貧賤違仁。
第二則:“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苷Z錄中的后兩句:“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說的是“師”的兩個方面,即一是從其善者,二是去其惡者。
這精神已包涵在“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币痪渲校驗榭隙恕叭巳丝蓭煛?,而人人又都有善與不善兩個方面,那就必須既從其善又去其不善。
“從其善”與“去其不善”都是“師”,故而“人人可師”。
第三則:逝者如斯,不舍晝夜。
這是以河水的不停流逝為喻,彰明自然、社會、人生的普遍規(guī)律,無論運用到哪里,都有積極的認識和激勵意義。
第四則:松柏后凋。
當從“真金不怕火煉”方面去理解。
第五則:身正令行。
如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 第六則:殺身成仁。
這里當然要講究“仁”的實際內涵。
孟子的六則語錄大致可概要如下: 第一則:做官要為民父母。
在今天,應從“公仆”的角度去理解。
第二則:推善及人,從“仁愛”到“仁政”。
第三則:與民同憂樂。
后來發(fā)展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第四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這段話的論證邏輯是:在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大成敗因素中,人和是關鍵;而“人和”的關鍵則在于“得道”。
孟子的“道”,主要就是“仁政”、“民本”。
第五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百煉成鋼”、“磨煉出人才“失敗乃成功之母”,這都是符合認識論和辯證法的格言。
第六則:民貴君輕。
[內容述評] 孔孟的這十二則語錄,涉及面很廣,內涵十分豐富,但有一核心思想貫穿其中,那就是“仁”。
在孔子那里,“仁”主要是做人的標準。
<說文):“仁,親也。
”(札記·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孔子所說的“仁者愛人”,實際上是把這種原本在血緣關系中已有的“親親”之心,發(fā)揚為普遍的人與人之間的仁心、愛心。
他強調不能因為“富與貴”、“貧與賤”而“違仁”,提倡“殺身以成仁”,顯然是把“仁”崇尚為做人的最高道德準則。
在孟子那里,“仁”主要是善政的標準。
他提倡“仁政”、“王道”,實際上是主張用仁愛之心來治國平天下,將“愛人”演化為“愛民”,從而也就形成了他的“民本”思想。
他強調“為民父母”、“與民同憂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貴君輕”,顯然是把“愛民”崇尚為政治的最高準則。
不難看出,無論是孔子講做人,還是孟子講政治,都是以“仁”為出發(fā)點的,從做人到治國,仁愛之心一脈相承,這就是孔孟思想的仁學核心。
這仁學的著眼點是人,是人的心性、道德,因而孔子和孟子自始至終都十分重視人格修養(yǎng)。
孔子提倡“好學”,孟子倡導“養(yǎng)氣”,都是重視人格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
在這十二則語錄中,不僅講仁、講義、講仁政、講愛民是講人格修養(yǎng),其他幾條,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薄ⅰ八砂睾蟮颉?,“身正令行”,孟子的推善及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都是在講人格修養(yǎng)。
可以說,在重視和講求人格修養(yǎng)這個方面,集中了更多的孔孟思想精華。
當然,任何思想都受到時空的限制,都是與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環(huán)境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一個結構整體,因而即使是精華,也不可能、不應當全盤照搬到今天來;只能是批判地繼承乙但我們決不能忽視漢儒和宋代理學對孔孟思想的閹割,也不能倒臟水時把孩子一起倒掉,而應當像馬克思批判地繼承黑格爾的哲學那樣,把孔孟思想中那些具有合理性的內核分解出來,并依據(jù)今天的實際情況,因時制宜地予以改造利用。
事實上,這里所說的“民本”思想、“好學”精神、“從善”意識、“得道”觀念、“成仁”節(jié)操,只要對“民”、“學”、“善”、“道”、“仁”作出正確的解釋,也許都是十分可貴的精神財富;至于“逝者如斯”、“松柏后凋”、“得道多助”、“身正令行”、“生于憂患”等所潛沉的自然、社會、人生的哲理內涵,恐怕也是永遠顛撲不破的。
[藝術特色] 《論語》是語錄體。
《孟子》是論辯性很強的論文,但一經摘錄也成了語錄。
這些語錄體現(xiàn)了語錄的一些基本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如下兩點: 一、深邃的哲理性 語錄的基本特點是短小。
短小而又要有意義,那就必須短而見深,小而有味,包蘊令人深思乃至驚醒的哲理內涵。
這里所選取的幾則孔孟語錄,就因其識見真灼、哲理豐贍而具有歷久常新的生命力,o“逝者如斯,不舍晝夜”,以小見大,體現(xiàn)了自然、社會、人生的普遍規(guī)律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揭示了政治成敗的根本原理;只要是為了真理。
貧富不移,殺身成仁,不就是人格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嗎?只要是出于真誠,“為民父母”、“身正令行”為什么不可以作為當官的準則呢?“松柏后凋”、“苦其心志”,恐怕是磨礪、培育真正能擔負“大任”人才的必由之路;能否推善及人,能否憂樂與共,恐怕是衡量人心的一桿永遠不可或缺的秤。
這類哲理名言,千古流芳,絕非偶然。
二、語言的精練美 古人云:“通道必簡。
”這個“簡”,就是精練的意思。
深邃的哲理內涵,必須通過精練的語言凝結下來,方能成為上乘語錄。
精練之法極多,就這十二則語錄來說,至少有下列三點值得注意:一是將深遠難盡之意溶化在生動的比喻之中,如:‘逝者如斯”、“松柏后凋’’等。
這類語錄的突出特點,就是意理的疆界無邊,張力極大,有發(fā)人邈思、含蘊無窮之感。
二是將正反兩個方面凝聚在簡明的對偶句中,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等。
這類語錄的特點,在于正反對舉,意理鮮明,雙向·道斷,理在必然,從而強化了道理的全面性和精辟性。
,’三是不論用什么手法和句式,都要盡可能地凝縮字句,使其像格言、警語那樣簡潔醒豁,這十二則語錄中的許多斷語,之所以能成為廣為流傳的成語、座右銘乃至對聯(lián)·,語言的凝練美恐怕是一個重要原圓。
[譯文] 孔子說:“發(fā)大財與做高官,這是人人所盼望的,但不是用正當?shù)姆椒ǖ玫剿筒粦斀邮堋?/p>
窮困與低賤,這是人人所厭惡的,但不是用正當?shù)姆椒⊕伒羲?,就不應當逃避?/p>
君子拋棄了仁德,以什么去成就他的聲名呢?君:子不能瞬間離開仁德,倉促匆忙的時候一定要這樣,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要這樣。
” 孔子說:“三個人二起走路,一定有我可以師法的地方:選取優(yōu)良的東西跟著學習,看到不良的東西則可以對照著改進自己。
” 孔子站在黃河岸邊說:“一去不復返的就像這流水啊,白天晚上都不停!” 孔子說:“年末天寒,然后就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了。
” 孔子說:“他自身的行為端正,不用強迫命令事情就行得通;他自身的行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會聽從。
” 孔子說:“有志之士和仁義之人,沒有為了活命而損害仁義的,只有用自我犧牲來成全仁義的。
” 廚房里有肥肉,馬棚里有肥馬,但老百姓卻有饑餓的顏色,田野上有餓死的尸體,這就是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
,野獸相互吞食,人們尚且對其十分厭惡,而作為老百姓的父母官,實行政治管理,卻不免于帶領著野獸來吃人,那他作為老百姓的父母體現(xiàn)在哪里呢! 敬重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廣到敬重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孩子:天下可以運轉在自己的手掌之中。
齊宣王在雪宮召見了孟子。
齊宣王說:“有道德的人也有這樣的歡樂嗎?’’孟子回答說:“有。
人們得不到這樣的歡樂,就埋怨他們的君王。
由于自己得不到歡樂就埋怨自己的君王,是不對的;但作為老百姓的君王而不與老百姓一起歡樂,也是不對的。
以老百姓的歡樂為歡樂的人,老百姓也會以他的歡樂為歡樂;以老百姓的憂慮為憂慮的人,老百姓也會以他的憂慮為憂慮。
以天下的快樂為快樂,以天下的憂慮為憂慮,這樣而不能統(tǒng)一天下的人,是沒有的。
” 天賜良機不如地形有利,地形有利不如人心所向。
三里長的內城垣,七里長的外城墻,四面圍攻它而不能取勝。
況且四面圍攻,一定會有得到天賜良機的時候,然而卻不能取勝,這說明天賜良機不如地形有利。
城墻不是不高,城池不是不深,武器和鎧甲不是不堅固銳利,糧食也不是不充足,然而卻不得不丟棄城池而逃跑,這說明地形有利不如人心所向。
所以說:防民流失不能憑靠封地的疆界,鞏固國防不能依恃山河的險要,威服天下不能仰仗兵革的堅利,得到人心者相助者多,失掉人心者相助者少,相助者少到極點,連親戚也會背叛他;相助者多到極點,整個天下都會順從他。
讓全天下所順從的人,去攻打連親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常常不用作戰(zhàn),要作戰(zhàn)就一定會勝利。
舜,是在種田人中發(fā)現(xiàn)的;傅說,是在筑墻人中發(fā)現(xiàn)的;膠鬲,是在鹽民中發(fā)現(xiàn)的;管夷吾出之于家臣;孫叔敖出之于船民;百里奚出之于商人。
所以說,老天爺將要降下大任務給這個人,一定先要磨煉他的心志,勞累他的筋骨,餓損他的皮肉,空乏他的身體,有意違背和擾亂他的所作所為,以此來啟動他的心智,磨煉他的情性,增長他的實際才能。
人經常犯錯誤,然后才能取得教訓。
內心感到窘迫,頭腦反復權衡,而后方能有所作為。
表征于顏色,興發(fā)于聲音,而后方能表達明白。
在國內沒有執(zhí)法的大臣和輔弼的賢士,在國外沒有敵對國家和外來憂患,這樣的國家一定會衰亡。
這樣就可以知道:生機來自憂患,死亡來自安樂。
人民最重要,國家在其次,而君王是最輕微的。
所以,為老百姓所擁戴就可以作天子,為天子所喜愛就可以作諸侯,為諸侯所喜愛就可以作大夫。
諸侯危害國家,就應當廢舊而立新。
(陶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