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2013年還主持新聞一加一么
不能 要轉到幕后了
寫一篇關于白巖松的人物評論,約800字
一說起白巖松,可能首先停留在很多人腦海里的印象是他眉峰緊蹙,不茍言笑正在做新聞節(jié)目時的神態(tài)。
客觀,冷靜,理性,嚴肅似乎已成了這位新聞節(jié)目主持人一貫的風格。
曾經有人比喻,只要白巖松的眉毛皺一皺,國家必定又有什么大事要發(fā)生了。
這是戲談,當然也從側面反映出這位新聞節(jié)目主持人被大家的熟識程度以及他對我們新聞事業(yè)影響力的深遠。
對白巖松的了解,確切的說是從<<新聞1+>>開始的。
雖然在此之前,他早已聲名遠揚,但無奈那時還小,對新聞,媒體真正的關注和思考是在07年以后。
《新聞1+1》便是我對這位杰出的評論員深入了解的第一站。
對時事的針砭,對世事的洞察,話鋒的犀利,思想的深邃,告別簡單的播報與表演形式,以自己的方式,標新立異的修辭,咄咄逼人的口吻,專家一樣的評論,學者一樣的反問,為《新聞1+1》這樣一個從時事政策,公共話題,突發(fā)事件等選題為新聞話題的欄目開辟了一個全新的道路。
從1993年的《東方時空》開始,白巖松先后參加與《焦點訪談》的策劃與制作,到2001年的《新聞會客廳》主持人,2003年的《中國周刊》也就是后來的《新聞周刊》再到《巖松看臺灣,日本》和現(xiàn)在的《新聞1+1》,一路走來,他經歷了人生職業(yè)生涯的近二十年,也經歷了中國經濟,媒體高速發(fā)展的近二十年。
這二十年是屬于他的,也是屬于這個時代的。
而這些正如他的兩本書《痛并快樂著》和《幸福了嗎》所呈現(xiàn)的。
一本書一個階段的縮影,既寫出了他的人生成長感悟,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新聞人在這條路上行走的認真與艱難。
白巖松的《幸福了嗎》我有幸拜讀過,且一直珍藏著。
翻開書的扉頁,倉央嘉措的詩最先印入眼簾。
“一個人需要隱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過一生,這佛光山山的高原三步兩步便是天堂,卻仍然有那么多人因心事過重而走不動。
”三兩行簡單清秀的文字卻擁有著無比尖刻的力量,直射人心魄,意味深長。
他將這首詩作為自己書的卷首語,想必也是從心底的靜謐生成疑問,追尋與解析過程的思考。
而在追尋其中,作為一個新聞人,他感受著我們這個世界發(fā)生的一切,他只身行走著。
如柴靜博客所言“這是一條最遙遠的路,以他的資歷聲望,本可以選擇更容易的方向,但他沒有后退也沒有拐彎,只是往前走。
”白巖松的十二字警言,給了我們重新思考認識的空間——捍衛(wèi)常識,建設理性,尋找信仰。
這是他做新聞的態(tài)度,他在書里寫他的節(jié)目“《新聞1+1》,多簡單的名字,1+1=2,誰都知道,但環(huán)境稍有改變,僅僅是有利可圖,就會在一瞬間,讓相當多的人臉不紅,心不跳的脫口而出1+1=3”所以他說的捍衛(wèi)常識,其實是需要千金之力來擔任的。
我是欽佩白巖松的。
他的魅力不僅在于作為新聞評論員時睿智,機敏客觀獨到見解所展現(xiàn)出優(yōu)秀的新聞素養(yǎng)的一面,更在于他對名和利的淡然與對社會更多層次聲音的關注與尊重。
當被新浪主持人問到,是否有寫微博的習慣,或者在網上經常發(fā)布狀態(tài)時。
他說,如果名人的話語權太多,而草根本來就不多的話語權被掩蓋得不到該有的關注和重視,那互聯(lián)網這個開放的平臺價值就沒有了。
的確,當今社會,誰掌握了話語權,誰就掌握了主動權,對新聞輿論產生向導。
但如果互聯(lián)網更多的為名人服務,生活在底層的廣大草根們連唯一的可以表達心聲暢所欲言的平臺都逐漸喪失了的話,很難想象我們的社會還會有更好更健康的發(fā)展。
這是白巖松對普通民眾話語權的維護,讓人不禁心生敬畏。
我想,白巖松帶給我的啟示是很大的。
他的觀念深深的影響著我們這些以傳媒為理想的青年人。
保持危機感,擁有獨立的人格。
雖然沒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盡己所能的努力去做一些事。
要先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然后再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記者,主持人。
最后,以白巖松在《新聞1+1》后被采訪時說過的一段話作為我的結束語。
希望新的世紀是一扇大門,把浮躁和膚淺關在門外,讓我們每個人的心都靜下來,更客觀的觀察這個世界,觀察人心,在平靜中讓我們彼此溫暖。
”
有關白巖松的節(jié)目新聞1+1的議論文
說了點實話而已在動車事故的時候
白巖松一般什么時候才會在新聞里出現(xiàn)呢,
《新聞1+1》(晚上9:30 cctv_新聞 有時候他是特約評論員,周一~周 五)《新聞周刊》(晚上11:15 cctv_新聞 白巖松是主持人)
白巖松因為在(新聞1+1)評論鐵道部動車事件,讓偉大的黨給河諧了
估計視角太尖銳了
白巖松 新聞周刊 探討的主要話題
以下就是央視《新聞周刊》欄目需要探討的主要話題:眼下的中國,變化劇烈,選擇什么樣的新聞,以什么樣的眼光,能將過去七天的中國濃縮在一本45分鐘的電視新聞雜志里,是我們每天都在不停思索的問題。
我們經歷過痛苦、困惑,我們也擁有過快樂和自信,我們追求的是希望作一本有理想、有責任感、有尊嚴、能夠記錄歷史的新聞雜志,而我們更期待的是,能在與您的溝通交流中獲得啟迪,因為這是我們一起經歷的時代。